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8日 星期二

集體論斷的社會現象

集體論斷的社會現象--談李慶安的舔耳案
黃春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最近我們社會流行一種特別的現象,就是集體臆測論斷。就拿「舔耳案」來說,幾乎是人人有話說,個個有定見,而且斬釘截鐵,毫不留情。也有某些不入流的媒體還找來「專家」加油添醋,甚至借算命來斷定「涂」印堂發黑必定丟官。媒體自律講了好幾年,卻是愈講素質愈低落。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八卦、未經求證的事居然登上頭條,並淹沒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全民健保」大法官解釋文之新聞。一經炒作,即變成未審先判的全民論斷運動。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過一篇故事:有兩個小孩是鄰居,一日在屋前的池塘玩水,你潑我,我潑你,潑到後來潑急了,就打了起來。兩家父母聞聲出來,各人都只聽到自己孩子的哭訴,結果不是阻止反成幫凶,大人小孩打成一團。不久,鄰舍也出來了,更分不清楚青紅皂白,各憑所聽到的二、三手訊息,就加入戰團,整條街上的人都打了起來;而原來吵架的孩子卻早已和好,又玩在一塊。

這個荒謬的故事,竟在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中上演。當我們在嘲笑故事中這些無知的大人時,我們會赫然發現,被嘲笑的對象正是自己。

聖經告訴我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喜歡論斷別人。耶穌教導門徒「不要論斷人」,不是要人是非不分,而是要指出人常常會以一種自私的、不憐憫的心態,去挑剔別人的短處。更精確地說,論斷就是「自以為是地宣判他人罪狀」。此次「舔耳案」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教材,我想李慶安委員也必從中學到反省的功課,而整件事情尚待司法調查,無須我們先入為主的「宣判」。

論斷別人常起因於「自以為是」的無知。對事件的無知,對別人無知,甚至對自己也無知,但卻以為能瞭解事情的真相,而常常是根據自己的偏見、意識型態和一些無理的反應。耶穌對此曾描述說,一個眼中有樑木的人,卻想要除去別人眼中的刺(見路加福音六章41-42節),這樣的人,如何能公正地評判別人呢?更何況立委的專業不在於「檢察」,而媒體的專業也不是「未審先判」。

然而,要除去論斷別人的態度,首先要誠實地面對自己。耶穌稱那些看不見自己眼中有樑木,卻只看見別人眼中有刺的人,是假冒偽善的人,是不能面對自己缺失的人,所以常常要藉由專注在別人的失敗上,甚至要傳揚別人的失敗,來肯定自己的價值。

「撒謊的舌頭瞬息即逝;誠實的嘴唇永垂不朽。」(箴言12:19)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就不敢臆測和論斷,因為我們發現,自己並沒有比別人更高尚良善。耶穌曾處理過一件犯淫亂罪的案子,當耶穌對那些一心想看好戲、個個準備當審判官的人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結果在一片靜默中,從老到小,一個一個羞愧地走掉了,誰也不敢再自以為是地定她的罪(見約翰福音8:1-9)。當發現「此屠非彼涂」之後,我看到李慶安道歉了,但是其他狒狒揚揚的立委和媒體卻少見任何的悔意和羞愧,如此絕非社會之福。

耶穌不但要我們誠實面對自己,還進一步教導我們要有積極的憐憫心。耶穌完全赦免了那犯淫亂的婦人,耶穌並不是縱容罪行,但他深深知道,浪子若要回頭,罪人若要歸正,所需要的不是更嚴厲的定罪,而是更多的憐憫與寬恕。期待在「舔耳案」之後,我們的社會不再有全民論斷運動,而是誠實地面對自己,省察自己的不完全,不再臆測論斷。

2002年9月30日 星期一

徵選主任牧師─耶穌落選

徵選主任牧師─耶穌落選

幽默最具有神奇的教育效果,特別是在不著痕跡的輕鬆談笑間,以別出心裁的語言,做出動人心弦的震撼教育。

下面這篇主任牧師候選人檔案,就是這種傑作的極品。吹毛求疵的聘牧委員們讀之,就在開懷大笑之間,學了寶貴功課。

某間教會的主任牧師一職出缺,聘牧委員搜尋各方可能人選,整理成檔案,其評估結果如下: 

1. 亞當:耳朵太軟,常被妻子所左右。聽說這人喜歡光著全身在森林裡走路。 

2. 亞伯拉罕:有人報告說他加入「賣妻俱樂部」,事實是他從未和別人的妻子睡覺。但傳言他曾企圖刀殺獨生子,燒之毀跡。 

3. 摩西:脾氣不好,而且有時口吃。有四十年的時間履歷表裡空白。聽說他離開前職的原因是,警察報告他殺了一個人。 

4. 大衛:很有恩賜才華,似乎是極佳人選。最後我們查出來,他和鄰居的妻子有婚外情。 

5. 所羅門:思想傑出,講道一流。但我們的牧師館容不下他的一千個太太。 

6. 以利亞:個性如火一般激烈,曾做過一、二件大事。但容易情緒沮喪,壓力大時會崩潰。 

7. 約翰:他自己說他相信浸禮,可是穿著不像浸信會門人。睡在曠野,飲食習慣很古怪,太會批評教會界領袖,又惹惱執政當局。 

8. 彼得:藍領階層的味道太重,脾氣來的快。對朋友不夠忠實,口如巨炮。 

9. 保羅:似乎是開荒的好人才,可惜講道太長(通宵),而且對年輕新進傳道缺乏同情。 

10. 耶穌:有些魅力,但他的會眾一成長到五千人,他竟出言不遜得罪會眾,最後只剩十二人。可惜單身一生,沒有師母。 

11. 猶大:心思精密,曾做過司庫,知道怎樣處理金錢。常跟權貴們打交道。看起來最適合我們教會。

2002年9月26日 星期四

神研班與我

神研班與我
黃春生牧師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是很多青年在信仰上得到深化的園地,回顧過去參加神研班或是擔任輔導,這對我後來的牧會工作和神學態度有極重要的影響力。就像我深信「聖經是上帝的話」,而教會和基督徒的信仰就是奠基在此基礎上,當我們愈謙卑查考聖經,我們就愈能感受到聖經所帶來改變生命的力量。也因此,在牧會中我期待帶領更多兄姊一同來查考聖經,也唯有如此,教會才能感受到上帝話語所帶來的能力與靈命的更新。

我要說,神研班是一條與「重返聖經」接軌的運動,是延續宗教改革與信仰更新的運動。在近一千五百年的基督教會歷史中,特別是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呼籲信仰認知或立場已經偏差的教會應該「重返聖經」的聲音一直不曾停止過。而這些聲音往往也會和教會中的「改革」(reform)訴求相互呼應,而神研班的開始也呼應此聲音。

其實早在馬丁路德改革之前,已有許多宗教改革家就主張「重返聖經」,如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胡司(John Hus)、伊拉斯模(Erasmus)等人。甚至十五世紀時人文主義學者瓦拉(Lorenzo Valla)就已發現許多在神學上有偏差、經中世紀教會增添的教義都是因為對聖經的錯誤翻譯或解釋而來。因此唯有回歸聖經,人才有可能建立起與上帝合宜的關係。

而談到宗教信仰的改革與更新,我們都會想到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的主張。馬丁路德發現光是從體制、靈性、道德生活上來從事改革是不夠的,因為這一切腐化、偏差的源頭事實上是「神學性」的。而中世紀末期的羅馬大公教會在體制、靈性、倫理生活的腐敗,正是「源頭」出現了極端的偏差,所以「回歸聖經」才有可能徹底改革。也因此,以正確且開放的態度去認識聖經,並委身在上帝的話語是格外的重要,而神研班就是帶有如此的精神,更是延續近一千五百年以來「重返聖經」的信仰更新與改革運動。

自我放棄從商而投入牧職事奉起,我就期待上帝使我更清楚服事的重心為何,在神研班裡我明白了。從教會歷史中,我看到一條清晰的改革路線就是「重返聖經」,而在神研班裡我也看到「重返聖經」的運動在台灣大專青年中逐漸綻放光芒。而神研班似乎成為傳教者和教會同工養成的搖籃,帶給晦暗的台灣一絲曙光,因為有許多參加神研班的大專青年進到神學院接受造就,也有回到教會擔任同工,他們正在延續「重返聖經」的信仰更新運動。

神研班影響我,相信藉由神研班「重返聖經」的運動也將影響你,而我更希望有更多的基督徒喜愛查考聖經、重返聖經,讓我們因為有上帝的話語使生命得到更新。

2002年9月5日 星期四

談青少年性氾濫

談青少年性氾濫
黃春生
希伯來書13:4「人人應該尊重婚姻的關係;夫婦必須忠實相待。上帝要審判放蕩和淫亂的人。」

以往九月開學前是「墮胎潮」,從新聞報導中得知今年似乎提早一個月。牧師做一位信仰的教導者,必須加以探討此問題。因為,青少年時期的性行為氾濫,為將來成年後的不負責任行為留下伏筆,並為將來的婚姻失敗問題鋪路,留下複雜的社會問題。這不僅是牧師必須警醒的,也是為人父母應警覺到,現代社會性氾濫的污染力,早做防範,以保青少年兒女的身心靈的健康。

台灣杏陵基金會在1998年,曾經針對台灣地區安全性行為作一調查,在北、中、南三區共600名受訪者中男、女各佔一半,每個年齡層(16-19,20-29,30-39,40-44歲)各佔了25%,職業方面,大多為全職,已婚的佔了六成左右,有小孩的佔了五成左右。調查中發現第一次性行為發生的年齡,在20歲以前有43.5%。其中通過性交易而有第一次性經驗者有(4.7%)。

此數據多少也讓我們警覺到今日台灣的性氾濫是如此的嚴重,我想導因有幾方面:由於色情資訊的鼓吹,時常可以看到隨處張貼的色情小廣告,隨意發送的色情郵件;父母疏於管教,甚至起了不良示範租借色情影片等;交了煽動性的不良朋友;當然也有所謂社為名流的不良示範等。

許多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使青少年失去道德觀念而誤入性犯罪,有三大原因,這是值得我們警醒的:

(一)父母經常不在家:孩子若在家中得不到愛、接納和欣賞,便向潮流文化認同,以滿足自尊的需求,或是同儕的煽動等。

(二)充滿性刺激資訊:現今社會資訊發達,錄影帶流行,隨處可租借;電腦網絡,使人足不出戶,便可瀏覽各類淫穢的圖像。

(三)童年受創的報復心理:當家庭破碎或孩子的身心靈受到大創傷後,情緒沒有得到釋放,轉而易以叛逆行為進行報復。

因此,為人父母,要預防子女濫交,首先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健全溫暖的家,滿足子女的精神需要,以免他們向外尋找精神寄託,做出越軌的事。一個親子關係、親子溝通親密的家庭,孩子會向父母的價值觀與道德觀認同,這種向心力是抵抗性氾濫污染的最佳反制劑。此外,提供青少年正當純潔的同儕環境也很重要,而並在其中教導青少年信仰的價值觀也刻不容緩。

2002年7月12日 星期五

建立信仰團契的特質

建立信仰團契的特質
黃春生牧師

當我們在閱讀使徒行傳第二章時,可以感受到初代教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內聚力很強,因為他們「賣掉田產家業」,又「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換句話說,他們之間沒有誰比較尊貴或卑賤,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上帝所揀選的兒女。這一點值得我們來反省,我們是否以平等的觀念來對待教會裡的每一位兄姊。

建立信仰團契的特質,最基本的態度就是人人在上帝面前都一樣重要。也因此,我們的教會在安排婚禮或是告別禮拜時都是以肢體平等的觀念來安排,因為大家來到教會都是一樣的,沒有人可以因為他的社會地位或在教會的角色,在安排婚禮或是告別禮拜就需要更加特別。沒有!至少來到上帝的教會大家都是一樣的。不能有的人的婚禮或告別禮拜就像開音樂會,而有的人的禮拜就沒有詩班。因此,婚禮或告別禮拜最好僅安排一隊聖歌隊讚美,一隊詩班唱祝歌或慰歌就好,這也是我們教會所規定的。就像牧師就任時,至少有五、六個詩班希望前來獻詩,最後都被我推掉一樣。且插花擺飾也應該儉樸莊嚴,而不需要世俗價值裡的「排場」,因為在教會裡,最基本的態度就是有能力的人要顧慮到軟弱貧苦的人,家道豐富的人不要奢華,而造成弱小會友的自卑或跌倒。這是我們一項很重要的信仰功課。同樣地,若是特別的家庭禮拜,如壯行禮拜、追思禮拜、新居禮拜、開業禮拜等,只要兄姊事先和牧師安排好時間,教會都會免費印製禮拜程序單。

我們教會之所以會如此安排,目的就是要兄姊培養一個觀念,每個人來到上帝面前或來到教會,就應該把個人的身世背景都放下,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上帝。上帝不會看這些「排場」,祂是看人內心的上帝,祂所看的是我們是否有以真誠的良心立婚姻的誓約,看我們是否有謙卑、懺悔的心。因為,憂傷懺悔的心,上帝必不看輕他。希望兄姊都能知道,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樣重要,在教會沒有大小、貴賤的區別。這樣的教會才是行在基督教訓的教會。最後仍要提醒大家,我們的教會基於主內一家,團契相愛互助的信仰態度,參與結婚禮拜或告別禮拜的本堂牧師、長老、執事及事奉者都婉謝任何謝禮。

2002年7月11日 星期四

從林OO事件談按牧制度

從林OO事件談按牧制度

前幾天台灣社會發生仰望福音之家林OO牧師性侵害的案件,引起社會的譁然,這問題也極受教會界的關注,也重新思考「按牧」的考核制度。林OO牧師未曾接受過正式神學教育和諮商協談的訓練,卻被按立牧師並執行牧養和輔導的工作,此事卻實值得我們深思。根據基督教論壇報的報導,為林OO封牧的牧師是中台神學院院長,他事後極為後悔為林OO按牧。

每個基督教派都有不同的按牧考核制度,台灣長老教會法規規定按牧必須先取得「世界歸正教會聯盟」屬下所認可之神學院碩士學位,之後設立傳道師實際牧會兩年以上,再經總會牧師資格考試,並撰寫牧會論文,提交中會、總會通過,接著在中會眾議員中講道審核之後才具備按立牧師之資格。同樣較有制度的衛理公會也需神學院碩士以上畢業,並牧會兩年以上,再由牧職委員會進行考核,並或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同意後,繳交牧會工作報告後才具備資格。

貴格會則是神學院學士畢業,至少在同一教會牧養三年以上,之後接受貴格會聯會考試通過後才能接受按牧。浸信會條件較為寬鬆,由傳道人所屬教會提出按牧需求,再邀請浸信會聯會、神學院和申請教會組成五人小組進行意見交換,若無異議即可,至於牧會年資和學歷訓練並無明確規範。

但也有些缺乏制度的機構和獨立教派(或某些自稱超教派)邀請一些牧師來為某人按牧,受邀之牧師不一定認識受封立者,更無法參與牧師資格審查,這樣的按牧確實不妥當。因為,有人是喜愛「牧師」的名分而受按立,也有牧師因為人情包袱,而為某人按立,這都非常不對。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五章21-22節就如此說:「我在上帝、基督耶穌,和聖天使面前,鄭重地吩咐你遵守這些教訓,不可在任何事上有成見或偏私的心。不可隨便給人行按手禮;不可捲入別人的罪行中;要保守自己純潔。」因此,長老會規定執行封牧禮拜必須由中會差派特會員執行,並由本宗牧師按立,而本宗牧師不得擅自為他人行按手禮按立牧師,這些都是要避免喜愛「牧師」名分的人情包袱。

過去有人認為長老會有太多制度使得發展受限,制度確實需要靈活彈性,但制度是必須的,就像聖經也有關於祭司設立的制度(出埃及記廿九章),在新約也有關於教會按立監督(牧師、長老)的制度和規範(提摩太前書三1-7;彼得前書五1-4)。但從此次林OO事件看來,「牧師」的職分不應該成為人情贈禮,而應該更嚴謹地審核按立牧師資格。但也不要認為制度可以避免或解決一切問題,要緊的是「心」的問題。就如同箴言四章23節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或譯: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合和本)就像耶穌提醒我們說,人來到上帝面前尋求上帝必須以心靈和真誠來敬拜上帝(約翰福音四23)。

2002年6月22日 星期六

Don't play again!

Don't play again!

正值青年學子暑假期間,年輕人容易因好奇,與異性朋友交往頻繁,造成所謂的「九月墮胎潮」。今日出刊的教會公報2625期(2002年6月23日 )就有數篇的報導,而台北基督教社會互談會、希望之光危機懷孕關懷中心也舉辦相關活動,呼籲青少年「拒絕婚前性行為」。在活動中,也邀請到美國「值得等待」關懷機構創辦人施大衛(David Scherrer)、主任柯琳達(Linda Klepackl)及華毫爾博士(Dr. Hal Wallis)等人,針對台灣青少年「婚前性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提出有效的因應對策,並倡導讓青少年明白性行為在愛的真諦下,才能有真正的幸福。

與會多位醫學專家分析指出,墮胎與罹患乳癌具有高度的關聯性。美國醫學博士華毫爾(Dr. Hal Wallis)就指出,從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懷孕婦女在受孕後六、七日內,體內賀爾蒙動情激素的濃度就會升高,使乳房中的腺體和管道細胞出現增生(奶水)現象,若是以人工流產(墮胎)中止,會使細胞成長模式因此中斷,而這也是罹患乳癌的促成因子。且專家也指出保險套根本無法全面預防愛滋病,只有「Don't play again!」避免婚前性行為或婚外情,才能有效杜絕疾病。

希望我們不僅Don't play again!還能夠懂得「真愛,就不要害」。

2002年6月21日 星期五

The Serenity Prayer 寧靜禱文

《The Serenity Prayer寧靜禱文》
110歲誕辰
美國神學家雷茵霍爾德·尼布爾 Reinhold Niebuhr (1892.6.21-1971.6.1)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 not change,
神啊,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賜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一天一天地過日子,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一時一刻地欣賞生命,

Accepting hard ship as a pathway to peace,
接納艱苦是通往平安之路,

Taking, as Jesus did,
能夠效法耶穌,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接納這罪孽深重的世界的本相,而非自己所期望那個世界,

Trusting that You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堅信祢必會把萬事變為美好,

If  I surrender to Your will,
若我順服祢的旨意,

So that I may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好叫我此生能快樂地生活,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You forever in the next.
並在永世裡得享與祢永遠同在的大喜樂。

Amen.
阿們。

2002年5月18日 星期六

一部好電影-美麗天堂

一部好電影-美麗天堂
黃春生牧師

當一位基督徒對於耶路撒冷或以色列的新聞都比一般人來得敏感,而我們也常常接受到以色列、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消息,或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以色列平民受到人肉炸彈攻擊,而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等,這些事件的背後我們瞭解多少?或是我們選擇直接忽視?

以巴之間的衝突,究竟是什麼緣由?以色列民族被摩西帶離埃及,來到迦南地建立以色列國後,卻先後被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消滅,展開長達二千多年的流亡生涯;直到1945年,英美不顧中東回教國家反對,在聯合國提出「分治計劃」,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以色列國家。

之後回教國家聯合攻打以色列,卻在1948年第一次的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擊敗,並佔領4/5的巴勒斯坦地區,導致96萬名的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流亡。從此巴勒斯坦人為了復國,於是組織許多復國組織,其中較著名的有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哈瑪斯聖戰組織等。阿拉法特所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為國際上所承認的巴勒斯坦政府,並於1988年終於建立起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這兩個民族的衝突,不是一朝一夕可化解的,但很多人都在為此努力,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就是帶著「和平」的使命和反省。

「美麗天堂」(Promises,應許)是一部紀錄片,當然沒有商業電影的製作成本和商業目的,但它的價值卻是帶給我們對人權和種族衝突的反省。這部紀錄片獲選今年台北縣市教師會觀摩影片,入圍2002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榮獲金馬獎觀摩影片,鹿特丹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舊金山影展票選最佳記錄片等獎項殊榮的影片。這些肯定足以證明這部影片的價值。

本片透過七個耶路撒冷的小朋友生活故事,帶領觀眾深入了解這個猶太教和回教聖地的種族關係,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之間衝突與矛盾。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巴勒斯坦難民營的小女孩珊娜寶,如何透過傳統舞蹈來表達對祖國的思念;同是來自難民營的孩子法拉,小小心靈卻充滿仇恨,一心想要把殺害同學的以色列士兵砍成兩半,以及用石頭收復巴勒斯坦國土。車程20分鐘外的以色列雙胞胎雅各與丹尼,滿心歡喜的希望與巴勒斯坦兒童見面,卻終究選擇過著獨善其身的安逸生活。

當紀錄片的製作人媒和以色列雙胞胎和巴勒斯坦孩童見面時,他們將一切的仇恨忘記了,他們也希望有一天兩個民族可以互相瞭解和接納,每個孩子透過鏡頭,吶喊出對和平的渴望,也期望心中的美麗天堂能早日降臨在他們的世界,讓戰爭及災難遠離。在當日會面結束後,他們還彼此通電話數日,但是有檢查哨他們不可能隨時見面。時間過了兩年,巴勒斯坦的孩童仍然企盼與以色列雙胞胎見面,但是雙胞胎兄弟卻遺忘他們。或許讓我們感受到苦難中的巴勒斯坦人更加期待和平,但對於安逸的以色列雙胞胎就不是如此重要。也因此個人認為,國力強大的以色列對於中東的和平進程需扮演更積極的態度,而弱勢的巴勒斯坦人則需要除去仇恨的心,如此和平才有可能誕生。

註:此電影僅在「總統」上映。

2002年5月3日 星期五

團契生活的第一步,誠實

團契生活的第一步,誠實

如果你問我,教會生活中最嚴重的問題是甚麼?我想就是「謠言」。而謠言就是一種「不誠實的話」,是包括傳講不應該講的事,或是傳講無中生有的臆測與挑撥離間的言論。

原本教會應該是一個愛的團契,但卻因為「有閒講別人,無閒想家己」的閒話或謠言使得肢體受到傷害。舌頭雖只是身體的一小部份,卻是最難管理的一部份。雅各書指出:「我們常常犯錯誤;那在言語上沒有過錯的便是一個完全人;他能夠控制整個自己。」(雅各書3:2)。甚至認為:「人從來不能制伏舌頭;它是控制不了的邪惡,充滿著致命的毒氣。」(雅各書3:8)。可見,要管理這小小的舌頭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們人類並沒有隨著教育普及或提升、通訊進步、交通發達等,而將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拉近。顯然地,人類還是一樣存著墮落的本性——罪,也就是說不誠實的話!這種不誠實的話,可說是十誡中的第九誡——不可作假證陷害人(申命記5:20)。有時無中生有的臆測與惡言,更使得他人在信仰上跌倒,對此耶穌嚴厲的指責說:「無論誰使信徒中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離棄我,倒不如用大磨石拴在他的脖子上,把他沉到海底去。」(馬可福音9:42)

我從小在教會長大,如今受召為牧師,常常聽到許多傳道同工與兄姊述說心中最大的痛,也是受到傷害的事,就是教會裡有人因為喜歡傳講不是事實的話,引起信徒之間的糾紛,結果使得「團契」生活受到創傷,因而對教會的生活膽怯,深怕受到惡意中傷。甚至,受中傷最嚴重的,往往是傳道者,因為這些傳言多少都會把教會的事工牽扯在一起。比如說,在南部某教會在蓋禮拜堂時就遇到中傷,蓋禮拜堂是一項重大的事工,不可能只有少數幾個人在議決,教會都會組成建堂小組,向長執會或是小會提報,定案後再送交會員和會議決,甚至也需送交中會討論。而從採圖、施工到驗收也會經過小組或長執會開會討論過後才定案。這當中比較容易發生「無中生有的臆測」,就是臆測某某人堅持採用甚麼品牌,或是決定怎麼做,原因是廠商和某某人比較好、是親戚等類似這樣的話,甚至傳言某人拿了好處。傳言的過程中,最容易疏忽的一件事,就是將會中討論關於品牌優劣的經過也認真陳述出來。就這樣,眾人認真的決議過程被「故意」省略,而強化了廠商和提議者之間的關係。

又比如說,有人極愛臆測與挑撥。十幾年前某教會要購堂,竟然傳言是牧師要住,因而導致牧師離開以銘清白。也有夫妻口角,就有人傳言有第三者介入,甚至繪聲繪影地描述第三者長得如何,結果小口角演變成不可收拾的結局。又有人看到青年男女交往,就去告訴他們的父母,說這個男的或女的不是。也有人喜愛轉述別人的話,卻往往將好話轉述成挑撥的話。

再舉一例,小會有時處理人事的問題,除了會友受洗、生死要記錄之外,有時也會因為會籍轉移或遷入的事加以討論,並且做成記錄。一般來說,這些都不會有甚麼問題。最常令教會感到困擾的是牧者離任與聘牧的問題。傳道者要離開,除了屆齡退休外,一定有許多原因使他決定要換牧養的教會或工作場所。有時傳道者不一定會說出真實的理由,因為他覺得那樣的理由不便一提。小會雖然加以挽留,但還是沒有留住。有的時候是因為小會覺得讓傳道者離開,對傳道者或是教會都比較好,這當然有小會的理由。世上沒有一個傳道者是十全十美的,即使差勁的傳道者,也有喜歡他的會友,除非是相當明顯傳道者有嚴重的犯規,否則,任何一位傳道者確定離開牧養的教會時,都會有一些會友表示不捨。但是,這當中常常發生捨不得傳道者離開者,開始傳講一些話,臆測說甚麼小會沒有愛心,或是哪位長老因為與傳道者不和,而「逼」走牧師等。

這樣的臆測對教會是一種嚴重的傷害,最好的作法就是依照小會的決議向會友說明,讓牧師和會友都表達出對上帝在這段教會生活的感謝。

大家都知道在教會裡沒有甚麼事是隱密的,或是不可講的。因此,我通常都會將小會、長執會決議的主要事項在週報上公告給大家知道,好讓大家知道教會的事務,也為所決議的事項代禱。但是,有些關於人事的問題,特別是牽扯到個人隱私,處理上還是不宜對外公開比較好,這點是大家必須有的共識。

而會友最好也不要熱心四處打聽,造成不必要的流言,傷害教會團契生活的和諧。而我也會提醒長執會、小會的同工們,除非必要的公告事項外,開會討論的事,不要隨意向外傳講。同樣的,如果大家對教會處理事務有問題,可以直接來問牧師,我一定會很詳細告訴你,不論是甚麼事,只要我知道的,且是可以說的,我都會告訴你。不要隨處去打聽,更不要隨處去傳講那些自己並不很清楚的事,因為這對自己沒有益處,對別人卻可能造成傷害。如果真的很想「聊天」,不妨真的聊聊「天氣」或「天堂」,但不要像俗話所說「十嘴,九腳撐(屁股)」,意思是指喜歡說閒話者的嘴,所說的盡是污穢的話。就像耶穌基督所告訴我們的:「那從人嘴裏進去的東西不會使人不潔淨;那從人嘴裏出來的才會使人不潔淨。」(馬太福音15:11)

使徒保羅說:「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在各方面向著基督不斷長進。」(以弗所書4:15)「用愛心說誠實話」,這確實是一門相當重要的信仰功課,也是要建立教會團契生活的第一步。誠實,是表明人的內心面對著上帝,無論在甚麼地方,做甚麼事,都存著敬畏上帝的心。如果真的想說話,那麼耶穌教導的話一定要記住:「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馬太福音5:37)

2002年5月2日 星期四

聖歌隊先知的事奉

聖歌隊先知的事奉
黃春生

聖歌隊不單是祭司的事奉,也是先知的事奉。祭司的服事是向著上帝的,向上帝讚美、頌讚、感恩、祈求、祈禱和認罪。先知的服事是向著人,代表上帝向人呼召,勸人悔改歸向耶穌基督,也向基督徒發出訓誨、安慰和勉勵,有時通過詩歌也造就自己。甚至挑旺灰冷的心靈,而得以重新決志。

歷代志上第廿五章1-3節提及三次「唱出(唱歌)」,按希伯來文皆指「說預言」(prophesying)。說預言常指先知作為上帝的代言人。這段經文更讓我們看到,聖歌隊的服事除了代表會眾向上帝開口頌讚之外,也代表上帝向會眾開口說話,發出訓誨和安慰。也因此聖歌隊的服事是何等的神聖。又加上聖歌隊隊員坐位於台前,是會眾舉目的焦點,因此隊員對上帝敬畏的態度,對會眾也會起示範作用。且聖歌隊在禮拜中更是帶領會眾吟唱聖詩的服事者。

古時,先知都有著吟唱的恩賜。先知撒母耳是先知學院的創辦人,當時院中的先知門徒皆擅長聖詠(撒母耳記上10:5;19:20-23),他們鼓瑟、擊鼓、吹笛或彈琴,並吟唱聖靈感動的詩歌,凡來到他們中間的人都受感動。列王記下3:15-19更記載以利沙一聽見琴聲,聖靈便降在他身上,他就說預言。

當以賽亞先知在禮拜中聽到聖歌隊有如天使般唱著「聖哉!聖哉!聖哉!上主—萬軍的統帥!」,他體會到自己的不完全。但同時,他也回應上帝的呼召成為先知。(以賽亞書6:1-8)

今天,基督徒也必須是喜愛讚美上帝的,因為將來天上的服事更是禮拜和讚美上帝。在此,我期望我們聖歌隊的歌聲琴韻得到聖靈的引導,能上達天堂,引發諸天的響應;同時,也能夠下達在禮拜中的會眾,使會眾心靈火熱,並且撼動人心,謙卑悔改。這就是聖歌隊的使命和服事,也是牧師所期待的。

2002年4月19日 星期五

耶穌的出生地成避難所?

耶穌的出生地成避難所?

近一、二個月以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不斷,以致當地被宣布為戰區並停止發放旅行簽證。在這一場衝突中,以色列人的坦克佔領許多巴勒斯坦人的領土,其中最引起人關注的是以色列軍隊包圍伯利恆的「聖誕教堂」。

伯利恒,這是基督徒都很熟悉的一個城市名字,因為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基督降生在這個地方。根據路加福音書第二章這樣寫著說:

「那時候,羅馬皇帝奧古斯都頒佈命令,要羅馬帝國的人民都辦理戶口登記。這頭一次的戶口登記是在居里扭任敘利亞總都的時候。大家都回本鄉去辦理登記。約瑟也從加利利省的拿撒勒城往猶大去,到了大衛的城,叫伯利恒;因為約瑟屬於大衛的宗族,他要跟訂了婚的馬利亞一起登記。馬利亞已經有了身孕,當他們在伯利恒的時候,她的產期到了。她生了頭胎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棧裡沒有地方讓他們住。」(路加福音二:1-7)

這段經文的記載也成為後來基督教會千餘年來,關於耶穌基督降生最重要的史料之一;人們開始在尋找耶穌基督降生的地點,也盡力在想像當時馬槽裡的各種景況。

主後一三五年,羅馬帝國為了消滅基督教,就在此地建造一座神廟。但如此一來,反而把這地點保留下來。使得大家都知道,這座廟原來是耶穌誕生的地方。早期教會教父猷士丁(Justinus)在主後一五O年的著作裡就提到此地,說:儘管住在伯利恆的人都不是與我們同信仰的人,但他們每個人都能指出,那個洞穴是耶穌誕生的地方。

在第四世紀初期(三一三年)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帝國合法宗教之後,伯利恆開始變得熱鬧非凡。拜占廷帝國的康士坦丁大帝的母后—聖海倫娜,於主後三三九年在耶穌誕生的客棧馬槽上建教堂,並稱之為「聖誕教堂」(The Basilica of the Nativity)。

第六世紀(529年)發生撒馬利亞人叛變,整座教堂被毀。之後拜占廷皇帝尤士丁一世重建教堂。今日教堂地板下的馬賽克,就是當時所遺留下來的。

第七世紀(614年)波斯人入侵巴勒斯坦,他們所到之地教堂全被毀壞。可是當他們來到聖誕教堂時,看到教堂上的馬賽克圖案有三個東方博士,穿著與他們一樣,是他們的同胞,於是他們就在教堂內向耶穌跪拜,並認為聖誕教堂是他們祖先所立的,於是這座教堂就沒有被破壞。

聖誕教堂歷經無數次的戰火,十字軍之後的回教統治期間,這座教堂長年失修。約在十七世紀時,教堂各寬敞的入口被縮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統治了巴勒斯坦地區之後,「聖誕教堂」管理單位決定配合政治環境大改變,也做了一次大決定,就是將「聖誕教堂」所有的出入口全部封起來,只剩下原先的大門口。然後再將原有的大門修改縮小變成只剩四分之一大。使得原先連馬車都可以長驅直入的大門,突然間變成連大人要進入,都得彎腰曲背才得以走得進。教堂管理處又在這個入口處上方釘著一塊警示牌,上面寫著說:「這裡是聖地,訪客必須服裝整齊。這裡也是耶穌降生的地方,請記得安靜、謙卑的態度彎下你的腰,以免你的頭撞上牆沿。」就這樣,到今天,所有到伯利恒「聖誕教堂」去朝聖的訪客,都必須如此「謙卑」才能入內參觀、敬拜。提出這種構思的人實在是有夠天才。

今日伯利恆一地的巴勒斯坦人將近有10%的人口是基督徒,也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目前這座教堂總共有五個禮拜堂皆屬於希臘正教的教產。雖然巴勒斯坦地區歷經各種不同的戰爭,但是教堂至今仍舊絲毫無損,保存得非常完整。

但是此次的以巴衝突,有二百多名的巴勒斯坦武裝份子潛入聖誕教堂內「避難」。以色列軍隊則將教堂團團圍住,發誓不捕獲他們,決不收兵。如果此局面僵持下去,教堂有可能遭到炮火的毀壞。因為就在上週末,在一座巴勒斯坦難民營的爭奪戰中,巴人寧死不降,結果是戰況激烈。如果躲在聖誕教堂的巴勒斯坦人不屈,以色列軍隊不退,其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遺址,天主教的羅馬教廷曾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簽有協議,規定雙方維持基督教聖地的現狀。且聯合國和許多基督教國家也極為關切這些遺址的保護。但是誰都無法保證戰爭的最後發展為何。只希望雙方能夠像進入聖誕教堂「大門」的態度—「謙卑彎腰」致力和平。

2002年4月4日 星期四

基督化家庭對孩童的重要性

基督化家庭對孩童的重要性
黃春生

今日我們正處在知識猛進、文化多元的世代中,環境對於孩子的要求與壓力也更勝以往。要使得孩子將來能夠秉持信仰,來面對未來的挑戰,是做基督徒父母重要的呼召與使命。在猶太人的教育觀念中,家庭是童年信仰教育的基礎所在。若是,我們能夠將孩童的信仰紮根在家庭,使孩童懂得倚靠上帝,就可抵禦險惡的試探。這也是每一位基督徒父母重要的信仰使命。

基督化家庭對兒童的信仰學習有很關鍵的影響,這是無法被教會或學校所取代的。而父母對孩子親密的關係與時間,更無法被他人替代。在此,我特別要以申命記第六章的教導,來探討基督化家庭對孩童的重要性。

第四節說:「以色列啊,你要聽!」清楚指出以色列人該有的家庭信仰教育在於「聽」上帝的話,不僅如此,還要以行動去遵行上帝的話(申六17),不可背逆上帝(六14-15)。

基督徒父母需要的不只是在知識上認識聖經,不僅在於背誦「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惟有他是上主。你們要以全心、全情、全力,和力量愛上主—你們的上帝。」而是要進一步地,落實在生活層面,以全心、全情、全力,和力量去愛上帝,這對孩子才是最佳的榜樣。這樣的功課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我們想教導兒童要有耶穌基督的愛心,那我們不僅要告訴他們要有耶穌基督的愛心而已,父母還必需以實際行出耶穌基督的愛心。

如果父母要教孩子禱告,那麼父母就要先禱告;如果我們要教他們愛人如己,那我們就要先愛人如己;如果我們要教他們分享自己所信的,那我們就要先分享自己所信的;如果我們要教他們讀經,那我們就要先讀聖經。因為信仰是以生命在影響生命,就像耶穌基督以祂的生命,在影響我們的生命。

此外,在家庭中有效的教導,不只是偶而為之或特定時間的教導。它必須是自然且自動自發的,在用餐,在欣賞電視,在散步,在逛街,也在睡前的分享和祈禱中發生。換言之,上帝的話語必須要瀰漫在家庭整個生活氣氛中。如此,信仰將成為孩子生活的態度,並且知道以上帝的價值觀來看這世界。

父母在屬靈的環境中養育孩子,這是一個具有意義、無可取代的角色。對於這樣艱鉅的使命,上帝安排教會成為我們屬靈的家庭。也因此,教會必需能有力的支持及提供父母這方面的幫助。我想我們的教會也可從三方面來努力:

一、教會要提供訓練,幫助父母瞭解及撫養子女。

許多父母對於子女發展的瞭解,並不如想像的豐富。大多數的父母看不清正確的心理發展與靈命發展之間頗具意義的相互關係。而且也有許多父母並不瞭解兒童發展的自然階段,以至於忽視他們成長的趨勢。這方面至少可以先讓父母認識兒童心理的發展。

二、教會必須提供家庭基督教教育的節目,並支持父母養育孩子的任務。

我們同時需要在家庭及在教會中養育孩童。有些養育的目標是教會無法達成的。家庭中自然而且自動自發的環境、父母的形象、面對面的經驗,都是有效基督教教育的基礎。

但是,仍有些目標是父母親無法單獨達成的。例如,一位受過完備訓練的老師,在一個設備完善的教室中,能提供美好的學習經驗,並應用聖經真理,這些都是父母親難以做到的。

所以家庭實在須要教會幫助養育孩童。但是這樣的需要,要的是提供輔助及支持性的節目,而不是鼓勵父母逃避他們教養子女的責任。

三、教會需要提供合於聖經教導原則的兒童教育計劃。

在聖經中,養育兒童是在一個非正式、溫馨、及接納的氣氛。在聖經的時代,父母就是最基本的老師。學習是個別的,產生於小的、親近的家庭關係。學習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著。

教會在幫助父母在家庭中實施基督教教育仍有許多可做的。而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幫助父母做個樂觀、積極的父母,提供幫助,而不是取代家庭的地位,去運用聖經中的教導原則來教導子女。

2002年3月13日 星期三

青年的委身

青年的委身
黃春生

我時常認為青年的信仰教育關係著一、二十年後的教會,若是我們這一代的青年喜愛敬虔的生活,常常順從上帝的話語,又以祈禱與上帝建立親密的屬靈關係,那麼,等到這一群的青年人長大之後,他們將有成熟的信仰來建造基督的教會,負起下一個時代的教會使命。反之,若是他們若對信仰生活採無關緊要的態度面對,那麼,教會的將來則堪慮。

面對現今社會極大的試探下,相信我們的青年懂得凡事倚靠上帝的話語。同樣地,我們今天也面臨相同的宣教挑戰,我們也必須以祈禱來到上帝面前,懇求上帝賜給我們智慧與勇氣。

當美國南北戰爭到達最艱苦的時期,一位訪問白宮的貴賓說出這麼一則感人的情景:「我做林肯總統的客人,在白宮住了三個禮拜。有一天夜晚-即布爾倫戰役之後,我輾轉床榻,難以成眠。天將破曉時,我聽見一個微弱的聲音自總統臥房傳來。門是半開著。於是我不自覺的走過去,竟然看見畢生難忘的情景:總統長跪在一本打開了的聖經前面。」總統祈禱說:「哦!上帝,當年所羅門王在夜晚向你祈求智慧,你垂聽他的祈禱,現在請你也垂聽我。……沒有你的幫助,我無力領導人民,我無力督導本國的國事。我無能、軟弱、有罪。啊!上帝,你垂聽了所羅門王的祈禱,請你也聽我的,並且救助我的國家吧!」

祈禱使林肯有了智慧與勇氣,實踐上帝所給他的異象。其實我們越能謙卑委身於上帝,上帝越能用我們。林肯如此,聖經中無數屬靈的人也是如此。因此,青年越委身,上帝就越能用他們,日後的教會也更有能力榮耀上帝,見證福音。所以,我也期待青年得以接受門徒訓練,並深化委身,進而造就明日的教會。

青年的委身既然如此重要,因此我有幾項見解和步驟:

一、使青年對罪有警覺性。耶穌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可2:17)因此,令一個人對罪警覺,有助於他產生尋求福音的動機。當人越能認識罪,就越能體會人性墮落的本質,以及個人的需要及無助,進而引導他投靠救主耶穌基督。

此外,可以引導青年人看見罪的結果。如罪導致心靈的不安寧,罪導致各樣的疾苦,甚至導致心智的挫折等。在聖經裡,更讓我們看見罪帶來靈命的滅亡。

二、引導青年人看見上帝,帶領罪人與基督和好。這項工作也是教會存在的使命,使人悔改信耶穌,罪得赦免。接著使他們過著討上帝喜悅的生活。青年工作的目標不僅要使他們從罪的權勢中拯救出來,還要使青年人可以藉著耶穌基督的權能,過著得勝的生活。基督信仰不是在心智上認同聖經的教導。基督信仰也不是加入教會而已。當一位青年人成為上帝兒女時,吸引他的不是神蹟或言語。而是他經驗到生命被改變,並且願意以行動去見證福音。

三、使青年接受門徒訓練,成為成熟的基督徒。信仰不會自動成熟,希伯來書五章12~13節說:「你們早就應該為人師表了,可是你們竟還需要別人用上帝信息的第一課來教你們。你們還需要吃奶,不能吃乾飯。凡是吃奶的都是嬰兒,還不會辨別是非。」因此,我們需要接受訓練,成為成熟的基督徒。而門徒訓練的重點,在於養成和上帝親密的習慣,如「天天讀經」、「常常祈禱」;以及「團契生活」、「什一奉獻」等屬靈習慣。

四、青年人生命的調適。青年人需要在基督裡,隨時調適生命,而至靈命茁壯成熟。調適是每天生活的過程,是每日解決問題、與人相處、誠實面對自己的過程。青年人不斷的在調適,他們需要不斷的適應上帝的旨意、他們的工作、學校的作息、感情以及家庭等人際關係。而教會和青年輔導必需在此時引導青年人建立良好的調適生活,包掛他的思想、心智,人際關係,對本身才能和恩賜的接納,以及他與上帝的關係的調適。

調適的目標,至少有兩個方向:(1) 與上帝和好;(2) 上帝的平安。也就是將自己的焦慮交給上帝後,所獲得的內心安寧及滿足。人若要經驗上帝的平安,首先就需要經驗與上帝和好。這也是青年輔導必須體會的,除非輔導先帶領年輕人解決救恩的問題,否則他無法帶領青年人得到真正的心靈平安。

當青年人正確適應上帝的旨意,所得的結果就是滿足。青年人需要將生命的中心立在耶穌基督上面。由此看來,適應是正確的連在上帝的話語,而不是我們的話語;是連於上帝的喜樂,而非我們的喜樂。當青年人在上帝為他們生命預備的福祉中,青年人就能獲得良好的調適及滿足。

五、邁向成熟。聖經的觀念,認為成熟是達不到的標準。以弗所書四章13節說:「我們將對上帝的兒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我們將長大成熟,達到基督那完整的境界。」換言之,成熟的目標是「達到基督那完整的境界」,是以基督為榜樣的生命。這就如羅馬書八章29節所說:「因為上帝預知他們,把他們預先揀選出來,使他們跟他的兒子有相同的特質,好讓他的兒子在信徒大家庭中居首位。」因此,屬靈的成熟的標準就是像基督一樣。

耶穌在離開世間時,說:「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並且教導他們遵守我所給你們的一切命令。」(馬太福音28:19~20)因此,我們必需認識到領人歸主,不是使他成為一個「信徒」(believer),而是要使他接受操練(discipline)成為「門徒」(disciple)。若是教會裡委身成為門徒的人越多,這樣的教會或團契將更有見證的能力。

2002年2月10日 星期日

阿納克西曼德

阿納克西曼德
阿納克西曼德(Anaximander, c.610-547B.C.)不同意他的老師泰利斯主張萬物的本原是水,他另外主張「世界的起源是來自看不到的物質」。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人所看不到、不了解,也無法加以掌握的某種「不特定的事物」。他問說:「如果世界的本原是某些特定物質。那為什麼火和水卻是相反的性質。」所以,他主張萬物的本原應該是「來自看不到的物質」。

泰利斯:萬物的本原就是水

泰利斯:萬物的本原就是水
泰利斯(c.640-546B.C.)被尊為第一位哲學家,他認為萬物的本原就是水,而且人眼見的一切物質都是由水變化而成。泰利斯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我們對他的認識大多是透過亞里斯多德的介紹。
據說泰利斯當時已經觀察到水會變成水蒸氣,向碳化鈣澆水會產生火光,種子必須栽種在泥土中且澆水才能發芽、成長。這些現象讓泰利斯認為「萬物的本原就是水」。這樣的主張後來引發許多討論,更有人提出不同的說法。

2002年2月9日 星期六

西方哲學-總目錄

西方哲學-總目錄
黃春生牧師
哲學的目的是在探求宇宙萬物的生成本原,更清楚來說是要探求受造界的基源(arche, 本原、原理、根源、開始)。後來延伸到探討語言的基源。
神學與哲學在知識史上彼此是互涉的,學習哲學是為了更認識人,也是為了更認識神。
讀書、思考與寫作是我最喜歡的休閒,因此我想藉由網誌來整理過去學習哲學的筆記與認識。「西方哲學-總目錄」裡,我計畫依照哲學史來紀錄自己對各家哲學的簡要領悟,藉由文章的連結把相關的資料串連在一起。方便自己學習,也方便進行資料的更新。

我將西方哲學史分為五大時期:古代、中世紀、近世、近代、現代。
一、古代時期:從古代希臘哲學到羅馬的陷落為止。
阿納克西曼德:萬物的本原來自看不到的物質
阿納克西米尼:
畢達哥拉斯:世界由數所構成
巴門尼德斯:存在物就是存在
恩培多克利斯:四根
阿納克撒哥拉斯:精神
德謨克利特:原子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斯多亞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
二、中世紀時期:主要以基督教的教父哲學或經院哲學為主。
多馬斯‧阿奎那:存在本身有各種階段
三、近世時期:從十五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早期。
從神權到民權發展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懷疑一切,心物二元論
史賓諾沙:精神或身體,都具備神的屬性
萊布尼茲:多元論,世界乃是由無數「單子」所構成
洛克:「白紙」必須受到經驗刺激才能被認識
盧梭:
康德:
黑格爾:
叔本華:悲觀主義,藉由「禁慾主義」來解放「意志」(慾力)
叔本華之人生的智慧
四、近代時期:十九世紀晚期科學發展後的哲學。
馬克思:為了改變現實
尼采:虛無主義
《當尼采哭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
齊克果:存在主義先驅
柏格森:實在主義的形上學
五、現代時期:二十世紀以來對傳統哲學的批判與轉向。
杜威:實用主義
胡賽爾:現象學
海德格:存有論
沙特:存在主義,存在先於本質
西蒙波娃:女性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第二性》
梅洛龐蒂:身體論
羅素:數學原理
維根斯坦:分析哲學、語言遊戲
索緒爾:結構主義、符號、差異
‧存在主義VS.結構主義
羅蘭‧巴特:文本論,符碼論
米歇爾‧傅柯:追求時代智慧,「人類已死」
賈克‧德希達: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
呂格爾

2002年1月29日 星期二

公益的糖衣,心靈的毒藥

公益的糖衣,心靈的毒藥
黃春生牧師  見《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政府以推行社會福利之「公益」為由發行彩券,表面上看來很堂皇,但是其本質卻很邪惡。許多發行彩券的國家發現,會購買彩券的民眾以貧困、低階層人士為主,因為彩券「販賣希望」(selling hope)給窮人,他們期待一夕之間脫離貧窮。也因此他們遺忘逐步踏實的奮鬥,轉而養成投機、貪婪的心態,甚至忽視國家意識、人性價值的重要性,儼然「彩券」才是他們生活中最大的寄託與希望的所在。在基督教裡,我們反對以別人的損失為享樂的娛樂方式,更反對賭博背後的不勞而獲心態。

根據財政部規劃彩券盈餘分配,國民年金百分之四十五、全民健保百分之五、社會福利百分之五十。表面上雖然挹注在社會福利上,但這種所得逆分配的方式卻是不公義。因為,真正購買彩券多半是中下階層,有錢人並不需要藉此發財,以中下階層的錢去貼補全民健保與國民年金,反而造成「劫貧濟貧」的結果,不符社會正義原則,更何況這些錢也只是取代既有國家社福預算,並未增加弱勢者的福利。這讓人覺得政府發行彩券,只為了轉移群眾的焦點,去忽視經濟結構的不公義。政府若是有心要推展健全的福利制度或國民年金制度,應該建立公平的稅賦制度,富者多徵收,貧窮者免賦;而不是以公益為名包裹的賭博彩券財源,不僅由弱勢族群承擔發行彩券的道德風險,其衍生的社會問題付出更多成本。

早在民國三十九年台灣就發行「愛國獎券」,目的說是要籌募「建設經費」。但是發行之初並沒有「發行條例」來規範經費的使用,直到民國五十七年,也就是獎券發行近二十年後,才訂出利潤的用途。換言之,有十九年的獎券收入被不明不白的「挪用」。這樣變相的歛財行為,在戒嚴時代沒人敢提出質疑。直到民國七十四年八月,才在反對黨的抗議下,國民政府才逐漸提高獎金額度。但此時台灣人民已經不再將「愛國獎券」當成支持政府推動建設之用,反而將「愛國獎券」當成賭博工具。於是「大家樂」、「六合彩」孕育而生,愛國獎券也背負罪名而停辦。可惜「愛國獎券」對台灣社會的傷害,遠遠超過「愛國」、「建設」。

此次政府作莊發行「公益彩券」,在我看來乃是包著「公益」的糖衣,裡面卻藏著心靈的毒藥。因為,這一層糖衣強化、合理化「賭博無罪」的認同感。又加上台灣迷信風氣盛行,許多人開始不務正業,向陰宅、野塚、神明求明牌。在我看來:神明也會在賭博上參一腳,這樣的宗教信仰是很邪惡,且不利於人類的心靈重建。不僅如此,也有三流電視以獨家新聞來報導「神桌報明牌」,也有以星座運勢等匪夷所思的怪力亂神節目來扭曲人的心靈。甚至,居然也有人見到車禍不是先救人,而是先觀察傷者的姿勢來推測明牌,或是以車號來簽賭。

樂透獎金累積到一、二億元,儼然已成為「全民運動」,就像十幾年前股市狂飆時,員工不甩老闆,老師忙下單,家庭主婦買菜買到號子裡,一切的倫理與價值觀全亂了,這絕非台灣人民之福。若是這樣扭曲心靈的賭風繼續下去,必定也會發生過去大家樂時期的現象,就是隨處可見斷手、斷腳,或是被燒的「神像」。試想,當人連「神明」都不怕時,還會怕「人」嗎?到時候再訴諸法院和法律制度,或是訴諸道德良心恐怕已經為時已晚。

黃春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2002年1月24日 星期四

習慣聽牧師的講道方式嗎?

習慣聽牧師的講道方式嗎?
黃春生牧師
牧師最重要的服事就是傳揚上帝的話語,使徒保羅就曾經這樣告訴信徒說:「也要為我禱告,求上帝賜給我適當的話,在我該講的時候,能夠大膽地開口傳揚福音的奧祕。雖然我帶著鎖鍊,我卻是為這福音的緣故作特使的。你們要祈求主賜給我勇氣講應該講的話。」(弗6:19-20)因此,我也常反省我的講道服事。我來到我們重新教會已經近一年半了,這段期間大家還習慣聽牧師的講道方式嗎?

牧師的講道方式不是今日才有,這樣的講道方式早在宗教改革時期就開始,這樣的講道方式又稱為「加爾文式的講道」,也有人稱為「上帝親自講話的講道」,因為是按照聖經逐章逐節的講道,而不是牧師按照個人的喜好與感動講道。

這種講道方式我又稱之為「頭心手講道法」,因為人既是上帝按整個三位一體上帝的形像(Image of God)所造,所以我們就按人本身的組織關係,來明白三位一體的關係。奧古斯丁就認為,最能解釋三位一體之關係的,是知、情、意。即理性、感性和意志或愛。人既具有上帝的形像,就需要愈來愈像上帝;人若不斷默想在人身上的三位一體之上帝的形像,就能把自己模成上帝的形像;這樣,神學、敬拜及聖潔,就在這裡能匯合起來。

「頭」就是強調「理性」,即起頭對經文的理解。因此我要逐章逐節地傳講上帝的話語,我就必須先處理經文的問題,幫助大家明白經文的含意。這樣大家才會知道所讀的經文字意。我知道很多基督徒想要讀聖經,也試著要將聖經仔細查考。但是常常遇到瓶頸,主要原因就是很難了解經文之意。其實這也是我過去到現在都會遇到的經驗。但我希望仔細查考聖經之後,將經文背景淺白的講出,使大家更瞭解經文的原意。

「心」強調感性,找出經文的中心信息。當我們明白經文的字意之後,我們才能從經文字意中引伸出它的中心信息,且這信息對每個人來說的感受不一定相同。牧師提出對經文中心信息的看法,各位也可以從經文中得到不同的信息。這也就是為甚麼同樣的一節或是一段經文,卻可以講出許許多多篇的信息的原因。

「手」強調委身的意志,即著手去實踐經文的教導。如何將上帝的話語落實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不要認為屬靈的事僅在教會中,而離開教會就成為世俗的人。

若是以後各位在聽講道的時候,仔細端倪一下,你就可以發現牧師的講道是有系統且有「頭心手」的方式。同樣地,我在帶領查經班時也是用此方法,常參加禮拜五晚上查經祈禱會的兄姊就更有體會。

其實,這種講道的方式並不輕鬆,因為必須仔細查考聖經經文以及許多的註釋,然後必須加以吸收歸納。過去的一年裡,我已經講過使徒行傳共廿八講,只要你經常出席禮拜聽講道的話,我想你對使徒行傳的認識將更深,且更能將經文運用在所處的生活中。

即使是偶爾因為有事缺席三、四次,若是你也能自行按照進度查考,這樣你也唸完使徒行傳。又加上清楚該經卷的經文解析,與中心信息。這樣,對信仰的認知應該多少會有幫助才對。我發現許多兄姊在家已經會按照講道進度事先閱讀,如果這樣再來參加主日禮拜,那樣效果會更好。

如今,我們一起看創世記這本古老的書,經文的時空背景與我們相距更遠,但逐章逐節講道將有助我們對創世記的認識與運用。一年半以來,我計算過講道的時間,平均約四十分鐘,很少短於三十分鐘。對年老的兄姊來說,堅持聽到完,且在禮拜結束後才緩緩離席,那份信仰態度與認真,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同時也提醒牧師必需更加用心準備講道。而我也試著將不必要的話去除掉,好讓每一篇講道的內容都是精湛有信息。不過我知道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即使是如此,我也要學習,並全力以赴。

通常我寫一篇講道稿大約有七千至九千字之間。如果要按照所寫的來講,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因此,我寫得很詳細,但在講道時,我會控制在三十至四十分鐘之間。若是時間充裕,我會濃縮一篇作為華語禮拜講道之用,因此華語禮拜我大概會講二十至三十分鐘。

假如各位來參加主日禮拜的時候,能帶自己的聖經來,那是最好。因為這樣你可以在自己的聖經上做記號,或是寫下你的心得或是備忘錄。假如各位聽了牧師的講道,覺得有必要改進的地方,請不用客氣告訴我,好幫助牧師改進,但是不要叫我改變這種逐章逐卷的「頭心手」講道方式。若是各位能夠提供正確的資料與時事,好使牧師的講道能更符合聖經的信息與時事的反省,這樣牧師就更能夠帶領大家忠實於聖經的教訓。願上帝祝福敬畏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