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馬偕行腳地圖

馬偕行腳地圖


⭕1871年11月26日(禮拜日)馬偕牧師抵達日本橫濱。
摘自《台灣遙寄》

1871年9月19日,馬偕在多倫多教會受按牧。10月19日,離開故鄉若拉(Zorra),已近中午自武德斯得克(Woodstock)搭火車。首段到底特律(Detroit),次段到芝加哥(Chicago),第三段到鄂馬哈(Omaha);在此地過旅行以來首次的安息日(按十月廿三日)。然後再上旅途,於10月17日抵舊金山(San Francisco),住於加拿大人顏威廉(William Gunn)宅。

11月1日(禮拜三),搭上汽船「亞美利加號」(S .S. America)。出航后第26天,就是11月26日(禮拜日),船抵日本橫濱,瞥見了富士山峰雪白。在橫濱停泊期間首次接觸到東方人生活,樣樣令他感到新奇和興趣。18日下午啟碇續航進入中國海。12月5日(禮拜二)抵香港,全市飄揚著英國國旗。在碼頭險遭苦力的糾纏而不得逃脫,忽然聽到一口操薩克遜口音「你是不是來自加拿大的馬偕嗎?」就是英國宜教師艾安土(Rev. Ernst J. Eitel),是晚就住他家。翌日整天在艾牧師家,艾牧師是從馬雅各醫生處得到馬偕要來的消息而等待他。翌日早上搭船到廣東,晚上與該地許多位宣教師會面,晚住美國宣教師哈巴安德(Dr. Andrew Patton Happer,屬長老教會)宅。12月8日,回到香港,拜會德國宣教師,並參觀了教會女學。12月9日,搭乘輪船「羅娜號」(Rona)前往汕頭,船長是蘇格蘭人,頗有異鄉遇故知之感。翌日抵汕頭,海關的Hobson及英國長老教會派駐汕頭的Dr. Alex.Thomson來迎接。

馬偕在汕頭區逗留18日,巡迴探訪附近各地傳道站,頗心動有意留下協助英國長老教會的事工。但最後決意先看,而後再作決定。於是於12月27日搭船前往廈門,28日八點船泊廈門港,11點改搭英國雙桅船「金陵號」(Schooner "Kin-lin")欲往台灣。當晚開船,橫渡台灣海峽之航行是整個旅程中最驚險的一次,在漆黑的夜晚,烈風怒號,海洋驀瀉不已。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Glasgow Cathedral

維繫長老教會制度的1638年格拉斯哥大會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教堂Glasgow Cathedral(長老教會)

⭕1638 年11月21日蘇格蘭教會在格拉斯哥召開總會(General Assembly)
加爾文的學生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在蘇格蘭帶領宗教改革,他擔任愛丁堡上議院議長,帶領蘇格蘭以長老教會體制1560年進行宗教改革,並制定「蘇格蘭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 of Faith)。1560年12月第一屆蘇格蘭長老教會總會成立,頒布《教會法規》(Book of Common Order)。而蘇格蘭教會也成為全世界長老教會的母會。

1596年英王詹姆士六世(James VI)強迫蘇格蘭教會採行主教制,並進一步將蘇格蘭納入國教派(聖公會)。1618年歐洲爆發30年戰爭,即脫離天主教之宗教戰爭。1624年英王詹姆士六世過世,他的兒子查理一世(Charles I)即位,他對蘇格蘭教會不了解,更進一步在蘇格蘭強推國教派,不加入國教派的神職人員均被免職。此舉引發蘇格蘭人民的反彈,1638年2月28日在蘇格蘭愛丁堡灰衣教堂(Greyfriars Kirk)展開簽署《國家盟約》(National Covenant)以抵制查理一世對蘇格蘭教會所加的控制。

1638 年11月21日蘇格蘭教會在格拉斯哥大教堂召開總會(General Assembly),儘管英王特使在場宣告解散議會,但議會繼續召開,會議中接納《國家盟約》(National Covenant),並通過決議廢除在蘇格蘭所施行的英格蘭主教制度(聖公會)。其結果就是1639年英王查理一世向蘇格蘭發動「第一次主教戰爭」(the First Bishops' War),但在蘇格蘭強烈的抵禦之下,英格蘭軍隊撤退。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向蘇格蘭發動「第二次主教戰爭」,蘇格蘭強烈反攻打入英格蘭,迫使查理一世簽訂了《裏彭條約》(Treaty of Ripon),並賠償蘇格蘭人的損失。從此奠立蘇格蘭教會(長老教會)的獨立自主性,並不受英格蘭教會(國教)的統轄。


圖:#蘇格蘭格拉斯哥大教堂 Glasgow Cathedral(長老教會)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共和國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濟南教會聖歌隊獻詩 https://youtu.be/6qxtrAGZ4wM
黃春生
160年前《共和國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1861年11月19日完成創作

1861年11月18日廢奴主義者朱莉婭·沃德·豪爾(Julia Ward Howe)夫婦,與他們的牧師克拉克(James F. Clarke),應邀赴華盛頓近郊聯邦政府軍營,參觀校閱,不意敵人突襲,秩序大亂。 歸途中遇見沿路士兵高唱北軍進行曲「布朗身體雖在墳中日漸朽腐,精神卻繼續前進!」克拉克牧師聽到這首動人的詩歌,但覺得歌詞太悲愴。於是克拉克牧師建議朱莉婭將“John Brown's Body”(約翰·布朗的身體)這首歌重新填詞。那天因長途跋涉,朱莉婭十分疲倦,回家即酣睡,清晨醒來(11月19日),在曙光中完成了新歌詞,題名為《共和國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隔年1862年2月《共和國戰歌》發表在大西洋月刊上,最初未受人注目,後經軍中牧師麥卡白(Chaplain C. C. McCabe)在各兵團部隊推介,從而流傳北美各州,成為一首愛國聖詩。

林肯總統有一次聽到遊行的群眾唱此歌時,被感動得落淚,要求他們再唱一次。巴頓將軍(General George S. Patton, Jr.)特別喜歡這首詩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每當軍隊出征,他都要樂隊奏此歌以振軍心。 1965年詹森總統(President Lyndon B. Johnson)就職典禮也選用此曲。1968年夏,甘迺迪總統追思禮拜時,由名歌星安迪威廉斯(Andy Williams)獨唱此曲,由紐約交響樂團伴奏。

本歌曲調原作者,相傳是約翰史蒂夫(John W. Steffe, ? -1911)在1855年所作。原名是“John Brown's Body”(約翰·布朗的身體)。約翰·布朗是一位虔誠的清教徒,為廢奴隸制,在1859年10月16日,帶領十八人攻佔一港口的軍火庫。翌日李將軍(Robert E. Lee)帶領屬於南方的美國海軍部隊反攻,布朗受傷被俘,被控叛國通諜罪而受絞刑。約翰·布朗的死,也成為美國南北戰爭一個重要的導火線。也因此,約翰·布朗在南北戰爭時,被北軍視為殉道的聖人。

《共和國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中文歌詞
榮光,榮光,哈利路亞 
救主降臨的榮光已經充滿在全地,
主上帝的榮耀以及權能使真理顯現。
祂也已經備辦利劍盾牌使公義得勝,
祂真理永無息。榮光主!
榮光,榮光,哈利路亞,祂真理永無息。
萬軍的主上帝要用公義審判世間人,
萬軍的主上帝要用正直擬斷世間人,
公義做祂的腰帶信實做祂身軀的帶,祂真理永無息。
榮光,榮光,哈利路亞,祂真理永無息。
基督降生溫柔謙順,天使出生讚美祂。
榮光歸主永遠無離,萬人當尊主做大。
主為世人放棄性命,咱當記念祂救恩,主榮光永無息。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Remembrance day

Remembrance day (國殤紀念日)

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時,法國首都巴黎北邊的貢比涅(Compiegne),森林中停著一列火車,法國陸軍元帥福煦(Ferdinand Foch)與德國政府代表埃茨伯格(Matthias Erzberger)簽署停戰協定,當天上午11時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迎來「停戰紀念日」(Armistice Day)。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4年3個月又2星期。在這1568天之中,人類殺害了至少1600萬個自己的同類。每年在11月11日,歐洲各地都會舉行“Remebrance day”,盼望人類社會銘刻於心,並緬懷900多萬陣亡將士、700多萬死難平民。在戰時死難最慘重的法國,民眾會聚集在香榭麗舍大道(Champs Elysees),法國總統會走進凱旋門(Arc de Triomphe),向「無名英雄之墓」(La tombe du soldat inconnu)獻上紅藍白三色的鮮花。

在英國各地的街道、廣場、辦公室、教堂與火車站,上午11點一到,人們自動默哀2分鐘。首都倫敦,大笨鐘(Big Ben)的鐘聲迴盪在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和平紀念碑(The Cenotaph),人們佇立靜默,或是向水池撒下鮮紅的罌粟花花瓣(Remembrance poppy,Papaver rhoeas)。





🎞圖:英國倫敦韋斯敏斯德大教堂庭院每年11月11日舉行"Remebrance day"(國殤紀念日)。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七星中會服事

七星中會服事
七星中會第71屆第1次中會議會:聖餐與奉獻
2021/11/15





❤️七星中會第70屆第3次中會議會 ⭕時間:2021.8.16(一)10:00 ⭕地點:台北濟南教會大禮拜堂 中會議長:黃春生牧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中會、七星中會 成立七十週年感恩禮拜 ⭕時間:2021.11.6(六)10:00~11:00 ⭕地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在1418年11月5日閉會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是1414-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斯舉行的天主教大公會議。廢除三位對立教宗,擁立一位正統的教宗,終結教會大分裂。所謂的「對立教宗」就是地方主教自立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支持為偽教宗。康士坦斯大公會議是在教宗權力失墜中,唯一由公會議主義者主導的大公會議。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在1418年11月5日閉會,除了選出一位正統教宗,但同時將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約1320-1384年)和受其影響的布拉格約翰胡斯定罪。約翰胡斯(Jan Hus,1371年-1415年7月6日)是宗教改革的先驅,他殉道後約一百年,影響1517年10月31日德國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

圖:約翰胡斯在康士坦斯大公會議受審
By Václav Brožík - W.Rebel,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702142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宋雅各醫師抵台

宋雅各醫師抵台

1905年11月3日,從加拿大5位年青男女宣教師到達淡水,就是約美但牧師(Rev. Milton Jack)、宋雅各醫師夫婦(Dr. & Mrs. James Y. Ferguson)、金仁理姑娘 (Miss Jane Kinney)、高哈拿姑娘 (Miss Hannah Connell)。不久加拿大教士會(Canadian Mission Council, 簡稱淡水教士會)成立。

宋雅各醫師 (Dr. George V. Ferguson )是繼馬偕之後北部教會醫療傳道史上第二位重要人物。他不但重開淡水偕醫館,也將醫療中心搬到台北,創辦今日的馬偕紀念醫院。
宋雅各夫婦一到淡水就積極學台語,不過民眾「一聽到這些新來教士中一位是醫生時,好像全鎮的人都生病了」,他們也找到他住處而前來求診,因此不得不每天下年請吳牧師娘與柯維思當翻譯,在家中開始看病人,等到台語有了基礎,就在1906年秋天重開偕醫館。由於當時缺乏醫院,而且這個洋醫生不僅醫術高明而且親切,因此聲名遠播,北部各地各種病人湧到淡水。不過也因當時淡水繁華不再,日本人的交通建設又以北市為中心,因此民眾都反應這所醫院設在淡水很不方便。

另一方面宋醫師也為偕醫館已被時代淘汰,希望能達到時代的水準和政府的要求,建設一設備完善的基督教醫院。他一方面和吳威廉牧師 (Rev. William Gauld )規劃在雙連建新醫院,也向加拿大母會請求加派人手加入醫療工作。加拿大母會也體認這項工作的將來性,而撥款25,000元作為建設經費,並在1911年 派護士烈姑娘 ( Miss Isabel Elliot )到淡水,翌年又派倪阿倫 (Dr. A. A. Gray) 醫生及夫人來台協助醫療。

1912年12月26日,被譽為「東洋最好的基督教醫院」落成啟用(今日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宋雅各醫師為首任院長,翌年他回國休假,由倪醫師代理院長1年之久。此間,醫療工作又向前邁一大步。在烈姑娘指導下「護理部」成立,並且強化了組織,開診9個月,有住院病人467位,門診30270人次。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台北濟南教會首次選出臺灣籍長老與執事

台北幸町教會
⭕台北濟南教會1947年11月2日首次選出臺灣籍長老與執事。

昭和8年(1933)上與二郎牧師決定台北日本基督教會要協助市內本島人在大稻埕新設教會以日語傳道,稱為太平町傳道所,二年後上與牧師決定全力支援該傳道所,改稱為「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太平町教會」,並派日人教師梅崎正二郎先生為傳道主任。昭和14年(1939)年11月梅崎先生因健康關係辭任回東京,太平町教會就由上與二郎牧師和母會台北幸町教會,繼續為此新設教會之成長而努力。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民生凋敝,1月時日本人結束太平町教會,台籍會友遷回母會「台北幸町教會」(台北日本基督教會1937年5月改名,台北濟南教會的前身)聚會。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6年10月上與二郎牧師將幸町教會、太平町教會所有會籍移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

北部大會派郭和烈牧師於1947年4月28日接任第五任牧師,也是戰後第一任臺灣籍牧師。戰後,日籍會友陸續都被遣送回日本,信徒人數約只剩三、四十人,因此,臺灣籍會友以子會太平町教會遷回母會的信徒為主,加上附近台大醫學院的教授與學生會友,人數逐漸增加。同年(1947)11月2日首次選出臺灣籍長老與執事。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Council of Chalcedon

⭕公元451年11月1日迦克墩會議閉會。
公元451年10月8日至11月1日在今土耳其境內的迦克墩召開基督教大公會議,史稱「迦克墩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這是古代第四次的大公會議。與會的有東方教會的500位主教及教宗的數位代表。眾主教擁立羅馬教宗利奧(St Leo the Great, 死於461年)的《大卷》,當中強調基督神人兩性的分別,因此也產生了重要的基督論定義,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為異端。最後,會議制定了今天基督教著名的信經《迦克墩信經》。
同時,會議法規第28條提到君士坦丁堡主教相對於其他主教具有較優越地位,亦即,地位與羅馬主教相等。但遭羅馬主教(教宗)利奧的反對。雖然羅馬利奧主教否認此議決,但東方教會仍從此認可議決之有效性。會議並使耶路撒冷從凱撒利亞教區獨立出來,成為第五大主教區,所謂的「五位宗主教制度」從此確立,使這五位主教在教會中享有特別尊崇的地位,且其教區的位階也因此確立,分別是: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五個都在使徒根基之上,前四者為羅馬帝國的四大城,第五個則是基督被釘十字架、復活的地方。這些地方的主教都被賦予「宗主教」的稱謂,除了賽普勒斯從以弗所會議獲得獨立統管的權利外,五位宗主教各有不同的責任教區。


1876年繪製「迦克墩會議想像圖」
載自:俄羅斯畫家,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蘇里科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 1876年繪製。https://www.wikiart.org/en/vasily-surikov/fourth-ecumenical-council-of-chalcedon-1876, 公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