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復仇

復仇
黃春生牧師
復仇的原因有很多,劈腿、受害、羞辱、自尊受損、仇恨...。美國邁阿密大學心理學家麥克‧邁克勞博士(Dr. Michael McCullough)在紐約時報有一篇名為《償債時間:復仇滋味為何如此甜蜜》(Payback Time: Why Revenge Tastes So Sweet)的專題,文章中說:「解讀復仇行為最好的方法並不是把復仇視為一種病態、道德淪喪或是犯罪行為,而是把復仇行為看作是人性根深蒂固的一種特質,有時候復仇也是一種具有功能的行為,因為復仇是遏止惡意行為最好的方法,也會帶來完滿感和成就感。」 或許古老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法則的出發點是追求一種表面的公平性,但就實質面,兩肇雙方的衝突與傷害的成因還很難釐清。

人因情感受傷,而產生復仇的心態,常也是文學中常見的素材。從希臘悲劇《奧瑞斯提斯, Orestes》到現代,許多文學著作的中心思想都是「復仇會帶來更大的麻煩與仇恨」。就像阿基里斯(Achilles)因復仇而沒有好下場《奧瑞斯提斯》傳達出文明的原因在於我們能壓制復仇的衝動。
雖說復仇沒有好下場,但是近年來好萊塢電影卻將復仇拍得很美化,甚至合理化。《火線救援, Man on Fire》、《追殺比爾, Kill Bill》就是屬於這一類。這是什麼樣的文化現象?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要門徒饒恕人「七十個七次」,又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44)消極面耶穌要我們饒恕,積極面耶穌要我們去愛仇敵,說實在的這難度太高,這條路太遠。但卻讓我們認識到饒恕是最甜美的報復。

其實,沒有親身經歷背叛、羞辱的人很難談論饒恕,饒恕需要何等大的勇氣。想像妳被劈腿,想像你被羞辱,你/妳即時的反應會如何?第一時間的反應騙不了你/妳自己。你的內在感受是如何,你應該很清楚,當然上帝作為你的創造者也很清楚。 如果,你的即時反應是怒氣,那麼復仇的種籽已經被種下。要重新將仇恨的種籽移除是很不容易的。

壓制復仇的衝動,難道只是因為我們渴望文明嗎?難道只是《奧瑞斯提斯》所暢談的價值嗎?這價值會是我的價值與信念嗎?不,我們不比別人文明。心中的盛怒亟欲藉由復仇奔出,惡念敲響禁錮在心靈深處的邪惡。在壓制復仇的衝動時,心很刺、靈很苦,彷彿隨時將決堤宣洩,一吐怨恨。苦啊!

也因此,我們更需要體會耶穌的遭遇。祂被門徒出賣,被公開羞辱,甚至在祂被釘十字架時,祂感受到上帝離開祂。死將祂與神、與人徹底隔絕。但祂沒有選擇復仇,而是赦免,因為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耶穌何等的偉大,而我們卻是何等的渺小,乃至虛無。卸下復仇的武器,好讓我們與耶穌同行。但我知道這非常的不容易!

復仇的滋味不甜,反而相當苦澀。更何況每天帶著怒意生活有礙健康,因為惡者藉著仇恨侵蝕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錯過每一天愉快的契機。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有一段經典的話:「活在仇恨當中往往會傷害自己,活在仇恨中很消極,也會傷及無辜,一切變得一團混亂。」如果是聰明的人,他懂得將心比心,他會當機斬斷惡者的誘惑與試探,使一切回歸平靜。

莎士比亞在《亨利八世》(Henry VIII)裡寫了一句名言:「不要為敵人把怒火燒得太炙熱,那會燙傷自己。」如果你的勇氣夠,就讓饒恕成為甜美的復仇。如果你仍軟弱,就讓祈禱化作撫平傷口的良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