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善用普發一萬元,打造公民的防衛韌性

 善用普發一萬元,打造公民的防衛韌性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台灣政府原本計畫投入國防防衛的經費,被親中立法委員操作,改為向全民普發一萬元。這筆錢,本該用來強化防衛能力,卻被轉為大罷免、政治收買與短期政治利益的籌碼。


有人建議我出來倡議「拒領普發一萬元」,也有人建議我帶頭呼籲「國防捐」的倡議。這些聲音都傳達有良知的公民,不願意被動接受這一萬元。然而,這並不代表人民就只能被動接受——相反地,我認為公民可以將這筆資源重新導向,成為強化民主防衛韌性的起點。


一、公民防衛韌性是什麼?

全民防衛(Civilian-Based Defense, CBD) 是美國政治學者吉恩.夏普(Gene Sharp, 1928–2018)所提出的。夏普被譽為「非暴力抗爭之父」、「顏色革命教父」,他曾多次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他的理論奠基於非暴力行動的政治與戰略思考,並將其發展為能夠替代傳統軍事防衛的戰略模式——全民防衛。


對台灣而言,全民防衛並非單指軍事動員,更是全民的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它包含:

1.自我防護能力:在天災、人為災害或戰爭中保護自己與家人的準備。 

2.社會韌性:確保關鍵服務、民生供應、資訊流通在危機中不被癱瘓。

3.民主免疫力:抵擋假訊息、政治收買與滲透滅火。

4.社群互助網絡:透過社區、教會、在地團體、志工隊或自訓團建立彼此支援、共享資源的能力。


二、善用這一萬元的三個方向

雖然親中者的出發點是邪惡,但我們要選擇以善勝惡。讓原本屬於人民的一萬元,成為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助力。我們可以如何做呢?


1. 準備「防災避難包」

醫療與清潔:醫療包、常備藥、消毒用品。

緊急糧食:瓶裝水、耐儲食物、戰備口糧。

保暖與防護:輕便外套、毛毯、雨衣。

通訊與照明:手電筒、備用電池、行動電源。

重要文件備份:身份證影本、少量現金、緊急聯絡方式。甚至可以先將重要文件拍照存入隨身碟。

避難包以三天量來規劃,成本約3,000–5,000元,就能確保家人在突發狀況下的72小時存活能力。如何預備避難包,這部分有很多專家都有著墨,大家可以去爬梳。


2. 接受防衛韌性培訓

民防與急救課程:急救包紮、心肺復甦術(CPR)、簡易滅火技巧。

防空與避難演練:熟悉社區避難地點與路線。

資訊安全教育:辨識假訊息、保護個人資料、建立安全通訊方式。

參與一次完整訓練課程約需2,000–4,000元,在天災平凡的台灣,這些培訓平時就可以成為自救救人的技能。壯闊台灣、台灣黑熊學院、防災士培訓都是很好的選擇。


3. 加入「公民自訓團」

與志同道合者組成社區防衛小組,平時交流、演練、共享資源。

與教會、學校、社區、在地團體合作,形成跨世代、跨領域的支持網絡。

參與公民論壇、公共論壇,強化民主監督與社會溝通能力。

這不只是一筆支出,也是一種守望相助的善鄰舉動,更是對社會的長期投資。


三、從「被動發錢」到「主動防衛」

普發一萬元雖然源自政治操作,但我們可以用它反轉局勢:

讓金錢變成安全——避難包與家庭準備。

讓技能變成防線——急救、防災、資訊安全。

讓社群變成堡壘——自訓團與互助網絡。

這樣,我們就能讓原本被削弱的國防資源,重新轉化為全民的民主盾牌。


四、結語:韌性是最好的防禦

國防不只是軍隊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這一萬元,可以是政治收買的籌碼,也可以成為民主免疫力的養分。選擇在我們手中。

讓這筆錢成為上帝國度的工具——行公義、好憐憫,並且在危難中守護彼此。



普發一萬元,都拿來提升個人與社會的防衛韌性剛好。
「你們本來想害我,但是上帝卻化惡為善。」(創世記50章20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