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貼標籤、定人的罪

【貼標籤、定人的罪】
黃春生牧師
(2014/5/21捷運喋血事件的省思)

死刑真的可以嚇阻犯罪嗎?答案是否定的。

4/30法務部長羅瑩雪簽署執行五名死刑,希望藉著死刑嚇阻犯罪,但事實上,並無法達到此目的,不到一個月捷運發生恐怖殺人事件。死刑只是轉移政府無力解決社會犯罪的窘境。

昨日(5/21)捷運發生四死的慘案,許多網友都將箭頭指向殺人犯鄭捷,但是,鄭捷的人格卻是社會及環境所塑造出來的,他是在我們現今的台灣社會結構下的產物。換言之,若是結構面不解決,還是會有另一個鄭捷的發生。不是將這位鄭捷處死,就不會有下一個鄭捷。

鄭捷的父母告訴警方,兒子平常除了上學,幾乎都在家裡,沒朋友也沒女友,只喜歡打電玩,尤其是殺人格鬥類的。

我們的政府如今能夠亡羊補牢的事,不是將鄭捷處死,而是應擔負起責任,研究鄭捷的反社會人格的產生現象,徹底找尋社會結構面的惡,並停止它惡化。我無意將暴力電玩與殺人二者劃上等號,但分級制度是有必要的。至少就現象部分,先從網路電玩分級開始。

此外,值得我們省思的是,不應該「貼標籤」。在5/21案發當時,我覺得記者向警方詢問「他(鄭捷)有沒有參加學運」的問題很可笑。因為,大家習慣「貼標籤」,而缺乏徹底找尋社會結構面的惡,並停止它惡化的能力。

「發生社會問題時,先找個人問題」的思考模式,讓我們忽略了社會結構性的惡。想想看,如果兇手是個遊民、兇手是個同性戀、兇手只有國中學歷、兇手家庭是低收入戶、兇手是原住民、兇手有憂鬱症、兇手有酗酒吃檳榔習慣、兇手小時候是過動兒...那也通通都結案了,因為這些理由太容易歸因,但是無助於探究社會結構面的惡。

在捷運喋血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網友開始貼標籤臆測兇手:「醉漢...果然酒後亂性」、「從龍山寺上車...遊民果然是亂源」、「理工科系...果然是宅男」、「私立大學...果然是失意的魯蛇(loser)」、「沉迷電玩...難怪有暴力傾向」、「我看他八成是精神病人」...。這樣的標籤,極容易將個人病態化、妖魔化,如此無助於探討社會的罪惡現象,甚至誤導一般人對精神病人的歧視,同時也限縮我們進一步理解社會犯罪結構面的空間。

耶穌的時代,曾發生一件事。就是耶穌的跟隨者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大家就開始臆測那人之所以瞎眼的原因。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約翰福音9:2)換言之,門徒將瞎眼的人貼上犯罪者的標籤,不是這人犯罪,就是他的父母犯罪,而導致此種因果關係。

在此,耶穌不貼標籤、也不定罪。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3)這讓我們看到上帝的心意,社會上的悲劇人物更需要我們關心,在他們身上彰顯出上帝的作為,如此這世界才能更加充滿基督的慈悲與慈愛。此外,止住社會結構的惡,學習行善,尋求致力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環境,讓弱勢者得以伸張,更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參考以賽亞書1:15-17)

*******
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滿了殺人的血。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以賽亞書1:15-17)

新聞連結:不出門也沒朋友!捷運殺人嫌鄭捷父母:兒愛玩殺人電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