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1988年7月22日,雷震四百萬字的回憶錄,遭國民黨軍方系統悉數焚毀

1988年7月22日,雷震四百萬字的回憶錄,遭國民黨軍方系統悉數焚毀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雷震(1897年6月25日-1979年3月7日),出身浙江長興的政治評論者及作家。他是中華民國在臺灣時期早期民主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雷震一生追求自由 民主理念,至死不渝,由於先知先覺,倡導力行,直言不諱,雖然終至成為關鍵時刻的殉道者。

1960年2月1日,雷震與在野人士李萬居、郭雨新、高玉樹等共同連署反對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三度連任總統職位,在《自由中國》發表〈敬向蔣總統作一最後的忠告〉社論。同年5月4日,《自由中國》再度發表〈我們為什麼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一文,鼓吹成立反對黨參與選舉以制衡執政黨。同年9月4日,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以涉嫌叛亂罪將雷震等人,非法逮捕,陷入政治黑獄,1970年9月4日,繫獄十年的雷震重獲自由,獄中所寫下的四百萬字回憶錄,卻遭軍監強行沒收。

十八年後,1988年雷震遺孀宋英向監察院提案重新調查雷案,意外引發了一場案外案,就在監院準備調查的同時,在國民黨軍方系統的粗暴決定下,新店軍監於同年7月22日將雷震四百萬字的回憶錄悉數焚毀,消息傳出,各界一片譁然,監院對此提出彈劾,宋英並向國防部要求國家賠償,卻皆遭到國防部的駁回。

2002年國史館出了多本《雷震史料彙編》,揭開當年蔣介石以「知匪不報」與「為匪宣傳」二罪非法逮捕雷震的真相,透過蔣介石親批的信件,終於讓後人 瞭解雷震案是蔣氏父子製造的冤案,還了雷震的清白。民主的雷聲,人權的鬥士,雷震當之無愧。

1970年9月4日雷震出獄後,繼續關心時下政治發展,並重建《回憶錄》及後來出版的《新黨運動黑皮書》,又將手稿秘密送往海外給予陳菊。2003年,雷震女兒雷美琳則將塵封20多年的家書、遺稿、重建手稿,出版《雷震家書》、《新黨運動黑皮書》兩書。2009年3月7日在雷震過世30 年前夕,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及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出版雷震《我的母親續篇》 手稿。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7月21日,平埔族研究先驅沈乃霖醫師紀念日

 ⭕ 7月21日,平埔族研究先驅沈乃霖醫師紀念日

沈乃霖1909年出生於新營市望族,1936年在日本學醫後返回故鄉新營開業「沈內科」,開始行醫生涯,曾擔任過台南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及省醫師公會理事多年;早年行醫,對於家境貧苦患者不收取醫藥費用,還佈施白米濟助,也將心力投注研究地方性疾病和學術研究,對台灣醫學貢獻卓著。

沈乃霖在228事件中,被構陷入獄。根據沈乃霖在228口述歷史回憶,當年有位外省人帶隻狗來就診,因回稱不會醫狗,竟遭對方指責「看狗都不會,怎麼看人」,讓沈乃霖感嘆「可悲,水準差那麼多,竟不知「人醫」與「獸師」不同,另有次,單單研究「中華」肝吸蟲,也被外省公務員指控侮辱中國人。

1947年3月21日,沈乃霖遭到國民黨當局以監獄犯人生病要求前往看病為由誘捕,被綁上軍用卡車遊街示眾,許多人擔心他即將遭槍決示眾。所幸最後被送往台南監獄,關了一個多月後遭釋放。

沈乃霖在回憶錄中表示,228後白色恐怖時期,台灣人很多在不知情情形下被抓去關,他的診所外面不時有人監視,身心及名譽皆受到損害。

沈乃霖是台灣研究平埔族的先驅,1950年他以「台南縣頭社平埔族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學術論文送審,並取得日本國立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逃過228劫難的沈乃霖,活了99歲,於2008年7月21日逝世。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7月20日,林宗義教授紀念日

7月20日,林宗義教授紀念日

濟南教會長老林宗義(Lîm Chong-gī)教授,1920年9月19日出生於台南。他的父親就是台灣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林茂生先生,林宗義自幼接受父親細心的栽培與教導,並在1939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就讀醫科。畢業之後,林宗義曾留於東京帝大精神科醫局擔任醫局員,其後留校擔任無給助教,並在東京都立松澤病院擔任精神科醫師。1946年,他回到台灣,在台北市錫口療養院(松山療養院,今日松德醫院)擔任主治醫師。

林宗義曾回憶道,終戰那段時間,是父親一生當中最得意,最快樂的日子,因為台灣人終於從奴隸的身份翻身成為主人。然而,緊接著而來的,便是一個顢頇腐敗的國民黨政權,以及在1947年,由於民怨積累多時,而終究爆發的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沒幾天,林茂生於3月11日軍人帶走、失蹤、遇害,林宗義曾經沉痛地提及,他和家人如何透過各種關係去尋找父親的下落,卻始終徒勞;另一方面,由於父親已經不在,林家還有弟妹需要照料,在母親持續變賣嫁妝,卻依舊無法貼補家庭支出的情況之下,林宗義成為那個主要承擔家計的人。

當時,台大醫院開始開辦神經精神科,林宗義是第一位神經精神科的主任,同時也是台大醫學院第一位神經精神科教授兼主任。在那個戰後百廢待舉、資源與經驗匱乏的時期,林宗義開啟了台灣精神醫學領域的研究,並創立台灣精神醫學教育的模式,慢慢建立出一套精神醫學體系。

宗義長老創設台灣第一個兒童精神科門診,關懷在角落中的孩子。他們的愛不是情感而已,是有行動、有系統、有堅持的愛,是來自信仰的愛,是耶穌所教導的愛人如己。1965年,他開始在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擔任要職,管理心理衛生的相關事務,但也就是在這段時期,林宗義也因為身為二二八受難者家屬的身份壓力,不得不帶著家人移居海外。

面對父親遇害的創傷並未讓林宗義選擇怨恨,他選擇走向更大的愛與真理,投身公共事務、倡議人權、推動台灣人民自決,因為他相信這是一條符合上帝心意的道路。

1973年3月19日,他與黃彰輝、黃武東、宋泉盛牧師等人,發起台灣人民自決運動(Formosans for Self-Determination),這不只是政治行動,更是一種信仰回應:因為在基督裡,每一個民族都有尊嚴與選擇命運的權利。

解嚴之後,林宗義終於有機會回到台灣,他認為臺灣經歷過二二八事件,卻沒辦法像德國、日本一樣,有國際組織及時介入,並對加害者進行審判、釐清真相,後來又因為實施戒嚴,使得二二八事件的檢討更加被淹沒在遭到噤聲的時代氛圍之下。對此,他也開始透過民間的力量,推動二二八的平反工作。

1997年,林宗義長老與家人成立了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以熱愛鄉土、關懷教育、培育台灣優秀人才作為基金會的宗旨,身為基督徒的林宗義,盼望能透過教育,以自身的宗教情懷與人道精神,持續為台灣社會貢獻心力。2010年7月20日,林宗義長老於加拿大安息,旅世90年。

李美貞長老娘是台灣醫界中第一位具備社工師資格的人,她設立了台大醫院的社會工作室,讓醫療不再只是看病,更是看人。她看到的是病人背後的家庭、心理、社會處境,並以愛與同理心擁抱這些破碎與痛苦。長老娘2024年1月27日在加拿大安息主懷。

2025年4月2日家人攜帶林宗義長老、李美貞長老娘的骨灰返回台灣,在牧師帶領禮拜下,安葬他所深愛的鄉土。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1940年7月18日,美國羅斯福總統就任第三任期

 ⭕ 1940年7月18日,美國羅斯福總統就任第三任期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787年制定的美國《憲法》第二條中,只對總統任期作了「四年一任」的規定,並未限制可以連任幾次。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於1796年自願不再尋求第三任,開創「兩任而退」的慣例,成為非正式的民主傳統。此後歷任總統(如傑佛遜、麥迪遜、門羅等)大多遵循這項慣例。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FDR)於1882年1月30日出生於紐約海德公園,1911年至1913年擔任紐約州參議員,1913年至1920年擔任海軍助理部長,1929年至1932年擔任紐約州州長。1932年,他擊敗了現任總統赫伯特·胡佛,首次當選總統。羅斯福1933年首次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1940年7月18日開創前所未有的第三個任期,甚至當選創紀錄的四屆總統。

FDR 為何能夠連任四任?

FDR 在1932年當選總統時,美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他提出「新政」(New Deal)挽救經濟、改革體制,獲得廣大人民支持。之後:

1936年順利連任(第二任),繼續推動改革。

1940年,歐洲戰爭已爆發,美國雖未參戰,但局勢緊張。FDR 認為國家需要穩定領導,因此違反慣例競選第三任,並獲勝。

1944年,美國已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局關鍵,他再次以「戰時總統」身分連任第四任。

簡言之,連任四次的背景是重大危機時期:經濟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人民與政黨對他高度信任,且當時法律未限制。

為了防止日後總統任期過長可能造成「個人獨裁」或權力過度集中,美國國會通過並於1951年正式批准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規定總統最多可連任一次(即最多兩任),若副總統或他人接任總統未滿兩年,則該人仍可選兩任;但若超過兩年,則最多只能選一次。」

從民主制度與上帝國的價值觀來看,任期限制是一種對人性墮落可能的抑制,承認人不應長期壟斷權力。耶穌教導門徒:「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僕人」(馬可福音10:43)。權力不是為了自利,而是為了服務人民。FDR雖在危機中表現傑出,但制度改革的回應,正是民主社會不斷修正自己的一種成熟表現。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1917年7月17日,西班牙內戰

 ⭕1917年7月17日,西班牙內戰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17年7月17日爆發西班牙內戰(Guerra Civil Española;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由西班牙共和軍和人民陣線等代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對抗以法蘭西斯科·佛朗哥為核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西班牙長槍黨。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西班牙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西班牙內部嚴重的社會矛盾,極右的法西斯主義與極左的共產主義在西班牙迅速蔓延,國內充斥著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政治力量、左右翼極端份子互相殺害,聯合其他主義者擴大自己的勢力;其中,法西斯主義的長槍黨和西班牙共產黨手段最為激烈,他們在國內的暴力事件極多,也激化了內戰的陣營對立,導致衝突規模逐次升級,使得對立走向武裝鬥爭,最後在右翼軍人的策劃下引發了內戰。

國民軍,又被歷史學家稱作「叛軍」、「民族主義者」和「佛朗哥派」,他們在1937年發起格爾尼卡大轟炸,這也是近代戰爭史上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的大規模轟炸。早在內戰爆發前,德國高層和國民軍領袖已有多次接觸;內戰爆發後,佛朗哥派出特使赴德請求希特勒軍援。希特勒除了支援空軍外,也派出戰艦援助西班牙國民軍。

1936年7月22日,國民軍領袖佛朗哥也派人向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請求援助。在希特勒的鼓勵下,墨索里尼派出正規軍參與西班牙內戰,部分原因是因為他不想在國際影響力上低於希特勒。

1939年4月,西班牙國民軍獲得勝利,推翻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政府,從此西班牙開啟了長達40年的佛朗哥時期獨裁統治,佛朗哥擔任攝政直至1975年去世。

🎞圖:《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參加西班牙內戰所寫的紀實作品。若不是他參與西班牙內戰,親身觀察了在巴塞隆納上演的共和軍內部鬥爭,就不會有後來1945年《動物農莊》(Animal Farm)及1949年《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的出版。

1917年7月17日,英國王室宣布不使用德國頭銜和姓氏

 ⭕1917年7月17日,英國王室宣布不使用德國頭銜和姓氏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17年7月17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年,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命令英國王室不使用德國頭銜和姓氏,將他自己家族的姓氏,即明顯的日耳曼薩克森-科堡-哥達,改為溫莎(Windsor)。

喬治是威爾士愛德華王子(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國王)和丹麥的亞歷山德拉的次子,也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他出生於1865年,成人後加入海軍生涯,1892年他的哥哥愛德華死於肺炎,成為王位繼承人。 第二年,喬治與德國公主瑪麗·特克(他的表妹,喬治三世國王的孫女)結婚,她以前是愛德華的妻子。這對夫婦有六個孩子,包括未來的愛德華八世和喬治六世(1936年,他的兄弟退位嫁給美國離婚者沃利斯·辛普森後,他於1936年登基)。 作為新任約克公爵,喬治離開海軍生涯;他成為上議院議員,並接受了政治教育。當他的父親於1910年去世時,喬治登上了英國王位,成為國王喬治五世。

1914年夏天,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英國國內強烈的反德情緒引起了王室對其德國根源的敏感。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也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是國王的表弟;女王本人是德國人。結果,1917年6月19日,國王下令將皇家姓氏從薩克森-科堡-哥達改為溫莎。

為了進一步聲援英國的軍隊,喬治數度前往西線的戰場。 1915年,在一次訪問法國期間,他從馬背上摔下來,骨盆骨折,這種傷勢困擾著他的餘生。同樣的在1917年,俄羅斯革命期間沙皇退位後,他做出了一個有爭議的決定,拒絕他的另一個表兄弟,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到英國庇護。沙皇尼古拉斯、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和他們的孩子隨後被布爾什維克黨逮捕並殺害。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2025年7月15日,台灣解嚴38周年。再過56天,解嚴的持續時間將超過了戒嚴的總長度

 ⭕2025年7月15日,台灣解嚴38周年。再過56天,解嚴的持續時間將超過了戒嚴的總長度。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警備總司令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頒佈戒嚴令,蔣經國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台灣戒嚴38年56天。

今天(2025年7月15日)是解嚴38周年紀念日,距離戒嚴結束已經38年。再過56天,解嚴的持續時間將超過了戒嚴的總長度。台灣民主奮鬥真不容易,需要大家繼續維護。


2018年7月15日,台南神學院頒贈杜佐志牧師(Rev. George Todd)榮譽神學博士

 ⭕2018年7月15日,台南神學院頒贈杜佐志牧師(Rev. George Todd)榮譽神學博士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社會正義鬥士」(fighter for social justice)杜佐志牧師促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公義與關懷

⭕台南神學院2018年7月15日於紐約台灣基督教會(Taiwan Union Christian Church)頒贈杜佐志牧師(Rev. George Todd)榮譽神學博士。

杜佐志牧師被美國長老教會稱為「社會正義鬥士」(fighter for social justice),他是台灣、美國、亞洲及普世教會工業傳道的開路先鋒,影響了全世界。

戰後,杜佐志牧師獲得Denison University(1948)和Yale    Divinity School(1951)的學位。1959年受黃彰輝院長的邀請,杜佐志牧師和妻子Kathleen前來台灣,在台南神學院任教。他向南神的學生介紹基督教社會倫理課程,將Saul Alinsky的經典社區組織書籍《激進者守則》(Reveille for Radicals)翻譯成台灣話,並以實際行動展現黃彰輝院長的處境化神學(Contextual theology)的理論,幫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打開門,走進社會、關心公義,也預備了許多傳道者後來能積極參與社會改革與民主運動,也才有那麼多南神校友在美麗島事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杜佐志牧師在台期間,影響其他國外宣教師進入台灣社會的底層,聆聽人民的聲音,也開始參與台灣民主化。

杜佐志牧師是台灣、美國、亞洲及普世教協(WCC)工業傳道的開路先鋒,影響了全世界。1963年,杜佐志牧師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委員會城市和工業宣教部(Urban and Industrial Mission, UIM)主任,幫助長老教會在當時台灣的民權、城市參與、經濟正義、普世主義、勞工組織和城市培訓機構的創建,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杜佐志應聘到日內瓦,在WCC普世教協工作,擔任城市和工業宣教辦公室(UIM)主任。在那裡,他致力於幫助歐洲和美國的教會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有殖民遺產的國家,在經濟正義、租戶權利、勞工組織和社區組織方面,賦予城市和農村社區權力。

杜佐志牧師也促使台南神學院開設南管樂課程。1980年他引導普世教協(WCC)採用第三世界的音樂與禮儀,讓臺灣、亞洲與第三世界的教會音樂普世化。

⭕參閱:美國長老教會PC(USA)

https://pcusa.org/news-storytelling/news/2019/1/23/george-todd-fighter-social-justice-dies-93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1949年7月13日,七一三澎湖屠殺事件

 ⭕1949年7月13日,七一三澎湖屠殺事件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49年7月13日早上,時任39師師長韓鳳儀將大部分流亡學生集中於澎湖防衛司令部操場 ,並令凡身高超過槍的同學都被編入部隊。張敏之校長出面意圖將不符合與軍方協議之同學帶離並回到學校,韓鳳儀遂放任士兵開槍引發流血衝突。韓鳳儀為了想取代李振清「澎湖王」的位置,親自去台北面見陳誠,羅織張敏之為匪諜,也趁機分化李振清與這批山東學生的感情。

陳誠亦授予韓鳳儀口喻:檢舉匪諜人人有責,你回去就告訴李振清,說是我叫你辦的,你是現任師長,匪諜出在你的部隊裡,你也脫離不了關係。韓即以逮捕匪諜的名義,逮捕、拘禁許多人並加以秘密審判。

事發後,校長張敏之、鄒鑑和五名學生劉永祥、譚茂基、明同樂、張世能、王光耀以「匪諜」罪名被押到台北馬場町槍決,其中張世能、明同樂、王光耀等人僅有十九歲。另有2名學生王子彝、尹廣居死於獄中。此外受牽連者共109名。

⭕《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人回憶錄》

這本書的背景是臺灣在白色恐怖時期,第一件,也是牽連人數最多的大案,史稱「澎湖七一三事件」。 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逆轉,國民黨政府計畫遷臺,山東煙台聯中校長張敏之,帶領8000名流亡師生追隨投奔政府,原本希望遷台後讓這些學生繼續學業,因為入台管制而暫時轉往澎湖,然而,軍方因為內戰兵員耗損,竟然強要接收這一批中學生當兵。張校長為了維護學生的受教權,挺身抗爭,軍方竟以莫須有的「匪諜」入罪,張校長和一百多名師生被槍決,數千名學生被強迫充軍,另有不知人數、不詳姓名的學生被投入海中溺斃。 張夫人王培五帶著六名子女,走頭無路、謀職不易,特務如影隨形,嘗盡人間疾苦。幸有堅定的基督信仰倚靠和仗義之士扶助,最後一家人相繼出國,兒女都奮鬥有成,全家幸福圓滿。50年後,她以愛和寬恕追憶往事,感人肺腑。 這本書是一本極具史料價值的口述歷史,也是一本真誠信仰的見證集。為一位殉難的教育家與一位偉大的母親,留下動人心弦的畫像。 

🎞圖1:《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人回憶錄》,文經社1999年出版。

https://www.rti.org.tw/radio/novelView/id/47

🎞圖2:七一三澎湖事件紀念碑文,2009年8月6日立。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1949年7月12日,威廉.牛頓遇難日

 ⭕ 1949年7月12日,威廉.牛頓遇難日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二戰結束後,威廉.牛頓(William H. Newton, 1912-1949)在中國上海擔任海外通訊員。也正是這樣的因緣際會下,讓威廉.牛頓日後踏上了前往台灣,訪查中國國民黨戰後接收台灣的情況。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收台灣後,顢頇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實施一連串的錯誤金融貨幣政策,使台灣社會通貨膨漲嚴重,造成人民民不聊生。1946年初,聽聞台灣被接管後慘況的威廉.牛頓,決定親赴台灣確認情況。

威廉.牛頓深入台灣訪查後才發現當時中國人強取豪奪台灣的卑劣手段,他不客氣地在報導中說明中華民國從上到下幾乎每個政府官員都在貪污,還利用接收物資之便進行買低賣高的方式來大肆圖利,甚至向日本人索賄與偷竊。

威廉.牛頓將這一切都回報美國報社。1946年3月21日,美國《華盛頓日報》(Washington Daily News)的頭版標題斗大寫著:“Chinese Exploit Formosa Worse Than Japs Did.”(中國人剝削台灣比日本人更甚)。牛頓的報導,至少刊登在八家報紙上。

威廉.牛頓揭發中華民國官員更把台灣的礦場、工廠搞到整個荒廢無法生產,還爭先恐後地偷拆設備變賣。威廉・牛頓對中國人劫掠台灣的報導在美國報紙上刊出後,也引起美國人對中國人惡劣行徑的注意,間接讓中華民國政府受到國際的輿論壓力。

同年(1946)6月10日,TIME雜誌刊登了記者來台訪問後撰寫的一篇文章,標題為:“This Is the Shame.” (真可恥)。這篇文章寫在戰後8個月,文章的結論竟是"Most foreign observers in Formosa agreed that if a referendum were taken today Formosans would vote for U.S. rule. Second choice—Japan. "(大多數在台灣的外國觀察家一致認為,如果今天舉行全民公投,台灣人會投票支持美國統治,其次是日本)

這是令人感到奇怪,又不太意外的結果。國民黨佔據台灣8個月當中,扣除第一個月的空窗期,剩下的7個月裡,到底國民黨政府作了什麼事讓台灣人如此反感?這種情緒積累下去,在8個月之後,因為1947年2月27日的緝煙事件作為引爆點造成了二二八事件的發生。

威廉.牛頓的詳實報導不但為二二八抗暴事件的歷史背景做出清楚的描述,也為當時遭受中國惡勢力荼毒的台灣人發出正義之聲。大官貪小官,小官貪百姓,百姓食鋤頭柄:台灣人用來形容中國官員貪污腐敗的生動描寫。中國人的政治文化就是從上到下整個結構都在貪污,就像國民黨統治台灣一樣,大官貪大錢、小官貪小錢,一層一層地剝削下去,在最底層的民眾就只能啃自己的鋤頭柄來充飢了。

威廉·牛頓於 1949年7月12日在一場飛機失事中遇難身亡。他的報導不只讓美國關注台灣的遭遇,也使得中華民國政府飽受國際輿論的壓力,迫使其國民黨政權不得不對台灣的治理方式做出調整。

2017年蔡英文政府推動年金改革時,韓國瑜曾喊:「能撈就撈,能混就混」。2017年2月16日,國民黨人、前人事行政局長陳庚金更在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時,對全國公教軍警暨退休人員聯合總會會員大會說:「軍公教能撈就撈,能混就混,大家來拖垮政府。」中國國民黨這種惡質、邪惡的政黨屬性迄今都沒有改變。

⭕推薦閱讀:戰後自動為台灣控訴中國罪行的國際報人 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8b0a21ae-267e-422b-a782-6ded1e8d3476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1955年7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將「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放在所有美國貨幣上

 ⭕ In God We Trust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55年7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將「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放在所有美國貨幣上

美國南北戰爭時,1861年在賓州的沃特金森牧師(Rev. M.R. Watkinson)首先提議在硬幣上印上「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來彰顯美國不是敬拜「瑪門」(金錢),因為南方主張蓄奴,強迫奴隸種植與收成棉花,以獲取金錢。「In God We Trust」這句話最早出現在美國國歌《星條旗》的歌詞中,後來在《美國法典》第36編302條也寫道:「『我們信仰上帝』為國家格言。」

1864年,「In God We Trust」首次出現在美國的兩美分硬幣上。隔年美國國會授權鑄幣局在金幣、銀幣的可用版面印上「我們信仰上帝」;1938年,所有硬幣都已印有「我們信靠上帝」,但鈔券並未出現該格言。另一國家格言「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則在1782年開始被用在美國國徽上。

1950年代,美國與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對峙,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In God We Trust」確立為官方格言,以對抗無神論的共產主義。直到1955年7月11日,美國國會才通過將「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放在所有美國貨幣上,1956年7月30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法案,正式將「In God We Trust」確立為美國的國家格言。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總統發表「兩國論」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總統發表「兩國論」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96年3月台灣首次舉行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台灣首位民選總統(美國AIT祝賀“首任民選總統",而非"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也將於1999年12月20日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回歸後,中共隨即主張「一國兩制」,對台灣的壓力益增,美國又不斷有人主張兩岸應簽訂中程協議,故李登輝指示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專案小組」研究對策。1999年5月,該小組研議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為兩岸關係定位。並安排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正式對外宣布。

1999年7月9日台北時間下午,李登輝在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程建人陪同下,於總統府接受德國之聲總裁迪特爾·魏里希、德國之聲亞洲部主任金特·克納貝(Günter Knabe)與德國之聲記者西蒙娜·德曼索(Simone de Manso)錄影專訪。這些來自德國之聲的媒體人問到「宣佈台灣獨立」與不被大多數台灣人民接受的「一國兩制」之間,是否有折衷的方案?李登輝答:「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在1991年的修憲後,『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佈台灣獨立的必要。」兩國論提出後,民進黨隨即附和,並聲明表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既是符合現實的,也是富有創造力的說法。

國民黨人在李登輝執政時期多半支持兩國論,例如連戰曾表示:「我們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的主張是基於維護國家尊嚴、保障人民權益的考量。」2000年,國民黨候選人連戰落選,國民黨失去政權,李登輝被迫辭去黨主席職務;連戰接任國民黨主席後,國民黨徹底拋棄李登輝的兩國論,重新回到「一中各表」立場。反倒,陳水扁獲選台灣第二位民選總統,發表四不一沒有政策,承諾不推動兩國論。第三位民選總統馬英九則發表「特殊非兩國論」,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兩岸關係」。

第四位民選總統蔡英文發表四個堅持,中共認為內容仍為「兩國論」,目標在追求台獨。第五位民選總統賴清德則於2024年10月10日,發表講話,提到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共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賴清德是在鼓吹「新兩國論」。可見得兩國論對台灣主權定位影響深遠。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1853年7月8日,美國准將佩里率艦隊抵達東京灣

 ⭕1853年7月8日,美國准將佩里率艦隊抵達東京灣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代表美國政府的馬修·卡爾佈雷斯·佩里准將(Commodore Matthew Calbraith Perry)帶著四艘船組成的艦隊駛入日本東京灣。有一段時間,日本官員拒絕與佩里交談,但在優越的美國艦隊攻擊的威脅下,他們接受了米勒德·菲爾莫爾總統的來信,這使得美國成為自兩個世紀前宣佈對外國閉關的日本,第一個與日本建立關係的西方國家。1639年後,只有荷蘭人和中國人被允許繼續與日本進行貿易,但這種貿易受到限制,並僅限於長崎的出島。

在給日本時間考慮放棄鎖國建立對外關係後,佩里准將於1854年3月帶著九艘船返回東京。 3月31日,他與日本政府簽署了《神奈川條約》,向美國貿易開放了下田港和函館港,並允許在日本設立美國領事館。 1860年4月,200多年來日本第一批出訪問外國的日本外交官抵達華盛頓特區,在美國首都停留了幾周,討論擴大與美國的貿易。 不久之後,與其他西方列強的條約隨之而來,促成了幕府的崩潰,並最終導致了日本的現代化。

伊豆半島南方的下田港(Shimoda Port)是日本鎖國後最早開埠的港口,也是Perry最早駐紮地。當地最唯美的故事是,日本藝妓阿吉(Okichi)受日本幕府的指使委身於美國哈里斯湯森 “大使”,主要當然就是外交兼監視了。當地寶福寺前的解說牌,描寫著任務完成後,阿吉也半百了,美國人也回去了,她回到了舊時青梅竹馬的情人身邊,相愛終老,這跟普契尼《蝴蝶夫人》,因異國戀人離去之後,投海自殺的情節不盡相同。一般認為普契尼的故事原型是下田的阿吉。而《西貢小姐》又改編自《蝴蝶夫人》

🎞圖:美國准將佩里,1854年日本版畫


🎞圖:伊豆下田市的觀光船,仿造19世紀Perry的黑船軍艦。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對「耶穌哭了」的詮釋

對「耶穌哭了」的詮釋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約翰福音11:35「耶穌哭了」是整本聖經中最短的一節經文,卻蘊含著極深的神學意義。耶穌明知道自己即將使拉撒路復活(參11:4, 11, 23、43),卻仍然「哭了」,這一行為讓許多神學家和讀者都驚訝與感動,也引發了對耶穌神性與人性關係的深層討論。

一、為什麼耶穌會哭?

1. 出於對朋友的愛與哀傷(人性層面)

大多數聖經學者認為,耶穌的眼淚反映了祂「真實的人性」。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約翰福音1:14「道成了肉身」),所以祂會如同我們一樣,面對朋友的死亡、面對哀傷的人群而動情。祂愛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約11:5),這份愛是深刻且真實的。

這樣的哭泣,不只是因為死亡的事實,更是對墮落世界、對人類所經歷的痛苦的一種「共鳴」。

神學家D.A. Carson指出,耶穌的眼淚顯示祂「對罪和死亡統治下的世界感到憤怒與哀傷」,這不僅是情感反應,更是一種「神聖的憤怒/義憤」(righteous indignation)。

2. 為眾人的不信與死的現實悲傷(神性層面)

在11:33提到,耶穌「心裡悲嘆,又甚憂愁」。這裡「悲嘆」(希臘文ἐμβριμάομαι , embrimaomai)原文含有強烈情感甚至「憤怒」的意思。

這說明耶穌不只是因為哀悼拉撒路,更可能是對人們對祂的身份缺乏信心、對死亡的恐懼而感到痛心。祂要顯明自己是「復活與生命」(11:25),但身邊的人卻仍陷在絕望中。

神學家N.T. Wright指出:「耶穌的眼淚不是絕望的表現,而是面對這個被死亡與不信玷污的世界時,祂神聖情感的流露。」

二、這節經文對耶穌「神人二性」的神學貢獻

1. 耶穌的真實人性

耶穌的哭泣顯示祂與人完全相同,祂會哀傷、動情、流淚。這對基督論(Christology)非常重要。耶穌不是假裝成人,也不是神穿著人皮,而是完全的人,能夠體恤我們的軟弱(來4:15)。

這也回應早期教會的一些異端,如「幻影說」(Docetism)──否認耶穌有真實人性。這節經文成了對抗此類異端的重要經文。

2. 耶穌的神性與祂的情感共存

耶穌知道未來、掌握生死,這是祂的神性彰顯。但祂仍然選擇與人一同經歷悲痛,這是一種「道成肉身」的奧秘。這節經文幫助我們理解,神不是冷漠的旁觀者,而是願意進入人類痛苦中的救主。

總之,「耶穌哭了」不是神性的缺損,而是神性與人性完美交織的表現。

「耶穌哭了」這句話強調了祂作為神子,卻也願意成為「受苦的僕人」。耶穌不是冷靜策劃神蹟的機器,而是真實愛著每一個人的救主。祂的眼淚,是對我們痛苦最深切的回應。

結論:對耶穌哭了的領受

1. 神了解我們的痛苦:即便祂掌管一切,也不輕看我們的眼淚。

2. 信仰不是忽視情緒,而是在痛苦中仰望盼望。

3. 我們也被呼召成為進入別人哀傷中的「夥伴」,學習耶穌的同理與陪伴。


1917年7月7日,英國女性輔助陸軍部隊正式成立

⭕1917年7月7日,英國女性輔助陸軍部隊正式成立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陸軍傷亡人數相當多,許多女性發起自願從軍,倡議讓女性更直接地參與戰爭支援行動,加入軍隊擔任廚事、技工、文書等原本由男性負責的工作,好讓這些男性能夠前往戰壕,履行更前線的軍事職責。到了同年3月11日,甚至連英軍總司令海格爵士(Sir Douglas Haig)也接受了這項主張,致函英國陸軍部表示:「在法國使用女性人力的原則已被接受,且將在條件允許的地方予以運用。」


1917年7月7日,英國陸軍委員會發布第1069號指令,正式成立「女性陸軍輔助軍團」(Women's Auxiliary Army Corps, 簡稱 WAAC),授權女性志願者與男性軍人並肩在法國服役。

大批女性自願軍投入在英國各地的軍火工廠工作,擔負起供應足夠炮彈與其他彈藥給協約國戰線的關鍵任務。然而工廠條件極為嚴苛,工時冗長,並須接觸如高爆炸性化學物質TNT等有毒物品;共有61名女性工人因中毒而死亡,另有81人死於工傷意外。位於倫敦東部西佛鎮(Silvertown)的一座軍火工廠曾發生爆炸事故,當時因火災意外引燃了50噸TNT,造成69名女性死亡、72人重傷。雖然有諸多軍事危險,但仍有許多英國女性投身守護家鄉國土的使命。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約有80,000名女性在三個英國婦女軍事單位中服役——即女性陸軍輔助軍團(WAAC)、女性防衛救援軍(Women’s Relief Defense Corps)以及急救護理義勇隊(First Aid Nursing Yeomanry)。雖然她們都不是作戰部隊成員,但卻是協約國戰爭努力中不可或缺的實質貢獻者。


🎞圖:婦女在軍營辦公室內處理文書、當電話接線生傳遞訊息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哪裡有賣台?」──揭露藍白聯手配合中共的真相

 「哪裡有賣台?」──揭露藍白聯手配合中共的真相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在每當人民對台灣國家安全表達關切、揭露藍白政治勢力的親中傾向時,總會聽見一些人冷嘲熱諷地說:「哪裡有看到藍白賣台?」這樣的言論乍看之下是要求「具體證據」,但實際上是在迴避事實、淡化真相、甚至是為親中勢力擦脂抹粉。

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不是謊言與洗腦的保護傘。面對中共持續升高對台灣的滲透與威脅,我們不能再容忍「睜眼說瞎話」的人繼續誤導人民。是時候直指問題核心:藍白勢力作為中共側翼,早已構成對台灣主權的重大侵蝕。以下是幾項不可否認的事實與證據:


一、藍白政黨與中共直接或間接互動,不斷突破民主底線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親赴中國,與中共統戰頭子王滬寧等高層會面,帶團一行人「未經政府授權」,實質背棄外交與國安的法治體制。傅崐萁、花蓮縣長徐榛蔚夫婦今年(2025)2月帶團參加香港觀光博覽會,隨行的花蓮兆豐農場陳姓高層卻被港警莫名其妙逮捕,傅崐萁眼睜睜看著台灣人被抓走,率團回台灣也未通報。傅崐萁在香港「被抓走」事件中,毫無反省,反而繼續為中共粉飾太平,令人不寒而慄。

民眾黨內多位成員與新黨、統促黨等統派組織高度重疊,部分成員甚至參與中國主辦的海峽論壇,接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統戰話語。這些行為已不只是「交流」,而是協助中共執行統戰策略,削弱台灣內部的國族認同。


二、立法權成為中共代理人伸手的管道


藍白二黨提出《離島建設條例》修法草案,意圖將金馬地區打造成「一國兩制示範區」,讓中共對台政策有了法律上的立足點。這樣的「建設」,究竟是對台灣人民的幫助,還是對中國主權的低頭?

藍白二黨提出中配從6年縮短為4年取得身分,讓大量中國人可快速取得台灣身分證與選舉權。當台灣人民辛苦爭取民主制度與普選權時,藍白卻打開後門,讓中共可以間接操控台灣選舉,這不就是典型的「合法滲透」嗎?

不僅如此,藍白二黨又提案將中國與台灣定義為「內戰狀態」,等同否定台灣主權、認同與敵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同一個國家」。此舉不但與事實不符,更為中國「和平統一」鋪路,讓台灣在國際法地位上自我矮化。


三、國防與資安預算被砍到零,藍白葬送民主防線


藍白聯手將《特別條例》所提1,500億元國防、資安與海巡預算「全數刪除」——這不是反對浪費,而是反對保衛家園。

在中國擴大灰色地帶侵略(灰色侵略,Grey-zone tactics)之際,台灣若不能有效強化反滲透、強化資安與海巡能力,將面臨國安重大破口,而藍白正是促成這種危機的「內應」。


四、民主不是自動延續的──盲目支持將斷送自由的生活方式


台灣今日所享有的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並非從天而降,而是經歷過228事件、白色恐怖、黨外運動、野百合學運、太陽花運動、青鳥運動至大罷免等公民運動,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血淚抗爭。

而今,藍白的行徑卻正在將台灣再度推回極權的陰影——這些人不僅不願堅守自由民主價值,更試圖將我們的制度讓渡給一個否定言論自由、鎮壓宗教與維權人士的專制極權的中共政權。

若我們對此無感,等到「哪裡有賣台」這句話成為現實的時候,恐怕為時已晚。


結論:守護台灣,不是某一黨的專利,而是全體人民的責任


我們不是在反對交流,而是在捍衛主體性。我們不是在否定政黨差異,而是在守住國家底線。在面對中共日益加劇的認知作戰與統戰攻勢時,台灣不能再走回政治人物個人利益掛帥、政黨傾中圖利的老路。

無論你是綠、藍、白、或無黨籍,我們都應問自己一句話:「我們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台灣?」

我們要留給下一代一個自由、可以民主投票、可以公開批判政府、可以信仰自由、可以和平生活的國家──還是,一個向中共低頭下跪、放棄主權的「自治區」?

守護台灣主權是我們最大的公共利益,維護台灣主權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駁斥藍白的污衊與謠言

駁斥藍白的污衊與謠言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連署書是給台灣的情書,罷免小物是給台灣的禮物。這些都是出於公民自發性的愛與創意,顛覆對政治參與的偏見。對於藍白的污衊與謠言,在此加以駁斥。

當人民用自己的雙手、雙腳站出來以大罷免對抗中共、守護民主,當公民自發投入罷免濫權者的行動,這是民主社會最可敬的光景。在大罷免運動中出現的飄帶、貼紙、面紙,並非什麼「黑金操作」,而是台灣人民一點一滴的心意,是無數關心國家命運的朋友,用奉獻、用勞力、用創意製作出來的見證,是對台灣的愛與盼望的具象化。

尤其我們身為基督徒,更深知「奉獻」是為了美好的此刻與未來,也是信仰的日常。我們每週都奉獻金錢給教會或是有需要的善工,投入時間在關懷、事工、教育上;我們也將才幹獻給需要的人,這一切,正是回應上主對我們的愛。如今面對中國的威脅與滲透,人民願意主動站出來貢獻一份微薄之力,這不是該被污衊的「金流不明」,而是公義與良知的泉源!

那些惡意中傷的人,他們習慣從金錢與權力的角度看世界,因此無法理解什麼是無私的奉獻。他們活在操控與收買的邏輯中,所以想像不出什麼是「自發的公民力量」。但我們知道,真理不會被謠言淹沒,正義也不會被恐嚇擊倒。那些惡意中傷公民運動的藍白政黨甚至中共網軍,應該先去檢討國民黨的偽造連署、死亡連署,甚至發走路工給他們所謂的志工。若不懂得檢討偽造連署,怎知公民為何說「連署書是給台灣的情書,罷免小物是給台灣的禮物」?

我們拒絕冷漠,也拒絕被污衊。我們選擇站立,是因為愛。我們選擇奉獻,是因為盼望。我們選擇行動,是因為我們信靠那位掌管歷史與真理的上主。

台灣人啊!願我們的公民行動,不是出於憤怒的報復,而是來自堅定的良善價值與盼望,願我們在愛中持守,繼續為台灣的自由發聲,靠上主剛強壯膽,步步向前!

「你們所行的要憑愛心,凡事謙和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以弗所書 4:2-3)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1996年7月3日,英國將斯昆石(Stone of Scone)歸還蘇格蘭

 ⭕1996年7月3日,英國將斯昆石(Stone of Scone)歸還蘇格蘭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斯昆石(Stone of Scone)又稱為"Jacob's Pillow Stone"(雅各的枕頭)、加冕石,是蘇格蘭歷代國王加冕時王座下的一塊石頭。

根據凱爾特人(Celt)的傳說,雅各在伯特利曠野,睡覺時看見天使,就是以此石為枕(創世記28:10-22)。相傳,這顆石頭隨著以色列人輾轉流浪到歐洲,又落入蘇格蘭人的手裡。據傳847年,蘇格蘭開國國王肯尼思一世(Cináed mac Ailpín)在其加冕典禮就坐在此石之上。之後,蘇格蘭王加冕都是坐在此石進行的。這四百年間,此石一直存放在斯昆修道院(monastery of Scone),因此又稱為斯昆石(Stone of Scone)。

1296年,英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將斯昆石作為戰利品擄回英格蘭,安置在韋斯敏斯德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英王加冕寶座「聖愛德華寶座(King Edward's Chair)」之下,象徵英格蘭和蘇格蘭統一在英王的主權下。

1328年,根據蘇格蘭和英格蘭簽署的《愛丁堡-北安普敦條約》,英王愛德華三世同意將斯昆石送還蘇格蘭,不過,這一允諾從未兌現。1996年7月3日,英國下議院終於決議將斯昆石歸還蘇格蘭,1996年11月15日,在兩地邊境上,英國內政部和蘇格蘭部的代表舉行了一個交接儀式,之後,斯昆石被帶回愛丁堡城堡安放至今。雖然斯昆石現在已經回到蘇格蘭,但是英國政府仍然發布了法令,規定將來英王舉行加冕典禮時,斯昆石仍然需要運回韋斯敏斯德大教堂,安放在聖愛德華寶座下。

2023年5月6日,查爾斯三世加冕成為英國國王,就是坐在安置有斯昆石的「聖愛德華寶座(King Edward's Chair)」加冕。自1296年以來,共有26位君主在此張椅子加冕就職。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2025.7.6 祈禱文

(為前三項祈禱文)

🙏 慈愛的上主,創造天地的主宰,


祢以智慧命定四季,使萬物各按其時孕育生長。但我們因著人類的貪婪與自私,使受造的世界呻吟,如今氣候異常、炎熱難當,大地乾渴、森林焚毀,我們懇求祢赦免我們對自然的虧負,也求祢興起眾教會與人民,願意實踐生態公義,勇敢推動政策改革,保護我們的家園,為子孫留下一片可居之地。上主啊,求祢憐憫地球,願祢的國降臨,也臨到環境政策與人心中。

全能的天父,我們也同心為兒童與青少年來到祢面前。暑假是一段寶貴的時光,求祢保守他們的身心靈安全,無論是在營會、課輔、旅遊或家庭相處中,都經歷祢的愛與保護。也求祢修復破裂的親子關係,使家庭成為彼此相愛、彼此建造的居所,讓教會成為青少年的避風港,引導他們在信仰中扎根,在群體中成長。

憐憫的主,我們更要為緬甸大地震的災民獻上哀傷與祈求。在房屋倒塌、生命喪失、前途不明之中,願祢的安慰臨到哭泣者,祢的平安臨到混亂之地,幫助緬甸各政治勢力謙卑為人民著想,同心投入災後重建。我們也為台灣派駐緬甸的宣教師、同工與當地教會祈禱,願他們成為祢的手與腳,在苦難之地播下盼望的種子。特別為返台述職的宣教師獻上感恩,願他們見證祢在苦難中如何同行、如何保守,也願我們在聆聽與支持中,一同成為宣教的同工。

主啊,在這個炎熱、不安又充滿挑戰的夏季中,願祢的靈如清泉臨到我們心田,使我們在祈禱中重新得力,在行動中活出祢的公義與慈愛,直到上主的國度全面降臨,大地與人心都得著更新與和好。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國民黨為何寧願親共、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

國民黨為何寧願親共、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筆桿接力罷免到底

孫文在其《三民主義》「民權主義」中,主張人民應有直接參政的「四權」:選舉權(electoral power)、罷免權(recall power)、創制權(initiative)、複決權(referendum)。 

「人民四權」原本是為了避免代議制度淪為少數菁英壟斷而設計的人民自我主權的制度保險。特別是「罷免」,是防止民意代表失職或背離民意的最後防線。所以,當孫文提出「以民權為本」時,罷免是其政治設計裡最有力的民主自衛機制—人民不只是選舉的主人,也是監督與懲戒的主人。 


在威權時代,國民黨以「國父之名」壟斷了「三民主義」的詮釋權,卻幾乎完全排除了罷免、創制與複決的實踐。那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現實是「黨國一體」,主權實際上集中在中國國民黨手中,而非人民。 

進入民主時代後,國民黨表面上承認民主程序,但當他們面臨公民罷免行動威脅自身權益時,卻開始:抹黑罷免行動為「政治鬥爭」;操作抄名單-偽造連署、假連署、死亡連署等違法手段來擾亂程序;更進一步提出限制罷免門檻、主張一年內不得為罷免之提議與連署,罷免的票數要高於當初當選的票數等修法主張,明顯背離他們認定的老祖宗—孫文對於民權的設計初衷。這是一種典型的「擁抱民主的語言,拒絕民主的實踐」。 

國民黨親近中國共產黨的意圖是什麼?這問題的關鍵,在於國民黨的中國認同結構。對照孫文的「建立中華民國為世界民主楷模」理想,中共則建立了一個集權專制的極權國家。 

國民黨為何寧願親共、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當今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互動密切,不斷強調「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和平統一」,其實反映了三個意圖: 

1. 政治生存需求:在台灣選舉失利之後,國民黨尋求中國經濟與政治資源來鞏固自身勢力。 

2. 文化民族認同轉向:國民黨部分人士仍抱持「中國本位」觀,視中共政權為「民族的代表」。 

3. 削弱民主監督力量:中共最忌諱的,就是台灣民主成功。因此國民黨與其合作,往往也會漸漸接受中共對「罷免、公投、自由選舉」等制度的敵視態度,並在台灣內部散播對民主的不信任。 

這種親共傾中做法,其實不只是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更是對台灣憲政民主的重大威脅。從孫文的「人民四權」到今天的「公民大罷免行動」,台灣人民正是走在實踐民主的道路上。然而,若中國國民黨只把孫文當圖騰,卻在現實中違背他的民主精神,就值得全民共同監督、抵制。在民主制度裡「人民四權」,選舉是開始,罷免是警鐘,創制與複決更是主權的吶喊。民主,不會自動實現。要靠我們一起努力守護。 

正如先知以賽亞責備腐敗的政治:「你們的官長是叛徒,跟盜賊為伍,個個貪圖不義之財,接受賄賂;從來不保障孤兒,也不替寡婦伸冤。」(以賽亞書1:23)我們要像上帝國的人民一樣,不只以祈禱呼求公義,也要起身行動,以公民的責任守護台灣這塊自由之地。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