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委身屬靈的支派—再談新倍加運動

委身屬靈的支派—再談新倍加運動
黃春生牧師
今天(12/30)單獨會主的進度,開始閱讀民數記,大部分的基督徒對民數記是很陌生的,因為看到民數記裡面一堆「名單」就乾脆跳過去。但是,民數記這一本書是要銜接出埃及記最後一章,因為民數記1:1是從出埃及之後,第二年的二月初一開始說起。出埃及記最後一章記載,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後的第二年正月初一,在曠野搭起了聖幕,如今一個月之後,上帝要摩西清點各支派百姓人數。

為何要清點百姓人數?主要是為了在進入應許之地作準備。當我在讀民數記第一章時特別有領受,這是以前讀民數記所沒有過的。也許是因為我們教會在2011年將近入「新倍加運動」的第一年,因此我在靈修時會帶著「新倍加」的眼光,領受到我們在進入應許之地、進入復興之前,也需要預先做好準備。這跟我在這幾週裡面,無論是講台上,或在12/26週報的牧函《「新倍加運動」需要你參與》裡,甚至在同工及小組聚會中,我都提到「人人有屬於自己的支派」,這樣的領受在今日靈修中更得到上帝話語的印證。

民數記1:2說:「你和亞倫要調查以色列的人口,要一宗族一宗族、一家族一家族的調查」。本次是曠野流浪時的第二次人口調查。第一次是計算二十歲以上的人數,以便向每一個人課取半舍客勒的稅款,用來建築會幕(出30:12-16, 38:25-26)。而這次調查所需的資料較多:按宗族、家族,甚至要詳列名單(1:3)。

這讓我們看到凡是上帝的百姓都有歸屬的支派、宗族、家族,沒有一個人是流浪的,沒有一個人是孤立的。新約時代,教會就是新的以色列,在重新教會裡,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屬於自己的牧區,甚至要有委身的小組。這就好像以色列人有自己的支派、家族一樣。在教會要邁入應許之地,要復興之前,我們一定要做好爭戰的預備,民數記給了我們一項最寶貴的屬靈提醒,就是人人要有歸屬的牧區(支派),有委身的小組(家族)。

民數記1:3進一步說:「把二十歲以上能作戰的男人名單列出來。」這讓我們知道,這次的人口調查目的在於軍事用途,組織國民以便作為征服應許之地的預備。因為懷疑和膽怯而求退出是大罪(民14章;申20:3-4),因此,凡二十歲以上的男人都有參與的責任。這項吩咐讓我們看到,當時每一位成年人都必須列名,來擔負起復興與爭戰的責任。

這一節經文對今日的我們來說,不是從字面來瞭解成「軍事用途」,而是需從屬靈的含意來詮釋。所謂「能作戰的男人」,對今日教會而言,是指教會裡面屬靈的成熟者,就是已經受洗脫離喝靈奶的慕道友階段的人,都有責任一同擔負起教會復興的使命,好叫我們得以預備進入迦南美地。不要忘了,基督徒在新約中有著祭司的身份,這身份不分男女,只要你已經受洗歸於基督名下,你就擔負著教會復興的使命,擔負著傳揚福音的使命。

民數記1:4說:「你們要從每一支族中找一個族長幫助你們。」
如何找「族長」?這裡並沒有詳細說明,這保留了極大的空間與想像。但基本上,我們可以瞭解到,出埃及的時候,每一支族都有一位族長,這樣的組織好比曠野時期,摩西在其岳父葉特羅的建議下,「指派一些能幹的人作以色列人的領袖:每一千人要有一個領袖,然後每一百人、五十人、十人都應該有領袖。」(出埃及記18:21)我們教會的作法是,牧區小組長以上的同工之任命,都必須經過小會看為妥當而任命。在我們教會中,小組長就類似於十夫長,牧區的區長約牧養五個小組以下,他們的角色就像五十夫長。在大型的小組教會中,區牧長的角色乃由全職傳道人牧養,類似於百夫長,也因此教會中全職的牧師、傳道就有好幾位。

回顧過去,我們從團契轉型團契小組,再轉型成小組,這過程歷經五年多,我們也從摸索到逐漸熟悉。自2011年起,我們要學習「民數記」,讓人人都有歸屬於自己的支派。從招待組的點名服事,再到小組的牧養,我們會慢慢熟悉自己是屬於哪一個小組,如果兄姊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個牧區或小組,或是名字漏列,請不要客氣向長老、區長或牧師詢問。如果你的會籍在其他教會,但是你願意委身在重新教會的話,牧師希望你能夠「報戶口」在重新教會設籍。

2011年起第一場禮拜中,松年牧區有三個小組,壯年牧區有四個小組,社青牧區有一個小組,再加上計畫倍增二個小組,屆時將有十個小組。我預見將來第二場禮拜的人數會超過第一場禮拜,因此我們預先成立「社青第二牧區」,所謂「第二牧區」就是針對第二場禮拜的牧養。我找了玉雲區長、漢勇長老分享,我們都有共同的期待,在第二場禮拜中落實「人人有屬於自己的支派」的異象。因此,2011年起,社青第二牧區將會有五個小組,除了原本開拓小組、葡萄園小組之外,新的小組有以馬內利小組、以勒小組、以琳小組。若再加上青少年牧區二個小組,兒童牧區的教師小組,屆時第二場禮拜將有八個小組。牧師希望,在重新教會—我們屬靈的大家庭裡,每一個人都能「委身一個屬靈的支派」,讓肢體連結、關懷與跟進在小組牧養中產生,好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4:12)。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第1課 聖經的重要性 (講義)

《聖經入門學校》第1課 聖經的重要性 (講義)
◆學習目標
1. 認識聖經的重要性。
2. 認識聖經對我們的益處。
3. 對聖經應有的態度。

一、何謂「聖經」?
1. 聖經是信仰與生活的根基:宗教改革的五個「唯獨」。
(1)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上帝的話語是我們生活和實踐上的唯一神聖權威。
(2)唯獨恩典(Sola Gratia):我們只能靠上帝的恩典得救,而非靠自己的行為。
(3)唯獨信心(Sola Fide):我們只能靠信心得救,而非靠自己的行為。
(4)唯獨基督(Solo Christo):我們只能靠基督和祂的善工得救。
(5)唯獨榮耀/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我們所信、所作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榮耀上帝。

2. 聖經又稱為「The Book」、「Bible」、「聖書」,在經文中聖經又有其他的名稱:
(1)詩篇1:2
(2)羅馬書3:2
(3)以弗所書6:17
(4)雅各書1:18
(5)彼得前書2:2

二、聖經的重要性
1. 基督教的角度:聖經就是上帝的話語
2. 教會的角度:聖經是教會的基礎
3. 信仰的角度:
(1)聖經讓我們認識上帝,希伯來書1:1-2
(2)聖經讓我們看見救恩,提摩太前書3:15
(3)聖經讓我們得著信心,羅馬書10:17
(4)聖經改變我們的生命,提摩太後書3:16-17,詩篇119:9-11

三、對聖經的正確心態
1. 相信聖經
2. 尊崇聖經
3. 熱愛聖經
4. 服從聖經
5. 護衛聖經
6. 傳揚聖經
7. 研讀聖經

聖經的偉人:獨自為將來預備的使命者—挪亞

一、挪亞的領導能力
1. 公義的品格

2. 順從的領導

3. 忍難的模範

二、挪亞式的教會成長
1. 教會是救恩的方舟

2. 教會要有成長的異象

第7課 新約—應許的成就 (講義)

《聖經入門學校》第7課 新約—應許的成就 (講義)
◆學習目標
1. 認識新約聖經的特徵。
2. 熟悉新約聖經的經卷。
3. 認識新約聖經的時代。

一、新約聖經的特徵
1. 兩約之間,沈默的四百年沒有先知預言。
2. 「時候滿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加4:4-5)
3. 舊約象徵「律法」,新約象徵「恩典」。

二、新約聖經的分類
1. 福音書(4):馬太福音(    )、           (可)、路加福音(    )、約翰福音(    )

2. 歷史書(1):使徒行傳(    )

3. 保羅書信(13):羅馬書(    )、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後書(    )、          (加)、
以弗所書(    )、          (腓)、           (西)、帖撒羅尼迦前書(    )、
帖撒羅尼迦後書(     )、提摩太前書(    )、提摩太後書(    )、
              (多)、             (門)

4. 普通書信(8):希伯來書(    )、          (雅)、彼得前書(    )、彼得後書(    )、
約翰一書(    )、約翰二書(    )、約翰三書(    )、             (猶)

5. 預言書(1):啟示錄(    )

三、新約時代的分類
1. 耶穌的木匠時期(路加福音1-2章)
2. 耶穌公開服事時期(路加福音3-19章)
3. 十字架時期(路加福音19-24章,使徒行傳1章)
4. 初代教會時期(使徒行傳2-12章)
5. 宣教時期(使徒行傳13-21章)
6. 逼迫時期(使徒行傳22-28章)
7. 完成時期(啟示錄)

聖經的偉人:卓越屬靈能力的先知—以利亞
一、以利亞的領導能力
1. 公義的代言人
2. 培育人才的領袖

二、以利亞式的教會成長
1. 教會是禱告的群體
2. 教會是信心的群體

問題討論
1.兩約之間,沈默的四百年沒有先知預言。這時期,對一個原本充滿先知預言的民族是何等的徬徨、黑暗。你認為,耶穌降生的背景為何選在此刻?時候滿足的意義為何?
2. 新約時代的分類有哪七項?今日教會是屬於哪一階段?這對我們有何提醒?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新倍加運動」需要你參與

「新倍加運動」需要你參與
黃春生牧師  (刊載自-重新教會2010/12/26週報)
1954年8月於美國伊凡斯頓(Evanceton)舉開的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第二屆世界會議,以「基督是世界的盼望」為題,要求各會員教會在會前針對其本地的宣教實況做深入的研究。當時台南神學院院長黃彰輝牧師受邀在該會中就此主題作專題演講,因而於該年爭假台南神學院召開研討會。會中由當時南部大會總幹事黃武東牧師以「台灣之宣教」(Ecumenical Studies, “Evangelism in Formosa”)為題提出研究報告,指出台灣324市鄉鎮中尚有161鄉鎮未設教會,信徒數亦僅佔全人口之0.72%,就台灣九十年來的宣教成效而言,實有深加反省檢討之必要。適其時高雄中會提出「全台歸主」的傳道方案,遂匯成倍加運動的動機。黃武東牧師將上述報告書整編成「設教百週年紀念教會倍加運動(P.K.U., Poē Ka Ūn-tōng)」案提出討論,建議全教會應把握時機,傾盡全力傳道設教,以期教會、信徒數之倍加,作為十年後設教百週年紀念大典的奉獻禮物。

新的一年2011年即將到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再五年就進入台灣教會第三個禧年—也就是第150週年。2011年是台北縣改制「新北市」的開始,是中華民國的「百年」。2011年是基督教傳入台灣146年,長老教會總會近二年來已經開始計畫五年的「新倍加運動」,在設教150週年前夕,仿效55年前台灣教會復興的典範展開新一波的「新倍加運動」。我們重新教會是倍加運動時所設立的,因此流著「倍加運動的血液」,當然在這場宣教契機上不可缺席。接下來的五年對我們來說是「關鍵的五年」,也因此牧師與長老要帶領同工規劃及把握這五年的契機,希望我們教會順應這一波聖靈的工作,好使教會得到復興、靈命得到增長。因此,這一年開始,我們有三項要緊的革新目標:

一、人人有屬於自己的支派
我們教會從團契轉型成「團契小組」歷經四年,從「團契小組」轉型「關懷小組」歷經二年。關懷小組二項核心文化,關係式佈道與單獨會主也逐漸形成風氣。接下來,牧師希望人人在屬靈的「以色列(教會)」中都有歸屬的支派,重新教會是上帝屬靈的家,是上帝選民的群體,自舊約開始選民都有歸屬的支派,同樣地,每位兄姊也必須有歸屬的「關懷小組」,在小組中得到關懷、牧養、陪伴、裝備、服事。
也因此,明年開始教會的點名將以你所屬的支派(牧區小組)為依據,讓你知道所歸屬的小組,藉由小組來成全我們的靈命。

二、開大門,關後門的招待與牧養服事
反省過去數年來,我們看到有許多的新朋友造訪我們,雖然我們的大門敞開,但是後門開得更大。因此,牧師與敬拜部門招待組的同工,希望建立一套「開大門,關後門」有果效的招待服事。這項服事需要關懷小組全力的配搭,養成主動關懷與跟進的招待服事,因此,明年起關懷小組的小組長、屬靈家長將參與招待的服事。敬拜部門也會定期舉行招待訓練,不斷修正招待的標準作業流程。而牧區會議中,牧師與區長也會特別督導關懷與跟進工作,期待新朋友、未出席禮拜者都得到小組的跟進與關懷。

三、設立門徒訓練學校,栽培門徒
若是我們強調用「數字」來衡量「倍加」的成果,就會有落入「法利賽」律法主義的危險中。上帝的恩典不是用「數字」來衡量,不是生意人眼中的「一分錢一分貨」,當我們分享上帝白白的恩典,才能令人感受到上帝的愛。因此耶穌說:「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換言之,傳福音最好的方法就是分享上帝的愛。此外,在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中,祂也要我們教導信徒成為門徒(太28:19-20),因此人數「倍加」的同時,信仰生命也必須倍加、深化。所以,明年開始我們將開辦「門徒訓練學校」,並結合關懷小組的聚會型態,使門徒訓練小組化、生活化。

這五年除了是建堂的關鍵時刻,更是教會轉化與復興的關鍵時刻,牧師希望我們大家一同委身,一同建造我們屬靈的家。屬靈的原則是「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9:23)讓我們信靠耶穌,仰望與跟隨祂,上帝必定在我們當中成就大事。

Christmas wish for

Dear All,
May the light of our Saviors love be with you at Christmas and always... and all the happiness you could wish for.
Christmas Eve,2010
Rev. Huang, ChunSheng & Family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Bon Jovi - Hallelujah

Bon Jovi - Hallelujah
黃春生牧師
Bon Jovi是我學生時代所喜歡的搖滾樂團之一(另一團是愛爾蘭的U2),在所有搖滾福音樂當中,這首《Hallelujah》的歌詞最有意思。人在受試探還能悔改,在受逼迫仍不氣餒,還能夠唱出哈利路亞來讚美主,這樣的信心才是堅定的信,這樣的讚美才能勝過冷酷與破碎的人性。這首歌的旋律雖不搖滾,但深深扣人心弦。

Hallelujah 哈利路亞 Words & Music by Leonard Cohen

I've heard there was a secret chord
我曾聽過一種神祕的和弦
That David played, and it pleased the Lord
是大衛王為了讚美上帝而奏
But you don't really care for music, do you?
但你不在乎這是怎樣的音樂,不是嗎?
Well, it goes like this
好吧!它是這樣彈奏的
The fourth, the fifth, the minor fall, the major lift
四度,五度,降小調,升大調
The baffled king composing Hallelujah
困惑的國王拼奏出哈利路亞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Well, your faith was strong but you needed proof
是的,你的信心堅定,但是你需要去證明它
You saw her bathing on the roof
你看到她在房頂沐浴 
(註釋:指大衛見到拔示巴,撒母耳記下11:3)
Her beauty and the moonlight overthrew you
她月光襯托下的美麗擊潰了你
(註釋:指大衛後來與拔示巴犯了姦淫)
She tied you to a kitchen chair
她把你綁在廚房的椅子上
She broke your throne, she cut your hair
她毀了你的王位,她剪了你的頭髮
(註釋:指參孫頭髮被大利拉剪去而失去神的力量,士師記16:19)
And from your lips she drew the Hallelujah
她讓你從唇齒之間再次讚美主
(註釋:意指受試探、跌倒後,還能悔改向主讚美,這就是證明你的信心是堅定的)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Well, baby, I've been here before
是的,寶貝!我曾經來過這裡
I've seen this room, and I've walked this floor
我看過這個房間,我也走過這裡
I used to live alone before I knew you
我在認識你之前曾住在這裡
But I've seen your flag on the marble arch
我曾看到你在大理石拱門上的旗幟
And love is not a victory march
但是愛並不是一場勝利的遊行
It's a cold and it is a broken Hallelujah
它是冷酷的,它是破碎的哈利路亞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Well, there was a time when you'd let me know
嗯!你讓我知道過去那段時間
What's really going on below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But now you never show that to me, do you?
但如今你不再讓我知道了,不是嗎?
But remember when I moved in you
但當我靠近你時請記得我
And the Holy Ghost was moving too
聖靈也一同進入
And every breath we drew was Hallelujah
我們每次的氣息都是為了讚美主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Well, maybe there is a God above
好吧!也許天上有一位真神
But all that I've ever learned from love
但我曾經從愛中學習到
Was how to shoot somebody who out drew you
只是如何擊敗對手
It's not a cry that you hear at night
那不是你在暗夜中聽到的哭泣
And it is not somebody who has seen the light
那也不是某人見到了光明
It's a cold and it is a broken Hallelujah
它是冷酷的,它是破碎的哈利路亞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Hallelujah, Hallelujah
哈利路亞,讚美主

演唱:Lucy Thomas https://youtu.be/4hjgkvuKES8
推薦Bon Jovi另一首搖滾福音歌曲: Livin' On A Prayer 《禱告的生活》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婚禮的祝福與勉勵—何奇峰、張虹的婚禮祝福

婚禮的祝福與勉勵—何奇峰、張虹的婚禮祝福
黃春生牧師
2010/11/20
最好的祝福是從上帝而來,剛剛婚禮上你們已經聆聽賴顯章牧師傳講上帝的信息「基督親自把和平賜給我們」(以弗所書2:11-22),藉著耶穌基督我們可以與上帝建立起好的關係,藉著耶穌基督,夫妻彼此也建立好的關係。這就是我在教會中一再提醒大家的話,「好的關係會帶來祝福」,我們與上帝建立好的關係必定增添生命的祝福,同樣夫妻之間、家人與朋友之間建立好的關係,也會為我們的生命帶來祝福。

詩篇25:14說:「上主跟敬畏他的人做朋友,把自己的約指示他們。」若我們與上帝之間建立起如同朋友的好關係,我們就會明白上帝的旨意。創世記記載上帝要懲罰所多瑪、蛾摩拉的罪惡時,上帝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我所要做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創18:17)因為,亞伯拉罕與上帝之間如同朋友的關係,使他知道將來會發生的事。若是,我們與上帝建立如同朋友的好關係,上帝也會啟示我們前面當走的道路,這樣一來,我們的人生就不會走許多的冤枉路。

與上帝之間建立起朋友的好關係,同樣夫妻之間、家人與朋友之間也需要建立起如同朋友的好關係,因為,好的關係會帶來祝福。詩篇133:1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在家庭中彼此和睦同居,在上帝的眼中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這樣的家庭也因此會得到上帝的賜福。

家,不在乎大小,不在乎豪華簡陋,只在乎有沒有尊重、瞭解、安慰、關懷、信任、付出和犧牲。當然,最重要的是愛。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雅典蓋了一間房子。有一位朋友去拜訪時,覺得屋子很小,就問說:「以蘇格拉底這樣有名望的人,為什麼不建一間適合他身分的屋子?」蘇格拉底回答:「如果這樣狹小的屋子能夠擠滿真正的朋友,我就心滿意足了。」確實,再大的屋子若無知心的好朋友,也會感到生命的寂寞。 

牧師要祝福你們,無論在有形的家,或是無形心靈深處的家,都擠滿真正的朋友。在耶穌基督裡建立好的關係,更為你們帶來生命美好的祝福。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教會標準作業程序(SOP)的建構

教會標準作業程序(SOP)的建構
黃春生牧師

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在國內外的政府、機構及各產業中已經行之已久,並成為組織效率或成效提升的基礎和準則。其實,SOP 的概念或多或少都存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小至個人辦理日常事務都會遇到,例如我們到醫院、戶政、郵局,甚至在網路上購物等程序,都會涉及不同的SOP流程。甚至,大到警務、軍事、航空、藥廠、食品等諸多作業系統,擬定制度化或標準化的工作規範,這些不同的作業步驟都得嚴格遵照SOP的標準來辦事,以達最高成效。其實,組織化的教會也是有自身的作業程序,但這些程序的施作上,往往會因人而異在進行,有時也因為職務交替而無法順利傳承或銜接。如今,我們應該賦予教會事工必要的SOP流程,讓教會同工「凡事都要依照次序,規規矩矩地去做。」(林前14:40)








































SOP舉例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A Prayer for When You’re Anxious

A Prayer for When You’re Anxious
當你憂慮時的祈禱


Grant that I, Lord,
主,我的施捨者
may not be anxious about earthly things,
願我不為世間的事物憂慮,
but love things heavenly;
只喜愛屬天的事;
and even now, while I am placed among things that are passing away,
即使是現在,我身旁圍繞著許多將流逝的東西,
hold fast to those that shall endure;
緊緊把握那些所能承受的;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who lives and reigns with you and the Holy Spirit,
並聖靈運行與治理,
one God, for ever and ever. Amen.
在神裡,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公禱書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從「祭司」到長執

從「祭司」到長執
黃春生牧師 (刊登於2010/11/14重新教會週報)

禮拜三(2010/11/10)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生日,當天單獨會主的進度讀到出埃及記第18章,那裡有一段經文這樣說:「第二天,摩西在人民中處理紛爭,從早到晚十分忙碌。」(18:13)這讓我反省到,人無論能力多麼高強,都是很有限的人。縱使摩西在出埃及的運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領袖,但是他還是一個有限的「平凡人」。摩西從早到晚都在忙著審理人民的陳述案件,處理人民的糾紛,只要有糾紛他就自己處理,結果卻是變成人民「從早到晚」站著等他審理案件。這樣一來,不但不是在幫助人民解決問題,有時反而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擾民。確實,就算能力再強的人也會有耗盡的一刻。

任何一個團體中都害怕「全能型」的領導者出現,因為這樣的領導者很容易被塑造形成「偶像」,在獨裁的國家、社會裡,這樣的情形最普遍。在基督教會裡,我們更應該警惕此事,我們應該謙卑回到人的有限與本質來看,這樣才能夠避免「權柄偶像化」。論到肢體的同工與分工,保羅告訴我們說:「一個身體是由好些肢體構成的,而每一個肢體有它不同的功用。同樣,雖然我們有許多人,我們在基督裏成為一體,互相聯絡,構成身體不同的部份。」(羅馬書12:4-5)又說:「如果全身是眼睛,怎麼能聽呢?如果全身是耳朵,怎麼能嗅呢?然而,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把那些不同的肢體都安置在人的身體上。」(哥林多前書12:17-18)在教會這個屬靈的身體裡面,每個肢體、每個人都應發揮每個人不同的恩賜,來榮耀上帝。今天我們要召開會員和會來選舉新任的長老、執事,更可以從這幾段經文來反省我們的選舉態度。

長老教會延續十六世紀以來「信徒皆祭司」的精神,強調信徒都應成為服事的祭司,而教會領袖或同工則是由「祭司」相互選出。這不是否定聖靈的工作,而是順從聖靈在每位「祭司」身上所行的感動。因此,我們若無法以謙卑的態度來讓聖靈帶領,我們就會憑著「血氣」來選出教會的同工,被選出的同工沒有聖靈的呼召,連帶也使得服事倍感壓力,甚至將世俗的觀念帶入服事中。所以,首先我們要以信仰的態度來看待長執選舉,而不是說「今年該換誰?」,或是考量與誰的交情好等,這些都不是我們選舉的準則與態度。我們必須清楚自己的身份,你是「王家的祭司」(彼前2:9),是屬聖潔國度的一份子,因此,你必須選出一位「祭司中的模範者」。換言之,我們選的對象必須先有「祭司」的委身態度,然後在眾人看為妥當而選出他們擔任教會的長老、執事。論到「祭司」的身份,就必須瞭解到祭司就是「上帝話語的維護者」,若是長執對於上帝的話語不求甚解,這樣教會就很容易落入世俗價值的當中。

有長老制度的產生,應可追溯到摩西時代,他選立長老70人來協助他處理百姓的事務(民11:16-17),而在耶穌時代每個會堂都設有長老來維持信徒的信仰生活與風紀。在初代教會時,將長老分成「教訓的長老」和「治理的長老」(提前5:17)。教訓的長老就是「牧師」,治理的長老就是堂會選出的「長老」,而「治理」不是管轄,乃是服務(可10:12-45)。

在教會的組織裡,小會由牧師和長老組成,依據總會法規規定,小會的職責是:傳道,執行禮拜和聖禮典,維護教會風紀和信徒的信德,管理教會財政,管理會員籍,辦理選舉及任免長執等,也是教會對外行文的代表。依據法規第九章第95條規定:長老、執事的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在選舉規則第二章第12條規定:長老候選資格需曾任執事二任以上者。

長執會則是由傳教師、長老、執事組成。依據總會行政法規定:長執會的任務在於辦理庶務、慈善、社會服務等事工。依據選舉規則第二章第12條規定:執事的資格必須陪餐滿二年者才具備候選資格。

執事的職責偏重在教會的庶務工作和對外的慈善工作。因此,身為執事應該清楚教會的需要,如教會內的器材設備、環境清潔、禮拜用品等,甚至人力的調配,教會的維修等。此外執事也需知道教區或社區裡面有哪些亟需幫助的人,以便辦理對外的慈善工作。此外,從現代中文譯本聖經裡特別將執事翻譯成「教會領袖的助手」即長老的助手(提前3:8),這也反映出執事的定位。

使徒保羅一再提醒我們,身為長老、執事,應該知道在信仰生活上有好的見證,這樣才能成為信徒的「領袖」(提前3:1-13)。教會與社會中的社團、公司不同,教會是一群受耶穌基督呼召的人所組成,是傳揚上帝國和基督的救贖之信仰團體,講的是奉獻自己,以及「對上帝有信、對厝邊有愛、對鄉土有情」。因此,在教會裡談不上有何利益可謀,也扯不上有何地位可圖。每次長執選舉時,我們應該提醒自己必須從認真、委身的「祭司」中選出長執,這樣一來教會就不走偏差的路,也必然能夠走在上帝的旨意裡。

第11課 聖經,要正確地學習 (講義)

《聖經入門學校》第11課  聖經,要正確地學習 (講義)
◆學習目標
1. 聖經的特性。
2. 基督教與異端的聖經觀。

一、聖經的特性
1. 聖經不是百科全書
2. 聖經不是律法全書
3. 聖經不是密碼文件
4. 聖經是真理
‧詩篇119:160
(1)聖經具有啟示性          彼得後書1:16-18
(2)聖經具有普遍性          羅馬書1:16
(3)聖經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提摩太後書3:17

二、基督教與異端的聖經觀
1. 基督教(新教)
‧五個「唯獨」的改革信念
(1)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上帝的話語是我們生活和實踐上的唯一神聖權威。
(2)唯獨恩典(Sola Gratia):我們只能靠上帝的恩典得救,而非靠自己的行為。
(3)唯獨信心(Sola Fide):我們只能靠信心得救,而非靠自己的行為。
(4)唯獨基督(Solo Christo):我們只能靠基督和祂的善工得救。
(5)唯獨榮耀/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我們所信、所作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榮耀上帝。

2. 天主教(舊教)
(1)聖經和教會傳統是信仰生活中的根據
(2)解釋聖經,教宗擁有最後權威

3. 耶和華見證人會-異端
‧宣稱為耶和華作見證,主張他們的教導才是真理

4. 摩門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異端
‧主張他們的教主約瑟‧史密斯所寫的經典是神的新啟示

5. 統一教-異端
‧否認聖經的權威,視為一部經典而已
‧從聖經中摘要八百多句,以《原理講論》為教義真理

三、聖經界定異端的標準
1. 藐視聖經的權威
2. 錯誤解釋聖經
3. 不健全的神秘主義

聖經的偉人:從挫折中站立的門徒—彼得
彼得:「磐石」

一、彼得的領導力
1. 自我形象的改變。
2. 福音的熱忱。

二、彼得式的教會成長
1. 教會成長是神的恩典。
2. 渴望教會成長的態度很重要。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第10課 聖經,人生的指南(講義)

《聖經入門學校》第10課 聖經,人生的指南 (講義)
◆學習目標
1. 規範的目的。
2. 規範的種類。

一、規範的目的
1. 為了明白神的旨意
‧申命記17:9

2. 為了更像耶穌
‧耶穌成全了神的律法(馬太福音5:17)
‧加拉太書3:24

3. 為了醒悟自己的罪
‧詩篇119:130

4. 為了成為未信者的榜樣
‧約翰福音13:34-35

二、規範的種類
1. 十誡(出埃及記第20章)
‧對神的誡命:第1-4條
‧對人的誡命:第5-10條

2. 登山寶訓(馬太福音第5-7章)
‧自我形象的建立,關於殺人、姦淫、離婚、起誓、報仇、愛鄰居

3. 新的誡命(The New Commandment)
‧約翰福音13:34

4. 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
‧馬太福音28:19-20

5. 黃金律(The Golden Rule)
‧馬太福音7:12

6. 敬虔生活
‧彼得後書1:5-7

聖經的偉人:使別人成功的預備者—施洗約翰
施洗約翰:「耶和華是恩慈的給予者」

一、施洗約翰的領導力
1. 預備好的領袖。
2. 有異象的領袖。

3. 犧牲的領袖。

二、施洗約翰式的教會成長
教會是期待主的新婦。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A Prayer of Martin Luther

 A Prayer of Martin Luther

Behold, Lord, an empty vessel that needs to be filled.
主,看啊!空瓶需要被填滿。
My Lord, fill it.
主啊,請充滿它。
I am weak in the faith; strengthen me.
我信心軟弱,求主堅固我。
I am cold in love; warm me and make me fervent, that my love may go out to my neighbor.
我愛心冷淡,求主給我溫暖與熱情,好使我將愛帶給鄰舍。
I do not have a strong and firm faith; at times I doubt and am unable to trust you altogether.
我的信心不在堅定,有時懷疑無法完全信靠你。
O Lord, help me. Strengthen my faith and trust in you.
求主幫助,堅固我的對你的信靠。
In you I have sealed the treasure of all I have.
我所有一切的至寶都藏在你裡面。
I am poor; you are rich and came to be merciful to the poor.
你以富足來憐憫我這貧窮的人。
I am a sinner; you are upright.
我是罪人,而你是正直。
With me, there is an abundance of sin; in you is the fullness of righteousness.
對我來說,你以完全的公義來除去我所有的罪。
Therefore I will will remain with you, of whom I can receive, but to whom I may not give.
因此,我要跟隨你,將我所領受的,也給予那些未曾接受的。
Amen.
阿們。

我的國民黨經驗

我的國民黨經驗
黃春生牧師
我學生時代過得非常多采多姿,也有不堪回首的一段。擔任學生社團社長、登山嚮導、救國團輔導員、學生會會長,甚至還曾經擔任過國民黨南知青黨部常委...。這件事,就連我很多的朋友都不知道。

這是一段二十多年前的不堪往事,我寫這一段走過的歷史,是希望反省我自己,也希望我的朋友瞭解我的生命歷程。我目前沒有參與也不會加入任何的政黨,但是我在學生時代卻曾經加入「中國國民黨」。學生時代我是很活躍的學生領袖之一,剛擔任「鏗鏘社(康輔社)」的社長時,生活輔導主任就拿入黨申請書給我,但是我記得父母三令五申不可在學校加入任何政黨,這事也就無疾而終。擔任社長期間,同時也擔任幾處救國團活動中心的輔導員,寒暑假期間幾乎都在帶領救國團的營會、戰鬥營、縱走隊等。連續幾年期間,我只有在農曆新年前後賦閒在家。此外,我也擔任其他二個社團的社長、副社長,協助學弟妹在救國團活動中心爭奪「地盤」。幾乎每學期我都獲得「群育」獎學金,最後,我還被全校學生選為學生會主席。

我在學校的學業成績都低空all pass,記得有幾門缺課太嚴重,雖然考試通過,但是老師仍然執意要「死當」,最後都是請生活輔導主任及主任教官出面。也許是欠了這份人情,主任教官找我去談話要「吸收」我入黨,那時我只好「束手」。很快地,他就讓我擔任區黨部的小組長,隔一學期就成為區長,最後擔任「常委」,這是「南知青」黨部(南部知識青年黨部)賦予的「官銜」,就是校內「黨社社長,而校長就是知青黨部的主任委員回想當年黨社的聚會程序簡直就像一種「禮拜程序」,有愛國歌曲,向總理遺像行禮,還要朗讀總理遺訓,還有類似「講道」的三民主義、國父思想的演講,最後還要唱黨歌「頌榮」黨國一番。如今想起來,我真的要好好的反省,違背上帝的十誡,拜了好幾年的「黨國偶像」而不自知。擔任區委、常委都是在應付黨部交辦的一些事務,說難聽一點還要填寫校園及社會安全報告,說直接一點就是「打小報告」。對我來說,我很討厭這件事情,只好「交白券」。又是人情,後來經一位學姊的引見,我被「吸收」成為調查局外線組在校園內的線民,這件事對我也造成不少困擾。有一回我與調查員在一間空盪教室談話,還被主任教官撞見,或許如此主任教官對我非常禮遇。如果問說,我是否有交過什麼違背良心的報告?我要說:「沒有!」我只交過一次幫派份子校園吸收黨羽的報告,而且我還因為看不慣他們欺負同學的行徑,還在宿舍與他們大打一架。事後,打架的人都被記過,而主任教官還為我記功,因為我挺身維護同學。這件事情之後,我與調查員就少有聯絡了,甚至斷了線。

我當兵時,是在新訓中心的醫務所擔任醫官。我的黨員資料當然也很有效率的傳送到政戰的手中,有一回與政一參謀官(又稱人事官)打球,他平時職務是在軍中吸收黨員,辦理忠誠調查,他主動告訴我,他手頭上有我所有的資料,這讓我嚇一跳,所謂的「忠誠檔案」就是這麼一回事嗎?遇到選舉的時候我是屬於「忠誠」,所以一定可以放假回家投票,甚至政一參謀官還會把放假的軍士官找過去,予以「重點提示」,其實就是指定我們投幾號。選舉期間,休假都是管制的,好聽是戰備等級提高,實際上還是有人能夠放假,特別是那些「忠誠」的人。我不知道阿兵哥放假是否都被賦予選舉任務,但是連當醫官的人都被叫去「重點提示」,那麼其他人恐怕也是如此吧!

可能我喜歡自我批判吧!軍中黨部越是如此反民主,我越是萌生討厭。說實在的,我當兵的年代國民黨的招牌還真好用。但是,我覺得這樣很齷齪,所以主動退黨。其實,我那一個年代,很多學生入黨,都是教官規定,好達到他們的學年「業績」。那個年代,幾乎擔任學生會的主席或幹部都必須入黨,真的令我厭惡,所以我也主張要廢除軍訓教官。

1990年3月中旬,來自台灣南北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抗議,他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當時,我放下手邊工作也去聲援「野百合學運」,因為我經歷過國民黨的文化,知道那些老國代若不台,台灣就無法跨入實質的民主政治。也因此,我會以選票來溫暖那些曾經為民主坐牢、犧牲過的人,讓他們不會覺得孤單。在那段時間,我特別喜愛閱讀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在與《聖經》的對話中,更明白上帝的旨意,更關注人權、民主、社會公義與國家主權等議題。 

在1994年6月23日與神學院原住民同學一起上街頭,聲援「爭取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為爭取原住民自己的名字、尊嚴與地位,當時還是神學生的馬耀‧谷木牧師,還因此遭法院以:分裂國土、妨害公務等無須之罪羅織黑牢一年之久。那時,在台北地方法院的抗議行動,我也前往參加。套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話:「我們若是不關心當代的社會問題,就不是一個真正傳福音的基督徒。」享譽北美基督教會的修大師傅士德(Richard Foster)博士在他的大作《屬靈操練禮讚》這樣說:「生命本身就充滿政治性,若我們拒絕影響公共政策,自有其他人試圖左右它。」對國家主權與社會正義,我是這樣期待的「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備註:我當兵的年代,政戰主任底下有五位參謀:政一人事官、政二政戰官、政三保防官、政四監察官、政五福利官。
備註 學生時代,國民黨的學生區黨部在學校都是登記社團,享有學校給予社團的資源。這些黨社有三民主義研究社、大陸問題研究社、格致社、力行社...。
備註:得到解放神學的啟發,讓我對出埃及記之詮釋有了不同的起點。1997年我在台北和平教會就曾以「出埃及的再思」作為講道的主題。

韓國教會的奮興是來自祈禱的運動嗎?

韓國教會的奮興是來自祈禱的運動嗎?
黃春生牧師
今天(2010/11/8)單獨會主的進度讀到出埃及記16:1-36讓我再次省思到教會要如何奮興的課題。這段經文一開始就描述以色列人向他們的領袖摩西埋怨,但是很多時候,所遭受的困境、苦難並不是領袖所能控制或改變的。摩西也很清楚的傳達上帝的信息說:「他已經聽見你們的埋怨了;一點都不錯,你們的埋怨是對他而發的,因為我們不過是執行他的指示而已。」上帝在以色列人的生命遭遇「人生的曠野」時,除了從天供應他們嗎哪、鵪鶉,還要藉此考驗他們的信心與愛心。

為何上帝會選在曠野操練以色列人呢?因為這樣的環境能使人體會到人的有限,認識到生命不是靠物質,而是信靠上帝的帶領。過去他們在埃及是倚靠主人的安排過日子,如今獨自為自己與民族安排卻不會。曠野與過去在埃及富裕的物質環境,二者相互比較,現在物質生活幾乎完全欠缺,而且所欠缺的是生存所必須的糧食和水,因此,他們時常有一種生命的不安全感。這一章的記載,就是讓我們看到,在沒有食物的曠野中,上帝要塑造出以色列人何種的心靈。同樣地,不是以色列人才會遇到「生命中的曠野」,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中多會遇到不同的困境、苦難與打擊,當我們在認識這段經文時,同時也是在塑造我們的心靈,幫助我們走出「生命中的曠野」。

耶和華從天上賜下嗎哪和鵪鶉給以色列百姓,一方面是恩典;另一方面也是考驗以色列人是否有信心,是否遵守上帝的話(申命記8:3)。換言之,遵守上帝的話必有上帝的恩典。同時,也查驗以色列人是否倚靠上帝每天的供應,彼此相愛不徇私的與他人分享,並相信祂在第六天內會賜下雙倍的食物。

出埃及記16:20記載:「可是有些人不聽摩西的話,留下一些。第二天早晨,這些留下的都生了蟲,而且有霉味。摩西對他們生氣。」許多人因為沒有食物而感到「不安全感」,因此他們有人多撿了一些留下來。這可能是他們曾經因為經驗到飢餓之痛苦的緣故。但是,也可以看出人貪婪的心從這裡表露出來。在一個團體裡,如果有人想多拿一些,就會使團體的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因為多拿會造成不均。1940年代在飢餓的中國,中國共產黨能夠很快竄起,並在1950 年代取得統治政權,就是嚴厲實施「共有」的財產制度,使得原本軍閥統治的國民黨一敗塗地,原因就是在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有嚴重的貧富差距。這也就為何四O年代共產主義會盛行在許多貧困的地區的原因,例如非洲、亞洲,尤其是中南美洲,原因就是和社會的貧富差距大有關。

在出埃及記第16章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要實踐分享的團契生活,才能來重建我們的心靈。身體的出埃及不是真的出埃及,真正的出埃及必須從心靈重建開始,上帝首先要以色列人過著「團契分享的生活」來重新個人及群體的心靈。若要走過艱困的路途,進入上帝應許美好之地,就必須大家有同甘苦的堅強信念,不能存有私心。 我們看到雖然摩西和亞倫一再交代以色列人民在撿取嗎哪、鵪鶉的時候,不要撿取超過每一天每一個人所需要的份量,但是,還是有些人不聽摩西和亞倫的吩咐,多撿了,並且留到隔天,結果引來上帝的生氣。 

我們也看到上帝有祂奇妙作為,讓這些多拿的人,他們手上多出來的部份變成腐敗的東西。使徒保羅在對他所建立哥林多教會,曾有過這樣的勉勵話說:「我不是想加重你們的負擔,來減輕別人的負擔。既然你們現在富足,就應該幫助那些貧窮的。到了他們富足而你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也會幫助你們。這樣雙方面都有機會互相幫助。正如聖經上說: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沒有缺。」(哥林多後書8:13-14) 確實如此,一個真正屬於基督的教會不會只管自己富足就好,而是應該在富足的時候,還能想到那些欠缺的人,幫助他們。這種態度基本上是在見證對上帝的愛有信心,否則就是在表明對上帝賞賜信賴的心不夠。

我在神學生時代曾經到韓國進行教會實習三個月,居住在台北大安教會的姊妹教會首爾弘聖長老教會為我安排的寄宿家庭。我參訪超過三十個教會、機構、神學院,有位於江南區的忠峴長老教會(Choong Hyun Presbyterian Church)、汝矣島的神召會(趙鏞基牧師)、總神大學(長老教會總會神學院暨大學,當時神學院有三千多名神學生)、切頭山殉教聖地、殉教者紀念館、崔子實祈禱院與數個祈禱山。當時,在韓國期間主要是研究韓國教會增長之遠因、組織、型態等。一般人都會認為韓國教會的興旺就是出於禁食祈禱的運動。但這些只是後來的表象,其實韓國信徒火熱祈禱的契機,是來自1950年的韓戰背景。因為韓國教會實踐基督的「愛」,並在祈禱中延續這項見證,使得百萬北韓難民看到、摸到基督的愛,因而帶來韓國教會的復興。這正應驗耶穌所說的:「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 13:35)

一九五O年發生韓國內戰,北韓的軍隊在中國和蘇聯幫助下越過38度線,數以萬計的難民逃到南韓來避難。許多教會將禮拜堂改成臨時難民收容所,許多信徒拿出他們家裡所有的食物到教會去分給那些難民吃、安慰他們,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大家一起在教會裡渡過那段艱辛的內戰日子。由於食物很快就沒有了,大家很著急,不知如何才能渡過那未來的日子。有人想到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沒有東西吃的日子,因此,他們向上帝祈求,就像當年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到曠野缺乏食物、水的日子,祈求上帝帶領韓國人民也能經過戰爭期間艱困的生活。當食物嚴重缺乏的時候,他們祈求上帝的賞賜,期盼上帝也會像賜給以色列人民嗎哪一般地賜食物他們。

但是「嗎哪」非但沒有出現,反而物資越來越匱乏。雖然如此,基督徒不徇私,與難民分享他們所有的物資也很快的用盡。但是教會不放棄對上帝的信心,仍一直祈禱,再祈禱,不停地祈禱,就這樣禁食祈禱孕育而出,並且蔓延到整個南韓的基督教會。他們就是用這種禁食祈禱的方式勝過了缺乏食物的困境。沒有多久,美國和其他聯合國軍隊就接連而來,各種援助物資如同「嗎哪」搭飛機而來,飢餓的危機逐漸解除。當他們第一次領到聯合國所提供的救助糧食時,他們說那真是甘甜如同嗎哪!但是,韓國的人民-尤其是從北韓湧入來的難民,因為體驗到南韓教會的愛心,以及用禁食祈禱幫助他們度過飢餓的日子,在大戰後,他們幾乎都加入了教會,成為受洗的基督徒。這才是韓國教會興盛的真正背景-以實際愛的行動,與困苦、需要的人同分擔生命生存的需要。我們不能只單獨從韓國教會今天的復興的現象去看,也不能只從他們熱心於禁食祈禱的信仰行為去探討,必須從上述這段歷史的見證去反省會比較正確。

這種歷史背景至少說出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分享就會有餘,自私導致不足。這也是出埃及記作者告訴我們「撿多的沒有剩,撿少的也不缺」的真理,這句話也同時說出上帝創造世界的奇妙攝理,是所有基督徒學習分享給別人的重要課題。

備註:韓國的長老教會
1959年韓國長老教會因信仰上的分歧而分為合同(Hap Tong)和統合(Tong Hap)兩派。

目前,韓國長老教會主要有四大教派,其中PROK、PCK與PCT有邦交。

統合(Tong Hap):大韓耶穌教長老會(PCK)
合同(Hap Tong):大韓耶穌教長老會合同福音會1959年由PCK分裂出來。
高麗:高麗耶穌教長老會

韓國長老教會大學:總神大學(總神神學院)、長神大學(長老會神學院)、高神大學(高麗神學院)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We Need All Three Parts on The Trinitarian Gospel.

We Need All Three Parts on The Trinitarian Gospel.

God the Father justifies sinners by satisfying his own wrath through the death of Christ and by applying Christ’s righteousness to sinners who respond to him in faith.

God the Son inaugurates the kingdom of God on earth through his life, death, and resurrection.

God the Holy Spirit breathes new life into sinners, giving us eternal life (“the life of the age to come”), uniting us to the community of faith, and empowering us to live in the world as a foretaste of the new creation.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我是祂的弟兄--馬丁路德祈禱文

我是祂的弟兄--馬丁路德祈禱文
“I Am His Brother” – A Prayer of Martin Luther

O gracious God,
哦!恩典的神,
I am fully aware that I am unworthy.
我完全知道,我不配。
I deserve to be a brother of Satan and not of Christ.
我只堪是撒但的弟兄而不是基督的弟兄。
But Christ, your dear Son died and rose for me.
但基督,上帝的愛子為我死而復活。
I am his brother.
使我成為他的弟兄。
He earnestly desires that I should believe in him,
他誠摯地渴望我信靠他,
without doubt and fear.
毫無疑問和恐懼。
I need no longer regard myself
我不需要再把自己
as unworthy and full of sin.
當成不配和充滿罪惡。
For this I love and thank him from my heart.
為此,我由衷的愛他和感謝他。
Praise be to the faithful Savior,
讚美歸給信實的救主,
for he is so gracious and merciful
因為他是何等的慈悲與憐憫
as are you and the Holy Spirit in eternity.
如同你和聖靈在永恆裡。
Amen.
阿們。

- Martin Luther, from Luther’s Prayers

以信仰實踐公民革命

以信仰實踐公民革命~羅馬尼亞重獲自由
黃春生牧師

常有基督徒認為要順服所謂的「在上掌權者」,但是在上掌權者若行不義或違背上帝時,我們仍可盲目順從嗎? 我們有可能因此成為助紂為孽者。這讓我們想起彼得所做的堅定信仰告白:「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徒5:29)希望我在深夜時刻所寫的這篇文章,能夠引起我們「以神為中心」的政治思維,以信仰來實踐公民革命,致力國家主權與公義。

1989年11月9日在東德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前,人民以點燭和禱告,以「非暴力戰爭」方式推倒柏林圍牆,促成「東德瓦解」。之後,歐洲的共產國家如骨牌效應一個一個結束,連最大的蘇聯也是一樣。為何東德會在一夜之間瓦解?為何東歐共產黨會陸續的瓦解?如果我們去看當時的事件,都會得知是聖靈的偉大作為。羅馬尼亞重獲自由便是其中的一例。

八O年代35歲的年輕牧師拉斯羅.托克斯(László Tőkés)接下了一間位於羅馬尼亞提米索阿拉市(Timisoara)小小的加爾文派(改革宗)教會的牧師職份,服事他的匈牙利同胞,這一群人是住在羅馬尼亞邊境內,屬於被壓迫的少數族裔。他上一任牧師是公開支持所謂的在上掌權者-羅馬尼亞共產政府,甚至還在他的聖袍上帶著一顆紅星。托克斯正好相反,他如同先知一般指責不公平之事,抗議政府的行動。他放膽傳講福音,過不多久有祖籍分別是羅馬尼亞或匈牙利,失志反對在上掌權不義政權的人,都齊聚一堂。兩年之內,會友從四十多人增加到五千人。

這位勇敢的年輕牧師放膽傳講福音的公義,但這在共產國家裡,卻是十分危險的。每個星期日,當局都會派遣帶著槍械的警察站在教堂前面;他們也僱用暴徒攻擊托克斯牧師;他們還沒收他的糧票,不讓他購買食物或燃料,但是教會會友持續支持並供應他。1989年3月31日當局下令禁止他講道,教區主教則為他提起民事訴訟。10月20日法院下令將托克斯牧師驅逐出境,上訴也被駁回,且12月15日前必須自動離境。

直到12月15日的寒冬夜晚,羅馬尼亞共產黨當局派出警察,要逮捕托克斯牧師並將他驅逐出境到匈牙利。沒想到警察抵達時,驅離工作竟遭到全面的攔阻。一道人牆環繞著教堂入口,包括加爾文派的改革宗、浸信會、五旬節靈恩派、東正教、天主教等信徒,全都聯合起來把托克斯牧師的教會和宿舍包圍起來。子夜剛過,一位在浸信會聚會的19歲學生丹尼爾.賈伏拉(Daniel Gavra)拿出一包蠟燭,點燃一根後遞給身旁的人。接著他又點燃另一根,一根根點燃的蠟燭在人群中傳遞著。很快地,漆黑的寒冬深夜就被數百根蠟燭照亮。托克斯牧師由窗戶望出,溫暖的光芒映照出數百位守望者的面容,這些人都是基督的肢體,為了他而聯手抵禦,完全無視宗派的差異。群眾夜以繼日守護在那裡,手持蠟燭,一同唱著聖詩,也一同祈禱。


隔日,警察終於突圍衝進教堂,打得托克斯牧師滿臉是血,他和妻子被拉出示眾,接著消失在黑夜裡。事情沒有因此結束,群眾湧進市區廣場,前往警察局要求釋放托克斯牧師,他們展開大規模示威,反抗共產政府。丹尼爾再一次傳遞他的蠟燭。起初他們是為了基督徒的合一而點燃;現在他們則是為了自由而點燃。人群也不斷的增加至二十萬人,幾乎是那地區的所有人口。12月17日禮拜日,羅馬尼亞政府不再容忍,派軍隊前來鎮壓。部隊向群眾開火,釀成流血鎮壓,12月16-22日約有73人喪命。年輕的丹尼爾感到一陣燒灼的痛苦,他的腿被打斷了。但提米索阿拉市的百姓勇敢地站著,對抗子彈的火網。

當地的一位牧師起來向群眾講話,平息群眾高張的怒氣,避免衝突擴大成全面性的屠殺。他以這幾個字開始說話:「讓我們一起禱告。」這一大群農夫、教師、學生、醫生,和普通工人,不約而同的全都跪下來祈禱,並同聲背誦主禱文,一同實踐公民革命。他們的榜樣激勵了全羅馬尼亞人,12月20日舉國相偕反抗,抗議行動蔓延至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12月22日,以鐵腕血腥統治羅馬尼亞的獨裁者西奧賽斯古(Ceausescu)被迫下臺。半個世紀來,羅馬尼亞人第一次自由地慶祝耶穌基督聖誕節。

丹尼爾是在醫院裡慶祝聖誕節,他在那裡學著用拐杖走路。丹尼爾的牧師前來探望他,對他的遭遇深表同情。但是,丹尼爾不要人同情,他說:「牧師,我不太在意失去一條腿;畢竟,是我點燃第一根蠟燭的。」(I don't mind so much the loss of a leg. After all, it was I who lit the first candle.) 上帝讓那根蠟燭照亮了整個羅馬尼亞,多麼強有力的見證──十二月漆黑的寒夜,被象徵著合一與自由的光輝照亮。如同以賽亞書9:2所說的:「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備註:延伸欲讀 How a Reformed Church Overthrew Communism in Romania
備註:美國在2009年6月頒發杜魯門-雷根自由勳章(the Truman-Reagan Medal of Freedom)給拉斯羅.托克斯(László Tőkés)牧師,表彰他對羅馬尼亞民主自由的貢獻。
備註:丹尼爾.賈伏拉(Daniel Gavra)發送蠟燭是受到東德「蠟燭的政變」之啟發。參閱:紀念柏林圍牆倒塌廿週年。cf. Chuck Colson, Jubilee, December 1992. © 1992 by Prison Fellowship. Used by permission.
備註:拉斯羅.托克斯(László Tőkés)牧師是2010年5月獲選為14位歐洲議會的副主席之一。而現任主席是前波蘭總理耶日·布澤克教授(Professor Jerzy Buzek)。
備註:拉斯羅.托克斯(László Tőkés)牧師所屬的加爾文派(改革宗)教會就是匈牙利歸正教會(The Reformed Church in Hungary, RCH)。這教派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夥伴教會。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Sola on Reform 五個「唯獨」的改革信念

五個「唯獨」的改革信念
黃春生牧師

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的教堂門口

這禮拜天10月31日(2010)是宗教改革紀念日,這一天是紀念教會「歸回」的日子。為何說「歸回」?這個說法是出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的說法,他們認為當時的教會如同「被擄巴比倫」,直到上帝使百姓「歸回」重新建造祂的聖殿。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德國威騰堡(Wittenberg)的城堡教堂(Castle Church)外貼上《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引發了宗教改革。
這場改革原本是在抗議教廷逾千年來腐敗、貪污和偽善。人民已經受夠了宗教上的獨裁、剝削和傷害,當時人人談論的重要議題就是如何淨化教會,使教會恢復信仰的美善,這場改革是聖靈最偉大的工作。當時,十六世紀「改革教會就等於改變世界」,而這場信仰回歸聖經與革新的運動,確實也帶來歐洲的革新。
當時出現許多的改革家,雖然各有各的神學上獨到的見解,但他們也有幾項且共同「合一」的改革信念。這五個「唯獨」的改革信念更成為改革運動的神學與思想的核心價值。

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的教堂門口
五個「唯獨」(Five Solas)就是:sola或solo就是拉丁文的「唯獨」。
1.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上帝的話語是我們生活和實踐上的唯一神聖權威。(提摩太後書3:16-17)
2.唯獨信心(Sola Fide):我們只能靠信心得救,而非靠遵守律法、道德。(羅馬書3:28)
3.唯獨恩典(Sola Gratia):我們只能靠上帝的恩典得救,而非靠自己的行為。(以弗所書2:8)
4.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我們所信、所作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榮耀上帝。(以弗所書2:9)
5.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我們只能靠基督和祂的善工得救。(提摩太前書2:5)

五個「唯獨」的信念,很明確地把上帝當成上帝,人不再僭越上帝的善工與榮耀,人真的謙卑在上帝的面前,讓聖靈來帶領教會更新人的生命。改革家也以這五個「唯獨」信念作為基督徒日常行為的準則,並教導信徒牢記並且加以遵守。當時,教會的音樂侍奉者--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總會為了感謝上帝而在作品上寫上一句Soli Deo Gloria當作簽名。這樣的信念在改革期間深植在許多敬虔的基督徒身上。如今,在個人「本位主義」高張的世代中,似乎工業革命「人定勝天」的遺毒蠢動之際,我們應該反省是否高舉「人的名號」而高過高舉「基督的名號」,過於看重人的身份、權勢而忘記上帝的作為。在紀念宗教改革的今天,教會與基督徒必須回歸到聖經的教導,「歸回」到「唯獨」的改革信念中。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好書推薦《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

好書推薦《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八福,Glückseligkeit》
黃春生牧師
過去的一週10/18-25,德國心靈大師古倫(Anselm Grun)神父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之邀在全台各地舉行17場巡迴演講,每一場平均都有千人以上參加,帶給大家在信仰及心靈上極大益處。
古倫神父是德國最有影響力的宗教與心靈大師,在歐陸享譽甚隆,頂尖企業稱之為「靈性管理的導師」,他的著作共有兩百多種,30幾國的語言翻譯總冊數高達1800萬冊。他15年來所有演講、寫作的收入,累計約4億台幣,但是他全部捐給修道院,以從事教育與宣教等非營利事工。許多銀行與國際企業的經理人也常邀請古倫神父,就基督宗教的價值觀與企業管理的關係,到企業演講。有些天主教總理,也會不定期邀請古倫神父,提供基督宗教的價值,做為公共政治的諮詢。
古倫神父最新中文譯作《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是我讀過在詮釋「山上寶訓—八福」最有神學深度的書,在應用上更是實踐廣度最為獨到的著作。在他的詮釋與應用之下,讀者會發現耶穌不僅是救主,更是帶領我們追求幸福的智慧導師,透過八福指引出如何在充滿苦痛失望的生活現實中,經驗到真正的幸福。個人覺得稍顯不足的是,古倫神父所詮釋「八福」比較偏向「個人內在」,而缺少「集體精神」的祝福,也許這和近來歐美將信仰視為個人私領域的氛圍有關係。但是,聖經卻是強調信仰是上帝子民的「群體」,這一點是每位基督徒需有的認知。
我在今年十月起逐章傳講馬太福音的信息,在今天(2010/10/31)剛好講到馬太福音第五章,古倫神父這本著作更開啟我不同的視域,幫助我更加深入耶穌所帶來的信息與幸福之道。我深知在四、五十分鐘的主日講道中,無法全面兼顧八福的內容,再加上今天台北東門教會姊妹詩班來訪,她們也預備了四十分鐘的棒鐘、詩歌與見證與我們分享,因此我僅能在第一場禮拜中概括地傳講八福的信息。對於想深入認識與實踐八福的弟兄姊妹,牧師會推薦這一本書好書。我也希望在馬太福音廿八次主日講道之後,還可以針對主禱文及八福,安排十次的主題式講道。
古倫神父在書中提到,希臘文中有三個字都代表「幸福」的意思:
1. 第一個字是「eutyche」,意思是運氣好,一種來自外在的幸福。例如,中了樂透。
2. 第二個字是「eudaimonia」,也就是跟人身上那個屬神的內心保持好的關係,也就是跟自己的靈魂和跟神之間都保持美好的關係。
3. 第三個字是「makarios」,這是奧林匹克山上的諸神才能享有的幸福;耶穌在「八福」中,連續使用八次這個字,我們可以將八福視為是耶穌為成功生命指出的八條道路。
耶穌在八福中教導我們如何在充斥著痛苦與失望的生活現實中,還能夠經驗到幸福。幸福是用錢買不到的,幸福就是:達到與自己完全和諧的境界。這條內在和諧的道路,我們必須自己去走、去經驗,並經歷耶穌所賜的幸福之道。關於古倫神父對八福詳細的詮釋與實踐,就需要讀者仔細去閱讀和體會了。
在八福中,耶穌宣告了八種祝福。他藉此鼓勵我們,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上,可以藉此獲得幸福。但是,幸福並不是說,我們一直都會有「幸福快樂的感覺」。只有那些能夠以敞開的心面對悲傷、痛苦的人,才能感到真正的幸福。耶穌指示了一條真實的幸福之路。耶穌並非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極樂無苦難的。八福所要表明的是:「即使如此,你還是可以獲得幸福。你不會一直都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依照我指示的八福之路來走,你就會有一個成功的生命。你會感謝上帝所賜給你的幸福。如果讓上帝掌管你,如果上帝國就在你心中,那麼,你就會擁有你在幸福的圖像中所渴望的一切。那麼,你就會完全自由、整全、擁有上帝創造的原始形像、信實、純潔和清澈。你就能完全自在,並在上帝找到安居之所。因為,有上帝的奧祕之處才是我們的安居之所。我們內心中,存有上帝奧祕之處,就是我們在自己身上所找到的安居之處。在此,我們跟自己的內心完全和諧,我們能夠完全認同自己,認同生命,認同上帝。」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第8課 聖經,越讀越有趣(講義)

《聖經入門學校》第8課  聖經,越讀越有趣 (講義)
◆學習目標
1. 學習查考聖經的步驟(觀察、解釋、關聯、應用)。
2. 認識多樣化的查經法。
3. 了解查經所需的幾項工具。

一、查經的步驟  (出埃及記1:1-22;馬太福音25:14-30)
1. 觀察(Observation)的階段—到底在說些什麼?
(1)到底經文中強調的內容是什麼?
(2)不斷重複提到的部份
(3)相互有關聯的事
(4)彼此相似或是相反的事
2. 解釋(Interpretation)的階段—這是什麼意思?
3. 相聯(Correlation)的階段—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1)有我要學習的榜樣嗎?
(2)有我要避免的罪惡嗎?
(3)有我要抓住的應許嗎?
(4)有我要禱告的事嗎?
(5)有我要服從的命令嗎?
(6)有我要具備的條件嗎?
(7)有我要面對的挑戰嗎?
4. 應用(Application)的階段—我要做什麼?
(1)應用要具體和實際。
(2)應用要有實現的可能性。
(3)應用要採取漸進式的方法。

二、查經的方法
1. 整合式(Synthetic)查經—望遠鏡式的研究
2. 分析式(Analytic)查經—顯微鏡式的研究
3. 主題式(Topical)查經—幻燈片式的研究
4. 節、章、卷(Verse, Chapter, Book)查經
5. 年代表(Chronological)查經
6. 人物(Biographical)查經
7. 歸納式(Inductive)查經

三、查經工具
1. 串珠聖經      2. 空白聖經      3. 經文彙編     4. 聖經辭典      5. 國語辭典
6. 聖經手冊/啟導本聖經            7. 註釋/講解書  8. 聖經錄音帶    ※發問

聖經的偉人:智慧與聖潔的領袖—但以理
但以理:「神是我的審判官。」

一、但以理的領導力
1. 自律的生活管理。(利未記11:10-12)
2. 禱告生活化。

二、但以理式的教會成長
1. 教會要單單倚靠神。
2. 教會不可與不信妥協。

 --------------------------------------

舊約經文目錄【填填看】

五經:創、(  )、利、(  )、(  )
歷史書:書、(  )、(  )、撒上下、王上下
(    )、拉、(  )、(  )
詩歌智慧書:伯、(  )、(  )、傳、(  )
大先知書:(  )、(  )、哀、(  )、但
小先知書:何、珥、摩、俄、拿、彌
鴻、哈、番、該、亞、瑪

門徒班-新舊約縱覽 (索引)

門徒班-新舊約縱覽 (索引)

新約綜覽投影片1-背景導論              新約綜覽投影片2-正典導論    
新約綜覽投影片3-四福音行傳導論
新約綜覽投影片4-書信啟示錄導論:pp.1-70   pp.71-138     
第2課 聖經的作者(講義)
第3課 聖經的多樣性(講義)
第4課 聖經的一貫性(講義)
第5課 聖經的組成(講義)
第6課 舊約–神的應許(講義)
第7課 新約–應許的成就(講義)
第8課 聖經,越讀越有趣 (講義)
第9課 聖經,應用在生活上(講義)
第10課 聖經,人生的指南(講義)
第11課 聖經,要正確地學習(講義)
第12課 聖經,教會成長的指南(講義)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一根火柴棒的價值

一根火柴棒的價值 

一根火柴棒價值不到一毛錢。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元。 

但是,一根火柴棒卻可以摧毀一棟房子。可見微不足道的潛在破壞力,一旦發作起來,其攻堅滅頂的力量,無物能禦。 

要疊一百萬張骨牌,需費時一個月,但倒骨牌卻只消十幾秒鐘。要累積成功的實業,需耗時數十載,但要倒閉,卻只需一個錯誤決策。 

要修養被尊敬的人格,需經過長時間的被信任,但要人格破產卻只需要做錯一件事。 

一根火柴棒,是什麼東西呢?它就是下列四項: 
1 無法自我控制的情緒。 
2 不經理智判斷的決策。 
3 頑固不冥的個性。 
4 狹隘無情的心胸。 

檢查看看,我們隨身攜帶幾根火柴棒?

縮減的漩渦

縮減的漩渦
黃春生牧師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說得好:「我們活在一個縮減的世界。」確實,「人正在一個真正的縮減的漩渦之中,愛情縮減為性,友誼縮減為交際、公關,大自然縮減為豪華賓館、室內造景,真實的冒險縮減為假冒險遊樂設施。一切精神價值都縮減成官能享受,文化則縮減成了大眾傳媒。」昆德拉對後現代的深刻反省,令我驚豔,他又說:「速度是技術革命獻給人類的一種迷醉的方式。」確實,我們的社會正處於企業不斷快速擴張,使我們對管理中的各種過去所發生的「小事」,對過去人際關係的「細微感受」視而不見,人越來越沒有歷史感。

自啟蒙主義開始,理性霸佔人類的思潮,「現代主義」則抬高人的理性,尋求以科學為基礎訴諸客觀事實 (objective reality),主張人定勝天,主張無神論。到了後現代,開始對啟蒙理性產生了懷疑,人類開始懷疑理性的份量,揚棄有唯一客觀事實存在的可能性。全然的客觀事實解體,意謂著「各說各話」,起而代之的是「詮釋群體」(Hermeneutic Community)為主體。但是,我們能否從「縮減的漩渦」跳脫出來,是否能從平凡的生活中去發掘「小確幸」呢?

以教會為例,教會是聖經詮釋的群體(Hermeneutic Community of the Bible)。教會作為聖經詮釋的群體, 透過教義的角度、歷史的路徑闡釋聖經, 就好像新約教會按照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詮釋舊約聖經。又如路茲(Ulrich Luz)以「效應歷史」(History of Effects, Wirkungsgeschichte)來強調每一個詮釋者都是不可避免的受到自身「所繼承的詮釋傳統」(inherited interpretive traditions)所影響,因此詮釋必與歷史互涉。換言之,從信仰群體的歷史中,我們才能重新發覺詮釋的意義,從效應歷史中,我們才能夠找到信仰的價值。

以個人為例,我們擁有許多共同生活的「詮釋群體」,家人、親友、同事等共同圈。但是,我們往往落入「縮減的漩渦」,我們忘記與孩子曾經有過的生活「小確幸」,忘記夫妻起初的「小確幸」。要跳脫「縮減的漩渦」,就需要從歷史中回憶我們生命中諸多的「小確幸」,時時懂得感恩,體會生活中微小的幸福,才能跨越人生乾巴巴的沙漠。

※『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像乾巴巴的沙漠而已』-村上春樹
※〈小確幸〉,《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小確幸」就是說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哪些是「小確幸」呢?很多事物都可以,當你用心去體會就會看見,當你用感謝的心去看待時,就會看見。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推薦好書:《勇氣心理學》

推薦好書:《勇氣心理學》
黃春生牧師
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出生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猶太基督徒家庭,他是心理學及醫學博士,是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創始者。時下心理諮商正夯的正向心理學(積極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和復原力原理(抗壓力, resilience theory),普遍應用在高危險群青少年輔導、自殺防制及靈性提升,都是源自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其中,復原力是指個人處於苦難、挫折、失敗等逆境時的心理協調與適應能力。復原力(抗壓性)強的人,在遭受挫折後,能夠忍受和擺脫挫折的打擊,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向的心理與行為能力,乃是「勇氣」的表現。

現在關於阿德勒「勇氣」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已經被楊瑞珠(Julia Yang)教授及其夫婿布雷根(Mark Blagen)教授加以整理、著作成書 The Psychology of Courage:An Adlerian Handbook for Healthy Social Living ,如今更翻譯成中文 《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並於(2010)10月剛剛上架,是一本值得我們閱讀的好書。本書中也介紹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十六種激發勇氣的工具,能幫助我們突破自我,促進復原力有極大的益處。

自從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以「泛性論」為基礎,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均可溯源於「性」以來,便有許多繼起的精神分析學家紛紛提出不同的意見,對佛洛伊德的泛性論作了許多革命性的修正。這些新的觀念統稱為「新精神分析學派」,特別是阿德勒,以「自卑情緒」為其中心思想,創立了「個體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他也是從精神心理層面去研究同性戀精神的第一人。他以平易輕鬆的筆調,對自卑感的形成,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將其轉變成對優越地位的追求, 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等,有非常詳盡的分析。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培養自己優雅氣質和高尚風度的現代人,絕不能錯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此外,阿德勒為自卑者找到生命的出口,勇氣心理學因此而生。在阿德勒的價值中,個體和大眾的心理健康可以被視為賦予個人能量以追求幸福快樂的建構和特質。因此,心理學應該要欣然採納能提升及預備個體去承擔生活責任的價值觀。因此,我們需要有關懷的勇氣。

 「勇氣」是促進個人幸福感與改善世界的動力,我們需要勇氣來面對害怕、克服自身的不適任與缺陷、彼此關心、忍受痛苦,以及幫助我們與自己、家人、社會及全人類和諧共處。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李拐其人其事

李拐其人其事

我的岳母是嘉義東後寮教會出身,在一百年前當地有一個很美的故事:前清末年東後寮有一個土匪頭目李拐,平日燒殺擄掠,姦淫搶奪無惡不作,清朝官府對他是很頭痛。一 回禮拜六土匪李拐和兄弟們搶奪之後,晚間途經義竹教會門口,李拐被教堂的歌聲所吸引,他就吩咐兄弟們先回去,自己就獨自在禮拜堂門口聆聽青年為主日禮拜獻詩的練習。此時,教會牧師發現李拐在外面聽,於是邀請李拐進入教會,並且向他傳福音,說明上帝的誡命。很奇妙地,李拐竟然流淚接受耶穌做他的救主。黃武東牧師的父親黃碖,是清朝末年的舉人,在地方上極受人尊敬。宣教師曾經多次向他傳福音,但都被他所拒絕,並堅稱中國所傳的倫理道德更勝過聖經所說的。有一回黃碖聽到無惡不作的李拐信耶穌且變好了,他覺得不可能,故說:「這樣的人如果信耶穌會改變,我也要信。」上帝就是這麼奇妙地使李拐成為黃武東牧師一家人信耶穌基督的福音僕人。大正四年(1915),黃家由李拐帶領全家信主,入牛挑灣教會。確實是這樣,上帝會用各種方式來揀選人,也會用各種我們想不到的方式來訓練祂的僕人。

以下李拐的故事摘錄自《黃武東回憶錄》第一篇第八章第一節「李拐其人其事」

五十多年來,我隨身帶著的皮夾子裡,始終珍藏一張相片,照片上穿著粗布對襟服的老人,雙目炯炯有神,彷彿乃然注視著我,看著我為主做工。

這個人就是李拐,我在照片背面寫著他的名字,並寫上明治四年一月九日生,昭和十五年九月廿一日別世,是他引導我們全家改宗,成為我生命中第一個轉捩點,堪稱為我家屬靈的保母。

李拐是前清的土匪頭目,年輕時打家劫舍,強姦殺人習以為常。據拐叔後來告訴我們,他當土匪時, 必隨身攜帶信石,以備萬一被官兵逮捕時吞服自盡。

日本人到台灣後,拐叔乃不務正業,但以不再隨意放火殺人。兒玉當總督時,濫殺台胞無數 任意冠以匪徒罪名,拐叔當時也懷著毒藥隨時準備就逮後吞食,不願被矮寇斬首示眾。想不到在那次大捕殺中他竟安然度過,沒有被抓。

小時候我最喜歡聽拐叔談他當土匪的經歷,有些片段至今記憶猶新。據拐叔講,土匪最講義氣,他們多能遵守三點原則:不搶本庄、不殺婦孺、不侵同業。

既然都是搶外庄如何知道誰是同業?原來當時一般人家夜間都不點燈,同行家裡便在夜間點燈為記。一次,他們到某庄搶劫,見有一戶燈亮著,為首的人乃派探子先去打探,得知是孕婦難產,大家見不是同行,便湧入行搶。其中有一人,要搶奪孕婦手腕上的手鐲,一時退不下來,竟欲以刀砍其手。拐叔見狀立即將該部下打退,並斥嚇他豈能做此一屍兩命的缺德事。

拐叔也提過一次他搶烏糖舖的經過,他在搶劫中,不料這家糖舖雇有許多保鏢,他欲奔逃竄入一小巷,卻迎面碰著一名保鏢,正舉著槍對著他。當時自覺無命修唉,幸運的是扳機未響,拐叔立即奔向前奪走槍枝。

第二天中午,拐叔提起槍邊把玩邊說,昨天差點死於這支槍下,突然手指無意間碰觸到扳機 ,槍聲竟然響起,拐叔不禁暗暗慶幸自己命大。

父親開柑仔店時,拐叔時常到店裡白吃白喝,因為他是土匪,無人趕得罪,先父也只好任其需索。一天,拐叔又到店裡取了一些日用品後,拿到櫃臺要父親算帳,父親大驚不知他要算甚麼帳。拐叔乃更詳細的對父親說,他過去常來百吃白拿,不知拿了多少,請父親把這些帳全部算一算,看連同這次拿的一共若干,他要還清。

父親聽後更感訝異,也不知過去的賬要從何算起。便敷衍拐叔儘管吃喝,別說這些,拐叔顯得不好意思,要父親下次他來時一定要告訴他欠多少,他就要還多少。

以後他又到店裡幾次,每次都催父親要告訴他積欠的數目。之後父親暗中觀察他的行動,有時看他還挑著蓮霧、拔仔等到庄頭叫賣。父親見到拐叔這種不尋常的舉動,心中納悶不以。一日 他忍不住跑到拐叔家去探究竟。拐叔當時還是個羅漢仔,只在庄裡有一小塊祖先留下來貧瘠不能耕種的厝地,中間有一棵蓮霧樹平日無人整理。父親到那兒一看,看見四周已經圍有籬笆 ,土地闢為菜園,裡面還開一口井,並在井中設置釣鉤及吊桶,以便灌溉菜園。先父還發現蓮霧樹的樹枝上還紮者土,預備接枝,這些轉變更令父親驚奇不已。

奇怪的事不斷發生,父親發現他每到禮拜六便不賣菜,跑到店口看到鄉人在玩斬甘蔗等遊戲 ,就對著眾人講道理講,不時還引經據典、出口成章,說什麼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等成語。

有一次,他拿了一個西瓜當教具,西瓜上正好停了一隻蒼蠅,他邊轉動西瓜邊告訴鄉人說,俗話說天邊海角是不正確的,天沒有邊,海也沒有角,地不是平的,而是像這個西瓜一樣是圓的 。地球會轉動,但人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和蒼蠅一樣,西瓜轉牠也不掉,說得圍觀著個個目瞪口呆。

父 親看他不但改邪歸正,而且文盲居然會唸詩句、講地理,心中納悶不已。一直到他在來要求清帳的時候,終於忍不住問拐叔,究竟什麼原因使他有此劇變。拐叔平靜的說,父親一聽他入教,卻猛搖頭反對,說:「拜蕃仔教,大不孝啊,你千萬不能信!」拐叔只答覆說:「耶穌教不是蕃仔教,更不是大不孝,耶穌教乃是敬拜一位創造天地的上帝,叫人要孝敬父母,不要行竊,要行善,切勿欠債,有債必還。因此,我才來清帳。」說後再請父親無論如何要讓他還清這筆帳。

父親深受感動,隨便說了一個數字。拐叔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錢,點算給父親,並言名不足部分,他日將拿來還清,不久果如其言悉數還清欠款。

拐叔的奇蹟引起父親的好奇,一時向拐叔說我想跟你一起去做禮拜好嗎?拐叔看到父親這知書達禮的讀書人,竟肯和他一起去做禮拜,一時感動得淚流滿面。

拐叔乃詳細告訴家父,禮拜堂在牛桃灣,從這裡步行要走六哩路。做禮拜是在每個禮拜的禮拜日,就是日曆上印紅字的那一天。禮拜時間夏天自十一點開始,冬天自十點。禮拜只有一個小時,我們路遠八點就要出發。做禮拜的衫褲不必太好,只要清潔就好。禮拜後一起吃飯,飯菜都是信徒隨個人的意思帶來的,吃完了午飯以後,傳道先生或舊的會友即來教我們白話字,吟聖詩、學祈禱、唸聖經。休息,然後於下午三點再做一次禮拜,禮拜後即可回家,禮拜是有傳道牧師講道理,你讀書人比較更容易聽得懂。父親聽過後,興沖沖地回到家裡。要兩位母親早早準備,禮拜天全家和拐叔到牛桃灣教會聽道理做禮拜。

我當時年七歲,已略懂事,記得母親聞言後,兩人抱神主牌大哭。但因攝於父親的威嚴,不敢不從。不久父親決定改信上帝,命將供在正廳的神主牌取出毀棄時,母親起初乃偷偷藏著,逢祖宗忌日便取出偷拜。祭拜時,我又是擔任把風的任務,當時最困難的是香味不易清除,常常拜過後,母親便急急打開門窗,以扇子揮去室內香味。

此後,父親當然也不再請叔公來祭祖 ,僅珍藏一本族譜。可惜這本族譜在我於1973年離台赴美時,無隨身攜帶。我決定暫不返鄉後,囑咐子女到景美住宅整理,始發現連同多數藏書、照片等,均告失竊,甚至連一個頗富紀念價值的書櫃也告遺失,誠為一大憾事。

父親未信教前,染上鴉片癮,當時雖有意戒除,惜無力做到。改信後,父親堅心決意祈禱、認罪,曾為了抗拒煙癮,夜間睡於院裡草捆堆上,終於把這惡習改掉。此後父親的性格亦改變很多,脾氣較以前溫和,兩位母親才因此受感動,燒毀神主牌,全心虔敬信主。

教會早期的會友,多數是務農、做工的赤腳兄弟,少有讀書人信主。這就是李拐聞家父欲同去教會時,感激流淚的緣故。先父第一次隨拐叔到牛桃灣教會時,不但我們一家四鄰聽說讀書人也信教,因而隨我們前去的竟達十三戶之多。後來這些人便常由拐叔帶領 ,逐戶進行家庭禮拜,我家每次就寢以前,由大姊帶領吟聖詩,並恭讀聖經,輪流或共同祈禱。

※1985 年《黃武東回憶錄》由洛杉磯台灣出版社出版。1987年他與黃彰輝牧師同儕,接受母校台南神學院榮譽神學博士之學位。1990年《黃武東回憶錄》台灣版,由前衛出版社出版,1990年第3版。
黃武東回想童年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大失血!

大失血

一般說起來,女人愛買衣服、鞋子,男人愛買3C電子產品。那麼牧師愛買什麼呢?我發現牧師愛買「書」。幾個禮拜前去開中會,在空檔時去逛了一下書攤,馬上就預購一套教會公報社翻譯的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註釋書,那一套也不一定要買,因為我已經有那一套英文的註釋書。但是,還是忍不住的敗(buy)下去。
二十年前我請在英國留學的友人向英國亞伯丁大學榮譽教授馬歇爾 (I. Howard Marshall)索取親筆簽名的路加福音註釋。這一本註釋書迄今仍是最好的路加福音註釋書。最近台灣校園出版社翻譯馬歇爾《路加:歷史學家與神學家》這本新書,我一看到又敗(buy)下去了。欣喜之下又買了幾本校園的書。 加上昨晚(2010/9/26)與太太帶孩子去信義誠品看書,結果變成買書大會。合計一下,預購公報社的註釋書、校園書房購書、誠品書店購書,一連幾天就花了快二萬元的書錢。大失血....慘不忍睹。好懷念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那一句老話「戒急用忍」。XD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書‧經典‧聖經

書‧經典‧聖經(演講大綱)
黃春生牧師

一、書
書的形成、淬煉

二、經典
音樂、文學、藝術、美學、哲學、科學

四書、五經、論語、孟子、大學…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

詩詞歌賦…

三、聖經
◆聖經的目的:道德勸說?勸人為善?
◆聖經作為神聖經典的必然性
◆根據英國聖經公會的統計
    聖經自從1454年開始印刷出版以來,截至到1992年,已經印製了近6億本
    世界最大的聖經印刷廠——南京愛德。1988年至今已經印刷6000多萬本聖經,現在年印刷量已經達到1200萬本。
    聖經到2009年底,聖經已被翻譯成2508種語言
◆911事件9週年
    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太5:44)
    馬太福音5:9「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
◆1782年,英國危勒斯省愛地雷斯城,織布匠的女兒瑪麗
◆1839年33歲美國海軍上尉莫瑞(Matthew Fontaine Maury)
    詩篇8:8:「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
◆18世紀暹邏聖經的翻譯

◆提摩太後書3:14-17
14但是,你要持守你所接受和確信的真理。你曉得誰是你的導師;15你也記得你從小就明白聖經,就是能給你智慧、指引你藉著信基督耶穌而獲得拯救的那本書。16全部聖經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或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每一卷聖經〕,對於教導真理、指責謬誤、糾正過錯、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處,17要使事奉上帝的人得到充分的準備,能做各種善事。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永恆的渴望

永恆的渴望

假如你家養了一頭狗,也許你或許羨慕牠那種單純的生活。牠躺在前門口的台階上,啃著骨頭,好像是十分的滿足。牠只要在食物、住處、伴侶及性慾等生理本能的需求上得到滿意,牠就會感到滿足。

但是讓人生活在這樣的標準上卻是不能使他感到滿足的。人是一個得不到安息的受造物,他的渴望無窮盡。我們每一個人,從文盲到大學教授,從窮苦勞工到鉅子,都像是在追尋著甚麼東西似的。但很可惜地,人在生命以外所追求的往往顯得毫無意義。聖經把人描寫成「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賽57:20)。那麼,我們到底需要甚麼,才能使我們這種本性不得平靜的慾望得到真正的滿足呢?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呢?人生在世上汲汲於金錢、名譽、學問、宴樂、情慾,到底是為了追求些甚麼呢?甚麼是人類心靈渴望之源呢?甚麼能夠解除人心靈之飢渴呢?

如果我告訴你說,人在他本性的深處是渴望著上帝,你一定會感覺到驚訝。這種追求常是無意識的,它是人想要與他的創造主重新和好的一種永恆衝動。人無止盡的渴望,就如同聖經傳道書3:11所說:「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第四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在《懺悔錄》說明這個真理:「上帝啊!我們的心是為祢而被造的,在它裏面沒有平靜,除非它在祢裏面得到安息。」法國數學家,也是創立真空理論並奠定微積分基礎的巴斯噶(Blaise Pascal)這樣說:「在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容納上帝形象的真空。」

聖經對這種現象加以解釋,人起初是照著上帝的形象而被造,有上帝的印記在人的裡面。人起初受造的目的乃是要他認識上帝,並喜歡與造他的主來往。不管人怎樣墮落遠離上帝,他的本性總是不會使他完全忘記這個目的的。在人心靈與良心的深處,總有微聲在呼喚、呼喚、呼喚他歸向上帝。雖然他可能還沒有覺察到,卻是一直在追求著。人稱之為追求快樂、意義或者滿足。事實上,這乃是他在尋找上帝,重新認識他的創造主的一種渴求。

但是又因為何事,使人與上帝隔絕了?為何人尋求上帝,卻尋不著?是什麼阻礙人尋找上帝呢?在古老的文獻《創世記》中,我們看到人寧可聽撒但的甜言蜜語,而忽略上帝的約,人離開上帝的話語,就陷入罪惡的裡面。也因為罪,人不願意順服創造主的話語,而遠離上帝,過著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罪惡進入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密切的關係便因此而遭受破壞。人迷失了,與上帝隔絕了,隨著時代的過去,人愈來愈剛愎與邪惡。因此,箴言1:28說:「那時,你們必呼求我,我卻不答應,懇切地尋找我,卻尋不見。 」

因為尋不見,所以上帝差派祂的使者、先知傳遞信息,好使人歸正回到上帝的面前,好使人與造物主和好,好使人的心靈得到滿足。在末後的日子,上帝親自成為人的樣式,來到世間傳講上帝國的信息,耶穌說:「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太13:15) 原本與上帝隔絕的心,要因為回轉信靠耶穌,就必得醫治。最後,人心中那上帝形象的「真空」,人那永恆的渴望,最後將在上帝的裡面得到安息。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專題演講:教會的領袖(講義)

專題演講:教會的領袖(講義)
黃春生牧師
一、教會牧養與管理(出埃及記18:13-27)
1. 人才選拔及訓練
2. 權力委任
3. 工作指示
4. 控制範圍

二、教會領袖
(一)領袖的潛質—F.A.S.T.
1. Faithful:忠心--是最基本的條件
2. Available:抽身事奉--甘心樂意的服事
3. Submissive:順服--順服會帶來祝福
4. Teachable:受教--受教是謙卑的標誌

(二)領袖的培養
1. 頭—所知。上帝的話語是生命和事奉的根基。
2. 心—所是。事奉出自一個人的所是,也就是他的品德和恩賜。
3. 手—所做。以事奉來裝備,及時的裝備。

三、牧養的五種角色
(一)領袖:要做一個成功的領袖,你必須走在你所帶領的人前面
1. 核心價值、使命、異象
2. 策略和計畫
知道教會的計畫
執行教會的計畫
考核計畫的執行
‧PDCA模式—戴明循環(Deming Cycle):企畫(Plan)→執行(Do)→考核(Check)→處置(Action)
3. 禱告:以禱告托住你的行動
4. 堅持忍耐:直到社區轉化、教會復興

(二)促進者:促進牧養、訓練的達成
門徒訓練、培養領袖
強化關係、落實計畫

(三)牧者:確保每一位同工、會友都得到牧養
1. 牧者的權柄:愛上帝愛人、恩典和真理、上帝的話語
2. 牧者的事奉:帶領、關心、管教

(四)督導者:確認並督導有潛質成為領袖的同工,藉此培養領袖
1. 步驟:我做你看→你我一起做→你做我看
2. 人們無法發揮正常表現的四個普遍原因
不知道為什麼要做傳遞核心價值、使命、異象
不知道該做什麼說明角色,執行策略、工作說明
不知道要怎麼做督導技巧、作業流程
無法控制的障礙找出問題

(五)動員者:動員委身服事上帝,委身教會計畫
‧成功動員者的關鍵
1. 相信
2. 以身教來領導
3. 挑戰他人服事神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和尚版聖經

和尚版聖經
黃春生
(本文發表於1998.10.8,同意「基督教智庫」2003.9.25轉載,PCTBBS轉載)

聖經是全世界最多人看的書,至1997年底共翻譯成2167種的語言。光1997年整年全世界的聖經賣出五億三千萬多本。翻譯聖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每一過程中都有許多感人的故事。1800年代,當宣教師將福音帶到泰國時就發生一段感人的故事。宣教師在泰國宣教時發現如果不翻譯成泰文就無法在泰國宣揚,所以就商請聖經公會進行翻譯工作。聖經公會初步調查發現要翻譯泰文聖經很困難,因為泰國的文學家和語言學家大多是和尚,因為那時可以讀書的人除了貴族之外就是和尚。雖然當時泰國有基督徒,但是都是一般平民,沒受高等的教育。

經過一番的波折,聖經公會找到當時正在英國讀大學的泰國王子,且他剛受洗成為基督徒。他向聖經公會表示要簡單的翻譯幾頁他可以,但是要在短時間翻譯全本聖經他沒有辦法。但是他可以介紹泰王御前的大和尚。他精通古代、現代的泰文,是當時泰國文學最高的泰斗,且他年輕時也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過,英文也沒問題。所以聖經公會就決定將此事放在祈禱中。

起初大和尚當然不答應。最後王子出面對大和尚說:「西方如此的進步,主要是受到基督教的影響,而基督教又是根據聖經來的。今日我們泰國如果要進步就需要研究聖經,來了解西方進步的方法」。大和尚就說,既然是為幫助泰國進步那我就試試看。接著他說:「不過我有三個條件。第一、如果聖經裡面有毀謗佛教我就不翻譯。」這點不用擔心,聖經沒有提到佛教;「第二、如果翻譯到一半,愧對自己的良心就不翻譯」大家聽到這點覺得大和尚隨時都可以喊說不翻譯,但是為了能翻譯就答應他了;「第三、所有的翻譯都要算錢,並且最後要拿來蓋廟宇」,這點大家很為難,如果讓人知道聖經公會拿錢給人蓋廟宇這怎麼可以,大家在猶豫不決時,大和尚說:「如果這項條件不能答應就不要翻譯了」,最後聖經公會答應他的要求。

一開始翻譯新約的過程並不順利,有幾次大和尚鬧著要退出。直到有天大和尚翻譯到路加福音23章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所說的話時,他突然大哭,其他翻譯的聖經學家看到,就想這下完了,不知道他又是哪條神經不對。仔細一聽大和尚哭著說:「主啊!我是個罪人,請赦免我」,這下大家才鬆口氣。之後大和尚廢寢忘食的翻譯,連聖經公會的教授都受到感動。後來因迫害於是他放棄御前大和尚的身分流亡英國,並繼續翻譯未完成的泰文聖經。

每一本聖經都有它的名字,如「白話字」聖經、「和合本」聖經。所以這本聖經完成了也不例外,聖經公會要替這本聖經取個名字。要取什麼名字比較好,之後就取名為—「和尚版」聖經,這本也是泰國現在主要的聖經版本。

※泰國昔稱暹羅。
※這故事發生在英國聖經公會成立初期,筆者曾向台灣聖經公會總幹事賴俊明牧師求證過此見證。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出埃及的再思

出埃及的再思
出埃及記14:5~14 路加福音4:18~21
黃春生
(1997年10月講於台北七星中會和平教會,1998年刊登在台神《牧杖會》校刊中)

最近幾年是台灣面臨主權定位的關鍵時刻,許多有遠見、有負擔的基督徒不斷為台灣前途祈禱。在1997年的628,有一萬三千多名基督徒,從全國各地聚集在台北市政府前,一起禱告的壯觀景象,他們跪在地上,不管身上淋著雨,全身都濕透了,仍定睛齊心的祈禱,所為的是什麼?決不是個人得利益罷了!他們所關心的是台灣前途。到底咱的國家將走上民主自由,還是終被中國所併吞、壓制,將大大的考驗著台灣的人民,尤其考驗著基督徒是否善用上帝所賞賜-自決的心志,作出有智慧的行動來決定台灣的前途。每次選舉台灣的國家定位一再的被提出,尤其從今年的選舉「台灣優先、台灣第一」是最熱門的標語就可看出,國家的定位仍將是往後數十年選舉的重要議題。

事實上,自從1911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以來,世界約增加了近150個國家,這種尊重人權的自決行動,與掙脫被奴役的精神,早在聖經裡有先例可循:

當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壓制的時,他們的自決使他們願意追求自由、釋放。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原因(出埃及記3:7~10),是因為他們受到困苦、欺壓,他們哀求的聲音上帝已經聽見,所以上帝呼召摩西來完成拯救的工作。

過去我們對出埃及的了解,常強調在空間性,也就是認為出埃及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應許之地;但是這種認識不夠完全。出埃及的目的是為了離開受壓制的埃及,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自由國度,充滿上帝公義、和平的國度,在那個國度裡,他們可以從埃及「分別出來」,並專一的敬拜上帝。

為什麼出埃及的目的不是要得到迦南地,是為了得到自由、釋放,能夠敬拜上帝?

「流奶與蜜」,流奶指畜牧業,流蜜指蔬果豐盛的農業。但事實上,巴勒斯坦(迦南地)雨水不多,許多土地是砂石黃土的曠野,不適合畜牧與農業的發展;只有少部份的土地可以發展畜牧業與農業。

而以色列人尚未離開埃及時,他們是住在埃及最好的土地「歌珊」(尼羅河三角洲現在也是世界重要的農畜重區)(創47:5~6)。創世記還記載迦南地遇到大飢荒,約瑟的父親與兄弟才跑到埃及的歌珊逃避迦南地的飢荒,一逃就經過430年(創12:40)。所以,論流奶與蜜的農畜條件,歌珊比迦南地更是。

為何以色列人要放棄歌珊而取迦南?很重要的是他們放棄歌珊是因為他們要逃脫奴隸的生活,在出埃及記3:7-10記載因為他們受到困苦、欺壓,他們哀求的聲音上帝已經聽見。所以,上帝呼召摩西帶領百姓離開受壓制的所在,使百姓得到自由的釋放。如此看來出埃及所要去「流奶與蜜的迦南地」實質上的意義是為了要使受壓制的得到自由,建立一個充滿上帝愛、和平、公義的國度。換成現在民主社會的理解,就是過去以色列人在埃及沒有國家的主體性,受到壓制、困苦,現在摩西領以色列出埃及就是要建立以色列人的主體性,使受壓制的百姓得到自由,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一個充滿上帝愛、和平、公義的國度。

「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的拯救觀念一直是聖經中重要的主題。從創世記到啟示錄都記載著上帝的拯救計畫與作為,但是很多基督徒對聖經拯救的記載卻有許多不明白。
有一天有位青年跑來問我說:「黃哥!啟示錄21章記載『新天新地,海也不再有』,當我看到之後我覺得我不想上天堂,因為我喜歡游泳,為什麼上帝在新天新地裡不創造海,讓喜愛海的人也能享受到上帝的創造呢?」我告訴他說:「『新天新地,海也不再有』的『海』是指羅馬帝國的壓迫政權,因為羅馬帝國是從地中海的另一端來的,所以就用『海』來暗喻。就像啟示錄拿『龍』來暗指羅馬皇帝,因為當時的基督徒和教會常受到羅馬政權的壓迫與殘害,所以他們期待這一極權壓迫的政權早日被上帝所擊敗,並享受新天新地所帶來的自由與公義。如果,啟示錄直接說『新天新地,不再有羅馬帝國的暴政』,那麼啟示錄這本書可能馬上會被查禁,而寫書的人也有可能被扣上煽動罪。」

確實,上帝的話是釋放人的,不僅是肉體上的釋放,也是心靈上的釋放。每個世代裡,上帝都呼召他的兒女將「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的信息報給人知道,甚至上帝道成肉身來到地面上,宣告上帝國的福音就是要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這就是耶穌傳道的宣告。

過去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脫離受壓制,現在耶穌領所有的世人也是要脫離受壓制,好像是另一次更大的出埃及事件,一件更大的解放運動。摩西的出埃及是領以色列人,耶穌的出埃及是領所有世人,使人類的社會通過信仰的認識,走向自由、釋放的上帝國。

但是,在每次的「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的解放運動中,都有著反對上帝改革、拯救的勢力。透過出埃及的再思,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到底是哪些勢力在反對上帝。翻開歷史,任何一項朝向上帝國釋放、自由、公義的改革運動,必然受到三種人物的反對與阻擾:一、「既得利益者」;二、「既得觀念者」;三、「既得習慣者」。現在就讓我們透過這三種人來反省。

一、來自既得利益者的反對

為什麼摩西要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法老始終反對到底,直到上帝降下第十樣災難殺死埃及境內所有頭胎的人或牲畜,法老才鬆口答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但是,直到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同時,法老又變心反悔。法老之所以變心,是因為他需要以色列人當奴歷來服事埃及人,以色列人離開之後,一切的苦力,一切的耕作、建設,誰要來做呢?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以色列人做免費的勞工,當他們喪失既得利益,所以他們最極力反對。

這情況在人類歷史中也不斷反覆,在宗教改革時期反對馬丁路德改革最力者,正是主張「贖罪券」的羅馬天主教。而在大清帝國末年,康梁變法主張廢除科舉制度,反對最大的是既得利益的秀才、舉人。同樣的,在台灣反對大學廢除「國父思想」、「三民主義」課程,極力反對的是教這兩門課的多數先生們;而社會要求廢除「軍訓教官制度」時,反對最力的是軍訓教官。同樣的,反對國中「認識台灣」教材的人,往往是以「中國為中心,台灣為邊陲」為思考的人,因為以台灣為中心的教育,將動搖到他們既得的政治資源。

這種既得利益者的反改革、反釋放,也在修憲中浮現出來。為什麼美國那麼大只需要三級政府,台灣那麼小卻需五級政府,有如嬰孩穿大人的衣服。其實我們不難看出反對廢省、反改革的既得利益的心態。因為這關係著2000年的總統大選的政治資源。

但是,歷史上也有許多人雖然他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他卻願意放棄,與受苦的人站在一起,如美國國父華盛頓,他原本是英國在北美洲殖民統治的高級軍官,但是他與清教徒站在一起反抗當時的英國殖民者,所以華盛頓被公推為獨立運動的總司令,帶領人民反抗母國(英國),並且得到當時獨立後的法國支持,組成美法聯軍終於戰勝母國。另外一位是美國總統林肯,他原本可以享受黑人繼續為白人做奴隸,但是因為信仰的緣故他放棄做一位既得利益者,甘願為了釋放黑人使他們得自由來努力。真人真事的電影「辛德勒名單」的主角辛德勒是一位發戰爭財的既得利益的德國人,但是他後來放棄他的既得利益,轉而與受苦的猶太人站在一起幫助他們。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下,黑人的生命甚至比野生動物還不值錢。殺死野生動物罰款最高可罰款三百萬南非幣,而殺死黑人僅罰三百元南非幣。但是我們都知道身為白人的總統戴克拉克(本身為教會長老)卻主張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實施全國大選,並選出黑人政治犯曼德拉為總統,自己卻暗自下台。雖是如此,他卻是站在信仰尊重上帝所賦予人尊貴的生命。之後,卻被曼德拉不計前嫌納為副總統。在這件事情上雙方都展現出基督徒的美德。路加福音19;1-10所記載,撒該原本也是一位既得利益的稅吏,但是聖經記載他受到福音而改變,將他所得的錢財分給窮人,若曾訛詐誰就還他四倍。原來,既得利益者也能受到改變的。

二、來自既得觀念者的反對

反改革除了在上的既得利益者之外,在下的人往往也可能是既得觀念的反對者。當摩西領以色列出埃及時,前有紅海、曠野,後有埃及的追兵。出埃及記14:11描述百姓對摩西抱怨「難道在埃及沒有墓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在百姓的觀念裡面,在埃及是死路一條,在曠野無法生活也是死路一條,至少在埃及可以「維持現狀」來活,可以慢一腳步來死。但是,他們卻不明白上帝憐憫人,給人自決的意志,通過自決來選擇順服上帝旨意的安排,或者反對上帝的安排。上帝給人的安排是釋放的、是自由的、是追求和平與公義的社會,是上帝國行在天上如同行在地上,是合乎上帝旨意的國度。

但以色列百姓中還有許多人的思想停留在「既得觀念」。在他們既得的觀念中,認為在埃及受到奴役、不平等待遇,忍耐就過去了,何必冒著危險追求什麼釋放、自由、和平、公義,因為在他們的既得觀念裡,不知道這些是屬於上帝的本質,寧願存著鴕鳥心態,不去思考,甚至害怕他既得的觀念受到搖動。

在台灣追求國家主權的獨立,是本著自由、和平,追求上帝給人的公義,使數百年來受壓制的台灣人心靈得到釋放,這是教會的上帝國宣教的理念。但是,台灣人還有許多人的既得觀念裡,還是希望維持現狀,維持受到國際社會排擠的現狀,維持受中國併吞的現狀,維持受壓制的現狀就是人的既得觀念。正如,大清帝國最後一個太監在看到皇帝制度要結束時,說:「沒有了皇帝,國還能成為國嗎?」既得觀念者所說的話還真類似,有人說:「台灣在廢省後,省還能成為省嗎?這不就叫台灣省民去跳海,叫台灣省的學生沒有學校念嗎?」但是,在信仰裡我要呼籲親愛的弟兄姊妹,如果有害怕思考,害怕自決的人,甚至是期待維持現狀的人,在未來幾年裡是需要思考自決的時候了。

此外對於「國號」的問題,我們更應跳脫「既得觀念」的束縛。因為「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早在197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在聯合國所繼承。若從英文來看就很清楚,people's是形容詞,因此可翻譯成「屬於人民的『中華民國』」,況且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的註冊仍是「中國(Republic of China)」,因此「中國」在國際間只有一個名稱就是「Republic of China」,但這個名稱卻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況且現今的國際社會乃是採取「國籍主義」來認定你是什麼人,若是我們自稱為「中國人」就是在告訴國際社會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過一天。或許有人說「中國人」一詞是指「種族」,但是在歷史上我們通稱為「漢民族」或「漢人」,但事實上已經沒有純粹的漢族人,因為數千年來中原大陸已歷經無數的種族融合,如「五胡亂華」等。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談「國籍主義」而高呼「民族主義」來凝聚既得觀念者的支持是可以理解的。

如今在台灣既得觀念的人很多,原因乃是源自既有的執政者所授意的大中國思維的教育內容。但本人也看到許多有新觀念的人才輩出,這些人包括原住民,1949年以後來台的新住民與其後代,和三、四百年前來此的漢人後裔。但願國共兩黨過去的內戰可以終止,不要禍延後代,尊重人民的民主、自由的自決權力,讓不同的意見主張都受到保障,更能創造一個合乎上帝的本質的國家,一個充滿釋放、自由、和平、公義的國度。

三、來自既得習慣者的反對

與既得觀念者相似的是既得習慣者。反對摩西所帶來的解放運動的一群人就是既得習慣者,出埃及記14:12有百姓代表來向摩西抗議說:「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嗎?」他們認為我們當奴隸被壓制很習慣,為什麼要使他們得釋放、得自由。就像我們向人傳福音時,有人會認為說,我拜媽祖、關公等等拜得很習慣,為什麼要我相信使人得自由與釋放的上帝。

既得習慣者每個世代都有,當大清帝國結束後,有人在面臨剪掉辮子時卻痛哭流涕,他們已經習慣留辮子。當早期宣教師要求女信徒不要纏腳布有礙身體發育時,卻受到既得習慣者大罵是妖言惑眾。當美國總統林肯解放黑奴時,許多黑奴卻渾身不自在,起來痛罵林肯,甚至刺殺林肯的人,不正是黑人嗎?

有次我在整理抽屜的時候,發現居然有許多三、四年前的東西,甚至有一張十年前不要的紙條。因為抽屜每天都在使用,放的東西在哪裡不用看也可以摸黑摸到,我已經很習慣我的生活方式,但是年久不加以整理卻無端的放了一些垃圾。政黨不輪替也是如此,權勢愈做愈大,到頭來成為專制的政權要救就需要猛藥「革命」。既得習慣的生活,總是讓人一陳不變沒有創新。若人的心靈沒有反省,久而久之心靈就積舊陳苛。若是不好的觀念阻礙了上帝的本質或旨意,那豈不是與上帝為敵。

其實,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在釋放得自由的過程中,成為既得利益者、既得觀念者、既得習慣者來反對改革,來反對上帝國行在天上如同行在地上的祝福。正如,以色列百姓當中,有人在出埃及得釋放、得自由的過程中,扮演出反動的勢力。雖然有這三種勢力反對摩西,但是摩西卻不責備他們,並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出14:13)

我們每個人都要省察自己在國家中、社會中、教會中是否是這三種人之一,如果有就讓我們反省,並且深信上帝給人的釋放,如摩西對百姓所說的「不要懼怕」,好使我們得以追求上帝給人的自由、和平、公義、愛的國度。如此在地上、國家、社會、教會中就顯現出上帝國,正如耶穌所說:「上帝悅納人的禧年,今天就應驗在你們的耳中了。」(路4:21)

閱讀審美的品味

閱讀審美的品味
黃春生牧師

為何我們常容易去「論斷」他人,特別是關乎「美」的事?

就以「哪一種形象的老師感覺比較專業呢?」來談好了。下列哪一種外型是專業的老師?是夾腳拖加短褲、時髦新潮、旗袍、西裝革履,還是舞台裝扮呢?我的答案是都未必。人們往往被既得觀念制約而不自知,一個老師認不認真、專不專業怎能從外表評斷呢?有誰會質疑穿著短褲、拖鞋,留著白鬍子的台大數學系教授楊維哲不專業呢?台大有許多特色老師,王靄農教授喜愛穿著短褲短袖,甚至連冬天都是如此。

大多數的人看問題都看表面,好在有許多哲學大師,他們深入精闢的思維幫助我們看到更根本(根源)的問題。按照德國哲學家高達美(Hans-. George Gadamer)的分析,人文主義的四個主導概念:「教化」(Bildung)、「共通感」(sensus communis)、「判斷力」(Urteilskraft)、及「品味」(Geschmack)是人文主義留給我們最根本的東西。品味由判斷力所規定,品味就是一種審美判斷力,對內在感受所具有的獨特創造力。

我們的審美經驗也是一種自我理解的模式,但是許多人習慣以既有概念來框架他人,對他人的審美進行道德批判、品味批判,卻不知論斷使得關係決裂,不再有人際關係的美感。耶穌說得好:「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此問題的重點不在於表淺的相互尊重、瞭解,而在於懂不懂得「閱讀」他人的「品味」,而不是以「暴力」去閱讀他人的「品味」。在友善的「閱讀」下,我們的「品味」會逐漸與他人的判斷力互涉、交往,捨棄「暴力」的手段才能邁向「共通感」。對於「暴力」的論斷者,我們只能說他們距離品味與文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應捨棄的「暴力」就是對本質、內涵視而不見,而去惡意解讀、論斷其外在的事物。就一位老師而言,其本質、內涵就是專業的教學、課室的經營、生命的影響,而不在於外在的形式,更不在於形而下的;不是頭皮之上的,而在於頭皮裡面的。箴言18:12「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挪去自我驕傲的暴力,謙卑才能出現友善的「閱讀」。

應捨棄的「暴力」就是既得觀念、封建思維,大清帝國最後一個太監在看到皇帝制度要結束時,說:「沒有了皇帝,國還能成為國嗎?」既得觀念者所說的話還真類似,有人說:「台灣在廢省後,省還能成為省嗎?這不就叫台灣省民去跳海,叫台灣省的學生沒有學校唸嗎?」既得觀念、封建思維讓我們喪失友善「閱讀」及「品味」的能力。記得十幾年前來到重新教會牧會,有位青年與我年紀相當,染得一頭金髮,也引來旁人的議論。但我對他的讚美,讓他倍感訝異,我欣賞他的金髮,是因為他充滿色彩創意的細胞;就如同我欣賞盧俊義牧師那頭愛心斯坦式的灰白捲毛頭髮,是因為他的頭髮底下是充滿諸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