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4月25日,聖馬可紀念日

 ⭕ 4月25日,聖馬可紀念日

《馬可福音》的作者馬可(c.12年~68年4月25日,拉丁語Mārcus;希臘語Μᾶρκος;科普特語Μαρκοϲ;英語Mark the Evangelist),天主教漢譯為馬爾谷,唐朝景教漢譯為摩矩辭法王。

在公元43年,馬可與他的信仰群體在大迫害的威脅下逃往埃及,在亞歷山大港建立了亞歷山大教會,被尊為非洲基督教會的建立者。

聖馬可曾短暫前往羅馬協助保羅(提摩太後書4:11),回到亞歷山大不久後,他在主後68年4月25日主持復活節禮儀中殉道。因此,聖馬可在科普特傳承制度中受尊為117位牧首中的第1位,同時是首位科普特殉道聖人。

科普特教會對基督宗教的貢獻非凡。主後325年,亞歷山大教會的執事聖亞他那修(St. Athanasius),引領著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上的神學辯思,他批判亞流主義,最後確立了聖子耶穌和聖父上帝是同本質和同等的神學見解,為正統基督教教義三一論的發展奠下歷史性基礎,是尼西亞信經的起始作者。2025年普世教會也將迎接《尼西亞信經》1700週年的到來。

公元367年1月7日,亞他那修在他第39封書信(Festal Letter 39)中,明確列出新約27卷為聖經正典,是完整新約正典的最早記載。其他來自於科普特教會的貢獻,還包括修道主義。科普特教會是修道主義的發源地,由大修道士聖安東尼於第4世紀創立。

目前在埃及有將近15%的人口為科普特正教信徒,教堂則數以千計,其中一些教堂的歷史甚至可回溯自第2世紀。衣索比亞基督徒也是屬於科普特教會。

教會傳統上將馬可殉道日68年4月25日作為聖馬可紀念日,他的象徵是獅鷲(有翅膀的獅子)。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1935年(昭和10年)4月21日,新竹─臺中地震

 ⭕1935年(昭和10年)4月21日,新竹─臺中地震

1935年(昭和10年) 4月21日清晨6時02分,天剛濛濛亮,地牛大動作地翻了身,翻出芮氏規模7.1的地震,建築與地貌大規模遭到破壞,據臺灣總督府《昭和十年臺灣震災誌》統計:死亡人數達3,279人,輕重傷高達11,976人。家屋方面,全毀17,927戶、半毀11,446戶;農工商業損失近457萬圓(當時幣值)。公共建設如道路、橋樑、鐵道、通訊等設施,無不毀損受影響,如今日著名的景點的魚藤坪橋(又稱龍騰斷橋)遭震毀,這場地震被稱為「新竹─臺中地震」。


圖:《昭和10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烈震報告》,臺北觀測所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日本攝政宮皇太子裕仁親王1923年4月16日到27日展開「臺灣行啟」

日本攝政宮皇太子裕仁親王1923年4月16日到27日展開「臺灣行啟」

在1925年日本統治臺灣30週年之前,日本攝政宮皇太子裕仁親王1923年4月16日到27日展開「臺灣行啟」,裕仁皇太子後為昭和天皇。裕仁皇太子滯臺前後計12天,參訪行程由北而南,跨海至澎湖後再轉回政經中心的臺北。除巡視各種現代化的政治、軍事、經濟、教育及文化等日本治臺建設成果之外,總督府也特意安排多種具有臺灣特色的人文活動供裕仁皇太子觀覽。從日本治臺的內外環境來看,裕仁皇太子這次臺灣行啟具有對外、對內的雙重意義。

對外意義上,日本自1867年明治維新後,想向世界展示已擠進了世界列強行列。對外呈現「日本統治下現代進步的殖民地臺灣實況」,如何宣導「日本成功統治臺灣」等信念,遂成為日本社會的一種共同期待。

在對內意義上,「行啟」具有「皇室(天皇)撫恤子民」之宣導功效。展現「政經現代化」、「內臺一體」即將臺灣視為國土的延伸。



圖:1923年4月16日,騎兵於臺灣總督府前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親王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1985年4月11日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1985年4月11日,通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基督教的信仰告白,始於門徒們對於耶穌的認識所作出的信仰確認,並奠基在聖經的真理上早期教會的使徒信經、尼西亞信條,也是根據對聖經真理的宣認與見證。信經也是早期教會的神學思想、教訓、生活的準則,以及基督徒共同的協約,堅定其信仰來對抗異端邪說,防止惡劣的 行為,進而對世界見證其信仰的真理。

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因為要教派間的神學或信仰認識,開始有大量的信條出現,加爾文在 1537 年所著的教義問答,和法惹勒所寫的信條。除此之外,巴色信條(1534)、瑞士笫一個信條 (1536)、蘇黎克信條(1549)、法國信條(Gallican,1554)、蘇格蘭信仰告白(1560)、比利時信條(1561)、海德堡教理(1563)、瑞士第二個信條(1566),以及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1646,或稱西敏信條)等等。

隨著神學的發展,二十世紀信仰告白轉向以人類存在的處境、族群或國家苦難經驗,反映出教會期待在時代中的信仰實踐與反省。

傳統信經有三段式的告白:第一段是對上帝的告白;第二段是對基督是主的告白;第三段是對聖靈的告白。1985年4月11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年會通過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則分為五段式。第一段:對上帝、耶穌、聖靈的告白;第二段:對聖經的告白;第三段:對教會的告白;第四段:告白人人當將榮耀唯獨歸給上帝;第五段:對人的尊嚴、鄉土、世界、公義的社會當有責任的告白。

我們是怎樣的一群基督徒群體?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法規序文揭示,本教會奠基在上帝的話語,誠以使徒信經、尼西亞信條、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為信仰告白。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1546年4月8日 武加大譯本 Vulgate

 ⭕1546年4月8日,羅馬教會宣布採用耶柔米於 405 年完成的武加大譯本,作為教會唯一的官方聖經。

耶柔米(Jerome, 約342-420年)生於達馬太(今日的南斯拉夫)。他早年在羅馬修習古典文學,後來在羅馬受洗。他旅行各地,見聞廣博,文學才華洋溢。後來參加修道團体,過禁慾生活。374年立志不再跟隨西賽羅(Cicero,古典文學大師),專心跟隨主基督,潛心修道,以希臘文與希伯來文精讀聖經。

耶柔米在敘利亞的安提阿受按立聖職之後,於380年赴康士坦丁堡,在尼撒的貴格利主教門下受教。382年赴羅馬,成為羅馬主教聖達瑪穌一世(Damasus I)的秘書。
達瑪穌一吩咐耶柔米翻譯拉丁文聖經,以取代當時流傳但不準確的古拉丁文譯本。耶柔米遵命,開始根據希臘文新約與《七十士譯本》(舊約希臘文譯本)新譯拉丁文聖經。

聖達瑪穌一世教宗於384年過世,耶柔米原先希望繼任羅馬主教職位,但是並未獲選,並且新任羅馬主教(教宗)並非其友。耶柔米就遠赴東方,最後於386年落腳於伯利恆,領導門生在修道院中生活,潛心翻譯聖經。當他完成新約翻譯後,就著手翻譯舊約。在耶柔米當時,所有現存的拉丁文舊約譯本,都是根據 《七十士譯本》來翻譯的,並非根據希伯來舊約,所以品質不佳。熟悉希伯來文又住在聖地的耶柔米,認為根據現存的拉丁文譯本來修訂,是徒勞無功。於是他從希伯來原文翻譯舊約。

在405年,耶柔米完成舊約的拉丁文譯本。經過23年的光陰,他終於完成西方教會第一本根據原文直譯的拉丁文新舊約聖經全書。雖然在當時遭到不少人的批評反對,但是其內容品質的確高人一等,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中世紀最普遍流行的譯本,所以被稱為武加大譯本(Vulgate, “武加大”為拉丁文譯音,意思是普遍通用”)。

天主教會的“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於1645年宣告其為天主教的官方譯本,具最高權威,任何爭議必須訴諸此譯本。

1546年4月8日,在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第四次會議上,宣布採用耶柔米於 405 年完成的武加大譯本拉丁文聖經譯本,作為羅馬教會唯一的官方聖經。


圖:英國威爾特郡馬姆斯伯里修道院典藏武加大譯本手抄聖經,這本聖經1407年於比利時寫成。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1984年3月12日,《自由時代》創刊

 ⭕1984年3月12日,《自由時代》週刊,創刊號發刊!

1983年,擔任自由記者的鄭南榕,因對黨外雜誌感到失望,下定決心要自己創辦雜誌。但是在戒嚴時代,言論監控、出版審查,要創辦雜誌絕對是困難重重。

鄭南榕因拒修「國父思想」無法畢業,沒有大學畢業證書,在當時是無法擔任發行人,於是他就跟親友借證書去登記。又因為,異議言論很可能隨時就被停刊,因此他就準備好幾張「出版事業登記證」。同時也準備一旦雜誌被情治單位、警備總部(戒嚴司令部)抄家時,就把相關書信、文件焚燒。

《自由時代》週刊發行至第四年,發行量已達六百萬份,為黨外運動宣傳提供了曝光的管道,黨外運動也帶給雜誌社新聞的報導價值。

https://hunteq.com/ftimenewc/ftimenew




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

1748年3月10日,約翰·牛頓(John Newton)悔改皈依

1748年3月10日,約翰·牛頓(John Newton)悔改皈依

1725年7月24日,約翰·牛頓出生於英國倫敦,父親是從事地中海貿易的船長。母親是敬虔的基督徒,以基督教的信仰來教育他,為的是希望約翰·牛頓長大後能夠從事聖職,所以他從小就懂得背誦教會問答。但長大後走歧途,走私販賣奴隸、惡事做盡。

1748年3月10日,一艘奴隸船的船長約翰·牛頓(John Newton)在海上的一場巨大風暴中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嚴重風暴中,船幾乎沉沒。牛頓半夜醒來時,船已經進水,此時牛頓大聲地向上帝呼喊。奇妙的是,在牛頓呼喊之後,船上的貨物倒下來,恰巧堵住進水的洞,船隻不再大量進水。牛頓深受震撼,開始認真尋求母親遺留給他的信仰,戒掉了賭博、酗酒等惡習。

之後,約翰·牛頓一直在閱讀托馬斯·肯皮斯(Thomas a Kempis)的《效仿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並被其中關於「生命的不確定延續」的詩句所震撼。他最終獻身進入神學院受造就,成為英國聖公會牧師、著名讚美詩《奇異恩典》的作者和一位熱心的廢奴主義者。



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

3月8日,國際婦女節

3月8日,國際婦女節

每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華人通稱為「三八」國際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婦女權利的運動。這個紀念日在很多國家也是法定假期。各地社會在國際婦女節亦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

第一個婦女節於1909年2月28日在紐約由美國社會黨組織舉行。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萬名女工舉行街頭示威遊行,要求縮短工時、增加工資、獲得選舉權,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麵包加玫瑰」的口號。

1917年3月8日,俄羅斯帝國首都彼得格勒(聖彼得堡)的紡織女工舉行罷工及遊行,遍及整個城市,致使俄羅斯革命開始;七日之後,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臨時政府確保婦女擁有投票權。1917年,蘇俄將3月8日定為國定假期。

國際婦女節也是日本的mimosa’s dayミモザの日(含羞草之日)。台灣的含羞草是粉紫色小花,日本的含羞草是毛茸茸的黃色小花,學名叫做「銀葉金合歡」。




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1947年3月4日,二二八事件後,雄中自衛隊成立

1947年3月4日,二二八事件後,雄中自衛隊成立

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各地人民群起抗暴,當時有許多團體成立自衛隊維持治安,3月4日高雄學生組成「雄中自衛隊」,以高雄第一中學(今雄中)為首,另有高雄女中、高雄工業學校、高雄商業學校等校學生,目的在維持學校附近治安,並以雄中為臨時收容所,保護生命遭威脅的外省人。

早在3月4日這天,高雄要塞司令部司令彭孟緝就已決定採取軍事鎮壓的方式。之後「雄中自衛隊」雖自行解散返家,但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無法確定高雄中學是否仍有學生軍力,遂下令對校舍以迫擊砲和要塞砲開火,使雄中成為全臺灣唯一遭受軍隊攻擊的學校,致現今校園中的紅樓牆面上仍可發現部分當時的彈痕遺蹟。


圖:雄中自衛隊紀念牌

2024年2月29日 星期四

1528年2月29日,翠克·漢密爾頓殉道

 ⭕1528年2月29日,翠克·漢密爾頓殉道

1528年2月29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的追隨者派翠克·漢密爾頓(Patrick Hamilton) 返回祖國蘇格蘭宣講宗教改革,在樞機主教大衛·比頓(David Beaton) 的命令下被燒死在火刑柱上。為了報復,新教貴族刺殺了樞機主教。此事件也引發蘇格蘭人追求宗教改革的決心。



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 二二八 77週年紀念.鳴鐘39響

  🔔 二二八 77週年紀念.鳴鐘39響

228下晡二點,佇台北濟南教會
第一部分:下晡2:00紀念禮拜、2:28敲鐘
第二部分:下晡2:30民防救難宣講

二二八下午2點28分,濟南教會鐘樓將敲鐘39響,以記念事件的受害者。39響的鐘聲,是代表耶穌基督在被釘上十架前,遭羅馬政府兵丁鞭打39下,每次的鞭打,是代表上帝為世人痛苦所受的鞭打,意謂鞭打的39響鐘聲也是提醒教會,從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再到今天,教會仍然要秉持信仰精神與受苦的人同受苦。

教堂的鐘又稱為和平鐘
期待將軍事武器打造成和平鐘
將戰場殺戮聲改變為和平鐘聲
敲響和平鐘警醒社會追求公義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380年2月2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380年2月2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 ,347年1月11日-395年1月17日),也被稱作狄奧多西大帝,本名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Flavius Theodosius),他於379年-395年擔任羅馬帝國皇帝,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古典時代晚期至中世紀這段過渡時期羅馬帝國的君主。

380年2月27日,狄奧多西一世頒布「帖撒羅尼迦敕令」(the Edict of Thessalonica),從此確立尼西亞基督教為帝國國教。尼西亞基督教即接受尼西亞信經所告白「聖父、聖子、聖靈—三一上帝」的教會。

狄奧多西是最後一位統治過環地中海全境的羅馬皇帝。此後帝國疆域按照其遺囑被兩位繼承者一分為二,並且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前都再沒有被重新整合。



2024年2月26日 星期一

398年2月26日,金口約翰成為君士坦丁堡主教

398年2月26日,金口約翰成為君士坦丁堡主教

「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約350年生於安提阿,由他虔誠的母親阿修莎(Anthusa)撫養長大。約翰從小受母親的薰陶,學習聖經真理,在心靈中埋下真理敬虔的種子。後來,約翰在修辭學大師萊巴尼(Libanius)門下受教,是其最優秀的學生。

約翰18歲受洗,安提阿主教米力提(Meletius)門下受教三年。在母親過世之後,他退隱至敘利亞曠野。在安提阿郊外的修道院中,他跟隨院長狄爾多(Diodorus)修習神學,靈修、默想、祈禱。但是因採取過度嚴格的修道生活,傷了腸胃,不得不在380年回到安提阿教會事奉。他於386年出任安提阿教會長老,開始他的講道事奉。由於他有講道的口才,更是忠於聖經的解經講道,能針對聽眾的需要與問題,故吸引了許多群眾。由於他講道大有能力,勵行所傳真道,因此受人尊敬,並贏得了「屈梭多模」(Chrysostom)的稱號。屈梭多模(Chrysostom)意思是「金口」(golden-mouthed)。

398年2月26日,金口約翰被選為君士坦丁堡主教,他的講道經常針貶宮廷和社會腐敗的情況,致力公義與社會改革。他指責宮廷奢侈放蕩,忠言逆耳,自然招惹憎恨。但是他真切關心貧苦大眾,將其薪俸的大部分捐助濟貧。其敬虔清廉的信仰生活,贏得底層人民的衷心愛戴。但也因他嚴肅的態度、苦行僧的作風和踏實的性格召來了很多敵人。神職人員嫌他對人太嚴格,亞歷山大港主教提阿非魯斯忌妒他在安提阿任職。

403年,他因直言不諱地批評包括歐多克西婭皇后在內的教眾而被流放。 教會召回他後,他再次得罪了歐多克西婭,歐多克西婭再次將他流放。三年後他去世。



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2月25日,杜聰明紀念日

2月25日,杜聰明紀念日

杜聰明(1893年8月25日-1986年2月25日),字思牧,臺灣臺北淡水三芝人,臺灣醫師、醫學教授,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臺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MD, PhD)。

1914年(大正3年)杜聰明以醫學校第一名畢業。在醫學校校長堀內次雄幫助下,於1915年負笈日本,考進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1921年,杜聰明回臺任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22年(大正11年)升任醫學專門學校教授。杜聰明積極從事鴉片、嗎啡、蛇毒等研究,發明減量弁毒療法(漸禁斷療法),協助人民脫離鴉片毒癮。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派人來臺接收總督府所屬學校。1945年12月,行政院核定校名國立臺灣大學,派羅宗洛任代理校長,羅代理校長聘杜聰明任第一屆醫學院院長兼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1947年二二八事件前接任的臺大新任校長將杜聰明免職,除去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附屬醫院院長及醫學院院長,後經醫學院魏火曜等多位臺灣同仁力爭才讓杜留任醫學院院長。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發,身居臺大醫學院院長、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要職的杜聰明挺身而出加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但當時許多臺籍菁英先後失蹤或遭到殺害,而杜聰明本人也被通知先行躲藏,才能全身而退。1953年7月底杜聰明離開臺大。

杜聰明博士於1954年創辦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擔當院長,一直到1966年才退休。



2024年2月22日 星期四

2月22日,聖伯鐸建立宗座紀念日

 ⭕2月22日,聖伯鐸建立宗座紀念日

使徒彼得,天主教翻譯為宗徒伯多祿或聖伯鐸。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Sancti Petri),基督教翻譯為「聖彼得大教堂」。使徒彼得、歷任教宗也大都安葬於此。

伯多祿被視為教會第一任教宗,這項傳統在天主公教內延續至今,而教宗也身兼羅馬主教。聖伯鐸建立宗座紀念日早於第四世紀中葉就已存在,可能源自古代羅馬一種追念亡者的禮俗。每年年終時(年初為三月一日),自2月13日到2月22日為已亡親友舉行紀念禮;行禮時,空置一個座位,代表亡者的座位。早期教會也在2月22日,追念使徒彼得的逝世,在紀念禮時,也為他保留一個空座位(Cathedra)。



圖:位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裡的「聖伯多祿座位」(The Chair of St. Peter)。

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843年2月19日,拜占庭狄奧多拉皇后(Empress Theodora)恢復聖像畫

843年2月19日,拜占庭狄奧多拉皇后(Empress Theodora)恢復聖像畫

狄奧多拉(Empress Theodora;約815-867 年),有時稱為亞美尼亞的狄奧多拉、拜占庭皇后。842年,狄奧斐洛斯拜占庭皇帝去世後,從842年到856年,她成為小兒子邁克爾三世的攝政王。

狄奧多拉最著名的是結束了第二次拜占庭聖像破壞運動(814-843),843年2月19日她在東正教會一勞永逸地恢復了聖像畫,有效地結束了中世紀的反聖像爭議,她也因此被東正教會視為聖人。

狄奧多拉受到後世的高度評價,她被認為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領導人,因為她結束了反傳統運動,又成功地與外國勢力打交道。1999年歷史學者琳達·加蘭(Garland, Lynda)評論狄奧多拉是「一個有品格的女人,能夠毫不費力地將她的兄弟排除在權力之外,在必要時不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完全有能力統治帝國。」

2022年,聖公會正式將狄奧多拉納入聖公會聖人曆。



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2024大齋首日

 🙏 大齋首日泰澤祈禱

❖ 2/14(三)晚7:30 濟南教會大禮拜堂

⭕ 2024大齋節期(Lent)2/14~3/30

大齋節期(Lent)是復活節前的四十日(扣除六個主日),2024年是從2/14(三)起,傳統教會在這段期間會鼓勵信徒效法主耶穌的受苦,體驗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四十日的精神,也幫助信徒在受難週來臨前,過個警醒與悔改的生活。

邀請兄姐在3/24-30耶穌基督受難週靜默靈修,這段期間也避免參加喜慶宴樂及旅遊,和普世教會一起守節。

大齋首日又稱為聖灰日(Ash Wednesday)、撒灰日或塗灰日。從聖灰日開始就進入大齋節期(Lent),直到受難日(Good Friday)前,在此期間教會的佈置也以象徵懺悔的紫色為主。

大齋首日傳統教會都會舉行塗灰禮,傳統上是將去年棕枝主日的棕枝燒成灰,在禮儀中塗在信徒的額頭上,作為悔改的記號。神父或牧師為每人塗灰時會唸創世記3:19下「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參考詩篇103:14)或唸馬可福音1:15「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今年(2024)大齋首日是在2月14日,我們在泰澤祈禱會中也將舉行塗灰禮。




1865 年2月12日,美國國會邀請第一位非裔黑人牧師講道

 ⭕1865 年2月12日,美國國會邀請第一位非裔黑人牧師講道

非裔美國人亨利·高地·加內特(Henry Highland Garnet)是美國長老教會牧師,他小時候與家人一起逃離馬里蘭州的奴隸制,在紐約長大。他曾在非裔自由學校和其他機構接受教育,並成為廢除奴隸主義的倡導者。美國國會於1865年1月31日通過第十三修正案結束奴隸制度,1865年2月12日主日邀請加內特牧師至國會講道,他也是第一位在國會講道的黑人牧師。美國南北戰爭之後,1868年加內特被任命為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艾弗里學院的校長。後來,他回到紐約市,在細羅長老教會(Shiloh Presbyterian Church)擔任牧師。在1881年6月30日被任命為美國駐利比亞大使。

Resistance! Resistance! No oppressed people have ever secured their liberty without resistance! 

— Rev. Henry Highland Garnet

反抗!反抗!沒有一個被壓迫的人能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獲得自由!

— 亨利·高地·加內特



2024年2月8日 星期四

1587年2月8日,蘇格蘭女王瑪麗在英格蘭被斬首

 ⭕1587年2月8日,蘇格蘭女王瑪麗在英格蘭被斬首。 

蘇格蘭女王瑪麗(Mary, Queen of Scots)為了恢復天主教,她開始迫害新教徒。但是,很大程度上由於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工作,她的嘗試失敗了。1567年7月24日,瑪麗被迫遜位予時年一歲的獨子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瑪麗因復辟失利南逃到英格蘭,向其表姑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尋求保護。但瑪麗聲稱擁有英格蘭的王位,此亦得到許多英格蘭天主教徒、支持北方蘇格蘭叛亂者的支持,伊莉莎白一世因而將瑪麗囚禁在英格蘭逾十八年,最終以涉及1586年巴賓頓陰謀,於1587年2月8日被斬首。



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井手薫 1879年2月6日生

 ⭕台北濟南教會大禮拜堂

設計者 井手 薫 1879年2月6日生

井手薰(日語:井手 薫/いで かおる Ide Kaoru,1879年2月6日—1944年5月11日),日本岐阜縣人,建築師。他於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任內,第一件建築就是興建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大禮拜堂(即今日濟南教會)。接著,他設計興建多處臺灣官署及民間建築,其設計理念與風格影響臺灣建築界。參與設計的官署有總督府,司法大廈等。他相當注重建築物與當地氣候風土的關係,提倡鋼筋混擬土建材以對抗地震、白蟻等問題。

他同時也是台灣建築學會創會會長,並參與台灣的文化活動,包括出席臺陽美術協會的成立、參與台灣美術展覽會的組織,也是黃土水作品的收藏者。



1564年2月6日,約翰·加爾文最後一次講道

 ⭕1564年2月6日,約翰·加爾文最後一次講道

1564年2月6日,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坐在椅子上被抬到教堂,在他去世前三個月宣講他最後一次講道。




2024年1月25日 星期四

98年1月25日,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即位,調查基督教的崛起

⭕98年1月25日,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即位,調查基督教的崛起

98年1月25日,羅馬帝國皇帝涅爾瓦(Nerva,96-98年)突然去世,圖拉真(Trajan,98-117年)即位。圖拉真要求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調查一種新的迷信「基督教」。小普林尼後來被拔擢為比提尼亞與本都行省總督(Bithynia-Pontus,今土耳其西北部)。

小普林尼於110年,寫信回報給皇帝,述說他如何分辨基督:被告在總督面前向羅馬諸神祈禱,並在圖拉真雕像前獻上酒和香。因為真正的基督徒拒絕遵守他的要求。他對那些承認過去是基督徒但現在放棄信仰的人也進行了同樣的測試。後來,這些基督徒都被允許離開而不受懲罰,因為他們除了屬於該教派之外,並沒有犯下任何罪行。小普林尼對無害但廣泛傳播的「邪教」報告,首次讓人認識到基督徒與猶太教徒的不同。

小普林尼被認為是一位實在且低調的人物,堅持執行追查基督徒的政策。他的很多信件流傳了下來,成為研究當時歷史的珍貴資料。他將信件分成10卷、369封。他的書信保持當時完整的書信格式,包括收信人、發信人、稱呼等等格式。在每封信中他討論一個問題。他的書信涉及到羅馬上層社會幾乎所有的生活問題。他的書信是今日研究當時羅馬社會、生活和政治的重要文獻。描述了個人的事務、報導、政治、對他的莊園的描寫、對風景的描寫、教育問題等等。



圖: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


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304年1月22日(傳統日期),聖味增爵殉道

⭕304年1月22日(傳統日期),聖味增爵殉道

早期教會著名的殉道者聖味增爵(St. Vincent of Saragossa,或譯為文森特)於304年1月22日(傳統日期)殉道。

聖味增爵生前多數時間待在西班牙薩拉戈薩,擔任主教瓦列里烏斯的助手。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開始迫害基督徒後,聖味增爵與瓦列里烏斯主教被捕入獄。西班牙總督以為兩人最終會就範的,但過了很長的一段時期,見兩人意志堅決如前,就責備獄吏用刑不夠,就親自審判,並以焚毀他們的基督教書籍為條件釋放他們時,聖味增爵拒絕,表明他已經準備好為了自己的信仰犧牲一切。

總督大怒,放逐了瓦列里烏斯主教,下令嚴刑拷打味增爵。根據聖奧古斯丁的記載:所用苦刑殘酷的程度,簡直是空前絕後,慘絕人寰。刑吏將味增爵的手足縛在木架上,用鐵鈎把他身上的肉一塊一塊鈎下。味增爵受了這樣的酷刑,仍是笑容滿面,刑吏加快鈎割,血肉橫飛,慘不忍睹,味增爵怡然自得。總督無計可施,便用最殘酷的苦刑,將味增爵放在鐵架上,用火炙烤。在味增爵傷口上塗上鹽,增加痛苦,味增爵神情卻仍是安詳,意志愈加堅強,寧死不屈。最後,將味增爵抬往獄室,地上滿鋪著陶器碎片,又將味增爵釘在木枷中,不得動彈。到了夜間,獄吏在門縫張望,見室內一片光明,味增爵緩步來往,誦頌聖經經文。獄吏見了,十分感動,當即皈依基督。味增爵飽受了種種酷刑後,304年1月22日離世升天。總督命將他的遺體丟丟入海裡。



2024年1月19日 星期五

1563年1月19日,《海德堡要理問答》發表

 ⭕1563年1月19日,《海德堡要理問答》發表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慈運理(Ulrich Zwingli)於1531年卡佩爾(Kappel)戰役捐軀。亨利‧布靈格(Heinrich Bullinger, 1504-75)接續他承擔蘇黎世大教堂牧養重任達四十四年之久。布靈格為整合新教(當時主要是德國與瑞士德語區)對於聖餐等基本信仰核心,完成第一份官方審定通過的《第一瑞士信條》(First Helvetic Confession, 1536),這份瑞士德語區改革宗信仰的重要文件,試圖調和改革宗與信義宗的立場,但其聖餐觀卻不為路德派所接受,改革宗陣營也批評此信跳過於遷就信義宗。

巴拉提內(Palatine)選侯腓德力三世(Frederick III, 1515-76)服膺改革宗信仰後,不僅禮遇加爾文立場與聖約神學,更進一步委託海德堡的神學家擬訂了《海德堡要理問答》(Heidelberg Catechism)。1563年1月19日發表後,成為改革宗教會最為受歡迎的信仰告白,它堅守加爾文神學的核心,很快就幾乎被所有歐洲改革宗教會所接受。



2024年1月8日 星期一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軟禁期間去世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軟禁期間去世。

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以他來自望遠鏡的觀測結果支持哥白尼學說,並駁斥傳統的地心說。他在1633年6月22日被羅馬宗教法庭傳喚到羅馬,宗教法庭判決他有強烈的異端嫌疑,應終身監禁,並要他發誓放棄哥白尼學說。教廷並沒有將伽利略關進牢獄,而只是將其軟禁。先是讓他住在錫恩納大主教家中,12月底准他遷回佛羅倫斯近郊山上的別墅,直到1642年1月8日去世。那一年牛頓出生。

在地球是繞著太陽公轉廣被接受之後,天主教會才在1757年將《對話》一書從禁書單中移除。350年後,1992年10月3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正式出面道歉,說當年反對伽利略是「不智且輕率」(imprudently opposed)。



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367年1月7日,亞他那修明確列出新約27卷為聖經正典

⭕367年1月7日,亞他那修明確列出新約27卷為聖經正典

公元367年1月7日(儒略曆),亞他那修(Athanasius)在他第39封書信(Festal Letter 39)中,明確列出新約27卷為聖經正典,是完整新約正典的最早記載。

亞他那修(Athanasius)又稱「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或「大聖亞他那修」,是東方教會的教父之一。在世時,是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主教。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中,他批判亞流主義,最後確立了聖子耶穌和聖父上帝是同本質和同等的神學見解,為正統基督教教義三一論的發展奠下歷史性基礎。

其實,亞他那修曾數次受教會譴責,而遭流放。不過因博得同情而獲復職。亞他那修晚年因抨擊君士坦丁大帝的作為,而遭到貶黜和流放。在公元363年,放逐令被取消,再次復職。在他死後,他的神學主張在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得到全面認同。




⭕亞他那修,科普特正教會第20任教宗

羅馬帝國時期有五大牧首區,第五次大公會議(553年)、第六大公會議(680-681年)都確認五大牧首。這五個教會分別位於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提阿和耶路撒冷。

後來穆斯林入侵,後三個牧首區沒落,但也沒有消失,一直以餘民存續迄今。剩下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別成為西東方教會重要領袖。後來安提阿、耶路撒冷沒入羅馬或君士坦丁堡。

亞他那修328年接任亞歷山大主教,被視為亞歷山大科普特(埃及人)教會第20任教宗。目前信徒人數約佔埃及人口15%,教宗是第118任的塞奧佐羅斯二世(Tawadros II)。

註:科普特人(Copts)即埃及當地的基督徒,是古埃及人直系後裔。「科普特」一詞即「埃及人」,源自於古埃及語的「E-Ka-Ptah」。在希臘化的影響下,這個詞變成「Aigyptes」,接著便成為「Copt」。

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1853年1月4日,被賣為奴隸的所羅門·諾薩普重獲自由

 ⭕1853年1月4日,被賣為奴隸的所羅門·諾薩普重獲自由

1853年1月4日,被賣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重獲自由,其口述回憶錄《被奪走的十二年》成為描述奴隸制度的代表作。

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約1807或1808年7月10日—約1864年),美國黑人,1808年在紐約密涅瓦出生。1841年,所羅門·諾薩普在華盛頓被綁架,被賣為奴隸。十二年後,1853年1月4日重獲自由。所羅門·諾薩普口述回憶錄《被奪走的十二年》成為描述奴隸制度的代表作。他的自傳《自由之心》,2013年被拍攝為電影《自由之心》。



2024年1月3日 星期三

1521年1月3日,教宗發佈《相稱羅馬宗座》(Decet Romanum Pontificem)詔書

1521年1月3日,教宗發佈《相稱羅馬宗座》(Decet Romanum Pontificem)詔書

教宗良十世在1521年1月3日頒布《相稱羅馬宗座》(Decet Romanum Pontificem)詔書。這份教宗詔書將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逐出教會,並宣布路德及其追隨者為異端。早在1520年,教宗良十世在教宗詔書《主起來吧!》中,便威脅路德應改變其在《九十五條論綱》的立場,否則將開除其教籍。不過路德在沃爾姆斯議會上拒絕放棄其想法。1520年12月10日,路德在威登堡燒毀其收到的《主起來吧!》文件,以清楚表明他對這份教宗詔書的回應。

早在1983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籌備馬丁路德誕生五百週年,寫給維勒布蘭德樞機主教寫的信中,稱路德是個「福音的見證者」(witness to the gospel),表達天主教方面的善意。
1999年信義宗與天主教共同簽署《關於成/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JDDJ),信義宗與天主教雙方已經同意「因信稱義」與「因信成義」並不彼此衝突,換句話說,馬丁路德已經不再被天主教視為異端了。這行動顯示雙方已經把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彼此的譴責一筆勾消。

2016年10月31日是馬丁路德把《九十五條論綱》貼在威登堡的聖多默教堂(城堡教堂)大門之後第五百年開始的日子。這一天,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和世界信義宗聯盟(LWF)主席尤南(Munib Younan)主教,在瑞典倫德市信義會主教座堂共同簽署了一項聯合聲明,重申「兩個教會願意努力走向共融,共同見證基督信仰,為世界謀求福利」。這是雙方展開全球各地共同慶祝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紀念活動的開幕典禮。

在舉行宗教改革五百週年慶祝活動的開幕典禮之前,雙方已經一起籌備了六、七年。從2009年起,信義宗及天主教合一交談委員會(Lutheran-Roman Catholic Commission on Unity)就開始籌劃出版一本名為《從衝突到共融:信義宗及天主教2017年共同舉行宗教改革運動的五百週年慶祝活動》(From Conflict to Communion)的報告書,這本報告書於2013年發行,其中說明:2017年的慶祝,是雙方在梵二大公會議閉幕以來共同舉行有關紀念宗教改革運動的第三次慶祝活動。



圖:Decet Romanum Pontificem

2024年1月2日 星期二

1492年1月2日,收復失地(Reconquista)

1492年1月2日,收復失地(Reconquista)

收復失地運動(西班牙語、葡萄牙語:Reconquista)是718至1492年間,位於西歐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基督教各國逐漸戰勝南部穆斯林摩爾人政權的運動。史學家以718年,阿拉伯帝國奧瑪亞(Umayyad)征服西哥特王國,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建國為收復失地運動的開端,以1492年1月2日西班牙格拉納達(Granada)的收復為終。這個事件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名稱「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



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1622年訂定1月1日作為新年的開始

2024 馬可年

1622年訂定1月1日作為新年的開始

1622年1月1日,羅馬天主教會採用1月1日作為一年的開始,而不是3月 25日。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公元第5世紀,許多地方改變了當地慣用曆法,使其更能反映基督信仰,而將3月25日(天使報喜節)和12月25日(聖誕節)訂為新年。

由於羅馬儒略曆(Julian calendar)對於閏年計算錯誤,這個錯誤在幾個世紀以來的累積影響導致季節計算偏差。在確定復活節日期時,也造成了問題。於是,羅馬教宗葛利果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在1582年引入了新的曆法,這也成為今天國際通用的公曆,也叫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除了解決閏年問題外,1622年1月1日還訂了1月1日作為新年的開始。也因此,舉行1月1日跨年的意義不大,因為這一個日子是後來制定的。

對基督徒比較有意義的日子,是最早被紀念的受難週,因著耶穌基督的受難、釘十字架為世人帶來救贖,祂的復活見證永生上帝的大能勝過黑暗的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