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哈利波特》造成你的恐懼嗎?— 從哈利波特談信仰的教育


《哈利波特》造成你的恐懼嗎?— 從哈利波特談信仰的教育
黃春生牧師

英國暢銷的兒童科幻童書《哈利波特》,11/15被部分人士召開「剝開哈利波特的真相」記者會中,言詞灼灼強烈抨擊為鼓吹巫術之後,反而造成許多人想要一窺本書,甚至此記者會反而替電影版的《哈利波特》做了最佳宣傳。既然召開記者會,它就成為公眾事件,因此,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鄭仰恩副教授於11/16在自由時報發表他的看法,最後他以當代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話做為結論,尼布爾就批判這類保守反動的福音派基督徒說:「當他們試著要『為基督成為愚拙』時,他們卻成了道道地地的大笨蛋。」 因此,鄭仰恩牧師建議大家放輕鬆,快快樂樂去欣賞一場「哈利波特」的電影!

《哈利波特》被指控為「巫術、撒但」,因此許多基督徒父母禁止孩子去看,甚至許多人產生了「哈利波特恐懼症」。就有我們教會的主日學學生來問我說:「牧師!我能不能去看《哈利波特》?媽媽說,牧師說『可以』才可以去看。」我說:「當然可以!」

我想今天這個事件,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來反省信仰的本質與信仰教育。

一、對聖經更瞭解,心胸就越開闊

當我們越認識真理,真理就會使我們得到自由(約八32)。早在十年前個人電腦逐漸普及之際,有保守派基督徒就斷言「電腦」就是「撒但」的化身,因為這些教條主義者以英文A為六、B為十二、C為十八的六的倍數類推下去,宣稱computer這幾個字母的數字總和會是「666」。因為啟示錄十三章18節說,「666」之數字代表「獸」或「撒但」,所以,這些保守基督徒,急呼反對電腦的使用。如今,電腦或是網路也成為福音事工重要的工具;而這些保守教派,如今不再宣稱電腦是撒但,反而廣為使用電腦來處理日益增加的福音事工。

硬要將高度象徵的數字「666」直接窄化瞭解是很危險的。在猶太文學裡「7」象徵完全、神聖。而「6」乃是七缺少一而成為六,換言之「6」就是不完全、不神聖(邪惡)的意思。而猶太人以連續三次來表達最高級的形容,例如「聖哉、聖哉、聖哉」就是「至聖」的意思。同理「666」就是指極不完全,極邪惡的意思。

若我們用心認識聖經,信仰就不會窄化與迷信。而更能以開闊的胸襟去與人分享信仰,不然有可能落入「賓拉登的回教基本教義派」的思考模式,就會常常在想如何為上帝發動聖戰,如何為上帝熱心。

二、慎防盲目的信仰

中世紀(十一至十六世紀)許多盲目的信仰行為,如「獵女巫」,當時只要被懷疑是女巫的人,盛行鑑別的方式就是將被指認為女巫的婦女投入河中,只要浮起來的就是女巫,沉下去的就不是女巫。據歷史學者統計約略有十萬名婦女因此遭到殺害。這些女性很多都是信仰上的覺醒者,只是她們反對「盲目的信仰」,當時這些宗教裁判所後來竟然成為羅馬教廷審判改革教會的工具。同樣地,當時這些信仰盲目者以為自己在為上帝大發熱心,卻不知自己已經成為邪惡者的打手。

三、語言不能指揮撒但

在此《哈利波特》風波中,大部分基督教書房紛紛把這本書從書架上拿下。因為,保守之士宣稱,當一般人唸著《哈利波特》書中的咒語,靈界的撒但一定會跟著做事。而孩童正是那種可能會照著書中各種巫術而行的一群,所以特別容易被捲入黑暗世界。這種把語言的力量高舉到可以請動上帝、驅動撒但,實非聖經的觀點。

聖經中的上帝與撒但,都是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存在」,都能自由決定是否要進行某一件工作。不過撒但的行為要受上帝權柄的管制,而上帝的行動也受其屬性的限制。但絕非透過下達特殊言語指令(或禱告、或咒語)就能隨意驅策之。就像我們也不可能透過言語就能百分之百隨意指揮其他人行動一樣。

同樣地,近來教會界盛行「宣告」,似乎通過宣告撒但就會被驅離,眾人就會聽信福音,是這樣嗎?若是那麼簡單,教會就印製許多「宣告文」,交給信徒回去宣告就好了,一切福音的事工都不用傳、不用做。有那麼簡單嗎?

想想保羅的宣教方法:除了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真理之外,我不傳別的。保羅站在雅典的亞略巴古,以當時人們所能夠明白的方式,傳講基督信仰的大能!保羅並不是站在充滿偶像的雅典街道上大聲「宣告」,或告誡他們要遠離撒旦,保羅乃是宣揚基督﹗

四、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在聖經裡面也有哈利波特版的書卷:《以西結書、但以理書、啟示錄》,這些充滿許多圖像敘事的啟示文學,確實豐富古代人的想像空間。這些想像空間大的書,確實很吸引人,例如Michael Ende的《說不完的故事》(電影《大魔域》)、托爾金(J.R.R Tolkien)的《魔戒》等文學就為大人、小孩所喜愛,如今《哈利波特》也是一樣。

在基督教著名的英國文學家當中,魯益師(C.S.Lwise)的系列童話故事也充滿這類圖像的意境,也被世人所喜愛。魯益師的作品中《那里亞故事集》、《獅王‧女巫‧衣櫥》、《銀椅子》、《黎明號的遠航》等作品,都大量地使用巫師的角色,作為故事中的人物,甚至也在童話的世界中呈現出巫術的圖像。這樣的文學性處理,為心靈世界的想像開啟一個親子對話的空間。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也曾說,她與自己的小孩一起閱讀過魯益師七冊的《那里亞故事集》,因此她與孩子有一個分享信仰的對話空間。就如同,聖經中的啟示文學時常成為信徒與牧師對話的題材。因此,我們不要抹滅兒童的想像力、好奇心及冒險性。而是與孩子一起思考、對話,這樣才有意義。就像牧師願意與信徒討論聖經中的啟示文學。

希望我們的信仰教育不是建立在對撒但的恐懼,而是建立在對上帝真理的追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