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二二八大屠殺

二二八大屠殺

《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作者葛超智(George H. Kerr)在1958年完成以二二八事件為核心的著作,這本書見證臺灣人民受到外來統治者的屠殺。

葛超智是一名出生在牧師家庭的美國人,1937到1940年期間,葛超智在台北一中(建國中學前身)、台北高等學校(台灣師範大學前身)、台北高等商業學校(台灣大學法商學院前身)教授英語。葛超智對於民藝風土的熱愛,因此收集許多日本時期臺灣的民俗文學,是當時臺灣文學發展的重要史料。此外,葛超智還收藏許多民俗文物、文獻、地圖、風土照片等相關紀錄。

葛超智在1941年發生珍珠港事變後,替美軍擔任情報分析、戰略工作,並負責成立臺灣研究小組,編寫「X島(台灣)計畫」,這些資料是美國首次建立對臺灣的系統性認識。戰後葛超智以美軍身分回到臺灣,在1946到1947年初擔任駐臺灣副領事。

葛超智擔任副領事時期爆發二二八事件,抗議的台北市民聚集在行政長官公署前卻遭軍隊用機關槍掃射,葛超智當場目睹,並與在場外國記者協助將傷者送醫。葛超智天性的正義感使然,向美國反映中國國民黨在臺灣的屠殺整肅。二二八事件過後,為了人身安全,葛超智在1947年4月返回美國,此後未曾再踏上臺灣這片土地。


圖:葛超智與學生的合照(Source: 國家文化資料庫/網際網路公開展示與檢索)

2023年2月27日 星期一

喬治·華盛頓的教會

喬治·華盛頓的教會

喬治·華盛頓所屬的教會,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的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於1773年2月27日落成。

美國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城建於1749 年,當地距離主教堂偏遠,因此1753年建了一座小教堂,方便居民就近禮拜。1765年,因人口增長,維吉尼亞州劃分新的教區。並決定將小教堂原地重蓋,並聘請詹姆斯·雷恩(James Wren)設計新教堂,六年後1773年2月27日建造完成,命名為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這座美國聖公會教堂是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所屬的教會。傳統上,在華盛頓生日前的主日,美國總統大多會來此參加禮拜。然而,美國總統來訪最著名的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1月1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指定這一日舉行「國家祈禱會」(National day of prayer),並邀請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一同參加禮拜向上帝祈禱和平。

今年(2023)2月27日是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建堂250週年紀念。

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網站:


圖:1773年2月27日,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落成、設立


圖:1942年1月1日,「國家祈禱會」(National day of prayer)

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

第一瑞士信條

1536年2月26日,瑞士新教徒代表簽署《第一瑞士信條》(First Helvetic Confession, 1536)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慈運理(Ulrich Zwingli)於1531年卡佩爾(Kappel)戰役捐軀。亨利‧布靈格(Heinrich Bullinger, 1504-75)接續他承擔蘇黎世大教堂牧養重任達四十四年之久。布靈格為整合新教(當時主要是德國與瑞士德語區)對於聖餐等基本信仰核心,完成第一份官方審定通過的《第一瑞士信條》(First Helvetic Confession, 1536),這份瑞士德語區改革宗信仰的重要文件,試圖調和改革宗與信義宗的立場,但其聖餐觀卻不為路德派所接受,改革宗陣營也批評此信跳過於遷就信義宗。

巴拉提內(Palatine)選侯腓德力三世(Frederick III, 1515-76)服膺改革宗信仰後,不僅禮遇加爾文立場與聖約神學,更進一步委託海德堡的神學家擬訂了《海德堡要理問答》(Heidelberg Catechism)。1563年1月19日發表後,成為改革宗教會最為受歡迎的信仰告白,它堅守加爾文神學的核心。

腓德力三世雖有明顯的改革宗立場,卻不希望挑起宗教爭議,於是,又請布靈格相助,《第二瑞士信條》呈現了更成熟的神學思想,融合了早期教父的教導、信經與加爾文思想,也表明每個元素都服膺聖經信仰的最高權威;藉對比方式否定羅馬教廷乃早期教會忠實繼承人的說法。它肯定加爾文強調的預定論、孩童洗、從政,以及為自衛而訴諸武力的合法性。從1566年起,《第二瑞士信條》在瑞士、巴拉提內、法國、蘇格蘭、匈牙利、波蘭、荷蘭、英格蘭等地改革宗陣營都被接納。


圖:亨利‧布靈格(Heinrich Bullinger, 1504-75)

2023年2月25日 星期六

2月25日,杜聰明紀念日

2月25日,杜聰明紀念日

杜聰明(1893年8月25日-1986年2月25日),字思牧,臺灣臺北淡水三芝人,臺灣醫師、醫學教授,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臺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MD, PhD)。

1914年(大正3年)杜聰明以醫學校第一名畢業。在醫學校校長堀內次雄幫助下,於1915年負笈日本,考進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1921年,杜聰明回臺任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22年(大正11年)升任醫學專門學校教授。杜聰明積極從事鴉片、嗎啡、蛇毒等研究,發明減量弁毒療法(漸禁斷療法),協助人民脫離鴉片毒癮。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派人來臺接收總督府所屬學校。1945年12月,行政院核定校名國立臺灣大學,派羅宗洛任代理校長,羅代理校長聘杜聰明任第一屆醫學院院長兼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1947年二二八事件前接任的臺大新任校長將杜聰明免職,除去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附屬醫院院長及醫學院院長,後經醫學院魏火曜等多位臺灣同仁力爭才讓杜留任醫學院院長。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發,身居臺大醫學院院長、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要職的杜聰明挺身而出加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但當時許多臺籍菁英先後失蹤或遭到殺害,而杜聰明本人也被通知先行躲藏,才能全身而退。1953年7月底杜聰明離開臺大。

杜聰明博士於1954年創辦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擔當院長,一直到1966年才退休。 



圖:杜聰明博士/醫師的墨寶(杜家後人收藏)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1886年2月21日,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出生

八田與一(1886年2月21日-1942年5月8日),貢獻臺灣最重要人物之一。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以嘉南大圳設計者及烏山頭水庫建造者聞名,有「嘉南大圳之父」之稱。

八田與一1910年於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到過世前一直都在臺灣任職定居,曾參與臺北下水道工程、高雄港規劃、臺南水道工程(山上淨水場)、桃園大圳工程、日月潭水力發電水庫勘查、大甲溪德基水庫勘查等。臺灣在日本時期,規劃及建設臺灣現代化的基礎建設;此外,他還在臺北設立土木測量專門學校,並創立「臺灣水利協會」和專業期刊,培養臺灣土木水利人才。由於對臺灣嘉南平原農業水利事業的貢獻,在臺灣和其故鄉都設有個人紀念館。

2007年7月12日,臺灣總統陳水扁頒贈對八田與一的褒揚令,表彰他對臺灣農業的貢獻,由臺灣駐日代表許世楷代表陳總統頒贈,八田與一的兒媳八田綾子與孫子八田陽一代理接受,褒揚令正本置於金澤古里偉人館的八田與一專區公開展覽。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台南市官田區嘉南65、66號

👉烏山頭水利系統登錄世界文化遺產推動聯盟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緬甸宣教師賈德森夫婦

1812年2月19日,緬甸宣教師賈德森夫婦從美國啟程

1812年2月19日,公理會宣教師賈德森夫婦(Adoniram Judson 和 Ann Judson) 從馬薩諸塞州啟航,途經印度加爾各答再進入緬甸,成為緬甸最早的兩位美國宣教師。

賈德森(Adoniram Judson,1788年8月9日~1850年4月12日)是美國公理會宣教師,25 歲時,賈德森從北美被派往緬甸傳道。他與路德賴斯(Luther Rice)合作,促成了美國第一個支持傳教士的浸信會協會的成立,並派人至緬甸宣教,而賈德森夫婦後來也加入浸信會,帶領浸信會在緬甸當地的宣教,他們夫婦在緬甸服務了將近四十年。期間他將聖經翻譯成緬甸語,並在緬甸建立浸信會教堂,迄今浸信會仍是緬甸主要且立案的基督教會。

圖:緬甸宣教師賈德森夫婦

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

馬丁路德最後的遺言

馬丁路德最後的遺言

1546年2月18日,德國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艾斯萊本(Eisleben)去世。

1546年2月18日,德國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艾斯萊本(Eisleben)去世。艾斯萊本是馬丁路德出生及安息之地,這小鎮又被稱為「路德城」,1997年,該鎮被列為世界遺產。

馬丁路德過世時,在他的一個口袋裡,放了一份反對羅馬天主教的手稿的開頭部分。在另一個口袋裡有一張紙條,「我們是乞丐,這是真的。」(We are beggars, this is true.)

這張紙條被視為馬丁路德最後的遺言,意思是「我們是乞丐,因為人的話永遠無法滿足我們屬靈的胃口。我們需要來自天堂的食物。我們需要聽到上帝的聲音。然而,沒有聖靈的光照工作,我們就是乞丐。」



圖:馬丁路德最後的遺言

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瓦勒度教會(Waldensian Church)

1858年2月17日,瓦勒度教會獲得公民和宗教權利

1858年2月17日,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的古老「新教徒」(Protestants)瓦勒度教會(Waldensian Church)信徒經歷了 800 年的迫害,終於獲得了公民和宗教權利的保障。 

瓦勒度教會是從中世紀興起的基督教派。在教義上接近加爾文的改革宗,以上帝的聖言為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準則。它被當時的羅馬教廷視為異端,也因此受到大迫害。瓦勒度教會被新教視為宗教改革的先聲。

瓦勒度教會從 1100 年代後期一位名叫彼得瓦勒度(Pater Waldo, 約1140~ 1205年)的富商帶領,他捨棄家財、效法基督的榜樣,過著貧窮的傳道生活。他把拉丁文的新約聖經翻譯為家鄉語,成為他傳講聖經的基礎。他將與他同樣過獻身生活的男女集合起來,教導他們明白聖經,讚揚簡單為美德,並且過著真實守貧的生活。里昂大主教在1181年禁止他們講解聖經,瓦勒度則是更加熱心於聖經的查考。因為他們違背教會的命令,就在1184年教宗路球三世時所召開的維羅納會議革除他們的教籍。1685年,遭法王路易十四世派軍屠殺,僅留存二百多人。1686年,餘民離開義大利移民到瑞士阿爾卑斯山。直到1858年2月17日,瓦勒度教會獲得公民和宗教權利。現今義大利本土約有瓦勒度派信徒二、三萬人。



圖:彼得瓦勒度雕像,1868立於德國沃木斯(Worms)的馬丁路德園區。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1937年2月16日,高慈美與李超然結婚

1937年2月16日,高慈美與李超然結婚

1937年2月16日,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在日本學成歸國的高慈美與李超然於臺北日本基督教會(今濟南基督長老教會)舉行婚禮,媒人為杜聰明之妻林雙隨。此聯姻象徵臺灣長老教會南、北兩大信仰世家的結合。然而,他們二人的教會籍都設在臺北日本基督教會。他們結婚時,教會名稱是臺北日本基督教會,5月時,改名為臺北幸町教會。

高慈美的祖父高長是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首位本地傳道人。
李超然是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李春生長老的曾長孫。李春生是臺灣茶業之父。


圖:李超然、高慈美 昭和12年(1937)婚禮謝卡

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1497年2月16日,德國學者和改革家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出生於巴登的布雷滕。

墨蘭頓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相識於1518年,此次關鍵的會面,把墨蘭頓從人文主義者變成神學家和新教運動家。當時墨蘭頓才20歲,個性畏縮卻學問淵博,而路德則是神學教授,長他十四歲的路德認為他有不凡的才智與品格,在路德強力影響之下,成為改教運動的大力擁護者。

墨蘭頓和路德有時是盟友,他為路德辯護,反對約翰範埃克和皇帝查理五世;有時是敵人,路德因為他對聖禮的看法而大肆抨擊他,但在他臨終前道歉。

墨蘭頓提出唯獨因信稱義的論點,被稱為「奧斯堡信條」 (Augsburg Confession),是路德教義的基本陳述。他是第一個將信義宗神學系統化的人,是德國語言學家、哲學家、人類學家、神學家、教科書作家和新拉丁語詩人,被譽為「德國的老師」(Praeceptor Germaniae),他對信義宗教義的影響,在某些地方甚至大過路德。


圖:路德(Martin Luther)與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

2023年2月15日 星期三

立陶宛國王雅蓋洛(Jagiełło)受洗

1386年2月15日,立陶宛國王雅蓋洛(Jagiełło)受洗

1386年2月15日,歐洲最後一位君主受洗,立陶宛國王雅蓋洛(Jagiełło)受洗,1387年,他使立陶宛皈依基督教(羅馬公教)。他與波蘭女王雅德維加(Jadwiga Andegaweńska)結婚,為長達數百年的波蘭立陶宛聯盟奠定了基礎。

雅蓋洛是波蘭Jagiellonian 王朝的成員,該王朝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前也被稱為立陶宛大公國的Gediminid王朝。該王朝統治這兩國直到 1572 年,並成為歐洲中世紀晚期和現代早期最有影響力的王朝之一。在雅蓋洛統治期間,波蘭-立陶宛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國家。


圖:波蘭女王雅德維加(Jadwiga)+立陶宛國王雅蓋洛(Jagiełło)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聖瓦倫泰節(Saint Valentine's Day)

2月14日是聖瓦倫泰節(Saint Valentine's Day),紀念一位早期教會的神職人員

據說,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Marcvs Avrelivs Clavdivs Avgvstvs Gothicvs,讀作「打敗哥德人的馬爾庫斯·奧雷利烏斯·克勞狄·奧古斯都」)公元268-270年在位期間,禁止年輕男子結婚,他認為未婚男子可以成為更優良的士兵。一位名叫瓦倫泰的神職人員違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為年輕男子主持婚禮。....傳聞瓦倫泰於公元269年2月14日被以棍棒打死處決。依據《天主教百科全書》指出,公元496年,教宗聖基拉西烏斯一世在公元第五世紀末葉把2月14日定為聖華倫泰日。之後,在商人的設計下「聖瓦倫泰節」就以「情人節」的姿態盛行起來。



圖:聖瓦倫泰(Saint Valentine)的遺骨,放置在位於羅馬大競技場(Circus Maximus)附近的聖母大殿(basilica of Santa Maria)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1633年2月13日,伽利略在羅馬受宗教裁判所審判

1633年2月13日,伽利略在羅馬受宗教裁判所審判

1633年2月13日,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伽利萊 (Galileo Galilei, 1564年2月25日~1642年1月8日) 被宗教裁判所傳喚受審,他被迫放棄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信念,並被軟禁至1642年去世。

伽利略1564年2月25日出生於義大利比薩,他與家族都是虔誠天主教徒。1575年進入佛羅倫斯修道院學習,1586年寫出論文《天平》,這項成就引起學術界的注意,人們稱他為「當代的阿基米德」。1589年25歲時寫了一篇「固體的重心」論文,而獲聘為比薩大學數學教授。

伽利略製作天文望遠鏡,為了讓大家相信他透過望遠鏡發現月球表面並非平滑,木星有4顆衛星,天上的星星遠超過肉眼所能見等,造成極大的轟動。他知道教會的認可最為關鍵,所以在取得公爵的同意後,他於1611年4月親赴羅馬,將一具望遠鏡面呈教宗。教宗烏爾班八世以最隆重的方式接見伽利略,免除他在儀式中要保持跪拜的傳統,伽利略的聲望與地位此時達到巔峰。當時並獲聘為林琴科學院院士(Linceorum Academia, 1603年成立, 宗座科學院前身)。

伽利略寫信給他在帕多瓦教過的學生卡斯特里(Benedetto Castelli,數學家),談到如何將哥白尼的論點與聖經加以調和。但信中內容遭伽利略的敵人惡意曲解,告到羅馬的宗教法庭,伽利略為此於1615年12月專程到羅馬澄清。

1623年發表《分析家》(Il saggiatore)。書中除了反對耶穌會數學家格拉西(Grassi)有關慧星的看法之外,還留下至今科學家奉為圭臬的「數學是大自然的語言」的主張。

1624年,伽利略專程赴羅馬與教宗做了6次詳談,他趁機向教宗詳細解釋之前所提出有關潮汐的理論,以做為地球隨時都在做周期分別為一年及一日運動的證明。

1630年,伽利略將書名為《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Dialogue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 Ptolemaic and Copernican)送羅馬審查,由於當時正值黑死病流行之際,佛羅倫斯與羅馬之間的聯繫中斷,因此由佛羅倫斯通過審查。因為,「哥白尼學說」在當時是禁忌,教宗立即組成一委員會來調查該書,以決定處置方式。委員會認為伽利略在書中並未將哥白尼學說只當成假設,於1632年9月建議移送宗教法庭。1633年2月13日在宗教裁判所受審,6月22日宗教法庭判決他有強烈的異端嫌疑,應終身監禁,並要他發誓放棄哥白尼學說。他被軟禁至1642年1月8日去世。

在地球是繞著太陽公轉廣被接受之後,梵蒂岡才在1757年將《對話》一書從禁書單中移除。1992年10月3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正式出面道歉,說當年反對伽利略是「不智且輕率(imprudently opposed)」。


 圖:伽利略在羅馬宗教法庭受審(Cristiano Banti繪於1857年)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拉特蘭條約》(Lateran Treaty)

1929年2月11日,《拉特蘭條約》(Lateran Treaty),承認梵蒂岡城為主權國家。

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王國最高帝國元帥兼大臣會議主席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和羅馬教廷(The Holy See)教宗庇護十一世(Pius XI)簽署《拉特蘭條約》(Lateran Treaty),承認梵蒂岡城為主權國家。確保教廷為中立國,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梵蒂岡城只有109 英畝,大約兩個大安森林公園,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而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則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教堂。羅馬教廷有自己的國旗、貨幣(歐元)、郵票,還有銀行、火車站等。面積雖小,五臟俱全。官方語言是拉丁語、義大利語。

教廷也有自己的軍隊梵蒂岡衛隊,由100名瑞士籍的羅馬天主教信徒組成,亦稱為瑞士衛隊、宗座瑞士近衛隊。軍服仍是當年由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紅黃藍彩條制服。手持古代長矛、腰間佩劍的他們表情嚴肅,紋絲不動,保衛著梵蒂岡的安全。

1506年,梵蒂岡就有了自己的衛隊。1527年5月6日,哈布斯堡王朝查理五世的軍隊血洗羅馬城,梵蒂岡衛隊中其他國家的人全部逃散,只有瑞士人頑強堅守。從此,梵蒂岡衛隊便只招收瑞士人。



圖:聖彼得大教堂、宗座瑞士近衛隊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保羅在馬爾他遇難

 ⭕60年2月10日(傳統日期),使徒保羅在馬爾他遇難上岸。

使徒行傳28章1-9節
1 我們獲救上岸後才知道那島叫馬爾他。2 島上的居民對我們很友善。當時因下雨,天氣又冷,他們就生火,接待我們。3 保羅撿來了一把柴,放在火中。有一條毒蛇受不住熱,鑽了出來,纏住他的手。4 島上的人看見那條蛇懸在保羅手上,彼此說:「這個人一定是殺人犯,雖然從海裡被救了上來,天理還是不容他活著。」5 可是保羅把那條蛇抖在火裡,自己沒受絲毫傷害。6 大家等著要看他的手腫起來,或是突然仆倒死去;可是等了好久,看不出他有什麼異樣,就改變念頭,說:「他是神明!」7 距離那地方不遠,酋長部百流有一片田產。他歡迎我們,誠意款待我們三天。8 當時,部百流的父親患熱病和痢疾,躺在床上,保羅到他的臥室去,為他禱告,按手,治好了他。9 這一來,島上所有的病人都來了,也都得到醫治。

圖1.保羅馬爾他上岸地



圖2.保羅馬爾他醫治地



圖3.馬爾他保羅紀念教堂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福爾摩沙北部首次聖禮典

1873年2月9日,福爾摩沙北部首次聖禮典

1873年3月5日馬偕牧師寫給加拿大母會宣道會的報告函,內容摘要如下:
1872年4月以來,我就致力於傳揚唯有藉著十字架的救贖才能得救的道理。上個月(指1873年2月)我發現為數達20人的慕道友全都住在這個鎮上(指淡水)。他們不僅前來參加星期日的禮拜,還整個星期都來參加每天固定兩次的聚會(twice a day through the week)。
.....
在上個月(2月)9號那個禮拜,我當著一百位拜偶像的民眾為這五個人施洗,他們告白所信的是獨一真神上帝,而且耶穌是淪亡的罪人唯一的救贖主。

❖這五個受洗者姓名年齡如下:
嚴清華,22歲,有妻室
吳益裕,又名寬裕,31歲,單身,業油漆匠
王長水,24歲,有妻室,書生
林孽(後改名林輝成),26歲,單身,業木匠
林杯,42歲,妻歿,工人,雙目失明




圖:1873年3月5日馬偕牧師寫給加拿大母會宣道會的報告函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馬丁·尼穆勒牧師(Rev. Martin Niemöller)

馬丁·尼穆勒牧師(Rev. Martin Niemöller)

1938年2月7日,經過納粹秘密警察多年的密切監視,德國反納粹的認信教會(Confession Church)馬丁·尼穆勒牧師(Rev. Martin Niemöller) 受審。他隨後被關進薩克森豪森和達豪集中營,在戰爭結束前差點被處死。戰後他致力於推動和平發展和對話溝通。他也是《斯圖加特悔罪書》(The Stuttgart Confession of Guilt)的起草人之一,1961年,他當選為普世教會協會(WCC)的六名主席之一。

馬丁·尼穆勒以反納粹的懺悔文《起初他們》而聞名

當納粹來抓共產黨人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共產黨員

當他們關押社會民主黨人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社民黨員

當他們來抓工會會員
我沒有出聲
——我不是工會會員

當他們來抓猶太人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來抓我時
再也沒人為我說話了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約翰·加爾文最後一次講道

約翰·加爾文最後一次講道
1564年2月6日,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坐在椅子上被抬到教堂,在他去世前三個月宣講他最後一次講道。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日本二十六聖人殉道日

日本二十六聖人殉道日

1597年2月5日(慶長2年12月19日),26 名日本吉利支丹(基督徒)因信仰在日本長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到1640 年,成千上萬的日本基督徒殉道。
1587年豐臣秀吉下令驅逐傳教士,實行禁教。1597年2月5日,日本下令在長崎處決26名吉利支丹(基督徒的音譯),此事件後來被稱作「二十六人的殉教」,這4位西班牙籍傳教士、1位墨西哥籍(當時稱為「新西班牙」)修士、1位葡萄牙籍修士、20位日本籍信徒(含3名未成年者)被追封為聖人,遂以「日本二十六聖人」稱之。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潘霍華 1906年2月4日出生

潘霍華 1906年2月4日出生

1906年2月4日,德國信義宗(路德會)的牧師與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出生於德國布雷斯勞。潘霍華的父親是柏林大學精神科教授,潘霍華的外祖父哈斯曾做過德國皇帝的牧師,曾因政見不合而使皇帝大怒,並因皇帝拒絕參加他主領的禮拜,被迫辭職。

潘霍華17歲進入杜賓根大學(Tübingen)就讀,21歲時取得神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紐約協和神學院工作,24歲成為路德會牧師以及柏林大學系統神學講師,被譽為「一個才華橫溢、精通神學的青年」。潘霍華加入認信教會(Confession Church),此會由馬丁‧尼穆勒(Martin Niemoeller)所領導,由三分之一的新教神職人員及關心此運動的信徒所組成。當希特勒崛起時,他公開表示反對其獨裁傾向,並帶領「認信教會」與「國家教會」 (State Church)劃清界線。

1933年,希特勒剛一上台,他就決定放棄學術生涯,因為對他來說,這種生活似乎已經失去了其固有的意義。1933年2月,他在電台公然抨擊那種以「元首」為偶像、以「元首」為上帝的制度,因為那種政治制度不僅破壞國家,而且也使國家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廣播中他說:「民眾有一種傾向,就是把領袖變成偶像。而領袖也往往樂於接受崇拜,久而久之,這種人越來越善於迷惑群眾,把自己偶像化,奪取神的地位。」然而出乎意料,在播放時,電台竟將結尾處這段至關重要的講話掐掉了。1933年7月,德國所有教堂都懸掛納粹黨旗。教堂講道宣讀的是千篇一律的頌詞。就在全國一片歌功頌德聲中,教會內部卻出現了一個反希特勒的組織,名為「青年革新運動」,潘霍華是其成員之一。這是一個非法組織,他們拒絕將德意志的國家信仰納入基督的福音之內。

1937年完成他的名作「門徒的代價」(The Cost of Discipleship)。1939年7月7日著名基督教社會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邀請他前往美國,潘霍華來到美國不到一個月,便急著要回國。當初尼布爾擔心他會被捕,才設法把他接到美國並為他安排工作。但他到美國後卻坐立難安,不斷自責:「難道你到美國竟是為了逃避苦難嗎?」於是,他下定決心重回世界上最黑暗的一個角落,潘霍華心裡稍稍得到安慰。直到這時,他才知道自己愛德國愛得有多深。他要與他的人民一同受難。他堅定的信心與隨時準備犧牲的決心,多次表露無遺。幾個禮拜後他又重返德國並加入反希特勒組織。 1940年夏天,大多數反對納粹政權的積極分子灰心喪氣,有人建議暫緩發動進一步的運動以免造成希特勒裝作殉國烈士,潘霍華堅決反對。他說:「假如我們要做基督徒,就不容許得過且過,有苟且行為。」 

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潘霍華在國際尚未出名;一直到1950年代,《獄中書簡》、《倫理學》在他死後出版、翻譯,潘霍華才被全世界的基督教界所注意。從柏林特格監獄私運出來的信件所集成的文集,是潘霍華生前未曾想到要發表的,但它卻成了他許多書中最受歡迎的一本。 

潘霍華的生平及信仰的遺產,大大影響了二次大戰後的神學思想、基督徒的想像力、以及信仰的實踐。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孟德爾頌生日

孟德爾頌生日
1809年2月3日,德國猶太裔作曲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出生於漢堡,他是一位非常虔誠的路德會基督徒。 他的《以利亞》(Elijah)清唱劇被認為僅次於韓德爾(Handel)的《彌賽亞》(Messiah)。孟德爾頌還有一項重大貢獻,他重新發現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巴赫的音樂已被遺忘80年。
1829年,孟德爾頌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赫的《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這是此曲在巴赫過世(1750年)後第一次被公開演出,也是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眾重新認識巴赫的價值,進而推崇巴赫為「音樂之父」。



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阿爾琴(Alcuin)

阿爾琴(Alcuin)
767年2月2日,阿爾琴成為約克大教堂學校的校長。

阿爾琴(Alcuin,約735年~804年5月19日)是中世紀一位英格蘭學者、詩人、神職人員。生於英格蘭諾森布里亞王國的約克,是約克大主教 Ecgbert 的學生。767年2月2日,阿爾琴成為約克大教堂學校的校長。他改革教堂學校,成為現代學校的雛形,課程以七門文科為基礎:初級三藝(語法、修辭和辯證法)和更高級的四藝(音樂、算術、幾何和天文學)。

阿爾琴(Alcuin)有本著作.《給腦筋急轉彎者的問題》(Problems for Quickening the Mind),作為數學的課本,教育當時的學生。現在有些非常有名的問題,就是來自阿爾琴的數學課本。例如:「有一個獵人要帶著一隻野狼、一隻羊與一袋的包心菜渡河,河邊祗有一艘小舟,祗能容許獵人一次帶一樣動物或青菜過去,而且他要注意,當他不在的時候,岸邊的野狼會吃掉羊,或是羊會吃掉包心菜,請問獵人應該如何做,才能讓野狼、羊與包心菜無損的帶到河的彼岸?」

阿爾琴作為主教的特使,在去往義大利的路上見到了查理曼大帝。約782年應查理曼大帝的邀請,赴加洛林王朝擔任宮廷教師。對卡洛林文藝復興有很大貢獻。796年出任圖爾的Marmoutier修道院院長,797年查理曼大帝任命阿爾琴為神學顧問,修訂《武加大譯本》和複製多本聖經。擔任修道院院長,直到804年5月19日安息主懷。

Vox Populi, Vox Dei.
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is the voice of God. 
~阿爾琴(Alcuin)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臺灣民主國會30週年紀念日,暨「治警事件」百週年

臺灣民主國會30週年紀念日,暨「治警事件」百週年

1993年2月1日是臺灣新國會誕生,立法院所有立委完全由臺灣人選舉產生,今年(2023)2月1日是臺灣民主國會30週年紀念日。

1948年,國民黨與共產黨內戰全面爆發,治理貪腐無能,大失民心的國民黨,迅速被被共軍擊潰。國民黨部隊逃難至臺灣,在中國選出的第一屆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及監察委員,也隨著蔣介石政權逃來臺灣。

蔣介石與中國國民黨為了延續「中國法統」與統治正當性,並且牢牢掌握中央民意機關,竟授意大法官會議作出釋憲案,以「國家發生重大變故」,動員戡亂尚未結束,「淪陷區無法改選」為理由,認定中央民意機關可暫停改選,任由第一屆國大代表、立法委員與監察委員無限期延任執行憲政權力。第一屆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及監察委員從1948年初就任以來,未曾改選且不斷延任到1991年,總計長達43年。

1990年大學生憤怒在中正廟發起「野百合學運」迫使總統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討論修憲。李登輝總統1991年5月1日宣告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正式終結萬年國會。1991年12月21日,舉行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組成新國民大會,1992年12月19日進行第二次修憲工作,辦理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該屆立法委員任期自1993年2月1日起至1996年1月31日止。

今年(2023)同時也是「治警事件」百週年,1923年時臺灣先賢向臺灣總督府提出「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結社申請,進而引發「治警事件」。總督府大量拘捕參與結社人士,包括蔣渭水、石煥長、林呈祿等99人被捕,還有其他參與的人都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