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

萬聖節祈禱文 2025

🙏 萬聖節祈禱文 2025

永生的上主,
我們在這萬聖節的夜晚,懷著敬畏與感恩的心來到祢面前。
黑夜似乎漫長,但我們知道,在祢的光中,一切黑暗都無法長存。
今天,我們紀念那些在我們四周看不見的見證人,
他們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
我們記念他們息了世上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我們為這些人感謝祢。

上主,我們感謝祢,
透過父母親使我們來到這世界,
在我們未能自立的年日裡細心照顧我們;
他們甘心勞苦,犧牲自己,使我們得以成長。
從他們跪下的雙膝,我們學會祈禱;
從他們的嘴裡,我們第一次聽到耶穌的名字。
為著他們的信仰與愛,我們深深感謝祢。

上主,我們感謝祢,
為那些在屬靈家庭中曾經事奉的兄弟姊妹與同工;
為主日學老師的教導、牧者的引領、信仰前輩的榜樣;
他們的生命見證,使我們學會如何在現實中活出信仰。
他們有些人雖然離世,卻仍活在我們的記憶與行動裡,
他們的信心成為我們奔走前路的力量。

上主,我們也懷念歷代以來的聖徒、先知、使徒與殉道者,
以及那些為信仰、為真理、為愛與公義而生、而死的人。
他們的勇氣提醒我們:
信仰不是逃避世界,而是進入世界,
以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祢同行。

在這萬聖節的夜裡,
當街頭有許多歡樂的扮裝者,
願我們也記得:
信仰並非歡樂扮裝或假面,而是真實的生命;
光明並非避開黑暗,而是在黑暗中點燃燭火。
願我們學習聖徒的腳蹤,
在不公義的時代,仍舊選擇正直與愛;
在分裂的世界,仍舊守護和平與盼望。

上主,願聖靈更新我們的心,
使我們這世代的教會,成為勇於轉化社會的群體;
使我們的祈禱,不只是言語的敬拜,
更是實踐公義與憐憫的行動。
願祢的國降臨在台灣,也臨到這世界每一處受苦之地。

我們以信心仰望耶穌基督—
那位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
願我們在祂裡面重新得力,直到永遠。

奉主耶穌基督之名,
阿們。

⭕️ 11月1日,萬聖節(All Saints’ Day,諸聖節)

11月1日萬聖節,第四世紀時,教會在10月31日晚開始,至11月2日會舉行聖徒日(All Saints’ Day, 萬聖節)是為了紀念為信仰犧牲的殉道者,甚至會緬懷過去一年間蒙主恩召的忠實信徒。

1517年10月31日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威登堡(Wittenberg)諸聖堂(All Saints' Church,俗稱城堡教堂, Schlosskirche)貼出《95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要與當時的神學院及神職人員來一場辯論大會,他特別選在10月31日張貼,因為當晚就是諸聖堂的堂慶,從10月31日起也是連續三天紀念歷代聖徒的開始。選在這一天,主要是要達到「宣傳」效果,果然也揭開基督教會的改革運動。

根據創世記的記載,一天的開始是從晚上開始的。11月1日萬聖節,從10月31日萬聖節前夕(All Hallows Eve)開始,並舉行歷代聖徒追思祈禱。但隨著商業文化的帶動,「萬聖節」(Halloween)反倒成為「西洋鬼節」,而失去紀念殉道者的意涵。商業化的萬聖節盛行於美國,反倒在歐洲,很多教會還會在這期間紀念殉道者,緬懷過去一年安息的親友。

⭕️ 波蘭萬聖節:緬懷過去一年間蒙主恩召的忠實信徒
https://youtu.be/0OjiYcl99H0
⭕️ 11月1日萬聖節在歐洲許多國家是國定假日。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令人不敢領教國民黨主席的素質!

 ⭕️令人不敢領教國民黨主席的素質!

即將在明日(11/1)接任國民黨黨主席的鄭麗文女士,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宣稱:「普丁不是獨裁者」並反嗆記者:國際新聞我比你熟多了。詳細閱讀相關報導後,真是令人不敢領教國民黨主席的素質如此差!

作為關注民主價值、自由與人權、並立志以「行公義、好憐憫」實踐上帝國的傳道者,我必須對鄭麗文女士在民主常識、政權理解與對國內外政體的評價,提出誠摯且嚴肅的反思。

首先,民主制度的核心並非僅是「透過選舉產生」,而在於選舉是否具備自由競爭、公正程序、多元聲音、反對者能自由參與。從此視角,我們可以指出:
雖然普丁(Vladimir Putin)在俄羅斯同樣經由選舉產生總統身分,但已有廣泛、可靠的資料指出普丁利用政治力暗殺反對黨領袖、打壓反對派、獨立媒體受限、公民社會空間被狹窄化。

因此,鄭麗文僅以「某人透過選舉出任領導人」即宣稱「不是獨裁者」的論點,忽略了民主中選舉之外的自由、制衡與權力監督機制。

若選舉失去真正的競爭、反對者無法公平參與、監督機構失靈,那麼這樣的選舉難以界定為真正的民主選舉。從公民素養與人權保障而言,我們應堅持:「選舉 + 競爭 +監督 +自由」才構成民主的完整樣態。

其次,鄭麗文在公開言論中若果真對普丁政權提出「不是獨裁者」的支持,則反映出對上述民主關鍵要素的理解不足。這樣的論述令人憂慮,原因包括:

它可能淡化政權對反對聲音、公民社會、媒體監督的壓制。在台灣這樣一個正在鞏固民主、尊重人權、走向自由的新社會中,作為一個重要政黨領導人若發出此類言論,可能削弱民主價值的公共信賴。

從社會公義的角度來看,支持那些缺乏制度性自由保障的政權,與我們扶助弱勢、關懷脆弱處境者之使命有著根本衝突。

第三,從神學角度來看,信仰喊出「上主所喜悅的是正義、憐憫、謙卑與和平」的呼召。若我們在公共領域放任或吹捧壓制人權、鎮壓自由的政權,那就可能背離了信仰中對「上帝國」——那是一個以自由、尊重人的尊嚴、彼此扶持為特徵的國度——的期望。換言之,當政黨領導人表態傾向或吹捧威權政體,我們有責任以神學良知與社會良知發聲。

第四,從未來前瞻的角度來看:台灣處於地緣政治變動、民主轉型深化、社會加速多元化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的是政黨領導人能堅守民主制度、敢於與威權思潮割席、同時關注底層人民、自主人民參與、社會正義、弱勢群體保護者。如果領導人忽視這些、或用模糊、簡化的論述回避核心民主議題,恐將使政黨失去公共信任,也可能削弱台灣社會對民主深化與公民參與的信念。

最後,為台灣期許一個正常的民主政黨:
鄭麗文仍有機會展現更成熟的民主素養與歷史責任。如果她願意真正檢視自由、制衡、人權、公民社會在政體中的地位,並在公開發言中承認「選舉之外還有自由、競爭與監督」這些民主基礎,她不僅有機會重建其政黨的公信力,也能為台灣這個努力建構獨立自主的民主與公義社會做出貢獻。讓我們期待、並督促,在這個重要時刻,願她選擇與台灣人民的自由、尊嚴、參與及福祉携手,而不要為威權政體擦脂抹粉。

如果國民黨無法履行民主價值,而墮落支持共產黨的獨裁理念,這個政黨就是民主台灣的絆腳石,人民也應該認清其本質,並將其趕出台灣。

10月31日,萬聖節、掃墓節

 ⭕10月31日,#萬聖節 、掃墓節

第四世紀時,教會在10月31日晚開始,至11月2日會舉行聖徒日(All Saints’ Day, 萬聖節)是為了紀念為信仰犧牲的殉道者,甚至會緬懷過去一年間蒙主恩召的忠實信徒,也是信徒的掃墓節。

1517年10月31日宗教改革家 #馬丁路德 在威登堡(Wittenberg)諸聖堂(All Saints' Church,俗稱城堡教堂, Schlosskirche)貼出《95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要與當時的神學院及神職人員來一場辯論大會,他特別選在10月31日張貼,因為當晚就是諸聖堂的堂慶,從10月31日起也是連續三天紀念歷代聖徒的開始。選在這一天,主要是要達到「宣傳」效果,果然也揭開基督教會的改革運動。

10月31日All Hallows Eve(萬聖節前夕)通常也會舉行歷代聖徒追思祈禱。但隨著商業文化的帶動,10月31日的「萬聖節」(Halloween)反倒成為「西洋鬼節」,而失去紀念殉道者的意涵。商業化的萬聖節盛行於美國,反倒在歐洲,很多教會還會在這期間紀念殉道者,緬懷過去一年安息的親友。

#宗教改革紀念日

⭕圖:萬聖節在波蘭是國定假日,基督徒在10月31日晚上會參加教會的萬聖節禮拜,11月1日、11月2日晚上會到墓園緬懷安息的親人與聖徒。

⭕萬聖節:緬懷過去一年間蒙主恩召的忠實信徒

https://youtu.be/0OjiYcl99H0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1919年10月29日,國際勞工會議在華盛頓召開首次大會

 ⭕️1919年10月29日,國際勞工會議在華盛頓召開首次大會

按照1919年6月簽定的《凡爾賽和約》第424條規定,首次國際勞工會議在1919年10月29日在華盛頓舉行成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 ILO),共有40個國家參加,各國派政府代表二名、資方代表一名,勞工代表一名。

鑑於只有以社會正義為基礎,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國際勞工條約共決議出6項條文:

1.工時公約:勞動時間每天限制為8小時,一周為48小時;

2.失業公約:有關失業的規定;

3.保護生育公約:有關產前產後僱用女性員工的規定;

4.夜間工作公約:有關夜間僱用女性員工的規定;

5.最低年齡公約:僱用兒童的最低年齡;

6.未成年人夜間工作公約:工業僱用年少者夜間工作的規定。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10月28日,黃彰輝牧師紀念日

⭕10月28日,黃彰輝牧師紀念日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被稱為臺灣人的先覺者—黃彰輝牧師(N̂g Chiong-hui, Shoki Coe),1914年8月20日出生在日本統治下的彰化,因此取名「彰輝」。他的父親黃俟命1913年被派到彰化擔任傳道師,彰輝是他的第一個孩子。其後,他隨著父親的工作在鹽水港和台南成長。1927年受洗於台南東門教會,該年4月進入「長老教會中學」(今長榮中學)就讀,1930年前往東京就讀中學校,但因父親病重返回台灣。該年,他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簡稱臺北高校,校舍即今日台師大),是當時臺灣唯一的一所高等學校,提供帝國大學預科教育。他於1934年再次前往東京帝國大學研讀哲學(1934-1937年)。

1937年,黃彰輝前往英國,先在伯明罕Selly Oak學院中的Overdale學院就讀一年(1937-1938年),適應英國的生活方式和語言。1938年起他在劍橋的衛斯敏斯特學院(Westminster College)研讀神學三年(1938-1941年)。

隨後因日本統治下台灣政局的影響,他留在倫敦住在由台灣退休的蘭大衛醫生夫婦(David Landsborough)在紅丘(Redhill)的家。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他接受邀請,在倫敦大學的「東方與非洲研究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教授日語課程至1947年為止。

在英國期間,他也是備受歡迎的講員,到全英國和蘇格蘭各地方教會去分享有關台灣和普世運動的信息,有不少受到他影響的青年於戰後到台灣擔任宣教師。1941年9月16日取得英國長老教會牧師資格。1944年8月,黃彰輝和英國小姐衛妮弗(Winifred)在紅丘結婚,她也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盟友和支持者。

戰後,黃彰輝於1947年9月自英國啟程回到台灣,並積極投入神學教育的工作。1948年4月1日台南神學院復校開課,他受聘擔任講師。1949年8月,原台南神學院院長滿雄才牧師(W. E. Montgomery)退休返回英國,他於1949年8月22日受封立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以及台南神學院的院長,時年三十五歲。在戰後艱鉅的處境中,他擔任院長至1965年為止,並將該校建設為當時全東南亞數一數二的神學院。

自1953年起,他開始受邀參與普世教協(WCC)和世界長老會聯盟(WPA)的會議,並接觸普世神學思潮。自1965年起,他受邀至普世教協的神學教育基金會(TEF)工作,先是擔任副主任(1965-1970年),然後接續霍布威爾(James Hopewell)擔任主任(1970-1979年),南非神學家,也是後來知名的圖屠主教(Dr. Desmond Tutu)此期間擔任他的助理。

黃彰輝是一位能夠敏銳地辨認時代徵兆的人。自1940年代起,他就已明確感受到「現代化」、「工業化」等過程對神學的挑戰,更深刻體認到教會的宣教使命就是要「在新處境裡以積極、負責任,且富創造性的行動來回應之」。黃彰輝對普世教會最大的貢獻,應該是他所率先使用並賦予豐富內涵的「實況化」(contextualization,或稱處境化)概念。

1950年代末期起,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就開始以懷疑的眼光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台灣人意識和情感」的重鎮,並要求長老教會退出素有教會聯合國的WCC。在艱難的政治情勢下,黃彰輝的家人為了安全的理由先於1959年返回英國,他本人則於1965年離開台灣,成為「志願的流亡者」(voluntary exile)。雖然人在海外,他和黃武東牧師、宋泉盛牧師、林宗義教授於1972年3月19日以共同發起人名義,邀請歐美各地代表21名,發起「台灣人民自決運動」(Formosans for Self-Determination),喚起台灣人的自覺意識,並聲援長老教會在台灣所發表的三個信仰聲明。他也於1980年與彭明敏等海外知名人士組織、成立「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為台灣推動外交工作,拓展國際關係。

黃彰輝回憶錄《回憶與反思》(Recollections and Reflections)揭示他「呣甘願」(m̄-kam-goān)的神學。黃彰輝的「呣甘願」不是「甘願」的對立面,而是為了上帝國的「甘願」而預備,是為了抵抗人被迫離開上帝國而產生的「呣甘願」。黃彰輝說「呣甘願」就是「抵抗」,自覺為了打破受壓迫而抵抗;為弱勢者被歧視,而「呣甘願」,有了這樣的認知,基督徒才能產出,不是媚俗的順服或是馴化於當權者的 「甘願」,來回應上帝國對於公義和愛的呼召。

黃彰輝說:「呣甘願神學」是政治的抵抗(呣願)是作為台灣人的最重要部份;而我知道它會繼續存留在我裡面,直到有一天,當作為上帝依其形象所創造之子民的台灣人民的自我認同和尊嚴被每一個人所尊重為止。而那一天正是島內和海外的台灣人所習慣通稱的『出頭天』(chhut-thâu-thiⁿ)—也就是我們將要『歷劫歸來』(come through)的那一天。只有當那一天到來時,我的政治『呣甘願』才能真正除去。

1988年10月28日早上五點,黃彰輝於英國倫敦安息主懷,享年七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