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2024《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60周年

 ⭕2024《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60周年

1964年9月20日,時任台大政治系教授的彭明敏先生,與其學生魏廷朝、謝聰敏三人,共同撰擬、印製一萬份《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遭情治人員逮捕。

經歷二二八事件以及1950年代大規模血腥屠殺鎮壓,國民黨政權在蔣經國主導之下,建立鋪天蓋地,滲透社會各個層面的軍警情治特務監控體系,大學校園內政治、法律相關科系,更是黨國監控重點。

彭明敏教授與台大法律系畢業的魏廷朝、謝聰敏兩位年輕學子,多次討論台灣時政與未來發展,三人有感於國民黨對內政治宣傳內容,嚴重違背國際局勢發展,決定共同撰寫《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將真相公諸於世,喚醒台灣人民勇敢拒絕黨國,國家未來發展前途方向。

《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從理論面與政治情勢駁斥蔣介石獨裁政權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拆解黨國政治宣傳各種謊言,公開指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的!」並且針對台灣未來發展走向,自救宣言從台灣人民的角度出發,針對台灣未來發展方向。

在戒嚴的年代,各地印刷廠受到黨國特務嚴密監視,經過幾次碰壁之後,好不容易找到願意承接的宣言印製的印刷廠,卻沒想到,工廠老闆竟去告密,導致彭明敏、魏廷朝、謝聰敏三人於1964年9月20日遭特務逮捕。



2024年9月19日 星期四

1990年9月19日,台灣大學學生反對必修國父思想課程

1990年9月19日,台灣大學學生反對必修國父思想課程

1949 年12月7日中國國民黨戰敗棄守中國,遷移來台灣,為塑造台灣人民對黨國的認同,同年要求高中、大專設三民主義課,國中小以中國史地和公民課補強愛國教育。1964年9月後將大專校院「三民主義」課程改為「國父思想」,希望增加其深度和廣度,一直到解嚴之前,國父思想都是教育部規定的大學政治必修課,占4學分,分量不輕。 

1987年台灣解除軍事戒嚴,人民渴望加速民主化改革,長久以來教育部的部定必修課程,亦成為改革的對象。素來「三民主義」、「國父思想」被視為獨裁政權的思想教育、洗腦教育的工具,因此廢除洗腦教育被視為民主改革的指標。

199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的野百合運動,觸動學生的民主啟蒙。當年大學生起身反對洗腦教育,1990年9月19日,台灣大學學生反對必修國父思想課程,然而引發國父思想教師的反彈;黨國代表人物李煥、關中,疾呼大學國父思想不可廢,蔣緯國甚至稱:「國父思想改為選修為焚書坑儒」。1990年在全國大學校長會議中,教育部宣布將「國父思想」更名為「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並於1993年度實施。但在釋字380號被司法院大法官宣布違憲,則該課程轉為「通識課程」。直到2006年正式廢除「三民主義」考科,2008年改為「公民與社會」考科。

圖:中國國民黨下令各級學校加強黨義課程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9月9日改國號

9月9日改國號

1776年9月9日殖民地聯盟(美洲十三個殖民地)宣布新國家的國名為「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國獨立戰爭的初期,美洲大陸議會(Continental Congress)曾試圖說服同為英國殖民地的魁北克加入反英的行列,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當時美軍的名稱)也試圖進攻魁北克,但是無功而返,於是只成立了以十三個英國殖民地為主的「殖民地聯盟」(United Colonies)。

大陸議會由殖民地聯盟(美洲十三個殖民地)各派代表齊聚一堂,起初他們商討著該如何團結面對英國的課稅,以及其他剝奪殖民地權利的法案,他們最後決定共同抵制英國貿易。此外,他們還在各地成立委員會以執行大陸議會的決議,並嚴懲不配合的殖民地人民。

1776年7月4日通過傑弗遜(Jefferson)修改的最終「獨立宣言」的最後一段是各州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嚴正地公告和宣布:
「聯合的殖民地(Colonies),也應為自由且獨立的國家(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並免除其對英國王室的忠誠,其與大不列顛國家(state of Great Britain)的政治聯繫應已完全解除,並且作為自由且獨立的國家(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他們有完全的權力去……並且可以做所有其他獨立的國家(Independent States)有權去做的所有行動。」

1776年9月9日,第二次大陸議會正式宣布新國家的名稱為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取代當時普遍使用的「殖民地聯盟」(United Colonies)一詞。


圖:1776年9月9日第二次大陸議會(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9月5日,德蕾莎修女紀念日

 ⭕9月5日,德蕾莎修女紀念日

德蕾莎修女(Mater Teresia;1910年8月26日—1997年9月5日),天主教會稱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身高152公分,卻是慈愛悲憫的巨人。

12歲立志當修女,18歲來到印度、進入女修道院,從此就奉獻一生給印度貧窮人民。1950年10月7日教宗批准德蕾莎修女創立天主教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為患愛滋病、麻風和結核者提供居所,運營粥廠、藥房、診所、兒童及家庭諮詢機構、孤兒院及學校。傳教會成員必須貞潔、貧窮及服從三誓願,以及第四個誓願「全心主意為最貧苦的人服務」,不要酬勞,為最貧苦的人,也就是基督受難的化身而服務。

德蕾莎修女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白棉粗布沙麗,這是印度種姓階級社會中最底層的「吠舍」所穿的。德蕾莎修女卻把「吠舍」定義為「主的兒女」,她認為,既然要為窮人服務,理應穿著與那些貧民相同的衣服。仁愛傳教會的修女就是穿著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修女服。

1952年,德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捐贈的伽黎神廟旁的一間空房子,建立世界知名、讓窮人得以善終的收容之家「垂死之家」,有快死的窮人,因為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起死回生的。對這樣的人,除了給予適當的照料之外,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的細心照顧,平靜安詳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1995年,德蕾莎修女計劃在中國設立一所仁愛之家,但受到中國政府的拒絕。2023年仁愛傳教會在全球139個國家建立修女會、醫院、照顧之家、垂死之家等,修女數目超過5750人,建立760個照顧之家,244個在印度貧窮地區。

德蕾莎修女她於1972年及1980年兩度獲得印度政府最高獎印度國寶勳章。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9月5日安息,2016年9月4日德蕾莎為天主教會封聖,訂9月5日成為其聖日。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1965年9月4日,史懷哲紀念日

⭕1965年9月4日,史懷哲紀念日

亞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法國亞爾薩斯(出生時屬於德國)通才,擁有神學、音樂、哲學、醫學4個博士學位,並因自30歲起在非洲長期從事人道醫療工作而聞名。他生於當時德國亞爾薩斯-洛林凱瑟斯貝格,半年後舉家遷往金斯巴克定居。亞爾薩斯位於法國與德國的邊境,雖以德裔為主但曾長期屬於法國,所以在孩童時期能運用德法兩個語言。因為他在中非西部加彭創立亞伯特·史懷哲醫院,而在1953年獲得1952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年輕的史懷哲在史特拉斯堡的聖尼古拉教堂擔任加爾文派改革宗牧師,他曾為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證婚。特奧多爾·豪斯後來成為西德的首任總統。

史懷哲年輕時就展露出神學的成就,在1906年出版了他首部著作《歷史耶穌的探討》(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獲得很高的名譽。本書剖析自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數十位學者探索「歷史耶穌」的學術進展。他發現,大多數關於耶穌的探索和觀點往往形成自學者自身的哲學或神學立場,而非直接探索史料而得。他結論說:「作為一位具體的歷史人物,耶穌對我們的時代而言,仍然是一個陌生人,但是他的精神,也就是隱藏在他話語底下的精神,卻可以在單純中被認知,且它的影響力是直接的。」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以自己獨特的立場來和他發生關連。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590年9月3日,聖葛利果一世祝聖為教宗

 ⭕590年9月3日,聖葛利果一世祝聖為教宗


教宗聖葛利果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 I,聖額我略一世)於590年9月3日被祝聖為教宗,至604年3月12日止。歷史學家尊他為中世紀教宗之父,也是四位拉丁「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中的最後一位。新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很欽佩葛利果,並在他的基督教要義中宣稱葛利果是一位好教宗。


在西歐向封建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教宗葛利果一世利用當時的形勢進行了一些改革,從而使羅馬教會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羅馬主教穩固了西歐教會的首席權威,這為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和奠定中世紀教宗制的雛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也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傳言教宗葛利果一世十分謙遜,對於普世牧職之首他卻稱作為「天主眾僕之僕」,且該定義一直沿襲至今。


葛利果聖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也是羅馬禮拜儀式及其音樂的主要組織者之一。他也被視為是音樂家、歌手、學生和教師的主保聖人。他也是修道主義的主要推動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