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1967年6月30日,史明創立「獨立台灣會」

 ⭕1967年6月30日,史明創立「獨立台灣會」

史明(1918年11月9日-2019年9月20日),本名施朝暉,出生於台北士林,是台灣獨立運動的先驅,也是一生反抗殖民統治的革命者。史明的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奠立台灣民族主義的論述基礎,他的百歲人生則見證了台灣從黨外到民主的轉型歷程。

1949年,史明在台灣秘密組織「台灣獨立武裝隊」準備用武力推翻中華民國,後因事跡曝光而於1952年逃亡日本,並受到日本政府的政治庇護,就讀早稻田大學的政治經濟學部,開始認同社會主義。

史明在1967年6月30日於日本東京創立獨立台灣會(Taiwan Independence Association,簡稱獨台會或TIA)。除了主張台灣民族主義、堅持台灣獨立建國外,也是台獨運動中少見的左派路線團體,強調社會主義。提出「主戰場在島內」、「台灣民族主義」、「台灣社會主義」等口號,並發行《獨立台灣》雜誌。

獨立台灣會主張:歷經四百年歷史苦難,台灣大眾的精神形成台灣民族主義;走過四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促使台灣人民堅定要出頭天、做主人的使命—獨立建國。史明原本試圖以武裝革命來建國,1993年返台後,獨立台灣會改採大眾路線,主張「大眾」是革命最大的力量,改革的原動力,建國的主力軍,希望透過地下電台、宣傳車隊宣揚台灣獨立與台灣民族主義。


🎞圖:2014年3月30日太陽花學運期間,史明坐在台灣獨立的宣傳車上進行街講。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6月29日,國際熱帶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Tropics)

6月29日,國際熱帶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Tropics)

佔世界陸地總面積40%的熱帶,大致介於南、北回歸線之間,靠近赤道的陸地,通常溫暖、潮濕多雨,離赤道越遠、通常降雨變化較明顯;擁有全球80%以上的生物、以及大多數語言與文化多樣性。這地區也擁有世界上54%可再生的水資源、卻也同時面臨缺水問題。

在2014年6月29日發佈的第一份《熱帶現狀報告》中,正凸顯了森林砍伐、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尤其,當氣候變化加劇、導致海平面上升,便威脅到沿海地區的人民;而森林過度砍伐不僅破壞了自然棲息地,更導致許多動植物瀕臨滅絕;城市化則加劇了污染和交通問題;人口過度增長還會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壓力。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1990年6月28日,解嚴後首次舉行「國是會議」

1990年6月28日,解嚴後首次舉行「國是會議」

1990年三月學運~野百合學運主張四大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政經改革時間表」。

1990年3月21日,時任總統李登輝會見野百合學運學生代表,同意召開國是會議,以解決重大憲政爭議。6月28日,在朝野政黨的支持下,於台北市圓山大飯店召開解嚴後首次的「國是會議」。

會中針對「國會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體制」、「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憲法與臨時條款修正方式」等五組議題逐一討論,最後達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憲法」、「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採取一機關兩階段方式」、「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等共識,並一一透過法定體制逐一落實。

根據「國是會議」結論,1991年5月1日,總統令公佈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結束「萬年國會」,台灣的民主化進入新階段。

民進黨為國是會議起草《民主大憲章》,並在國是會議中提出;其中主張總統由轄區國民直接選舉產生,此憲政主張獲得與會者共識,從而使1996年實現首次總統直選。

「國是會議」的「是」是什麼?
「國是」者,國家大計;「國事」者,國家大事。
「國是」指國家重大的政策方針。


圖:1990年野百合學運,促成了國是會議與憲改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6月26日,國際聲援酷刑受害者日

6月26日,國際聲援酷刑受害者日

1984年12月10日於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Convention des Nations unies contre la torture),1987年6月26日正式生效。

聯合國大會在丹麥代表的提議下選定6月26日為「國際聲援酷刑受害者日」(International Day in Support of Victims of Torture),並每年發表全球報告,乃是為了紀念1987年6月26日,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的生效。該公約乃被制訂來再次重申就自由、平等、和和平對於全人類都是平等且不可被剝奪的權利。

中國自2019年以來已經逾期五年未提交《禁止酷刑公約》定期報告,人權組織指出是迴避2019年香港暴警惡行。香港上次提出的報告是在2013年6月,自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警方向示威者過度使用催淚彈、警棍和胡椒噴霧,就未提出報告書。香港人權中心指出,根據媒體及法庭記錄,於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期間約1,200名被拘留人士當中,至少100人因傷勢嚴重無法出庭,超過30名被告向法庭投訴遭受警察酷刑及不人道對待,包括頭部重創、骨折、暫時失明或失聰,更有被告指出遭受性暴力威脅、被迫在缺乏律師代表的情況下作供及審訊期間被剝奪睡眠等嚴重虐待。

事實上,中國人權紀錄惡劣,對新疆維吾爾族、西藏,乃至於法輪功學員、維權律師、基督徒都遭受到酷刑。中共邪惡政權威脅人類生存,威脅民主自由與人權。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75週年)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75週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逐漸形成美蘇兩大集團冷戰對壘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朝鮮以北緯38度為界,劃分為南、北兩部分,由美、蘇分別占領。1948年「大韓民國」(南韓)成立,由親西方的李承晚總統執政;同年,蘇聯支持的金日成組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隊突襲南韓,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以武力制裁北韓,麥克阿瑟率領聯合國軍隊登陸仁川,直抵鴨綠江,此時中國喊著「抗美援朝」口號,派所謂的志願軍投入戰局。這是冷戰期間的第一場熱戰,戰事長達三年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

在戰爭過程中約有兩萬一千名中國志願軍遭到聯軍俘虜,由於戰俘本身意識型態的分歧,造成了戰俘「不願歸國」的現象,雖然往昔戰爭也有類似情形,但是由於同一國度卻以意識型態分為兩個政權,使得戰俘得以有另一個選擇,也使得戰俘問題更為複雜化。

當時在戰俘營中,刺字、血書、上書等各種運動應運而生,使得聯軍不得不重視,最後在美國的堅持下形成「志願遣俘原則」,以戰俘本身的意願進行遣返,雖然中共一再地抗議,仍有一萬四千多名志願軍俘虜放棄回到中國而選擇來到台灣。國民黨政權為紀念戰俘抵台將1月23日設立為「一二三自由日」,並且稱呼來台戰俘為「反共義士」。黨國媒體將他們塑造為英雄,以強化民眾對反共的認同,並利用這些戰俘進行政治宣傳,標榜國民黨所謂「自由中國」的可貴,強調國民黨政權代表中國的合法性及正統性,從而凸顯中共政權的不得人心,進而拉攏海外僑胞對國民黨的支持與認同。這群特殊老兵,一直活在國民政府的監視下度過,承接各種政治壓迫和苦難。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記念林茂生教授宣告死亡日

記念林茂生教授宣告死亡日

1947年3月11日,林茂生教授被武裝人員帶走,自此音訊全無,成為二二八事件最令人揪心的受難者之一。他出身長老教會家庭,是台灣第一位取得美國哲學博士學位的學者,是台大文學院首任院長,更是一位和平理性的倡議者。他不是暴民,也不是煽動者,而是以溫和筆鋒、自由思想,為台灣人民的尊嚴與民主鋪路。

但集權政權的邪惡暗黑容不下這樣光明的聲音。在國民黨威權統治下,他的生命被奪走,他的遺體被棄之無蹤,任由親人七十八年來在失落與等待中掙扎,直到2025年6月20日,民主政府終於正式宣告他的死亡,為這段苦難歷史畫上一道沉重的註腳。

這不是一個人的死亡而已——這是一段時代記憶的甦醒,是對人權踐踏的認罪,是對台灣歷史的一次補課。而林茂生的精神,從未被消滅。他對教育的執著、對思想自由的堅持、對台灣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早已融入我們民主社會的血液之中。

即使他的身體無法尋回,即使正義來得遲緩,他那不屈的靈魂依然見證著歷史的良知,提醒我們:要繼續行公義、好憐憫,並與上主同行。

縱使他被威權奪去肉身,但他的精神與靈性卻未曾離開我們的記憶與信仰。林茂生教授的一生,是在光中行走的人生,他如今雖被宣告死亡,卻並未真正離開我們。我們相信,在上主的國度裡,那些為真理、公義、愛與和平而受苦的人,絕不會被忘記。聖經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切的盼望與安慰:「他們雖然死了,卻因信仍舊說話。」(希伯來書11:4b)

願我們繼續聽見這來自信仰與良知的聲音,在上主裡與他同行。願我們在記念之中得著安慰,在盼望之中看見永恆的光芒。林茂生教授,願你的名字永不被遺忘,願台灣的土地不再流失你所夢想的自由與尊嚴。

註:林承志兄告知取得林茂生教授死亡宣告裁定,特書一則記念文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台灣八成是主權國家

台灣八成是主權國家

為何說是八成呢?

主權獨立國家有客觀事實、主觀事實二個層面。

客觀事實是在法理上的,根據《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成為一個國家,至少要有人民、領土、一個有效統治的政府,以及跟外國從事於交往活動的能力,台灣在這四個要件都充份達成。

主觀事實是在人民意志上的,有人認為1996年總統直選就是,但我認為總統直選僅能算作客觀事實的展現。主觀事實必須是人民的自決,從民調來看,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約有六成以上。因此將客觀事實佔比,加上主觀事實佔比,合計至少在八成以上,也就是說台灣目前八成是主權國家。

誰可以代表主觀事實的自決呢?人民行使主權公投是最直接的,絕對民意選出的總統、國會皆可以宣布。中共深知這些,因此極力要掌控台灣立法院,企圖透過立法權政變,來破壞台灣民主與主權。台灣如果要維持民主自由的制度,就必須早日完成100%的主權國家。



6月23日,沖繩慰靈日

6月23日,沖繩慰靈日

每年6月23日為日本「沖繩全戰歿者追悼式」慰靈日,紀念1945年太平洋戰爭中沖繩戰役的結束。

沖繩是太平洋戰爭時日本國內唯一的陸地戰場,僅沖繩戰役中就有二十多萬人陣亡,其中將近一半的犧牲者都是普通縣民與孩子,人數為九萬四千餘人,戰爭的慘烈程度可見一斑。昭和20年(1945年)6月23日淩晨,沖繩防衛第三十二軍司令官牛島滿中將與參謀長長勇中將在糸滿摩文仁自殺,這一天即是沖繩戰役的真正結束日,故定為「沖繩慰靈日」。作為告慰戰死者之靈和祈願和平之日,於1991年定為沖繩縣內法定假日,當地政府機關、學校皆將當日列為法定假日,全縣於糸滿市摩文仁的和平祈念公園舉行「沖繩所有陣亡者之追悼儀式」,追悼所有在沖繩戰役中犧牲的生命,向全世界傳達沖繩人民「希望不要再發生戰爭慘劇」的願望,同時縣內各地會舉行慰靈儀式。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被問到「義工」、「志工」的差異

被問到「義工」、「志工」的差異

「義工」即「義務工作者」,強調「出於義務感或道德責任」來服務社會的人。臺灣早期比較常用,常帶有一種「回饋社會」、「為善不求回報」的意味。「義」在此多指社會道義或倫理層面的「正義」或「善行」。

「志工」是「志願工作者」的簡稱,強調「出於自願與熱心」來參與公益服務。後來臺灣較多使用「志工」,這個詞語更貼近英文的「volunteer」,強調的是主動性、意願與熱忱。

人被神看為「義」,不是因為行為或善行,而是因信耶穌基督而被神算為義。「稱義」中的「義」是什麼意思?希臘文 "δικαιοσύνη"(dikaiosynē) 指的是「義」、「正直」、「在神面前被看為正」。這不是人靠自己行為得來的道德義,而是「神所賜的義」。基督徒也不會因為做「義工」而被稱為義。

雖然字面上都有「義」,但「義工」與「因信稱義」的「義」在神學上是不同層次的。
二者無直接關聯:義工與志工屬於人對人、對社會的道德行為;稱義則是人與神之間的屬靈狀態。雖然我們不是靠行善(如作義工)得救,但信心若沒有行為是死的(參《雅各書》2:17)。因此,信心真實的人會自然流露出善行,包括自願服務等行為。

備註:volunteer 源自於拉丁文 voluntarius,意思是「出於自願的、自發的」,來自動詞 volo,意思是「我願意、我想要」。volunteer(大約16世紀)最早的用法是在軍事上,指「自願參軍者」,即不是被徵召,而是出於自願服役的人。19世紀以後,漸漸廣泛指任何「自願提供服務,不求報酬的人」,尤其在慈善、非營利、社會服務中廣泛使用。

1979年6月22日,卡特簽署《臺灣關係法》

⭕1979年6月22日,卡特簽署《臺灣關係法》

1971年,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擁有的中國代表權席位。國民黨對內宣傳「漢賊不兩立」、「主動退出聯合國」,隱瞞蔣介石外交決策上的重大錯誤。然而,紙包不住火,中華民國失去國際地位之後,斷交潮開始湧現。

1979年2月,美國參議院邀請陳文源、王能祥、陳唐山、許富淵、張旭成參加聽證會,彭明敏教授則在衆議院的聽證會上作證。六位臺灣人促臺灣關係法納入人權條款,在美國國會殿堂上強調臺灣獨立,不屬於中國一部分。他們批判美方忽視臺灣安全及臺灣人民的人權保障,呼籲美國施壓蔣氏政權進行改革,善待臺灣人民。

最終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大幅修改卡特政府《臺灣綜合法案》草案內容,增訂包括對臺軍售、臺灣人權等關鍵條款,最終通過國會版《臺灣關係法》,送給卡特總統簽署。

1979年6月22日美國總統卡特以第12143號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12143)簽署《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 (Public Law 96-8, 22 U.S.C. 3301 et seq.),開始實施此法。根據《臺灣關係法》所規範與指涉的人民只包括臺灣與澎湖群島,而不包括金門、馬祖與南海諸島。此思維是戰後美國視臺澎主權未定且不隸屬於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邏輯。

Signed:June 22, 1979
Published: June 26, 1979 
FR Citation:44 FR 37191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6月20日,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

 ⭕6月20日,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

截至2020年中全球超過8000萬人曾被迫離開家園,其中2960萬人仍然流離失所,當中近半數的難民更是未滿18歲的孩童及青少年。

2000年12月為紀念《難民地位公約》將生效 50 周年,在聯合國難民署倡導下,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 6 月 20 日為「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以肯定和感謝非洲對難民一貫慷慨的態度,促進非洲團結,也期望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

2025年世界難民日以「與難民團結」(Solidarity with Refugees.)為主題。

「團結」意味著不只是用言語來尊重難民,而是要以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要傾聽他們,為他們的故事騰出空間。這也代表著要捍衛他們尋求安全的權利,並致力於解決他們所面對的困境,終結衝突,使他們能夠安全地返回家園。團結也意味著,我們要確保他們在群體中被接納,擁有茁壯成長的機會,並為各國提供所需資源,以納入並扶助難民。但最重要的是,團結意味著我們要明確而勇敢地宣告:難民不是孤單的,我們絕不會轉身離去。

🎞圖:孟加拉正為千萬羅興亞難民提供庇護所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1984年6月19日,蓬萊島雜誌社事件

1984年6月19日,蓬萊島雜誌社事件

1979年《蓬萊島雜誌》創辦人之一的黃信介因美麗島事件入獄,黃信介的弟弟黃天福結識美麗島事件的辯護律師、負責為黃信介辯護的陳水扁。1981年,陳水扁當選台北市議員。1984年陳水扁受邀擔任《蓬萊島雜誌》社長。

1984年《蓬萊島雜誌》因揭發御用學者馮滬祥論文抄襲,形同「以翻譯代替著作」,被馮滬祥提告,導致雜誌社發行人黃天福,社長陳水扁及總編輯李逸洋被判刑。
1984年,台灣還處在戒嚴之中,也才經歷1979念美麗島事件、1980年林宅血案、1981念陳文成被謀殺,整個台灣社會對黨國極權統治的殘暴,仍心有餘悸,國民黨的恐怖統治,也製造了寒蟬效應。但是,還好尚有秉持良心的正義之士,不畏強權,勇於揭露真相。但也因此被國民黨法院司法迫害。

1985年1月,雜誌社發行人黃天福,社長陳水扁及總編輯李逸洋初審被判一年有期徒刑,並賠款二百萬元新台幣。三人被稱為「蓬萊島三君子」。

馮滬祥晚年因為性侵其菲籍看護,且試圖讓被害人、親友做偽證,被依「利用權勢性交罪」判3年4個月有期徒刑。但在服刑僅僅80餘日,即因保外就醫重獲自由。


圖:1986年6月,「自由台灣」周刊創刊號,報導「蓬萊島三君子」光榮入獄。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備戰止戰刻不容緩

 備戰止戰刻不容緩

黃春生牧師



戰爭不是等到警報響才開始準備,而是要深入社會各層面建立「全社會防衛韌性」,才能真正發揮「備戰止戰」的嚇阻效果。在此簡單介紹美國參與台灣民間防衛韌性組織,並介紹《阿共打來怎麼辦》、《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二本書。最後,分享五大面向的深化策略,具體落實基督徒如何在台灣遭受中國武力侵略威脅下,繼續回應上主要求的「行公義、好憐憫」之上帝國價值,同時強化台灣防衛實力與社會韌性。


一、簡介美國參與台灣民間防衛韌性組織


因應2027年中共欲強暴侵略台灣的邪惡計畫,美國近年對強化台灣韌性方面出力不少,美國在台協會(AIT)與「台灣災害醫療應變隊發展協會」合作,推出「援手 2.0」計畫,在社區第一線培訓基礎應變能力。這幾年民間相繼成立「沃草」、「壯闊台灣」、「黑熊學院」、「福摩薩學院」以及民團組織,賴清德總統上任後,也積極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都在強化台灣社會韌性,做到備戰止戰。

除了美國在台協會的協助,美國最大的民間救援組織「美國精神(SOA, Spirit of America)」自2021年也來到台灣,與「壯闊台灣」合作,協助消防署打造「社區緊急應變隊(T-CERT)」、引進 TECC(戰術緊急傷患救護)的師資及培訓。也與台灣《沃草》合作出版公民防衛手冊,降低民眾了解國防資訊的門檻。在此不容詳述。


二、推薦備戰止戰的科普書籍


一般人雖然不用投入強度高的救援動員,但是仍然需要培養基礎國防常識,判斷局勢變化,不被各種假訊息、資訊戰謠言牽著走,免得落入中共的資訊戰、心理戰的圈套裡。在此推薦《阿共打來怎麼辦》、《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這二本台灣備戰止戰的科普書籍。


《阿共打來怎麼辦》核心內容:

1. 破除軍事謠言,建立健全認知:作者清楚指出各種「紙上談兵」的不實傳言,如「千架無人機癱瘓全島」、「民船萬艘渡海攻台」,應以實際軍事常識拆解這些荒謬說法。


2. 強調「料敵從寬」與邏輯思考:透過冷靜、符合比例與背景的思考,預防投降主義、失敗主義影響國人民心。


3. 提升公民軍事素養:以生活化比喻搭配生活情境,讓一般人也能理解並辨識軍事資訊。這部分《沃草》FIMI 基礎課程就很有幫助。

FIMIForeign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and Interference,境外資訊操弄干預)就像是一種攻擊民主的「病毒」,透過「欺騙、操弄」手段進行「資訊的干預」,目的要影響「民主」體制的穩定。推薦大家去上《沃草》FIMI 基礎課程。


《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核心內容:

1. 引入烏克蘭戰場實證:使用實際案例對比台海,強調「即使強權武器不代表勝利」中共擁有數量極多的飛機、船艦、飛彈,但這都不是戰場的關鍵力。


2. 揭露解放軍戰略困境:從後勤、補給與兵力上算,登陸台灣需要面對龐大成本與複雜挑戰,不是「力大就能勝」


3. 強調人民意志決定勝負:俄烏戰爭最終由防禦方的意志決定勝負,強化「全民能戰意志」才是關鍵。


三、五大面向的深化策略


1. 落實社區避難與急救體系


避難演練常態化:與地方政府、里長、教會、在地團體合作,定期舉辦避難路線研習及演練,特別針對長者、行動不便者進行專項演練。


急救與心理支持:大量培訓防災士,結合公私部門的救災民防組織,深入各里、各團體、教會舉辦說明會。透過信仰社群與公民組織,共同建立社區互助網絡,確保災時物資與情緒能被及時照顧


2. 情報與心理戰的人民防衛


社區情蒐站成立:定期在教會、社區、學校,指導民眾辨識假消息、認識軍事誤導,並建立匿名回報平台,由地方政府回應、通報國安系統,形成多層聯防機制。


強化心理免疫力:設置「信仰、專業心理」支援小組,透過長時間的陪伴、祈禱與專人輔導,相互扶持,面對侵略威脅不崩潰。「維持生活、降低心理衝擊」是長期應戰之本。


3. 科技與無人機力量全民化


擴大民間無人機隊伍:除了儲備硬體零件,應配合通航法規、建立台灣版「民防無人機聯隊」,提供基礎測繪、偵察、通信中繼等服務。融合信徒在農牧科技、工程研發上的專長,發揮創意民防潛能。


全民網路防衛能力:鼓勵DIY式資通訊自救能力,如民眾能自行架設大範圍的網路中繼點(Mesh Network)與電力備援站,降低敵軍資訊戰與電力封鎖的影響。


4. 深化公民意識與國際凝聚力


推廣全民防衛教育:將軍事與公民課程整合納入國中、高中,並加強信仰與公民倫理的糾錯機制,培養理性思辨能力,避免武力恐懼或軍國主義的心理扭曲。


強化跨宗教、跨族群支持:宗教界合作,進行多語言、多族群的人道支援與民防宣導,彰顯台灣是一個兼具信仰包容與公民責任的社群。


5. 結合國防與外交的整體戰略嚇阻


建立「多層次嚇阻體系」:除了國軍專業軍事防衛之外,民間組織的自助網、心理網、通訊網所形成的「叢狀防禦」,讓威脅進犯的成本倍增。「全民能戰」的可見存在,將可以有效防阻中共蠢動。


國際參與與倡議:鼓勵民間與教會出訪友邦,分享全民韌性、防災經驗,提升台灣在人道與民主價值上的軟實力,強化國際支持,運用友邦制度硬關說以維繫嚇阻效益。


透過社區及在地團體演練、急救與心理支持、民間無人機及網路防衛能力、情蒐與公民軍事素養、搭配政府軍事體系與國際外交,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全民參與、社會堅韌」的防衛體系。這不只是回應《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的實戰驗證,也是將上主的憐憫、公義轉化為實際行動。務實而有信心地,我們共同守望台灣,讓敵人中共不敢輕舉妄動,以達備戰止戰。加油,台灣!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教會組織的改造與願景

教會組織的改造與願景──在台灣處境中活出上帝國的見證 
2025.6.14 古亭教會長執分享



一、前言:為什麼談「教會改造」? 

1.台灣社會處境的轉變(民主深化、世俗化、青年流失) 

2.教會組織面臨的內部危機與外部挑戰 

二、當前教會組織的五大困境 
制度封閉:長執會過度行政化、缺乏靈性與公共討論 
世代斷裂:青年失聯、組織年老化 
性別正義不足:女性領導角色受限 
缺乏公共神學實踐與社會介入 
中區會、總會制度僵化、與地方教會脫節 

三、從聖經與神學尋找改造的靈感 

1.肢體的合作與成長:以弗所書4:11-16 

2.受膏的使命與宣講:路加福音4:18-19 

3.加爾文的教會觀:教會的「真實記號」 
● 聖經的真實宣講 
● 聖禮的正確執行 
● 教會的紀律與信仰群體的生活 

四、教會改造的三條主要路徑 

1.組織改革:去中心化、共議式治理 

● 部門:共識決策(consensus building),參與式決策與執行(擴大代議制的執行) 

● 長執會:部門報告、問責與回饋機制 

● 小會:施行聖禮、信仰與覺治 

2.師徒與代間共學: 

● 設立Mentor制度:長老—執事—同工,信仰與服事的導師 

● 代間共學與共好陪伴 

3.建立公共神學行動: 

● 「公共見證小組」,針對時代議題發聲(如轉型正義、環境危機) 

● 與在地社團、公民組織合作(如與社福機構共辦課程、祈禱行動) 

五、異象圖像:21世紀的「初代教會」型態 

1.家庭教會、街頭教會、協作型信仰群體 

2.靈性深度與公共實踐並重,靠彼此的愛與公義的實踐 

3.對抗教會商品化與明星化的「去魅」運動 

六、結語:走向上帝國的教會改造旅程 

1.回應社會與時代的呼聲 

2.改造不是破壞,而是使教會「朝向上帝國」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六一二事件,阻擋「國安三法」

 ⭕六一二事件,阻擋「國安三法」

國民黨政權在1949年5月19日宣布,5月20日於台灣實施的戒嚴法,剝奪人民權力,長達38年。而即使 1987 年解嚴,台灣人民也未因此而重獲自由。不在戒嚴狀態,但是台灣仍處在國民黨所謂「動員戡亂」時期之中。國民黨廢除戒嚴法,改個包裝,用「國安三法」繼續獨裁濫權。

直到解嚴前夕,即使面對強大的民意要求政府解除戒嚴,但中國國民黨仍維持著威權統治的心態,1987年5月16日,行政院院長俞國華表示:只要「國安三法」通過,就會解嚴。

1987年6月,《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正式送交立法院進行逐條審查。同年6月10日,民進黨對於國民黨強行通過國安法十分不滿,為了爭取實質的解嚴,於是開始號召全台群眾一同上街抗議。反國安法的示威活動從 6月10日開始到12日連續 3天。

6月12日,當時的立法委員許國泰與國大代表蘇培源、蕭裕珍高舉民進黨旗帶領隊伍前行,賁馨儀舉著「堅持和平原則、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標語帶領人民進行和平抗爭。

6月12日當日,國民黨附屬的極右團體「反共愛國陣線」發動百餘名成員,高舉著中華民國國旗,前往民進黨抗議地點主動辱罵與挑釁,製造雙方流血衝突。讓警方藉由平息衝突展開全面驅離民眾。這場和平示威遊行,被國民黨醜化為暴力事件。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6月11日,鄧雨賢紀念日—樂音中不朽的臺灣靈魂

 ⭕6月11日,鄧雨賢紀念日—樂音中不朽的臺灣靈魂

6月11日,是被譽為「臺灣歌謠之父」的鄧雨賢紀念日。他生於1906年7月21日,卒於1944年6月11日,短短37載春秋,卻為臺灣音樂寫下璀璨的一頁,創作無數動人心弦的旋律,至今仍在人們口中傳唱、心中共鳴。

鄧雨賢出身於桃園龍潭的客家家庭,自幼耳濡目染鄉土民謠。1921年,他考入臺北師範學校,師從日本音樂家一條慎三郎,從此踏上音樂之路。他雖以師範畢業,於日新公學校任教,卻從未停止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終毅然辭去教職,遠赴東京音樂學院深造,鍛鍊更紮實的音樂根基。

歸國之時,正逢臺語流行歌曲興起之際。他以《大稻埕進行曲》初試啼聲,便引起矚目。此曲風格清新活潑,描繪大稻埕四季景色,並巧妙融合當時流行的爵士樂與都市風情,如江山樓等場景,展現了都市生活的節奏與情調。他旋即受聘於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擔任專職作曲家,從此開啟黃金創作時期,佳作如泉湧。

鄧雨賢一生創作近百首歌曲,代表作如〈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被後人合稱為「四月望雨」,傳唱不輟,動人至今。除此之外,〈對花〉、〈滿面春風〉等作品,也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情感與人情味。他亦曾以筆名「唐崎夜雨」發表日語歌曲,展現其多元創作力。

惟歷史的風雨總無情。戰爭末期,日本在臺強化軍國主義洗腦,鄧雨賢部分作品被迫改編為鼓吹戰爭的樂曲。他不得不再次回歸教育界,以音樂教學延續對文化的貢獻。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鄧雨賢因心肺疾病辭世,年僅37歲,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令人無限惋惜。

更令人心痛的是,戰後逃難來臺的國民黨政權,將其眾多作品列為「禁歌」,以「不利於文化政策」為由禁止傳唱,欲抹去人民的語言、記憶與情感。然而,真正屬於土地的聲音,是壓不住的。鄧雨賢的音樂,不僅以西洋和聲融合臺灣民謠之美,更深刻呈現出臺灣人民的情感紋理與文化靈魂。

在歷經殖民與專制的文化漂泊後,我們更應細細聆聽那來自土地深處的旋律,重新品味鄧雨賢的音樂遺產。那是臺灣曾經的靈魂、如今的呼喚,更是未來世代尋找自身根源的指引之聲。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6月9日,狄更斯紀念日

6月9日,狄更斯紀念日
狄更斯1870年6月9日安息。1812年2月7日,狄更斯出生於英國樸茨茅斯。狄更斯12歲時,由於父親約翰·狄更斯的債務問題,一家人入住馬修西債務人監獄;在遠房親戚轉介下,狄更斯開始在倫敦的沃倫鞋油廠當童工,為玻璃瓶貼標籤。此段經歷備嘗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促使狄更斯往後的作品多有所關注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對社會階級的反思。

狄更斯結束了童工生活,到當地的一所學校讀了兩年書。15歲時,他開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去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做文書。他還喜歡去劇院看劇,喜歡創作,自學了很多的相關知識。

20歲時,出於對戲劇的喜愛,他積極參與許多劇院活動,並終於找到了工作的方向,決心成為一位作家。他有著足夠豐富的生活體驗和見識閱歷。他創作了15部小說,5部短篇小說,幾百篇短故事和文章,他還用了20年的時間創辦了一份週刊。《孤雛淚》、《雙城記》都是經典創作。

除了寫作,狄更斯還致力於到各地進行講學,此外,他還一直積極地推動兒童權益、教育、以及其它方面的社會改革。

狄更斯是19世紀最早用人性筆觸,向中產階級讀者揭露社會不公的作家之一,是社會改革的吹哨者,藉由創作開拓了社會改革的道路;其小說透過個性鮮明的角色與引人入勝的情節。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1895年6月7日,日本正式接管臺灣,進入臺北城

 ⭕1895年6月7日,日本正式接管臺灣,進入臺北城

1895年4月17日,日本與清國雙方代表於春帆樓簽訂《日清馬關條約》,宣告甲午戰爭正式結束。其中第二條提及,大清應永久割讓臺灣島、澎湖群島與周邊島嶼予日本。5月8日,日清雙方交換《日清馬關條約》批准書,臺灣島、澎湖群島與周邊島嶼在法律上正式成為了日本的領土。當時大清帝國並未完全佔領臺灣,僅治理臺灣西部平原城鎮。

根據《馬關條約》規定,1985年5月29日,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 7000 餘名日軍於澳底登陸接收臺灣。6月4日,自立的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自知無法與裝備精良的日軍抗衡,便連夜逃走,不久,副總統堂丘逢甲也捲款而逃。

1895年6月7日,臺北仕紳開會決定派辜顯榮當代表,開城門引領日軍進城,平定城內亂象。日本接收臺北城後,於同年 6月14日舉行「始政典禮」。

🎞圖:日軍進台北城的想像圖,日本畫家石川寅治所繪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悼念 聖經神學家 Walter Brueggemann

悼念 聖經神學家 Walter Brueggemann

聖經神學家 Walter Brueggemann,6月5日安息主懷

美國長老會哥倫比亞神學院舊約學教授華特‧布魯格曼是一位世界著名聖經學者和神學家,一位頗具影響力的舊約學者。他的著作通常聚焦於希伯來先知傳統和教會的社會政治想像。他認為,教會必須提供一種反敘事,以對抗消費主義、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等主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