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評《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

評《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
黃春生牧師

昨日(6/24)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林中森在上海舉行兩會恢復協商以來的第九次會談,並完成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簽署。「海峽兩岸」一詞不是我個人的價值,我個人會用「兩國」。

根據中國《人民網》報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長達48頁,包括正文和《服務貿易具體承諾表》、《關於服務提供者的具體規定》二個附件。協定規定了兩岸服務貿易的基本原則、雙方的權利義務,未來合作發展方向及相關工作機制等內容。協定明確了兩岸服務市場開放清單,在早期收獲基礎上更大範圍地降低市場准入門檻,為兩岸服務業合作提供更多優惠和便利的市場開放措施。其中,大陸對台開放共80條,臺灣對大陸開放共64條,雙方市場開放涉及商業、通訊、建築、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游、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金融等行業。但此協定出賣台灣利益,因此各界紛紛質疑(服貿協議 對我配銷業及運輸業衝擊大)。藝文界導演陳玉勳甚至諷刺馬英九 「服貿」不報告,肛門息肉卻昭告全天下

中國的企圖是甚麼?
中國在此次的協議談判,要求臺灣開放的項目,多為「非特許」的行業,如美髮、餐飲、運輸、倉儲、出版、喪葬等產業。這些「非特許」的行業,從來都不是國際經貿談判的要角,主要是因為其產值不高,技術層次低,再加上勞力密集,對一個國家的經貿發展影響極微。除了中國之外,我們無法想像有任何國家,會要求臺灣政府開放類似的服務業,供其國人投資。

其實,中國的企圖極為明顯,因為中國人民或勞工移居臺灣是障礙重重,而這項協定乃是以投資之名掩護中國勞工合法進入臺灣。有了這項協定後,中國勞工就能以投資的管道,取得在臺的合法居留身份。服務業的投資只是個幌子,廉價勞工的大舉入侵才是真正的企圖,最後就會像圖博(西藏)一樣,因大量中國移民而漢化、赤化、中國化。

再者,在中國印書刊要官方准印證,發行雜誌更是困難,台灣印刷業要到中國發展及困難,但未來中國到台灣開印刷工廠卻很方便。但重要的是,印刷是「文宣」的重要工具,掌握印刷也可成為「中國統一」的宣傳喉舌。

寡頭政治,黑箱作業,程序可議
6/13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受馬英九總統所託,前往北京和中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並提出嚴重傷害國家主權的「一個中國架構」主張。海基會及中國海協會隨即安排在6/21在上海進行兩會高層會談,完全呼應中國北京最高領導人將台灣與中國視為「一國」。馬總統毫不避諱以國共會談作為雙方政府的協商系統,並附和北京「一個中國框架」,這完全傷害台灣憲政體制和主權,更對台灣民主政治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在不顧民主政治的運作機制下,國共在寡頭政治、黑箱作業之下,完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之簽署,事前既未經完整評估,亦未和產業界充分溝通;甚至,不顧各界質疑和反對聲浪,強行簽署。這種討好中國北京,卻對國內民意強硬的偏差心態,讓台灣社會無法接受。

擦脂抹粉的媒體
兩岸服貿如果對台灣是鉅大利多的話,為什麼不敢事先溝通與宣揚?這一期《商業周刊1335期》的專欄〈搞清楚!兩岸服務貿易協定,根本是中國讓台灣多〉的「擦脂抹粉」令人不敢苟同。近代世界經濟的二條路線,「全球化」與「本土化」之爭。與精緻的本土化策略相對,資本主義、跨國企業認為營銷策略以全球一致化或標準化可以獲得重大的利益。但二者孰重,似乎已經有了答案,當我們看到台灣景點四處在賣同樣的東西,這是一致化,完全缺乏在地精緻的個別特色。看看台北所謂的全球化,與重視精緻在地文化的日內瓦、維也納、京都等地的比較,就能夠體會到二者的差異點。可悲的是一致化的「EMBA」頭腦只有全球化、標準化、一致化,期待依附大國、大市場,靠著全球化的關係以求輕鬆獲利的商人居然在主導台灣經濟策略與走向。

這一篇《商業周刊》特刊裡,有一段話說:「美髮師以前只能在屏東賺個500塊,將來可以幫習近平主席夫人設計髮型,一次5萬元。」試問,有多少個美髮師可以設計習近平老婆的頭髮,也不是美髮師人人都需要一次賺5萬元。當全球化、市場開放,低廉中國貨傾銷台灣以後,可能連賺個500元都成為苛求,為了一口飯只能削價競爭,最後何來在地化、精緻化、個別化。

尊重民主的立法權機制
如同蔡英文所提出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涉及對中國開放市場的承諾,約有三分之一的項目是超越給予WTO其他成員之優惠待遇,因此必須比照2002年台灣加入WTO的法律程序,交由立法院審查,成為法律文件,絶不能以備查的方式處理。因此,立法院必須負起把關責任,嚴格審查,該刪就刪,該改就改,不可包裏表決,即使迫使政府必須和中國重新談判,亦在所不惜。在中國國民黨佔過半的國會生態,在野黨要發揮制衡的力量確實會有極大困難,因此訴諸輿論與民意時,甚至肢體「抗暴」、群眾運動是制衡腐朽政黨的最終做法。

※《商業周刊1336期》,前後二期專刊內容似乎彼此矛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