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1896年11月22日,「台北日本キリスト教会」(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台北濟南教會前身)舉行開設禮拜

 ⭕️1896年11月22日,「台北日本キリスト教会」(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台北濟南教會前身)舉行開設禮拜

⭕️台北濟南教會簡史

1895年9月日本教會以慰勞軍人的名義,派日本基督教會(長老會) 細川瀏牧師、浸信會士川龜牧師、美以美會武田芳三郎來台。細川瀏牧師更遍訪澎湖及台灣南北各教會,最後於12月4日晚上在艋舺教會與馬偕牧師見面,共同舉行日本人與台灣人的聯合禮拜,以英語、日語及台語主持禮拜、講道、勉勵、彼此交流,充滿喜樂。

1896年5月日本基督教會傳道局感到台灣傳道的緊急需要,派河合龜輔牧師來台向日本人傳教,6月河合牧師抵台展開牧養工作。該年1896年11月22日正式舉行「台北日本キリスト教会」(台北日本基督教會)開設禮拜,是日本人在台灣成立的第一間以日語聚會的教會,牧師皆來自日本長老教會系統所屬的明治學院大學神學院。

教會成立之初設立:山田、萱場、森、山下等四位長老,當晚由北部台灣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牧師(Rev. Dr. George Leslie MacKay)及南部台灣長老教會宣教師宋忠堅牧師(Rev. Duncan Ferguson)行按手禮就任。

第一代禮拜堂位於西門街外三丁目新起街二丁目(今日西門町漢中街一帶,約西門威秀影城對面)於1900年2月10日竣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隨著教會迅速的擴張與發展,決籌募五萬圓並賣掉新起街的建築,重新興建更大的禮拜堂,推薦當時任台灣總總督府土木局長的長尾半平長老擔任建堂委員長,進行籌募建堂基金。長尾半平選址之後,1910年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返回日本擔任鐵道院管理部長等要職。

教會經過約八年的募款,獲得台、日信徒的奉獻,邀請井手薰擔任設計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擔任顧問,於1915年(大正四年)2月28日動工,經過一年四個月,於1916年(大正五年)6月28日竣工,完成具有單塔的哥德式大禮拜堂。總計花費四萬八千七百餘圓,就是今日位於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是台灣最具藝術及莊嚴宏偉的古蹟教堂。

台北濟南教會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一千二百多間教會之一,是普世基督教會及改革宗教會大家庭的一份子,與普世眾教會致力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除關心台灣前途,同時也透過積極關心生態環境保護、反核、女性意識、性別公義、人權等社會議題及關懷原住民、漁民、勞工、身心障礙等被社會忽視的群體來實踐上帝的愛與公義。正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所宣示與確信:「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和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

⭕️台北濟南教會四葉瓣花紋(Quatrefoil)

台北濟南教會於1896年11月22日設立,迄今129週年,介紹教會大禮拜堂的宗教藝術花紋-四葉瓣花紋(Quatrefoil)。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馬太年(2026),待降節第一主日(2025.11.30)

 ⭕️待降節蠟燭的意涵

待降節是聖誕節前連續四個主日,隨著待降節到來,每個主日點燃不同的蠟燭。四支待降節蠟燭,及12月24日晚上平安夜的第五根蠟燭,各代表不同的意義。

馬太年(2026),待降節第一主日(2025.11.30)

馬太年(2026)從2025年11月30日的待降節第一主日開始,這一天也是教會新年的開始,我們將點燃待降節第一主日紫色「先知的蠟燭」。在主耶穌降生之前先知以賽亞預言說:「主要親自賜給你們一個記號:有閨女要懷孕生子,並要給他取名『以馬內利』」(以賽亞書7:14)又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已經看見大光;以往住在死蔭之地的人,現在有光照耀他們。」(以賽亞書9:2)先知的信息為苦難的世代代來「盼望」。

教會年曆以「待降節第一主日」為開始,以「基督君王主日」為結束。按照教會節期編排,三年一輪的經課表,每主日總共要朗讀三段經文:第一段經文為舊約或使徒行傳之經文;第二段經文通常為新約經文;最後是福音書之經文。

福音書輪流閱讀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又被稱為「馬太年、馬可年、路加年」(簡稱ABC年),約翰福音常配合篇幅短的馬可福音。2026年是馬太年(從2025年11月30日待將節第一主日起算)。

四活物象徵四福音書:長有翅膀的人象徵馬太、長有翅膀的獅子象徵馬可、長有翅膀的牛象徵路加、鷹象徵約翰。

https://chunsheng-huangchunsheng.blogspot.com/2023/11/2023.html


1638 年11月21日 #蘇格蘭教會 在格拉斯哥召開總會(General Assembly)

 1638 年11月21日 #蘇格蘭教會 在格拉斯哥召開總會(General Assembly)


加爾文的學生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在蘇格蘭帶領宗教改革,他擔任愛丁堡上議院議長,帶領蘇格蘭以長老教會體制1560年進行宗教改革,並制定「蘇格蘭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 of Faith)。1560年12月第一屆蘇格蘭長老教會總會成立,頒布《教會法規》(Book of Common Order)。而蘇格蘭教會(CoS, Scots Kirk)也成為全世界長老教會的母會。

1596年英王詹姆士六世(James VI)強迫蘇格蘭教會採行主教制,並進一步將蘇格蘭納入國教派(聖公會)。1618年歐洲爆發30年戰爭,即脫離天主教之宗教戰爭。1624年英王詹姆士六世過世,他的兒子查理一世(Charles I)即位,他對蘇格蘭教會不了解,更進一步在蘇格蘭強推國教派,不加入國教派的神職人員均被免職。此舉引發蘇格蘭人民的反彈,1638年2月28日在蘇格蘭愛丁堡灰衣教堂(Greyfriars Kirk)展開簽署《國家盟約》(National Covenant)以抵制查理一世對蘇格蘭教會所加的控制。

1638 年11月21日蘇格蘭教會在格拉斯哥大教堂召開總會(General Assembly),儘管英王特使在場宣告解散議會,但議會繼續召開,會議中接納《國家盟約》(National Covenant),並通過決議廢除在蘇格蘭所施行的英格蘭主教制度(聖公會)。其結果就是1639年英王查理一世向蘇格蘭發動「第一次主教戰爭」(the First Bishops' War),但在蘇格蘭強烈的抵禦之下,英格蘭軍隊撤退。

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向蘇格蘭發動「第二次主教戰爭」,蘇格蘭強烈反攻打入英格蘭,迫使查理一世簽訂了《裏彭條約》(Treaty of Ripon),並賠償蘇格蘭人的損失。從此奠立蘇格蘭教會(長老教會)的獨立自主性,並不受英格蘭教會(國教)的統轄。

時至今日,英國國王也是蘇格蘭教會的一員,但不同於英國國教會,英王不是蘇格蘭教會最高領袖。英國國王在入會宣言中會需要告白說:「為保持和維護一個新教的、長老宗的政府」。英王每年都會派遣一名高級專員出席蘇格蘭教會大會,過去都是安妮公主出席或者英國國王親自駕臨。英王或其欽差的出席只是形式上的,一般並不會參與正式的議會。

🎞圖:#蘇格蘭格拉斯哥大教堂 Glasgow Cathedral(長老教會)





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1966年11月20日,紐約時報刊出《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1966年11月20日,紐約時報刊出《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1964年9月20日,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人共同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主要內容點出「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的!」、「一個台灣與一個中國,已經是鐵一般的事實。」等問題進行剖析。

宣言中提到:要打破鴻溝不分省籍,共同團結。要求政府制定新政府、新憲法,保障基本人權,實現真正民主,並以新國家身份加入聯合國等,實踐真正民主人權。透過宣言來分析,不僅要讓台灣政府與人民清楚地認知到這些事實現況,更要指出走向未來的道路。

原本希望透過發放給台灣各界團體領袖,不料印製消息走漏,印製完成後不久,彭明敏等人便被特務逮捕,尚未發送的文件也遭沒收,但是有份宣言文件外流到日本,在日本從事台獨運動的黃昭堂將其更名為「台灣獨立宣言」,並刊登在「台灣青年」雜誌上,不久後美國台獨組織也從日本得到「台灣自救宣言」原文。

美國各地台灣人組織的「全美台灣獨立聯盟」甫成立,為了救援彭明敏師生三人,亦凝聚組織內部向心力,決定將彭明敏等人發表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當作報紙廣告的主要內容。當時在報紙上要刊登半版版面價格十分昂貴,尤其「紐約時報」,更是要價不菲,在全世界台灣人的努力下,成功集資刊登。

1966年11月20日,翻譯成英文版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終於躍上紐約時報,斗大標題上寫著『福爾摩沙人的福爾摩沙』(Formosa for Formosans),也就是現在「台灣人的台灣」,只是當時外國對台灣皆以 Formosa(美麗之島)稱之。



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1977年11月19日,中壢事件抗議國民黨選舉作票

 ⭕️ 1977年11月19日,中壢事件抗議國民黨選舉作票

1977年為臺灣舉行五合一地方公職選舉(縣市長、縣市議員、臺灣省議員、臺北市議員與各縣的鄉鎮市長),中國國民黨提名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調查局出身的歐憲瑜參選桃園縣長,臺灣省議員許信良也有意參選桃園縣長,但因「黨紀考核記錄不佳」,未獲國民黨提名而自行宣佈參選,1977年10月國民黨便開除許信良黨籍。

當時的選舉,由於中國國民黨在桃園縣長選舉投票過程中作票,11月19日引起中壢市市民憤怒,群眾包圍桃園縣警察局中壢分局。晚間7點,警方朝民眾發射催淚瓦斯,群眾四散待瓦斯稍退,又再回現場。黑暗中,警方從制高點開槍射擊民眾,造成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江文國(苑裡人)頭部中槍不治,另一名19歲的張治平(中壢人)亦不治,一名16歲少年劉世榮(中壢人)重傷。之後民眾開始放火燒車。晚間8點多,保安警察開始撤退。晚間11點多,分局遭縱火,火勢延燒至宿舍與消防隊。此時全中壢外圍被軍憲警封鎖,車輛不得入內。群眾直到午夜3點多才散去。

《新新聞》於2014年訪問到一位自稱當年為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便衣憲兵,坦承當年是他帶兵縱火。當時他們被安排混在群眾裡面搞破壞、鼓動慫恿群眾、挑起事端,並帶六個兵縱火燒中壢分局跟中壢消防局,還將雲林、嘉義榮民之家的二十幾萬人的人頭資料抄過來入籍桃園縣,投票當天由士兵代為投票,並於事後得到3,000元的加給金。

中壢事件被認為是臺灣民眾繼郭雨新事件後又一次自發性地上街頭抗議選舉舞弊,開啟爾後「街頭運動」之序幕。

中壢事件影響台灣民主發展甚鉅,為瞭解中壢事件始末,監察委員范巽綠、林郁容歷經一年多的調查。指出中壢事件當天,也發生由苗栗赴桃園工廠工作的19歲青年江文國死亡事件。監委說,江文國當天晚間因「頭部貫穿傷」昏迷5日後死亡,遺體迅速火化,死因無人追究,但是當天中壢分局前能擁槍者,軍警情特等潛伏人員可能性甚大,這侵害民眾生命的事實行為,實為威權統治時期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不法行為,政府至今未還江文國公道,顯有未當。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1975年11月18日,長老教會對抗國民黨政權發表「我們的呼籲」

 ⭕️ 1975年11月18日,長老教會對抗國民黨政權發表「我們的呼籲」

1965年,儘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聲明絕不支持共產主義,當年的「宣教百年紀念」仍受到國民黨政權的警務、特務嚴密監控,而後續的施壓,也迫使長老教會於 1970年退出普世教會協會(WCC)。當局以政治力干預宗教的作法,引起了教會人士不滿。

1971 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代表權,尼克森總統計畫訪問中共,引發台灣對被中共併吞的擔憂。長老教會發表「國是聲明與建議」,強調台灣人民雖然背景不同,但都愛著這個島嶼,不願在共產極權底下生活,台灣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

聲明中也建議國民黨政權比照「西德模式」,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然而,正是這樣的主張觸怒了當局,加強打壓教會。蔣經國總統繼任後,在「國語運動」的影響下,台語和原住民語的聖經都被查禁,情治人員甚至進入教會沒收聖經。

1975年11月18日,長老教會再發表「我們的呼籲」,表示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教會應該擔起責任,積極關心台灣的未來,同時,也呼籲當局徹底實施憲法並保障人民的宗教自由等權利。

1977年,美國與中共建交之際,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強調台灣的將來應由台灣住民自己決定,並請求國民黨當局面對現實,採取有效措施讓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這個宣言顯然踩到了國民黨底線,雖然隔年聲明表示「與台獨無關」,卻免不了國民黨對相關人士的追究。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三大宣言」喚起信徒及台灣人民對國家前途的關懷,以及後來許多公眾議題。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1907年11月14日,北埔武裝衝突事件

 ⭕️ 1907年11月14日,北埔武裝衝突事件

1895年6月甲午戰爭後,大清帝國將台灣(大清僅佔領西部)割讓給日本。許多漢人不願接受日本統治而起兵反抗,1907年(明治四十年),台灣經日本12年的統治,但仍有許多台灣漢人、原住民零星反抗事件。

峨眉鄉客家人蔡清琳曾為巡查補(日治時期的基層警員),後因職場嫌隙、升等管道不合理與對日本帝國統治不認同等因素,因此離職。他謊稱大清帝國的軍隊即將登陸新竹,並利誘賽夏族大隘社頭目大打祿(漢名趙明政)加入,開出高額獵殺日人獎金。

1907年11月14日,由北埔台灣漢人何麥榮及賽夏族人共150餘人攻打北埔鄉支廳各分遣所。群眾最後攻打日警北埔支廳(即今金廣福公館),並且殺害北埔地區的北埔支廳廳長渡邊龜作、郵電局長、日警與日本人共57名,其中包括屠殺了五位4至10歲的小孩,但蔡清琳等人馬竟毫無動靜的冷眼旁觀。

台灣總督府聞訊後立即派兵從新竹到北埔來鎮壓,進行圍捕,參與武裝起事的台灣人死傷慘重,紛紛退入北埔山區,蔡清琳更跑到五峰鄉躲藏。

北埔公學校校長安部手作出面向總督府請求不要殺害無辜的北埔百姓。同時北埔鄉長也要求何麥榮等抗日人士敢做敢當不要牽連北埔鄉親。到了11月底,亂事便已全部平息,而附和的賽夏族人卻等不到清帝國軍隊入台,方知受騙,便將蔡清琳砍頭,並另行砍下十多名義勇的頭,與蔡清琳的屍骸一起交給台灣總督府。總督府對原住民採「懷柔政策」,對於賽夏族僅沒收其槍械。事件就此落幕。

🎞圖:北埔「五子碑」紀念被屠殺日本五位小孩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11月13日,抗暴牧師黃武東紀念日

 ⭕️ 11月13日,抗暴牧師黃武東紀念日

黃武東1909年出生在日本台南州東石郡義竹庄東後寮。其養父黃碖是清朝末年的舉人,在地方上極受人尊敬。宣教師曾經多次向他傳福音,但都被他所拒絕,並堅稱中國所傳的倫理道德更勝過聖經所說的。有一回黃碖聽到無惡不作的李拐信耶穌且變好了,他覺得不可能,故說:「這樣的人如果信耶穌會改變,我也要信。」大正四年(1915)年初黃武東七歲時,黃家由李拐帶領全家信主,入牛挑灣教會。

1926年黃武東自長老教中學(今長榮中學)畢業後,進入台南神學校(今台南神學院)。在青少年求學時期,社會反抗氛圍強烈,1928年謝雪紅在上海組織「台灣共產黨」。1929年東京帝國大學的矢內原忠雄(Yanaibara, Tadao)出版《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批評日本對台灣的殖民政策。1930年3月19日自南神畢業,二日後的3月21日結婚,由校長滿雄才(W. E. Montgomery)牧師證婚。結婚證書是對抗當時的「國語」,由台語羅馬字寫的。同年10月,台灣原住民對日本最後的武力抵抗霧社事件爆發。

1931年日本開始進行其第二期第一波的帝國主義,「滿州事變」發生。從此年以後,帝國主義運動越來越興旺,教會的宣教與服務越來越困難。從此時起,終生纏著黃武東牧師的大主題之一是「教會與國家」(church and state)的問題。1932年他由澎湖瓦碉轉任嘉義水上教會之前,長女西香出生。在水上第二年(1933年),對抗日本人強迫「國語」教育,禁止講台語之潮流中,由巴克禮(Rev. Thomas Barclay)牧師所翻譯的台語羅馬字舊約聖經出版。

1936年在皇民化運動越興旺之時,日本當局強強接收加拿大長老教會所設立的淡水中學及女學院。1937年3月3日他在斗六教會受封立牧師,同年爆發盧溝橋七七事變。日本當局在8月14日動員教會協助其推行「聖戰」,而組織「北支事變全台灣基督教奉仕會」。

1940年日本學習納粹德國,開始統制宗教。在同年9月6日武東牧師的母校台南神學校被迫閉校。日本也進行台灣寺廟的整頓。同年11月23日武東牧師的恩師萬榮華牧師等五位英國宣教師被迫離台返去英國。

1947年2月27-28日,「新時代」的來臨不一定是好的字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雖然受聯軍的爆炸,食糧欠缺仍有社會秩序,貨幣安定。總是一日國民黨軍占台,社會突然在各方面混亂,「歡迎蔣介石大將軍」、「歡迎國軍」的聲一年半後,台灣人起義要求改革。二二八起義爆發。黃武東牧師所牧養的嘉義,死傷特別多。牧師的親友名畫家陳澄波也慘死。

1951年3月7日由武東牧師所發起的南北兩大會組織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成立,同時被選做第一屆議長。他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加入世界改革宗聯盟(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二日後的9月14日,也受接納入「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由此時起台灣教會進出國際舞台。但此舉遭受國民黨政府攻訐,在1965年臺灣宣教百週年大會時,被國民黨誣陷為「親共大會」,現場還被國民黨憲警人員限制唱台語聖詩。在他一生的處境中,不斷催促他「抗暴」。

在政治的壓迫下,黃武東牧師1966年4月退休前往美國。1973年3月響應故鄉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國是聲明〉,在海外與林宗義教授(濟南教會長老)、黃彰輝牧師、宋泉盛牧師發起「臺灣人民自決運動」。這運動鼓勵臺灣人確定「臺灣前途應該由臺灣人民自己決定」的基本人權,並在國際上鼓吹推動臺灣人要求自決的主張。

1994年9月黃武東由紐約回台,定居在兒子黃昭聲任職基督教醫院院長的彰化。11月13日安息主懷。

⭕️黃武東牧師:「我們只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博愛與公義,不問省籍,臺灣人中若有獨裁者,我們也會加以韃伐」(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台北前衛,1989:354)

⭕️黃武東牧師:「傳福音本身就是最強的反共。」


🎞圖:上與二郎牧師、黃武東牧師,攝於幸町教會(今濟南教會)。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與演算法共舞~突破演算法—讓內容重新被看見的策略思維

與演算法共舞

~突破演算法—讓內容重新被看見的策略思維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要如何突破演算法?跟幾位空戰豐富的夥伴交談後,將內容透過AI再整理出幾項重點與大家分享。

社群平台的演算法(algorithm),像是一位看不見的編輯,決定了你的內容能否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它會根據用戶的行為(例如停留時間、共感、互動、分享等)來判斷哪些內容「值得被推送」。然而,演算法並非洪水猛獸;理解它、善用它,反而能讓你的內容觸及更廣、影響更深。


一、重新定義「觸及率」:不是更多眼睛,而是更深連結

許多創作者誤以為「觸及率」等於「曝光量」,但社群平台早已不再獎勵「無意義的瀏覽」。演算法偏好「有意義的互動(meaningful interaction)」──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實對話、延伸討論與情感共鳴。

這意味著:

回覆留言比「按讚」更有價值;

分享貼文比「收藏」更能推動觸及;

問問題、引發討論,遠比單向輸出更受演算法青睞。

👉 要突破演算法,首先要突破「單向宣傳思維」。


二、內容經營策略:讓演算法「想幫你」

1. 創造有意義的互動

演算法會根據互動的深度(如留言長度、對話頻率)判定內容價值。

建議:

在貼文結尾提出「共感式問題」:「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在限時動態中設置投票、問答功能,鼓勵快速參與。

這些小動作能在演算法的雷達中製造「熱點」,提高推播機率。


2. 內容多樣化:避免「內容疲乏」

社群平台不喜歡重複。若你連續發出相同格式(例如全是影片或全是圖片)的內容,平台可能會自動降低曝光率。

建議:

在一週內輪替不同形式:短影片 × 圖文 × 直播 × 故事貼文。

利用同一主題的多角度呈現(例如主題影片 + 幕後花絮 + 數據圖表),讓演算法認定你是活躍創作者。


3. 把握「黃金24小時」

YouTube 等平台的演算法特別重視影片上架後前 24 小時的表現。若這段時間內的點擊率、觀看時間與互動高,影片就有機會進入「推薦循環」。

因此:

上架後立即分享至各社群群組;

啟動通知、首播互動,製造即時討論熱度。


三、互動與擴散策略:讓粉絲成為你的「助推器」

1. 獎勵活動:轉換演算法為社群行動力

設計簡單、參與門檻低的獎勵機制,例如:「按讚+留言+標註一位朋友」,不僅能提高互動數據,也能擴散貼文至第二層人脈圈。

關鍵在於——活動目的要真實、有意義。例如:「分享你的希望故事,就有機會獲得小禮物」,比單純的「留言抽獎」更能創造情感連結。


2. 跨界合作:打破同溫層

與其他品牌、創作者、甚至 NGO 合作,能互相導流粉絲。這樣的合作讓演算法偵測到「新觀眾群進入」,進而提高推播優先級。尤其當合作主題具備社會意義(如環保、永續、人權),更容易引起平台演算法的正向標註。


四、技術與數據策略:讓 AI 成為你的「觸及盟友」

1. 善用 AI 與機器學習

AI 能分析粉絲行為與興趣,提供最佳貼文時段與關鍵字建議。你可以:

使用 ChatGPT 或類似工具產生多版本貼文標題,測試哪一種最能引起互動;

利用 YouTube Analytics、Meta Insights 分析觀眾停留時間與流失點。

AI 不只是創作助手,更是「預測演算法」的關鍵橋樑——它能幫助你提前調整內容節奏與風格。


2. 觀察「內容表現者」數據

社群平台會根據你的「整體表現」來判定下一則貼文的觸及範圍。也就是說:你的每一篇貼文,都是下一篇貼文的「投資」。

若你連續幾篇貼文互動率低,平台可能會暫時降低你之後內容的曝光。因此應:

保持穩定的發文頻率;

即使短內容,也要確保品質與互動。


五、社群倫理與永續:讓觸及率成為「價值擴散」的力量

演算法只是工具,真正的目標是傳遞價值、建立信任。當你的內容持續關注公共議題、推動正向改變(如 SDGs、社會公義、環境永續),平台與使用者都更願意參與。因為:真誠與公共善意,才是最強的演算法突破器。


結語:與演算法共舞,而非對抗

突破演算法,不是去「欺騙」它,而是理解它、善用它、甚至與它共創價值。當你的內容能兼顧人性與技術、情感與數據、真誠與策略,你不只是在追求「觸及率」,而是在打造一個持續被看見的公共影響力。





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1865年11月10日,梅監霧出生於蘇格蘭

  ⭕️1865年11月10日,梅監霧出生於蘇格蘭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師梅監霧牧師(Rev. Campbell Naismith Moody),1865年11月10日生於蘇格蘭拉納克郡(Lanarkshire)的波特威爾(Bothwell)。

梅監霧1888年從神學院畢業後,曾在Moffat、愛丁堡、Dumfriesshire等地負責短期講壇。1890年起,受聘在Glasgow附近的Gallowgate佈道所工作。1893年起,他到海外工作之心逐漸確定,於是他向英國長老教會提出申請,受派到福爾摩莎。

1895年10月16日,梅牧師與同樣受派到台灣的蘭大衛醫生(David Landsborough)、廉德烈牧師(A. B. Nielson)在倫敦參加為他們舉行的惜別儀式。然後,他們於10月22日由故鄉的火車站出發,百餘名送行者唱著〈願主保護咱後會有期〉。他們搭船於該年12月18日抵達台灣的安平港。

自1896年11月起,梅牧師與蘭醫生就以新興且較繁榮的貿易、行政中心—彰化為主要工作據點,該地也可以說是當時僅次於台南的「副宣教中心」。他們也以例行性的醫療傳道模式來兼顧大社的工作,譬如他們就由1897年4月起在大社從事四個月的醫療宣教工作。

蘭大衛醫生在彰化忙於醫療工作的同時,梅牧師也毫不懈怠地在彰化、台中、大社、西螺、南投、埔里等地佈道。他慣用的佈道方法是敲鑼、吹喇叭,並大聲喝道:「上帝的兒子不見了!」1898年在訪問澎湖期間,他也和漢人傳道師林學恭(林赤馬)成為好朋友,後來更申請林學恭前來彰化成為同工。他也引領二林人楊福春信主,並一起開拓清水的工作。

梅牧師於1907年著《異教徒的心》(“The Heathen Heart”),這是他的宣教心得之作。1909年梅師母瑪格麗特(Margaret Rintoul Findlay)因感染嚴重肺病而必須至澳洲調養,梅牧師因此辭去台灣的工作。蘭醫生在日記中提到:「這是一個悲傷的離別,梅牧師深愛台灣人,台灣人也熱愛梅牧師……十二年前我們初抵彰化時,中部僅有四間教堂,經過梅牧師的努力耕耘,現在已經有二十三座小教堂,梅牧師應該引以為榮。」

1914年底梅牧師夫婦又回到台灣彰化地區工作,受到盛大的歡迎。梅師母於回台後,因病在該年11月去世,夫婦相處只有八年。梅師母的葬禮由劉忠堅牧師(Duncan Macleod)主持,梅牧師本身領導樂隊,獨唱「天堂攏無苦難」,並舉行街頭佈道,彰化市民莫不噤聲注視。

1922年底起,梅牧師受派至台南神學院接替宋忠堅牧師的教學工作,也出版了羅馬字印行的《古早的教會》(Kó͘-Chá ê Kàu-Hōe)一書。1924年梅牧師因熱病一再發作而日漸衰弱,不得不於6月間離開福爾摩莎,回英國療養。他原本希望不久能返回台灣,但事與願違,就此與台灣告別。1940年2月28日,梅牧師在蘇格蘭的Lennoxtown安詳地過世,享年75歲。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1976年11月9日,國民黨主導阿里山縱火事件

 ⭕️ 1976年11月9日,國民黨主導阿里山縱火事件

阿里山上的原始林在日治時期還有保留45%禁止砍伐,是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才砍光光。

1945年,國民黨政權將阿里山全區土地劃為國有,將土地「暫時放租」給阿里山人,並利用這些阿里山人砍伐阿里山原木。在日本時代還有45%的原始林屬於禁止砍伐的保安林地,但國民黨政權將保安林地的樹木全部砍光。 等到木材被洗劫一空之後,國民黨政權結束直營伐木,並想著經營森林遊樂特區來剝第二層皮。

被利用完的阿里山人就等著在1972年被國民黨政權驅逐家園。 當時阿里山伐木的核心聚落在沼平,戰後一度群聚四、五千人。很多人是世居多代的住戶,但國民黨政權官員強制他們遷居。民眾盛傳國民黨要炒地皮,才要將住戶驅逐出原居地。

1976年11月5日,林務局派員與居民討論遷村,雙方不歡而散。11月9日凌晨,無名大火燒毀沼平車站商業精華區及聚落,80多家住戶及11家民營旅社的日式建築群都被焚毀。根據嘉義縣議員吳銘輝調查,火災當晚林務局阿里山林班處處長,竟帶領員工切斷水源後縱火。吳銘輝因追查此事且協助災民返家而遭國民黨特務威脅,最後透過台獨聯盟幫忙逃往日本尋求政治庇護,還到美國國會人權聽證會上作證指控國民黨政權的惡行。阿里山因這場大火改變原有日式風貌。嘉義縣議員彭布金因積極介入阿里山事件,擋到國民黨的財路,彭布金在嘉義啓南醫院就醫時,遭國民黨特務注入毒針後身亡。國民黨政權清除阿里山住戶的阻礙後,直到1981年1月,林務局將阿里山人強制四批次遷離。

上述的阿里山悲慘史,請詳見陳玉峯、陳月霞,2002,《火龍119─阿里山1976年大火與遷村事件初探》;2005,《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兩本書。




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促進上帝國的耶穌運動

促進上帝國的耶穌運動

https://flickering-rabbit-34mi52i.gamma.site/ 

2025.11.16 尊賢教會專題演講


一、耶穌運動 (Jesus’ movement):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宣教原型

「從服事到受難、從臨在到犧牲、從邊緣到中心」的宣教原型

參與上帝的行動: 宣教是「道成肉身」的實踐


二、宣教是什麼?

1.以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為典範

2.耶穌「上帝國」運動的延續


三、教會與上帝國的關係

1.道成肉身到世界來的使命(宣教)是宣揚(宣告)上帝國的來到,不是設立教會

2.教會的概念做為耶穌團契的想像,上帝國在耶穌教導中所呈現的合一、公義與和平之社會組織的雛形

3.以建立教會做宣教。教會做為耶穌上帝國運動的承載體,也是上帝國目標的實驗場

4.道成肉身:基督徒「入世」的天職


四、帝國與上帝國:宣教的政治神學意涵

芥菜種與麵酵的顛覆 (馬太福音13:31-33)

拆毀中間隔斷的牆 (以弗所 2.14)


五、正義的難題

1.John Rawls :先驗正義論 (社會契約)

2.Amartya Sen :選擇正義論/ 去不義論 (社會選擇)

3.基督教: Righteousness (恩典論)

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


六、教會宣教角色:促進上帝國的耶穌運動者

1.Stanley Hauerwas.侯活士:教會作為抵抗的群體

《異類僑居者》(Resident Aliens: Life in the Christian Colony):到教會就是抗爭

社群倫理觀:教會並不是要取代任何政權

反抗被同化:勿忽略「掌權的」墮落性(fallenness)

上帝國行動:以上帝為中心的政治團體


2.Richard Foster.傅士德:屬靈操練的公共性

《屬靈操練禮讚》(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生命本身就充滿政治性,若我們拒絕影響公共政策,自有其他人試圖左右它。

屬靈操練的政治性質

屬靈操練與社會行動


七、上帝國轉化:從個人到群體

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

人民安全(People’s Security


八、對基督教宣教的三重啟示

1.先知性的見證(Prophetic Witness

批判那些分化或邊緣化人民的國家政策

倡導維護生命、尊嚴與人類安全的結構與制度


2.具體的實踐(Embodied Action

推動和平建構、和好事工與人道關懷,以凝聚分裂的群體

支持以「人民優先於國家意識形態」為核心的草根行動


3.屬靈的塑造(Spiritual Formation

培養「上帝國的想像」

鼓勵教會在多樣中活出合一,成為上帝和平的見證


結論: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

1.Koinonia 作為三一團契的反映

2.在私領域以溫柔表達對受苦者的愛

3.在公領域以行公義實踐上帝國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