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文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文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Handel's Messiah

Handel's Messiah



1741年8月22日,喬治·費德利克·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ändel)將自己關在家裡開始創作《彌賽亞》(Messiah, 作品號HWV 56),此神劇是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作品。韓德爾在24天後完成了創作。光是演奏完所有曲子就需要三個小時,且韓德爾創作的是總譜,亦即本身涵蓋所有的樂器、聲部的安排,實在無法想像他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中完成這部作品。充滿著神秘經驗,韓德爾說:「我在創作的時候,我不知道那時我是否在自己的身體裡面。」

韓德爾在低潮時,創作《彌賽亞》這部神劇,在樂譜最後,他寫下「SDG」(Soli Dio Gloria)「榮耀獨歸上帝」,此劇之後,終其一身韓德爾都沒有再創作世俗歌劇,唯有專注在神劇的創作。

《彌賽亞》1742年4月13日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首演,首演時有18人唱詩班,使用了33件樂器;莫扎特(Mozart)於1789年曾將本曲重新配器,將樂隊編制擴充至古典時期的規模,亦加入了一些樂器,所需要的人數因而有所增加,同年的倫敦演出有275位人聲和248件樂器的記錄;1859年倫敦舉行韓德爾逝世100週年紀念會時,合唱團人數高達2765人,樂器460件;1869年美國波士頓「和平日節慶」演出時,更創下了一萬人合唱《哈利路亞大合唱》、500件樂器伴奏的記錄。

⭕Handel's Messiah in Grace Cathedral (舊金山主教座堂)

https://youtu.be/2-QV_I-xseA

演出:American Bach Soloists (美國巴赫獨奏家)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Florence Cathedral

全世界最大的「穹頂教堂」1420年8月7日施工


義大利佛羅倫斯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是全世界最大的「穹頂教堂」,由建築師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 設計,1420年8月7日開始施工。佛羅倫斯大教堂又稱為聖母百花聖殿 (Cathedral of Santa Maria del Fiore)。第一座佛羅倫斯大教堂建於393年,歷經城市變遷,而有興建大教堂之需。現址在1296 年 9 月 9 日由樞機主教瓦萊里亞納 (Cardinal Valeriana)安置基石興建,該殿於1380完成,僅「穹頂」一直無法完成,直到1418年8月19日舉辦建築設計比賽,最後由建築師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 勝出。「穹頂」於1420年8月7日開始施工,1436年初完工,3月25日,在教宗尤金四世(根據佛羅倫薩曆法是一年中的第一天)舉行大教堂獻堂禮拜。
⭕國家地理雜誌曾錄製佛羅倫斯大教堂「穹頂」興建介紹,讓我們一窺此建築的奧妙。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耶穌基督升天日Ascensiontide

耶穌基督升天日Ascensiontide
黃春生
2021.5.13(四)耶穌基督升天日。


拉斐爾(Raffaello Santi),《基督升天》油畫,376.6 X 264.8 cm,1518-1520年。這是拉婓爾晚期的作品,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作,目前典藏於梵蒂岡美術館。

從升天日到聖靈降臨節前夕(Whitsun Eve)的十天期間則稱為升天節(Ascensiontide)。根據使徒行傳1:14-15的記載,在這段期間使徒和眾人約有120名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祈禱,其中並有使徒的講道。因此,教會傳統上會在此期間舉行祈禱、禮拜等聚會,以等待聖靈的降臨。因為主耶穌升天時,他曾應許要再來臨,並且命令門徒奉他的名向世人傳揚悔改與赦罪的福音,並且等候從上面來的能力(聖靈的能力)。(路加福音24:45-53)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推薦電影《哲人王》

推薦電影《哲人王》
黃春生
今天(1/14)是李總統登輝先生接替在1/13過世的蔣經國擔任總統的日子,而明天(1/15)則是李總統的冥誕紀念。今天晚上到真理大學參加《哲人王》的電影放映會,這部電影主要是闡述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思想。而我認為李前總統的主要思想與精神是「騎士道」與「武士道」的結合。

電影取名「哲人王」,此詞出自柏拉圖《理想國》,柏拉圖認為除非哲學家成為治理者,否則人難以避免自相殘害的結局。感謝上帝,透過李登輝總統在38年軍事獨裁後帶領臺灣進行寧靜革命、奠基民主制度的一大步,日後臺灣的未來更需要有更多「哲人王」的精神者來延續建立「理想國」,對基督徒而言即是「上帝國」。

電影以日本女大生尋求人生意義為出發,在內心深處與「李登輝」對話,電影中「李登輝」作為思想與歷史的敘述者。電影將李登輝的思想詮釋出來,主要是嫁接新渡戶稻造曾著作「武士道」的精神,似乎要傳遞傳統日本紀律、責任與基督教騎士道的精神,這股精神的展現是在內村鑑三、矢內原忠雄、新渡戶稻造的身上看到。電影中特別提到李登輝受到新渡戶稻造的影響極大,而新渡戶稻造又是一位具有「騎士道」的基督徒,他將騎士道精神結合日本傳統的精神價值,寫出了「武士道」一書。

新渡戶稻造受到William Smith Clark博士影響甚大,Clark騎馬離開札幌農學校時說:「Boys be Ambitious」(少年阿,抱著大志),這句話有著歐洲基督徒的「騎士道」精神,要有遠大的理想,講求我為人人的責任、勇氣和榮譽:作戰時不畏縮退卻,平時見義勇為,給予客旅(朝聖客、落難者)慈愛與體諒;為公義而戰時,光明磊落、不放冷箭,不殺手中無兵器的人;對領主盡忠,並宣誓保護教會。

電影中,日本女大生真里亞:「我想在我還是人類的時候,結束自己的生命。」她陷在無法自拔的抑鬱悲傷,決定告別充滿鬥爭的污穢世界。正當她絕望投向死蔭的幽谷時,突然有股聲音闖入她的意念拉她一把,讓她重見生命之光。真里亞喚之為「老師」,而這名老師,正是「臺灣民主之父」李登輝。電影透過真里亞與李登輝的「心靈對話」找尋生命的意義,從日治時期、白色恐怖到總統直選,究竟是什麼樣的精神、信念,支撐著沒有政治野心的李登輝克服萬難,幫助臺灣在38年獨裁政權後,以不流一滴血的「寧靜革命」邁向民主時代?卡萊爾《衣裳哲學》、新渡戶稻造《武士道》等哲思,又如何在基督信仰裡轉化成李登輝「不是我的我」的治世之道?

◎電影拍攝手法,很有湯瑪斯.卡萊爾的「象徵論」哲學的小說味道。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四活物彩色玻璃

四活物彩色玻璃
黃春生
台北濟南教會大禮拜堂正門四活物彩色玻璃,於今日2020.11.12進行安裝作業,並在11月22日設教124週年作為獻禮。在本會有志者的奉獻下,教會大門四片玻璃將安裝四活物彩色玻璃。
基督徒藝術家為了呈現神聖美感,決定用厚板玻璃,每一小片磨斜邊然後整體用銅箔包邊再用錫銲燒結,藝術效果最美!因為每片尺寸都很小,磨邊工作更難、較花時間。

⭕四活物象徵四福音書:長有翅膀的人象徵馬太、長有翅膀的獅子象徵馬可、長有翅膀的牛象徵路加、鷹象徵約翰。

⭕四活物來自舊約《以西結書》、新約《啟示錄》。
舊約《以西結書》
「四個活物各有四張臉:前面的像人,右邊的像獅,左邊的像牛,後面的像鷹。他們各有一對翅膀往上展開,跟鄰近的翅膀連接,又有另一對翅膀遮蓋自己的身體。」(以西結書1:10-11)

《以西結書》四活物的順序是依照福音書編輯的排序順序。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新約《啟示錄》
「第一個活物像獅子;第二個像小牛;第三個有一副人的臉孔;第四個像飛鷹。」(啟示錄4:7)

《啟示錄》四活物是依照福音書寫成的時間順序。馬可福音、路加福音、馬太福音、約翰福音。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西前尖拱窗彩色鑲嵌玻璃

西前尖拱窗彩色鑲嵌玻璃

玫瑰花窗彩色鑲嵌玻璃於2019.7.22安裝完成。
大禮拜堂西前尖拱窗彩色鑲嵌玻璃訂於2020.5.12-15進行安裝作業。2020.5.16完成安裝落成。

歌德式教堂的建築軸線,通常採取「東末」(East End)、「西前」(West Front),即坐東朝西。台北濟南教會大禮拜堂正門上方的西前尖拱窗即將進行彩色鑲嵌玻璃(Stained glass)的安裝。西前尖拱窗的窗格共有104片,均得到一對愛主的夫婦奉獻,小會與鑲嵌玻璃藝術家王俊傑老師不斷的溝通討論,最後確認以約翰福音耶穌「七個我是」自我身份的啟示,作為創作主題。

找找看鑲嵌彩色玻璃的七個主題
~耶穌七個「我是」?
台北濟南教會大禮拜堂
西前尖拱窗彩色鑲嵌玻璃
拍攝時間:西曬時刻
◎歌德式教堂的建築軸線,通常採取「東末」(East End)、「西前」(West Front),即坐東朝西。
◎推薦彩色鑲嵌玻璃藝術家:王俊傑




2020.5.16安裝最後一片玻璃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When You Believe

"When You Believe"(當你相信)

日本音樂家福田真史(Masa Fukuda)指揮One Voice兒童合唱團以英語、希伯來語及法語演唱"When You Believe"(當你相信)。 在法國諾曼第奧馬哈海灘和美國布列塔尼公墓及紀念館拍攝。
這首歌是獻給所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鬥的士兵,即參加1944 年 6 月 6 日D-day諾曼第登陸戰的士兵,以及紀念數百萬在納粹大屠殺期間喪生的猶太受害者。
參與諾曼第登陸戰的士兵雖死,但他們是抱著希望死去。正如希伯來書所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1)



《紅海之歌》(Shirat HaYam, שירת הים)
也被稱為《摩西之歌》,一首常用於晨禱的希伯來詩歌。電影《埃及王子》有收錄由兒童所吟唱的希伯來曲調。

אָשִׁירָה לַיהוָה כִּי-גָאֹה גָּאָה
A-shi-ra l'A-do-nai ki ga-oh ga-ah
I will sing to the Lord, for He has triumphed gloriously.
我要歌頌上主,因為他贏得了光榮的勝利。
(Exodus 15:1b)

מִי-כָמֹכָה בָּאֵלִם יְהוָה
מִי-כָמֹכָה נֶאְדָּר בַּקֹּדֶשׁ
Mi-cha-mo-cha ba-elim Adonai
Mi-ka-mo-cha ne-dar-ba-ko-desh
Who is like You, oh Lord, among the celestial
Who is like you, majestic in holiness
誰像你神聖威嚴? 
誰像你行神蹟奇事?
(Exodus 15:11a)

נָחִיתָ בְחַסְדְּךָ, עַם-זוּ גָּאָלְתָּ
Na-chi-tah v'-chas-d'-cha am zu ga al-ta
In your love, You lead the people You re deemed
你以不變的愛帶領你所拯救的子民。
(Exodus 15:13a)

אָשִׁירָה, אָשִׁירָה, אָשִׁירָה
A-shi-ra, a-shi-ra, a-shi-ra
I will sing, I will sing, I will sing
我要歌頌,我要歌頌,我要歌頌。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東三線

東三線
黃春生
今天受邀參加「從東三線到中山南路特展」的開幕式,也再次認識東三線沿路的古蹟與歷史。在《月夜愁》這首歌中,特別提到「三線路」,很多人對「東三線」或「三線路」很陌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處於被侵佔之下,被迫接受大中國教育,對台灣本土歷史教育是冷漠的。我認為台灣各縣市的中學以下歷史教育,應該導入在地人文與歷史。

《月夜愁》歌詞中的「三線路」是指今日的「中山南路」。日本時代拆除台北城城牆,在原址改築由安全島分隔成三線道的道路。最早的三線路是「東三線」即今日「中山南路」,沿路設置行人步道、路燈,步道和安全島上種植樹木,因景觀秀麗而有「東方的小巴黎」之稱。1930年代,台灣興起自由戀愛的風氣,當時三線路人車稀少,是情侶約會散步的好地方。周添旺心有所感,寫下失戀人的心情,配合哀愁的旋律,因此廣受歡迎。


《月夜愁》
◎曲調:凱達格蘭族歌謠
◎編曲:鄧雨賢
◎填詞:周添旺
◎錄唱:林氏好(林是好)

月色照在 三線路
風吹微微 等待的人那抹來
心內真可疑 想抹出彼個人
啊~怨嘆月暝

敢是註定 無緣份
所愛的伊 因何乎阮放抹離
夢中來相見 斷腸詩唱抹止
啊~憂愁月暝

更深無伴 獨相思
秋蟬哀啼 月光所照的樹影
加添阮傷悲 心頭鬱卒目屎滴
啊~無聊月暝



三位受訪者都是基督徒
李乾朗教授/淡水教會
黃春生牧師/濟南教會
張秀蓉教授/松山教會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黃春生牧師

「面對邪惡卻保持緘默就是邪惡:上帝不會判定我們無辜。不說話也等於說話。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2.4~1945.4.9)

《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是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2.4~1945.4.9) 最後詩作《獄中書信》中的一首詩,Berlin, December 1944。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宣布2016年是「慈悲禧年」。上帝的慈悲所關係到的就是:窮人、邊緣人、飢餓的人、哀哭的人、被辱罵的人、被歧視的人、被欺壓的人,甚至是我們認識不足的LGBTQIA族群。

潘霍華說這是「以底層眼光看世界」。潘霍華認為,耶穌這種以「底層」眼光看世界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被排斥的人、被歧視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路加福音6:36)

僅以潘霍華的詩《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來安慰此刻正在被歧視、被霸凌的朋友!

推薦Siegfried Fitzt以潘霍華的詩創作《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作曲者是德國基督教現代音樂的先驅,現年70歲的齊格弗里德(Siegfried Fietz, 1946.5.25~),他創作超過4000首詩歌,發行超過250片專輯,他的詩歌都是為福音而創作,在德語地區國家極受歡迎。他更為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許多的詩譜曲。

----------------------------------------------------
Dietrich Bonhoeffer:Von Guten Mächten
潘霍華的詩《所有美善力量》

Von guten Mächten treu und still umgeben, 
Behütet und getröstet wunderbar, 
So will ich diese Tage mit euch leben 
Und mit euch gehen in ein neues Jahr.
Noch will das alte unsre Herzen quälen, 
Noch drückt uns böser Tage schwere Last. 
Ach, Herr, gib unsern aufgeschreckten Seelen 
Das Heil, für das du uns geschaffen hast.
Und reichst du uns den schweren Kelch, den bittern 
Des Leids, gefüllt bis an den höchsten Rand, 
So nehmen wir ihn dankbar ohne Zittern 
Aus deiner guten und geliebten Hand.
Doch willst du uns noch einmal Freude schenken 
An dieser Welt und ihrer Sonne Glanz, 
Dann wolln wir des Vergangenen gedenken 
Und dann gehört dir unser Leben ganz.
Lass warm und hell die Kerzen heute flammen, 
Die du in unsre Dunkelheit gebracht. 
Führ, wenn es sein kann, wieder uns zusammen. 
Wir wissen es, dein Licht scheint in der Nacht.
Wenn sich die Stille nun tief um uns breitet, 
So lass uns hören jenen vollen Klang 
Der Welt, die unsichtbar sich um uns weitet, 
All deiner Kinder hohen Lobgesang.

Von guten Mächten wunderbar geborgen, 
Erwarten wir getrost, was kommen mag. 
Gott ist bei uns am Abend und am Morgen 
Und ganz gewiss an jedem neuen Tag.

中文歌詞:(林鴻信翻譯)
(1)
所有美善力量都默默圍繞 奇妙地安慰保守每一天
讓我與你們走過這些日子 並與你們踏入新的一年

(2)
儘管過去的年日折磨心靈 艱困時光重擔壓迫我們
主啊!拯救飽受驚嚇的心靈 以那為我們預備的救恩

(3)
若你給我們遞來沉重苦杯 滿溢著憂愁痛苦的苦杯
主啊!從你良善慈愛的聖手 毫不顫抖心存感謝領受

(4)
主啊!若你願意再賞賜我們 世上歡樂以及陽光亮麗
讓我們紀念過去美妙歲月 把我們生命完全交托你

(5)
今天請讓燭火溫暖地燃燒 是你帶給黑暗中的我們
或許這會引領我們再相聚 明白你的光在黑夜照耀

(6)
寂靜深深圍繞我們展開 讓我們聽見那豐富聲響
從週遭無形世界向外擴散 凡你兒女盡都高聲歌頌

(副歌)
所有美善力量都奇妙遮蓋 不論如何都期盼那安慰
在晚上早上每個新的一天 上帝都將與我們同在

英文歌詞:
(1)
Surrounded by such true and gentle powers
So wondrously consoled and without fear,
Thus will I spend with You these final hours,
And then together enter a new year.
(2)
The worries of the old year still torment us.
We're troubled still by long and wicked days.
O Lord, give our frightened souls the healing,
For which You've chastened us in many ways.
(3)
And though You offer us
the cup so heavy.
So painful, it's the most that we can stand.
Not faltering, with thanks we will accept it
And take it as a gift from Your good hand.
(4)
And should it be Your will once more to grant us.
To see the world and to enjoy the sun,
Then we will all the past events remember
And finally our life with You is one.
(5)
Let the candles blaze today warmly and brightly,
which You brought into our darkness;
let’s again follow together, if it can be.
We know that Your light shines in the night.
(6)
If now the stillness is deeply ready for us
let us then hear that resonant tone
of the world which extends unseen around us,
[and] of all Your children’s loud praise-song.
[Refrain]
By gentle powers lovingly surrounded,
With patience we'll endure, let come what may.
God is with us at night and in the morning
and certainly on every future day.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愛你的鄰舍」才能得見永恆的榮光

「愛你的鄰舍」才能得見永恆的榮光 
在雨果(Victor Hugo)名著《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中,飽受磨難,但仍真心「以愛還愛」的尚萬強(Jean Valjean);和依就自我中心,自認「正義使者」的賈維爾(Javert)。二人的強烈對比,刻畫出「愛」歸於永恆,「恨」歸於毀滅。自我為義,非但不能傳遞基督的救贖,反倒徒增苦難的重量。 

非常喜歡~ 
《悲慘世界》曲終(The Epilogue) 
尚萬強 (Valjean): 
Yes Cosette, forbid me now to die 
珂賽特,如果妳不要我死 
I'll obey, I will try 
我會答應你,我會努力嘗試 
On this page, I write my last confession 
這一張,我寫下最後的告白 
Read it well, when I at last am sleeping 
仔細讀它,當我入睡之後 
It's the story of one who always loved you 
這是一個故事 ── 寫一位永遠深愛著妳的人 
Your mother gave her life for you 
妳的母親為了妳捨棄了生命 
Then gave you to my keeping 
又將妳託付給了我 
傅安婷 (Fantine): 
Come with me 
跟我來 
Where chains will never bind you 
再也沒有枷鎖 
All your grief at last at last behind you 
所有的苦難終將遠離 
Lord in heaven, look down on him in mercy! 
上主啊,求您垂憐他吧! 
尚萬強 (Valjean): 
Forgive me all my trespasses 
寬恕我所有的罪愆 
And take me to your glory 
帶我回到您的榮耀之中 
傅安婷 (Fantine): 
Take my hand, and lead me to salvation 
握著我的手,領我走上救贖之路 
Take my love, for love is everlasting 
接受我的愛,只有愛是永不止息的 
尚萬強加入 (Valjean joins): 
And remember the truth that once was spoken 
請記得那個曾被傳唱的真理 
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 
去愛別人才能得見上主 

大合唱(Chrous):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Lost in the valley of the night 
你聽見了深夜中迷失山谷人們的歌唱了嗎?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are climbing to the light 
這是試圖攀向光明的人們之歌聲 
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flame that never dies 
世上的苦難者,希望的火焰永不熄滅 
Even the darkest night will end and the sun will rise. 
縱使最深的黑夜也會結束,旭日終將東昇 
They will live again in freedom in the garden of the Lord 
苦難者也會在上主的花園重獲自由 
They will walk behind the ploughshare, the will put away the sword. 
人們將努力開墾以犁頭取代刀劍 
The chain will be broken and all men will have their reward! 
枷鎖將被打斷,人們都將獲得應有賞報 
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你願意和我們一起奮鬥嗎?你會加入我們的和平陣線嗎? 
Somewhere beyond the barricade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在堡壘之外有著你所渴望的新世界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ay do you hear the distant drums 
你聽到人們的歌聲嗎?你聽到遠處傳來的鼓聲嗎? 
It is the future that they bring when tomorrow comes 
這一切終將於未來實現 
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你願意和我們一起奮鬥嗎?你會加入我們的和平陣線嗎? 
Somewhere beyond the barricade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在堡壘之外有著你所渴望的新世界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ay do you hear the distant drums? 
你聽到人們的歌聲嗎?你聽到遠處傳來的鼓聲嗎? 
It is the future that they bring when tomorrow comes! 
這一切終將於未來實現 

大合唱(Singing chords) 
Tomorrow comes! 終將實現!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學術袍歷史概述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Academic Regalia)

學術袍歷史概述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Academic Regalia)
黃春生牧師
延伸閱讀:認識牧師服及禮儀色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所戴無邊帽(skullcap)

學術袍(Academic Regalia)或學位服(academic dress)可追溯至12世紀和13世紀大學興起後而有的。而大學的興起又與基督教的修道院相關聯,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各地修道院紛紛而立。修道者極為苦行,穿著簡單,而神職人員的聖袍就源自修道院的「黑袍」,而修道院傳統延續到後來的大學,甚至今日大學畢業生就是要穿著黑袍。

中世紀的修道院或大學,無論學生還是老師,平時都穿著黑袍。少數規定穿著者必須是經過皈依或宣誓的人。而穿著長禮服(Long gowns),可能是在沒有暖氣的建築內必要的保暖穿著。學位垂巾(學術袍的後頸垂巾,Hoods),源於皈依剃度(tonsure)後,門徒所背負的袋子(參考馬太福音10:10),象徵已經得道的入門弟子。

學位帽(academic cap)則源自修道院的學者或神職人員的無邊帽(skullcap),此無邊帽又源自猶太人的無邊小圓帽(Kippah, Yarmulke)(參考備註)。在第二世紀塔木德時期(Talmudic times)猶太人仿效古代祭司頭戴帽子(Mitznefet),提醒自己要謙卑、虔誠,要記得頭頂上還有上帝的存在。因此,無論是skullcap或是Kippah,都是在提醒人,人沒有那麼不得了,因為人的頭頂上還有上帝。之後演變成為方形帽(pileus quadratus),四角代表世界的四極,象徵全世界的知識。中世紀的修道院,只有博士、學者、神職人員可以戴無邊平底帽(barret cap),是一種加大的無邊帽(skullcap),更具備保暖性。

也有一說學位帽(academic cap)源自古希臘的扇形帽(pileus),象徵脫離奴隸而獲得自由的自由人,因此又稱為「自由帽」(liberty cap, Phrygian cap)。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此帽成為自由、解放的象徵。但這種看法無法與修道院學術傳統連繫。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圖書館
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學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oimbra),在1321年就規定,所有的博士(教師)、學生均須穿著黑袍(gowns)。在14世紀下半葉的英國,許多大學還禁止「excess in apparel (過剩服裝)」僅能穿著黑袍。16世紀初,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of England)年間,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首次規範明確的學位服,並制定了使用的細節。1636年,牛津大學通過《勞迪安法案》(Laudian Code)要求博士、學者、學生都配戴方形帽,而大學自費生、非學術人員則配戴扇形圓帽。而在1769年,劍橋大學學士生則成功申請到佩戴方形帽的權利。

至於學術顏色(academic colors)所代表的學院、系所,則是更晚發展出來的,有系統的規範則是在19世紀末的美國。在這之前,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學士學位的領罩(B.A. hoods)已採用幾個顏色。代表生命的紅色,是教會​​的傳統顏色之一,用於神學領域。代表權柄的紫色,是法律的尊榮的顏色,用於法學領域。綠色,象徵中世紀草藥的顏色,用於醫學。白色,用於文學、藝術領域。橄欖色,接近綠色,用於藥學。金黃色,代表其科研所產生的成果,用於科學領域。

學位袍(academic gowns):一般採用人造絲或絲綢,碩士胸領配上棉綢、絨面;只有博士學位全袍採用天鵝絨。博士袍長袖花邊(Trimmings),繡上三條黑槓滾學術顏色。

學位垂巾(academic hoods):內層顏色代表出身的學院,外層顏色代表本身的研究領域。學士垂巾約2英呎(60.96公分),碩士垂巾約3.5英呎(106.68公分),博士垂巾約4英呎(121.92公分)。學術顏色寬幅,學士2英吋(5.08公分),碩士3英寸(7.62公分),博士5英吋(12.7公分)。

戴pileus quadratus的智者/古代馬其頓修道院的壁畫
學位帽(academic cap):一般有方型帽(pileus quadratus)、無邊平底帽(barret cap),甚至六角帽、八角帽,在英國博士畢業生通常戴類似barret cap的都鐸帽(Tudor Bonnet)。在帽頂附上長流蘇( long tassel),象徵成熟結穗。黑色流蘇用於學士,碩士流蘇配搭自身學術顏色,博士則是金色流蘇。

「撥穗禮」,為何是從右側撥向左側?
畢業典禮授予學位同時進行「撥穗禮」,撥穗是將流蘇由右側撥向左側,代表的意義就是從思想的右派到思想的左派,從青澀到成熟,從今爾後具備左派、批判、改革的能力。

歐洲對於學位服並沒有一致的規範。相較之下,美國的學院和大學較有遵循的制度。此系統的發展,要歸功於紐約奧爾巴尼(Albany, New York)的倫納德先生(Gardner Cotrell Leonard)。倫納德先生1887年為威廉學院(Williams College)設計學位服(academic dress),在1893年他的相關設計理念引發校際委員會的興趣,進而建立與規範學位服的制度。
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cademic colors code

1895年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先通過學位袍的設計、剪裁規範,並制定了不同學術領域的顏色。1895年3月16日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等校際代表,與倫納德先生商討,制定出《學位服規範》(Academic Costume Code),此規範是以哥倫比亞大學學位服規範為基礎。

1932年,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開始參與學位服的設計與規範,並確定第一版《學位服規範》是否需要修訂。最後,委員會「修訂1895年以來大學及學院委員會所通過的學位服規範,並將規範草案與計畫,提交學術委員會討論。」同年,學術委員會通過《學位服規範》(Academic Costume Code)並予以實施。此後又修正三次。1959年,批准女性專用的軟式方形帽;1973年廢除女性專用軟帽;1986年,增列哲學博士學位採用深藍色(dark blue)。

16世紀加爾文所戴長耳罩無邊平底帽(barret cap)

16世紀馬丁路德所戴無邊平底帽(barret cap)

備註:無邊帽(skullcap)、「猶太無邊小圓帽」在希伯來語稱為Kippah(基帕),日耳曼猶太語(Yiddish)稱為Yarmulke(押瑪克)。Kippah意思是「圓頂、芎蒼」,象徵上帝的無限作為。戴上小圓帽也象徵著謙卑、敬虔,也象徵榮耀。

另外,可參閱聖經的類似記載。
【象徵謙卑、敬虔
大衛哭著上橄欖山;他光著腳,悲傷地蒙著頭。所有跟隨他的人也都蒙著頭,邊走邊哭。(撒母耳記下15:30

富戶差奴僕去打水;
他們到池旁卻找不到水,
帶著空水罐回來。
他們蒙著頭,又失望又狼狽。
天不降雨,大地龜裂;
農夫蒙著頭失望。 (耶利米書14:3-4)

【象徵榮耀】
他使在錫安悲傷的人
華冠代替灰塵,
以喜樂代替憂傷,
以頌讚代替哀歌。
他們要像上主親手種植的樹;
他們要秉公行義。
上主要因自己的作為受讚美。 (以賽亞書61:3)

耶路撒冷因上主的作為欣喜。
上主給它穿上救恩和公義的禮服,
像新郎戴上禮帽,像新娘佩帶首飾。 (以賽亞書61:10)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撥穗禮」,為何是從右撥向左?turning of the tassel

「撥穗禮」,為何是從右撥向左?
黃春生牧師

延伸閱讀:學術袍歷史概述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Academic Regalia)

畢業典禮授予學位同時進行「撥穗禮(turning of the tassel ceremony)」,撥穗是將流蘇由右側撥向左側,代表的意義就是從思想的右派到思想的左派,從青澀到成熟,從今爾後具備左派、批判、改革的能力。

在此祝畢業生,因著左派、批判、改革的能力,使世界不斷地在「改革中」。多撥一次穗,就應該多一分改革的能力。

2005/3/12台灣神學院授予榮譽神學博士給前總統李登輝弟兄
台灣神學院於2005年3月12日下午在禮拜堂舉行
133週年校慶感恩禮拜和李登輝榮譽神學博士授予典禮

李登輝得榮譽神學博士感言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剪報:史上最囧馬拉松!英國馬拉松1人完賽,第2名帶4998人跑錯路

剪報:史上最囧馬拉松!英國馬拉松1人完賽,第2名帶4998人跑錯路……

馬拉松賽簡直無奇不有。在5000人參加的英國“北方馬拉松賽”上,只有一個人成績有效,其餘4999人卻意外地跑偏了,導致比賽成績作廢。“北方馬拉松賽”因此成為史上最囧馬拉松!


4999人迷路,只有1人跑完全程。

在英格蘭舉行的“北部馬拉松”近日鬧出笑話。在這項有5000人參加的比賽中,除了一直跑在首位的傑克·哈里森嚴格按賽程標線正確的跑完了全程,其餘4999名參賽者全都因為在路口提前右轉,跑錯了路線。究其原因,竟是跑在第二、第三位的兩名選手中途受主辦方誤導,認錯了方向,把身後所有的參賽者都引入了歧途…… 
這場馬拉松賽路線的終點在當地體育場,計算總長度的時候包括了最後在體育場外的一段。21歲的傑克此前從來沒有參加過馬拉松比賽。比賽中,傑克一路遙遙領先,以至於他身後的大部隊連他和領跑車的影子都看不到。當傑克跑完這一小段大約264米的體育場外賽道後,開道的車輛和工作人員就都跟進了體育場,導致後來的選手們沒看到指示,直接進入了體育場,所以都沒跑最後這一小段,相當於少跑了264米。 
按照馬拉松賽規則,標準賽程一直都是42.195公里(26.22英里),如果少跑路程,將按照沒有完成比賽處理。因此,這4999名參賽者全都失去比賽資格,被取消成績。

跑友很憤怒 
事發後,賽事主辦方發表聲明向5000名選手表達歉意,並提出受影響的參賽選手明年參賽時可少交25%的報名費。這樣的聲明引起跑友們的憤怒,認為主辦方缺乏道歉的誠意,而且,在“北方馬拉松”的官方網站上,仍舊堂而皇之地寫有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成績。
 “5000人跑錯路線難道竟然沒有人看到!”一位跑友寫到,“監督裁判和線路測量的工作人員當時到底在哪。他們在看到問題出現以後並沒有制止,而是在結束後向所有人公佈這個結果。這簡直是白痴的組織者,白痴的行為。” 
在英國網友看來,事情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現場工作人員的疏忽大意所致。“很多運動員在衝過終點時感到奇怪,因為與其他馬拉松賽事相比,這裡的消耗顯然更少。這次事情不僅讓比賽成為笑柄,讓桑德蘭蒙羞,也是整個英國馬拉松從業者的恥辱。這次比賽將因為自身的愚蠢寫入馬拉松的歷史。” 
“我一直在為北部馬拉松賽耿耿於懷,”一位參賽者在推特上寫道,“我覺得少交25%報名費的補償措施,是對我們的侮辱。為了備戰,大家辛苦訓練好幾個月,誰知好不容易得到的成績卻被取消了。”

烏龍真不少
事實上,馬拉松賽經常鬧烏龍。 
去年澳門國際馬拉松賽,跑在第一名的運動員按路線應在體育場轉右,但他竟然轉左,導致尾隨的大部隊選手全都跟著左轉,指引員想阻止已來不及,最後導致所有選手都圍著運動場外圍多跑了三公里。 
而2010年在威爾士舉行的一次半程馬拉松賽上,還發生過一起“坑爹”的烏龍事件。當15000名運動員們紛紛在終點線慶祝自己的新紀錄時,主辦方卻說:“對不起,你們的成績不能被計算,因為我們改變了路線,你們實際上走了一條捷徑!”於是,這些參賽選手的成績全部被取消。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祭壇布 Altar Paraments

祭壇布 Altar Paraments

※工商服務
謝振昭老師是我的好友,是台灣昆蟲協會的老師,在學校擔任自然生態課程的老師,他同時也是一位精湛刺繡的專家,我請他為教會製作祭壇布,許多教會及同工看到作品也讚不絕口,紛紛要請他製作。由於採用的布料非常的細緻,織工也非常細膩,費用大概是從美國購入的一半。直得推薦給大家。
歡迎教會訂製「祭壇布、經台布」(Altar Paraments)
均是雙面刺繡
大面:2000元(雙面祭壇布)
小面:1000元(雙面經台布)
整套:2大面、2小面,5000元
(以上均含運費)
註1:2大面/2小面,綠色+紫色,白色+紅色
註2:圖樣,十字架或焚而不燬 (自行設計或其他圖案另計)









附錄:2023 教會禮儀色(Liturgical Colors)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剪報:震撼全世界的一段碑文

剪報:震撼全世界的一段碑文

Winning with People: Discover the People Principles that Work for You Every Time  作者:John C. Maxwell (22頁)

但似乎證實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沒有此碑文,而是美國「心靈雞湯」杜撰!





在倫敦聞名世界的韋斯敏斯德大教堂地下室約安葬3300位,其墓碑林中,有一塊名揚世界的墓碑。

其實這只是一塊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崗石質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圍那些質地上乘、做工優良的: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國前國王墓碑,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較起來,它顯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而且它沒有姓名,沒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連墓主的介紹文字也沒有。僅能推測他是一位韋斯敏斯德大教堂的主教。

但是,這樣一塊無名氏墓碑,卻成爲名揚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個到過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們可以不去拜謁那些曾經顯赫一世的英國前國王們,可以不去拜謁那諸如狄更斯、達爾文等世界名人們,但他們卻沒有人不來拜謁這一塊普通的墓碑,他們都被這塊墓碑深深地震撼著,準確地說,他們被這塊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著。

在這塊墓碑上,刻著這樣的一段話: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譯文: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受限制過,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
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
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牀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爲一個榜樣,
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爲國家做一些事情。
然後誰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據說,許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這塊碑文時都感慨不已。有人說這是一篇人生的教義,有人說這是靈魂的一種自省。

當年輕的曼德拉看到這篇碑文時,頓然有醍醐灌頂之感,聲稱自己從中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

回到南非後,這個志向遠大、原本贊同以暴治暴填平種族歧視鴻溝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變的自己的思想和處世風格,他從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家庭和親朋好友著手,經歷了幾十年,終於改變了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