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從漢人「拜天」的文化談信仰

從漢人「拜天」的文化談信仰
黃春生牧師

漢人的祖先,因為不知道那位最偉大的神稱為什麼,在商朝時便將祂稱為「帝」,後來又稱為「上帝」,在下位的國王稱為「下帝」和「王帝」。後來到了周朝時將最偉大的神稱為「天」,而王帝便是天的兒子,稱為「天子」。

漢朝以前的人都是拜天(上帝)。可是到了漢朝時代,漢高祖卻規定,只有天子才可以拜天,而百姓只能拜祖先、拜老師、拜偉人、拜帝王。到了主後142年,張道陵創設了「五斗米教」,後來其子被後世稱為張天師,將五斗米教發揚為道教。後來一直到明朝陳仲琳的長篇章回小說《封神榜》出書後,才將商、周朝代能人及小說人物都封為神,才開始有道教民間宗教在拜這些死去的能人及小說人物。其實漢人最早只有拜天-至高的神,儘管當時的人對「天」的認識極為有限。

※《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

佛教是唐三藏(佛僧玄奘)到西方的印度取經才引進,其實印度人是沒有在信奉佛教,他們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因為他們知道釋加摩尼(印度迦毘羅城城主之子瞿曇能仁),在戰亂時已經得熱病而去世。在當時,他們已經將佛教趕出印度,而佛教是唐三藏取經回唐朝之後,佛教才逐漸發展開來。

在唐朝第12代皇帝唐憲宗李純時,派太監杜英奇去陝西鳳翔的法門寺迎接一寸多長的佛指骨舍利到京城供奉,一時之間,所有的王公大臣、文人百姓掏盡了腰包,花錢花力為要供養佛指,還怕沒有機會。在當時擔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相當今天的司法部次長),看到這些現象覺得太荒唐,就寫了一篇《論佛骨表》呈給皇帝,認為迎佛指簡直是傷風敗俗、貽笑四方,就因為這一篇,皇帝大怒要殺韓愈,幸虧有裴度、崔群這些大臣營救,保了他的性命,但因此被貶到偏遠的潮州做刺史。

《論佛骨表》當中有一段韓愈做了對比,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明帝,公元60年左右,東漢之前完全沒有佛教的觀念,可是當時的帝王在位的時間又久、又長壽。韓愈舉例:黃帝在位100年,活了110歲,堯帝在位98年,活了118歲,周文王、武王、穆王都在位將近100年,而且當時都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這些都和佛教沒有關係。到了東漢明帝的時候佛教進入中國,從此「亂亡相繼,運祚不長」,漢明帝卻只在位18年。到了南北朝,政局更不穩,皇帝信佛更虔誠,但在位和壽命卻更短暫,其中梁武帝是最虔誠的,每天只吃一餐蔬菜水果以為敬虔,甚至他還出家做和尚,最後卻很短命的餓死在台城,死後八年,整個國家跟著完蛋了。從這樣的對比當中,韓愈認為:「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也。」所以他認為佛骨是污穢不祥的東西,建議唐憲宗李純應該把佛骨毀掉,以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禍。

韓愈如先知般的針砭,但很可惜,唐憲宗沒有聽韓愈的話,否則佛教也不會成為中國的國教,可能中國的歷史都會不一樣。你知道李純皇帝的結局嗎?李純在下放韓愈的第二年就被宦官陳宏志殺了,他在位只有15年,活了43歲,又是一個很短命的皇帝。我們不得不佩服韓愈,不知道他是哪裡來的智慧,哪裡來的勇氣,竟然冒著殺頭的危險敢在眾人皆醉時,識破撒但的伎倆。

台灣人受漢人文化很深的影響,也設神主牌祭拜祖先,尤其是拜很多神明,祭拜祖先無非是慎終追遠,吃果子拜樹頭,今日有我乃來自父母祖先。可是溯源而上,生命乃來自造物主-上帝。敬畏祂、愛祂,也敬愛父母,感謝上主賜福歷代祖先,我們存感恩圖報的心,愛上帝、愛人豈不是更好嗎?
2006/05

為何台灣人總是分不清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啊?(2016.9.4 推薦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