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叔本華之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之人生的智慧》
The Wisdom of Life and Other Essays: The Works of 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華之人生的智慧》
黃春生牧師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是繼康德(Immanuel Kant)之後,在十九世紀使哲學轉向的偉大哲學家,他啟發弗洛伊德、尼采、哈代、維根斯坦、貝克特等思想家。他在年輕時,曾沈迷「性慾」的誘惑,後來他痛恨被性慾所主宰,因此發展出禁慾主義,由於他對「性」的見解,成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先聲 ,並啟發發弗洛伊德。 

叔本華在1813年25歲時取得博士學位,1819年完成最重要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本書對邏輯學、倫理學、認識論、知覺理論、科學、數學、美學、藝術、詩、音樂、形上學的需求,以及人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都提供了犀利深刻的觀察,並且從各種最冷酷的角度呈現人類的處境:死亡、孤獨、人生缺乏意義,以及存在固有的痛苦。叔本華以充滿智慧的筆調描寫人生為何有這麼多悲哀?這麼多不幸?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何在?我們與世界其他事物的關係如何?最後,他歸納出自己的答案,人生許多不幸、痛苦、荒謬和矛盾的根由,原來是盲目的意志,是盲目意志下的盲目觀念使然。他除了分析人性、人格、名譽、驕傲、官位、榮譽與痛苦,也提出對此表象世界,人生應該採取什麼態度。  

叔本華年輕時,就表現得極度厭世、厭惡與人親近,思想中有著無盡的悲觀直到晚年都是如此。他喜歡諷刺週遭的人,稱呼人類為「兩足動物」,他悲嘆大自然賦予他焦慮的氣質與「過重的猜疑、敏感、憤怒與傲慢」。他不喜歡與人互動,可是他卻有強烈而活躍的性慾需求,他前半生受到性慾的驅使,年輕時他與另一位朋友經常尋花問柳,沉溺在性慾的墮落生活。由於他經常遭到女性的拒絕,最後造成他對人的刻薄、對性慾感到排斥,並痛恨被性驅力(libido)主宰。

叔本華深刻瞭解性慾無法抗拒的力量,性慾往往在釋放後平息,卻又在平息後激起,性慾還會喬裝成各種面貌來誘惑。在與性慾的「心靈交戰」後,叔本華發現性的感受在人類行為佔有極重要的角色,而他也成為描述「性」對內在生活的第一位哲學家。叔本華從身體的內在知識得到什麼結論呢?就是在我們裡面,在所有的天性裡,有一種持續不斷、永不滿足的原始生命力,叔本華稱之為「意志」(弗洛伊德稱為「Libido,慾力」,或「生之本能」),人的每一器官都是意志的產物,它們產生盲目的慾望。痛苦就是意志(慾望)不能通往目標(滿足)的結果,快樂與幸福就是意志達到目標,或慾望得到滿足。叔本華認為:人生永遠在慾望滿足與不滿足擺盪,在短暫地滿足後,人立刻開始感覺空虛而無聊,於是又再次產生慾求。

於是,人生就在缺乏、滿足、無聊與再度缺乏之間無止盡的循環。因此,他認為人生根本無法快樂,只是把一生耗費在追逐某種自認可以使自己快樂的東西,就算達到快樂的目標之後,也只會失望,換言之,無論曾經快樂或不幸,結果都是一樣的。因此,叔本華認為人類的處境是悲觀的,他將自己推向絕望,使自己變得冷酷而陰鬱。在《人性與宗教的悲觀研究》(Studies in Pessimism, on Human Nature, and Religion)裡,他認為性慾是最大的恥辱與罪惡,人類若要擺脫痛苦與不幸,就必須在抑制情慾,把現世的享樂視為虛幻,遏止自私的慾念,同時憐憫他人所受慾力主宰的痛苦。叔本華研究印度哲學,吸取佛學思想,他認為只有以禁慾、斷念為起點,然後忘我,最後忘掉一切,進入空幻的境界,才能夠超脫慾力的主宰與脫離一切的悲觀與煩惱。於是,他發展出「禁慾主義」,來解放「意志」(慾力)。這方法基本上是「自力修行」,他認為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自身禁慾才能不受盲目意志或性慾所主宰。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自由地選擇孤獨,或是全然地愛人和投入,兩者都是我們渴望的能力。
如何才能協調出既能愛人、又能獨立的適當距離?對此叔本華曾說過一個精彩的
寓言:
「一群刺蝟在寒冷的冬天圍繞在一起,為了取暖,牠們越來越靠近,​可是太接近時會刺到對方,為了避免疼痛,又逐漸散開,卻失去擠在​一起的好處,而再度冷得發抖,於是又慢慢靠近,這個過程循環好幾​次後,牠們終於找到最舒適的距離,既不會太冷,也不會刺痛彼此。​」
叔本華的思想被視為悲觀主義或虛無主義哲學,他否認生命有某種終極價值,因此,他傾向無神論。他接納基督教「苦難」的普遍性,卻無法理解「拯救」的特殊性。 叔本華在《人性與宗教的悲觀研究, Studies in Pessimism, on Human Nature, and Religion. p.6.》說:「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沒有載重,便不會平穩,無法向前直航。」(A certain amount of care or pain or trouble is necessary for every man at all times.)

我認為,苦難雖如同載重的船,但信心是冒險的勇氣,愛是航行的動力,盼望是航向的目標。耶穌說,這世間雖有苦難,但祂已經勝過這世間。而教會正是耶穌為茫茫苦海的世界所預備的救生艇。雖是如此,洶湧的海浪有時也會湧入這艄救生艇中,甚至將人再次捲入海中。因此,我們必須綁妥安全鎖,隨時藉著聖靈與基督連結,好叫我們通過驚濤駭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