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2018年7月15日,台南神學院頒贈杜佐志牧師(Rev. George Todd)榮譽神學博士

 ⭕2018年7月15日,台南神學院頒贈杜佐志牧師(Rev. George Todd)榮譽神學博士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社會正義鬥士」(fighter for social justice)杜佐志牧師促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公義與關懷

⭕台南神學院2018年7月15日於紐約台灣基督教會(Taiwan Union Christian Church)頒贈杜佐志牧師(Rev. George Todd)榮譽神學博士。

杜佐志牧師被美國長老教會稱為「社會正義鬥士」(fighter for social justice),他是台灣、美國、亞洲及普世教會工業傳道的開路先鋒,影響了全世界。

戰後,杜佐志牧師獲得Denison University(1948)和Yale    Divinity School(1951)的學位。1959年受黃彰輝院長的邀請,杜佐志牧師和妻子Kathleen前來台灣,在台南神學院任教。他向南神的學生介紹基督教社會倫理課程,將Saul Alinsky的經典社區組織書籍《激進者守則》(Reveille for Radicals)翻譯成台灣話,並以實際行動展現黃彰輝院長的處境化神學(Contextual theology)的理論,幫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打開門,走進社會、關心公義,也預備了許多傳道者後來能積極參與社會改革與民主運動,也才有那麼多南神校友在美麗島事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杜佐志牧師在台期間,影響其他國外宣教師進入台灣社會的底層,聆聽人民的聲音,也開始參與台灣民主化。

杜佐志牧師是台灣、美國、亞洲及普世教協(WCC)工業傳道的開路先鋒,影響了全世界。1963年,杜佐志牧師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委員會城市和工業宣教部(Urban and Industrial Mission, UIM)主任,幫助長老教會在當時台灣的民權、城市參與、經濟正義、普世主義、勞工組織和城市培訓機構的創建,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杜佐志應聘到日內瓦,在WCC普世教協工作,擔任城市和工業宣教辦公室(UIM)主任。在那裡,他致力於幫助歐洲和美國的教會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有殖民遺產的國家,在經濟正義、租戶權利、勞工組織和社區組織方面,賦予城市和農村社區權力。

杜佐志牧師也促使台南神學院開設南管樂課程。1980年他引導普世教協(WCC)採用第三世界的音樂與禮儀,讓臺灣、亞洲與第三世界的教會音樂普世化。

⭕參閱:美國長老教會PC(USA)

https://pcusa.org/news-storytelling/news/2019/1/23/george-todd-fighter-social-justice-dies-93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1949年7月13日,七一三澎湖屠殺事件

 ⭕1949年7月13日,七一三澎湖屠殺事件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49年7月13日早上,時任39師師長韓鳳儀將大部分流亡學生集中於澎湖防衛司令部操場 ,並令凡身高超過槍的同學都被編入部隊。張敏之校長出面意圖將不符合與軍方協議之同學帶離並回到學校,韓鳳儀遂放任士兵開槍引發流血衝突。韓鳳儀為了想取代李振清「澎湖王」的位置,親自去台北面見陳誠,羅織張敏之為匪諜,也趁機分化李振清與這批山東學生的感情。

陳誠亦授予韓鳳儀口喻:檢舉匪諜人人有責,你回去就告訴李振清,說是我叫你辦的,你是現任師長,匪諜出在你的部隊裡,你也脫離不了關係。韓即以逮捕匪諜的名義,逮捕、拘禁許多人並加以秘密審判。

事發後,校長張敏之、鄒鑑和五名學生劉永祥、譚茂基、明同樂、張世能、王光耀以「匪諜」罪名被押到台北馬場町槍決,其中張世能、明同樂、王光耀等人僅有十九歲。另有2名學生王子彝、尹廣居死於獄中。此外受牽連者共109名。

⭕《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人回憶錄》

這本書的背景是臺灣在白色恐怖時期,第一件,也是牽連人數最多的大案,史稱「澎湖七一三事件」。 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逆轉,國民黨政府計畫遷臺,山東煙台聯中校長張敏之,帶領8000名流亡師生追隨投奔政府,原本希望遷台後讓這些學生繼續學業,因為入台管制而暫時轉往澎湖,然而,軍方因為內戰兵員耗損,竟然強要接收這一批中學生當兵。張校長為了維護學生的受教權,挺身抗爭,軍方竟以莫須有的「匪諜」入罪,張校長和一百多名師生被槍決,數千名學生被強迫充軍,另有不知人數、不詳姓名的學生被投入海中溺斃。 張夫人王培五帶著六名子女,走頭無路、謀職不易,特務如影隨形,嘗盡人間疾苦。幸有堅定的基督信仰倚靠和仗義之士扶助,最後一家人相繼出國,兒女都奮鬥有成,全家幸福圓滿。50年後,她以愛和寬恕追憶往事,感人肺腑。 這本書是一本極具史料價值的口述歷史,也是一本真誠信仰的見證集。為一位殉難的教育家與一位偉大的母親,留下動人心弦的畫像。 

🎞圖1:《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人回憶錄》,文經社1999年出版。

https://www.rti.org.tw/radio/novelView/id/47

🎞圖2:七一三澎湖事件紀念碑文,2009年8月6日立。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1949年7月12日,威廉.牛頓遇難日

 ⭕ 1949年7月12日,威廉.牛頓遇難日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二戰結束後,威廉.牛頓(William H. Newton, 1912-1949)在中國上海擔任海外通訊員。也正是這樣的因緣際會下,讓威廉.牛頓日後踏上了前往台灣,訪查中國國民黨戰後接收台灣的情況。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收台灣後,顢頇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實施一連串的錯誤金融貨幣政策,使台灣社會通貨膨漲嚴重,造成人民民不聊生。1946年初,聽聞台灣被接管後慘況的威廉.牛頓,決定親赴台灣確認情況。

威廉.牛頓深入台灣訪查後才發現當時中國人強取豪奪台灣的卑劣手段,他不客氣地在報導中說明中華民國從上到下幾乎每個政府官員都在貪污,還利用接收物資之便進行買低賣高的方式來大肆圖利,甚至向日本人索賄與偷竊。

威廉.牛頓將這一切都回報美國報社。1946年3月21日,美國《華盛頓日報》(Washington Daily News)的頭版標題斗大寫著:“Chinese Exploit Formosa Worse Than Japs Did.”(中國人剝削台灣比日本人更甚)。牛頓的報導,至少刊登在八家報紙上。

威廉.牛頓揭發中華民國官員更把台灣的礦場、工廠搞到整個荒廢無法生產,還爭先恐後地偷拆設備變賣。威廉・牛頓對中國人劫掠台灣的報導在美國報紙上刊出後,也引起美國人對中國人惡劣行徑的注意,間接讓中華民國政府受到國際的輿論壓力。

同年(1946)6月10日,TIME雜誌刊登了記者來台訪問後撰寫的一篇文章,標題為:“This Is the Shame.” (真可恥)。這篇文章寫在戰後8個月,文章的結論竟是"Most foreign observers in Formosa agreed that if a referendum were taken today Formosans would vote for U.S. rule. Second choice—Japan. "(大多數在台灣的外國觀察家一致認為,如果今天舉行全民公投,台灣人會投票支持美國統治,其次是日本)

這是令人感到奇怪,又不太意外的結果。國民黨佔據台灣8個月當中,扣除第一個月的空窗期,剩下的7個月裡,到底國民黨政府作了什麼事讓台灣人如此反感?這種情緒積累下去,在8個月之後,因為1947年2月27日的緝煙事件作為引爆點造成了二二八事件的發生。

威廉.牛頓的詳實報導不但為二二八抗暴事件的歷史背景做出清楚的描述,也為當時遭受中國惡勢力荼毒的台灣人發出正義之聲。大官貪小官,小官貪百姓,百姓食鋤頭柄:台灣人用來形容中國官員貪污腐敗的生動描寫。中國人的政治文化就是從上到下整個結構都在貪污,就像國民黨統治台灣一樣,大官貪大錢、小官貪小錢,一層一層地剝削下去,在最底層的民眾就只能啃自己的鋤頭柄來充飢了。

威廉·牛頓於 1949年7月12日在一場飛機失事中遇難身亡。他的報導不只讓美國關注台灣的遭遇,也使得中華民國政府飽受國際輿論的壓力,迫使其國民黨政權不得不對台灣的治理方式做出調整。

2017年蔡英文政府推動年金改革時,韓國瑜曾喊:「能撈就撈,能混就混」。2017年2月16日,國民黨人、前人事行政局長陳庚金更在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時,對全國公教軍警暨退休人員聯合總會會員大會說:「軍公教能撈就撈,能混就混,大家來拖垮政府。」中國國民黨這種惡質、邪惡的政黨屬性迄今都沒有改變。

⭕推薦閱讀:戰後自動為台灣控訴中國罪行的國際報人 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8b0a21ae-267e-422b-a782-6ded1e8d3476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1955年7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將「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放在所有美國貨幣上

 ⭕ In God We Trust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55年7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將「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放在所有美國貨幣上

美國南北戰爭時,1861年在賓州的沃特金森牧師(Rev. M.R. Watkinson)首先提議在硬幣上印上「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來彰顯美國不是敬拜「瑪門」(金錢),因為南方主張蓄奴,強迫奴隸種植與收成棉花,以獲取金錢。「In God We Trust」這句話最早出現在美國國歌《星條旗》的歌詞中,後來在《美國法典》第36編302條也寫道:「『我們信仰上帝』為國家格言。」

1864年,「In God We Trust」首次出現在美國的兩美分硬幣上。隔年美國國會授權鑄幣局在金幣、銀幣的可用版面印上「我們信仰上帝」;1938年,所有硬幣都已印有「我們信靠上帝」,但鈔券並未出現該格言。另一國家格言「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則在1782年開始被用在美國國徽上。

1950年代,美國與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對峙,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In God We Trust」確立為官方格言,以對抗無神論的共產主義。直到1955年7月11日,美國國會才通過將「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放在所有美國貨幣上,1956年7月30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法案,正式將「In God We Trust」確立為美國的國家格言。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總統發表「兩國論」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總統發表「兩國論」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96年3月台灣首次舉行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台灣首位民選總統(美國AIT祝賀“首任民選總統",而非"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也將於1999年12月20日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回歸後,中共隨即主張「一國兩制」,對台灣的壓力益增,美國又不斷有人主張兩岸應簽訂中程協議,故李登輝指示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專案小組」研究對策。1999年5月,該小組研議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為兩岸關係定位。並安排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正式對外宣布。

1999年7月9日台北時間下午,李登輝在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程建人陪同下,於總統府接受德國之聲總裁迪特爾·魏里希、德國之聲亞洲部主任金特·克納貝(Günter Knabe)與德國之聲記者西蒙娜·德曼索(Simone de Manso)錄影專訪。這些來自德國之聲的媒體人問到「宣佈台灣獨立」與不被大多數台灣人民接受的「一國兩制」之間,是否有折衷的方案?李登輝答:「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在1991年的修憲後,『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佈台灣獨立的必要。」兩國論提出後,民進黨隨即附和,並聲明表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既是符合現實的,也是富有創造力的說法。

國民黨人在李登輝執政時期多半支持兩國論,例如連戰曾表示:「我們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的主張是基於維護國家尊嚴、保障人民權益的考量。」2000年,國民黨候選人連戰落選,國民黨失去政權,李登輝被迫辭去黨主席職務;連戰接任國民黨主席後,國民黨徹底拋棄李登輝的兩國論,重新回到「一中各表」立場。反倒,陳水扁獲選台灣第二位民選總統,發表四不一沒有政策,承諾不推動兩國論。第三位民選總統馬英九則發表「特殊非兩國論」,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兩岸關係」。

第四位民選總統蔡英文發表四個堅持,中共認為內容仍為「兩國論」,目標在追求台獨。第五位民選總統賴清德則於2024年10月10日,發表講話,提到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共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賴清德是在鼓吹「新兩國論」。可見得兩國論對台灣主權定位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