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投降」從來不是耶穌的選項

「投降」從來不是耶穌的選項

黃春生牧師


聽到中國國民黨的前發言人李明璇稱「不投降不是負責任政府該做的」,在她的心裡,似乎向邪惡政權投降反倒是一種榮耀與責任。如果強盜闖妳家打劫殺妳家人,妳要為強盜搖旗吶喊嗎?

面對邪惡極權的恐嚇,我們要直接選擇投降嗎?如果是耶穌,他會怎麼做呢?


 一、因為耶穌不是在「保全自己」,而是在「成全上主的義」


若從神學的角度來看,耶穌在十字架前不是面臨「戰爭與和平」的兩難,而是面臨「順服上帝旨意」與「逃避呼召」的抉擇。

Karl Barth 在《教會教義學》卷 IV 中指出:耶穌的順服不是盲目的屈服,而是積極地、自由地回應上帝救贖計畫。

若耶穌選擇投降(逃避使命),救贖歷史被終止,他也成為羅馬帝國下的奴隸。耶穌不是在與政權玩角力,而是在承擔「上帝國度完全臨到的道路」。這不是失敗,而是一種超越性的順服。


二、因為十字架不是「被迫」,而是耶穌的自由意志


在四福音裡,耶穌三次預告自己即將被釘十字架的受難(例如可8:31),都強調不是偶然或政治失利,而是他「必須」走的道路。

希臘文「δεῖ (dei)」意思是「必須、按上主旨意如此」,是救贖歷史的關鍵字。

倘若耶穌「投降」羅馬或宗教領袖,那只是被體制吸收,與邪惡同流;但是耶穌選擇十字架的道路,是要正面顯露帝國與體制的暴力本質,把世界的罪惡暴露在日光下,使救贖轉化成可能。

平查斯·拉皮德(Pinchas Lapide)甚至說:十字架不是被動的犧牲,而是以善勝惡、主動顛覆暴政的「反向武器」。

我們用幽默的口吻來描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若投降說:「好啦,我投降了,你們贏了。」那羅馬帝國會笑到合不攏嘴,但世界卻永遠失去盼望。


三、因為耶穌的使命不是「保全自身」,而是「翻轉世界」

若從社會公義與弱勢處境來看,耶穌的反抗方式不是武力,而是揭露「不義體制」的真相。神學家Walter Brueggemann 指出:耶穌的死是一個「反帝國敘事(anti-imperial narrative)」:

不讓暴力掌握最後一個字

不讓壓迫者定義故事結局

不讓人民被永遠困在恐懼之中

耶穌選擇十字架,是選擇為受壓迫者、罪人、弱者承擔痛苦,而不是選擇與帝國權勢妥協,使暴力合法化。

耶穌若選擇投降,那就是:

接受當時不義的審判架構,承認羅馬帝國「和平是靠武力建立的」,讓弱勢人民無法再相信有更好的國度。那就等於放棄上帝國的願景。


四、因為上帝國不是逃避,而是創造「另一種可能性」

耶穌不是要打贏一場政治戰,而是要開啟一個新國度。這正彰顯出上帝國的價值,和平、正義、制度更新、弱勢保護、社會轉型。

十字架:不是妥協,而是創造一條「非暴力、但比暴力更強」的新道路。就像 Martin Luther King Jr. 說:「非暴力不是消極的投降,而是最強大的道德力量。」

耶穌並不是要示範「多偉大的犧牲」,他是在示範「另一種世界是可能的」。


 五、因為耶穌不是示範「被動任人挨打」,而是示範「積極徹底的愛」

「投降」意味著「維繫不義體制」;「十字架」彰顯「擊碎不義體制的正當性」。投降只會保全耶穌一個人;十字架卻救贖了整個世界。

耶穌在十字架上不是無助的受害者,而是自由的行動者。他不是放棄,而是堅持到底。

我們都知道:真正的勇氣不是逃跑;真正的愛不是投降。耶穌向我們展示:愛可以強大到足以改變歷史。


總之,耶穌的選項不是投降,因為他不是要保全自己,而是要拯救世界;不是要向暴政妥協,而是要讓上帝國的公義與憐憫打開新的未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