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臺灣最東端的「聖地牙哥」

⭕1626年5月11日,西班牙人抵達臺灣最東端的「聖地牙哥」

荷蘭1622年抵達臺南安平(當時稱為「大員港」),1624年9月興建熱蘭遮城,西班牙在呂宋島(菲律賓)的總督施爾瓦(Fernands deSilva)得悉後就計劃遠征台灣。1626年遠征艦隊由伐爾得斯(Antonio Carreno de Valdes)繞臺灣東岸北上,於5月11日到達臺灣本島最東端(北緯25度)的地點登岸,將登陸點命名為「聖地牙哥」(Santiago,意思是「聖雅各」),這個名稱就是後來音譯為「三貂角」;翌12日進雞籠港,命名為「聖三一城」(Santisima Trinidad);16日在灣內一小島(今和平島)建立「聖救主城」(San Salvador,聖薩爾瓦多城)舉行佔領典禮。

來自呂宋島的西班牙的遠征軍兵有300名,道明會(Dominica)管區長馬地涅(Bartolone Martinez)等5名天主教神職人員隨軍而來。不久他們就在「聖救主城」建設一小教堂,稱為「諸聖堂」(Todos los Santos),除帶領官兵彌撒(禮拜)外,也向附近居民傳教;翌年在島對岸的部落澗內(Parian)另建立一教堂(可能是今日正濱教會一帶)。

⭕16-17世紀,西班牙人在大航海時代裡,四處發掘處女地。每到一個新領地,習慣將首次登陸點命名為「聖地牙哥」(Santiago,意思是「聖雅各」),第一個港口命名為「聖三一城」(Santisima Trinidad),建立第一個碉堡命名為「聖救主城」(San Salvador)或稱「聖薩爾瓦多城」。

⭕澗內(Parian)一詞可能來自南印度語言Paria,指地位低下從事賤業者。在當時的漢人也被稱為「Parian」。


 🎞圖:聖薩爾瓦多城,今基隆和平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