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3日 星期四

東歐遊記(一)

東歐遊記(一)

因為我曾經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選讀過,因此計畫在今年七月再次前往耶路撒冷收集資料,並帶牧師娘前去,因為她從來都沒有機會去。但由於彰化的教會取消組團,於是取消計畫。但蒙上帝的眷顧,使我從靜惠那裡得知台灣神學院林鴻信教授要組團前往東歐,於是我和牧師娘搭了最後的便車,加入此次的東歐行程。

此次東歐行程僅有三國,匈牙利、奧地利、捷克。這三個國家都些共通點,中世紀以來的歷史背景也互相關連,且從中世紀以來就是基督教國家,並在1989年之後脫離共產黨統治,成為民主國家。唯一比較不同的是,捷克曾經發生宗教上的改革,而匈牙利和奧地利長久以來都支持羅馬教宗的權威與教制。

如今這三個國家仍舊有七成以上的人民屬羅馬天主教會。至於北方的俄羅斯,早在957年俄國皇后俄勒加(Olga)受洗開始,基督教傳入俄國,即東正教(或稱希臘教會)。在東歐以西的德國、法國、瑞士等國家,大部分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的教會,今日我們稱為基督教(以路德會、長老會等為主流)。而這次的行程主要是在認識中世紀的文化與基督教會,特別是在波西米亞(今日捷克)的宗教改革運動上。

行程共十二日,但是光台北飛維也納就花了將近十四個鐘頭,航行九千八百多公里。換言之,真正的行程約十日。

抵達維也納是在當地八月十一日清晨四點多,氣溫十二度,而我沒有帶冬季衣物,只好全身打冷顫。直到六點遊覽車將我們帶到位於奧地利東南邊境的布根地(Burgenland)的小村莊鐵城(Eisenstadt艾森史塔特)造訪作曲家海頓(Joseph Haydn)的故居。

海頓在1732年生與此地,從1761-1790年幾乎30年的時間,他經常在埃司塔哈吉王子(Prince Nikolaus Esterhazy)的王宮(位於海頓故居旁)與城堡(位於今日匈牙利境內)表演。這些年間他仍住在鐵城的小房子內,如今此房子成為一個小紀念館,而門前的小街道則改名為海頓街以紀念他。

鐵城這個小村莊令人感覺非常的樸實,一點也不華麗。就連海頓的家也非常的小,一、二樓大概約二十幾坪。當地人並沒有因為海頓在音樂上的造詣而將他「神話」或是渲染。這樣的信仰態度很重要,因為人是有限的,就算他對人類的貢獻極大,他不過是上帝所創造的,是上帝賦予他恩賜得以利益眾人。

此外,這個小村莊的街道整潔,它不用新加坡式的嚴罰管理,就能讓百姓不亂丟垃圾。或許因為奧地利人具有日耳曼民族的精神,講究紀律,重自然文化的性格。這裡的馬路少有紅綠燈,因為他們在路口都會停車再開,且一律行人優先。在路上也看不到「請勿亂丟垃圾的警告牌」,因為他們認為亂丟垃圾不是人會做的事。或許,他們認為亂丟垃圾就不配被稱為「人」。

中午我們來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保護的古城魯斯特(Rust,意為沼澤),因為長久以來鸛鳥皆到此地住家的煙囪上築巢,而蔚為奇觀。當地有湖泊與沼澤,1493年漁夫在此建立漁人教堂(Fischerkirche),是早期漁夫喬遷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在教堂的四周都是墓地,早期信徒都習慣將安息者安葬在教堂。當地的發跡其實就是圍繞教堂開始的,只是這教堂已經成為古蹟,在一旁則有新教堂供居民禮拜。

魯斯特小村莊之所以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重要的資產,是與鸛鳥築巢在居民的煙囪上有關。至少這一點已經足以讓我們學習保護自然的要緊,若是鸛鳥建築在台灣人的房子上,也許已經成為「烤小鳥」。記得以前到墾丁旅遊,沿路許多路邊攤在烤小鳥,我也看到有外國記者拿著攝影機在錄影,老闆手中拿著烤好的小鳥叫賣的鏡頭,就上了國際新聞。不久之後,華西街殺蛇店也上了國際新聞。好不容易,台灣才擺脫「野蠻」的地位,開始注重自然與生態的維護。看到魯斯特人四百多年以來就懂得與生態共處的態度,真是令人感佩。

當日下午我們穿越奧、匈邊境,進入匈牙利來到素有中、東歐第一大湖泊巴拉頓湖。這個湖長達七十公里,因此被稱為「匈牙利海」。當我們來到下榻的飯店時,劉文連長老夫婦和女兒瑪琍夫婦遠從布達佩斯前來與我們會面,並用晚餐。

瑪琍姊妹以前在我們重新教會曾經擔任主日學老師,她在述說著過去的服事時,眼中充滿喜悅與信心。但是布達佩斯沒有台語或是華語教會,雖然去過英語教會與當地天主教會,但仍因語言與禮拜儀式的關係而沒有固定的教會生活。她兩個小孩都在當地美國學校就讀,在家講台語,在外講英語和匈牙利語。

令瑪琍姊妹念念不忘的就是一起長大的教會兄姊,她還要我提醒十年前說要前往布達佩斯找她的人,如呂正梅姊、惠聰執事等人。至今她仍然期待教會兄姊的到訪。由於行程的關係,我沒有時間前往瑪琍與倖佑的家。最後,我們就在主裡互道平安、再會,願上帝的恩典,常常藉著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他們同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