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演算法共舞
~突破演算法—讓內容重新被看見的策略思維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要如何突破演算法?跟幾位空戰豐富的夥伴交談後,將內容透過AI再整理出幾項重點與大家分享。
社群平台的演算法(algorithm),像是一位看不見的編輯,決定了你的內容能否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它會根據用戶的行為(例如停留時間、共感、互動、分享等)來判斷哪些內容「值得被推送」。然而,演算法並非洪水猛獸;理解它、善用它,反而能讓你的內容觸及更廣、影響更深。
一、重新定義「觸及率」:不是更多眼睛,而是更深連結
許多創作者誤以為「觸及率」等於「曝光量」,但社群平台早已不再獎勵「無意義的瀏覽」。演算法偏好「有意義的互動(meaningful interaction)」──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實對話、延伸討論與情感共鳴。
這意味著:
● 回覆留言比「按讚」更有價值;
● 分享貼文比「收藏」更能推動觸及;
● 問問題、引發討論,遠比單向輸出更受演算法青睞。
👉 要突破演算法,首先要突破「單向宣傳思維」。
二、內容經營策略:讓演算法「想幫你」
1. 創造有意義的互動
演算法會根據互動的深度(如留言長度、對話頻率)判定內容價值。
建議:
● 在貼文結尾提出「共感式問題」:「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 在限時動態中設置投票、問答功能,鼓勵快速參與。
這些小動作能在演算法的雷達中製造「熱點」,提高推播機率。
2. 內容多樣化:避免「內容疲乏」
社群平台不喜歡重複。若你連續發出相同格式(例如全是影片或全是圖片)的內容,平台可能會自動降低曝光率。
建議:
● 在一週內輪替不同形式:短影片 × 圖文 × 直播 × 故事貼文。
● 利用同一主題的多角度呈現(例如主題影片 + 幕後花絮 + 數據圖表),讓演算法認定你是活躍創作者。
3. 把握「黃金24小時」
YouTube 等平台的演算法特別重視影片上架後前 24 小時的表現。若這段時間內的點擊率、觀看時間與互動高,影片就有機會進入「推薦循環」。
因此:
● 上架後立即分享至各社群群組;
● 啟動通知、首播互動,製造即時討論熱度。
三、互動與擴散策略:讓粉絲成為你的「助推器」
1. 獎勵活動:轉換演算法為社群行動力
設計簡單、參與門檻低的獎勵機制,例如:「按讚+留言+標註一位朋友」,不僅能提高互動數據,也能擴散貼文至第二層人脈圈。
關鍵在於——活動目的要真實、有意義。例如:「分享你的希望故事,就有機會獲得小禮物」,比單純的「留言抽獎」更能創造情感連結。
2. 跨界合作:打破同溫層
與其他品牌、創作者、甚至 NGO 合作,能互相導流粉絲。這樣的合作讓演算法偵測到「新觀眾群進入」,進而提高推播優先級。尤其當合作主題具備社會意義(如環保、永續、人權),更容易引起平台演算法的正向標註。
四、技術與數據策略:讓 AI 成為你的「觸及盟友」
1. 善用 AI 與機器學習
AI 能分析粉絲行為與興趣,提供最佳貼文時段與關鍵字建議。你可以:
● 使用 ChatGPT 或類似工具產生多版本貼文標題,測試哪一種最能引起互動;
● 利用 YouTube Analytics、Meta Insights 分析觀眾停留時間與流失點。
AI 不只是創作助手,更是「預測演算法」的關鍵橋樑——它能幫助你提前調整內容節奏與風格。
2. 觀察「內容表現者」數據
社群平台會根據你的「整體表現」來判定下一則貼文的觸及範圍。也就是說:你的每一篇貼文,都是下一篇貼文的「投資」。
若你連續幾篇貼文互動率低,平台可能會暫時降低你之後內容的曝光。因此應:
● 保持穩定的發文頻率;
● 即使短內容,也要確保品質與互動。
五、社群倫理與永續:讓觸及率成為「價值擴散」的力量
演算法只是工具,真正的目標是傳遞價值、建立信任。當你的內容持續關注公共議題、推動正向改變(如 SDGs、社會公義、環境永續),平台與使用者都更願意參與。因為:真誠與公共善意,才是最強的演算法突破器。
結語:與演算法共舞,而非對抗
突破演算法,不是去「欺騙」它,而是理解它、善用它、甚至與它共創價值。當你的內容能兼顧人性與技術、情感與數據、真誠與策略,你不只是在追求「觸及率」,而是在打造一個持續被看見的公共影響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