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揭幕

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揭幕
記下歷史性的一刻
黃春生牧師

為明年(2017)即將到來的宗教改革500週年,世界信義宗聯盟主席(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LWF/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Jordan and the Holy Land)約旦及聖地主教約南(Bishop Dr. Munib A. Younan)、總幹事楊格牧師(General Secretary Rev. Dr Martin Junge)與出身阿根廷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今天10月31日下午2:30一同在瑞典的隆德主教座堂(Lunds Domkyrk)主持宗改革500週年揭幕共融禮拜,接著下午4:45在馬默爾廣場(Malmö Arena)舉行同心盼望(Together in Hope)的聚會。



















瑞典福音路德會總主教(Archbishop Antje Jackelén)評論天主教教宗來訪的意義


The meeting of Pope Francis and Archbishop Antje Jackelén in Sweden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慈悲與正義

講題:慈悲與正義 (2016.10.16濟南教會宗教改革紀念主日-講道大綱)
講道:Prof. Dr. Dr. h.c. Wolfgang Huber
聖經:路加福音6:36-38
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
「不要評斷人,上帝就不審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上帝就不定你們的罪;要饒恕人,上帝就饒恕你們。施與別人,上帝就會施與你們,並且用大升斗,連搖帶按,盡你們所能攜帶的,滿滿地倒給你們。你們用甚麼量器來量,上帝也要用同樣的量器來量還給你們。」(路加福音6:36-38)

1.         經濟的全球化Vs. 慈悲的全球化
  2016年是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宣布的「慈悲禧年」,普世的基督教會也應該接納此呼籲為信仰的激勵。
  慈悲不只是讓我們瞭解人類行為應有的原則,主要更是要瞭解上帝。路加福音就把這兩個連結: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
  慈悲是這段平地談話中心,這平地談話在路加福音中是與登山寶訓並列,就是馬太福音的那段八福。在這段平地談話中,上帝的慈悲淺顯易懂,呈現在下段的福份描述裡。這裡很直接地表達出上帝的慈悲所關係到的就是:窮人、飢餓的人、哀哭的人、被辱罵的人。
 潘霍華詮釋這個觀點:這是「以底層眼光看世界」。潘霍華認為,耶穌這種以「底層」眼光看世界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被排斥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為Dr. Huber接風 2016.10.15永康街喫飯餐廳
 如果我們以上帝的慈悲來確認我們的上帝形像,我們的信仰就不會徒勞無功。這段平地談話有兩項結論:愛敵人、以仁慈對待鄰舍。我們可以把人與人相遇時所抱持的愛,當然一個警醒信仰的記號。這是面對上帝時的警醒,也是面對人際關係的警醒。所以,慈悲不只是指一種以公義為輔的「友善就好」的行為方式;它更是必須以警醒的態度,面對世界世界的公義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它們。
                                   
2.         有關評斷人
 耶穌在平地談話後,馬上要我們不可以論斷人,要放下心中的法官傾向。
 這種傾向包含兩種層面:公開嚴厲譴責他人的小錯,以及強力譴責大規模的錯誤行為。然後就揪出犯錯的人,把他釘在絞架上,以便其他人可以跟彼拉多一樣說:「流這無辜人的血,與我無關」。結果,大家就忘了自己是罪行的共犯,也忘了那些受害者。
 以納粹時代來解釋罪行共犯與認同受害者。

3.         沒有慈悲無法瞭解正義
 以「從底層看世界」的原則,以及從最貧窮者角度來看世界,這兩者是判斷可容忍的社會差異的標準。
 最重要的公義問題就是,全球有幾十億人還活在無法滿足基本需求的條件下。從這裡可以推展到難民問題。

4.         從歐洲難民問題來談慈悲與正義
 從慈悲的觀點來看,十誡中的「不可殺人」,應該多擴充到一項義務:「讓他人不被殺害」。

5.         明年2017年是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
 德國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都一起慶祝。宗教改革當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上帝的包容。這呈現在,上帝包容人類的無神主義。上帝充滿慈悲的包容徹底轉變我們的生命。這份包容讓我們不置於禁錮在罪與錯誤中,也讓我們脫離過去的綑綁,得以打開自己,面對未來。
  在基督宗教歷史中,對包容有錯誤的理解,但這卻是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這份包容是來自於我們對信仰的「確信」,而不是來自於「一致性無差異」。
 盼望我們把上帝的包容,以及由此而生的人類的包容,成為紀念宗教改革的中心主題。所有的改革教會都以上帝的包容為由,把慈悲的精神傳達到世界上。並且以「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以及耶穌的眼光:「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來實行公義。阿們。


































講道稿

慈悲與憐憫 (2016.10.16濟南教會宗教改革紀念主日-講道稿)
講員:胡伯牧師Prof. Dr. Dr. h.c. Rev. Wolfgang Huber
經文:路加福音6章36-38節

願上帝的平安和大家同在,我非常高興今天可以來到濟南教會講道與大家分享。如果我用德語講道讓大家不了解,這樣也是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很高興有吳信如社長在旁邊替我翻譯。我聽說我的講道會從台語再翻作英文,所以我感到非常高興,也覺得和大家有更近一步的連結。

我從德國來,昨天才到台北。從昨天開始經驗到的,都讓我感到非常感激與驚訝。我有四年的時間在德國柏林擔任主教,而柏林就是德國的首都。我很開心來到台北,台北也是台灣的首都。我曾有六年的時間擔任德國福音教會(Evangelische Kirche in Deutschland, EKD)的議長,在這六年裡,我也因為議長的職分,使我能夠在世界各國認識各國的教會。但是台灣我還沒有來過,所以這次來台灣演講是我今年計畫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今天的講道題目講到關於上帝的「慈悲與公義」,引用路加福音第六章,這段經文以耶穌「平地談話」為開始,經文中最重要的一段話,其實是最簡單的,耶穌只是做一個結論而已。裡面說到要我們要慈悲、要憐憫像我們的父上帝一樣。這句話雖然非常簡單,但卻是所有基督宗教的中心,慈悲和憐憫在這裡不只是講到關於人的行為而已,而是慈悲和憐憫可以透過人的行為,來看見上帝,透過學習上帝的慈悲和憐憫在我們的行為上,所以上帝的慈悲和我們的慈悲是連結在一起的。

一、經濟的全球化Vs. 慈悲的全球化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天主教的教宗方濟各,他將2016年訂為天主教的「慈悲禧年」,天主教是普世教會裡的合作教會,也是我們兄弟姊妹的教會,所以他們的教宗方濟各特別宣告將2016年訂做全世界的慈悲禧年。因此,我相信全世界基督宗教的教會,不管新教或是舊教應該都把這個「慈悲」當作是我們應該要一起學習的功課。普世的基督教會也應該接納此呼籲為信仰的激勵。因為慈悲對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來說,已經變成很陌生的名詞了。

我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以慈悲為主,而是以另外一種的方式,讓人看見這個殘酷的世界。從柏林到台灣經過了幾萬公里的飛行距離,非常快速,但這種全球化所看到的並不是慈悲。全球化對我們來說,可以讓人看到我們不管所有的商品或是所有的想法,可以透過現代的科技傳達到另外一個所在。而我也可以透過現代這個全球化的科技,把我所有的消息從柏林傳到全世界的所在。現在大家已經很習慣全球化的現象,可是全球化不是只有讓大家享受到資訊方便的好處,經濟方面的全球化也帶給了我們很多問題。

經濟的全球化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公平的競爭,很多很殘忍的競爭。所以我們基督徒有很大的責任就是讓全球化變成慈悲的全球化,不是只有經濟的全球化。這個慈悲對所有的基督徒來說,應該是大家要努力來做的一個目標。

二、慈悲是以底層眼光看世界

另外,我們從這個經文來看,慈悲不是只有對人的行為來出發,而是我們可以從上帝的慈悲來學習如何慈悲,從耶穌基督的行為來學習人應該如何慈悲。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我們要學習慈悲和憐憫像我們的天父一樣。耶穌用這個非常簡單的話,向我們說出基督宗教的中心是什麼。從這句話之後,耶穌在曠野所說的話接到其他的內容,在20節的一開始,耶穌說到「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是上帝國的子兒」,「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流眼淚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為了人子的緣故,若是有人怨恨你們、有人污辱你們、有人棄絕你們,有人把你們當作是邪惡的,你們還是有福的」,我覺得在聖經中,沒有別的地方可以讓人看見這麼具體關於什麼叫做「慈悲」。從八福這段經文中,耶穌很具體的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慈悲憐憫的行為。

一個牧師是沒有辦法向大家說:「什麼叫做教會?或是說哪裡有真正的教會?」即使說我們濟南教會是在立法院的旁邊,我們也沒有辦法很確定這是一間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教會,可是如果我們濟南教會可以和貧窮的人站在一起時,我們才可以確定濟南教會是一間真正的教會。當教會可以和最貧窮的人站在一起,和人民站在一起,和饑餓的人站在一起,才是一間真正的教會。不會因為我們的教會在立法院旁邊,它就是一間真正的教會。

對我來說,在我服事的過程中,非常受到德國的神學家潘霍華的影響。潘霍華,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很偉大的德國神學家,他在希特勒的時代反抗希特勒,因而殉道。因為他反抗希特勒的關係,在二次大戰要結束前的兩個月,被希特勒絞死,而在他受絞刑之前,他寫一封信給他的朋友,他自己也很懷疑自己這樣做是不是對的,是否有意義。潘霍華最後自己回答說:「我這樣做是有意義的,因為我這樣做是學耶穌的行為,我的眼光是從最小、最微小的地方開始看見這個世界,我是用最底層的眼光來看世界。」這是在人類的歷史中,非常有價值的價值觀。我們是用最軟弱、最沒有權力、最貧窮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所有的歷史和所有的事件。基督徒並不是比別人更好的人,可是我們要學習應該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世界,來關心別人。

潘霍華認為,耶穌以「底層」眼光看世界的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被排斥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三、慈悲是與公義相連結的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德國收留了很多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在德國的社會也引起很多的討論。此事件對於我來說有很深關於倫理學的思考。我問我自己,我並不是在敘利亞出生的,而是在德國出生的德國人,但是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可以有什麼樣的付出,有什麼樣的關心?

我問我自己,我可以活在非常安全的德國,非常富裕的德國,並不是我應該得到的,而是上帝賜給我的。既然這並不是我應該得的,而且我也很有可能生在敘利亞,如果我今天出生在敘利亞的話,我也會和那些難民一樣遇到這麼多的政亂,這麼多的威脅,我也很有可能是這麼多難民的其中一個。

同樣地,我們在台灣也可以想到說,活在這麼好的生活環境不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我們應該去想說,在台灣也有像難民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也有貧窮的人需要我們和他們站在一起。我認為,我們應該要非常的感激我們有這樣的信仰,因為這樣的信仰,讓我們可以用憐憫、慈悲的心去遇到那些貧窮的人,和那些貧窮的人站在一起,有這樣的勇氣來支持這些最微小的兄弟姊妹。所以,我們說到慈悲和憐憫不是只是做好事就可以了,並不是這樣簡單的想法,也不是說和公義沒關係,而是說我們應該有慈悲的心才可以從最微小的不公義,來看見我們應該怎樣有慈悲的行為,所以慈悲和公義這兩項是連結在一起的

四、沒有慈悲就無法瞭解正義

耶穌基督在曠野平地所說的這段話,給我們的教導是非常的簡單,他告訴我們,我們要和天父一樣慈悲,他也告訴我們有兩個做法:
第一個,就是要愛人,愛我們的仇敵。
第二個,就是要有慈悲和憐憫的心來愛我們的鄰舍。

耶穌就是用這麼具體、簡單的方法來說要怎樣慈悲,怎樣憐憫,就只有這兩種方法。耶穌告訴我們要愛我們的仇敵,這讓我們感到非常的害怕及驚訝。一般人的想法裡,會認為我們應該愛朋友,對於仇敵就應該怨恨他們。

過去的幾個月中,我看到在德國有那麼多仇恨外國人的行為,而那些仇視外國人的人覺得他們有自己國家的權利,對於那些從外面來搶他們資源的人,抱持著仇視的心態。所以那些仇外的人覺得他們有權利仇外。

這些仇外的行為,對我的很多朋友及德國來說是一件常嚴重的事情,是一個警訊。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就是源自德國仇外的行為。因為從歷史經驗中,德國人知道仇視外國人的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在過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錯誤,希特勒對猶太人所做的那些仇外、屠殺的事絕對不能再重複。

在德國柏林市中心有一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區(Holocaust Memorial)。這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區的面積,比德國任何的紀念館還要大。當我每次經過這個紀念區時,我不只是想到那些受害的猶太人,還想到我們自己德國人和希特勒一起做那件事情的人。也想到很多人在那時候幫助希特勒來做大屠殺的事情,不過這些人事後都說他們不知道,或是不了解,所以才做的。在德國,雖然戰後的大審判是針對主要的戰犯來做審判,這個戰後的大審判雖然是必須的,但這個審判也帶來某些負面的效果,就是讓那時候在一旁拍手、支持希特勒的或是把眼睛矇住不看的,把它當作是一個脫罪的方式,覺得那些人有被審判就好,和我沒有關係。這些在一旁觀看、支持的人,把被判刑的人當作是代罪羔羊,讓他們去擔當這些罪過就好,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揪出犯錯的人,把他釘在絞架上,以便其他人可以跟彼拉多一樣說:「流這無辜人的血,與我無關」。結果,大家就忘了自己是罪行的共犯,也忘了那些受害者。所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做民主,以民主的角度來看大屠殺歷史事件,大家應該去思考他們自己所犯的罪過,這是一個民主的過程。

德國的福音教會,在1945年時,做了一個信仰告白,是關於他們當時所犯罪過的信仰告白。在德國教會所發表關於所犯罪過的信仰告白裡,不是只有對那些受害者做同情而已,更重要的是,德國教會去反省他們自己其實也是共犯結構的一部分,要如何去做反省。在這個關於認罪的信仰告白中,當時候的教會代表說得很好,他說我們雖然有用精神來對抗希特勒,但是我們的勇氣不夠,不夠忠實的禱告,不夠有堅定的信心,也不夠有愛人的熱誠。所以從這些來反省我們做的不夠的地方。這段話,讓人看到德國用潘霍華的精神:用最底層的眼光來看世界,用這種精神來反省他們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中做得不夠的地方。

結論:從最底層的眼光來看世界,才能夠產生慈悲的心

在講道結束前,還要再說一件事。還記得在柏林擔任主教時,遇到一群年輕人,也是類似難民一樣沒有其他家人的陪伴來到德國。因為那時候當柏林的主教於是就接納這些青少年,由於他們都沒有自己的家人一起來德國,所以我都會定期來看看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在想什麼或是聽他們的一些感想。

另外也有一群外國青少年,差不多16到20歲之間。這是一群非洲的青少年,他們沒有自己的父母,也沒有其他的親人的陪伴,他們自己來到德國。我就問他們,為什麼他們願意走這麼危險的路,冒這麼大的險來德國生活。他們所分享的,也讓我了解到他們在自己的國家生活的狀況。這些青少年來到德國之後,所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比如當時他們是無法去上學的,因為他們沒有任何的身分證明。而且在當時也沒辦法接受任何正規的職業訓練。所以,當他們一早起來,就會問自己:到底今天要做什麼?他們根本就不曉得。因此我就想說,如果一個青少年一早起來他不知道要做什麼的話,那這個青少年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他們是需要很大的內在力量來幫助他們,使他們可以去面對當時如此沒有盼望,沒有目標的生活。

從這個經驗中,讓我開始去思想教會應該努力讓所有不管從哪一個國家來的青少年,都有權利去上課、去接受職業訓練或是能找到工作。不管他是從哪一個國家來的,只要是在德國,這些青少年就應該有這些權利。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見說,其實慈悲、憐憫、公義這些問題是連結在一起的。每一個青少年都有權利去上課、去受教育訓練、去工作,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公義問題。

為什麼我們會去關心公義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我們願意用開放的眼光從最底層、最微小的眼光來看世界,才能夠產生慈悲的心,這使我們能願意去爭取他們的公義。就像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的,我們大家都要有慈悲和憐憫像我們的天父一樣。願上帝的和平及公義與大家同在,也與今天每一個願意聽、願意行的人同在,阿們。

(講道稿及分段由黃春生牧師記)


2016.10.17合一共融禮拜
講道:Prof. Dr. Dr. h.c. Wolfgang Huber
(德國國家福音教會前總議長/柏林主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議長、天主教台灣區總主教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同感一靈的服事

同感一靈的服事
黃春生牧師 (重新教會設教60週年的祝福)

感謝主差遣我在重新教會十五年來的服事,回顧這一路以來都感受到聖靈在帶領。2000年9月3日就任第四任牧師的隔日,地主來到教會找我,我與他素昧平生,他一開口就以不客氣的口氣說:「你是新來的牧師喔!你知道教會侵占我們的土地嗎?你來了剛好,趕快拆屋還地...。」印象是如此鮮明,我沒有被地主的話嚇到,我反而將此事當成聖靈的叮囑,一直放在祈禱中,當成上帝託付我在重新教會的重要使命之一。

在教會的服事裡,我一直都感受到聖靈的帶領。記得我第一次主持長執會時,有幾位長執的另一半問我說:「牧師,今天長執會要開多久?以前都開到很晚...。」我告訴他們:「我預計開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你們可以去喝個咖啡,回來就剛好可以一起回家。」每次開會前,我都會為議案及會議的進行代禱,懇求聖靈來帶領所有開會的人。在重新教會開小會、長執會,我們沒有針鋒相對,也沒有強行表決,大家都是順從聖靈的帶領。許多社區事工的規劃、推動,也是向聖靈求來的,不是牧師有什麼能力,而是大家同感一靈回應上帝的帶領。

在所有的事工中,最為棘手的是教會土地的問題。我原本以為無望解決教會土地問題,在失望之餘,恰巧2005年9月台北和平教會小會邀請我過去擔任主任牧師。當年11月,我們在萬芳高中後方的台北市公務人員訓練中心舉行年度事工研討會,當時大家都知道和平教會對我的邀請,其實我當時內心極為掙扎,感覺上帝要我確保重新教會的教產,但是我不知道長執、同工有多大的決心要面對此事。許多同工期待我留下來,我也問上帝我留下來的任務為何?上帝給我很清楚的任務「解決教產問題」。於是我順服聖靈的感動,在年度事工研討會的最後,我問長執、同工,如果大家也有聖靈的感動要一起解決土地問題的話,我就留下來與大家一同努力。感謝主,是聖靈感動大家願意一起面對教產的危機,當晚我也打電話給蔡茂堂牧師說明原委及致歉。

當我決定留下來之後,我心裡面只想,若是教會有一天要被拆除的話,應該先購買教育館,以供「撤退」之用。因此同年(2005)12月底,我提出要購買教育館,並在2007年教會設教五十禧年時獻堂並取名為「禧年館」。這樣的期待,果然是牧師與長執同感一靈,是聖靈的帶領。不到二個月,隔年(2006)2月16日召開第一次的建堂委員會,當時共有16名同工出席。會中討論可能的標的物之外,還通過募款計畫。2月18日我在週報刊登牧函《讓我們來同心協力建造禧年館》,呼籲大家一同努力。就像生孩子一樣,歷經十個月後,在12月17日第四次建堂委員會中,確定購買重新路三段128-2號4樓、128-3號4樓作為教育館(禧年館)使用,合計55坪,價約1260萬元。2007年1月10日與屋主簽約,4月3日完成交屋。2007年4月15日復活節設教五十禧年時,舉行禧年館獻堂感恩禮拜暨歷史展。

設教五十禧年忙碌過後,我想,我留下來不是只為了購買禧年館,而是要避免教會被拆除,是教會土地問題啊!因此,我更迫切為此事懇求上帝帶領。在五十禧年感恩禮拜結束後不久,當年(2007)7月27日(禮拜五)晚上,舉行小會座談會,邀請地主林良雄先生前來,說明教會土地買賣事宜。接著召開小會,當時與會的長老一半贊同購買,一半認為張豐盛牧師的時代曾經提出購買教會現有土地時,曾遇到極大的反對聲音,認為教會「不應該出錢再買一次」,而應該以法律途徑索回教會土地所有權。但是,在五十年前,教會第一次購買土地時,被地主蒙騙而未辦理過戶,已經超過十五年的追訴期,於法我們已經喪失權利。

就在大家此起彼落的爭論聲中,我閉上眼睛為此祈禱,懇求上帝保守,不要因為再次購地的事造成教會內部的對立。在祈禱的時候,「買地保厝殼」這句話浮現在我的心中,當下我請長老們安靜,與大家分享我剛才祈禱的領受。我告訴大家,上帝給我「買地保厝殼」這句話,接著我說:「如果我們可以在三重,用一坪二十幾萬購得六、七十坪土地,而且又有地上物的話,那麼我們馬上搬遷。如果沒有辦法的話,我們應該回應『買地保厝殼』的聲音。」此話一出,長老們頓時有了共識。8月12日,我們召開臨時會員和會,討論唯一的議案「『買地保厝殼』教會所在地之土地購買案」,當天出席的陪餐會員全數同意購買。在吳世平長老、鄭木榮執事專業代書的協助下,10月5日以每坪23萬與其他三位地主簽約購買36坪土地,而非向最早接洽的地主林良雄購買。

購買禧年館後,不到二個月又購買土地,這對沒錢的教會是信心的挑戰。於是小會發起五年十二奉獻,十一奉獻為經常費,另一個十一奉獻為建堂。五年後,我們償還所有的貸款,上帝也讓我在重新教會的階段性任務完成,用十五年回應就任隔日的挑戰。2015年8月底我離開重新教會時,建堂基金還累積了一千萬,我深信出於上帝的旨意,這些美好的事都必定成就。

「同感一靈」的服事是多麽美好,正如撒迦利亞書4:6所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在重新教會設教六十週年一甲子的日子裡,我要懇求聖靈不斷的帶領教會,也期待長執、同工們謙卑順服聖靈的帶領,讓重新教會「同感一靈」的美好見證不斷的榮耀上帝、祝福萬民。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同感一靈的教會選舉

同感一靈的教會選舉
黃春生牧師 (2016.10.15濟南牧函)


下主日(10/23)我們要召開會員和會選舉長老、執事,本次選舉在選務上有些變革。首先,是發票的變革。按照教會法規的規定,長老、執事的選舉最多選三次,過去每選一次就再唱名領票一次,光唱名領票就花了六次的時間。因此,小會決定仿效中會、總會的發票機制。將長老、執事各三次的選票合計六張票一次發給有選舉資格的人,且三次選票的顏色都不相同。如果,你要提早離席,可以將剩餘的選票交給門口的長老,書記就會扣除發票數;如果中途有加入選舉的人,門口的長老就會將票補給你,書記就會增列發票數。切記,不可替人圈選或勾選選票,如果你沒有感動要選誰,也不可讓別人來圈選,因為教會的選舉必須存著敬畏上帝的心來辦理,否則更不用談信仰了。過去我擔任幾間教會小會議長時,就已經按中會、總會的模式辦理選舉,我們濟南教會素質很高,對我們來說應該不成問題。第二,是計票的變革。我們將增加幾組計票的同工,每組三人,分別是唱票、記票、監票,監票如果是退任長老來擔任那是最好不過了。中會、總會的開票作業,不用「大白板」,在監票下,計票人員只需在桌上作業即可,最後書記將票數統計後交給議長宣讀結果。

教會的選舉並非世俗選舉,我們當存著敬畏上帝的心、順從聖靈的帶領來投票。「選舉」是長老教會的特色之一,而長老教會的制度最早是在16世紀的蘇格蘭國會、教會中被落實。1560年蘇格蘭國會宣布以「更正教會」為國教,並採用長老制的精神於蘇格蘭國會和全國,這是最早的民主議會。長老教會的代議制度,更獲得法律、政治史的學者一致公認,是民主議會發展的先驅者。

代議制度影響現代民主政治極大,至目前為止,代議制度仍是民主政治中最好的制度,雖然並不是十分完美。通過代議制度,長老教會的信徒也培養出許多的政治精英和國家領袖,更使得信徒培養出民主共和的精神,學習服從聖靈的感動,使得多數和少數的意見得以充分被表達和接納,並做成有益上帝聖會的決議。也因代議制度使得少數族群、弱勢團體受到保障,這是很可貴的。 

世俗選舉雖源自長老教會,卻無長老教會選舉的精神。甚至,信徒更將世俗惡質的選舉文化帶入教會之內,導致教會在血氣中滋生罪惡。什麼是長老教會選舉的精神?我想可從三位一體的上帝作為來看。

一、上帝觀:尊主為大的選舉
在長老教會裡召開中會、總會時必有聖餐禮拜(有時召開小會亦有),這在表明基督的臨在,在議會中凡事尊主為大,「基督是主」乃是長老教會民主共和體制的真諦。而會員和會(Shalom conference)、小會、長執會也是以禮拜的精神在進行,也在表明上帝的同在與攝理。因此,我們不可本末倒置將不成熟的世俗開會方式帶入教會裡,而失去對上帝臨在的敬畏態度。也因此,和會召開前,我們都會先舉行禮拜,禮拜後才進行「議事、選舉」。各中會在召開中會時,也是先禮拜甚至舉行聖餐,然後才進行中會會議。目的就是讓大家以尊主為大的信仰態度,順服在上帝的話語,謙卑在上帝的面前尋求上帝的旨意。

二、聖靈觀:同感一靈的選舉
約珥書2:28-29預言末後的日子說:「以後,我要把我的靈傾注給每一個人:你們的兒女將宣告我的信息;你們的老年人作奇異的夢;你們的年輕人看見異象。那時,我甚至要把我的靈傾注給奴僕和使女。」初代教會更在聖靈降臨下誕生,因此教會的存在乃是蒙聖靈的帶領。今日的教會更需要倚靠聖靈的帶領,特別在揀選長老、執事上。既然上帝的兒女都領受同一位聖靈,因此我們若依循聖靈的感動,撇棄人的血氣,必能選出合乎上帝心意的長老與執事。這也是長老教會同感一靈的選舉精神。

在長老教會的體制裡,長執的產生表面看起來是「人的揀選」的選舉產生,但是整個過程乃是在「聖靈的揀選」而有的。這二者有極大的差別,世俗的選舉乃是「人的揀選」,因為整個過程有太多人為的競選操弄的手段。而教會的選舉乃是「聖靈的揀選」,信徒以謙卑的心靈,尋求聖靈的帶領選出教會的長執,而我們也深信這是聖靈感動我們去揀選。但教會的選舉會不會淪落成「人的揀選」,這當然有可能。我就曾聽過有人在競選機構董事長、中會或是總會幹部時,經由宴客、送禮來達成目的,這就是將神聖的選舉給世俗化了。此外,還有一種情況也很不對,我就曾聽過某某耳語說:「要選某某人擔任長執,不然他就不會來聚會了。」也聽過:「某某人意見很多,選他擔任長執看看,讓他知道長執有多辛苦。」這些想法都非常不好。我們選長執不是要討好某人,更不是為了懲罰某人;而是要在聖靈的帶領下,選出能夠委身在基督裡服事的同工。加拉太書6:8說得好,「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因此,信徒越能按著聖靈的感動選舉,越能使教會走在聖靈的旨意中。

三、基督觀:成為僕人的選舉
教會的選舉與社會社團很不一樣,當然跟政治選舉更加不同。因為,在社會上的社團或民意機構,競選時都會很激烈,是因為這些職位都是有「利益」可圖,至少在名片可增列一項「名號」。擁有教會長老、執事的稱謂,倒要像耶穌所說的:「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馬可福音10:44)。一個真正有信仰內涵的人,他不會將教會的職位拿來炫耀,而是要用很謙卑的心靈和基督教會的同工一起服事。就像傳道者不應該在名片上寫著某某教會「小會議長」,或是某某中會的議長、部長或是教會機構的董事等之類的頭銜一樣。

保羅在腓立比書2:7指出耶穌基督「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因此我們必須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成為僕人的樣式來服事。約翰福音13:14記載耶穌對門徒的教導「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因此,教會的選舉不是考量人的權勢、地位、錢財,而是考量他是否有效法耶穌的樣式,謙卑成為眾人的僕人。

結論:為屬靈的家庭盡一份心力
不論是長老或是執事,都是在為教會推動事工,這是一項很辛苦及神聖的使命,沒有任何甜頭可言。若是以一個本身就有工作的人來說,例如學校老師、醫師、工程師、律師、商人等等,特別是當家裡有嬰孩或尚就讀國小的,一邊服事一邊要照顧孩子,這時候,往往會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甚至有時候,教會臨時發生事務,需要緊急開會討論時,還必須向服務的機構請假,放下手邊的工作趕過來。若不是因著信仰的使命,否則很難有委身。其實,這些同工的配偶也是很付出的,原本一家人可能要利用週末或是禮拜後出去走走,但是,因為教會的需要而必須有所犧牲。因此,很多人會說為教會做工,只有苦勞,沒有功勞。但是,我想所謂的功勞,就是記載在天上,而不是登錄在人間。這也是為甚麼有基督徒會這樣說:在人間有榮譽,在天上就消失了;在地上被疏忽的,在天上會被明顯出來。因為,「報償在天上」,且是夫妻一體同得美好的福份。

在信仰團契中,被揀選作為長老、執事,固定聚會服事、參與小會、長執會是最基本的,而且有些事還要帶頭做,否則就說不過去。我認識幾位偏鄉地區的長老,聽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就是教會經常費不足時,除了自己增加奉獻之外,還邀請外地工作的兄姐一同奉獻,從他們奉獻的心就看到他們的委身,如耶穌所說:「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馬太福音6:21)又例如,擔任長老、執事有時要提早到教會來負責清潔、招待的工作,也要幫忙收尾,禮拜日需要早到,又要晚回。如果負責財務工作時,還要保管奉獻,特別遇新春期間,銀行沒開,奉獻的錢就要想辦法保管好,以免遺失,有時擔心還會在睡覺時驚醒。財務的同工不僅要登錄正確,確實做好徵信的工作,還要準備政府單位的查核。以前,在雲林牧會時,當會友安息時都會在家裡入殮,我都會請長老一起來協助,擦拭遺體,入殮禮拜時也要協助將身體放入棺木。這些工作在台北幾乎都是在醫院裡,由家屬和醫護人員協助料理身體潔淨的工作,或是由葬儀社、殯儀館的人員擔負。雖然如此,我也會請長老擔任喪禮的總幹事,協助喪家辦理相關事務。

這些工作很瑣碎也繁雜,卻都不能為自己帶來甚麼「好康的」,甚至還可能會被說成「工作不力」。但我們卻要將之看成是為耶穌而做,只因他是我們生命的救主,我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表明一點點回報之心意。就像耶穌所說的,「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做的!」(馬太福音25:40)而牧師也盼望弟兄姊妹,在長執改選上,我們能夠「同感一靈」讓聖靈來感動我們,選出教會的長老、執事,也為我們這個屬靈家庭付出的長執及同工代禱及鼓勵,因為他們蒙召為這個屬靈家庭付出更多的心力。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耶穌說甚麼語言?

耶穌說甚麼語言?

What language DID Jesus speak? 
Benjamin Netanyahu and Pope's disagreement opens debate on whether he spoke Hebrew or Aramaic

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與教宗方濟(Pope Francis)近日的會晤成了博客和微博的話題。雙方都友善可親,然而就總理更正了教宗的這件事,所引起的公開討論,比閉門的學術審議更是叫人暢所欲言。
耶穌說甚麼語言?
他們二人看法的不同反映出學術界的立場也正在改變,然而還得花些工夫才可以把這個轉變納入主流。自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有一個錯誤的看法一直牢不可破地主導著學者和一般民意。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以為在第一世紀時期,希伯來語是一種已死的語言,又或者只有那些受過高深教育,而人數卻極為稀少的人才在使用,情況就跟中世紀的拉丁文相差無幾。
所以,一般人都認為耶穌只會說阿蘭語。
然而,這一百年的考古證據已經在衝擊這個假設,也引發出一股改變的浪潮去重新理解在第一世紀猶大地區的語言環境。
從字刻和文獻的證據反映出的那個事實跟我們在死海古卷所發現的一致,在昆蘭出土的700件非聖經經文的文物裏,有120件是用阿蘭文寫的,28件是用希臘文寫的,其他550都是用希伯來文寫的。
耶穌活在一個三語地區,這個地區的人說的主要是希伯來語和阿蘭語,而後來加入的希臘語是公元前四世紀的事,那時亞歷山大大帝統治了這個地區,後來由他的繼承人接管。
在公元第一世紀,阿蘭語是近東的通用語言,毫無疑問耶穌會說阿蘭語,而希伯來語則相對地只限於當猶太群體發表講論時使用。
新約聖經所呈現的耶穌對希怕來文的著作和語言都非常熟稔。
經文記載到他讀聖經,也教導聖經;這些記載都清楚地指出耶穌讀的是希伯來聖經,而且不是只有他才是這樣做;在第一世紀,有極多的例子顯示在以色列地的猶太老師都是用希伯來語教聖經,而不是用其他語言。
此外,耶穌教導時經常用比喻,向一些平民講道,那些人都不是學者,而比喻都是用希伯來語說的。在福音書以外的其他記載,類似耶穌的方式以故事為比喻去教導的例子只有在拉比猶太文獻裏可以找到,這些記載都無一例外地是使用希伯來文,連一個阿蘭文的比喻我們也找不到,所以按照猶太人的習慣,他們似乎不會用阿蘭語去講比喻。說耶穌用阿蘭語講比喻是完全忽視了大量相反的證據。
舊的觀念很難改變,從耶穌用甚麼語言這個議題可見一斑。為甚麼仍然有學者和一些人相信耶穌的母語不是希伯來語,這會是另一個議題,然而肯定的是,這跟證據不足完全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