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令人不敢領教國民黨主席的素質!

 ⭕️令人不敢領教國民黨主席的素質!

即將在明日(11/1)接任國民黨黨主席的鄭麗文女士,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宣稱:「普丁不是獨裁者」並反嗆記者:國際新聞我比你熟多了。詳細閱讀相關報導後,真是令人不敢領教國民黨主席的素質如此差!

作為關注民主價值、自由與人權、並立志以「行公義、好憐憫」實踐上帝國的傳道者,我必須對鄭麗文女士在民主常識、政權理解與對國內外政體的評價,提出誠摯且嚴肅的反思。

首先,民主制度的核心並非僅是「透過選舉產生」,而在於選舉是否具備自由競爭、公正程序、多元聲音、反對者能自由參與。從此視角,我們可以指出:
雖然普丁(Vladimir Putin)在俄羅斯同樣經由選舉產生總統身分,但已有廣泛、可靠的資料指出普丁利用政治力暗殺反對黨領袖、打壓反對派、獨立媒體受限、公民社會空間被狹窄化。

因此,鄭麗文僅以「某人透過選舉出任領導人」即宣稱「不是獨裁者」的論點,忽略了民主中選舉之外的自由、制衡與權力監督機制。

若選舉失去真正的競爭、反對者無法公平參與、監督機構失靈,那麼這樣的選舉難以界定為真正的民主選舉。從公民素養與人權保障而言,我們應堅持:「選舉 + 競爭 +監督 +自由」才構成民主的完整樣態。

其次,鄭麗文在公開言論中若果真對普丁政權提出「不是獨裁者」的支持,則反映出對上述民主關鍵要素的理解不足。這樣的論述令人憂慮,原因包括:

它可能淡化政權對反對聲音、公民社會、媒體監督的壓制。在台灣這樣一個正在鞏固民主、尊重人權、走向自由的新社會中,作為一個重要政黨領導人若發出此類言論,可能削弱民主價值的公共信賴。

從社會公義的角度來看,支持那些缺乏制度性自由保障的政權,與我們扶助弱勢、關懷脆弱處境者之使命有著根本衝突。

第三,從神學角度來看,信仰喊出「上主所喜悅的是正義、憐憫、謙卑與和平」的呼召。若我們在公共領域放任或吹捧壓制人權、鎮壓自由的政權,那就可能背離了信仰中對「上帝國」——那是一個以自由、尊重人的尊嚴、彼此扶持為特徵的國度——的期望。換言之,當政黨領導人表態傾向或吹捧威權政體,我們有責任以神學良知與社會良知發聲。

第四,從未來前瞻的角度來看:台灣處於地緣政治變動、民主轉型深化、社會加速多元化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的是政黨領導人能堅守民主制度、敢於與威權思潮割席、同時關注底層人民、自主人民參與、社會正義、弱勢群體保護者。如果領導人忽視這些、或用模糊、簡化的論述回避核心民主議題,恐將使政黨失去公共信任,也可能削弱台灣社會對民主深化與公民參與的信念。

最後,為台灣期許一個正常的民主政黨:
鄭麗文仍有機會展現更成熟的民主素養與歷史責任。如果她願意真正檢視自由、制衡、人權、公民社會在政體中的地位,並在公開發言中承認「選舉之外還有自由、競爭與監督」這些民主基礎,她不僅有機會重建其政黨的公信力,也能為台灣這個努力建構獨立自主的民主與公義社會做出貢獻。讓我們期待、並督促,在這個重要時刻,願她選擇與台灣人民的自由、尊嚴、參與及福祉携手,而不要為威權政體擦脂抹粉。

如果國民黨無法履行民主價值,而墮落支持共產黨的獨裁理念,這個政黨就是民主台灣的絆腳石,人民也應該認清其本質,並將其趕出台灣。

10月31日,萬聖節、掃墓節

 ⭕10月31日,#萬聖節 、掃墓節

第四世紀時,教會在10月31日晚開始,至11月2日會舉行聖徒日(All Saints’ Day, 萬聖節)是為了紀念為信仰犧牲的殉道者,甚至會緬懷過去一年間蒙主恩召的忠實信徒,也是信徒的掃墓節。

1517年10月31日宗教改革家 #馬丁路德 在威登堡(Wittenberg)諸聖堂(All Saints' Church,俗稱城堡教堂, Schlosskirche)貼出《95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要與當時的神學院及神職人員來一場辯論大會,他特別選在10月31日張貼,因為當晚就是諸聖堂的堂慶,從10月31日起也是連續三天紀念歷代聖徒的開始。選在這一天,主要是要達到「宣傳」效果,果然也揭開基督教會的改革運動。

10月31日All Hallows Eve(萬聖節前夕)通常也會舉行歷代聖徒追思祈禱。但隨著商業文化的帶動,10月31日的「萬聖節」(Halloween)反倒成為「西洋鬼節」,而失去紀念殉道者的意涵。商業化的萬聖節盛行於美國,反倒在歐洲,很多教會還會在這期間紀念殉道者,緬懷過去一年安息的親友。

#宗教改革紀念日

⭕圖:萬聖節在波蘭是國定假日,基督徒在10月31日晚上會參加教會的萬聖節禮拜,11月1日、11月2日晚上會到墓園緬懷安息的親人與聖徒。

⭕萬聖節:緬懷過去一年間蒙主恩召的忠實信徒

https://youtu.be/0OjiYcl99H0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1919年10月29日,國際勞工會議在華盛頓召開首次大會

 ⭕️1919年10月29日,國際勞工會議在華盛頓召開首次大會

按照1919年6月簽定的《凡爾賽和約》第424條規定,首次國際勞工會議在1919年10月29日在華盛頓舉行成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 ILO),共有40個國家參加,各國派政府代表二名、資方代表一名,勞工代表一名。

鑑於只有以社會正義為基礎,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國際勞工條約共決議出6項條文:

1.工時公約:勞動時間每天限制為8小時,一周為48小時;

2.失業公約:有關失業的規定;

3.保護生育公約:有關產前產後僱用女性員工的規定;

4.夜間工作公約:有關夜間僱用女性員工的規定;

5.最低年齡公約:僱用兒童的最低年齡;

6.未成年人夜間工作公約:工業僱用年少者夜間工作的規定。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10月28日,黃彰輝牧師紀念日

⭕10月28日,黃彰輝牧師紀念日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被稱為臺灣人的先覺者—黃彰輝牧師(N̂g Chiong-hui, Shoki Coe),1914年8月20日出生在日本統治下的彰化,因此取名「彰輝」。他的父親黃俟命1913年被派到彰化擔任傳道師,彰輝是他的第一個孩子。其後,他隨著父親的工作在鹽水港和台南成長。1927年受洗於台南東門教會,該年4月進入「長老教會中學」(今長榮中學)就讀,1930年前往東京就讀中學校,但因父親病重返回台灣。該年,他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簡稱臺北高校,校舍即今日台師大),是當時臺灣唯一的一所高等學校,提供帝國大學預科教育。他於1934年再次前往東京帝國大學研讀哲學(1934-1937年)。

1937年,黃彰輝前往英國,先在伯明罕Selly Oak學院中的Overdale學院就讀一年(1937-1938年),適應英國的生活方式和語言。1938年起他在劍橋的衛斯敏斯特學院(Westminster College)研讀神學三年(1938-1941年)。

隨後因日本統治下台灣政局的影響,他留在倫敦住在由台灣退休的蘭大衛醫生夫婦(David Landsborough)在紅丘(Redhill)的家。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他接受邀請,在倫敦大學的「東方與非洲研究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教授日語課程至1947年為止。

在英國期間,他也是備受歡迎的講員,到全英國和蘇格蘭各地方教會去分享有關台灣和普世運動的信息,有不少受到他影響的青年於戰後到台灣擔任宣教師。1941年9月16日取得英國長老教會牧師資格。1944年8月,黃彰輝和英國小姐衛妮弗(Winifred)在紅丘結婚,她也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盟友和支持者。

戰後,黃彰輝於1947年9月自英國啟程回到台灣,並積極投入神學教育的工作。1948年4月1日台南神學院復校開課,他受聘擔任講師。1949年8月,原台南神學院院長滿雄才牧師(W. E. Montgomery)退休返回英國,他於1949年8月22日受封立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以及台南神學院的院長,時年三十五歲。在戰後艱鉅的處境中,他擔任院長至1965年為止,並將該校建設為當時全東南亞數一數二的神學院。

自1953年起,他開始受邀參與普世教協(WCC)和世界長老會聯盟(WPA)的會議,並接觸普世神學思潮。自1965年起,他受邀至普世教協的神學教育基金會(TEF)工作,先是擔任副主任(1965-1970年),然後接續霍布威爾(James Hopewell)擔任主任(1970-1979年),南非神學家,也是後來知名的圖屠主教(Dr. Desmond Tutu)此期間擔任他的助理。

黃彰輝是一位能夠敏銳地辨認時代徵兆的人。自1940年代起,他就已明確感受到「現代化」、「工業化」等過程對神學的挑戰,更深刻體認到教會的宣教使命就是要「在新處境裡以積極、負責任,且富創造性的行動來回應之」。黃彰輝對普世教會最大的貢獻,應該是他所率先使用並賦予豐富內涵的「實況化」(contextualization,或稱處境化)概念。

1950年代末期起,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就開始以懷疑的眼光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台灣人意識和情感」的重鎮,並要求長老教會退出素有教會聯合國的WCC。在艱難的政治情勢下,黃彰輝的家人為了安全的理由先於1959年返回英國,他本人則於1965年離開台灣,成為「志願的流亡者」(voluntary exile)。雖然人在海外,他和黃武東牧師、宋泉盛牧師、林宗義教授於1972年3月19日以共同發起人名義,邀請歐美各地代表21名,發起「台灣人民自決運動」(Formosans for Self-Determination),喚起台灣人的自覺意識,並聲援長老教會在台灣所發表的三個信仰聲明。他也於1980年與彭明敏等海外知名人士組織、成立「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為台灣推動外交工作,拓展國際關係。

黃彰輝回憶錄《回憶與反思》(Recollections and Reflections)揭示他「呣甘願」(m̄-kam-goān)的神學。黃彰輝的「呣甘願」不是「甘願」的對立面,而是為了上帝國的「甘願」而預備,是為了抵抗人被迫離開上帝國而產生的「呣甘願」。黃彰輝說「呣甘願」就是「抵抗」,自覺為了打破受壓迫而抵抗;為弱勢者被歧視,而「呣甘願」,有了這樣的認知,基督徒才能產出,不是媚俗的順服或是馴化於當權者的 「甘願」,來回應上帝國對於公義和愛的呼召。

黃彰輝說:「呣甘願神學」是政治的抵抗(呣願)是作為台灣人的最重要部份;而我知道它會繼續存留在我裡面,直到有一天,當作為上帝依其形象所創造之子民的台灣人民的自我認同和尊嚴被每一個人所尊重為止。而那一天正是島內和海外的台灣人所習慣通稱的『出頭天』(chhut-thâu-thiⁿ)—也就是我們將要『歷劫歸來』(come through)的那一天。只有當那一天到來時,我的政治『呣甘願』才能真正除去。

1988年10月28日早上五點,黃彰輝於英國倫敦安息主懷,享年七十四歲。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1930年10月27日,霧社事件

1930年10月27日,#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是臺灣人在日本時代最後一次武裝反日行動(漢人在西來庵事件後已放棄武力鬥爭,改採社會運動模式),事件起因是賽德克族原住民不滿日本統治當局長期苛虐暴政。

「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昭和五年(1930年)10月26日開幕後一片歌舞昇平的隔天(10月27日),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 #莫那魯道 率眾(十一個社有六社加入)襲擊參加霧社公學校聯合運動會的日本人,造成134人死亡、重傷26名,另外誤殺2位著和服的漢人,一名著和服的泰雅族女性也遭刺傷(後來死於傷口感染)。史稱「霧社事件」。

霧社起事引起震撼,日方軍警隨即展開討伐行動,自10月28日開始征討,直到12月26日才結束,歷時兩個月,起事的霧社群六社人口1236人,至事件結束後的統計:戰死者85名、被飛機轟炸死者137名、砲彈炸死34名、被「味方蕃」襲擊隊獵首級者87名、自縊身亡者296名、俘虜者265名,另外有約500名投降。因火力、人力懸殊退入密林的莫那.魯道飲彈自盡。

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戰,且於此事件之處理方式遭日本國會強烈抨擊,臺灣總督石塚英藏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人遭撤換。魏德聖導演於2011年將此事件拍成電影《賽德克.巴萊》。

圖:莫那.魯道(中間者)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

⭕️假光復,真霸佔

https://disastrous-insect-93sfiwy.gamma.site/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

自聯合國1945年成立以來,中華民國一直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並持有「中國」的席位。隨著冷戰的展開及中美關係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承認,成為國際社會的代表。然而,在聯合國「中國席位」的歸屬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

1971年,由阿爾巴尼亞等國家提出的第2758號決議案,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並將蔣介石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有組織中驅逐」。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Resolution 2758)決議的全文如下:

「大會記取《聯合國憲章》的原則,考慮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對維 護《聯合國憲章》與對聯合國必須謹守憲章的原則都是重要的,承認中華人民共和 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駐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事會 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權利,承認其政府的代表是中國駐聯合國的唯一合 法代表,並立刻將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與所有附屬組織非法佔有的席位逐 出。」

聯大第2758號決議並未提及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There is no mention in Resolution 2758 of China’s claim of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第79屆聯合國大會的開幕,台灣外交部及相關團體再次呼籲國際社會重新檢視第2758號決議。這一呼籲得到了國際間越來越多的響應。2024年9月10日在聯合國開議時,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公開指出,中國利用該決議來壓制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這與決議的原意完全不符。繼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國際團結法案》、 澳洲、荷蘭國會陸續通過動議,譴責中國曲解聯合國第 2758 號決議之後。

歐洲議會也投票通過決議文:「反對中國持續扭曲聯合國 2758 號決議、阻礙台灣參與國際組織。重申聯合國第 2758 號決議不涉及台灣地位,強烈拒絕中國企圖扭曲歷史及國際規範。」

近年台美互動逐漸顯現契機。美國在《台灣關係法》框架下不斷重申「台灣最終政治地位未定」,AIT 與國務院的聲明更直接否定「台灣屬於中國」。甚至,美國移民局在官方網站表示,在文件上對「台灣」國籍標註的正式做法:台灣出生的人只要有證明文件,國籍可直接寫 Taiwan。官方文件不會寫「台灣,中國」或「台灣,中華民國」等複合標示。中國(PRC)出生的人才會用「PRC」。這反映美國移民與國籍政策將「台灣」視為獨立國家。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舉行日本投降儀式,中國國民黨政府的陳儀代表盟軍在台受降。多年以來,這一天被國民黨政權定義為「台灣光復日」,被教科書和官方宣傳塑造成「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時刻。國共兩黨卻共同運用「光復」話術,把這段曖昧的法律空白,包裝成「中國早已恢復對台灣主權」。這套敘事成了「一個中國原則」的精神支柱,也影響了台灣八十年來的教育與國家認同。然而,國際法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軍事受降並不等於主權移轉。況且日本是向盟軍投降。

而台灣政府也開始鬆動「光復節」的官方說法,外交部長林佳龍公開引用《舊金山和約》是具劃時代意義的一步。根據《舊金山和約》第23條“... America is 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美國是台灣第一監護人,有權責監護台灣人民在戰後行使自決權。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教會更新與信仰傳承的祈禱

🙏教會更新與信仰傳承的祈禱

(2025.10.26為主日禮拜公禱文)
代禱事項:
一.為新當選長執及事工研討會舉行。
二.為持續宗教改革精神及信仰實踐。
三.為尼西亞信經1700週年神學大會。


慈愛的上主啊,
祢是歷史的主、時間的主,也是教會的主。
我們在祢面前謙卑祈禱,
為新任長老與執事的呼召感恩——
願他們在服事中學習聆聽人民的需要,
以謙卑、忠誠與公義行走於祢的道路。
願他們的心不被權勢所誘、不為習慣所困。
在即將舉行的年度事工研討會中,
共同尋求教會在時代中的方向,
在彼此對話中辨明聖靈的引導,
使教會不只是建築,而是行動中的信仰群體。

信實的上主啊,
當宗教改革紀念日再臨,
我們記念路德、慈運理、加爾文等改革者的屬靈洞察與勇氣。
願我們不只是懷舊於歷史的榮光,
而是延續那場仍在持續的信仰改革——
讓聖經的話語繼續光照人民,
讓信仰的實踐成為公義的行動,
讓敬拜的熱情化為對弱勢者的擁抱。
願教會不陷於形式,而常被聖靈更新,
在真理中自由,在愛中堅定。

榮耀的上主啊,
我們也為在埃及召開的尼西亞信經1700週年神學大會獻上祈禱。
那是歷史的回顧,更是信仰的再告白。
願眾教會在會議中尋回「同為一體、共屬一主」的信仰根基,
在分歧中尋求合一,在對話中見證真理。
願當年尼西亞所宣告的「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的奧祕,
再次喚醒全球教會:
以基督的謙卑為榮,以祂的十架為榮,
在世界的苦難與衝突中,活出盼望的見證。

上主啊,
願祢的教會不斷改革、不斷更新,
使信仰與智慧相遇,敬拜與公義同行。
願我們在祢國度的路上——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祢同行。

奉主耶穌基督之名祈禱,阿們。

以巴1998年10月23日簽署《懷伊河備忘錄》,再到加薩戰爭

 ⭕以巴1998年10月23日簽署《懷伊河備忘錄》,再到加薩戰爭


《懷伊河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於1998年10月15日至23日在美國馬里蘭州懷伊河舉行的高峰會上談判達成的協議。該備忘錄旨在恢復1995年《西岸和加薩地帶臨時協定》(奧斯陸協定, Oslo Accords)的執行。


班傑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首次出任以色列總理,與巴勒斯坦治理當局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在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的見證下,1998年10月23日在白宮簽署懷伊河備忘錄。同一天,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第5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奧佩蒂分別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剛剛達成的「以土地換和平」的臨時協議表示祝賀。該備忘錄確定將於1998年11月2日自簽署之日起十天生效。


1998年11月17日,以色列120名成員的議會以75票對19票批准了該備忘錄。1998年12月18日,克林頓政府和歐盟宣佈對雙方執行備忘錄第一階段感到滿意。雙方將立即加速恢復永久地位談判,並將堅定地努力實現在1999年5月4日之前達成協議的共同目標。


然而,以色列只實施第一階段的重新部署(F.R.D.)從C區撤出2%,而不是承諾歸還13%的西岸土地。雙方指責對方沒有履行《懷伊河備忘錄》規定的責任,協議的進一步執行迄今仍未完成。


2000年西岸激進阿拉伯人發動第二次起義(The Second Intifada),對猶太人進行街頭炸彈攻擊,2001年以色列政府開始築起隔離牆,2007年完成長達681公里的隔離牆,限制並剝奪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行動自由,圍牆與各進出路口配置檢查哨、拒馬、監視器與武裝士兵。


隔離牆越長,巴勒斯坦人抗爭就越升高,甚至在2006年1月的巴勒斯坦議會選舉,激進的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擊敗執政的法塔赫黨。選舉後,哈馬斯黨掌控加薩,並學習伊朗加緊加薩的「伊斯蘭化」。數年間哈馬斯發動幾波火箭彈攻擊以色列,以色列也強烈回擊,雙方皆造成諸多平民傷亡。


2014年8月27日,以色列和哈馬斯達成停火協議,以巴衝突暫時結束。之後,雙方仍有邊境衝突迄今,彼此仇恨造成無辜人民死傷,更是人類的大悲劇與邪惡。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從加薩發射逾5,000枚火箭彈轟擊以色列,加薩戰爭正式爆發。2023年10月15日,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阿巴斯表明哈瑪斯不代表巴勒斯坦人民,並表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政策、項目、決策才是唯一合法代表,重申反對哈瑪斯和以色列殺害平民,呼籲雙方釋放平民、囚犯和被扣押人士。戰爭二年下來,大量平民在此次戰爭中遭到殺害。約有230萬巴勒斯坦人在加薩境內流離失所。聯合國特別報告員小組和人權組織指控以色列和哈瑪斯均犯有戰爭罪。2025年9月,聯合國獨立國際調查委員會認為以方構成種族滅絕罪。


在美國總統川普派特使的調解下,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停火協議10月10日生效,但19日就因以哈交火瀕臨破裂。美國副總統范斯21日出訪以色列,啟動第二階段的談判,該階段包括以色列全面撤軍、國際維和部隊進駐、建立臨時政府和哈瑪斯繳械。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1925年(大正14年)10月22日,二林蔗農事件

 ⭕️1925年(大正14年)10月22日,二林蔗農事件


「二林蔗農事件」又稱「林本源製糖騷擾事件」,是日本時期1924年至1925年間發生在彰化二林的農民運動。蔗農不滿林本源製糖的甘蔗收購價格太低,引發衝突事件。

1922年,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在台灣,透過混種改良日本粳米與台灣在來米,成功栽培出蓬萊米。[1926年由時任總督伊澤多喜男命名為蓬萊米,以區別台灣本土的在來米]

蓬萊米培植成功後,「米糖相剋」問題開始浮現。蔗農對蔗價問題的抗爭,隱含其背後糖業生產體制結構的轉變。米糖相剋問題,浮現在當時蔗農所面臨嚴重經濟剝削的情形。同時也產生商品作物與維生作物爭地,以及民族經濟勢力之抗爭等問題。當時,甘蔗的收購價格透過米、蔗田收入的比較,為米農收入所決定。而當米價上揚,農民爭搶種稻米時,甘蔗收購價格也會因米作收入增長而被迫提高,這時糖業苦於蔗農因米作收益提高而頻頻轉作導致的原料供應不足及不穩定。

製糖會社為促使蔗農繼續維持甘蔗種植,採取了「米價比準法」和「預付金制度」以為因應,並推動「三年輪作制度」制約農民作物的選擇。然而收購價卻因補貼金與生產獎勵金的逐年減少,而使得蔗價呈現下跌而蔗田生產力卻持續增加。而預付金也促使蔗農因米價升高所帶動的物價上漲壓力,及為提高單位面積生產力,向會社增加借貸而加重自己的負債。因此,當時有句俗諺「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即道出蔗農對此的無奈。

二林地區甘蔗面積廣大,不只有一家糖廠,「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的收購價長期比「明治製糖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偏低,而肥料價格林糖卻又比明糖高,自然引起林糖蔗農不滿。台灣文化協會得知此事後,協助蔗農成立「二林蔗農組合」,聘用臺南新報日籍記者泉風浪及臺籍辯護士(律師)鄭松筠為顧問,多次與會社進行協商。

1925年(大正14年)10月22日,林糖派僱工強行收割蔗農組合的農地,蔗農組合成員除高喊「未發表蔗價不准割蔗」外,也有人拾起蔗節及土塊扔向糖廠原料主任矢島。在場員警立即拔出佩刀,護衛矢島繼續收割,雙方各有多人受輕傷。受此事件的影響,鳳山街、麻豆街等地也於同年成立地方性農民組合。



圖:二林蔗農事件紀念館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自由民主黨・日本維新會 聯合政權協議書

 ⭕️留歷史記錄

自由民主黨・日本維新會 聯合政權協議書-中文版

自由民主黨與日本維新會認為,在日本國內外情勢空前嚴峻的此刻,雙方有必要共享國家觀,超越黨派立場,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權,以突破國難、推動「日本再起」,這是最為重要的課題。基於此共識,雙方決定發揮「日本的底力」,全面展開合作。

要克服戰後以來最嚴峻且複雜的國際安全保障環境,必須推進能讓日本列島更加強盛富裕的內政與外交政策,使日本成為一個自信、值得驕傲的「自主國家」。

作為「自主的國家」,日本將以日美同盟為基軸,支撐遠東地區的戰略穩定,並為世界的安全保障作出貢獻。為此,日本必須具備不僅有堅定決心,亦能迅速應對安全環境變化的現實主義視角,切實思考「如何保護國民」與「如何維護國家的和平與獨立」。兩黨共享此一基於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觀與安全保障理念。

此外,兩黨同樣認識到,國民生活的提升應以經濟成長為基礎。為此,必須在「負責任的積極財政」原則下,推動官民有效投資的擴大,同時透過檢討政府體制、改革過度膨脹與低效率的行政運作,落實歲出改革,藉此解決社會問題。

戰後八十年以來,日本在建構國家體制的過程中,仍遺留許多未完成的課題;同時,在冷戰後三十年間面臨嚴峻的經濟困境與民生挑戰,也累積了亟需解決的改革課題。當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完成這些延宕已久的改革。

因此,雙方除將迅速推動貼近國民需求的經濟對策外,也達成共識:在中長期的視野下,推動以憲法修正、安全保障改革、社會保障改革及統治機構改革為核心的結構性改革,作為日本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

為了確保這些政策的實現,獲得儘可能廣泛的支持至關重要。雙方將與其他政黨誠懇對話,並設立由兩黨組成的「實務協商機構」,以精緻化本協議內容並確保其確實執行。

此外,雙方誓言在令和七年(2025年)臨時國會中,於首相指名選舉中相互協力,並據此建立聯合政權。

令和七年十月二十日(2025年10月20日)
自由民主黨 總裁 高市早苗
日本維新會 代表 吉村洋文
日本維新會 共同代表 藤田文武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台灣的國際責任:為加薩的重建貢獻民主自由之光

台灣的國際責任:為加薩的重建貢獻民主自由之光

黃春生牧師


加薩(Gaza)在長期的戰火與封鎖下,已成為全球人道危機的象徵。國際社會正面臨一項共同的倫理挑戰:如何在衝突之後,協助這片土地重建生命、教育、醫療與和平的秩序。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外交策略的機會,更是作為一個民主自由國家,實踐「行公義、好憐憫」之信仰精神與普世責任的具體行動。


台灣作為已開發民主國家的責任

根據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全球各國有義務在「消除貧窮」(SDG 1「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3「和平、正義與強而有力的制度」(SDG 16)上共同努力。

台灣作為亞洲最成熟的民主國家之一、科技與醫療的強國,理應超越「地緣政治的邊界」,展現成熟社會的全球倫理自覺。

台灣人民長期以來深知戰爭與孤立的痛苦,也體會被國際社會排除的經驗。正因如此,台灣更有資格、也更有義務站出來——不是以權力者的姿態,而是以「受苦人民的夥伴」之身分,參與加薩的重建行動。這不僅是援助,更是一種歷史的共鳴與靈性的回應。


和平重建的三個面向

1. 人道與醫療的合作

台灣擁有世界一流的醫療、公共衛生與災後重建經驗(例如921大地震的社區重建模式)。台灣可透過醫療志工團、流動診療、心理創傷輔導等方式,協助加薩重建其民生基礎。這呼應「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3)的精神,也讓台灣的醫療外交更具道德深度。

2. 教育與青年和平培力

加薩的未來不僅取決於基礎建設,更取決於下一代能否學會以和平取代仇恨。台灣的教育體制重視公民倫理與批判思考,可與當地學校、國際NGO合作,推動「和平教育計畫」、「遠距教學連線」「青年交流平台」,培養和平的公民世代。

3. 永續發展與綠能建設

戰後重建應當兼顧永續性。台灣可分享在再生能源、綠色農業、智慧水資源管理上的技術與經驗,使加薩成為「永續和平區域」的典範。這是以創新取代破壞、以綠色經濟取代軍事依賴的具體路徑。


道德外交與普世價值的實踐

當世界仍有國家以武力與宗教極端主義維繫秩序,台灣若能以民主與人權的價值主動參與重建,將向國際社會傳達一個清晰的訊息:

「台灣不僅追求被承認的地位,更願意承擔國際人道的責任。」

這樣的外交倫理,與聖經中「上主要我們作和平之子」的教導一致,也與加爾文(John Calvin)對公民責任的重視相呼應。信仰不應逃避世界,而是要在歷史的廢墟中建立新的秩序與盼望。


成為可信賴、負責任的國際夥伴

若台灣願意在加薩重建中發揮積極角色,不僅能彰顯民主與人權的實踐,也能以實際行動回應聯合國憲章的精神。這將強化國際社會對台灣作為「可信賴、負責任的國際夥伴」的認知,為未來加入聯合國奠定道德與政治的正當性。

和平不是口號,而是選擇。願台灣選擇成為和平的推手,讓加薩的廢墟中長出橄欖樹,讓世界看見——民主的台灣,不僅自由,更有愛與行動的勇氣。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國際女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

 ⭕國際女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

10月11日,國際女孩日、臺灣女孩日

2011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66/170號決議,宣布每年的10月11日為國際女孩日(國際女童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

2014年時全世界仍有超過6200萬名女孩沒有接受教育。若考慮全世界5到14歲的女孩和男孩,女孩花在的家務上的時間比同年齡的男孩多,所有女孩花在家務上的總時間比男孩多了1.6億個小時。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是在18歲之前結婚。2016年10月11日,身為聯合國女性親善大使的艾瑪·沃森(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呼籲世界各國、各個家庭終止童婚,因為全世界有許多女孩因此受到侵害,而犯罪嫌疑人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國際女孩日不止關注女孩面臨的議題,也關注這些議題解決後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女孩的教育可以減少女童童婚及疾病的比例,也讓女性未來可以擁有收入較高的工作,強化其謀生能力。台灣2013年起也將每年10月11日訂為「臺灣女孩日」,並積極推動「提升女孩權益行動方案」。

⭕聯合國2025年「國際女孩日」的主題是:「我是女孩,我引領改變:處於危機前線的女孩們」‘The girl I am, the change I lead: Girls on the frontlines of crisis’.

在全世界,女孩們正勇敢地站出來,面對當今最嚴峻的挑戰。她們在社區中組織起來,為氣候正義而奮鬥,要求終止暴力,並重新想像自己的未來。

女孩們渴望被看見——不僅因為她們所面臨的困境,更因為她們是誰、以及她們所帶來的創新解方。然而,太多時候,她們的聲音被忽略,她們的行動被漠視,她們的需求與權利被擠到邊緣。

在《北京宣言》—這份為全球性別平等制定藍圖的歷史性文件—通過三十週年之際,「國際女孩日」再一次成為我們共同的呼籲:要真實地看見女孩、聆聽她們的聲音,並認可她們無限的潛能。因為女孩們並沒有等待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她們正在親手建造更美好世界。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虛構的「台灣光復節」──從歷史迷霧走向國家正名

虛構的「台灣光復節」──從歷史迷霧走向國家正名

https://gleeful-dog-3qfdf3f.gamma.site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一、佔領者敘事的「光復」神話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舉行日本投降儀式,中國國民黨政府的陳儀代表盟軍在台受降。多年以來,這一天被國民黨政權定義為「台灣光復日」,被教科書和官方宣傳塑造成「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時刻。然而,國際法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軍事受降並不等於主權移轉。況且日本是向盟軍投降。

歷史文件如《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其性質僅屬政治聲明,並非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條約。1945年簽署的《降伏文書》更只是停戰協定,未提及台灣歸屬。甚至在1949年1月12日,蔣介石於南京發給陳誠的手令,提及「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託管地之性質」。

關於台灣主權歸屬,真正具法律效力的是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日本在此放棄台灣,但並未指明交給任何國家,留下了「台灣地位未定」的現實。

國共兩黨卻共同運用「光復」話術,把這段曖昧的法律空白,包裝成「中國早已恢復對台灣主權」。這套敘事成了「一個中國原則」的精神支柱,也影響了台灣八十年來的教育與國家認同。


二、正名與建國的歷史契機


在2025年9月29日舉行的「台灣正名制憲國際線上研討會」上,日本學者永山英樹以「虛構的『台灣光復』80週年-展開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良機」為題,指出破解這場歷史謊言,是推動台灣正常化的重要轉折點。這樣的努力包含兩大任務:

1.國內層面──重建認同與教育:

去除教科書中「台灣光復」的錯誤敘事,讓人民理解台灣並未在 1945 年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深化「台灣不等於中華民國」的公共意識。

2.國際層面──揭露中國虛假史觀:

在外交場合、國際媒體與學術論壇上,持續揭露中國操弄的「光復」神話,並主張台灣地位仍需由台灣人民自決,既台灣主權屬於台灣人民。


近年台美互動逐漸顯現契機。美國在《台灣關係法》框架下不斷重申「台灣最終政治地位未定」,AIT 與國務院的聲明更直接否定「台灣屬於中國」。甚至,美國移民局在官方網站表示,在文件上對「台灣」國籍標註的正式做法:台灣出生的人只要有證明文件,國籍可直接寫 Taiwan。官方文件不會寫「台灣,中國」或「台灣,中華民國」等複合標示。中國(PRC)出生的人才會用「PRC」。這反映美國移民與國籍政策將「台灣」視為獨立國家。

而台灣政府也開始鬆動「光復節」的官方說法,外交部長林佳龍公開引用《舊金山和約》是具劃時代意義的一步。根據《舊金山和約》第23條“... America is 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美國是台灣第一監護人,有權責監護台灣人民在戰後行使自決權。


三、國際法視角的釐清


《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僅是戰時政治宣言,未經簽署或國會批准,不具法律拘束力。

《降伏文書》是盟軍與日本的軍事停戰協定,內容未處理領土主權移交。

《舊金山和約》是戰後正式條約,日本放棄台灣,但沒有指定繼承國。這個法律空隙在今日被視為「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根據。

此外,代表受降非主權移轉之依據,而後來的軍事佔領或接管更違反戰爭法。甚至,國民黨政權在1946年1月12日頒布行政命令強行竄改台灣人的國籍,此乃違反日內瓦公約。因此,所謂「台灣光復」缺乏任何國際法依據。若台灣人民與國際社會更明確地否定「光復節」,將重創中國宣傳的「一中」敘事。


四、未來的策略與實踐


1.廢止「光復節」:

停止以「光復」作為國定假日,改以中性且歷史事實的表述取代,甚至可考慮以10月25日為「終戰紀念日」,凸顯台灣人民面對殖民轉換與未定地位的歷史處境。

2.教育改革:

將國際法與台灣地位問題納入中學與大學課程,培養具批判思維的下一代。清除「台灣屬於中國」的殖民式教育遺緒。

3.國際倡議:

積極尋求美國、日本及其他民主國家支持,推動國際文件或公開聲明,將虛構的「台灣光復」除魅化,削弱中國在聯合國系統推行的「一中」敘事。


五、前瞻與呼籲


歷史不該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而應是通往公義與自由的指南。戳破「台灣光復」的神話,不是要否認歷史事件本身,而是要誠實地面對國家定位的未竟之業。台灣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國際社會也有責任承認歷史真相。

在全球民主面臨威脅的今日,台灣的自決與行動,不只是自我保存,更是向世界展示自由與人權如何在風雨中堅立。當我們勇敢拆除歷史的假面,也就更接近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獨立自主的國家。




1960年10月8日,《自由中國》雜誌遭禁、雷震被拘禁

 ⭕1960年10月8日,《自由中國》雜誌遭禁、雷震被拘禁

1949年11月20日創刊於臺北的《自由中國》,創刊之初,由胡適、雷震、王世杰、杭立武等人所創辦,受到中華民國政府當局的支持,初期由胡適擔任發行人,1953年以後改由雷震擔任,開始著重宣揚自由民主法治的異議聲音,對臺灣的民主化運動具有啟發的意義。

1960年9月1日《自由中國》發行第23卷第5期最後一期後,9月4日發行人雷震、編輯傅正等人被以「知匪不報、為匪宣傳」罪名逮捕,10月8日,雷震因《自由中國》案遭中華民國政權羅織罪名以「叛亂煽動罪」拘禁並褫奪公權,並將雜誌查封與停刊。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2025 中秋祈禱文

🌕 中秋祈禱文
慈愛的上主,
當滿月高懸,夜空柔光灑落,我們舉心向祢,感謝祢賜下家人、朋友、同奔上帝國的夥伴,使我們在這片土地上彼此相伴、不孤單。當我們仰望教堂上的月圓,似乎體會到縱然世界仍有破碎與陰影,祢的恩典卻如光輝,照亮黑暗,醫治受傷的靈魂。
懇求上主賜下平安,眷顧花蓮馬太鞍、太巴塱、光復鄉的災後重建與中繼安置的進行;懇求上主臨到所有懷著鄉愁的人,使在外漂泊者得以歸家;保護為自由、民主、人權努力的人,使他們在困難中仍有勇氣;安慰受戰火、災難、病痛所困的人,使他們不失盼望。願我們在這團圓的時刻,也記念仍被排斥、貧窮、孤單的人,讓愛能夠跨越藩籬,帶來和解與支持。
上主啊,讓我們像今晚的明月,成為世界黑夜中的一點光,去照亮脆弱處境者的道路;如同團圓的餐桌,讓我們的生命成為分享與祝福的所在。也願我們的土地在祢的憐憫中更堅定,不容邪惡獨裁中共的染指,促進台灣人民在公義與慈愛裡彼此扶持,活出「行公義、好憐憫」的信仰與公民責任。
在基督裡,我們謙卑祈禱,阿們。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2000年10月5日,塞爾維亞「推土機革命」,獨裁者米洛塞維奇宣佈辭職

 ⭕2000年10月5日,塞爾維亞「推土機革命」,獨裁者米洛塞維奇宣佈辭職

斯洛波丹·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1987年成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總書記,米洛塞維奇上台後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進行種族滅絕,2000年暗殺政敵斯坦鮑利奇,2005年秘密警察坦承此事。

人民挺身抗議米洛塞維奇,2000年9月29日,工人在Kolubara礦區罷工。抗議活動在2000年10月5日達到高潮。來自塞爾維亞各地的數十萬抗議者抵達貝爾格勒抗議,高呼「他(米洛塞維奇)完蛋了!他完蛋了!」「米洛塞維奇,滾出塞爾維亞」與以往的抗議活動不同,此次抗議沒有受到大批警察鎮壓。抗議活動被稱為「推土機革命」又稱為「黑色革命」,因為當天有一位重型設備操作員開著一輛裝載機衝撞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所在的大樓。 

塞爾維亞長期執政的獨裁者米洛塞維奇宣布下台,並潛逃。象徵著米洛舍維奇政權的結束以及塞爾維亞進入民主改革的時代。

米洛塞維奇於2001年遭逮捕,2006年在海牙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被以戰爭罪、危害人類罪和種族滅絕罪等罪名進行審判時死亡。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祝福主揚,持守呼召

祝福主揚,持守呼召

今日參加主揚的畢業講道,聽見的不僅是對聖經的詮釋,更是對土地的深情與對人民的愛。透過對耶利米先知的描繪,我們看見上主如何呼喚祂的僕人:即使在廢墟、流亡與國破家亡之中,仍然不放棄盼望;而當主揚提及鄒族先知高一生的故事,更讓我們感受到信仰在台灣山林間如何與血肉交織,呼應著那份為公義與自由而站立的勇氣。

今天,主揚用講道證明:神學若脫離土地就會失去血脈,信仰若不擁抱人民就會失去靈魂。妳讓我們重新學會用信仰的眼睛去看這塊島嶼的傷痕,也去看她美麗的未來;用耶利米的淚、用高一生的歌,提醒我們,跟隨基督就是要參與上主正在更新的國度——一個公義、和平、憐憫共舞的國度。

願主揚在往後的牧會與服事旅程中,繼續成為土地的朋友、人民的夥伴,勇敢守護上主的公義,也溫柔牧養祂所愛的群體。願上主的靈加倍引領,帶領教會走進更深的盼望與更新。
祝福主揚,持守呼召,讓世界因妳的服事而更像上主的家園。




1971年10月3日,中華民國對中國代表權,在聯合國受到挑戰

 

⭕1971年10月3日,中華民國對中國代表權,在聯合國受到挑戰
1971年10月3日,聯合國大會正式展開辯論,討論是否將「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從中華民國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政權在當時仍主張自己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這種論述與現實逐漸脫節,也使中華民國在國際外交上陷入孤立。
最終,1971年10月25日聯大通過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同時驅逐「蔣介石的代表」。自此,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國際法與政治實務上已不再承認中華民國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
然而,2758號決議的核心內容僅是「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代表」,並未對台灣的國際法地位做出任何實質裁定。決議中既沒有提到「台灣」這個地名,更沒有宣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未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台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特別是領土變更需透過雙方簽訂的和平條約或明確法律程序——在此從未被改變。
過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刻意混淆此點,將「2758號決議」與其「一中原則」綁在一起,聲稱聯合國已認定台灣屬於中國。這是一種政治宣傳而非法律事實。決議的原文僅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不涉及台灣的國家地位,也不限制台灣參與聯合國體系。
2024年以來,國際社會逐步對中國多年來的敘事展開反制。美國務院明確指出,2758號決議不等於聯合國承認「台灣屬於中國」,更不影響台灣參與聯合國及其附屬國際組織的權利。美國亦公開強調,台灣從未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兩者並無從屬關係。
同時,國際「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 IPAC)、荷蘭及澳洲國會的相關決議也揭露中國的歷史操作與文件竄改——例如將「台灣」強行更名為「中國台灣」——這是對國際法原則與聯合國文件的曲解。這些國際行動不僅是外交語言的修正,更標誌著西方世界由過去的「戰略模糊」逐漸轉向「戰略清晰」。
今天,國際社會重新檢視2758號決議,意味著台灣有更大空間爭取國際參與,包括公共衛生(如WHO)、民航(ICAO)、氣候行動(UNFCCC)等領域。這不僅是台灣人民的權益,也關乎全球共同利益。
台灣的民主經驗、抗威權歷程與人權倡議可成為世界的祝福;這也是教會的使命—促進和平、伸張公義,並在國際場域上成為弱勢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