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1944年4月29日,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設立

1944年4月29日,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設立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為了有效管控教會組織,日本政府命令教會必須集中納管。1944年4月29日,包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天主教會、聖公會等等均被併入在台北幸町教會新成立的「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於同月29日在幸町教會舉行「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開幕禮拜。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失樂園》(Paradise Lost)1667年4月27日出版

 ⭕1667年4月27日(儒略曆3月27日),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出版了《失樂園》(Paradise Lost),這是一部關於人類創造和墮落的史詩。

「心,決定了自己的所在。它可以把地獄變天堂,也可以把天堂變地獄。」──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失樂園》(Paradise Lost)

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以舊約聖經《創世記》為基礎創作的史詩,文體為無韻詩,出版於1667年。第一版出版於1667年4月27日,共有10書(books)一萬行以上的詩文;第二版出版於1674年,內容被編排成12書(books),做了些微修改和增加韻律學的註解。

《失樂園》(Paradise Lost)被認為是彌爾頓最著名的作品,彌爾頓因此被公認為17世紀最著名的英國詩人之一。《失樂園》內容立基於舊約聖經《創世記》,講述人類墮落的故事:墮落天使路西法(撒旦)從對上帝的反叛失敗後,再重新振作,他對人間的嫉妒,以及他運用他的謀略化身為蛇,引誘亞當和夏娃違反上帝的禁令偷嚐智慧樹(分別善惡樹)的果實,導致人類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而彌爾頓在第一書中表示他的宗旨是為了「辯證上帝對人類的所作所為」。

除了宗教面向,《失樂園》也富有政治意涵,暗喻當時君王與革命軍對抗的英國內戰,與之後的王政復辟。

在中世紀、文藝復興、十七世紀宗教盛行的時期皆有天使研究,或是關於天使相關的文學生產,其中最有名的一部文學作品就是《失樂園》。


圖:1866年《失樂園》插圖,天使長米迦勒驅逐反叛天使路西法


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二林的美國媽祖」瑪喜樂,2007年4月26日安息

「二林的美國媽祖」瑪喜樂(Joyce Meredith McMillan),2007年4月26日安息。

二林喜樂保育院創辦人瑪喜樂(Joyce Meredith McMillan),生於1914年,於2007年4月26日在台去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於2002年封她為「榮譽宣教士」,感謝她來台灣為身心障礙孩子奉獻了48年,扭轉數千名身心障礙孩子的命運。

瑪喜樂21歲時,就讀加州柏克來大學醫學預科課程,但經濟狀況不佳而輟學。在她父親與先生相繼去世後,在她所屬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的牧師娘鼓勵下,41歲的瑪喜樂重拾書本,在加州專業護理職校繼續進修,並在加州伍連擔任過特別護士助理工作,同時也照顧她年邁的母親。 

1951年,來自台灣的謝緯醫師(牧師)前往美國深造醫學三年,在美深造期間於舊金山見證與分享。當時,他到瑪喜樂聚會的美國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分享時說:「台灣肺結核病人很多,需要護理人員。」謝緯的悲憫胸懷、言談時流露的自信,深深感動瑪喜樂,於是他的一番話深植於瑪喜樂心中;就因為這句話,瑪喜樂決定離鄉背井來到台灣,踏上這塊土地。謝緯向她提及,台灣有許多民眾罹患肺結核,他返國後,要創設肺癆療養院,讓台灣貧困的病患都能獲得醫療,謝緯並徵求美國教會給予人力物力的支援。只是,在當時的地圖上還找不到台灣,她的朋友擔心她從未出國,會在大海中迷失方向。過沒多久,她走上宣教之路,在異鄉改變了很多人的一生,上帝的旨意便在她身上應驗。 

1959年,45歲的瑪喜樂,在沒有直飛班機的情況下,她先搭小飛機到夏威夷群島,然後經偉克島轉日本,最後才飛抵台灣。在台灣短暫停留了一陣子之後,她決心在台灣奉獻,旋即返美處理私務及變賣家產。隔年(1960年),她再度與謝緯醫師聯絡,隻身帶著從美國教會募集到的大批藥品及衣物,再度踏上台灣,從此落地生根,展開她在台灣感人的故事。

1964年5月瑪喜樂從埔里搬到二林,住進新蓋好的一層樓的小醫院,即今日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醫院蓋好之後面臨的困境是找不到醫師,沒有人願意來又偏僻、又貧窮、交通又不方便的濱海地區。有一位屏東來的傳教士醫師告訴阿嬤,小兒麻痺正在流行,他們早已在屏東地區幫助小兒麻痺的兒童,希望彰基二林分院也能設小兒麻痺特別門診科,他願意派醫生過來幫忙,必要的話還可以幫小兒麻痺兒童開刀。醫院開張時有222位小兒麻痺病患來求診,有些就在醫院開刀,比較嚴重的個案就送到屏東,屏東他們能幫小兒麻痺的兒童裝支架。後來孩子們雖然能靠支架和拐杖走路,卻無法上學。因此,隔年1965年8月在醫院成立附設小兒麻痺兒童保育院。醫院一直到1964年11月才找到醫生。

在美國教會的捐助,瑪喜樂在二林國中的正對面(離醫院不遠的地方)買下2,200坪的地,蓋2棟房子。在美國基督教兒童福利基會(Christian Children’s Found)募資蓋了6棟房子,並為每一位院童在美國找一位認養人來認領院童的生活與教育。

1967年9月喜樂院更名為「二林基督教保育院」,1969年11月成立董事會,1970年5月正式立案定名為「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

1995年1月舉行喜樂養護中心破土典禮。1997年3月,喜樂保育院的分院「喜樂養護中心」落成啟用,招收15歲以上重度、極重度智障成人、老人以及失智院民,床位100床。1998年6月,最後一批小兒麻痺院生畢業離開了,從此完成轉型正式踏入智障院生照護的領域。



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馬賽曲》(La Marseillaise)

 《馬賽曲》(La Marseillaise)

⭕《馬賽曲》(La Marseillaise)歌詞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在1792年4月25日創作。

《馬賽曲》(La Marseillaise)曲則是義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巴蒂斯塔·維奧蒂(Giovanni Battista Viotti)於1784年創作。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在1792年4月25日填詞創作。

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向奧地利帝國宣戰,引發法國大革命戰爭與第一次反法同盟。德·李爾在4月25日晚間於史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創作該曲,並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同年8月10日,來自馬賽的志願軍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此歌而得現名,亦因此風行全法國。1795年7月14日,國民議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https://youtu.be/cKXapl0ekdM

⭕《馬賽曲》(La Marseillaise)法國國歌,又譯名《馬賽進行曲》

(中文歌詞)

祖國的子民醒來吧

光榮的日子到來了!

與我們為敵的暴君

升起了血腥旗幟!(x2)

你可曾聽見戰場上

戰士們奮戰的嘶喊聲?

他們要闖到我們中間

刺穿我們妻兒的喉嚨!

(覆歌) 

武裝起來吧,人民!

組成屬於你們的軍隊!

前進!前進!

讓不純的血

浸滿我們的戰溝


第二節

這一幫賣國賊和君主,

他們都懷著什麼鬼胎?

試問這些該死的鐐銬,

究竟要給誰戴上?(x2)

法蘭西同胞們,是給我們的!這是奇恥大辱!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們謀劃著要把我們,

推回奴隸時代!

(覆歌) 


第三節 

甚麼!異國的大軍,

要在我們的家鄉頒行苛法!

甚麼!這些雇傭的部隊們,

將橫掃我們的戰士親兒!(x2)

天神啊! 手被鏈鎖,

我們的額頭被沉枷壓得無法挺起,

無恥的暴君將變成,

命運的主人。

(覆歌) 


第四節 

發抖吧!暴君,賣國奸人,

無恥的狗黨狐群!

發抖吧!賣國的陰謀,

終究要得到報應!(x2)

全車都是上陣的戰士,

前仆後繼有少年兵,

法蘭西不斷出新人,

隨時準備殺敵效命!

(覆歌) 


第五節 

法蘭西人,寬宏的戰士,

要懂得怎樣鬥爭!

寬恕可憐的犧牲品,

他們後悔打我們。(x2)

可是那些嗜血的暴君,

和布耶侯爵的同黨,

這一夥虎豹豺狼,

竟然撕裂母親的胸膛!

(覆歌) 


第六節 

為祖國奉上崇高的獻祭,

指引、堅定復仇的手,

自由,噢,可貴的自由,

戰鬥吧,拿著你的盾牌!(x2)

勝利在我們的旌旗下,

鼓起你的男子氣概吧!

來吧,看你的敵人倒下,

見證你的凱旋和光榮,

(覆歌) 


第七節 

我們也要參戰,

當父兄都犧牲了以後,

我們要找他們的骨骸,

並為他們樹立墓碑,(x2)

我們也不能苟且偷生,

更應和他們共進同一棺材,

背負崇高的驕傲,

復仇並跟隨他們。

(覆歌)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1980年4月24日,基於信仰和良心的高俊明牧師被捕

1980年4月24日,基於信仰和良心的高俊明牧師被捕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發生。三天後,國民黨展開大逮捕。12月23日早上,許天賢牧師(當時擔任傳道師)於台南白河林仔內教會,在聖誕節慶祝主日禮拜的講壇上,當眾被逮捕。

高俊明牧師,1970年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在任中因為幫助因美麗島事件被通緝的施明德逃亡,而於1980年4月24日被捕,6月5日被判刑有期徒刑7年、褫奪公權5年。入獄4年3個月21天,到1984年初秋才被釋放。

高俊明牧師在《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中說:

我認為國民黨要逮捕我,有三個原因。

第一,他們認為我應為長老教會三次聲明負責;尤其第三次的「人權宣言」,主張「讓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更是讓國民黨政府無法忍受;

第二,我始終主張應該重新加入普世教協,不應該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

第三個原因才是藏匿施明德的事件。後者只是導火線,我若不下獄 於藏匿案,也會下獄於別的案件;總而言之,我都無怨無悔。 有幸為台灣下獄,我深以為榮。只是該事件因我而牽連太多人,尤其是林文珍女士的犧牲最大,至今我一想起她的受苦,仍心痛如絞。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
2023年是世界地球日53週年,地球日總部(Earth Day Network)延續去年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呼籲各界採取氣候行動——企業採取永續政策與低碳轉型,政府制定永續政策和法令,而你我更是驅動社會轉型的力量,透過落實綠色消費,選擇對環境友善且願意展開減碳行動的品牌,將能夠督促生產者改變對待環境的方式。
地球日,也稱為國際地球母親日(International Mother Earth day),每年 4 月 22 日慶祝。目的是要呼籲人類對人口過剩、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環境質量惡化的關注。
地球日簡史:雖然第一次地球日慶祝活動是在 1970年4月22日舉行的,但基礎是在1968年奠定的。1968年,美國公共衛生組織舉行人類生態研討會。 科學家談論日益惡化的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經院哲學之父~安瑟倫

⭕1109年4月21日,經院哲學之父~安瑟倫安息

經院哲學之父~安瑟倫(Anselm,天主教譯為安色莫)博學多才,對神哲學尤有深邃研究。他是當代最有名的神學家,也是「經院哲學/士林哲學」的創始者。他發表了幾本有價值的著作,運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正統教義,提出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及救贖論的「補贖說」,將中世紀的神學議題,推向理性關切的新方向 。被尊稱為最後一位教父與第一位經院哲學學者。

安瑟倫任白格修道院(Bec Abbey)副院長15年。公元1078年,升任該院院長。安瑟倫時常到英國,一來因為修道院在英國置有房屋,二來因為前任院長蘭弗朗克(Lanfranc)在英國坎特伯雷任總主教。蘭弗朗克逝世,國王威廉二世(William Rufus)霸佔主教府收益,阻止教會選任新主教。過了一個時期,威廉二世患了一場重病,懼上主降罰,不敢堅持原來主張。安瑟倫眾望所歸,當選坎特伯雷總主教。

安瑟倫1109年4月21日安息,1494年被封為聖徒,1702年被封為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


圖:經院哲學之父~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

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

歷史學家約翰·福克斯 (John Foxe)

 ⭕1587年4月18日,英國新教歷史學家約翰·福克斯 (John Foxe)過世

1587年4月18日,英國新教歷史學家約翰·福克斯 (John Foxe)過世。福克斯是十六世紀英國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的歷史學家、新教徒牧師。一生致力於淨化和改革英國國教的信仰者,是一位有著宗教改革精神的作家。福克斯極力提倡謹慎、簡樸、不妥協,並且完全遵守、順服聖經權威─上帝的話語為最高的生活原則,質疑當時羅馬天主教一切不符合聖經的舊有規範與僵化儀式,並且極力反對英國皇室欲恢復天主教在英國的勢力。他的著作與講道篇在英國宗教改革史上有著極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力。《行傳與實錄》(俗名《殉道史》),敘述許多殉道者慷慨赴義的英勇事蹟遍及整個歐洲大陸,並且也收錄了英國的殉道者事蹟,重點特別放在瑪麗一世時期,記錄了英國新教徒如何捍衛、堅持信仰與真理,揭發傳統羅馬天主教的信仰弊病。

1940年莫茲利(J. F. Mozley)出版《約翰·福克斯》和《他的書》,使近代對於約翰·福克斯有更近一步的認識。


圖:約翰·福克斯

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原住民哲人高一生1954年4月17日歿

 ⭕高一生1954年4月17日歿

《台灣教會公報》 2408 期 1998年4月26日 p.16。

高一生(族名:Uyongu Yatauyungana、1908年-1954年),阿里山鄒族人,台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警察、教員、鄉長。1954年4月17日以叛亂罪遭槍斃。

1954年4月17日下午二時三十分,高一生等六名在新北市新店安坑刑場執行死刑,在槍決前的訊問筆錄,高一生交代最後遺言:「一、妻不得再出嫁,須管教小孩;二、請政府沒收財產時,不要為難家屬;三、子女要集中幫忙母親耕農,不要上(止?)學;四、請政府將他們屍體火葬後,直接請政府送給他們家屬,不要再由他們家屬來領回」。

⭕阿里山鄒族部落的長老教會,摘自 《嘉義縣志》
民國三十五年(1946)在第一屆吳鳳鄉(今阿里山鄉)鄉長高一生的積極 拓展對外關係及尋求外界協助下,鄉長於是前往臺北與孫雅各牧師(Rev. James I. Dickson)洽談傳教及物資捐助事宜,隨後孫雅各牧師因地緣便利的關係,會同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東門教會的黃武東、陳惠昌等五、六人進入達邦瞭解情況,當時雖無明顯的傳教活動,但也促成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進入阿里山鄒族部落傳教的先機。惟因二二八事件政府對山區的管制,嘉義東門長老教會的傳教工作也告中斷。

但屬於另一系統的「浸信會國際佈道協會」的周聯華牧師其傳教工作,則透過與政府的密切關係,以及醫療團、生活物質的幫助,在民國三十七年 (1948)初與幾個外國宣教士進入達邦,傳教工作持續進行到民國四十五年 (1956)左右,成果可謂豐碩,幾乎所訪問到的長者皆在此時受浸成為浸信會的信徒,包括高一生妻子高春芳、李永富長老、溫清川、莊榮貴等人。民國四十一年(1952)山區管制已趨緩和,長老會的傳教工作於是經由茶山部落李永富長老再度燃起,他一鄰一鄰去傳教,展開其宣教工作,有茶山部落方開榮、安德榮、安漢榮及李朝福等人來聽道,接受福音。民國四十三年(1954) 十月起,在山美每週有一次的固定聚會,此時也陸續在茶山、新美、山美各部落繼續傳教,民國四十四年(1955)二月傳入里佳部落,有感於信教儀式-「洗禮」尚未舉行,最主要受限於沒有牧師前來施洗。因此,李長老三月時 特地前往嘉義尋找教會,請求牧師能夠前往施行聖禮,而這一神聖任務最後 由浸信會執行。民國四十四年(1955)九月十三日於新美部落施行浸禮,有26 個人接受浸禮,成為第一批入教者。同月十六日此批入教者商議建立會堂,著手以竹子建立第一間會堂-「新美教會」,建立新美教會後幾天,李永富長老回到居住地茶山部落也建立一間以竹子搭建的簡單會堂-「茶山教會」。十月二十八日舉行第二浸禮,受浸禮者成為第二批的入教者。

由於感受到洗禮方式的不同,促成李永富長老更加積極的再度來到嘉義,終於在民國四十五年(1956)一月找到東門長老教會,使得長老教會亦更加積極地進入阿里山鄒族部落傳教,並在二月嘉義中會第二十五屆春季大 會,正式議決通過成立「山地部」,隨後許水露牧師上山到各部落傳道, 十二月十八日約有五十二位受洗,成為第一批在長老教會受洗的信徒,此批信徒散佈各部落,他們返回部落之後,聚集在信徒家中聚會。特富野除以信 徒家中聚會為主,偶有搭建簡單的會堂,卻屢遭破壞達五、六次之多,終在 民國四十六年(1957)再擴建會堂,宣告確立「特富野教會」。後宣道工作約停頓一年時間,至民國四十七年(1958)許水露牧師正式接掌山地部,成為首 任山地部長,阿里山鄒族部落的宣教工作組織正式底定;同年第一批與第二批信徒建立「山美教會」。民國四十八年(1959)陳庄次前往玉山神學院受 訓,民國四十九年(1960)受訓回去成為傳道師,積極地在鄒族各部落傳教, 同年建立「來吉教會」、「里佳教會」。相繼杜耕明等人投入宣教工作,使得長老會的傳教工作全盤取代浸信會,浸信會也在此時完全轉介所有的宣教、教牧工作給長老會,而退出鄒族部落的宣教工作。民國五十年(1961) 陳庄次牧師再建立「樂野教會」,至於「達邦教會」則遲至民國五十六年 (1967)才建立,至此阿里山鄒族部落的長老教會會堂宣告全部建成。

⭕推薦《高一生獄中家書》
https://www.nhrm.gov.tw/w/nhrm/Publishing_21090601064575217


圖:原住民哲人高一生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師公出身的李壬水,1907年4月16日在大稻埕教會封牧

師公出身的李壬水,1907年4月16日在大稻埕教會封牧,成為北部台灣第六位牧師。

「師公(司公,sai-kong)」是台灣對道教道士的稱呼,多不住廟宇而在家裡設道壇,應人之請行度生(祈福、謝平安、建醮、驅邪、押煞等)或營度死(辦喪葬的法事)。行度生者俗稱紅頭師公(又稱法師、法官),營度死者俗稱烏頭師公(又稱道士)。

基督教入台,師公是極反對的一群。師公出身者成為馬偕學生的第一人,是崙仔頂人李壬水。他於1884年進入牛津學堂,是第三屆生。

李壬水的前半生涯頗曲折。7歲父母雙亡,由嬸所養,但未獲得該有的養育,稍長就出來當長工約三、四年;後來行船押載貨件,而船破三次,險失去生命;轉往內山(台灣東部),因略識字,當記帳員約三年;健康有損,乃回鄉養病也近三年;無法再就業,就當師公了,並習吃鴉片。

李壬水接觸基督教是聽傳道師嚴清華的講道而起,最後放棄師公之業,受洗成為基督徒,牛津學堂畢業後受派為傳道師,經歷六、七處禮拜堂的服事。他在竹塹(新竹)教會的任內,中巷考棚旁新禮拜堂建竣(舊堂在縣衙旁),1899年8月20日落成當日,共有417人參加禮典,馬偕並給29人施洗,而同年12月17日在城外分設了客雅庄禮拜堂。

李壬水1903年受派至枋隙禮拜堂(後來的大稻埕教會)。1906年和郭春木同通過教師考試,而於1907年4月16日在大稻埕教會封牧,是北部第六位牧師、大稻埕教會首位牧師。

參閱:《台灣教會公報》2693期 2003年10月6-12日 p.13


圖:枋隙禮拜堂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1598年4月13日「南特詔書」(Édit de Nantes)

 ⭕1598年4月13日,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簽署南特詔書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之後,新教加爾文派也逐漸在法國境內活躍。他們的出現,造成法國境內的天主教與新教的緊張衝突。1559年,法國國內的加爾文派信徒組織起來,對抗捍衛天主教的統治階層吉斯家族。1562年,雙方爆發武裝衝突,史稱「法國宗教戰爭」。戰後,吉斯家族的洛林的亨利一世、瓦盧瓦的亨利三世及納瓦拉的亨利開始展開法國王位爭奪,稱為「三亨利之戰」。可是,亨利一世及亨利三世先後遭到刺殺,而王位繼承權就落在納瓦拉的亨利身上。最後,納瓦拉加冕為法國國王,為亨利四世,開創了法國的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登基後便致力於修復國內的教派分岐,以避免再次引起戰火。因此,他在1598年4月13日到達布列塔尼的南特城簽署了「南特詔書」(Édit de Nantes)。南特詔書列明法國境內的宗派享有自己的信仰自由,特別是加爾文主義的胡格諾派(Huguenot,意為“結盟者”),使他們不受國家干擾,亦有權建造教堂及參與宗教事務。此外,他們也享有和其他公民一樣的權利,亦可以和天主教徒一樣享有同等的公民權利,可以擔任各種官職,亦允許讓這些教徒保有城堡及軍隊,以保衛自己。然而,為了安撫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在簽署南特詔書後,更宣布天主教為國教。

南特詔書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有關宗教寬容的敕令。不過,亨利四世之孫路易十四卻在1685年頒布《楓丹白露敕令》,宣佈基督新教為非法,南特詔書因此而被廢除,造成約4至5萬胡格諾派信徒移民不列顛群島。


圖:1598「南特詔書」(Édit de Nantes)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荒誕及邪惡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204年4月12日,荒誕及邪惡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The Fourth Crusade),在1204年4月12日攻佔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這次襲擊幾乎摧毀了拜占庭帝國,並斷送東西方基督徒重新修和的機會。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發生於1202年至1204年間,由教宗英諾森三世(Innocentius PP. III)號召,旨在收復聖地耶路撒冷。這次東征的主要目標是埃及,以切斷穆斯林對耶路撒冷的補給線。但極其荒誕與邪惡的是,十字軍居然把目標指向了同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並於1204年4月12日攻佔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對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掠奪和破壞,甚至對東正教教堂進行了搶劫和破壞,對於這次事件,東正教徒至今仍有著深深的憤怒和記憶。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對東羅馬帝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為歷史上許多後續事件埋下了種子,例如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文藝復興的興起等。



圖: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

1868年4月11日,高長遭難

 ⭕ 1868年4月11日,高長遭難,埤頭教堂被毀

1868年是多難的一年。4月8日(同治7年3月16日),有台灣府(台南)小東門外新建天主堂被焚毀。詹神父(Fr. Vicort Giam)脫險求助官府保護反被收監,並被打40大板,至被釋放,因身體潰爛,不到2個月身亡。同個月,鳳山縣溝仔墘(又名郊墘)天主堂再遭(前已有3次遭破壞)暴民放火而焚毀。

在新教的長老教會方面也發生教難,4月11日(同治7年3月19日)鳳山縣人藉口耶穌教傳教人員高長用藥迷毒民婦,在埤頭街頭予以重毆。高長求助於官衙,反而被收押,入獄49日。民眾將教堂及房舍內什物、書本、舖蓋、衣箱、醫藥器具,全部搶去。翌日拆毀埤頭教堂,將磚瓦木料搶劫一空,並襲擊信徒陳齊住宅,將其陳妻及其兒婦剝去外衣在街凌辱,幫同傳教2人逃跑,被兵勇追至十里之遠,抓獲一人毆傷甚重。埤頭城外信徒大起恐慌,紛紛逃往旗後避難。高長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位本地信徒,是本地第二位傳道師。

4月24日,信徒莊清風在距英國領事館僅5里之舊城(左營)受到襲擊,白晝在街上遭殺滅屍,是台灣第一位殉道的信徒。


圖:高長傳道師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1872年4月10日,馬偕牧師第一封從淡水寄出的信

1872年4月10日,馬偕牧師第一封從淡水寄出的信

1872年4月10日,馬偕牧師第一封從淡水寄出的信,寄給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教委員會主席麥威廉牧師(Rev. Wm. McLaren),報告馬偕於3月9日(星期六)抵達福爾摩沙淡水的過程,並提出幾項重要的請求。
一、請加拿大長老教會提出應儘速派醫療宣教師到淡水,他更願意每月薪俸捐出$10給醫師,希望醫師能夠投入本地及原住民(平埔族)的醫療工作。
二、希望提供$800建立建築物,以供聚會及宿舍使用。
三、期待在當地聘請語言老師。
最後馬偕說:「究竟我能做什麼呢?什麼也不能,但是幸好主耶穌萬事都能。」





圖:北台灣宣教報告,1868~1878年(第一冊)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復活節的日期與象徵

復活節的日期與象徵

黃春生

每年復活節日期都不固定

每年復活節日期都不固定,但一定是在禮拜日。談到復活節日期的推算,必須先來認識猶太逾越節的計算,因為第一個復活節耶穌的復活就是在逾越節後的禮拜日,也稱為「主日」(主耶穌復活日)

猶太人計算逾越節是根據「春分」而來,古代的以色列人在春分前後,觀測到耶路撒冷出現「新月」的那天日落後,就是尼散月一日。逾越節(出埃及記12;利未記23:5)開始於尼散月十四日(宗教曆的正月,即西曆3月至4月期間),連接七天,每天要獻祭,頭一日和第七日休息,讓百姓守嚴肅會。耶穌死裡復活,是發生在「逾越節」後的第一日,而逾越節的時間可算是與「受難週」重疊。

由於,尼散月廿一日不一定是落在「主日」,導致日後復活節並不一定落在「主日」。因此,主後325年尼西亞會議規定復活節必須在「主日」舉行。直到主後第七世紀,教會規定復活節的計算,是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主日」,慶祝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主日,也是一個為了迎接春天與新生命誕生的節日。

「春分」是白天與夜晚剛好各佔12小時的日子,日期大致上是在320-21日之間。由於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日不固定,因此復活節的時間大概就介於322日至425日之間。1573321日春分是星期六又逢月圓,隔日322日即春分月圓後第一個主日,算是最早的復活節起算日。

此外,為何稱為“Easter”“Easter”一詞源於盎格魯撒克遜,意思是指冬日逝去後,春天(spring)的太陽從東方(east)升起,把新生命帶回,表示生命、光明、歡樂的恩賜者耶穌再次回到人間。


復活蛋

最常見的復活節象徵是「復活蛋」。要使用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來象徵復活,「雞蛋」就被賦予這象徵的寓意。

因為,小雞終身經歷兩次「出生」。第一次「出生」,由母雞產下雞蛋;第二次「出生」,由蛋殼中孵化並破殼而出。小雞兩回「出生」,就被拿來象徵耶穌道成肉身從馬利亞而生,以及復活的重生。

復活蛋被塗上各種顏色,隨著各地風俗而有不同意義。早前在台灣復活蛋都是用最容易取得的「紅花染」作為染料,象徵基督受難之血。有人用天然色素染成綠色,象徵春天的新綠。美國便流行以多種色彩代表彩虹,是復活的欣喜象徵。在歐洲甚至製作各種圖案,也有將家人繪製在蛋殼上,象徵家人在基督裡的新生命。


復活兔

兔子作為復活節象徵之一,是因為兔子多產,在歐洲看到野兔出現在雪地裡,象徵春天新生命開端及萬物甦醒。1940年美國華納兄弟動畫公司推出卡通賓尼兔(Bugs Bunny),風靡全球,因此有人也將復活兔稱為賓尼兔。


百合花

百合花又稱為 “Easter Lily”,是復活節左右開花。由於其純潔的顏色,花朵的高雅,一直被當做是耶穌復活的象徵。在復活節期間,教堂裡的佈置也習慣採用百合花,來代表著聖潔、新生與希望。


空墳墓

在聖經中復活節最直接的象徵就是「空墳墓」,因為耶穌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了。上帝的使者向來墳墓的婦女說:「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加福音24:5)此後復活的耶穌也顯現給眾人看見,與他們同聚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說:「他向彼得顯現,又向十二使徒顯現。以後他又一次向五百多個跟從他的人顯現;這些人多數還活著,雖然也有些已經死了。後來,他向雅各顯現,又向所有的使徒顯現。最後,他也向我顯現。(哥林多前書15:5-8)


羔羊

在聖經中復活節最重要的象徵是「羔羊」,是逾越節贖罪羔羊的具體化,上帝成為人,並為世人成為贖罪的羔羊。在〈啟示錄〉裡更直接以羔羊作為耶穌基督的稱謂。






1868年4月8日,台灣府(台南)教難

1868年4月8日,台灣府(台南)教難

1868年4月8日(同治7年3月16日),台灣府(台南)小東門外新建天主堂被焚毀。當時民眾對於天主教、長老教會都視為番教,排外反教成為時潮。

1865年6月16日,馬雅各醫師在台灣府(台南)租下看西街上的房子,作為他在地診療與傳教的服事地點所在。但是短短23天,就被有心人造謠醫館取人眼睛及心臟製藥。憤怒的居民包圍醫館,馬雅各醫師只好轉往旗後(今高雄旗津)。

隔年1866年,最早到台灣的天主教傳教士之一郭得剛神父(Fr. Fernando Sainz)入府城開拓傳道,至翌年10月間(同治6年9月),始能在八吉境何民婦陳氏用價租屋一座,意欲建堂。八吉境屬城內南段,以保安宮祀廣澤尊王為聯境主廟。眾聞之,即以舉人吳尚震為首呈稟台灣縣署,以該處男安混雜,彼此難以相安...等為由極力反對。

然而郭得剛神父已給價立契,搬入居住,但仿先前驅出馬雅各之例,以深慮居民阻撓為由,勸諭教會退出,郭神父不得已允收清原價退還契屋。台灣府遂禁止教會在城內佈教。後經抗議始得在小東門外設立天主堂及育嬰堂(孤兒院)。

1868年4月莊民有迎媽祖賽會(媽祖誕辰),向神父勒捐,神父以與教義不合不與。眾乃於4月8日,借神之名,擁入新建教堂,搶毀物品,轟傳教士毒害良民,建好之天主堂遂被暴民焚毀。神父欲訴之於官。亦被眾圍住險得挨打。按,馬雅各醫師當年5月18日函(Messenger, August 1868, p.167)記載4月8日(同治7年3月16日)發生之教難。


圖:郭得剛神父(Fr. Fernando Sainz)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4月7日,鄭南榕紀念日~台灣言論自由日

⭕4月7日,鄭南榕紀念日~台灣言論自由日

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的晚期,1984年初,鄭南榕為了辦雜誌,到處收集大學畢業證書,並向新聞局登記為發行人,共登記了十八張執照,以對抗當時警備總部的查禁、沒收和新聞局的停刊處分,作停刊時的備胎之用,並逐步建立印刷、裝運和行銷網路,以不計血本的擔當按期出刊。1984年3月12日,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自由時代》系列週刊出刊。

台灣1987年7月15日雖然解嚴,但思想監控、言論自由箝制仍存在。《自由時代》於1988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刊登「臺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宣揚臺灣獨立運動;身為該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的鄭南榕,因此被國民黨政府認定意圖分裂國土,而鄭南榕在1989年1月21日接到法院的叛亂罪到案傳票。他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亦為該雜誌的重要口號)的理念,於1989年4月7日在雜誌社內拒捕自焚身亡。

鄭南榕為爭取言論自由而做的犧牲,為台灣社會開啟改革的契機,催化了1992年公布修正刑法第100條,廢止懲治叛亂條例,讓台灣人在思想、學術與言論自由獲得進一步的保障。為彰顯這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之意義與價值,並提醒國人對當前成果的重視與珍惜,行政院2016年12月19日核定訂定每年4月7日為言論自由日。




2023年4月5日 星期三

同居、未婚生子,補行教堂婚禮的慈運理

同居、未婚生子,補行教堂婚禮的慈運理

1524年4月5日,瑞士改革家烏利希·慈運理與安娜·萊因哈特公開結婚。

1522年3月9日,瑞士宗教改革家烏利希·慈運理(Ulrich Zwingli)因為反對在大齋期的齋戒,公開喫香腸,開始受到公眾關注。之後,他指出神職階級的腐敗,力倡宗教改革,要求取消神職人員應守獨身的規條,他與其他十位神父以行動向康斯坦茨主教(bishop of Constance)要求結婚。當主教拒絕他們請願時,慈運理於當年晚些時候辭去神職,並秘密與修女安娜·萊因哈特(Anna Reinhart)私定終身。

公共皆知道他們同居,在慈運理與安娜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前三個月,1524年4月5日(禮拜六),他們才在教堂舉行公開的婚禮。


圖:2019電影《慈運理》劇照:慈運理與安娜


大衛與拔示巴的通姦懷孕又傷害第三者,對比同居、未婚生子並未傷害第三者。人的道德批判,無法挽回人來到上帝面前。如果彼此願意尋求上帝的赦免與接納,真心承諾神聖誓約,我們都可以為他們代禱與祝福。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馬書8:38-39)

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

1947年4月4日張七郎醫師父子慘遭國民黨屠殺

1947年4月4日張七郎醫師父子慘遭國民黨屠殺

1888年12月16日,張七郎出生於新竹湖口客家家庭,是虔誠長老教會長老。1909年,入學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即現今之台大醫學院),1915年4月張七郎畢業後,服務於台北州立基隆病院、台北馬偕醫院和淡水仁壽醫院。三個兒子也習醫救世。由於東部非常缺乏醫生,張七郎1922年舉家遷居花蓮,在鳳林設立仁壽醫院,並於1945年11月創辦鳳林初級中學,為第一任校長。 

1947年發生228事件,3月,在花蓮工作的張連溪先生告知張家,他於縣政府得知傳言謂黑名單裡有張七郎的名字,叫張七郎父子都去避難。然而,張七郎個性耿直,自認為張家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不滿新政府的集會或團體,政府自會明察秋毫,根本無須躲藏。而一切歡迎國民黨政府的活動事宜,張家仍都積極地參與籌備。 

然而4月4日禮拜五晚上,國軍幹部帶領六名荷槍實彈的軍人至街上的仁壽醫院,稱部隊內有許多士兵上吐下瀉,請大夫盡量多帶藥品及注射藥前往急救,張宗仁不疑有他,依命前往。半小時後,又把剛從商店購物回來的張七郎之三男張果仁不由分說的架走,同時警察又帶領多名武裝國軍至山下果園張七郎的住處搜尋武器,不得一物後,即押走張七郎及二男張依仁。當天半夜11時左右,下著一場傾盆大雨,從南方3公里公墓處傳來連續6聲槍響。 

4月5日天未亮,三媳婦張玉蟬前去果園張七郎住處,欲向公公報告大伯、夫婿被捕之事,才知公公、二伯也被押走,當時並不知道他們當中三人已受害,婆婆要她回去殺雞,準備四個便當;當婆婆帶便當去時,軍方只收了一份,應驗了婆婆在事發後所說:「上帝一定會留一個給我。」原來張依仁被搜身時,衣袋內有一枚現職軍醫上尉證章,又詢知曾前往中國東北病院服務,才免去殺身之禍。 

1947年4月4日張七郎醫師、張宗仁醫師(長男)、張果仁醫師(三男)父子遭難屈死,死時分別為60歲、31歲、25歲。張依仁(次男)亦被押走,幸未遇難。


圖:1947年4月4日張七郎醫師父子墓園
李筱峰著,《二二八消失的台籍菁英》。台北:玉山社,2015。

參考:張玉嬋口述 沈紡緞記錄 《新使者雜誌》80期 2004年2月 p.23-25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2023年4月3日 星期一

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97年4月3日,布拉姆斯安息

1897年4月3日,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去世,享年 63 歲。這位虔誠的基督徒雖然沒有受僱於正式的教會職位,但卻為教會創作了大量作品。他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 1868) 1869年2月在萊比錫正式演出大受歡迎,樂評家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就盛讚此曲乃巴赫《b小調彌撒》與貝多芬《莊嚴彌撒》以後最好的宗教音樂。

就外在形式而言,天主教會傳統的安魂曲以拉丁文唱演,歌詞為祈禱詞,內容「求你賜給他們永遠的安息」、「求你解救已亡信眾的靈魂」等,無非是要為死者祈求解脫,因為宗教改革之前,教會很在意人死後的被審判。反觀布拉姆斯對於聖經的熱愛,以德文聖經經節為歌詞創作《德意志安魂曲》,所以整首曲子是實際上是聖經經文選集。


⭕《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

圖:音樂家布拉姆斯

2023年4月2日 星期日

神召會(the Assemblies of God)1914年4月2日成立

1914年4月2日,美國五旬節派進入教派組織化。

靈恩運動的五旬節派,是1901年美國五旬節復興運動後出現。1914年4月2日,三百名五旬節派信徒在美國阿肯色州溫泉城的大歌劇院舉行為期十天的會議。雖然最初只是為了召開年度會議,但在會議結束時,靈恩運動成為有組織化的教派—神召會(the Assemblies of God),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五旬節教派。

台灣的神召會主要有二支:一支「中國神召會台灣區議會」(China Assemblies of God Taiwan District Council)主要來自美國差會背景的神召會團體。另一支「台灣神召會」(Taiwan Assemblies of God),採聯會制,主要是來自中國的芬蘭五旬節教會來台設立,據點大多在苗栗。此外尚有加拿大背景的中華聖召會,以及韓國的純福音教會(趙鏞基所創),特別是韓國純福音教會夾帶影響力深入台灣的教會。

此外,美國神召會背景的新加坡神召會(三一基督徒中心)推動環球領袖網路(Global Leadership Network,簡稱GLN)也曾透過天恩出版社,推廣至台灣。


圖:美國神召會1914年4月2日成立

2023年4月1日 星期六

1548年4月1日,英國國會通過出版第一本公禱書(BCP)

1548年4月1日,英國國會通過出版第一本公禱書(BCP)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正式決裂,但英格蘭教會在他的整個統治期間繼續使用拉丁文的禮拜儀式,一如既往。然而,在亨利死後,年輕的愛德華六世於 1547年登上王位,主教們開會決定要編印屬於英國的《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BCP),1548年4月1日英國國會通過出版第一本《公禱書》(BCP),直到隔年1549年完成出版。普遍認為英國《公禱書》的最終形式,主要是托馬斯·克蘭默大主教(Thomas Cranmer)所確認,但也包括改革家馬丁·布塞珥 (Martin Bucer) 在內的學者委員會合作。

圖:1549《公禱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