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

1975年5月31日教育部公告「羅馬拼音聖經有違政府規定」

 ⭕1975年5月31日教育部公告「羅馬拼音聖經有違政府規定」

1975(民國64)年1月,警備總部沒收聖經公會2200本台語羅馬拼音聖經,消息傳到國外,世界聖經公會總幹事因此專程來台。國民黨政府駐美代表在國際抗議及譴責壓力下返國報告事情大條了。同年5月31日教育部公報第五期14-15頁,公告「羅馬拼音聖經有違政府規定」。

⭕原件:政府公報資訊網:教育部公報,第五期,民國64年05月31日,頁14-15。

https://gaz.ncl.edu.tw/detail.jsp?p=0,1.057747556E9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泰源事件5義士1970年5月30日被槍決

 ⭕泰源事件5義士1970年5月30日被槍決

江炳興1939年5月5日生於台中大里,台中一中畢業後轉讀軍校,投考軍校是為了能武裝兵變推翻中國國民黨政府,就讀陸軍軍官學校第33期,3年級即因台獨案被捕,後來判處10年徒刑,1970年2月距離刑滿出獄只剩2年,為了政治理想付出實貴的生命,為「自高中時代就決死志,歷十數年不動搖的人格者。」

江炳興在其所擬、署名為「台灣獨立革命軍軍部」的〈台灣獨立宣言〉中寫道:「……為什麼台灣人只能有一種聲音?為什麼台灣人只能選一種命運?為什麼台灣人只能乖乖聽話,不能起身反抗專制獨裁的政權?……深信壓迫與奴隸存在時,為自由奮鬥是應該的。迫害與恐懼跟著時,爭取幸福是一種權利。在今天,為此努力實只是克盡天職與恢復人類的尊嚴而已。」

泰源事件5義士被槍決時,每人都高喊:「台灣獨立萬歲!」

1970年5月30日被槍決的江炳興給父母的訣別信:

「兒因此信基督、進軍校,又走入致死的道路,死,使兒心甚悲淒,但甚坦然……兒祈求主,就是耶和華上帝,祝福爸爸、媽媽,僅此數語作為留念,祝平安,兒炳興敬上。」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檢視審判過程後認定此案違反憲法權力分立及審判獨立原則,屬應平復的司法不法案件,於2021年10月2日公告撤銷全數五人叛亂罪名。

泰源義士江炳興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1865年5月29日,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aidlaw Maxwell)抵臺

 ⭕1865年5月29日,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aidlaw Maxwell)抵臺

大清帝國於1858年(咸豐8年)與俄、美、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規定臺灣必須開放雞籠(基隆)、滬尾(淡水)、安平(臺南)、打狗(高雄)為通商口岸,並允許「在租界內自由傳教」。基督教因而被視為「蕃仔教」,是殖民勢力的一部份,宣教師和本地基督徒也被視為西方帝國主義的「同夥人」。

臺灣開港後,羅馬教廷傳信部命令馬尼拉道明會神父洪保祿(Fr. Angel Borfurull, OP)領導,年輕神父郭德剛(Fr. Fernando Sainz, OP)陪同於1859年抵臺。在艱困的環境和民眾敵視下建立前金庄(高雄市前金區)和萬金庄(屏東萬鑾鄉)等天主堂,並於1887年(光緒13年)在北臺灣的和尚洲(蘆洲)設立教堂,為今日臺灣的天主教會奠定基礎。

隔年1860年,英國長老教會駐廈門宣教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和駐汕頭的金輔爾(Hur Libertas Mackenzie)抵達淡水、艋舺探勘,提議以「醫療傳道」的方式開拓臺灣宣教。距離天主教會來臺7年後,長老教會首任宣教師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aidlaw Maxwell)於1865年5月29日來臺,6月16日在府城(臺南)開設醫館行醫及傳道,後因民眾反對撤至旗後(旗津),1866年建立首間禮拜堂和第一所西式醫館,有漢人信徒高長等受洗。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1878年5月27日馬偕牧師與張聰明成婚

 ❤️1878年5月27日馬偕牧師與張聰明成婚


🎞圖1:張聰明婚約書。

馬偕牧師1872年3月9日抵達滬尾,在台灣北部宣教第7年,即1878年5月27日與五股坑女子張蔥結婚。當時新郎偕牧師35歲,新娘18歲。偕牧師將張蔥改名為張聰明。

當時北部教會除偕牧師自己之外,還沒有本地牧師或有牧師職的宣教師證婚,所以新郎與新娘就在淡水英國領事舘,由英領事證婚,完成結婚。

註:Duncan MacLeod, The Island Beautifal, p. 68.

🎞圖2:1878年5月27日馬偕牧師與五股坑女子張聰明姑娘結婚時,張聰明生父母張忠夫婦同意她與馬偕牧師結婚的誓約書(請用台語發音)。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親岑多夫,1700年5月26日出生

 ⭕親岑多夫,1700年5月26日出生

親岑多夫(Nicolo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1700年5月26日-1760年5月9日) 出生在德勒斯登(Dresden),一個敬虔的貴族家庭。父親在他六週時就過世了,母親改嫁。他幼年在祖母與姑媽的教導下長大,姑媽Henrietta是位神學家,家中常有聚會。他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奠定信仰基礎。17世紀末,路德宗興起敬虔主義(Pietism),強調敬虔生活。領袖Philip Spener (1635-1705)受清教徒影響很深,呼籲信徒追求靈命復興,而施本爾是他的教父。1710-16年他進入敬虔運動領導者 August Francke 的 Halle 學校就讀,他成立芥菜種團契 (Order of the Mustard-seed),這個組織振興許多教會。1716年進入威登堡大學,攻讀法律。

1722年親岑多夫回到領地Bertheldsorf,並提供場地給弟兄會,成立了著名的Herrnhut(主護城,主的避難所),在弟兄們的努力之下,發展成教會復興中心。後來隨著教勢漸長,信徒眾多,紛爭日現。他一直以愛心按著真理教導、牧養他們。後來與他們立一個公約︰ 「耶穌十字架的救贖大愛;重聖靈充滿;將生命奉獻給上帝。」他是摩拉維亞教會的創始人、普世主義和宣教工作的先驅。

⭕莫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 Brethren)的特色

1.重視靈修

摩拉維亞每日箴言2015他們注重個人靈命的更新,親身經歷信仰,與及彼此建立的團契生活。1731親岑多夫伯爵出版第一本靈修小冊《每日箴言》(Die Losungen),迄今已有292年不曾間斷,今日的編輯總部,仍在主護城(Herrnhut)的古樓「福閣」(Vogtshof)。

2.重視宣教

他們非常重視海外的宣教工作,強調所有人都能成為宣教士。他們的宣教士都是一些平信徒,經訓練後,成為佈道者,以自給自足的方式佈道。1736年親岑多夫被下令逐出德勒斯登(Dresden),為此他說:「我們要把福音帶到世界各地。」他曾在西印度群島及俄國佈道。1747年執政當局解除了他的驅逐令,終得重返家園,他回到Dresden並繼續推動教會事工。

3.重視未得之民

他們看重福音未傳到的地區,特別是以群體傳福音到人跡罕至的蠻荒地帶,例如進入印第安人居住的幽深叢林等。


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735年5月25日,英國歷史之父比德(Bede)過世

⭕735年5月25日,英國歷史之父比德(Bede)過世

735年5月25日,英國歷史之父比德(Bede,天主教譯聖伯達,聖公會譯聖貝德)過世。諾森布里亞本篤會的修士比德是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編年史家及神學家,他的拉丁文著作《英吉利教會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分為五卷,於731至732年間寫成,從主前55-54年被羅馬征服開始,追溯英國的歷史,直到731年為止。也因此,被尊稱為「英國歷史之父」。

值得一提的是,《英吉利教會史》編年法是按耶穌基督降生的那一年,區分為主前(Before Christ,B.C.)與主後(Anno Domini,A.D.)。由於《英吉利教會史》的普及,使得 A.D. 成為主後通用的縮寫。

比德精通語言學,對天文學、地理學、神學甚至哲學都深有研究。他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自幼性格孤僻。傳聞就是他發現地球是圓的這個事實,此事記載於他的作品《De temporum ratione》(On the Reckoning of Time)。他還撰寫了凱爾特和羅馬基督教如何在664年惠特比會議上發生衝突的故事,是今日了解凱爾特、盎格魯撒克遜人和英國基督教化的重要來源。

1899年,天主教教宗良十三世(Leo PP. XIII)宣布比德為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

 圖:J. Doyle Penrose於1902 年繪畫《最後一章》(Bede 在臨終前完成了約翰福音的翻譯)


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布拉格拋窗事件

⭕1618年5月23日,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Defenestrations of Prague)

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當時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大公(Hapsburg king Ferdinand II)辦公的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將總督、大臣和一名文書人員朝17公尺高的窗外扔出去,史稱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Defenestrations of Prague)。此事件引發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三十年戰爭」,戰爭於1648年以威斯特伐利亞條約(the Treaty of Westphalia)結束。

「布拉格拋窗事件」為波希米亞人對羅馬教廷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反抗,共有兩次,分別發生於1419年與1618年,第一次事件引發了胡斯戰爭,第二次事件則成為三十年戰爭的原因。

 圖: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版畫/維基百科)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君士坦丁去世

⭕337年5月22日,羅馬帝國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去世。

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大帝,以召集尼西亞會議和開始將羅馬帝國基督教合法化而聞名,但他一直等到死前才最終接受洗禮進入教會。

君士坦丁直到臨終時才肯正式信奉基督教受洗。早期基督教信仰發展時,信徒相信洗禮具有洗清罪惡之功效,認為洗禮可以洗除以前一切的罪過,這樣的思想在當時相當普遍。但其中對於贖罪是指:只赦免受洗前的罪過或是對受洗後的罪依然有效,看法仍有許多分歧。但是普遍認為認為受洗後除罪的恩典只有一次機會,故君士坦丁才故意拖延,延至死前才受洗。

 圖:君士坦丁一世塑像,位於英國約克大教堂廣場(圖/維基)

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日內瓦大會正式通過宗教改革並脫離羅馬天主教

⭕1536年5月21日,日內瓦大會正式通過宗教改革並脫離羅馬天主教

十六世紀初的日內瓦是一座人口約一萬三千人的城市。它靠近最好的阿爾卑斯山口的位置使其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1536年5月21日,在法惹勒(William Farel,1489~1565年)敦促下,大教堂小會和兩百人在大教堂召集了公民大會,並在沒有異議的情況下,投票決定日內瓦大會正式通過宗教改革並脫離羅馬天主教教區。並同意維持一所學校,所有人都有義務送他們的孩子去,窮人的孩子也可以免費上課。

兩個月後,當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從法國逃往史特拉斯堡途中路過日內瓦,法惹勒便竭力邀請他留下。加爾文起初執意不肯,經法惹勒嚴厲責備,他深感這個呼召是個重大責任,於是在日內瓦開始他的宗教改革生涯。

 圖:1536 Geneva Reformation (Reformation Wall)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325年5月20日,尼西亞大公會議開議

 ⭕325年5月20日,尼西亞大公會議開議

公元325年5月20日,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 Magnus,272-337)召集,按照傳統古羅馬「元老院」議會形式舉行,號稱史上第一次的基督教普世大公會議,正式在尼西亞(Nicaea,今土耳其伊茲尼克, Iznik)舉行。

尼西亞大公會議開議由教會史學家優西比烏(Eusebius Caesariensis)恭讀開幕禱詞,亞歷山大牧首亞歷山大一世主持會議討論,羅馬牧首(今日尊稱「天主教教宗」)希爾維斯特一世(Sanctus Silvester PP. I)派員與會,為釐清與辨證自第一世紀以來基督教會傳播福音、深耕上帝真理後,各地所衍生出不同的信仰與神學問題,同時被視為基督宗教於羅馬帝國境內真正獲得合法地位的首場普世高峰會議,「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The First Council of Nicaea)經由與會318名各區主教的激烈討論,最終發表《尼西亞信經》(Symbolum Nicaenum)。

大會作出最重要的兩項結論:

1.發表《尼西亞信經》。聖父與聖子同質,基督耶穌是「獨生」、「在萬世以前」、「出於神而為神」。肯認聖父、聖子、聖靈「三一論」(Trinity),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是一位上帝。

2.「復活節」必須落在主日,即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主日。 




《尼西亞信經》台語版


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路竹第一位牙醫師黃溫恭遭蔣政權槍決

 ⭕1953年5月19日,路竹第一位牙醫師黃溫恭遭蔣政權槍決。

二戰後路竹的第一位牙醫師黃溫恭,因加入匪黨案被捕後判15年徒刑,遭蔣介石大筆一揮改為死刑。他在被處決前留下數封感人的遺書給妻子、兒子、兩個女兒和小姨,留給愛妻的信這樣寫著:

-------------------------------

留給心愛的清蓮 1953.5.19 夜

永別的時到了。我鎮壓著如亂麻的心窩兒,不勝筆舌之心情來綴這份遺書。過去的信皆是遺書。要講的事情已經都告訴過妳了。臨今並沒有什麼事可寫而事實上也很難表現這心情。我的這心情妳大概不能想像吧……

無奈只抱著你的幻影,我孤孤單單的赴死而去了。我要留兩三點,奉達給最親愛的妳,來表現我的誠意。

蓮!我是如何熱愛著妳阿……這是妳所知道的。踏碎了妳的青春而不能報答,先去此世……唉!我辜負妳太甚了!比例著愛情的深切 感覺得慚愧……

蓮!我臨於此時懇懇切切地希望妳好好的再婚。希望妳把握著好對手及機會,勇敢地再婚吧! 萬一不幸,沒有碰到好對手,好機會,亦為環境等而不能再婚的時候,妳也不必過著硬心、寂寞的灰色的生活。我是切切祈禱著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總而言之,妳需要邁進著妳自己相信最幸福的道路才好。

我的死屍不可來領。我希望寄附台大醫學院或醫事人員訓練機關。我學生時代實習屍體解剖學得不少的醫學知識。此屍如能被學生們解剖而能增進他們的醫學知識,貢獻他們,再也沒有比這有意義的了。以前送回去的兩顆牙齒,可以說就是我的死屍了。遺品也不必來領。沒有什麼貴重值錢的,予定全部送給難友們。謝謝妳的很多小包、錢、及信。對不起。

嗚呼!最後的時間到了…緊緊地抱擁著妳的幻影我瞑目而去……。

再給我吻一回!喊一聲!清蓮!

黃溫恭

-------------------------------

黃溫恭醫師的女兒春蘭那時才五個月,還在母親肚子裡,父親也留了一封遺書給她:

「親愛的春蘭,妳還在媽媽肚子裡,我就被捕了。父子不能相識,嗚呼!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更悽慘的了,雖然我沒有看過妳、抱過妳、吻過妳,但我一樣疼愛著妳。慚愧的很!我不能盡做爸爸的義務,妳能不能原諒這可憐的爸爸啊?」

-------------------------------

行刑前黃溫恭醫師血淚寫下的遺書,沒有交給家屬,黃溫恭醫師在馬場町被執行槍決,槍決後,遺體沒有人收屍,草草掩埋在台北市六張犁。

黃溫恭的愛妻終其一生沒有看到這封信,也沒有改嫁,一個人在歧視與監視下將兒女撫養長大。黃溫恭的外孫女,前幾年在機緣巧合及自力救濟之下,才輾轉發現了被中國國民黨政權非法扣留了將近60年的外公遺書。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記錄了好幾個像這樣的故事,誠心推薦每一個臺灣人都該閱讀:

延伸閱讀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08499038256


🎞圖:黃溫恭醫師「無法送達的遺書」

🎞圖:「黃溫恭死刑,餘如擬」,蔣介石將黃溫恭醫師改判死刑


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基督升天日(Ascension Day)

  2023年的基督升天日(Ascension Day)在5月18日

根據使徒行傳1:1-11的描述,耶穌基督復活後第40日升天,第50日時,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

有關「升天節」的紀錄要到四世紀才出現,由復活日算起的第40日被稱為「升天日」(Ascension Day),而且必定在星期四。記念耶穌升天,離開門徒,回到上帝那裏,而門徒亦在這天受耶穌差遣:「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使徒行傳1:8)

升天日後的十天又稱為「升天期」(Ascensiontide),提醒基督徒專注等候聖靈的降臨。而升天日後的主日,傳統上又稱為「盼望主日」(The Expectation Sunday),提醒基督徒等候和期待聖靈的來臨,也期待主基督的再臨。「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回來。」(使徒行傳1:11)


🎞圖:〈基督升天〉,拉婓爾畫作,梵蒂岡博物館
Raphael, The Ascension, Vatican Museums


🎞圖:〈基督升天〉,魯本斯畫作
The Transfiguration by Rubens, 1605

2023年5月17日 星期三

北部教會第一批本地牧師

 ⭕1885年5月17日馬偕牧師封立嚴清華與陳火(榮輝),成為北部教會第一批本地牧師。

🎞圖1:嚴清華(1852年-1909年)

1872年 (清同治10年) 4月19日早晨,那是一個梅雨未至陰晴不定的禮拜五,馬偕博士到淡水已經四十餘天,落戶於距今禮拜堂北側3公尺處一所租來的斗室裏(原擬為馬廄)。當時他正在勤練台語和漢文,其日記如此記載:

「早上,有一位年輕人來訪,進來時很仔細地看看四週」同時提出幾項問題臨走時,我說:「晚上如有空,請你再來」。他回答:「好吧!」

……剛研讀完畢(漢文)他才來,一坐下,他注意我的書,我即將一本聖詩送給他。他人緣好,我真希望他以後繼續再來。

嚴清華幼年勤學漢文,後來得以擔任某個官吏的雜役,並逐漸升為秘書,也因此遍遊中國大陸,從福建到天津,增長不少見聞,他曾在北京住過半年,學會了北京官話,這對他後來的人生大有幫助。此時,19歲的嚴清華已經是大清帝國的舉人。

1872年4月25日,嚴清華成為馬偕再傳道、醫療和教育上的好幫手。馬偕不僅教阿華聖經、甚要真理、信仰常識,更傳授他西方的學問與知識,如天文學、歷史、地理等。某次馬偕向他展示並解說一幅世界地圖,阿華非常驚訝,知中 國不過是世界的一小部份而已,長城和大海之外,竟然還有一片廣闊的天地。

1873年2月9日馬偕牧師為首批信徒5人舉行洗禮,嚴清華、吳益裕、林杯、林孽和王長水,為北部教會第一批信徒。

1885年5月17日馬偕牧師封立嚴清華與陳火(榮輝),二人成為北部教會(甚至全臺灣)首封立本地牧師。

嚴清華不僅在傳道上盡心盡力,對淡水、臺灣社會也頗有貢獻。他曾因在中法戰爭時,協助清軍有功,1897年獲五品軍功,後來也被臺灣巡撫保奏優先任用守備兼賞藍翎,唐景崧撫臺時,也為他保奏候補知縣。日治時代,日本當局曾授紳章,並任其為臺北廳參事和維新公會幹事等公職。

🎞圖2:陳火(榮輝)

陳榮輝(1851年-1898年),又名陳火,1851年出生於淡水,後搬遷至五股坑,與嚴清華同為馬偕弟子。1874年2月15日受洗,跟隨馬偕學習,1875年被任命為傳道師,先後駐在新港(苗栗後龍)、大龍峒、和尚洲(蘆洲)、溪州、新店、中港、錫口(松山),其中以新店最久。與嚴清華於1885年5月17日受設立為牧師。1898年8月8日逝世,享年47歲,後改葬於淡水馬偕墓地。陳火長子陳清義,在陳火受封牧的21年後被封牧,成為北部第3位本地牧師,他的妻子是馬偕牧師長女媽連(Mary)。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1992年5月16日,頒布刑法第一百條修正

 ⭕1992年5月16日,頒布刑法第一百條修正。

(1992年5月15日立法院通過,5月16日頒布)

二戰後中國國民黨政權來臺,為了維持獨裁統治,實施以思想入罪的「刑法第一百條」(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和《懲治叛亂條例》(犯刑法....者,處死刑),兩者搭配下形同可藉故將人民處死,使臺灣長期籠罩在恐怖之中,更有不少人因此失去自由和生命。

1991年,時值解嚴已四年,調查局幹員竟逕自進入清大校園以觸犯刑法第一百條為由逮捕閱讀《臺灣人四百年史》的史研所學生廖偉程等人,引爆廢除惡法爭議。同年5月15日,來自全國各大學的學生罷課並於台北車站進行靜坐抗議活,要求「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反對政治迫害」;5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廢止《懲治叛亂條例》;5月20日,知識界、社運界與民進黨發動「520反政治迫害大遊行」,要求「軍、警、特」必須退出校園;5月24日,《檢肅匪諜條例》被廢止,則其母法刑法第100條繼續存在的正當性再度受到質疑。

同年9月21日,林山田教授、李鎮源教授、陳師孟教授、張忠棟教授、瞿海源教授、廖宜恩教授、陳永興醫師、楊啟壽牧師、作家鍾肇政、律師陳傳岳及蔡同榮等人,共同籌組了「一〇〇行動聯盟」。該聯盟以廢除刑法一百條、釋放政治犯為訴求,要求執政黨必須在10月8日前作出明確回應,否則將於10月10日發起「反閱兵.廢惡法」行動,在國民黨政府無視下,這群社會良知者開啟了一連串的和平靜坐抗議,並成功迫使立法院修正條文。

「反閱兵」行動是臺灣第一次嘗試以「非暴力手段」進行抗議。在「100行動聯盟」執行非暴力抗爭的簡錫堦強調,一開始他也不相信非暴力可以對付中國國民黨,看到江蓋世在1989年效法甘地的非暴力抗爭時還笑他,根本不可能。直到去美國接受URM(城鄉宣教運動, Urban Rural Mission)訓練後才慢慢受到感動,非暴力不是只有靜坐、遊行而已,罷工、罷市、罷課,其至占領、癱瘓交通都是。在URM講師的訓練下,模擬一切被警方驅離的可能情況,訓練出一批超級專業的『暴』民。自甘地後70多年來,以非暴力改變社會和政權的,比用暴力者多了三到四倍,香港的「雨傘運動」會成功,有受到臺灣野草莓、太陽花非暴力經驗外銷的影響。

1991年時任法務部長呂有文堅持刑法第一百條可修不可廢,幾經波折後「一百行動聯盟」與中國國民黨協商廢除該條文,遭馬英九在協商過程不斷阻撓,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甚至連修改都不能接受。最後在中國國民黨黨團堅持下,該法沒能廢除,僅在條文加上「以強暴或脅迫」字樣,意即雖然限縮範圍,以暴力脅迫進行「叛亂行為」者,仍可入罪。

⭕ 2021年,100行動聯盟30週年線上影像展 https://www.100action.tw


🎞圖:「廢除刑法100條」大遊行。(台神,前排)

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1895年5月15日唐景崧發表〈台民布告〉

1895年5月15日唐景崧發表〈台民布告〉

1895年5月15日,唐景崧發表〈台民布告〉,隨後大清帝國默許「台灣民主國」的假獨立,以掩飾戰敗割讓之過

1894年大清帝國向日本帝國宣戰,由於該年是甲午年,故又稱為「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大清帝國戰敗,而向日本求和,簽訂《清日講和條約》又稱《馬關條約》、《下關條約》。條約中,大清帝國將台灣、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當時大清帝國僅占據台灣西部幾個主要城鎮)。在這之前,南洋大臣張之洞也曾囑咐劉永福考慮將台灣賣給法國。

當時台灣一些紳民和清國反割讓派的官吏結合,發動了數波奏請不要割讓的行動。這些努力都失敗後,他們就展開了一項以「台灣自主」為名來對抗日本按照國際條約的接收行動。大清帝國對這項計劃予以默許,企圖造成台灣是被日本佔領的印象,以掩飾清國戰敗割讓之過。

邱逢甲等台灣仕紳拜訪清國台灣巡撫唐景崧之後,1895年5月15日發布〈台民布告〉,強調台灣既然被清國放棄,無天可籲、無人可援,台灣只有自主,並於5月25日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

台灣民主國是一場「假獨立」,是為了爭取外交介入以阻止台灣割讓給日本,並向大清帝國表達忠誠。雖然並非真正想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卻是台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台民布告〉發表的當日,日本新派任的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就率領所屬文武官員自京都啟程,帶領的部隊包括陸軍總兵員達一萬五千餘人,海軍艦隊大小艦艇二百三十三艘前往台灣。

台灣民主國成立後,因為日本「接收」行動逼近,很多原來的清國官吏都棄台灣住民於不顧,匆匆捲鋪蓋跑回中國。唐景崧在6月4日也逃回中國,一大堆由清國政府轉任的官吏也紛紛作鳥獸散。同年6月,民主國在台南城擁立原大將軍劉永福為第二任大總統。10月20日,劉永福亦兵敗喬裝老婦逃離台灣府(台南);翌日10月21日,日軍接收台南,台灣民主國滅亡,存在時間僅150天。


圖:「台灣民主國」國旗(圖/維基百科)

2023年5月13日 星期六

被屠殺的台灣菁英~台大內科主任許強

被屠殺的台灣菁英~台大內科主任許強

1950年5月13日,台大醫學院白色恐怖事件,第三內科主任許強、眼科主任胡鑫麟和皮膚泌尿科胡寶珍、耳鼻咽喉科蘇友鵬四位台大醫院醫師在院長室被捕。

1939年許強與在日本東京女子醫專就讀的劉順娣結婚,婚後仍各自回學校醫院實習一年,1940年畢業後,許強跟隨內科澤田教授研習肝臟疾病,並於1946年獲得九州帝大醫學博士,次年升任第三內科主任,當時年僅34歲。

澤田教授對許強的學術研究非常稱讚曾公開說:「許強醫師可能是台灣甚至亞洲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不二人選。」

戰後,許強協助杜聰明博士重建台大醫學院及附設醫院,表現出優異的領導風格,他關心同胞熱心公益,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的作風贏得台大院內師生的敬重。1947年台灣發生228事件,不滿國民黨政府貪汙腐敗,用人不公,軍紀敗壞,物價飛漲的台灣人民反抗陳儀長官的施政,卻引來蔣介石派軍血腥鎮壓的悲劇,台大師生在事件中也遭受極大的衝擊。

許強和一批優秀的台大師生,只因閱讀馬克思主義的書籍組織讀書會,竟於1950年5月13日在台大院長室被情治人員逮捕。許強被捕後受盡威脅利誘要其供出同夥,但他堅持「思想無罪」寧死不屈,不願供出任何名單,保護了許多台大的師生免受波及,也因他的拒絕悔過,竟然被判死刑,1950年11月28日清晨,許強被執行槍決,結束他短暫的一生,享年37歲。



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臺灣最東端的「聖地牙哥」

⭕1626年5月11日,西班牙人抵達臺灣最東端的「聖地牙哥」

荷蘭1622年抵達臺南安平(當時稱為「大員港」),1624年9月興建熱蘭遮城,西班牙在呂宋島(菲律賓)的總督施爾瓦(Fernands deSilva)得悉後就計劃遠征台灣。1626年遠征艦隊由伐爾得斯(Antonio Carreno de Valdes)繞臺灣東岸北上,於5月11日到達臺灣本島最東端(北緯25度)的地點登岸,將登陸點命名為「聖地牙哥」(Santiago,意思是「聖雅各」),這個名稱就是後來音譯為「三貂角」;翌12日進雞籠港,命名為「聖三一城」(Santisima Trinidad);16日在灣內一小島(今和平島)建立「聖救主城」(San Salvador,聖薩爾瓦多城)舉行佔領典禮。

來自呂宋島的西班牙的遠征軍兵有300名,道明會(Dominica)管區長馬地涅(Bartolone Martinez)等5名天主教神職人員隨軍而來。不久他們就在「聖救主城」建設一小教堂,稱為「諸聖堂」(Todos los Santos),除帶領官兵彌撒(禮拜)外,也向附近居民傳教;翌年在島對岸的部落澗內(Parian)另建立一教堂(可能是今日正濱教會一帶)。

⭕16-17世紀,西班牙人在大航海時代裡,四處發掘處女地。每到一個新領地,習慣將首次登陸點命名為「聖地牙哥」(Santiago,意思是「聖雅各」),第一個港口命名為「聖三一城」(Santisima Trinidad),建立第一個碉堡命名為「聖救主城」(San Salvador)或稱「聖薩爾瓦多城」。

⭕澗內(Parian)一詞可能來自南印度語言Paria,指地位低下從事賤業者。在當時的漢人也被稱為「Parian」。


 🎞圖:聖薩爾瓦多城,今基隆和平島。

2023年5月10日 星期三

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

⭕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1886年5月10日出生。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神學家、新正統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卡爾·巴特(Karl Barth)1886年5月10日出生於瑞士巴塞爾。1919年巴特因《羅馬書釋義》一書的發表而聲名大噪,1921年受聘為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1930年受聘為德國波恩大學教授。

在1933年至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正處於希特勒納粹極權統治時代,多數「德國基督教」淪為希特勒國家社會主義下的傀儡,一些不滿德國基督教的基督徒開始形成「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後來在神學教授卡爾‧巴特(Karl Barth)召聚下,有138位來自18間教會的代表,於1934年5月31日在工業城巴門召開會議,並發表〈巴門宣言〉(Die Barmer Theologische Erklärung),強調教會只能效忠基督,引起德國教會界極大迴響。因此得罪納粹,在納粹施壓下,隔年(1935)波恩大學將卡爾·巴特解職,同年離開德國,回到曾經是父親求學與任教的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書,陸續寫作及出版《教會教義學》,直到1962年退休。

1962年退休訪問美國時,被問到他將如何總結他發表的數百萬字的神學精髓時,他回答說:「耶穌愛我,我知道,因為聖經告訴我。」(Jesus loves me. This I know, for the Bible tells me so.)

 圖:神學家卡爾·巴特


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

羅虔益(Mr. Kenneth Dowie)

⭕淡江中學八角塔設計者羅虔益(Mr. Kenneth Dowie)1887年5月9日出生。

羅虔益(Mr. Kenneth Dowie)1887年5月9日生於加拿大新蘇格蘭 (今Dartmouth,Nova Scotia,Canada)。羅虔益以長老的職份1913年10月31日受派來台灣擔任宣教師,是當時來台宣教師之中唯一以「宣教行政(Department:Administrative)」為身分的 Mission architect(宣教建築師),除了輔佐偕叡廉校長,專職建築、掌帳與從事基督教青年會(Y.M.C.A.)海外宣教師,並擔任淡江中學幾何老師。1921年4月1日到1922年8月31日,他主要代理淡江中學的校長。

羅虔益到淡江中學最主要工作還是規劃校園、建設校舍。當時淡江中學以老舊及規模有限的牛津學堂為校舍並非長久之計,而且女學校令人稱羨的校舍也陸續完成。1923年第一所建築體育館(雨天體操場Gymnasium-Assembly Hall)落成啟用。李登輝1938年就讀淡江中學時,在這間體育館練習劍道並留影。

羅虔益至今仍為人所樂道的仍是主體校舍「八角塔」,1923年11月開工, 一直到1925年6月竣工。八角塔融合了中式寶塔、台灣三合院的格局, 也採用了很多台灣地方性建材。對於中西建築形式的拿捏,和建築技術的掌握, 一直被譽為中西合璧建築的精品。


 🎞圖1:淡江中學八角塔1925

🎞圖2:淡江中學八角塔,今日


🎞圖3:李登輝攝於淡江中學雨天體操場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5月8日,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紀念日

5月8日是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技師去世的日子,每年在烏山頭水庫都會舉行追思會。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1886年2月21日~1942年5月8日),是貢獻臺灣最重要人物之一,以嘉南大圳設計者及烏山頭水庫建造者聞名,被臺灣人感念並尊稱為「嘉南大圳之父」。

八田與一1910年於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到過世前一直都在臺灣任職定居,曾參與臺北下水道工程、高雄港規劃、臺南水道工程(山上淨水場)、桃園大圳工程、日月潭水力發電水庫勘查、大甲溪德基水庫勘查等。臺灣在日本時期,規劃及建設臺灣現代化的基礎建設;此外,他還在臺北設立土木測量專門學校,並創立「臺灣水利協會」和專業期刊,培養臺灣土木水利人才。由於對臺灣嘉南平原農業水利事業的貢獻,在臺灣和其故鄉都設有個人紀念館。

嘉南大圳竣工後,由全體建造嘉南大圳的工作人員組成「交友會」之會員提議製作,以懷念相處十年的長官,該銅像係委託日本金澤的雕刻家「都賀田勇馬」所雕塑,在日本製好以後,於1931年7月8日運抵台灣。

八田與一原拒絕塑造銅像,最後勉強同意,同時表明自己不是「偉人」,雕像穿著平日工作服,望向水庫沈思,平放在土地上就行;八田與一希望和大家一樣,珍愛生活,和放在高台上的權威雕像完全不同。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廣徵日本本土及海外殖民地金屬物件改造武器,八田與一銅像就此消失不見,後來才被發現藏在台南市隆田車站倉庫中;國民黨政府進入台灣後,被當時嘉南農田水利會員工找到,再由水利會暗中購回藏在昔日宿舍,直到1981年銅像才回到烏山頭水庫,前後消失近40年。

2007年7月12日,臺灣總統陳水扁頒贈對八田與一的褒揚令,表彰他對臺灣農業的貢獻,由臺灣駐日代表許世楷代表陳總統頒贈,八田與一的兒媳八田綾子與孫子八田陽一代理接受,褒揚令正本置於金澤古里偉人館的八田與一專區公開展覽。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台南市官田區嘉南65、66號

https://www.siraya-nsa.gov.tw/zh-tw/attractions/detail/37

圖: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音樂家布拉姆斯

⭕1833年5月7日,音樂家布拉姆斯出生於德國漢堡。

1833年5月7日,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約翰內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出生於漢堡。他非常虔誠,為教會寫了許多作品,但從未正式僱用過他。他甚至親自為他的“德國安魂曲”(German Requiem)編寫了聖經文本。

 圖:音樂家布拉姆斯

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英國國王加冕禮的觀察

英國國王加冕禮的觀察 
黃春生 
記 2023年5月6日 英國國王Charles III 在韋斯敏斯德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加冕典禮的觀察。整個加冕禮最重要的禮儀是宣誓與膏抹,有興趣的人應該可以寫一篇聖公會神學。在英國有許多人批判封建君主制度的傳統,對皇室的監督,以及皇室與教會、社會與政治關係,都值得深入研究。

英國皇家直播:https://www.youtube.com/live/g8HVnAXZI1I


宣誓禮:國王手按聖經宣誓。


膏抹禮:

大主教為國王進行膏抹禮(The Anointing),以屏風遮蔽。國王要退去衣物,象徵著基督脫下祂的外衣,捨棄了祂本來的榮耀,降卑為人的樣式,並被上帝以聖靈所膏。象徵聖靈的恩膏臨到他,助其服事上帝的子民。膏抹在兩個手掌、前額和胸部上方畫十字。加冕典禮的真正意義在於傅油,而非加冕。


登加冕椅:

1296年以來,英國君主都是坐在加冕椅(The Coronation Chair)登基,重要的是加冕椅下方的斯昆石(Stone of Scone),相傳是雅各在伯特利以石為枕的石頭(創世記28:10-22)


獻七寶:

接受大主教的抹油禮之後,主要有十個程序,並獻上七寶給國王。

1. 呈上金手鐲:兩只 22 K金手鐲,象徵真誠和智慧。


2.呈上馬刺:由掌禮大臣呈上馬刺,代表騎士精神,象徵軍隊的效忠。


3.寶劍(The Swords):三把寶劍中,兩把是鈍的稱為「慈悲之劍」,一把是鋒利的,稱為「公義之劍」。鈍劍象徵上帝在基督裡的憐憫;祂不計算人的罪,施行憐憫;鋒利的劍提醒世人,上帝憎恨邪惡(詩篇45:7),審判日必將到來。佩劍乃是要賞善罰惡(羅馬書13:4)


4.披聖帶、穿王袍:聖帶(Stole, 肩帶)是放在肩上的,如同「軛」,寓意國王要背起基督的軛(Yoke of Christ),跟隨基督。衣著主要有三層:內袍白色束腰細麻衣、金色絲綢長袍、外披王袍又稱為「帝國斗蓬」。


5.託付王權寶球(Sovereign’s Orb):象徵權力來自上帝,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將它放在國王的右手時,說:「收下這個十字聖球,並記住:人人都應該服從國家的權力機構,因為權力的存在是上帝所准許的;當政者的權力是從上帝來的。」(羅馬書13:1)


6.聖指環:掌禮大臣呈給君主一枚戒指,代表君主與國家的「婚姻(誓約)」。


7.帶白手套:國王發布政令、法官判案、騎士執行公務等等,都需要戴上白手套。厚重白手套,提醒要鼓勵「減輕賦稅」。


8.權杖(The Scepter):鴿飾權杖,權杖上有一個代表聖靈的鴿子而得名,與十字架權杖,鑲有「卡利南一世」鑽石。象徵著上帝授予權柄,託付君王在地上暫時的權柄,秉持公義執政。並囑託:「上帝賜給你的寶座永遠長存!你以公平掌權。」(詩篇45:6)


9.王冠(The Crown):大主教象徵大祭司為君王戴上王冠,全體起立肅靜。大主教帶領眾人高喊:「God Save the King.(天佑吾王)」。


10.吹號角(The Trumpets,小號):列王紀上1:39「撒督從安放約櫃的聖幕裡帶來一個盛滿了油的角來膏立所羅門。於是他們吹號角,人民都歡呼:『所羅門王萬歲!』」加冕禮完成。


宣誓效忠:

在大主教和掌禮大臣的陪同下,君王手握權杖,走上高台,坐在寶座上,接受大主教、王子和貴族的效忠宣誓。


The Coronation Liturgy 加冕禮禮儀


圖:屏風遮蔽,進行膏抹禮。

2023年5月5日 星期五

1873年5月5日,滬尾醫館(hō͘-bóe i-koán)啟用

 ⭕1873年5月5日,滬尾醫館(hō͘-bóe i-koán)啟用。

滬尾醫館沒有留下照片,最早的相片是1879 年9月14日滬尾偕醫館開幕禮拜以後的相片。

按馬偕牧師1874年1月20日寫給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教委員會主委麥威廉牧師(Rev. Wm. MacLaren)的信,馬偕牧師表示在1873年5月5日已在滬尾(淡水)建立醫館並啟用。

歷經7個月至當年底,共有593位新患者,535位舊患者接受醫療照顧。內地照料有300人。總共達1428位患者免費接受到醫療照顧並聽見福音。參閱《北台灣宣教報告I-馬偕在北台灣之紀事》。

馬偕牧師來台灣七年後,於1879年12月26日首次返國述職,向加拿大長老教會報告北台灣教勢,獲美國底特律同姓的馬偕夫人為紀念安息不久的馬偕船長慨贈美金3000元,做為建立西式醫院與宣教基金。馬偕牧師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當時主要執照醫生是由淡水海關稅務司所聘請之洋醫為主,此後在中法戰爭期間,滬尾偕醫館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劉銘傳特頒獎表揚,因而聞名全台。



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自由騎士(Freedom Riders)1961年5月4日為公義而行

⭕自由騎士(Freedom Riders)1961年5月4日為公義而行

1961年5月4日,美國有一群年輕人,為了檢驗美國最高法院「廢除黑白隔離」判決的落實情況。這群內心有強烈公義使命的青年,他們以白人與黑人同乘一輛巴士的方法,從華盛頓DC出發,前往美國南部各州,藉以表達他們的立場。

當時甘迺迪總統,已經宣布聯邦廢除黑白隔離政策,可是南部還有很多州,仍然實行種族隔離,所以這些人就去挑戰這些州的法律。當他們開車到Birmingham的時候,因黑人白人共處一車,而冒犯了當地的法律,有九人被抓下監,幾天之後被釋放。

接著,他們繼續搭乘巴士到了Montgomery,結果巴士仍然被擋下、被焚燒,車上的人無論是黑是白,都遭拳腳相向(這些人被稱作自由騎士,Freedom Riders)。有一位白人,名為詹姆士(James Zwerg,1939~)被打得面目全非,照片被登上了報紙,全世界才看見美國也有野蠻的一面。在這些地區,警察、三K黨及白人至上主義者合作,並常常任由白人暴力團伙攻擊示威者而不加干涉。

之後他們堅持繼續旅程,到了Jackson時又被羈押起來,當時從華盛頓DC有許多支持者就南下到這地,總共306人全數被抓,因遠超過監獄的容納量而無法關押,終於迫使一州一州的政府廢止了這樣的法律。這些年輕人沒做什麼壞事,僅讓黑白同車、與當時的法律相牴觸,而導致用被逼迫的方式,來挑戰這不公義的法律。

⭕推薦值得看的紀錄片《自由騎士》(Freedom Riders)

Stanley Nelson:美國知名獨立紀錄片導演/製片人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國際勞工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5月1日,勞動節(Labour Day)、國際勞工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1880年代,隨著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工作條件愈趨慘淡,工人的工時與工資不成正比,工人淪為被剝削的「工奴」。1886年5月1日,美國2萬多個企業的35萬工人罷工,號召人民上街舉起人民的法槌 ,舉辦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全國各產職業工人,一齊進行總罷工,要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1886年5月3日在芝加哥,罷工的工人偷上工的「工賊」發生衝突,警察前來鎮壓,並向人群開槍,當場打死了4人,受傷者無數。各工會決議於隔日在乾草市廣場舉行群眾大會,約有超過2500餘名群眾出席。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將大家淋得濕透,會場只剩下200餘人仍在堅持鬥爭。警方派出近200名全副武裝的警察強勢驅散,一位不知名民眾向警察投擲炸彈,隨後警察開始無目標地開槍,再有4人喪命,超過100人受傷。最後,一共有8位工運活躍人士被逮捕,其中7人被判處死刑,一人被判處15年徒刑。7位死刑犯,其中2人被減為無期徒刑,1人獄中自殺,4人在1887年11月11日受到絞死。

1889年5月1日,美國勞工聯合會(AFL)發起第一屆國際勞工日,訴求「每日工時八小時」,並紀念1886年5月1日因罷工而被殺害的乾草烈士和其他工人。1890年5月1日,第二屆國際勞工日在巴黎舉行,延續「每日工時八小時」訴求,爭取工人的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工人級階都會舉行集會、遊行。

https://nationaldaycalend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