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終戰80週年:破解中共史觀與主權攻防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一、前言:歷史不是任由中共塗抹的畫布
今年(2025)年8月15日是二戰終戰80週年,中共正在啟動「3個80週年」(即抗戰勝利、聯合國成立與「台灣光復」80 週年)的宣傳戰、法律戰與心理戰,延續其一貫試圖改寫中日戰爭史實的手法,曲解戰後國際政治安排,並繼續妄稱台灣屬於中國。面對中共藉由終戰80週年進行的統戰,台灣人必須戳破中共的謊言,以確保台灣的主權。
2025年是二戰結束80週年。這場全球性衝突不僅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也塑造了戰後國際秩序。然而,中國共產黨在對內宣傳與對外統戰中,持續改寫中日戰爭史實,將其塑造成中共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勝利的敘事,忽略乃至抹煞中華民國政府在抗戰的核心角色。更進一步,中共曲解戰後國際政治安排,將《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片面解讀為台灣歸屬中國的「國際承認」,並結合宣傳戰、法律戰、心理戰,加大對台灣的統一壓力。
二、中共改寫歷史的三個手法
1. 抹煞中華民國的抗戰地位
歷史研究顯示,1937-1945年間的對日全面抗戰,是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導,並獲得同盟國的軍事與外交支持(如史景遷 Jonathan Spence、《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均明確指出)。中共的游擊戰雖在某些區域造成干擾,但其主力部隊多採取保存實力策略,並未承擔正面主戰場的主要損耗。中共卻在官方教材、影視作品與外交場合中,將抗戰成果據為己有,甚至將「中華民國」的名字從史料中消音。
2. 曲解戰後國際條約
《開羅宣言》(1943)只是同盟國領袖的新聞公報,並非法定國際條約;《波茨坦公告》(1945)則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並依《舊金山和約》(1951)放棄台灣、澎湖的主權。然而,日本在該條約中並未將台灣主權移交中國,這一關鍵事實被中共刻意忽略。戰後國際法學者(如Liao, Shaw, & Chen, 2004)指出,台灣的國際法地位至今未經最終確定。
3. 利用聯合國席位更換的混淆
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僅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並未涉及台灣主權歸屬。然而,中共卻不斷將該決議包裝成「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國際認可,並向各國施壓接受這種說法。
三、中共統戰工具的升級版:四戰策略
中共對台灣的對外操作不僅限於外交孤立,更採取「三戰」策略(宣傳戰、法律戰、心理戰及代理人戰爭),並已在數位時代擴大影響力:
1.宣傳戰:透過官媒、社群平台、影視內容、國際論壇,輸出「台灣自古屬中國」的論述,並在海外及華人社群與學術圈滲透資源。
3.心理戰:利用軍機繞台、經濟威脅、假訊息製造社會恐慌與政治分裂,弱化台灣民眾對主權獨立的信心。
4.代理人戰爭(proxy war):透過中國國民黨、民眾黨在立法院進行立法權叛變,削弱台灣民主防衛韌性、國防能力。甚至,透過立法權癱瘓司法權、行政權等。
四、台灣的反制與破局之道
在國際現實與法律基礎上,台灣可以採取多層次策略,搓破中共謊言並鞏固國際支持:
1. 正本清源的史實重建
透過國際學術合作,將《舊金山和約》與《開羅宣言》法律效力的正確解釋傳遞給世界各地研究者與媒體。依國際法而言,戰爭的始末是從宣戰到和平條約生效為止,所有經過協議後的權利義務須在和平條約生效以後才能產生法律關係。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1952年又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日和約》,但是在這些和約中,日本都只有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並未表明台灣主權歸屬於何方。
2. 國際法與國際關係的雙軌論述
3. 數位外交與公共外交
4. 社會韌性與認知戰防禦
五、前瞻視野:主權獨立不是終點,而是責任
將台灣定位為「印太民主的前哨」與「全球公共財的提供者」,提升台灣在國際社會不可取代的戰略價值。
六、結語:真理是民主的盔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