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當尼采哭泣》

《當尼采哭泣》
作者歐文‧亞隆是美國團體心理治療權威、當代精神醫學大師,也是存在主義治療法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他同時也是心理治療暢銷作家。在本書中他以推理小說般扣人心弦的筆法,述寫佛洛伊德的老師布雷爾受託診治尼采的故事,巧妙揉合了史實與虛構,層層剝現兩人內心世界的焦慮、恐懼、執迷的愛慾妄念,以及現代心靈的困境與救贖之道。
故事背景為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時年四十歲的布雷爾(佛洛伊德的啟蒙老師),有一天接到一封短箋,高不可攀的名女人莎樂美突然邀約咖啡館,她是為她的親密朋友尼采求診,她請求他運用實驗性的「談話治療」來診治尼采的自殺傾向。問題是,年輕氣盛、自恃甚高的年輕哲學家尼采,說什麼也不願意接受心理治療,於是,醫生只好假裝自己需要尼采的幫助,協助他解決其生命意義的難題。

精神分析的醫學巨擘佛洛伊德,在書中與布雷爾各以不同領域、不同方法試著解釋尼采絕望之因:是潛意識作祟、還是生理疾病,抑或其他原因。亞隆以相互批判的筆調來勾織治療過程,融合各種心理治療方法,也呈現作者本身不拘泥於特定心理學派,而專注於醫療進程,目的在於幫助病患,也透露出作者人本主義的醫療道德觀。

尼采,當然他不是一位乖乖牌的「病人」,不,相信尼采會說,他不是病人,他身上的「病」屬於「存有」本身,和他沒有關係。在治療尼采的過程中,尼采幾近狡辯的箴言,讓治療師布雷爾對自己生活產生懷疑,而逐漸陷入對生命的絕望之中:一種對愛情的渴望、對妻子的不悅、對職業的抱怨等,影射出醫師當下所面對的「中年危機」、「婚姻問題」等問題。

布雷爾和尼采智慧火花的激盪,也是小說中最閃耀的部份,尼采從布雷爾學到「清理煙囪」(諮商的方法),逼得布雷爾不能閃躲,遮掩,必須像剝洋蔥的,剝開謊言迷霧,直視自己的內心,成為自我的存有。

與尼采的對話,也反映出醫師自身生命中許多矛盾,更讓布雷爾檢驗自我價值。他羨慕尼采的自由,卻又不知如何取得自由。也正因為在這一連串的自我心理衝突中,讓他得以「同理心」體會到尼采的痛苦,更進一步與尼采共同探索自我生命價值所在。本書即在這種不斷刺激讀者思考的結構下鋪展開來。

這本書除了尼采和布雷爾的機鋒相對的地方光芒閃耀外,其他地方像是當時維也納社會氣氛的重塑,布雷爾對尼采病情的分析檢查診斷,和佛洛伊德的討論,精神分析中常用的夢的解析,潛意識是怎麼被發現的,尼采書信的大量引用,思想家尼采是怎麼樣創造出他超人的哲學,都看的出作者的用心。

一整個月的時間,他們每天在咖啡館、墓園、診療室進行談話,心靈相互衝擊。布雷爾敘述他表面上和諧的婚姻生活與正值巔峰的事業,內在卻潛藏著對女病人貝莎的性幻想,尼采如詩般的語言,理性的思辯,逼使布雷爾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也只有當他能看清自己慾望的根源時,從而能真正幫助尼采釋放他孤傲的靈魂,流下真實的眼淚…。結果卻峰迴路轉,最後到底是誰治療了誰呢?

對於任何厲害的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來說,一個有耐人尋味的問題是,如果尼采、叔本華、梵谷、卡夫卡、貝多芬、杜斯妥也夫斯,或托爾斯泰是你的個案,你會怎麼做?甚至,你有信心「治癒」他們嗎?無論如何,作者存在主義治療大師亞隆試圖在這本書中回答這樣的問題。

以前讀這位牧師之子尼采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常覺得這傢伙那麼自負,理論又多有矛盾,生活的一蹋糊塗,實在不是正常人或是一個正常的思想家。但讀過這本書才覺得,尼采在他的時代成了驅散虛無的光影。
讀完這本書,深感沒有挫折痛苦的生活,人似乎很難意識到自我的存有,進而實踐自我,這也是尼采對中產階級生活的批評:妥協,自我欺騙,怯懦。所以他要人走向痛苦,擁抱孤獨。

套用尼采的話:「人的行為模式上有一種基本的區分:那些希望靈魂安寧與快樂的人,必定相信,並擁抱信仰;反之,那些希望追求真理的人,必定背棄心靈的安詳,並奉獻他們的生命於解惑。」

我們沒有尼采走向痛苦的勇氣和環境,沒有他尖銳對自己的剖析。也沒有布雷爾心理醫師的「催眠」手段,如何深入自我呢?也許只有當我們痛苦的時候,或是靜默時等待靈光乍現。

--------------------------

為何尼采會說出「上帝已死」的這種話?

一般都會認為是指上帝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是超人的年代(有讀過尼采的都知道超人的意思)。也就是說,道德淪喪,人心不古的世界,上帝已無力支配。這是在工業革命後的背景下,啟蒙運動、知識科學的崛起,人的智慧大開,上帝被視為已經無用了。

但是,當我們看過尼采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就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其實尼采不是因為不信基督而講此話,他說「上帝已死」是指人們目前所信仰的上帝並不是上帝原先的本質,人很喜歡在宗教上做文章,而且也為上帝是什麼做過多的解釋,有時我們的信仰或我們的認知未必是創造者原先的面貌。每個存有者最終都要自身去面對上帝,否則對你而言上帝不過是你心中所造的偶像,不過是已死的上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