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1920年7月16日,《臺灣青年》在東京正式發行

1920年7月16日,《臺灣青年》在東京正式發行

1920年1月11日,遠在「帝都」求學的臺灣留學生在蔡惠如的東京居所,與部分旅日仕紳組織了「新民會」,並推選林獻堂為會長、蔡惠如為副會長。

《臺灣青年》月刊是臺灣日治時期在日本留學的臺灣人所組成之團體新民會的機關刊物,1920年7月16日在東京正式發行。明治大學教授泉哲在《臺灣青年》第1卷第1號〈臺灣島民に告ぐ〉(敬告臺灣島民)一文中,提出日本政府對臺灣進行了資源的掠奪,但臺灣人應自覺為自己的文化負起責任,文中說:「臺灣非總督府之臺灣,實為臺灣島民之臺灣」。

《臺灣青年》所刊載的文章,對日後臺灣的新文化運動有相當的影響,而新文化運動的整體訴求,也可見於創刊號〈卷頭辭〉所提出的「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現、勞資協調的運動」三大目標。

《臺灣青年》在當時除了在日留學生之外,在臺灣的學生之中也有不少讀者,而與日本當局關係良好的仕紳辜顯榮與林熊徵等人也曾出錢贊助《臺灣青年》。而後在1922年4月1日,《臺灣青年》為「應時勢之推移與我島文化之要求」更名《臺灣》,繼續在東京發行了19期。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1885年7月12日 台灣140年前第一份報紙

台灣140年前第一份報紙

⭕1885年7月12日,遠東地區第一份教會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發行。

1885年7月12日(清光緒11年6月1日),遠東地區第一份教會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發行。《臺灣府城教會報》也是臺灣歷史上第一份迄今定期出刊的報紙,即《台灣教會公報》的前身。由英國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Rev.Thomas Barclay)在台南創辦,由於漢字學習門檻很高,當時的人們識字率偏低,故採用學習門檻較低的臺語羅馬字撰寫,一般人學會拼音規則,就能讀出報紙上面的拼音。於是識字的人口更加普及,並且一定程度保留了當時的臺語文化。起初辦報的目的是勉勵信徒學習羅馬字,可以自己閱讀聖經,並藉由報紙傳遞消息、聯繫信徒。日後隨著政權更迭,在日治時期增加日文版,國民政府時期被要求配合推行「國語運動」,因此加入中文版副刊。1969年3月於國民黨政府的禁令而停用羅馬字,12月以後全部使用中文刊登,羅馬白話字從此走入歷史。

⭕Ùi教會報創刊號第一張開始,巴克禮牧師tō提出推行白話字ê論述:
(1)目的是beh hȱ信徒m̄-bián óa靠牧師,ē-hiáu家己讀聖經,認bat道理,看所印ê冊。
(2)可惜漢字真oh,chió-chió人看ē-hiáu,所以有設白話字,hȱ眾人看khah快bat。
(3)Ǹg 望眾人出力學白話字,m̄-thgan看輕伊,講是囝仔所讀ê。
(4)白話字kap孔子字lóng 有路用,m̄-koh白話字讀khah快khah明,所以著代先讀,chiah讀孔子字。
(5)鼓舞男女老幼,bat字ê m̄ bat字ê lóng著緊來學。



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1456年7月7日,聖女貞德平反

1456年7月7日,聖女貞德在經過重新審判(Rehabilitation trial of Joan of Arc)後其基督教之異端的罪刑獲得平反。

貞德在1424年遇見第一次神蹟。據稱她遇見了大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告訴她要趕走英格蘭人,並帶領王儲至蘭斯進行加冕典禮。但她受到法軍將領的嘲笑與拒絕。隔年,她再次拜訪法軍將領,並預言奧爾良附近的法軍會在鯡魚之戰中戰敗,後來果然應驗。

後來貞德請求參與解救奧爾良的遠征,並穿上了騎士的裝備,由於她沒有自己的資金,她的盔甲、馬匹、劍、旗幟與隨從花費都是他人捐贈的。後來她屢戰屢勝,跟隨她的軍官們將她認為足智多謀的戰術家和成功的戰略家。

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場小規模戰鬥中,貞德被俘虜了。當她下令軍隊撤退回康比涅城時,她處在軍隊的最後方以確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裡,但就在這時康比涅城因為害怕英軍跟著闖入,沒等到所有部隊撤回便將城門關下,貞德與剩餘的後衛部隊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虜。

最後,英格蘭法庭起訴貞德的12項罪行,但這些指控都和在審判中的紀錄相互矛盾。在各種方式逼迫之下,不識字的貞德在立即處死的威脅下簽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開棄絕書,宣布否認自己看到過神跡並且承認自己是宗教異端,棄絕書上也聲明同意穿著女性的服裝(自從離開家鄉以來,貞德始終穿著男裝)。

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的老集市廣場,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她不斷地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神父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鐘後就結束了。

戰爭結束後,在法國宗教裁判所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 的請求下重新進行審判(Rehabilitation trial of Joan of Arc)。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貞德的清白,宣告貞德是一個為正義犧牲的聖女,並指出當初主導審判的皮埃爾·科雄是為了自身的現世利益而將貞德定罪。



圖:《聖女貞德在查理七世的加冕典禮上》,1854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所繪

2024年7月2日 星期二

西貝流士發表《芬蘭頌》

1900年7月2日,西貝流士發表《芬蘭頌》

《芬蘭頌》(Finlandia)是芬蘭反壓迫、爭獨立的著名詩歌,作曲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lius, 1865~1957)於1899 年34 歲時所作,1900年7月2日正式發表。

芬蘭自12世紀被瑞典佔領,後來又被俄國沙皇佔領,使芬蘭成為俄國的奴隸,沙皇不准芬蘭人民出版報紙,因報紙經常揭露沙皇罪行、並號召人民抵抗沙皇。芬蘭人藉由非暴力抗爭,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組織「1899出版慶典」(1899 Press Celebrations)透過募捐,支持遭政治迫害的記者與作家,舉辦音樂會、藝文活動向俄羅斯的統治表達抗議。西貝流士受邀為此慶典創作一部管弦樂曲〈芬蘭,醒來吧!〉(Finland Awakes)組曲。組曲最後一部就是《芬蘭頌》,該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及人民的熱愛,表現芬蘭人民的痛苦與反抗,成為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徵。1900年7月2日正式發表。

芬蘭在1917年12月6日取得獨立。西貝流士論及自己的作品,他說:「我們為了自由已奮鬥六百年,而我有幸成為見證自由的一代。自由!《芬蘭頌》便是講述這個奮鬥的故事,這是我們的戰歌,也是勝利的詩歌。」

獨立後的芬蘭,人民團結建設國家,歷經百年成為全世界最幸福國家。根據「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針對全球五大洲、一百五十個國家調查,芬蘭自2018年起蟬聯「最幸福國家」第一名。

這首反壓迫、爭獨立的《芬蘭頌》,也收錄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詩第614首《 我心恬靜》(Be Still My Soul)。
◎PCT聖詩: https://youtu.be/FgYDg6XHjSQ
◎交響曲: https://youtu.be/fE0RbPsC9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