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臺灣原住民醫療之父~井上伊之助

臺灣原住民醫療之父~井上伊之助

1906年7月31日,當時有一日本賀田樟腦株式會社採取組的技術員名叫「井上」的,因為到花蓮秀林鄉佳民村出差,不知是何原因被太魯閣族的原住民殺死。

消息傳回到日本時,他的兒子「井上伊之助」原本是神學院的畢業生,剛好正在參加一場日本基督教會舉辦的靈修會,當他聽到父親被台灣原住民殺死的消息之後,心中非常悲憤,一直問說為甚麼會這樣?也很激動地表示一定要去台灣替父親「報仇」!

說 也奇怪,那次的靈修會演講者正在講解聖經信息「要愛你們的仇敵」(參考馬太福音5: 44),隨即他腦海中想起了耶穌所說的話:「兩隻麻雀固然用一個銅錢就買得到,但是你們的天父若不許可,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馬太福音10:29)使他 猛然醒悟過來,認為父親的死,必定有上帝的旨意。就在此時,耳邊聽到一絲輕微的聲音告訴他:「最好的報復方式,就是用愛勝過惡。」(參考羅馬書12:21)他終於明白聖經的教訓:生命中最大的力量就是愛,也只有愛才能改變人,並不是軍事武器,也不是政治勢力,而是愛!因為只有愛,才能使人與人之間 的仇恨消弭、平息。於是,他決定要到台灣來傳耶穌福音的愛給原住民聽。

由於當時日本 政府的「理蕃政策」,正在有計畫地要將原住民的宗教信仰全部「神道化」,因此禁止任何傳道者進入原住民部落傳福音。井上伊之助知道這種限制之後,就進入醫 學院讀書。1911年8月,他終於通過醫師許可證,並隨即在同年10月16日來台灣,且獲得准許進入原住民社區從事醫療工作。其實他真正的目的是要用醫療服 務來傳耶穌的福音給原住民,他說這是最好的「報仇」方式。不是用仇恨,而是用真心的愛來回應原住民殺死他父親的悲痛。

就 這樣,他的足跡遍佈羅東、花蓮、桃園、新竹、南投霧社等原住民部落,長達35年之久。他在走過的部落裏設立醫療站,醫治原住民身體的疾病,並同時傳福音給他們,滋潤他們的心靈。也因為這樣,井上伊之助後來就被原住民稱之為「台灣原住民醫療之父」,他也是傳福音給台灣原住民的先驅。

⭕【民視台灣學堂】這些人這些事:台灣原住民醫療之父 井上伊之助 —盧俊義



(圖:取自網路)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李前總統安息週年追思祈禱

李前總統安息週年追思祈禱 

2021.7.30 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 

宇宙萬物的創造主,阮佇天上的父上帝。阮此時相及聚集,是為了思念祢的僕人,阮臺灣民主之父——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安息一週年。 

阮思念李前總統對於臺灣民主轉型,以及開創國家自由多元新時代所帶來的貢獻,以及對子子孫孫所帶來的祝福。他實踐基督的愛,使受壓制者得到釋放,使臺灣走向民主、自由,並且與國際夥伴互相扶持,為世界帶來良善貢獻。整個過程是經過許多艱難與威脅,但是李前總統自己見證,是上帝垂聽他在患難中的祈禱,是上帝賜他智慧來完成祢對他的呼召與使命,又使他能夠堅持對信仰所領受的價值,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上帝同行。 

阮感謝天父的聖手過去時刻扶持保護,在臺灣面對未來挑戰時,阮也確信上帝仍然會為阮的國家開活路。 

阮通過思念李前總統,來展望臺灣精神與價值。通過思念,來提醒臺灣人,李前總統所交託阮來承接的使命,使臺灣堅立,成為充滿上帝的公義與愛的國度。 

阮懇求上帝,幫助阮不害怕死亡的權勢,反而能盼望永生的榮光,永遠與主同在的喜樂。幫助阮在上帝的恩典中,勇敢地面對人生,也讓阮鼓起勇氣,學習及紀念阮所敬愛的李前總統。讓阮知道阮四周如雲彩般的見證人又加添了一位。 

求主安慰幫助阮,賜給阮力量,扶持阮,直到阮都來到安靜的溪水邊、躺在青翠的草埔,直到與阮所愛而且先離開世間的聖徒,相約在天裡再見面之時。讓阮確實知道,有一天,阮要在上帝的永恆國度裡,與阮所愛的人、與所敬愛的李前總統團圓聚集。在主耶穌基督的愛,阮按呢祈禱,阿們。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李登輝紀念圖書館」選址

「李登輝紀念圖書館」選址


🎞圖1:李安妮說明「李登輝紀念圖書館」選址於台大法學院及社科院舊址(徐州路21號,原日本台北州知事官舍)2021.7.29(四)10:00記者會於台北濟南教會小禮拜堂


🎞圖2:李登輝總統辦公室復刻。

⭕2020.7.30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安息主懷,今日是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安息主懷一週年,由國史館主辦,李登輝基金會協辦「關鍵1991:李登輝與台灣民主元年」展覽將於7月30日開展;總統蔡英文、立法院長游錫堃應邀將出席開幕致詞。

國史館表示,李登輝是我國民主化過程的奠基者,1991年他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年底,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全體退職,台澎金馬選出了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而第二屆立法委員也隨後在1992年選出。

國史館以「關鍵1991」為展示主軸,先就1990年前後之國際情勢介紹,其次1990年野百合學運開啟了民主化契機,接著敘述1991年的諸多社運蓬勃發展,包括417反對老賊修憲、520反政治迫害大遊行、九八公投大遊行、100行動聯盟等;年底選舉結果等於確立了「李登輝路線」,堪稱台灣民主元年;面對民間制憲呼聲,李登輝採取折衷的本土化修憲路線。

展覽預計於7月30日下午14時30分隆重開幕,邀請民眾於「國史館線上講堂」YouTube頻道觀賞開幕直播;惟因應疫情期間室內集會人數管控,活動現場擬不開放採訪,在會後提供影音、新聞稿及照片。展覽自8月2日起受理民眾預約參觀,時間為週一至週五及特別開館日,9時30分至16時30分。

1987年7月29日黃彰輝牧師返台

⭕1987年7月29日黃彰輝牧師返台

被稱為臺灣人的先覺者—黃彰輝牧師。黃彰輝牧師因為政治黑名單離台22年後,1987年7月15日臺灣解嚴,黃彰輝牧師抱病回台,7月29日受邀在台灣宣教研討會發表演講「上帝的使命」(Missio Dei),強調三個宣言:
教會要成為教會(Let Church become the Church)
教會要成為宣揚(Let Church become Mission)
教會要成為見證(Let Church become Witness)

⭕勉勵以耶穌香氣進入社會
教會應該反省,我們的教會做這三個宣言,是對上帝的責任、對人的責任。教會不但要說,要鼓勵會友對這些有特別恩賜的進入政治界,建造新的社會,要創造機會學習。我們所希望的是民主的政治,民主政治不一定與上帝國相同,因為民主政治的特色就是以黨從選舉來包含各項的事。

上帝國是無黨的,教會是站在這兩者中間。一旦組黨,也許黨裡有問題,不同的意見,那時教會的任務就無法達成。我盼望大家記得,耶穌受法利賽人試問時說:「將該撒的物歸給該撒……。」這要相當的考慮與祈禱。從你的絕對取絕對,從相對取相對。怎麼樣在絕對裡保持相對?也記得在相對裡保持絕對。我們的教會做很好的見證,“We are going to testify more.”(我們要做更多的見證)。基督徒參加政治,將上帝的公義、真理、和平、仁愛福音化,使之進入世界的相對性裡,盡力去做而宣揚主的旨意,這是尼布爾所說的,進入民主建立政治神學,教會實實在在以耶穌的名參與政治,使耶穌的馨香之氣進入政治界,進入社會。大家不要絕對化,要謙卑,爭戰好的爭戰。

⭕黃彰輝牧師簡介: https://factpedia.org/wiki/黃彰輝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1970年7月27日高俊明被選為長老教會總會議長

1970年7月27日,高俊明被選為長老教會總會議長


長老教會遊行「國會全面改選」(邱萬興攝影)


1970年7月27日,高俊明被選為第17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議長,8月中旬,擔任總幹事的鍾茂成牧師因無法承受國民黨強大的政治壓力,而向總會辭職,被提名的繼任人選也一一推辭,當時主持會議的高俊明便說「如果這是苦杯,受提名者,請勿推辭」,因為這句話,高俊明同年8月18日被選為新任總幹事,也無意中開始踏入了險境,並擔任總幹事長達19年。

之前黃彰輝牧師擔任總會議長時,國民黨就強迫黃彰輝牧師要帶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退出普世教協(WCC)的國際組織,其原因是普世教協的會員中有共產國家的教會會員,不能與共產國家的教會會員兩立。黃彰輝牧師用很有智慧的話回答國民黨的官員說:「聯合國也有許多共產國家的會員,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是否因為有共產國家加入,中華民國就要退出聯合國?我們與中華民國同進退!」當時國民黨官員聽到議長黃彰輝牧師的回答,罵他「狡辯」,於是長老教會暫時沒有退出普世教協,但黃彰輝牧師即被國民黨列為不受歡迎的台灣人!想辦法要抓他,或逼他離開臺灣!


當時普世教協(WCC)接納中國官方教會入會,引發國民黨不滿、強迫PCT退出WCC,高俊明總幹事在政治圍攻下,委曲求全,同意長老教會退出普世教協,真是為雙方謀和,退讓一大步了!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席位,情勢岌岌可危。PCT在1971年12月29日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向國際社會聲明台灣渴望和平、自由與公義,台灣人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命運,同時建議國內進行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

高俊明在回憶錄中提及,戒嚴時期,起草宣言絕對保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必須由總幹事承擔,更遭到情治單位嚴密監視。即便如此,總委會仍議決通過發表,並由時任台南神學院副院長彌迪理牧師翻譯成英文,委託人夾帶出國公開,彌迪理則在1972年遭驅逐出境。

在高俊明任內,長老教會分別在1971年、1975年、1977年提出「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我們的呼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等三次重要聲明,並因此成為國民黨政府的眼中釘,教會發行的台語聖經與原住民語聖經也被查禁。

而擔任總幹事的高俊明,更成為情治單位跟監的對象,數次面臨被逮捕的危機,也常收到署名「一群愛國的人」的恐嚇信。發表主張「讓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人權宣言當天,高俊明甚至抱著為台灣、為主犧牲的心情而寫下遺書。

1979年12月10日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則將高俊明捲入更危險的處境,但他說「有幸為台灣下獄,我深以為榮」。施明德於大逮捕之夜脫逃後,高俊明在風聲鶴唳之中伸出援手,協助聯繫收留者,於是被捕下獄,坐了4年3個月又21天的牢。

儘管身陷牢獄,但高俊明夫婦將此經歷當作如火一般的試煉。高俊明在獄中第一次獲准寫信給妻子高李麗珍時,便寫道「在這種環境中能精修上帝的話語,並靜思十字架與復活的真理」,他在獄中照常默讀聖經、低吟聖詩,並將牢房當教堂,將室友當教友,在獄中傳福音。

⭕1987年7月15日臺灣解除38年的戒嚴令,但「萬年國會」依然存在。當年,台灣有三種「國會」: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形成舉世所無的憲政怪象。所以廢除國民大會,牽動的不只是總統直選,也是一種「國會改革」。1987年12月25日,要求「國會全面改選」運動,這是台灣解嚴後,第一場大規模示威遊行。

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The Great Schism

The Great Schism
1054年7月16日東西方教會大分裂 

在教會歷史上,基督教會有過二次分裂。第一次是1054年7月16日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第二次是1517年10月31日宗教改革運動(含1534年的英國國教脫離羅馬教會)。 

第一次大分裂要從公元395年說起。由於羅馬帝國的分裂,因而造就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各自主政,隨著分裂成兩帝國,基督教分化為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方教會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方教會。君士坦丁和羅馬遂成為東西教會的宗教中心。文化與政治也產生了差異性,在文化上,由於時代的交替和帝國的衰弱,羅馬帝國時代的地中海世界也逐漸消失。由於以前各民族屈服在帝國的統治下,人人大多都懂希臘文及拉丁文,因此教會易於從事教會活動。帝國衰弱,造成語言統一不在,東西方教會各自以希臘文與拉丁文鑽研宗教問題,忽略雙方的交流,因而造成更大的宗教隔閡,進而發生了歷史上的基督教大分裂。 

由於羅馬主教(教宗)宣稱羅馬教會是耶穌基督大弟子彼得所建立,因此繼承彼得主教之位的人理所當然就具備教會的領導權,也就是全世界各地的主教都須以羅馬主教為首,也就是我們稱為的「教宗」。但是,君士坦丁堡教會並不同意這個看法,他們甚至表達強烈不滿與反對。又加上東、西羅馬帝國皇帝的介入,使得問題更加的複雜與棘手。東、西方教會之前的摩擦都只是短暫分離,最後還是會互相打開對話與合作。 

公元1043年,邁克爾‧塞拉里烏斯(Michael Cerularius)擔任君士坦丁堡主教(牧首)。他性情高傲,野心勃勃,有意擺脫拜占庭皇帝統治並且使自己的尊嚴勝過羅馬主教(教宗)。他又下令位在拜占庭帝國內之行使拉丁儀式的教會均要改以希臘儀式,並寫了一封信給羅馬主教,譴責羅馬教會的主張是異端。 

羅馬主教(教宗)利奧九世(Pope Leo IX)收到此信,隨即派出使節團,由樞機主教希瓦康第達的宏伯特(Humbert of Silva Candida)全權代表前往君士坦丁堡。精通希臘文的宏伯特是法國本篤會修道院院長,忠貞擁戴教宗應享有普世的教會管轄權。他受託傳達羅馬教宗教諭予君士坦丁堡主教。1054年7月16日君士坦丁堡主教(牧首)斷然拒絕羅馬教宗,導致宏伯特樞機執行羅馬教宗教諭將君士坦丁堡主教(牧首)邁克爾‧塞拉里烏斯逐出教會,而牧首也將羅馬派來的樞機宏伯特逐出教會,導致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正式分裂。 

直到2013年3月19日東正教與天主教分離了960年後,首次「復合」。東正教普世牧首(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 Bartholomew I 參加羅馬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就職禮拜(inaugural Mass)。羅馬天主教教宗是承襲使徒彼得,東正教普世牧首是承襲使徒安得烈,彼得與安得烈是親兄弟,因此在會晤時教宗稱呼牧首為「my brother Andrew(我的弟兄安得烈)」。 

註:位於西羅馬帝國的教會以羅馬為主,中文譯為「天主教會」,正式名稱為「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位於東羅馬帝國的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主,中文譯為「東正教」,正式名稱為「正統教會(Orthodox Church)」簡稱「正教會」。 


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Bastille Day

⭕ 巴士底日(Bastille Day)

7月14日「巴士底日, Bastille Day」是法國國慶日(Fête nationale)也被稱為” le 14 juillet”。
1789年7月14日人民衝入巴士底監獄,引發了法國大革命。長期被壓迫的巴黎人民,攻佔象徵王權罪惡和封建制度的巴士底監獄,推翻殘暴的封建王朝統治階級,標誌著法國大革命的全面爆發。

「lettres de cachet」是當時法國國王的特權,看誰不爽就可以一張紙簽個字,然後直接把那人不經司法程序地丟進監獄,也就是說,那個人可能什麼事都沒犯就莫名其妙地被剝奪自由。著名的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就曾因此二次被關入巴士底監獄。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財政部長雅克·內克爾(Jacques Necker),一直盡力為減輕人民賦稅重擔,他支持召開三級會議,促成第三等級代表人數與特權等級代表人數相等,也主張各等級納稅均須平等,因此法國人民把他看成是「法國的拯救者」。但他的主張,造成既得利益的貴族階級不滿,因此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於1789年7月11日將雅克·內克爾革職,隨後引發巴黎人民的憤怒,人民前往巴黎皇宮要求財政部長復職,國王下令動用武力維持秩序,但禁衛軍「法國衛隊」不僅拒絕向人民開火,反而加入人民的行列,與皇家軍隊對峙起來。

從7月12-13日,巴黎市民把全市的槍械、兵工廠都搜刮,人民滿腦子都在想一定要有武器才能抵抗皇家軍隊。7月14日上午,上千人在巴黎示威遊行,他們在榮軍院取得三萬多支槍枝,但沒有足夠彈藥。在榮軍院一位警衛表示,巴士底監獄裡面的有火藥庫,人民擔心皇家軍隊的鎮壓,進而在7月14日衝入巴士底監獄的火藥庫,攻佔象徵封建威權的巴士底監獄。佔領行動造成二百多人喪生。

巴黎的巴士底事件引發法國大革命的開端,各地城市紛紛武裝起義,奪取市政管理權。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最後承認「第三等級人民議會」所組成的國民議會,也宣示遵守國民議會頒布的憲法(1790年7月14日),致力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路易十六國王願意放棄專制王權,受到民意強烈支持,但他優柔寡斷,醞釀恢復王權不成,在1791年六月出逃不成之後,國民議會在1792年9月21廢除君主制度,路易十六被廢黜,1793年1月21日被送上斷頭台。


⭕ 推薦:純音樂 Les Misérables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Stone of Scone

斯昆石(Stone of Scone)
黃春生

1996年7月3日英國將斯昆石(Stone of Scone)歸還蘇格蘭。

斯昆石(Stone of Scone)又稱為"Jacob's Pillow Stone"(雅各的枕頭)、加冕石,是蘇格蘭歷代國王加冕時王座下的一塊石頭。

根據凱爾特人(Celt)的傳說,雅各在伯特利曠野,睡覺時看見天使,就是以此石為枕(創世記28:10-22)。相傳,這顆石頭隨著以色列人輾轉流浪到歐洲,又落入蘇格蘭人的手裡。據傳847年,蘇格蘭開國國王肯尼思一世(Cináed mac Ailpín)在其加冕典禮就坐在此石之上。之後,蘇格蘭王加冕都是坐在此石進行的。這四百年間,此石一直存放在斯昆修道院(monastery of Scone),因此又稱為斯昆石(Stone of Scone)。

1296年,英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將斯昆石作為戰利品擄回英格蘭,安置在韋斯敏斯德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英王加冕寶座「聖愛德華寶座(King Edward's Chair)」之下,象徵英格蘭和蘇格蘭統一在英王的主權下。

1328年,根據蘇格蘭和英格蘭簽署的《愛丁堡-北安普敦條約》,英王愛德華三世同意將斯昆石送還蘇格蘭,不過,這一允諾從未兌現。1996年7月3日,英國下議院終於決議將斯昆石歸還蘇格蘭,1996年11月15日,在兩地邊境上,英國內政部和蘇格蘭部的代表舉行了一個交接儀式,之後,斯昆石被帶回愛丁堡城堡安放至今。雖然斯昆石現在已經回到蘇格蘭,但是英國政府仍然發布了法令,規定將來英王舉行加冕典禮時,斯昆石仍然需要運回韋斯敏斯德大教堂,安放在聖愛德華寶座下。


聖愛德華寶座下的斯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