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減的漩渦
黃春生牧師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說得好:「我們活在一個縮減的世界。」確實,「人正在一個真正的縮減的漩渦之中,愛情縮減為性,友誼縮減為交際、公關,大自然縮減為豪華賓館、室內造景,真實的冒險縮減為假冒險遊樂設施。一切精神價值都縮減成官能享受,文化則縮減成了大眾傳媒。」昆德拉對後現代的深刻反省,令我驚豔,他又說:「速度是技術革命獻給人類的一種迷醉的方式。」確實,我們的社會正處於企業不斷快速擴張,使我們對管理中的各種過去所發生的「小事」,對過去人際關係的「細微感受」視而不見,人越來越沒有歷史感。
自啟蒙主義開始,理性霸佔人類的思潮,「現代主義」則抬高人的理性,尋求以科學為基礎訴諸客觀事實 (objective reality),主張人定勝天,主張無神論。到了後現代,開始對啟蒙理性產生了懷疑,人類開始懷疑理性的份量,揚棄有唯一客觀事實存在的可能性。全然的客觀事實解體,意謂著「各說各話」,起而代之的是「詮釋群體」(Hermeneutic Community)為主體。但是,我們能否從「縮減的漩渦」跳脫出來,是否能從平凡的生活中去發掘「小確幸」呢?
以教會為例,教會是聖經詮釋的群體(Hermeneutic Community of the Bible)。教會作為聖經詮釋的群體, 透過教義的角度、歷史的路徑闡釋聖經, 就好像新約教會按照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詮釋舊約聖經。又如路茲(Ulrich Luz)以「效應歷史」(History of Effects, Wirkungsgeschichte)來強調每一個詮釋者都是不可避免的受到自身「所繼承的詮釋傳統」(inherited interpretive traditions)所影響,因此詮釋必與歷史互涉。換言之,從信仰群體的歷史中,我們才能重新發覺詮釋的意義,從效應歷史中,我們才能夠找到信仰的價值。
以個人為例,我們擁有許多共同生活的「詮釋群體」,家人、親友、同事等共同圈。但是,我們往往落入「縮減的漩渦」,我們忘記與孩子曾經有過的生活「小確幸」,忘記夫妻起初的「小確幸」。要跳脫「縮減的漩渦」,就需要從歷史中回憶我們生命中諸多的「小確幸」,時時懂得感恩,體會生活中微小的幸福,才能跨越人生乾巴巴的沙漠。
※『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像乾巴巴的沙漠而已』-村上春樹
※〈小確幸〉,《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小確幸」就是說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哪些是「小確幸」呢?很多事物都可以,當你用心去體會就會看見,當你用感謝的心去看待時,就會看見。
※〈小確幸〉,《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小確幸」就是說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哪些是「小確幸」呢?很多事物都可以,當你用心去體會就會看見,當你用感謝的心去看待時,就會看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