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Dickens
狄更斯是我很喜愛的一位作家。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他開創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始祖。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對英國文學發展與政治關懷帶來深遠的影響。
主要作品如下:
《博茲札記》( Sketches by Boz ) 1836年
《匹克威克外傳》( The Pickwick Papers ) 1836年
《霧都孤兒》( Oliver Twist ) 1837-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貝》( Nicholas Nickleby ) 1838-1839年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sity Shop ) 1840-1841年
《巴納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聖誕頌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又譯為《小氣財神》
《馬丁‧翟述偉》( Martin Chuzzlewit ) 1843-1844年
《董貝父子》( Dombey and Son ) 1846-1848年
《大衛‧科波菲爾》( David Copperfield ) 1849-1850年
《荒涼山莊》( Bleak House ) 1852-1853年
《艱難時世》( Hard Times ) 1854年
《小杜麗》( Little Dorrit ) 1855-1857年
《雙城記》( A Tale of Two Cities ) 1859年
《遠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 1860-1861年
《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1865年
《艾德溫‧德魯德之謎》(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 未完成,1870年
狄更斯是我很喜愛的一位作家。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他開創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始祖。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對英國文學發展與政治關懷帶來深遠的影響。
主要作品如下:
《博茲札記》( Sketches by Boz ) 1836年
《匹克威克外傳》( The Pickwick Papers ) 1836年
《霧都孤兒》( Oliver Twist ) 1837-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貝》( Nicholas Nickleby ) 1838-1839年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sity Shop ) 1840-1841年
《巴納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聖誕頌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又譯為《小氣財神》
《馬丁‧翟述偉》( Martin Chuzzlewit ) 1843-1844年
《董貝父子》( Dombey and Son ) 1846-1848年
《大衛‧科波菲爾》( David Copperfield ) 1849-1850年
《荒涼山莊》( Bleak House ) 1852-1853年
《艱難時世》( Hard Times ) 1854年
《小杜麗》( Little Dorrit ) 1855-1857年
《雙城記》( A Tale of Two Cities ) 1859年
《遠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 1860-1861年
《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1865年
《艾德溫‧德魯德之謎》(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 未完成,1870年
No one is useless in this world who lightens the burdens of another.
任何人只要能減輕他人負擔,在這世上便非一無是處。
(The works of Charles Dickens, p.136.) 出自《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What are you proud of? Charles Dickens' Our mutual friend said,
你以甚麼自豪?狄更斯在《我們共同的朋友》中說:
Have a heart that never hardens, and a temper that never tires, and a touch that never hurts.
有一顆永不僵硬的心,有一副永不激烈的脾氣,有一種永不傷人的接觸。
出自《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in The works of Charles Dickens, p.25.
ps. 6/30深夜與太太、二個兒子一起看DVD《攻其不備》。我問自己,以什麼自豪時,突然讓我想起狄更斯的這句名言: 有一顆永不僵硬的心,有一副永不激烈的脾氣,有一種永不傷人的接觸。我想,做人必須有心寬念柔的良善,悲憫謙卑的恩慈,溫暖柔和的脾氣。《攻其不備》是改編自真實故事,故事中的媽媽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她的生命彰顯出基督的愛,讓我再次感受到人性美善的一面,而幫助我們勝過內心的黑暗面。
'Here's the rule for bargains. "Do other men, for they would do you." That 's the true business precept. All others are counterfeits.'
這裡有一條交易法則:「欺騙他人,因為他們也欺騙你。」這是真正的經商之道。一切都是虛假的。
The works of Charles Dickens, p.250.這句話是出自《馬丁‧翟述偉》
《馬丁‧翟述偉》(Martin Chuzzlewit)
《馬丁‧翟述偉》講述了一位憤世嫉俗的老人馬丁‧翟述偉時日不多了,但繼承他巨額遺產的將會是誰呢?他唯一信任的人就只有陪在他身邊的看護瑪麗葛漢,但她在受雇時同意未來將不會繼承馬丁的一毛錢。他懷疑孫兒小馬丁‧翟述偉和瑪麗之間暗生情愫,與之脫離祖孫關係。年輕的馬丁‧翟述偉—氣之下,遠赴美國闖天下,家族其他成員眼見機不可失,忙不迭的趕來,希望博得孤獨祖父的歡心。老人決定佯裝年老昏庸,讓親戚卸下防備之心,露出真面目。果不出所然,這一招的確誘出了他們貪婪、狡猾、自私的本性。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故事背景。當時法國的貴族荒淫殘暴,人民迫於苦難而爆發史上有名的「法國大革命」,人民攻陷巴士底監獄,展現出群眾偉大的力量。然而,革命成功之後,這些人民浮動、 恐懼的心在領導者的煽動之下,反過來仗著自由的旗幟,肆無忌憚地針對過去的貴族進行復仇,甚至對於這些貴族的後代輕易地羅織罪名入獄行刑,只要是和法國貴族有關係的相關人等,隨隨便便就會被推上斷頭台,每日必送120人至斷頭臺。
主要人物包括英、法兩國。法國醫生曼奈德關入巴斯底監獄18年後,到倫敦的女兒家安頓下來,女兒露西愛上放棄貴族名銜的法國籍達爾南(達爾南稱:自願流亡者),幸賴英國律師助理卡爾登協助而倖存。整部小說揉合文學虛構與歷史背景,交織穿插著冤獄、情愛和復仇,形成情節錯綜曲折,結構完整嚴謹,具有強烈吸力 的磁場。
書中描述地點時而巴黎,時而倫敦,或雙城交錯,因而有此書名。狄更斯寫作前,詳閱相關書刊,包括他本國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梅爾席12卷本的《巴黎的景象》、法國盧梭等著作。1859年,小說發表及出版後,一直深受讀者喜愛。
小說主軸在往返於倫敦與巴黎「雙城」之間的虛構的感情故事,卻也藉此諷喻當時社會中的「民主暴力」,雖然反抗貴族暴行是正義之師,但失控的民眾集體意志及「自由民主」的無限擴張,卻也可能是另一個「暴行集團」。本書的開始就如此的說: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
我們的前途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
我們全都走向天堂,也全都走向地獄。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
我們的前途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
我們全都走向天堂,也全都走向地獄。
總之,那個時代和現在的時代如此的相似,因此,最喧嚷的評論家不管說它好或說它壞,都一定要用最高級的形容詞來對待它。
本書最後,雪尼‧卡爾登(Sydney Carton)走上斷頭台之前回憶說:「我現在已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安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這句話同樣非常經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