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人嚇人,嚇死人

人嚇人,嚇死人 
黃春生牧師

俗語說:「人嚇人,嚇死人」這句話正好可說明「鬼月」。這幾天以來,大賣場是熱鬧滾滾,大排長龍在採購各類拜拜祭品。這些購物的人潮,大多是為中元普渡時祭拜「孤魂野鬼」而來,大賣場託『鬼』的福,藉此機會大 發利市。不僅如此,新聞報導賣紙錢的店更賣起紙糊的義肢,因為有鬼托夢牠斷了一隻腳,不良於行;有人燒色情光碟給鬼,因為鬼想看。甚至還有燒糊紙的「辣妹」、「金錢豹酒店」,還有人燒糊紙的「機關槍」。更有廟宇在普渡中請許多團跳清涼鋼管舞及脫衣舞,甚至廟公還宣稱是「卜杯問神」的,說是「神明」指示要看較重味的。這種所謂的「神明」無助於人的心靈提升,反倒使人的道德喪失,這種所謂的「神明」是撒旦的化身。

到底鬼是甚麼?
人死即為鬼之觀念,早在殷商時期(西元前1752-1111年,距今約三千七百年左右)便已開始。據此,有學者指出:「鬼道起於殷商,昌於陰陽 家,墨子著『明鬼篇』而發揚光大。」我們亦可從《禮記》所載:「人死曰鬼,眾生必有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禮運》所記:「形氣歸於天,魂魄歸於地。」《中庸》,孔子(西元前551-479年)所云:「鬼神之為德為禍,視之弗見,聽之弗聞,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誠)祭祀敬拜。」以及莊子所指:「人死而精靈不離,皆為神人,故鬼即神。」見著,「人死為鬼,而鬼即神」之思想,由來已久。

七月是吉祥月?
據《禮記》〈禮器〉所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意思是說:「合宜的禮,視貴重為原則:天子可祭拜七代先人,諸侯五代,官員三代,一般以一代為限。...天子駕崩,停棺七月之後下葬,布置採五重八盞的扇形羽飾;諸侯停棺五月之後下葬,布置採三重六盞的扇形羽飾;官員停棺三個月後下葬,置採二重四盞的扇形羽飾。」

據《佛祖統紀》記載,自南朝梁武帝蕭衍(西元464-549年)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後,歷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因此,七月又被於佛教信仰者普遍被視作吉祥或盡孝的月份,稱為吉祥月、歡喜月、感恩月。

清朝勘輿師蔣大鴻在《天元五歌》中轉述勘輿大師楊救貧的口訣:「古來天子七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此句意思是說,古代的帝王延遲下葬直到七月。又「田地中,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七月為吉利的申月。此說法應當是引自《禮記》〈禮器〉所載,但有其誤用之處,也就是「七月」當指「停棺七個月」,而非「農曆七月」。

總之,在《禮記》時期,無堪輿之術,也沒有所謂的吉祥月或鬼月之分。天子若在一月崩,則在七月下葬;天子若在二月崩,則在八月葬。

七月是鬼月?
到了宋代儒、道、釋(佛)三教合流的中元節,祭拜期間已延長。《東京夢華錄》:「(中元)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金犀假帶、五綵衣服。……及印賣《尊勝目蓮經》...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

中元祭祀與普渡,祭鬼成了民間重要的歲時節令,在三教合流後廣推至民間。「中元」之說,源於道教信仰。道教稱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為「中元」,是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為「下元」,為水官解厄日。在七月十五日(中元)這一天,善男信女皆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祖靈和地官大帝。道教稱天官、地官、水官為「三界公或三官大帝」,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因此,農曆七月十五日乃有「中元節」、「鬼節」、「七月半」、「麻榖節」等多種稱呼。其主要還是指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節日。我們可從古代的《修行記》之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日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見著中元時節祭祀鬼魂的意涵。但諷刺的是,原先他們所拜的「神明」居然去度假,才使得他們必須去籠絡鬼,甚至以「好兄弟」來尊稱這些邪靈。

破除惡習
當人死為鬼,而鬼即神之思想與亡靈祭祀行為充斥民間後,集唐代詩人、文學、思想家於一身的唐宋八大家的韓愈(西元768-824年)卻頗不以為然,甚至感到厭惡,因而書寫 《諫迎佛骨文》力諫皇上,盼皇上能明察秋毫,分辨是非,下令廢除此惡習,以免百姓群起效應,浪費時間和金錢,甚至在以訛傳訛的情況下,出現社會負面的效應。結果,皇帝非但無法接受,還大發雷霆,將韓愈貶官。此後,各朝代的文武百官,再也無人敢以此為題力書皇上,遂使鬼神之說流傳迄今。

台灣的鬼月風俗,除了古代所流傳下來「人死即為鬼」的觀念外,社會不安之源,也和台灣四百年的歷史中,那因故枉死,而無人祭祀的鬼魂有關。因在漢人的神鬼信仰體系中,鬼界被分成兩個領域。有人供奉靈魂的是「祖靈」;無人奉祀的靈魂即「孤魂野鬼」。因著這樣的觀念,再加上儒、道、釋三教合流之神魂觀的融合,便成了如今的的鬼神之說。

如上述所指,農曆七月乃臺灣民間信仰俗稱的「鬼月」,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每年此時,陰間的「鬼」皆會藉著「放假」的大好機會來到陽間,為避凶趨吉,免受糾纏,陽間的人類所須面對的第一要務,除了將「鬼」尊稱為「好兄弟」,討好牠們外,還要透過祭拜和普渡來滿足牠們。為此,每逢鬼月來臨時,家家戶戶都會焚燒冥紙,供給「孤魂野鬼」和從鬼門關出來「好兄弟」的經濟開銷。此外,他們還會在普渡的祭典上,擺上龍眼、荔枝、葡萄、香蕉、三牲、五牲等食品來孝敬鬼,好讓這些「好兄弟」都能見者有份,不必搶食,得以飽餐一頓。再者,人們還會藉著「立燈篙」、「放水燈」、「屋簷燈」等為鬼帶路,以求得人鬼共處、互不侵犯、相安無事。由此不難看出,鬼月的祭典,是一種「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的信仰行為。

此一攸關鬼魂、邪靈崇拜的信仰,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社會,不但絲毫未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科技的昌明而淡化,反而出現更多的禁忌與不安。「鬼月」使台灣社會充滿了許多禁忌和奇特的信仰價值觀,更將整個社會帶入不安的狀態,可謂是「人嚇人,嚇死人」。難怪台灣也出現了「七月到,鬼門關開」、「七月到,諸事 不宜」、「七月半鴨,不知死活」、「做長工望落雨,做乞丐望普渡」等諺語,訴說著農曆七月份的禁忌和意涵。

七月平安月
要平安過鬼月很簡單。除了認清鬼月是「擬人化」,是人自編自導而來的,甚至後來成為邪靈的工具。還要倚靠獨一真神上帝的平安和愛。因為,鬼月的禁忌正透露人心中的不安和懼怕。心靈不安需有來自上帝的真平安,懼怕的心靈需有來自上帝的愛。基督教是一個極為重視平安的宗教,從基督徒用「平安」作為見面時的招呼語得以明白,「平安」不但是一種請安的「語言」,更重要的是,「平安」充滿著喚起人共同致力於與上帝、自己、他人、自然和諧相處的勸勉和祝福。舊約聖經中所指的「平安」(shalom),即與個人自己、人與他人、國與國、神與人之間關係的「完全、健康、和諧、穩妥、安好」。然要得著如此的「平安」,必須從認識真神上帝開始。當人認識真神上帝之後,就不需再拜那些去度假的無力神明;當人認識上帝之後,邪靈不敢侵犯你,因為真光若到,黑暗就頓失。

在鬼月的時節裡,您的心中有平安嗎?不用怕,因耶穌告訴我們:「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4:18a)願各位也能將上帝的平安和愛,向懼怕鬼月的人 分享,使人脫離邪靈的束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