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7年11月14日,北埔武裝衝突事件
1895年6月甲午戰爭後,大清帝國將台灣(大清僅佔領西部)割讓給日本。許多漢人不願接受日本統治而起兵反抗,1907年(明治四十年),台灣經日本12年的統治,但仍有許多台灣漢人、原住民零星反抗事件。
峨眉鄉客家人蔡清琳曾為巡查補(日治時期的基層警員),後因職場嫌隙、升等管道不合理與對日本帝國統治不認同等因素,因此離職。他謊稱大清帝國的軍隊即將登陸新竹,並利誘賽夏族大隘社頭目大打祿(漢名趙明政)加入,開出高額獵殺日人獎金。
1907年11月14日,由北埔台灣漢人何麥榮及賽夏族人共150餘人攻打北埔鄉支廳各分遣所。群眾最後攻打日警北埔支廳(即今金廣福公館),並且殺害北埔地區的北埔支廳廳長渡邊龜作、郵電局長、日警與日本人共57名,其中包括屠殺了五位4至10歲的小孩,但蔡清琳等人馬竟毫無動靜的冷眼旁觀。
台灣總督府聞訊後立即派兵從新竹到北埔來鎮壓,進行圍捕,參與武裝起事的台灣人死傷慘重,紛紛退入北埔山區,蔡清琳更跑到五峰鄉躲藏。
北埔公學校校長安部手作出面向總督府請求不要殺害無辜的北埔百姓。同時北埔鄉長也要求何麥榮等抗日人士敢做敢當不要牽連北埔鄉親。到了11月底,亂事便已全部平息,而附和的賽夏族人卻等不到清帝國軍隊入台,方知受騙,便將蔡清琳砍頭,並另行砍下十多名義勇的頭,與蔡清琳的屍骸一起交給台灣總督府。總督府對原住民採「懷柔政策」,對於賽夏族僅沒收其槍械。事件就此落幕。
🎞圖:北埔「五子碑」紀念被屠殺日本五位小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