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永恆的渴望

永恆的渴望

假如你家養了一頭狗,也許你或許羨慕牠那種單純的生活。牠躺在前門口的台階上,啃著骨頭,好像是十分的滿足。牠只要在食物、住處、伴侶及性慾等生理本能的需求上得到滿意,牠就會感到滿足。

但是讓人生活在這樣的標準上卻是不能使他感到滿足的。人是一個得不到安息的受造物,他的渴望無窮盡。我們每一個人,從文盲到大學教授,從窮苦勞工到鉅子,都像是在追尋著甚麼東西似的。但很可惜地,人在生命以外所追求的往往顯得毫無意義。聖經把人描寫成「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賽57:20)。那麼,我們到底需要甚麼,才能使我們這種本性不得平靜的慾望得到真正的滿足呢?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呢?人生在世上汲汲於金錢、名譽、學問、宴樂、情慾,到底是為了追求些甚麼呢?甚麼是人類心靈渴望之源呢?甚麼能夠解除人心靈之飢渴呢?

如果我告訴你說,人在他本性的深處是渴望著上帝,你一定會感覺到驚訝。這種追求常是無意識的,它是人想要與他的創造主重新和好的一種永恆衝動。人無止盡的渴望,就如同聖經傳道書3:11所說:「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第四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在《懺悔錄》說明這個真理:「上帝啊!我們的心是為祢而被造的,在它裏面沒有平靜,除非它在祢裏面得到安息。」法國數學家,也是創立真空理論並奠定微積分基礎的巴斯噶(Blaise Pascal)這樣說:「在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容納上帝形象的真空。」

聖經對這種現象加以解釋,人起初是照著上帝的形象而被造,有上帝的印記在人的裡面。人起初受造的目的乃是要他認識上帝,並喜歡與造他的主來往。不管人怎樣墮落遠離上帝,他的本性總是不會使他完全忘記這個目的的。在人心靈與良心的深處,總有微聲在呼喚、呼喚、呼喚他歸向上帝。雖然他可能還沒有覺察到,卻是一直在追求著。人稱之為追求快樂、意義或者滿足。事實上,這乃是他在尋找上帝,重新認識他的創造主的一種渴求。

但是又因為何事,使人與上帝隔絕了?為何人尋求上帝,卻尋不著?是什麼阻礙人尋找上帝呢?在古老的文獻《創世記》中,我們看到人寧可聽撒但的甜言蜜語,而忽略上帝的約,人離開上帝的話語,就陷入罪惡的裡面。也因為罪,人不願意順服創造主的話語,而遠離上帝,過著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罪惡進入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密切的關係便因此而遭受破壞。人迷失了,與上帝隔絕了,隨著時代的過去,人愈來愈剛愎與邪惡。因此,箴言1:28說:「那時,你們必呼求我,我卻不答應,懇切地尋找我,卻尋不見。 」

因為尋不見,所以上帝差派祂的使者、先知傳遞信息,好使人歸正回到上帝的面前,好使人與造物主和好,好使人的心靈得到滿足。在末後的日子,上帝親自成為人的樣式,來到世間傳講上帝國的信息,耶穌說:「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太13:15) 原本與上帝隔絕的心,要因為回轉信靠耶穌,就必得醫治。最後,人心中那上帝形象的「真空」,人那永恆的渴望,最後將在上帝的裡面得到安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