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思辯性思考

思辯性思考
黃春生牧師
這禮拜7/18-24是暑期兒童營,在師資訓練時,我就以英國小說家洛克(William John Locke)的名言來提醒老師們:The sooner you treat him as a man, the sooner he will begin to be one.越早把你的兒子當成男人,他就越早成為男人。(The Educational Writings of John Locke, p.79.) 因此,我們要把學生想像成比他們實際年齡還要成熟的身份來教育他們,要把低年級的學生視為高年級,將高年級視為國中。同樣地,對於義工老師,我們應該把國高中生當成大學生來看待,與他分享並讓他放​手去做,可以讓他們更早鍛鍊出大學生應有的能力。

那麼我們應該以何種目標導向來鍛鍊人的成熟度呢?我想訓練一個人具有「思辯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是最為必要的。Critical thinking按字面通常翻譯成「批判性思考」,但是「批判」一語常被誤解為「挑毛病」,因此我譯為「思辯」,意指藉由思考的辯證來認識真理與知識。

「思辯性思考」在二十世紀起逐漸被人類學、教育界、科學界所重視,一九七O年代,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在一項美國生活人文研究報告中強​調:美國教育部應訂定Critical thinking 作為個人基本能力之一。二十年後,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在一九​九四年正式簽署「美國教育法案」,正式將Critica​l thinking 列入全國性的教學目標。

甚麼是思辯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一篇很重要的定義,由美國許多權威​教育家所提出〈德爾福報告,The Delphi Report〉。 Dr. Peter A. Facione (1990)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a report for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在這份報告中,這群美國教育家,最後作出一項定義:
「思辯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有目的、自我規範的判斷,以解讀、分析​、評核、預計,和解釋一切證據上、概念上、方法學上、標​準厘定上,和背景資料上的因素,從而作出客觀的判斷……​一個具有思辯性思考的人,習慣性地喜歡發問和探索、對事​物有全面的認知、仰賴於理性的分析、持開放的態度、懂得​靈活變通、作出公正的評價、坦然面對自己的主觀偏見、審​慎的作出判斷、並願意從新考慮已作出的判斷、對事物有清​晰的瞭解、能有條理、有先後次序地處理複雜的事物、勤懇​地做足夠的資料搜集、理性地選擇判別標準、聚焦於發問與​探索,而且堅持追求在情況及環境許可下最精細、最準確的​結論。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洞察地說:The tragedy of the world is that those who are imaginative have but slight experience, and those who are experienced have feeble imaginations.世界的悲劇就在於有想像力又缺乏經驗,而有經驗的人又缺乏想像力​。(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 p.93. )思辯性思考正可以幫助我們發揮思辯的想像力,又使我們對過往經驗有反省的能力,在邏輯思辯下,使知識趨向精準的結論,在不斷思辯下,使我們釐清誨暗面,進而趨向真理的開顯。

人類學家James Lett提出思辯性思考(批判性思考)的六項規則(Six rules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他在The Human Enterpris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ical Theory and Science, Reason, and Anthropology: The Principles of Rational Inquiry (1997,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一書中,說到這六項規則。為了讓大家簡易記住這六項規則,他創造了一個新名詞「FiLCHeRS」(大寫是子音,小寫是母音),分別是證偽、邏輯、全面性、誠實、舉一反三和充分等六大原則的英文縮寫。
證偽Falsifiability:必須提出足夠證據,來證明原本為假。
邏輯Logic:任何提出作為證據的論點,必須合乎邏輯。
全面性Comprehensiveness:提供的證據必須全面且詳盡,可能的證據都必須被考慮到。
誠實Honesty:所提出的證據必須進行評估,是否誠實不造假。
舉一反三Replicability:提出的證據必須根據實驗結果,若是在邏輯上被解釋為巧合,那麼證據必須是可重複實驗或試驗。
充分Sufficiency:提供的證據必須有充分的實踐數據。

「思辯性思考」這是做學問的基本能力,也是指導學生不斷思考、反省、超越的機制,在人文、科學、教育與管理上,都可以透過這項基本能力不斷提升與精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