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7月21日,平埔族研究先驅沈乃霖醫師紀念日

 ⭕ 7月21日,平埔族研究先驅沈乃霖醫師紀念日

沈乃霖1909年出生於新營市望族,1936年在日本學醫後返回故鄉新營開業「沈內科」,開始行醫生涯,曾擔任過台南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及省醫師公會理事多年;早年行醫,對於家境貧苦患者不收取醫藥費用,還佈施白米濟助,也將心力投注研究地方性疾病和學術研究,對台灣醫學貢獻卓著。

沈乃霖在228事件中,被構陷入獄。根據沈乃霖在228口述歷史回憶,當年有位外省人帶隻狗來就診,因回稱不會醫狗,竟遭對方指責「看狗都不會,怎麼看人」,讓沈乃霖感嘆「可悲,水準差那麼多,竟不知「人醫」與「獸師」不同,另有次,單單研究「中華」肝吸蟲,也被外省公務員指控侮辱中國人。

1947年3月21日,沈乃霖遭到國民黨當局以監獄犯人生病要求前往看病為由誘捕,被綁上軍用卡車遊街示眾,許多人擔心他即將遭槍決示眾。所幸最後被送往台南監獄,關了一個多月後遭釋放。

沈乃霖在回憶錄中表示,228後白色恐怖時期,台灣人很多在不知情情形下被抓去關,他的診所外面不時有人監視,身心及名譽皆受到損害。

沈乃霖是台灣研究平埔族的先驅,1950年他以「台南縣頭社平埔族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學術論文送審,並取得日本國立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逃過228劫難的沈乃霖,活了99歲,於2008年7月21日逝世。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4月20日,性別平等教育日

4月20日,性別平等教育日

2024年4月20日,臺灣《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20週年紀念。葉永鋕離世24年。

1985年出生,當時就讀於屏東縣高樹國中三年級的學生葉永鋕,因獨特的性別氣質,而遭到部分同學霸凌。頻頻在廁所被同學強制脫褲子「驗明正身」的他,因而心生畏懼,不敢在下課時間上廁所。

為避免被霸凌,他往往只能在臨近下課時間前,刻意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2000年4月20日這一天,他在臨近下課時間的11 點 42 分,提前離開課堂去廁所,卻從此一去不返。同學發現了倒臥在一片血泊中的他,已失去意識。雖緊急送醫,最後仍因傷重不治,離世時年僅15歲。

葉永鋕的離世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事件所引發臺灣社會對於性別教育的討論,成為催生《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契機。2004年,在葉永鋕離開後的四年,《性別平等教育法》三讀通過,教育政策也從原本的二元框架下的兩性教育,走向擁抱多元價值的性別平等教育。2019 年,108 課綱上路,秉持多元價值的精神,加入了跨領域的討論,使得性別平等教育得已更具體落實,並深入在整體教育的各方各面之中。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1992年4月19日,419大遊行

1992年4月19日,419大遊行

1992年4月19日,黃信介、許信良、林義雄、施明德等人率領群眾發起遊行要求總統直選,419大遊行當日隊伍綿延二公里。群眾抵達臺北車站、忠孝西路等地時,以非暴力抗爭方式佔領街頭,造成交通癱瘓。佔領行動從4月19日持續到4月24日,最終警方出動噴水車驅離民眾,黃信介等人因違反當時的集會遊行法而被判處拘役50天,但在4年後(1996年)成功促成總統直選,反抗國民黨一黨專政,為臺灣民主跨出重要的一大步。

公義使邦國高舉(箴言14:34a)




圖:1992年4月24日,警方出動噴水車,驅離占領忠孝西路的抗議群眾。(中央社檔案照片)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清康熙23年(1684),4月14日(農曆)大清將臺灣局部納入版圖

清康熙23年(1684),4月14日(農曆)大清將臺灣局部納入版圖

清康熙22年(1683)6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在澎湖海戰中大勝明鄭水師,迫使鄭克塽率臣民降清。至於是否治理臺灣,大清帝國內曾有大辯論。康熙皇帝持棄臺論,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因為鄭氏政權常常騷擾滿清沿海,才興兵覆滅。其他官員也認為留下臺灣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如將漢人移民遷回大清,解除叛亂風險即可。

清康熙22年(1683)12月22日,施琅則上呈《恭陳台灣棄留疏》,從國防與經濟的角度提出不可放棄臺灣的幾個理由。此事延遲了8個月之久,最終施琅說服康熙將臺灣納入大清版圖(1684年農曆4月14日),成為福建省台灣府,下設臺灣、諸羅、鳳山三縣,府衙設在臺灣府(今臺南)。當時大清並未統治全島,而僅限於這三處的漢人已開發之地。

大清依施琅之議,同時公佈〈臺灣編查流寓六部處分則例〉,嚴格規定規定:臺灣流寓之民,凡無妻室、無產業者,應逐回過水,交原籍管束。其有妻室、產業,情願在臺居住者,該府、縣即移知原籍,申報臺廈兵備道稽察,仍報明督、撫存案。若居住後遇有犯過,罪止杖笞以下者,照常發落,免其驅逐,若犯該徒罪以上者,不論有無妻室、產業,概押回原籍治罪,不許再行越渡。(失察之官司亦依輕重罰俸、降級有差。其使奸宄而流寓叢集滋事者,處以革職。)


圖:《恭陳台灣棄留疏》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彌賽亞》1743年3月23日首演

1743年3月23日,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的清唱劇《彌賽亞》在倫敦首演

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今德國),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被譽為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沒結婚,幾乎一生的青春都投注在英國,之後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寫了約46齣歌劇、36齣神劇,5首頌歌,5首加冕讚美歌,37首奏鳴曲,20首管風琴曲,還有許多教廷音樂及音樂小品。最著名的神劇是《彌賽亞》、《水上音樂》組曲和《皇家煙火》。

1743年3月23日,清唱劇《彌賽亞》(Messiah, HWV 56)在倫敦首演,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將它稱為「天國的國歌」,其他人也一同站立。現今音樂會演奏此曲時全體觀眾均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慣例。

莫扎特於1789年曾將本曲重新配器,將樂隊編制擴充至古典時期的規模,亦加入了一些樂器,所需要的人數因而有所增加,同年的倫敦演出有275位人聲和248件樂器的記錄。1859年韓德爾逝世一百週年,在倫敦水晶宮演出《彌賽亞》,有2765名聲樂家及460名演奏家參與,聽眾約有一萬人。1869年美國波士頓「和平日節慶」演出時,更創下了一萬人合唱《哈利路亞大合唱》、500件樂器伴奏的記錄。

《彌賽亞》(Messiah, HWV 56)
古樂學院(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AAM)、牛津大學王后學院合唱團(Choir of The Queen's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