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際責任:為加薩的重建貢獻民主自由之光
黃春生牧師
加薩(Gaza)在長期的戰火與封鎖下,已成為全球人道危機的象徵。國際社會正面臨一項共同的倫理挑戰:如何在衝突之後,協助這片土地重建生命、教育、醫療與和平的秩序。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外交策略的機會,更是作為一個民主自由國家,實踐「行公義、好憐憫」之信仰精神與普世責任的具體行動。
台灣作為已開發民主國家的責任
根據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全球各國有義務在「消除貧窮」(SDG 1)、「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3)、「和平、正義與強而有力的制度」(SDG 16)上共同努力。
台灣作為亞洲最成熟的民主國家之一、科技與醫療的強國,理應超越「地緣政治的邊界」,展現成熟社會的全球倫理自覺。
台灣人民長期以來深知戰爭與孤立的痛苦,也體會被國際社會排除的經驗。正因如此,台灣更有資格、也更有義務站出來——不是以權力者的姿態,而是以「受苦人民的夥伴」之身分,參與加薩的重建行動。這不僅是援助,更是一種歷史的共鳴與靈性的回應。
和平重建的三個面向
1. 人道與醫療的合作
台灣擁有世界一流的醫療、公共衛生與災後重建經驗(例如921大地震的社區重建模式)。台灣可透過醫療志工團、流動診療、心理創傷輔導等方式,協助加薩重建其民生基礎。這呼應「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3)的精神,也讓台灣的醫療外交更具道德深度。
2. 教育與青年和平培力
加薩的未來不僅取決於基礎建設,更取決於下一代能否學會以和平取代仇恨。台灣的教育體制重視公民倫理與批判思考,可與當地學校、國際NGO合作,推動「和平教育計畫」、「遠距教學連線」與「青年交流平台」,培養和平的公民世代。
3. 永續發展與綠能建設
戰後重建應當兼顧永續性。台灣可分享在再生能源、綠色農業、智慧水資源管理上的技術與經驗,使加薩成為「永續和平區域」的典範。這是以創新取代破壞、以綠色經濟取代軍事依賴的具體路徑。
道德外交與普世價值的實踐
當世界仍有國家以武力與宗教極端主義維繫秩序,台灣若能以民主與人權的價值主動參與重建,將向國際社會傳達一個清晰的訊息:
「台灣不僅追求被承認的地位,更願意承擔國際人道的責任。」
這樣的外交倫理,與聖經中「上主要我們作和平之子」的教導一致,也與加爾文(John Calvin)對公民責任的重視相呼應。信仰不應逃避世界,而是要在歷史的廢墟中建立新的秩序與盼望。
成為可信賴、負責任的國際夥伴
若台灣願意在加薩重建中發揮積極角色,不僅能彰顯民主與人權的實踐,也能以實際行動回應聯合國憲章的精神。這將強化國際社會對台灣作為「可信賴、負責任的國際夥伴」的認知,為未來加入聯合國奠定道德與政治的正當性。
和平不是口號,而是選擇。願台灣選擇成為和平的推手,讓加薩的廢墟中長出橄欖樹,讓世界看見——民主的台灣,不僅自由,更有愛與行動的勇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