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祝2025復活節充滿平安喜樂
復活節在紀念耶穌基督為世人被釘十字架死亡、三天後復活,完成救贖的日子。復活是基督信仰最重要的事件,不可或缺。使徒保羅說,如果耶穌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仰就「空空」,沒有任何價值。耶穌的復活,上帝應許我們也會像他一樣復活,而我們所受的苦總會過去。所有你所遭遇的困苦、痛苦、不公義的事,不再如此絕對。沒有任何一條路,像約伯遭遇坎坷的道路。它不停留在苦難中,它也不會恆久絕望,復活告訴我們未來是開放的,是有盼望的。有一天,你會走上一條新的路,而你現在所背負的重擔,將會卸下來。
每年復活節日期都不固定,但一定是在禮拜日。談到復活節日期的推算,必須先來認識猶太逾越節的計算,因為第一個復活節—耶穌的復活就是在逾越節後的禮拜日,也稱為「主日」(主耶穌復活日)。
猶太人計算逾越節是根據「春分」而來,古代的以色列人在春分前後,觀測到耶路撒冷出現「新月」的那天日落後,就是尼散月一日。逾越節(出埃及記12;利未記23:5)開始於尼散月14日(宗教曆的正月,即西曆3月至4月期間),連接七天,每天要獻祭,頭一日和第七日休息,讓人民守嚴肅會。耶穌死裡復活,是發生在「逾越節」後的第一日,而逾越節的時間可算是與「受難週」重疊。
由於,尼散月21日不一定是落在「主日」,導致日後復活節並不一定落在「主日」。因此,主後325年尼西亞會議規定復活節必須在「主日」舉行。直到主後第七世紀,教會規定復活節的計算,是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主日」,慶祝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主日,也是一個為了迎接春天與新生命誕生的節日。
「春分」是白天與夜晚剛好各佔12小時的日子,日期大致上是在3月20-21日之間。由於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日不固定,因此復活節的時間大概就介於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1573年3月21日春分是星期六又逢月圓,隔日3月22日即春分月圓後第一個主日,算是最早的復活節起算日。
此外,為何稱為“Easter”?“Easter”一詞源於盎格魯撒克遜,意思是指冬日逝去後,春天(spring)的太陽從東方(east)升起,把新生命帶回,表示生命、光明、歡樂的恩賜者耶穌再次回到人間。
1200年代中期,一位名叫羅傑·培根(Roger Bacon)的英國修士觀察到,儒略曆(Julian calendar)在1000年中,儒略曆計有365,250天,而實際上,只過去了365,242個太陽日,每個儒略年都會稍稍“溢出”至下一個太陽年,任何日期都比日曆所指出的實際時間更遠。
1500年代中期,教宗貴格利十三世(Gregory XIII)意識到這個誤差的後果,並將解決方案委託給耶穌會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克裡斯托弗·克拉維烏斯(Christopher Clavius)。 明白事情原委的教宗於1563年在特倫特會議上認可了克拉維烏斯的發現。19年後,即1582年10月4日,貴格利簽署了一份教皇通諭(bull),頒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新日曆—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
基督教與天主教採取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在計算復活節的日期是一樣的。東正教仍採取儒略曆(Julian calendar),因此在計算復活節日期會有時間落差。今年2025年,難得都在同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