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受洗是天堂的入場券嗎?

受洗是天堂的入場券嗎?
黃春生牧師 

有位青年在受洗之後,許多人紛紛向他祝賀,其中有個人向他說:「恭喜你,拿到天堂的入場券。」這位青年就哈哈大笑說:「那麼從此以後我就不用去教會敬拜上帝了。」許多人以為有了「入場券」生命就穩當了。還有些父母為孩子報名受洗,原因居然是孩子難養、難教,希望孩子受洗後能夠獲得某種「法力」才容易教養。如果連這些「利己」的人都可以上天堂,那麼「利他」者不就更有資格了嗎?這些利他者都很善良,在世時樂善好施,可是他們沒有受洗,連福音都沒聽過,難道他們就不能上天堂嗎?我還聽過最誇張的,某人有一位牧師朋友,他受洗的理由居然是為了幫牧師朋友衝業績。關於受洗,有很多的疑問在我們心裡盤旋。 

有些基督徒對受洗的意義也很模糊,當你去請教他們時,他們也說不出什麼所以然。我有一位同學曾經分享他「第一次」受洗的經驗,他說到有個禮拜六下午,宿舍人很少,突然有二個人進入宿舍來到他的房間外敲門。一開始他以為對方要來推銷東西,原本想拒絕他們進門,但是對方表明要分享耶穌的福音,於是他就請他們進去。言談中,我的同學表明自己曾經去過幾次教會,也覺得教會的人很和善,他也表示會繼續認識基督信仰。後來,對方問說哪裡有浴室或廁所,他就帶對方去了。到了浴室,對方問說:「你願意相信耶穌嗎?」他回答說:「我去過教會,我當然相信耶穌。」就在此刻,對方打開水龍頭為他受洗。 

幾年後,他問我說:「那一次受洗算數嗎?」我問他說:「你當時清楚你在接受洗禮嗎?你心裡相信耶穌基督是你唯一的主,口裡有承認耶穌基督是你唯一的救主嗎?」他說:「事出突然,沒想那麼多。」於是,我對他說那一次的受洗與「洗頭」沒有什麼差別,他還很調侃的說:「當時應該問對方,能不能加些洗髮精?」解開這個疑問之後,他接受「正式的受洗」。 

如果一個人對接受耶穌為救主的意義不清楚,他只是希望能夠上天堂而受洗,只是為了要獲得「天堂的入場券」,那麼這樣的洗禮能夠保證他穩上天堂嗎? 

說實在的,誰可以上天堂、不可以上天堂,都不是牧師或是任何人所能夠決定的,因為審判乃是上主的權柄,我們不可僭越。雖說如此,但是,聖經中我們還是可以找到關於永生應許的確據。 

這事情我想了很久,對方認為我的同學已經去過教會、聽過耶穌,也不問他是否已經受洗,莫名其妙的帶他到浴室「受洗」。或許對方覺得既然你已經「決志」就應該馬上受洗,這樣才算數。但是,我也聽過有人依據羅馬書10:10「因為我們心裏這樣信,就得以成為義人;口裏這樣宣認,就會得救。」而認定「決志」比洗禮來得重要,而認為洗禮只是一個「形式」,是這樣的嗎?

我們不能根據聖經斷章取義,羅馬書10:10確實是強調人內心的決志,但是「口裏宣認」卻是在公開場合的信仰告白。如果,我們綜合查考聖經,會發現,洗禮的外在行為是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用水施洗,內在的意義則是我們罪的被基督滌除了。「受洗」是基督徒內在生命的外在見證。受洗是表明基督徒對於耶穌的死亡、埋葬和復活的相信,也相信耶穌為我付上贖罪的代價。使徒保羅對洗禮有一番的教導:「你們一定知道,我們受洗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也就是受洗跟他同死。藉著洗禮,我們已經跟他同歸於死,一起埋葬;這是要我們能過著新的生活,正如天父以他榮耀的大能使基督從死裏復活一樣。」(羅馬書6:3-4)也因此,洗禮不是一種「形式」或「儀式」,而是一種行動的「信仰告白」,告白我們與基督同死、同復活。洗禮更是上帝主動的行動,人在洗禮中領受上帝藉著洗禮所賜下的救恩,以信心接受上帝的救贖恩典。

洗禮是上主的恩典,不是人可以用金錢、善行、權勢、地位或是學位等等來換取。有位姊妹在受洗當天的清晨,穿著極為正式還特地到髮廊洗頭裝扮一番,她行經市場遇到幾位朋友,大家都好奇的問「穿那麼美,要去哪裡啊?」她回答說:「今天是我最重要的日子,我要到教會受洗。」其中有人就問說:「我們參加灌頂都要付錢,那你們基督教受洗需要繳多少錢?」那位姊妹就笑說:「不用錢,如果需要錢,多少錢也買不到。」洗禮不是商業的行為,不是利益或交換功德的行為。人對於救恩完全沒有能力去獲得,那是上主白白的恩典,是祂用生命的重價賞賜給信靠祂的人。

到底是先決志後受洗,是先受洗後再決志,或者是二者同時發生?

先受洗後再決志,這應該是小兒洗禮的專利。第二世紀羅馬主教希坡律陀(170-236)就曾提及,第一世紀時就有嬰兒和成人洗禮的實施。早期的教會,信徒是全家領受洗禮的(林前1:16;徒11:14;16:15,33)。領洗的人雖然也包括兒童甚至嬰孩,但成人卻必需清楚表示願意悔改歸信耶穌是主、是基督,並且渴慕與使徒和其他基督徒共同生活,並遵行祂藉使徒的教訓,如此一來才可領受洗禮。

上帝賜給人救恩的恩典是不分大人與小孩。在第一次的逾越節裡,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每個家庭要一起吃一隻羊(參考出埃及記12:3),這恩典的宴席並不是只給大人享用的,而是全家一起領受的,更何況預表基督的身體「嗎哪-天使的食物」,也是賜給全部的選民(詩篇78:24-25),當然包括小孩子。同樣的,小兒雖然不明白與上帝立約的內容,但是他們仍是上帝「聖約」的百姓,因此,以色列男孩在出生第八日就必須接受割禮。新約時代,小孩雖然不明白救恩的真理,但是他們仍是上帝百姓的後裔。耶穌也如此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國的子民正是像他們這樣的人。」小兒洗禮是父母的信仰告白,宣示願意以基督的教導來帶領孩子,直到他長大可以自己在眾人及上帝面前「決志」,又稱為堅信禮(Confirmation)。 

到第一世紀末的時候,並非所有願意悔改歸信耶穌基督的成人都可以馬上領洗,甚至也不是立刻加入洗禮班學道。他們必須在基督徒推薦下,才可以參加教會絕大部分的活動,他們被稱為「慕道友」(Catechumen),可以參加教會的絕大部份活動,卻不能像已受洗的信徒那樣參與整個崇拜聚會。經過兩至三年的教會生活,察驗他們無不良或不純的動機,而有歸信的決心,然後才會被接納參加洗禮班。換言之,他們是先決志,再經教會觀察,最後才被安排受洗。

當時洗禮的日期通常在復活節或聖靈降臨節。在此之前,他們需要參加大齋節期在四十日中認罪悔改和禱告禁食等,期間教會也天天不斷為他們禱告,求使他們身心靈都有充分預備。第四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嬰兒洗禮取代成人洗禮為主流,而成人受洗也不像之前的嚴謹。

耶穌常以婚宴來比喻天國,我們若以戀愛和結婚來比喻決志與受洗也是很貼切。決志好比是決定和耶穌談戀愛,受洗則是公開宣示的委身行動,有時決志到受洗需要一段的時間。結婚只需一次,之後就需要不斷調整婚姻關係、彼此相愛到一輩子。同樣的,受洗得救也是一次完成的,但是「成聖」與上主建立親密的關係卻是一生之久。

備註:希坡律陀 (Hippolytus, c170 -236) 生於東方,生平不詳,一直到1842年在希臘的 Mount Athos 發現他所著《斥異端》The Refutation of All Heresies (Philosophumena) 一書,他的生平才明朗化 (尼西亞前期教父選集,1962, p. 25)。一說他是羅馬主教,殉教者 (The Apostolic Tradition)。在主教 St. Zephyrinus 期間(202-217),他是最博學的羅馬領導人物,所著的使徒傳統對東方教會教規和崇拜儀式 的影響,比任何教父都大。
《使徒傳統》(The Apostolic Tradition)一書中,希坡律陀記載第二世紀時的諸多教會禮儀,包括當時洗禮概況:

「當雞鳴的更次,他們首先應當在水的上方禱告,至於這水,如果可能的話,應該是純淨並流動的,然後,預備領洗之人要脫下他們的衣物,而且應當先給兒童施洗,孩童若是自己可以回答的話,就讓他們來回答,若是不能,就讓他們的父母或是家族中某位親人來代答。接下來應該先給成年男人施洗,再來才是婦女,而且她們必須將頭髮散開、卸下身上穿戴的所有金飾。絕對不許有人穿戴著任何異物進入水裡。」

「在預定施洗的那時刻,主教應當要為油獻上感謝,然後倒入容器,這油要稱為『感恩之油』。接著他要拿其他的油,在其上以祈禱驅除惡魔,這油要稱為『驅邪之油』。然後要讓執事」手持『驅邪之油』站在長老的左邊,後者要負責來膏抹。而且要有另外一位執事拿著『感恩之油』站在右邊。當長老緊握住每一位領洗之人,接下來他要這樣聲明:『我宣佈與你撒但、還有你全部的技倆與作為脫離關係。』當長老握住每一位領洗之人時,他要叫他們宣佈與撒但脫離關係,他們如此做之後,他就用『驅邪之油』來膏抹,並且這麼說:『讓所有邪惡之靈遠離你。』接著,被膏之人要轉向東方,並且照此說:『我同意祢,噢!聖父、聖子和聖靈,在祢面前所有受造之物顫抖震動,助我按祢旨意來行,一切無可指指摘』。

在這些程序之後,讓他把自己交付給站在水中的長老來進行施洗。在入水之前,他要在水的上方這樣說:『我相信,並且向祢和祢一切作為屈膝,噢!聖父、聖子和聖靈』,說畢他才往下進入水裡。接著要讓他赤身站立水中。然後,同樣地,要有一名執事與他一同進入水中,前者要指導後者這麼說:「你是否相信獨一真神,全能的父,相信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我們的主和拯救者,以及聖靈,亦即所有受造物的生命賜與者,三位一體同質的真神,一神、一主、一國、一信、一洗在神聖的大公使徒教會裡,直到永遠?」(摘自,Gregory Dix and Henry Chadwick合編,The Apostolic Tradition《使徒傳統》。London: Alban, 1995。)

The Apostolic Tradition 英文版:
"And at the hour when the cock crows, they shall first of all pray over the water, and as to the water this should be pure and flowing if possible, and then the folk to be baptized should put off their clothes and they shall baptize the little children first, and if they can answer for themselves, let them answer. But, if they cannot answer for themselves, let their parents answer or someone from their family. And next they shall baptize the grown men, and last the women who shall have loosed their hair and laid aside all gold ornaments which they are wearing. Let no one go down into the water having on any alien object."

"And at the time determined for baptizing, the bishop shall give thanks over the oil and put it into the vessel, and it is called the 'oil of thanksgiving'. And he shall take other oil and exorcise over it, and it shall be called the 'oil of exorcism'. And let a deacon", there's the second office, "carry the 'oil of exorcism' and stand on the left hand of the presbyter who will do the anointing. And another deacon shall take the 'oil of thanksgiving' and stand on the right hand. And when the presbyter takes hold of each one of those baptized, he asks them to renounce Satan, and when they have done that, he is anointed with the oil of exorcism, saying: 'Let all evil spirits depart far from thee'. And then turning him to the east let him say: 'I consent to thee, oh Father, and Son, and Holy Ghost, before whom all creation trembles and is moved, grant me to do all thy will without blame'. (The treatise on the apostolic tradition of St. Hippolytus of Rome, bishop and martyr, ed. Gregory Dix and Henry Chadwick[London: The Alban Press, 199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