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7日 星期五

論斷別人

論斷別人 (2000/1/9週報牧函)

「不要評斷人,上帝就不審斷你們。因為,你們怎樣評斷人,上帝也要照樣審斷你們;你們用甚麼量器來量,上帝也要用同樣的量器量給你們。你為甚麼只看見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管自己眼中的大樑呢?你眼中有大樑,怎能對你的弟兄說:『讓我來去掉你眼中的木屑』呢?你這偽善的人,先把你眼中的大樑移去,才能看得清楚怎樣把你弟兄眼中的木屑挑出來。(馬太福音7:1~5) 

我們不需要到法院才會受到審判。人的本性就習慣去行各式各樣的審判,為此本性,帶給我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我們每天受審判,也審判別人。我們很容易下斷言責備鄰居奇怪的作風,責備別人小孩的舉止,看不順工作打混的同事,甚至責備家人都不了解我。一天下來,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事都可以拿來責備人。 

很快地,這樣的論斷就成為習慣,往往不用經過思索就反射性的脫口而出。但是往往不經思索的判斷卻常是偏見。這樣的偏見對我們的生命與人際關係一點都沒有幫助,反倒加添我們的自義、自大,而顯出生命的醜陋面。 

馬太福音7:1~5是耶穌登山寶訓中的一個倫理教導,用來規範基督徒的日常生活。耶穌針對人習慣論斷的本性與慾望,講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你們要想到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耶穌進一步以強烈對比的比喻說,我們必須先處理自己眼中的樑木,再除掉別人眼中的木屑。 

「忽視」自己的「樑木」常常帶給我們人際關係上的大麻煩: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卻急著找出別人諸多的錯誤。我們看別人的事情都一清二楚,看自己的事卻「忽視」,卻充滿「盲點」。人有盲點看不見自己的毛病是很正常地。但不能因此就推給盲點,說我對自己的毛病一概不知。反倒我們要知道,當我們看到別人身上有著我們不喜歡的態度與習慣時,它就像一面「鏡子」,將我們的盲點照出來。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不喜歡的態度與習慣,往往這些態度與習慣也會出現在自己的身上。 

盲點是眼中的樑木,是人喜愛論斷的本性。盲點又像什麼呢?它又像人的口臭一樣。口臭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口臭,而是別人提醒他。耶穌為了提醒人有論斷的本性,要人離棄這種破壞人際關係的罪惡行為。他鼓勵我們要以開放的心與人相處,並小心我們可能偏頗的態度。如此我們才能確保人際上基本的互動關係。 

對別人公平與明理、同情與慈悲,才能保護我們免於陷入自大與偽善的罪惡中。耶穌呼召我們要積極與人相處,肯定人良善的一面,並要我們知道若不謹慎,我們很容易因為盲點或喜愛論斷的本性,而陷入撒但的試探中來犯罪。 

甚至,當環境要求我們需做審判時,我們也不可以僅將真理攤開在陽光下,而要用基督對我們的愛來挽回對方、接納對方,以聖靈的果子「博愛、喜樂、和平、忍耐、仁慈、良善、忠信、溫柔、節制」來修整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