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你的童年經驗~走訪童年
黃春生牧師
兒童與訓諭一起成長,以權柄人物 (父母、老師、長輩)的信息為基礎,做了早年的決定。目的在於獲得父母及權柄人物的認可,同時也是獲得基本的生存。這訓諭與早年決定影響人以後的發展,成為「內在的兒童狀態」。
※W. Hugh Missildine, 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探索你內心的往日幼童》,彭海陽譯。台北:雅歌,1996。
我們在兒童時期渴望受到父母肯定及關愛,無法放棄「理想自我ego-ideal」的追求,即「我應該要成為這樣」的自我要求,渴望受到權柄人物的讚美與肯定。或是父母追求的價值觀予以內化而形成,並與良心一起構成「超我super-ego」。
聖經箴言22:6指出:「教導兒童走正路,他自幼到老終生不忘。」確實,教導兒童是父母、權柄人物的天職,但問題是什麼是「正路」?又如何教導?這也是內在醫治的一向重要課題。
※W. Hugh Missildine, 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探索你內心的往日幼童》,彭海陽譯。台北:雅歌,1996。
我們在兒童時期渴望受到父母肯定及關愛,無法放棄「理想自我ego-ideal」的追求,即「我應該要成為這樣」的自我要求,渴望受到權柄人物的讚美與肯定。或是父母追求的價值觀予以內化而形成,並與良心一起構成「超我super-ego」。
聖經箴言22:6指出:「教導兒童走正路,他自幼到老終生不忘。」確實,教導兒童是父母、權柄人物的天職,但問題是什麼是「正路」?又如何教導?這也是內在醫治的一向重要課題。
我們往往缺乏良好的童年經驗,而使得內在的兒童狀態扭曲,甚至在長大之後,遇到打擊、誘惑、試探時,就在觸發的環境中將這些創傷的記憶彰顯出來。將這些童年經驗作出七項重點的歸納,你/妳可以藉此來檢視自己,是否在這些經驗上混淆了自己。
擁有良好的童年經驗 | 缺乏良好的童年經驗造成的兩極反應 | |
放縱 | 壓抑 | |
1.兒時生活在安全有保障的家庭 | 不願給予忠誠的承諾 | 過度依附配偶 |
2.兒時生活可以學習到獨立運作 | 想一嚐分離、獨立的快感 | 害怕配偶太獨立 |
3.兒時生活與重要他人有穩固的情感聯繫 | 不自主地追求性愛 尋求刺激、新奇關係 | 壓仰愛意,不知如何表達情感 |
4.兒時生活受人愛與尊重 | 一直尋求他人的珍愛 對仰慕者無法抗拒 | 經常性的自我否定 |
5.兒時生活流暢地表達自己 | 把需要深鎖內心,卻默默憎恨。付出太多 | 壓抑自己的需要,取悅配偶 |
6.兒時生活放輕鬆玩得開心 | 想找回童年被剝奪的玩樂經驗 | 發展出強迫性的習慣,生活中沒有享樂與浪漫 |
7.兒時生活活在自在的規矩中 | 缺乏自律,期待特別的待遇 | 常感到配偶不是符合自己的需要的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