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5日 星期日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
黃春生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作者Harvey Cox教授說:哈佛大學創辦於1636年,且是從神學院(HDS)開始的。原本是以訓練栽培傳道者為主軸的學校,卻在將近一百年前開始擺脫這項創校原有的使命,特別是在1912年以後,哈佛大學除了神學院繼續教授神學相關的課程外,其他院所課堂再也聽不到「耶穌」這兩個字了。他說整個校園環境看起來就像「耶穌已經離開了哈佛」,而神學院也被學校「發落到偏遠地帶」去。


為甚麼神學院被邊緣化呢?因為當時的校長James B. Conant,他非常認真地在考慮,想要把神學院廢除。因為整個社會都偏向於追求政治、經濟與科技。大家都認為信仰不再是社會的主流,只不過是生活無聊中需要點綴的另一種「社團」活動罷了,就像去喝杯咖啡、旅遊、度假一樣,調適一下生活或工作是可以,但深信則不宜。

然而,到了1970年代的下半期,開始有人發現一件很重大的事,那就是為甚麼出身哈佛的高材生,往往是美國智慧型犯罪的主謀?所謂「智慧型犯罪」案件的主謀者,很多都是擁有哈佛的學歷背景,這項發現讓該校董事們大為驚惶不安,認為這必定和該校已經離棄了聖經和信仰有關係。於是,要求校方一定要再重新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於是,在1982年起,學校便從神學院聘請聖經學者,重新在神學院以外的學院開班授課,將耶穌介紹給學生們認識。就這樣,這位Harvey Cox教授開的第一堂課是「耶穌與道德生活」。而當Cox教授開課不久,教室就一再更換。他原是在一間小小的教室上課,後來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多到學校必須想辦法挪出更大的教室才得以容納得下。這門課開課十五年期間,選修人數愈來愈多,最後甚至得在辦搖滾演唱會的劇院上課。就這樣,學生人數從開始的幾十人,到現在每年的七、八百人;甚至還有來自外國的訪問學者、外交官、科學家,以及後博士班的科學研究人員等等,也紛紛前來聽課。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的現象:當人擁有更多世上的財富與權勢時,卻也發現到自己心靈的空洞是越來越大。有趣的是,當發現這樣破洞而想要及早彌補的,不是那些大企業家,也不是那些叱嗟政壇、財經風雲的人物,倒是一群剛入校門不久的年輕學生,他們的年齡介於十七到廿二歲之間。原因是他們知道生命不應該是一味的貪婪與奪取,而是需要用更謙虛的態度來看我們的世界和生活環境。因為上過Harvey Cox教授的課之後,他們發現:耶穌雖然在當時社會中,是一個很謙虛、很卑微的人,但他卻是人類歷史的帶領者。

人總是很快忘記自己僅僅是個受造者,當人稍微有一點成就時,就會以為自己「像神一樣」偉大,甚至想要號令世界、主宰世界、控制世界。當人想要「像神一樣」時,就已經開始藐視上帝的權威,想要向上帝挑戰,甚至有了取代上帝的意念,想要由自己來當上帝。這樣的人,心中是不會有上帝的。也因此,當這樣的人掌握有政治或軍事大權時,很容易成為屠夫;若是一位企業主心中驕傲沒有上帝時,他則會奴役他人。

Harvey Cox教授說通過《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這本書,他有一個期盼,就是要幫助大家想起耶穌、記得耶穌。然後進一步想想:耶穌是以怎樣的生活態度在過生活?是怎樣在帶領群眾?用甚麼方式傳遞,和見證上帝國的信息?Cox教授希望上過他課的學生,有一天真的會認真地將耶穌帶進他們所生活和工作的領域,讓耶穌的形像烙印在大家的生活中,成為他們學習的目標。甚至,改變整個哈佛大學的教育生態。

在凡事講求「專業權柄」的世代中,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們不想要期盼掌握政治實力、掌握經濟資源、掌握軍事權力,而應謙卑效法耶穌,並懇求聖靈的帶領,才能成為這世界的祝福,才能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