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ilgrim 天路客
黃春生牧師 N̂g Chhun seng bo̍k-su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1984年6月19日,蓬萊島雜誌社事件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備戰止戰刻不容緩
備戰止戰刻不容緩
黃春生牧師
戰爭不是等到警報響才開始準備,而是要深入社會各層面建立「全社會防衛韌性」,才能真正發揮「備戰止戰」的嚇阻效果。在此簡單介紹美國參與台灣民間防衛韌性組織,並介紹《阿共打來怎麼辦》、《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二本書。最後,分享五大面向的深化策略,具體落實基督徒如何在台灣遭受中國武力侵略威脅下,繼續回應上主要求的「行公義、好憐憫」之上帝國價值,同時強化台灣防衛實力與社會韌性。
一、簡介美國參與台灣民間防衛韌性組織
因應2027年中共欲強暴侵略台灣的邪惡計畫,美國近年對強化台灣韌性方面出力不少,美國在台協會(AIT)與「台灣災害醫療應變隊發展協會」合作,推出「援手 2.0」計畫,在社區第一線培訓基礎應變能力。這幾年民間相繼成立「沃草」、「壯闊台灣」、「黑熊學院」、「福摩薩學院」以及民團組織,賴清德總統上任後,也積極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都在強化台灣社會韌性,做到備戰止戰。
除了美國在台協會的協助,美國最大的民間救援組織「美國精神(SOA, Spirit of America)」自2021年也來到台灣,與「壯闊台灣」合作,協助消防署打造「社區緊急應變隊(T-CERT)」、引進 TECC(戰術緊急傷患救護)的師資及培訓。也與台灣《沃草》合作出版公民防衛手冊,降低民眾了解國防資訊的門檻。在此不容詳述。
二、推薦備戰止戰的科普書籍
一般人雖然不用投入強度高的救援動員,但是仍然需要培養基礎國防常識,判斷局勢變化,不被各種假訊息、資訊戰謠言牽著走,免得落入中共的資訊戰、心理戰的圈套裡。在此推薦《阿共打來怎麼辦》、《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這二本台灣備戰止戰的科普書籍。
《阿共打來怎麼辦》核心內容:
1. 破除軍事謠言,建立健全認知:作者清楚指出各種「紙上談兵」的不實傳言,如「千架無人機癱瘓全島」、「民船萬艘渡海攻台」,應以實際軍事常識拆解這些荒謬說法。
2. 強調「料敵從寬」與邏輯思考:透過冷靜、符合比例與背景的思考,預防投降主義、失敗主義影響國人民心。
3. 提升公民軍事素養:以生活化比喻搭配生活情境,讓一般人也能理解並辨識軍事資訊。這部分《沃草》FIMI 基礎課程就很有幫助。
FIMI(Foreign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and Interference,境外資訊操弄干預)就像是一種攻擊民主的「病毒」,透過「欺騙、操弄」手段進行「資訊的干預」,目的要影響「民主」體制的穩定。推薦大家去上《沃草》FIMI 基礎課程。
《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核心內容:
1. 引入烏克蘭戰場實證:使用實際案例對比台海,強調「即使強權武器不代表勝利」中共擁有數量極多的飛機、船艦、飛彈,但這都不是戰場的關鍵力。
2. 揭露解放軍戰略困境:從後勤、補給與兵力上算,登陸台灣需要面對龐大成本與複雜挑戰,不是「力大就能勝」 。
3. 強調人民意志決定勝負:俄烏戰爭最終由防禦方的意志決定勝負,強化「全民能戰意志」才是關鍵。
三、五大面向的深化策略
1. 落實社區避難與急救體系
● 避難演練常態化:與地方政府、里長、教會、在地團體合作,定期舉辦避難路線研習及演練,特別針對長者、行動不便者進行專項演練。
● 急救與心理支持:大量培訓防災士,結合公私部門的救災民防組織,深入各里、各團體、教會舉辦說明會。透過信仰社群與公民組織,共同建立社區互助網絡,確保災時物資與情緒能被及時照顧 。
2. 情報與心理戰的人民防衛
● 社區情蒐站成立:定期在教會、社區、學校,指導民眾辨識假消息、認識軍事誤導,並建立匿名回報平台,由地方政府回應、通報國安系統,形成多層聯防機制。
● 強化心理免疫力:設置「信仰、專業心理」支援小組,透過長時間的陪伴、祈禱與專人輔導,相互扶持,面對侵略威脅不崩潰。「維持生活、降低心理衝擊」是長期應戰之本。
3. 科技與無人機力量全民化
● 擴大民間無人機隊伍:除了儲備硬體零件,應配合通航法規、建立台灣版「民防無人機聯隊」,提供基礎測繪、偵察、通信中繼等服務。融合信徒在農牧科技、工程研發上的專長,發揮創意民防潛能。
● 全民網路防衛能力:鼓勵DIY式資通訊自救能力,如民眾能自行架設大範圍的網路中繼點(Mesh Network)與電力備援站,降低敵軍資訊戰與電力封鎖的影響。
4. 深化公民意識與國際凝聚力
● 推廣全民防衛教育:將軍事與公民課程整合納入國中、高中,並加強信仰與公民倫理的糾錯機制,培養理性思辨能力,避免武力恐懼或軍國主義的心理扭曲。
● 強化跨宗教、跨族群支持:宗教界合作,進行多語言、多族群的人道支援與民防宣導,彰顯台灣是一個兼具信仰包容與公民責任的社群。
5. 結合國防與外交的整體戰略嚇阻
● 建立「多層次嚇阻體系」:除了國軍專業軍事防衛之外,民間組織的自助網、心理網、通訊網所形成的「叢狀防禦」,讓威脅進犯的成本倍增。「全民能戰」的可見存在,將可以有效防阻中共蠢動。
● 國際參與與倡議:鼓勵民間與教會出訪友邦,分享全民韌性、防災經驗,提升台灣在人道與民主價值上的軟實力,強化國際支持,運用友邦制度硬關說以維繫嚇阻效益。
透過社區及在地團體演練、急救與心理支持、民間無人機及網路防衛能力、情蒐與公民軍事素養、搭配政府軍事體系與國際外交,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全民參與、社會堅韌」的防衛體系。這不只是回應《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的實戰驗證,也是將上主的憐憫、公義轉化為實際行動。務實而有信心地,我們共同守望台灣,讓敵人中共不敢輕舉妄動,以達備戰止戰。加油,台灣!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教會組織的改造與願景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六一二事件,阻擋「國安三法」
⭕六一二事件,阻擋「國安三法」
國民黨政權在1949年5月19日宣布,5月20日於台灣實施的戒嚴法,剝奪人民權力,長達38年。而即使 1987 年解嚴,台灣人民也未因此而重獲自由。不在戒嚴狀態,但是台灣仍處在國民黨所謂「動員戡亂」時期之中。國民黨廢除戒嚴法,改個包裝,用「國安三法」繼續獨裁濫權。
直到解嚴前夕,即使面對強大的民意要求政府解除戒嚴,但中國國民黨仍維持著威權統治的心態,1987年5月16日,行政院院長俞國華表示:只要「國安三法」通過,就會解嚴。
1987年6月,《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正式送交立法院進行逐條審查。同年6月10日,民進黨對於國民黨強行通過國安法十分不滿,為了爭取實質的解嚴,於是開始號召全台群眾一同上街抗議。反國安法的示威活動從 6月10日開始到12日連續 3天。
6月12日,當時的立法委員許國泰與國大代表蘇培源、蕭裕珍高舉民進黨旗帶領隊伍前行,賁馨儀舉著「堅持和平原則、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標語帶領人民進行和平抗爭。
6月12日當日,國民黨附屬的極右團體「反共愛國陣線」發動百餘名成員,高舉著中華民國國旗,前往民進黨抗議地點主動辱罵與挑釁,製造雙方流血衝突。讓警方藉由平息衝突展開全面驅離民眾。這場和平示威遊行,被國民黨醜化為暴力事件。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6月11日,鄧雨賢紀念日—樂音中不朽的臺灣靈魂
⭕6月11日,鄧雨賢紀念日—樂音中不朽的臺灣靈魂
6月11日,是被譽為「臺灣歌謠之父」的鄧雨賢紀念日。他生於1906年7月21日,卒於1944年6月11日,短短37載春秋,卻為臺灣音樂寫下璀璨的一頁,創作無數動人心弦的旋律,至今仍在人們口中傳唱、心中共鳴。
鄧雨賢出身於桃園龍潭的客家家庭,自幼耳濡目染鄉土民謠。1921年,他考入臺北師範學校,師從日本音樂家一條慎三郎,從此踏上音樂之路。他雖以師範畢業,於日新公學校任教,卻從未停止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終毅然辭去教職,遠赴東京音樂學院深造,鍛鍊更紮實的音樂根基。
歸國之時,正逢臺語流行歌曲興起之際。他以《大稻埕進行曲》初試啼聲,便引起矚目。此曲風格清新活潑,描繪大稻埕四季景色,並巧妙融合當時流行的爵士樂與都市風情,如江山樓等場景,展現了都市生活的節奏與情調。他旋即受聘於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擔任專職作曲家,從此開啟黃金創作時期,佳作如泉湧。
鄧雨賢一生創作近百首歌曲,代表作如〈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被後人合稱為「四月望雨」,傳唱不輟,動人至今。除此之外,〈對花〉、〈滿面春風〉等作品,也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情感與人情味。他亦曾以筆名「唐崎夜雨」發表日語歌曲,展現其多元創作力。
惟歷史的風雨總無情。戰爭末期,日本在臺強化軍國主義洗腦,鄧雨賢部分作品被迫改編為鼓吹戰爭的樂曲。他不得不再次回歸教育界,以音樂教學延續對文化的貢獻。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鄧雨賢因心肺疾病辭世,年僅37歲,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令人無限惋惜。
更令人心痛的是,戰後逃難來臺的國民黨政權,將其眾多作品列為「禁歌」,以「不利於文化政策」為由禁止傳唱,欲抹去人民的語言、記憶與情感。然而,真正屬於土地的聲音,是壓不住的。鄧雨賢的音樂,不僅以西洋和聲融合臺灣民謠之美,更深刻呈現出臺灣人民的情感紋理與文化靈魂。
在歷經殖民與專制的文化漂泊後,我們更應細細聆聽那來自土地深處的旋律,重新品味鄧雨賢的音樂遺產。那是臺灣曾經的靈魂、如今的呼喚,更是未來世代尋找自身根源的指引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