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蘇格蘭自由教會

蘇格蘭自由教會(Free Church of Scotland )


查麥士牧師(Rev.Thomas Chalmers),1843年5月18日領導成立蘇格蘭自由教會。
畫家:約翰·華生·戈登爵士(Sir John Watson Gordon PRSA RA),蘇格蘭肖像畫家,曾任蘇格蘭皇家學院院長。

⭕1560年12月,蘇格蘭長老教會成立。(註1,4)
加爾文的學生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在蘇格蘭帶領宗教改革,他擔任愛丁堡上議院議長,帶領蘇格蘭以長老教會體制1560年進行宗教改革,並在8月初制定「蘇格蘭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 of Faith)。1560年12月20日第一屆蘇格蘭長老教會總會成立,頒布《教會法規》(Book of Common Order)。而蘇格蘭教會也成為全世界長老教會的母會。
1840年代,蘇格蘭教會體制分成了1847年成立的聯合長老教會、1843年從國教教會分裂出來的蘇格蘭自由教會、蘇格蘭國教教會,若細看就會發現三者都實行長老教會制度、崇拜儀式雷同、每年在5月同樣選在愛丁堡召開總會,唯一差別就是如何詮釋政教關係,據1851年宗教普查,這三個教會信徒占蘇格蘭總人口83%。

⭕1843年5月18日,蘇格蘭自由教會成立。(註1,2,3)
查麥士牧師(Rev.Thomas Chalmers)於1780年3月17日,生於Anstruther, N.B. Scotland。1802年畢業於聖安得列(St. Andrew)大學,履修數學、自然哲學及神學。1799年在他19歲時獲得教會教職(可講道)執照。1803年任Kilmany的牧師,在職12年,並兼任聖安得利大學的數學助理教授。

1823年查麥士就任聖安得烈大學倫理學教授。1828年改任愛丁堡大學的神學教授(Professor of Divinity in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在任15年。期間於1834年被選為愛丁堡院士會會員,1835年獲牛津大學民法博士。

當時蘇格蘭議會通過「平信徒授職法案」,准許地主得以任命教會牧師的權利。明顯地,這與長老教會所主張的「代議制度」精神相違背。長期下來,它更容易導致傳道人與財主或權位者利益掛勾之弊病。當時蘇格蘭長老教會的查麥士牧師大聲疾呼教會改革的必要性,並在1843年開總會時,帶領474位牧師集體離席,反對世俗政權干涉及控制教會的做法,5月18日另外組成「蘇格蘭自由教會」(Free Church of Scotland),查麥士牧師也成為該會首屆總會議長。

這些牧師的集體離席出走,為的並不是要爭取自身的權益,反倒是放棄自己所有的權益。他們放棄了教會的財產,他們放棄了牧師館,他們也放棄了牧師的謝禮,但他們沒有放棄的是上帝對他們的呼召,以及改革教會的心志。雖然草創時歷盡艱辛,像是在嚴寒的冬天,牧師與信徒聚集在戶外做禮拜及講道,但這新成立的教會受到當地信徒的廣大支持,更獲得英格蘭和愛爾蘭長老教會的正式接納。在短短四年內就建立超過七百間的教會,並在1847年在愛丁堡創設新學院(New College)。

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在加拿大的家鄉「左拉教會」麥肯齊牧師 (Rev. Donald MacKenzie) ,在1844年(即馬偕出生的那年) 帶領該教會加入查麥士牧師所組成的「蘇格蘭自由教會」。無論是蘇格蘭或加拿大的自由教會,它們都有一些共通點:都強調「志願」(volunteer)及「捨己」的精神,且都成為「宣教的教會」,投入本地及海外的宣教事工,熱切傳福音拯救靈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大多都來自蘇格蘭自由教會。

⭕1920年,蘇格蘭教會(CoS)合一。(註4)
1874年領主法案廢除,1895年蘇格蘭聯合長老教會與蘇格蘭自由教會開始討論整併事宜,在1900年整併成為聯合自由教會(The United Free Church)。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6年蘇格蘭國教教會因應世界大戰設立戰爭委員會,專門處理與戰爭相關靈性、道德、社會議題。1919年,該委員會轉型成為教會與國家委員會,希望在戰後重建以基督信仰為根柢的國家共同體。1920年開始商談教會整併草案,1929年聯合自由教會與蘇格蘭國教教會合併,成為今日的蘇格蘭教會(CoS)。這也使得今日蘇格蘭教會對於彼此存在差異,能有更多包容與理解。


摘錄及延伸閱讀:
2.《台灣教會公報》2634 2002825 p.13
3.《台灣教會公報》2635  200291 p.13

4.宋訡瑄,蘇格蘭教會的正反合,台灣教會公報第3525期

5.《台灣教會公報》 2632 2002811 p.13
6.其他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耶穌基督升天日Ascensiontide

耶穌基督升天日Ascensiontide
黃春生
2021.5.13(四)耶穌基督升天日。


拉斐爾(Raffaello Santi),《基督升天》油畫,376.6 X 264.8 cm,1518-1520年。這是拉婓爾晚期的作品,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作,目前典藏於梵蒂岡美術館。

從升天日到聖靈降臨節前夕(Whitsun Eve)的十天期間則稱為升天節(Ascensiontide)。根據使徒行傳1:14-15的記載,在這段期間使徒和眾人約有120名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祈禱,其中並有使徒的講道。因此,教會傳統上會在此期間舉行祈禱、禮拜等聚會,以等待聖靈的降臨。因為主耶穌升天時,他曾應許要再來臨,並且命令門徒奉他的名向世人傳揚悔改與赦罪的福音,並且等候從上面來的能力(聖靈的能力)。(路加福音24:45-53)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干治士(Rev. Georgeius Candidius)抵臺

干治士(Rev. Georgeius Candidius)抵臺

⭕1627年5月4日荷蘭第一位宣教士干治士(Rev. Georgeius Candidius)抵臺。
🎞圖1:17世紀時,大員(台南安平)附近熱蘭遮城的海灣景象。

🎞圖2:古荷蘭語和新港語(右)並列的馬太福音,約1650年。

🎞圖3:乾隆49年(1784)的「番仔契」,距荷蘭時代已超過一百年,契約書上仍可看見新港文書。


⭕台南即將在2024年歡慶建城400週年,而導演魏德聖已經在打造「臺灣400年」系列電影。臺灣400年是從1624年興建熱蘭遮城起算,剛獨立的新教國家荷蘭於1602年在爪哇的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建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於1622年抵達臺南安平(當時稱為「大員港」),1624年9月興建熱蘭遮城,卻遲至1627年5月4日才有第一位荷蘭改革宗教會(Dutch Reformed Church,加爾文派)的牧師干治士(Rev. Georgeius Candidius)前來關照荷蘭官員和軍人的信仰生活,當時干治士已有三十歲。

西班牙人則於1626年5月從菲律賓馬尼拉前來占領北臺灣,並有天主教神父隨行,先後在雞籠(基隆)、滬尾(淡水)、金包里(金山)、宜蘭等地傳教,但為期較短,影響有限,1642年被荷人逐出臺灣。

荷蘭人在臺宣教工作以臺南安平附近新港六社的西拉雅平埔族為對象,逐漸向南北擴展。來臺宣教師約有30名,前期(1624-1643年)以干治士和尤羅伯 (Rev. Robertus Junius)兩位牧師為主,因致力研究平埔族的宗教慣習,宣教進展順利。1636年起在新港為男女孩童開辦學校,教授羅馬拼音及基本教理。後期 (1643-1662年)因漢人激增及政治變動,宣教發展漸趨遲緩,倪但理(Daniel Gravius)以新港語翻譯馬太和約翰福音,范布鍊(Simon van Breen)前往虎尾壠(Favorlang)地區開拓,教士會在蕭瓏(佳里)開設「蕭壠神學院」(Seminarium te Soelang),是臺灣第一所高等學府,首任院長是韓布魯克牧師(Rev. Antonius Hambroek)。

干治士牧師在台灣的時間共有10年(1627~1631, 1633~1637),他對17世紀臺灣教會歷史最重要的貢獻,無非是對西拉雅族人的宣教工作,編寫祈禱文、教理問答和字典。從無到有,建立了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台灣的基礎,使得繼任者尤羅伯牧師能夠在一個穩定的基礎上拓展教會的勢力。另外,他所撰寫的《福爾摩沙島的對話與簡短的故事》則是有關17世紀臺灣原住民最重要的觀察紀錄,引起後來一百多年西方社會的討論,所以無論是對教會或是學術界,干治士牧師都有其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這應當是甘為霖牧師以「干治士湖」來為臺灣的最大湖泊命名的主要原因。(日月潭原名為「干治士湖」)

⭕1628年底,干治士寫給巴達維亞的報告書提及:「在新港社有一百二十八人能夠背誦祈禱文。
干治士為了便於傳教,他以羅馬拼音創造新港文字,並向其他原住民部落推廣。後來的傳教士繼續加以沿用並發揚光大, 而使臺灣原住民有史以來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文字,用羅馬拼昔及拉丁字母,書寫自己的語言。這一文字,被後來的日本學者村上直次郎命名為「新港文書」(Sinkan Manuscripts)。 荷蘭人結束在臺灣統治之後,新港文書仍然被平埔族人持續使用長達一百五十年之久。後來一些漢人與原住民簽定的土地契約(俗稱「番仔契」), 仍可看見以漢文、新港文並列。一直到19世紀初,清廷下令禁止使用新港文後,新港文書才因此而失傳。而平埔族人也因完全漢化而幾近消失。

甘治士為了便於傳教,他以羅馬拼音創造新港文字,並向其他原住民部落推廣。後來的傳教士繼續加以沿用並發揚光大, 而使台灣原住民有史以來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文字,用羅馬拼昔及拉丁字母,書寫自己的語言。

臺灣自古不屬於中國
從臺灣四百年說起。以荷蘭人1622年抵臺起算,2022年是四百年。以2024年興建熱蘭遮城起算,臺南建城四百年。
根據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與曹永和的研究臺灣自古不屬於中國:「臺灣不只明朝不管,甚至也不屬任何國家管轄,所以走私船早在當時就在基隆、安平與淡水會合明朝、日本與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的商船。...根據荷蘭史料,當時東印度公司指揮官萊爾森於1622年到福州談判,明朝官員為了勸誘他們撤出澎湖,建議他們到澎湖以東,一座不屬於明朝的島嶼,也就是臺灣,間接同意明朝船隻到大員(今安平)與之通商。...當時明朝官員向萊爾森說:『你不知道大員怎麼去,我們派船帶你去』。這段史料,顯見明朝福建官員知道臺灣,卻不把臺灣當作屬地。而同樣年代,明代的史料記載的是,官員軟硬兼施,並請海商李旦居中協調,荷蘭的新任長官宋克,才在1624年拆除澎湖城堡的建材,搭乘熱蘭遮城號商船,來到大員上岸,宋克也成為荷蘭建立臺灣政權的首任長官,他也在大員建立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Zeelandia),荷蘭語Zee是海的意思,land為陸地,所以Zeelandia為海陸之城,因為熱蘭遮城當時位於一沙洲上,是海陸交會之地。


摘自及延伸閱讀:
推薦書籍:
甘為霖牧師對臺灣歷史研究的最重要貢獻,就是對荷蘭據臺史料的編譯與收集工作,其中又以 1889 年的《臺灣宣教之成功》和 1903 年的《荷蘭統治下的臺灣》最為主要。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團契成立大會記錄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團契成立大會記錄(1949年5月3日)
黃春生

載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夏令會紀念刊「教會佮團契」1949年7月27日-8月3日,第3版。

Tâi-oân Ki-tok Tiúⁿ-ló Kàu-hōe chóng-hōe Chheng-liân Thoân-khè sêng-li̍p tāi-hōe kì-lo̍k.
Chài-chū:Tâi-oân Ki-tok Tiúⁿ-ló Kàu-hōe Chheng-liân Thoân-khè Hā-lēng-hōe kì-liām khan “Kàu-hōe kap Thoân-khè” 1949 nî 7 ge̍h 27 ji̍t - 8 ge̍h 3 ji̍t,tē 3 pán.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團契成立大會記錄
照1949年3月22日ê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籌備委員會ê議決,開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團契(T.K.C.)成立大會。
1.時:1949年5月3日,下午二點半
2.場所:臺中市柳町基督長老教會

3.出席者:—
臺北T.K.C.代表:林宗義
新竹T.K.C.代表:鄭連坤
東部T.K.C.代表:黃加盛
臺中T.K.C.代表:蕭明爵
嘉義T.K.C.代表:吳耀明
臺南T.K.C.代表:黃彰輝(安慕理代理)
高雄T.K.C.代表:陳朝景
北大教育局代表:李雅各、董大成
南大教育局代表:蘇天明、劉華義
4.參會者:—
南大議長:黃武東
北大議長:陳溪圳
T.K.C.籌備委員:孫理蓮、鄭君芳、蕭樂善、張應宗、謝緯
5.順序:—
(1)奏樂:î Iok-choân
(2)聖詩:228
(3)祈禱:陳朝景
(4)聖經:路加5:1-11,林宗義
(5)會員登記
(6)宣言本會成立
(7)致詞:南大議長黃武東
(8)臨時主席:陳朝景坐位
(9)臨時書記:董大成坐位
(10)臨時定義:T.K.C. 欲用啥物款文字?
吳耀明提出,議決T.K.C. ê 一切文書欲用白話字(Pe̍h-ōe-jī)
(11)審議章程(團契ê章程寫在別紙)
(12)選舉委員
當選者:
正議長陳朝景
副議長林宗義
書記:鄭連坤
會計:吳耀明
(13)議事(議事錄書記鄭連坤佈佇別紙)
(14)頌榮:318
(15)祝禱:蘇天明
6.五月3日,下午12點閉會。
(董大成記)

※漢字翻譯:黃春生
※另外,說明如下:

陳朝景,律師,屏東東港教會長老。
林宗義,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北濟南教會長老。
董大成,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北濟南教會長老。
鄭連坤,曾任七星中會議長、總會議長(第7屆),松山教會牧師。

⭕T.K.C. 成立宣言(1949年發表)
我們信全能的上帝為我們的天父,十字架上的耶穌為我們的救主,看不見的聖靈為我們的保惠師。 我們信上帝的真理要使我們得到自由,主耶穌的愛要使我們成為平等,聖靈的力量要救我們的國家,復興我們的民族。 我們今所需要的是信、望、愛,其中最大的是愛。 我們願做光來照亮黑暗,做鹽來調和萬物;我們願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所立之目標奔跑。 我們願每人活在主裡,也求主常在我們裡面;使我們所做進得成全。

⭕背景說明:
在台灣仍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當時雖然受到嚴密監視控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年領袖們仍是透過每年舉辦的夏令會,來研討教會的宣教事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即使時局艱辛、百廢待舉。自從1947年9月27日,黃彰輝在基隆登陸回國以來,還不到一年,他與受他激勵的青年同工,把黃彰輝的夢兌現,而給予在二二八暴力事件後,幾乎最低潮的台灣青年一絲希望。
1948年依舊舉行全台基督教青年大會,當時超過1200名基督徒青年從各地聚集至淡水,會中發表公開信,呼籲南北長老教會合一。進而於隔年1949年5月3日於台中中會柳原教會成立了不分南北的「台灣教會青年團契」(簡稱T.K.C.),並且促成原本各自分立的南北兩大會於1951年3月7日合一,在七星中會雙連教會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睽諸當時,領銜者黃武東(40歲)、黃彰輝(35歲)、鍾啟安(33歲)等,都是熱情洋溢的青年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