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信仰告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信仰告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終末前的合一,再進一步

終末前的合一,再進一步
黃春生牧師

在1964年羅馬教宗保祿六世(Pope Paul VI)與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雅典納哥拉一世(Athenagoras I)在耶路撒冷,是東西方基督教會主要二位領袖的首次會晤。直到2013.3.19東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Bartholomew I 出席羅馬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就職禮拜(inaugural Mass)。而代表普世聖公會的精神領袖坎特培里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Justin Welby 也出席這場世紀的禮拜。這是具有屬靈的象徵意涵,意味著教會在終末前最重要的一次合一。而今日(2016.2.12)在古巴哈瓦那,羅馬教宗、俄羅斯牧首基里爾一世(Patriarch Kirill of Moscow and all Rus‘)的會面,更將合一向前邁進一大步。這是教會歷史的一件大事,值得與大家分享。

在20世紀初,當奧圖曼帝國瓦解時,原本屬於奧圖曼的各省教會,紛紛脫離拜占庭主教長的管轄,成為獨立教會。這包括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希臘、保加利亞、喬治亞、賽普勒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阿爾巴尼亞及西奈半島。所以,在20世紀以後,東歐及中歐許多國家的教會雖然原屬東正教,卻是互不相屬。

東正教並沒有像羅馬教會有最高權威的「教宗」,表面上,在希臘東正教的普世牧首是東正教的最高代表,但實際上全球2.59億東正教信徒中,有超過1.6億信徒是屬於俄羅斯東正教,換言之,東正教實際上的領導者為俄羅斯東正教的牧首。因此,羅馬教宗、俄羅斯牧首今日的會晤,無疑是教會歷史中最重要締結的合一行動。

在教會歷史上,基督教會有過二次分裂。一次是1054年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另一次是1517年宗教改革運動(含1534年的英國國教)。

1054年,羅馬教會總主教(教宗)利奧九世(Pope Leo IX)和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瑟如拉留(Michael I Cerularius)的代表發生「和子說」(Filioque)的神學爭執,結果終於演變為東西方教會的大分裂。從此以後,東方教會與西羅馬帝國的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分道揚鑣。1448年俄羅斯地區的主教自行奉立「基輔及全俄羅斯督主教」,直到1589年才獲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承認為自立東正教會。18世紀,彼得大帝設「最高神聖管理議會」,使俄皇成為教會之首,代替莫斯科主教長制,教會則以皇帝為首,享有國家特權以致腐化。20世紀,俄國布爾喬亞革命後,教會受到大逼迫。但在蘇聯1990年解體前,俄羅斯仍有六千萬東正教的信徒。蘇聯解體以後,第十五任牧首阿列克謝二世(Patriarch Alexius II)在1990-2008年間,恢復超過15,000教堂的運作,人民擺脫無神論重新尋求上帝,短短25年,俄羅斯東正教成長一億人約三倍之多。

另一方面,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起,基督新教脫離羅馬大公教會,而有路德會、長老教會。緊接著,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最高權力法案》(Supremacy act)正式脫離羅馬教廷的管轄,成為英國國教會(聖公會)。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1年全球基督徒統計,全球人口有32%是基督徒約21.84億人,其中天主教基督徒11.1億人約佔50.1%,新教基督徒8億人約佔36.7%,東正教基督徒2.59億約佔11.9%,其他2792萬人約佔1.3%。

耶穌降生之後,就宣告世界的終末近了。在終末前,分離的教會開始進行合一的努力。主流基督新教從1910年愛丁堡宣教大會開始展開教會合一運動,直到1948年8月23日組成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成員超過110個國家、349個教派總會,是全世界最大的教會協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則是在1951年加入WCC。

約翰福音第17章是耶穌升天前最重要的一篇祈禱文,又稱為「大祭司的祈禱文」,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說:「世上沒有一個團體是從不發生爭執的。」因為罪的緣故,因為不順服上帝的話語。「為一」也是約翰福音17章中的另一個鑰字,此原文字在11,23節各出現一次,在21 和 22節各出現二次。教會的同心應該反應出聖父和聖子的「為一」。23節向我們顯示了聖父和聖子合而為一的本質。原來聖父與聖子的合而為一,是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是聖子順服聖父而聖父愛聖子的合而為一(23節)。教會也是一樣。我們都是互相聯絡作肢體,並且在基督裡成為一體 (羅12:4-5,西3:15 )。

此外,合一的意思不是沒有不同的意見,而是沒有冒犯或攻擊。不是沒有掙扎,而是沒有惡意。不是沒有反對,而是沒有分裂。教會最大的損害乃是因為誤會或反對的緣故,就擴散和弄大一些痛處或傷口。不合一的教會只會失去她的見證、身分和使命。即使是世界最大的教會也都無法在互相怨恨、批評和攻擊中繼續存在下去。憤怒、敵意和爭執是教會和團契生活的殺手。在終末的合一運動裡,我們更需要懇求上帝,讓普世教會的愛,有如三一上帝的親密關係。

------------------------------------

「和子說」(Filioque)的神學爭執

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在325年以他的權柄在尼西亞城 (今天土耳其內的Iznik)召開第一次的普世(大公)教會會議。與會的有當代世界的東西教會(希臘語和拉丁語)的318個主教。每個主教可以帶本身教區內的五個長老或神職人員赴會,所以參加的人數達到1,800人,故堪稱普世教會會議。會中通過〈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原本提到「聖靈是由父而出」,羅馬公教要在〈尼西亞信經〉裡插一個filioque(拉丁字),即「聖靈是由父『和子』而出」,而東方教會反對未經普世會議就加添任何字句。


經過眾位神學家的辯論,這會議最後的結論就是〈尼西亞信經〉:確定耶穌基督是與父神同質同體 (homoousios)。其實,〈尼西亞信經〉雖在325年的會議中定下了,可是並没有就此平息教會的分裂,連在會議中捍衛信經的亞他拿修(Athanasius)其後也被放逐五次。

直至56年後,在君士坦丁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381 年)上才由當時的羅馬皇帝下詔,欽定〈尼西亞信經〉為正統的信仰,同時把信經加以擴充(主要是有關聖靈和教會的部份)。從此確定了聖靈和其他三而一神的關係,稱為「發出」(Proceeds),這是指聖靈是由父和子而來的。但這仍然未能完全平息教會內部的爭辯。70年後,又在迦克墩大公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451年)再重申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並神是三一的神(Trinity)的信條。

西方教會在主後589年泰萊都大會(Synod of Toledo)直接加進了「和子」(filioque)一詞。奧古斯丁認為子稱為神的道,稱呼聖靈為神的恩賜,稱呼父神為道的根源,聖靈主要為「父所出」,也由「子所出」但這是父賜給子的。奧古斯丁認為聖靈是父和子的互愛,是父子二位的靈,父子因著他們與聖靈的關係,形成了一個單一體。如此父子對聖靈的關係是相同的,關係既同,作為就不可分,所以奧古斯丁堅認聖靈由父和子而出(filioque)的教義。父把一切都給了子,也把發出聖靈的能力給了子。所以是父生子,聖靈由父和子而出。這個問題是『誰差遣聖靈來?』到底差遣聖靈來只有父神的工作或者是父「和子」?

東西方教會不只一次的互相指控,爭議不決。這一片語至今仍是東西方教會的重要分歧。此事的爭執僅是遠因,在六百年後,第十一世紀才是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衝突的最高點。

東方教會一直處於皇帝的監控之下,也極為注意教會內部的神學思想。在與西方羅馬教會的神學之辯中,皇室扮演相當成度的角色。神學議題之爭,當然也成為牽動著東西方政治風向球。故東方教會堅持「藉子」與西方教會的「和子」,也成為政治角力的必然。希臘教長合理地提出,無論「和子」教義有多正確,未徵詢希臘教會同意,就私下把「和子」一語加進去,是不合法的,更可見「和子」爭議完全不是單純的教義之辯。

此外,幾個世紀以來,西歐與東方因地理距離遙遠,接觸一直有限,到十一世紀初期,希臘教會尚未和西方教會分離。東方教會領袖不願意接受西方教會領袖的聖職授。1054年,當羅馬教宗利奧九世(Leo , 1049-1054在位)的欽差大使宏伯特(Humbert)抵達君士坦丁堡時,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 1043-1058在位)拒絕向他屈服。宏伯特隨即在716發表一份文件,把主教長開除教籍。君士坦丁堡主教長也相對地同時開除利奧九世的教籍。東方教會在認為宗教事務應由基督教五大地區的領導人會議決定,而教廷改革派則主張宗教事務應由教宗單獨管理。東西方領袖的代表之間憤怒的齟齬,終致造成長久的分裂。

※東正教名義上最崇高的教會領袖,「普世牧首」全銜為Arch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New Rome and Ecumenical Patriarch(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新羅馬普世牧首)。 Bartholomew I 就任第270任牧首以來致力於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和平與對話,並推動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解,例如化解前南斯拉夫(former Yugoslavia)的種族及宗教衝突等。

※實際帶領全球最多東正教信徒的是「莫斯科及全俄羅斯牧首」基里爾一世(Patriarch Kirill of Moscow and all Rus‘)。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濟南教會就任詞

濟南教會第十二任主任牧師就任詞
黃春生牧師

宗教改革有一項重要精神,就是主張「上帝的話—聖經」是一切最高權威,也是唯一根據,舉凡信徒的信仰、生活、社會、文化等均以聖經為最高權威。而我也深信「教會乃奠基在聖經—上帝的話語上」。

因此,教會存在的目的,就是宣揚聖經上帝的話。教會存在的使命,就是要在每個時刻不斷傳講上帝話語的信息。我獻身的使命,也是要傳揚上帝的話。無論在什麼情況的下面,我都要堅持這個獻身的心志,永遠不會改變。 

感謝上帝的呼召,讓我有機會在台北濟南教會牧會。濟南教會是一間具有歷史意義的教會,起初被賦予國家教堂的期待,歷經信仰前輩將近一百二十年的宣教,今後更盼望古老教堂成為改革宗信仰的指標教會。因此,我有一個異象、一個夢想、一個期待,邀請大家作夥來實踐上帝對咱的呼召。

我有一個異象,就是要帶領咱濟南教會的兄姊明白聖經上帝的話。使咱因為明白聖經上帝的話,會更加謙卑尊主為大,凡事榮耀上帝,進而成為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光和鹽。 

我有一個夢想,要建立一間有信仰見證的教會,就是咱全體會彼此相愛(參考約翰福音十三:35),同時也成為一間去疼愛貧困弱小教會的教會(參考馬太福音廿二:39)。我深信只有這樣,才會是一間有美好見證的教會。因為這個夢想,咱將體驗到「好的關係帶來祝福」,當咱與上帝、與人建立起正確、和好的關係,就會經歷美好的祝福。

我有一個期待,期待咱濟南教會是一間「萬民皆祭司」的教會,無論在教會的事奉中,或是在社會裡工作,人人都是上帝的祭司及忠心的管家,參與上帝的工程。因此,我期待當我在吹笛時,咱都會出聲合唱;當我打鼓時,咱都會歡喜跳舞(參考馬太福音十一:17)。讓咱實踐萬民皆祭司的精神作夥同工,盡忠於咱的主耶穌基督,並唱出天國的信息,跳出天國曼妙的願景,在咱徛起的台灣。 

今日,我與咱濟南教會眾兄姊在上帝和眾人的面前立約,願聖靈上帝帶領咱,持守信仰的誓約。在此,要感謝牧師娘陳秀如對我獻身傳道的支持,感謝父母在我小時後就將基督的信仰傳給我,感謝母校台灣神學院及母會台北大安教會的栽培,感謝重新教會像母會一樣,十五年來阮學習彼此相愛來建立教會的秩序,更加感謝盧俊義牧師對我的教導,在他的身上我學習到宣揚上帝話語的使命。 

若此時是榮耀的時刻,就將一切的榮耀歸給疼愛咱的天父。假使今日的就任帶來喜樂,我願意將這份喜樂與所有的兄姊分享。 

願榮耀藉著耶穌基督歸於獨一、全能的上帝,直到永遠!阿們。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美異端研究專家提真理8要義

美異端研究專家提真理8要義
面對日益猖獗的異端,美國基督教研究院負責人Hank Hanegraaff以DOCTRINE(原意為「教義」)的8個字母分別延伸8個神學要點,指出「何為基要信仰」:

一、D基督的神性(Dignity)

整本聖經一再指出耶穌是神,這是無法辯駁的。基督徒不能在耶穌的神性上有任何的妥協,然而東方閃電完全犧牲耶穌的神性,指出耶穌沒有完成祂的使命,需要女基督再來。

二、O原罪(Original Sin) 

人若不知道自己是罪人,就不覺得自己迫切需要基督信仰的救恩。基督教正統教派承認的聖經版本都指出「原罪」的存在,然而異端卻往往扭曲原罪的定義,如摩門教教義便指出亞當和夏娃並沒有犯罪,只做了一件無可避免的事。

三、C聖經正典(The Canon of Scripture)

很多宗教都有經典,重點在於哪一個才有實際根據、是出於神還是出於人。基督徒所有的信仰生活幾乎都來自於聖經,因此每個基督徒應該認識真,理並有能力解釋自己所相信的並非盲從,而是根據生命經驗、真理以及歷史證據而得到的事實。

四、T三位一體 (Trinity)

每個神學上的異端,都是開始於對神性情的錯誤認知。東方閃電女基督指出,三位一體是難以理解的,這樣子基督徒要如何回應呢?三一真理指的並非三位神,而是一位神卻有三方面的位格,有不同的性情,這並不矛盾,但我們要承認這並非人所能理解的,乃是要到末世才能理解。

五、R復活(Resurrection)

對基督徒而言,耶穌基督的復活是信仰的關鍵,若沒有復活,所信的就是徒然。更深的意涵在於,耶穌的復活見證了神活在人的肉體裡面,同理,人將來也要復活。對初代門徒而言,若不是見過耶穌復活,心中又怎麼會有確據甘願受折磨、殉道呢?因此在這個時代,基督徒更要有對復活同樣確定的認識,因此辨別異端的關鍵之一也在於「是否真的相信復活」。

然而,邪教信徒願意為謊言擺上的,卻是一般信徒不願意為真理而做的事情,往往為了自己的健康、財富、過安逸的生活等,而缺乏實際作為。因此,切要訓練信徒「為著心中盼望的緣由常做準備」。

六、I道成肉身(Incarnation)

許多人認為「道成肉身」是超越人類理性的,但事實上它並不違背邏輯的原則。神是按自己的形象造的,因此人性不會與神性相牴觸。此外,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一次就成全神永遠的救贖計畫,但女基督說神的第一次道成肉身並不夠,需要第二次來完成工作,明顯牴觸道成肉身的意義。

七、N新造(New Creation)

按照聖經中保羅的說法,重生為「新造的人」強調的是因認罪悔改、接受耶穌基督,而獲得靈性上的重生。因此救恩不是口裡信仰的宣稱,而是生命的新樣。但是東方閃電卻強調,人必須接受女基督才能得救,牴觸基督信仰的真理。關於「得著新生」,重點在於基督徒是否過「釘十字架」的生活,這樣才是接受使人重生的真神。

八、E末世論(Eschatology)

關於末世的教導很容易理解,但往往被過份強調。基督徒可能在末世論的旁支末節上有不同意見,但有一件事是共識,就是耶穌基督的二次再來;在那之前,都屬於「救贖時代(恩典時代)」,直到耶穌再來才真正進入「國度時代」。然而,東方閃電卻指出基督已經以「女基督」身分二次出現,因此救贖時代已經結束,進入國度時代。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終末前的合一

終末前的合一
黃春生牧師

在教會歷史上,基督教會有過二次分裂。一次是1054年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另一次是1517年宗教改革運動(含1534年的英國國教)。

Pope Francis
1054年,羅馬教會總主教(教宗)利奧九世(Pope Leo IX)和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瑟如拉留(Michael I Cerularius)的代表發生「和子說」(Filioque)的神學爭執,結果終於演變為東西方教會的大分裂。從此以後,東方教會與西羅馬帝國的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分道揚鑣。

到了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起,基督新教脫離羅馬大公教會,而有路德會、長老教會。緊接著,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最高權力法案》(Supremacy act)正式脫離羅馬教廷的管轄,成為英國國教會(聖公會)。

耶穌降生之後,就宣告世界的終末近了。在終末前,分離的教會開始進行合一的努力。主流基督新教從1910年愛丁堡宣教大會開始展開教會合一運動,直到1948年8月23日組成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成員超過110個國家、349個教派總會,是全世界最大的教會協會。

Patriarch Bartholomew I of Constantinople
但是,今日發生前所未有的事,就是東正教與天主教分離了960年後,首次「復合」。東正教普世牧首(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Bartholomew I 將出席2013.3.19羅馬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就職禮拜(inaugural Mass)。而代表普世聖公會的精神領袖坎特培里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Justin Welby 也將出席這場世紀的禮拜。這是具有屬靈的象徵意涵,意味著教會在終末前最重要的一次合一。

東正教並沒有像羅馬教會有最高權威的「教宗」,表面上,在希臘東正教的普世牧首是東正教的最高代表,但實際上全球2.5億東正教信徒中,有超過1.6億信徒是屬於俄羅斯東正教,換言之,東正教實際上的領導者為俄羅斯的牧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得以見到羅馬教宗與俄羅斯東正教牧首(主教長)的會晤及和解。


「和子說」(Filioque)的神學爭執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在325年以他的權柄在尼西亞城 (今天土耳其內的Iznik)召開第一次的普世(大公)教會會議。與會的有當代世界的東西教會(希臘語和拉丁語)的318個主教。每個主教可以帶本身教區內的五個長老或神職人員赴會,所以參加的人數達到1,800人,故堪稱普世教會會議。會中通過〈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原本提到「聖靈是由父而出」,羅馬公教要在〈尼西亞信經〉裡插一個filioque(拉丁字),即「聖靈是由父『和子』而出」,而東方教會反對未經普世會議就加添任何字句。


經過眾位神學家的辯論,這會議最後的結論就是〈尼西亞信經〉:確定耶穌基督是與父神同質同體 (homoousios)。其實,〈尼西亞信經〉雖在325年的會議中定下了,可是並没有就此平息教會的分裂,連在會議中捍衛信經的亞他拿修(Athanasius)其後也被放逐五次。

直至56年後,在君士坦丁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381 年)上才由當時的羅馬皇帝下詔,欽定〈尼西亞信經〉為正統的信仰,同時把信經加以擴充(主要是有關聖靈和教會的部份)。從此確定了聖靈和其他三而一神的關係,稱為「發出」(Proceeds),這是指聖靈是由父和子而來的。但這仍然未能完全平息教會內部的爭辯。70年後,又在迦克墩大公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451年)再重申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並神是三一的神(Trinity)的信條。

西方教會在主後589年泰萊都大會(Synod of Toledo)直接加進了「和子」(filioque)一詞。奧古斯丁認為子稱為神的道,稱呼聖靈為神的恩賜,稱呼父神為道的根源,聖靈主要為「父所出」,也由「子所出」但這是父賜給子的。奧古斯丁認為聖靈是父和子的互愛,是父子二位的靈,父子因著他們與聖靈的關係,形成了一個單一體。如此父子對聖靈的關係是相同的,關係既同,作為就不可分,所以奧古斯丁堅認聖靈由父和子而出(filioque)的教義。父把一切都給了子,也把發出聖靈的能力給了子。所以是父生子,聖靈由父和子而出。這個問題是『誰差遣聖靈來?』到底差遣聖靈來只有父神的工作或者是父「和子」?

東西方教會不只一次的互相指控,爭議不決。這一片語至今仍是東西方教會的重要分歧。此事的爭執僅是遠因,在六百年後,第十一世紀才是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衝突的最高點。

東方教會一直處於皇帝的監控之下,也極為注意教會內部的神學思想。在與西方羅馬教會的神學之辯中,皇室扮演相當成度的角色。神學議題之爭,當然也成為牽動著東西方政治風向球。故東方教會堅持「藉子」與西方教會的「和子」,也成為政治角力的必然。希臘教長合理地提出,無論「和子」教義有多正確,未徵詢希臘教會同意,就私下把「和子」一語加進去,是不合法的,更可見「和子」爭議完全不是單純的教義之辯。

此外,幾個世紀以來,西歐與東方因地理距離遙遠,接觸一直有限,到十一世紀初期,希臘教會尚未和西方教會分離。東方教會領袖不願意接受西方教會領袖的聖職授。1054年,當羅馬教宗利奧九世(Leo , 1049-1054在位)的欽差大使宏伯特(Humbert)抵達君士坦丁堡時,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 1043-1058在位)拒絕向他屈服。宏伯特隨即在716發表一份文件,把主教長開除教籍。君士坦丁堡主教長也相對地同時開除利奧九世的教籍。東方教會在認為宗教事務應由基督教五大地區的領導人會議決定,而教廷改革派則主張宗教事務應由教宗單獨管理。東西方領袖的代表之間憤怒的齟齬,終致造成長久的分裂。


尼西亞信經(Nicene-Constantinople Creed)
歷經東西方教會的風風雨雨,尼西亞信經被大公教會確定,又確定;它確實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今天,羅馬天主教會 (Roman Catholic Church)、 希臘東正教會 (Greek & Eastern Orthodox Church)、改革後的新教 (Protestant Churches)都宣認並持守這信經。這信經只有四條,就是:

‧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並造有形無形的萬物的主。
‧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之前,為父所生的,從神出來的神,從光出來的光,從真神出來的真神,首生的,不是被造的,與父一體的;萬物都是藉著主造的。主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由聖靈感孕童貞女瑪利亞,取著肉身,並成為人,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十字架;被害,埋葬;照聖經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來必有大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祂的國無窮無盡。
‧ 我信聖靈,為主,並賜生命的根源,從父子出來的,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曾藉著先知傳言。
‧ 我信唯一聖而公之教會,眾使徒所傳者。我接受為赦罪設立的獨一洗禮。我指望死人復活,並來世的生命。阿們。

※東正教最崇高的教會領袖,普世牧首全銜為Arch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New Rome and Ecumenical Patriarch(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新羅馬普世牧首)。 Bartholomew I 就任第270任牧首以來致力於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和平與對話,並推動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解,例如化解前南斯拉夫(former Yugoslavia)的種族及宗教衝突等。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Justin Welby
補記
歷史性的一刻
教宗與牧首--St. Peter and St. Andrew 
2013.3.19東正教與天主教分離了960年後,首次「復合」。東正教普世牧首(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Bartholomew I 參加羅馬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就職禮拜(inaugural Mass)。羅馬天主教教宗是承襲使徒彼得,東正教普世牧首是承襲使徒安得烈,彼得與安得烈是親兄弟,因此在會晤時教宗稱呼牧首為「my brother Andrew(我的弟兄安得烈)」。

梵蒂岡天主教每年6月29日會慶祝聖彼得與聖保羅節(feast of Sts. Peter and Paul),伊斯坦堡東正教每年11月30日會慶祝聖安得烈節(feast of St. Andrew)。

後記 
俄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領袖 歷史性會面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與俄羅斯東正教會牧首祈偉義(Patriarch Kirill of Moscow and all Rus‘),2016.2.12(五)在古巴首都哈瓦那(Havana)會面,這是自1054年東正教由羅馬教會分裂出來後,雙方領袖首度會面。
2016.2.12羅馬教宗、俄羅斯東正教牧首在古巴哈瓦那會面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教會現行辦法彙編前言

教會現行辦法彙編前言
依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憲法及法規序言所宣示,長老教會是基督的肢體,受基督所託按照聖經建立教會,凡事都按著次序行。因此,設有教會法規讓全體信徒依循來治理教會。中會為了因應教區所需,小會為了因應堂會所需,在不違背總會所制定的憲法及法規之下,都可自行制定合宜的辦法作為辦事之準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憲法序言
上帝之子耶穌基督乃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全智全能管理萬物者。祂用寶血贖回其百姓,而設立其國在地上,則其教會也。教會均依靠祂為首而建立。
起初主耶穌將眷顧及治理之權交代教會(馬太福音16章19節、18章18節、約翰福音20章21節),今教會因要執行此權,應該遵守上帝聖經之教訓,制定適合之憲法,可為治會之規矩,辦事之準繩,如經上說「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哥林多前書14章40節)。如此,始無愧、無負主耶穌所交託者,則可使天父之旨意得成在地上如同在天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憲法
第一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係基於聖經,相信耶穌為救主,遵從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及本教會信仰告白,而依本憲法組織之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法規序言 
教會乃蒙主耶穌基督選召之人結合而成之團體,係上帝用祂自己的寶血贖回的(使徒行傳20章28節)。主耶穌基督是「教會之首」(歌羅西書1章18節),教會領受聖靈,得真理的神臨在(約翰福音14章17節)與啟導而成長。教會是一體具有許多肢體(哥林多前書12章27節),主的百體都要遵行教會之首--主耶穌基督的命令與祂的教訓。這個主的教會是獨一、聖而公、與使徒性的教會。 

教會由主耶穌領受寶貴的「話」,這話就是真理,是福音。這真理是教會的信仰和生命的基礎,故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書3章15節)。教會應保護這真理並宣揚這寶貴的福音;因為主耶穌命令祂的教會,當去普天下宣揚這福音(馬太福音28章19節)。教會宣揚主的福音而成長擴展於全世界。因此,教會應具有適當的組織,使它能健全地發展。主耶穌曾將治理與照顧的權柄及職份交給祂的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便是這種教會。 

主後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的馬雅各醫生(Dr. James Maxwell)到達台灣南部,開始宣揚福音及醫療工作,主後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偕叡理牧師(Rev. George L. MacKay)到北部開始工作,這些宣教事工的開拓曾進展至組織中會的階段。南部中會與北部中會各於主後1896年與1904年成立,南北兩教會各自發展了一段時間,於主後1912年組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互相聯絡與合作,並制定教會憲法、規則、典禮以及聖詩等。同時,為配合各地教會的發展並加強各自教會的組織,南部大會與北部大會各於主後1931年與1940年成立。主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長老教會把握良機,為達成「台灣歸主」的目標,一面向外宣揚福音,一面向內加強合一團結,終於在主後1951年5月7日南北兩大會在台北創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本教會現行的憲法、行政法、規則與諸條例乃經本總會通過公布而制定者。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加爾文根據聖經的解釋及教理而組織長老主義政治,經過英國與加拿大兩長老教會的介紹而傳入台灣,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乃繼承加爾文主義的改革宗信仰與長老教會制度者。本教會根據聖經深信三位一體的上帝:聖父上帝,創造宇宙全能的主宰,以奇妙的慈愛和恩惠,於耶穌基督裡拯救選召祂的子民;聖子上帝,世界的救主,為我們的罪降生,死在十字架上,復活昇天;聖靈上帝,保惠師真理的靈,內在於教會與世界的上帝的能力。此福音的真理全部啟示在新舊約聖經裡,它是上帝的話語,以聖靈的光照耀,作為我們基督徒信仰與生活唯一的規準。本教會誠以使徒信經、尼西亞信條、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為信仰告白。 

長老主義制度乃由各堂會所選出的代表專負治理之責。這些代表被稱為「長老」(使徒行傳14章23節、20章17-28節、提多書1章5-9節等),長老有「治會管理的長老」與「傳道訓誨的長老」,後者是牧師(提摩太前書5章17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牧師與長老組成三種議會推行一切事工:就是各堂會的「小會」,各區域的「中會」,與全國的「總會」。我們深信長老教會制度具有聖經上與神學上的根據,旨在彰顯基督的王權與主權。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基要真理第十二課 認識異端

基要真理第十二課 認識異端 (課程講義)

一、異端的認定
1. 不信上帝是獨一、自有永有、創造宇宙、掌管宇宙、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真神。
2. 不信上帝為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的上帝。
3. 不信耶穌基督為道成肉身,為童貞女所生。
4. 不信耶穌基督為完成救贖(拯救人類)、被釘十字架、死了、第三天復活、四十日後升天、在上帝右邊為信者代求、將必再來、行最後審判。
5. 不信聖靈及其工作。
6. 不信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或是在聖經裡增刪詞字、聖經以外增加其它文物(啟22:18-19)。
7. 不信因信稱義、主的救恩、還主張要靠守律法、行功德、好行為、才能得救。
8. 不信基督是教會的頭、以人意設立教會首領、隨人意定教會權柄。
9. 信仰不純正、摻雜異教信仰。將他宗教的教義摻雜混為一體,這也是一種異端。
10.違背了使徒信經中的信仰告白。

使徒信經《The Apostles' Creed》是一把尺,一把信仰的尺。各種正統的基督教派都承認使徒信經,當別人所傳講的道理和福音超出這把信仰的尺時,就是一種異端。

二、古代基督宗派的異端
1. 伊便尼主義
2. 亞流主義
3. 蘇西尼派
4. 虛己論
5. 諾斯底主義
6. 幻影論
7. 基督一性論、亞波里拿留主義

三、近代基督宗派的異端
1. 耶和華見證會(Jehovah's Witnesses)
2. 摩門教(Mormons)
3. 基督教科學會(Christian Science)
4. 惟有耶穌論
5. 統一教
6. 其他異端
靈靈教:
哭重生派:
東方閃電(神全能教會):

四、基督宗派的極端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十六世紀英國宗教改革與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的產生

十六世紀英國宗教改革與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的產生
黃春生牧師
十六世紀初宗教改革之前,已經有好幾位先驅者,例如英格蘭的威克里夫(John Wycliff)、捷克波希米亞有約翰胡司(John Huss)、布拉格的耶柔米(Jerome of Prague)、荷蘭的伊拉斯姆(Erasmus of Rotterdam),在英格蘭的丁道爾(William Tyndale),和蘇格蘭的諾克斯(John Knox)等。1517年,宗教改革運動正式發生,首先在德意志的有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瑞士的有慈運理(Ulrich Zwingli)和後來的加爾文(John Calvin)。而在英國雖早有宗教改革的氛圍,但在政治上仍凌駕宗教之上。(本文中所講的宗教,乃是指基督宗教)

十六世紀英國女王瑪麗一世(Mary I,1516.2.18-1558.11.17,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下令燒死約不符合羅馬天主教的300名宗教改革者,此舉動為她得來「血腥瑪麗」的稱號。當時,許多宗教改革者(復原派信徒)逃到日內瓦依附在加爾文門下。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9.7-1603.3.24)繼位為英國女王,她採取復和政策,強調英王是英國教會的首領,並免去宗教爭議和逼迫。原本逃到日內瓦的復原派信徒,就帶著加爾文的觀念,歸回英國。他們期望英國教會將會被徹底潔淨,因此這些人就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s)。

加爾文色彩濃厚的清教徒渴望改革英國教會,因此也興起許多有熱心、屬靈並善於講道的牧師。清教徒成為英國宗教改革的主力,他們廢除當時流行繁文縟節、牧師大禮袍、禮冠、跪領聖餐,甚至廢除婚禮中的戒指儀式與祈禱劃十字等。他們希望除去「羅馬天主教的舊酵」(old leaven of Catholicism)。由於清教徒深受日內瓦的加爾文長老教會體制的影響,他們要求教會由主教制改成長老制,或由會眾來治理教會,因此在封建時代開啟了民主思潮。也因此,開啟了諸多基督教派,1590年產生了公理會,1600年浸信會(抗信條宗),1650-80年則產生了貴格會。

由於清教徒極力主張棄絕享樂,致力「天職」於是促進經濟發展,清教徒慢慢的在英國積聚財富又樂於施捨,努力研讀又成為有學識的階級。當時,清教徒有兩個主流力量,一則主張在英國教會內推動改革,以加爾文長老體制模式塑造英國教會。另一則為「分離派」(Separatists)或「不同意者」(Dissenters),主張脫離英國國教派(聖公會/Anglican Church),另建教會。因分離派的勢力與日俱增,引起英國政府高壓逼迫。

1593年,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下令,凡不出席國家教會(聖公會)的禮拜而到「私人」地方禮拜者,一經查獲便會被逐出英國。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死後,由蘇格蘭王雅各六世繼任,改號為雅各一世,著名的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Version)就是在他計劃下誕生。

雅各一世長期受長老體制的薰陶,因此英國清教徒便大膽地在1604年聯名上書,稱為「千人奏書」,請求雅各王簡化教會。但不料英王雅各一世不但不允許,反而嚴斥並下令將三百名教牧人員革職,並昭告任何不依循國教的人,也將受到嚴重處分。1607年,原本主張留在英國國教內部的改革者,也紛紛逃離英國,其中有人逃往荷蘭,也有人移民北美洲。1620年9月6日,第一批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在約翰羅賓遜牧師(Rev. John Robinson)領導下從普里茅斯(Plymouth)出發,橫渡大西洋,前往美洲新大陸,尋找基督宗教的自由。

在英王伊莉莎白一世死後四十年內,清教徒都在受壓及逼迫之下。1640年屬於長老派清教徒的「長期國會」(Long Parliament),要肅清議會。但國王查理決用武力對付國會,開啟了英國的內戰。國會議員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是清教徒領袖,他組織一個二萬一千人的騎兵團。大部份軍人是敬畏上帝、心中火熱、吟唱聖詩的清教徒。他們不起誓、不喝酒。一邊唱著詩,一邊對抗保皇黨的皇軍。沒有戰事的時候,他們就聚在一起讀經、禱告、唱詩。國會黨在克倫威爾帶領下擊潰保皇黨,處決英王查理一世,建立短暫的共和,國會終能改革教會。在1643年廢除主教制,並在韋斯敏斯德大教堂(The Westminster Abbey /西敏寺)召開會議歷經三年,於1646年11月26日完成制訂韋斯敏斯德信條/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韋斯敏斯德大教理問答》、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及《公禱書》等。會議代表除了公理派與聖公宗外,大部份是長老派清教徒。由於蘇格蘭人在戰爭時給過幫助,所以也將一些席位給蘇格蘭代表。加爾文長老派在英國教會所做的改教運動,至此可以說是大功告成。但英國真正的宗教自由,始於1689年的人權法和容忍條例。

十六世紀英國宗教改革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制訂《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此信條在蘇格蘭教會大議會(General Assembly)通過,後來又被英國議院兩度批准。此信條本為英國的教會預備,原意是為修訂三十九條(Thirty-Nine Articles)而設,並得到全英國教會承認;但是,1660年皇室復辟時終止了此信條。但在蘇格蘭,此信條是公認的信仰準則,為蘇格蘭教會大議會(1647)和蘇格蘭議院(1649)批准。大議會又命令每個家庭都必須自備一本,作為家庭禮拜之用。後來蘇格蘭人民大批往外移民,《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亦隨之傳開,成了改革宗教會(長老教會)與英語世界最重要的信條之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淵源於英國長老教會、加拿大長老教會,是普世長老宗的一員,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法規序文就開宗明義的告白:「本教會誠以使徒信經、尼西亞信條、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為信仰告白。」甚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封立時,有一條誓約這樣問:「你願意接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承認的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嗎?」因此,其信仰詮釋與精神都含括在《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之內。

《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是韋敏斯德會議(Westminster Assembly,1643-1652)重要成就之一。1646年11月26日採擇,次年4月附加聖經章節,1648年以英文及拉丁文刊行。全篇共分33章,論聖經之後,論上帝、世人的墮落 、基督、救贖、恩典、教會、聖禮典、末世等,其結構依循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Christianae Religionis lnstitutio, 1535),充分顯示加爾文主義神學思想。此信條對十七、十八世紀之歐洲及美洲的文化、社會和教會,均發生深遠的影響,且被公認為啟示、文化與心靈能融匯貫通所產生的最成熟之信仰精神的結晶。

蘇格蘭教會於1647年8月27日接受了《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在英國此信仰告白經過微小修改後,1648年被國會接受,但為期不長,到了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就廢去,直至1689年頒布「容忍法案」(Act of Toreration)才被允許。

《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隨著蘇格蘭的宣教師傳到美洲及世界各地,成了全世界長老教會的基本信條,也被公理宗和浸信宗所接受。在美國於1903年增訂二章,分別論聖靈及福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沿用1942年美南長老教會之方式,編入此二章為第九、十章,共成為35章。

為了詮釋《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韋敏斯德會議於16471015日採擇一教理問答,共196問答,通稱大問答(Larger Catechism)同年1116日另採較通俗的107問答,通稱小問答(Shorter Catechism)。前者適用於教職證道,而後者可用於教導信徒。小問答的主題,為信徒生活的應用,就以使徒信經、十誡、聖禮典、主禱文為軸展開,且附十誡、主禱文、使徒信經的全文要求信徒必須背誦。

蘇格蘭國會於1649年公認《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下令:所有會讀的家庭至少應俱備一卷問答書、信仰告白或家庭禮拜指導冊。在蘇格蘭或加拿大的長老教會家庭,兒童必須學習聖經及小問答書。

※「Westminster」,原本是「West」(西方)與「大教堂」(Minster) 兩字的合體。韋斯敏斯德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又譯為西敏寺),位於倫敦市中心,一座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堂,九百多年來,西敏寺除了供信徒作禮拜、祈禱之外,也是英國重要慶典的必然場所。從 1066 年聖誕節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加冕禮迄今,除了兩次例外,英國四十位國王和女王都是在此地加冕,死後也多半長眠於此,西敏寺忠實地記錄了英國皇族每一頁興衰起落歷史。佔地面積達二千九百七十二平方公尺的韋斯敏斯德大教堂內,安葬了三千三百多人,包括歷代君主、貴族、詩人、科學家、政治家、將軍音樂家和著名演員。有人傳說在韋斯敏斯德大教堂(西區大教堂-聖彼得教堂)結婚的皇室成員,就會白頭諧老,如伊麗莎白二世女皇;而選擇別處結婚則禍福難料,例如戴安娜就在位於倫敦東區的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與查理斯王子舉行大婚。

104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因未能信守承諾前往教廷朝聖,因而接受教皇建議,興建一座修道院以表示贖罪,因此他又被稱為「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他將初建於主後960年的一座屬於本篤會修道院的倫敦托尼島(Thorney Island,今日改稱西敏區)的教堂,重新以石材修建,用來紀念聖彼得,以便和東區的聖保羅大教堂有所區別。1065年12月28日,韋斯敏斯德大教堂完工啟用,然而愛德華卻因重病而無法親臨主持儀式,他在八天後去世。

Westminster Abbey, London, England, UK
英王亨利三世(Henry III)於1245年重建韋斯敏斯德大教堂,將原本諾曼式的建築改為哥德式。為了感念愛德華興建韋斯敏斯德大教堂,亨利三世將愛德華的靈柩移往主殿祭壇正後方。1503年亨利七世(Henry VII)修建聖母院,擴建工程直到1517年完成。重建後的韋斯敏斯德大教堂更具有莊嚴肅穆的氣氛,卅一公尺高的大廳穹頂構造複雜,從穹頂垂下的大吊燈艷麗奪目,配上教堂內部隨處可見的彩繪玻璃和紅色地毯,益發顯出宗教殿堂的莊嚴與華麗。

1534年亨利八世和羅馬教廷斷絕關係後,他在1540年下令韋斯敏斯德大教堂由英國國王管轄,其後四十多年間,修道院及教堂多半處於關閉狀態。156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將韋斯敏斯德大教堂改為學院,校長由英國國王任命。韋斯敏斯德大教堂也因此改名為「韋斯敏斯德‧聖彼得學院教堂」,其後三個世紀,韋斯敏斯德成為牛津與劍橋之後的第三所英國高等學府。1745年大教堂的西塔落成。

今日的韋斯敏斯德大教堂仍屬英國國教聖公會的教堂,每日都有晨禱、禮拜、聖餐、晚禱,參加教堂禮拜者不需預約,也不需購買門票,其餘參觀則需購買。今日,該教堂完全自給自足、完全不接受來自國家、皇室或英格蘭教會的任何資金。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教會法規與團隊組織服事

教會法規與團隊組織服事
(一)教會體制
1. 為什麼要有體制?
(1)舊約時期:摩西體制、政教合一。祭司—長老制度。猶太議會—議會制度。
長老:「民間的長老」(出19:7)或「會中的長老們」(士21:16)
管會堂的:路 8:49, 13:14 ;徒 18:8, 17
(2)初代教會:採猶太堂管理,設立長老。為管理及維護信仰。
長老:各地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徒14:23)
執事:使徒行傳第6章中設立7位執事。提摩太前書第3章提到選立教會職份的標準。
教制:第2-3世紀維護信仰,面對迫害與異端,形成主教(監督)、長老、執事的三層管理模式。
(以弗所書4:11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的組織
(1)小會:最基礎的代議單位,治理堂會。由牧師和長老組成,牧師為小會議長。
(2)中會:教區內的教會組成,負責掌管中會的傳道事工、教會的設立或解散、傳道師之任免等。
(3)大會:南部大會(1931成立)及北部大會(1940成立)
(4)總會:由中會及區會組成

(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的憲法和法規簡介
1. 教會憲法與法規的精神
‧PCT憲法序言:
上帝之子耶穌基督乃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全智全能管理萬物者。祂用寶血贖回其百姓,而設立其國在地上,則其教會也。教會均依靠祂為首而建立。
起初主耶穌將眷顧及治理之權交代教會(馬太福音16章19節、18章18節、約翰福音20章21節),今教會因要執行此權,應該遵守上帝聖經之教訓,制定適合之憲法,可為治會之規矩,辦事之準繩,如經上說「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哥林多前書14章40節)。如此,始無愧、無負主耶穌所交託者,則可使天父之旨意得成在地上如同在天上。
第一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係基於聖經,相信耶穌為救主,遵從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及本教會信仰告白,而依本憲法組織之教會。
‧PCT法規序言:
教會乃蒙主耶穌基督選召之人結合而成之團體,係上帝用祂自己的寶血贖回的(使徒行傳20章28節)。主耶穌基督是「教會之首」(歌羅西書1章18節),教會領受聖靈,得真理的神臨在(約翰福音14章17節)與啟導而成長。教會是一體具有許多肢體(哥林多前書12章27節),主的百體都要遵行教會之首--主耶穌基督的命令與祂的教訓。這個主的教會是獨一、聖而公、與使徒性的教會。
教會由主耶穌領受寶貴的「話」,這話就是真理,是福音。這真理是教會的信仰和生命的基礎,故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書3章15節)。教會應保護這真理並宣揚這寶貴的福音;因為主耶穌命令祂的教會,當去普天下宣揚這福音(馬太福音28章19節)。教會宣揚主的福音而成長擴展於全世界。因此,教會應具有適當的組織,使它能健全地發展。主耶穌曾將治理與照顧的權柄及職份交給祂的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便是這種教會。

長老主義制度乃由各堂會所選出的代表專負治理之責。這些代表被稱為「長老」(使徒行傳14章23節、20章17~28節、提多書1章5~9節等),長老有「治會管理的長老」與「傳道訓誨的長老」,後者是牧師(提摩太前書5章17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牧師與長老組成三種議會推行一切事工:就是各堂會的「小會」,各區域的「中會」,與全國的「總會」。我們深信長老教會制度具有聖經上與神學上的根據,旨在彰顯基督的王權與主權。

(三)教會的組織原則(出埃及記18:13-27)
1. 人才選拔及訓練
2. 權力委任
3. 工作指示
4. 控制範圍

(四)領袖的潛質—F.A.S.T.
1. Faithful:忠心--是最基本的條件
2. Available:抽身事奉--甘心樂意的服事
3. Submissive:順服--順服神會帶來祝福
4. Teachable:受教--受教是謙卑的標誌

(五)領袖的培養
1. 頭—所知。上帝的話語是生命和事奉的根基。
2. 心—所是。事奉出自一個人的所是,也就是他的品德和恩賜。
3. 手—所做。以事奉來裝備,及時的裝備。

(六)領袖的五種角色
1. 領袖:要做一個成功的領袖,你必須走在你所帶領的人前面
(1) 核心價值、使命、異象
(2) 策略和計畫:知道教會的計畫、執行教會的計畫、考核計畫執行力
(3)禱告:以禱告托住你的行動
(4)堅持忍耐:直到社區轉化、教會復興

2. 促進者:促進牧養、訓練的達成
門徒訓練、培養領袖
強化關係、落實計畫

3. 牧者:確保每一位同工、會友都得到牧養
(1)牧者的權柄:愛上帝愛人,恩典和真理,上帝的話語
(2)牧者的事奉:帶領,關心,管教

4. 督導者:確認並督導有潛質成為領袖的同工,藉此培養領袖
(1)成功督導的步驟
a.人
b. 領袖培養:最看重的事情
c. 興起領導人:不只是跟隨者
d. 督導的生活方式
e. 刻意的互動
f. 和其他的督導師合作
(2)成功督導的步驟
a. 建立關係
b. 督導個人生活
c. 督導事奉
d. 引導去向其他督導者學習
e. 評估狀況
◎人們無法發揮正常表現的四個普遍原因
不知道該做什麼
說明角色,工作說明
不知道要怎麼做
督導技巧、作業流程
不知道為什麼要做
傳遞價值、使命、異象
無法控制的障礙
找出問題

5. 動員者
動員領袖與會眾委身服事上帝,委身教會計畫
成功動員者的關鍵
a. 相信
b. 以身教來領導
c. 挑戰他人服事神

2010蘭雅教會全教會造就會-講義
7/11時間
主題
備註
1:00-2:00
一、教會的 倫理與牧養
全體會友參 加
2:00-3:00
二、教會法 規與團隊組織服事
全體會友參 加
3:00-4:00
長執、同工 會
傳道者、長 執、同工
4:00-5:00
小會
傳道者、長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