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5月19日,白色恐怖記憶日

⭕ 5月19日,白色恐怖記憶日

2024年5月19日是台灣第一次的「白色恐怖記憶日」,在1949年5月19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佈戒嚴令,中國國民黨政權開始在臺灣限制人民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權利被限縮,即所謂黨禁、報禁、海禁、出國旅遊禁等,在此段時期言論自由受到普遍限制。政府用相關法令條文對中國共產黨人士、政治上持異議人士(多為黨外人士)進行逮捕、軍法審判、關押或處決.負責執行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在時任總統蔣中正指示下徹底執行,此間臺灣常有人突然失蹤,不時傳出冤獄,被稱為「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1980年代,黨外運動人士開始出現要求徹底解嚴的臺灣民主化運動,抗議的民眾高舉「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百分之百解嚴」等標語。1986年5月19日黨外運動人士於臺北中山堂舉行的519綠色行動。一直到1984年12月,最後兩個在1950年代的終身監禁的政治犯林書揚與李金木,在坐滿34年又7個月以上的牢後,才釋放出獄。

1987年6月初,隱暪三個月的三七事件(屠殺無武裝平民事件)被國內外媒體報導揭發與首屆民進黨立法委員吳淑珍等國會聯合質詢而曝光;1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民主決議案》(H.R.1777):呼籲國民黨政權終止戒嚴令、取消黨禁、加速實現民主政治,包含保障言論和集會的自由,為實現具代表性政府而應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此壓力下,蔣經國宣布自7月15日凌晨零時起解除臺灣地區(當時指臺灣省、臺北市及高雄市)的戒嚴令(簡稱「解嚴」)。1992年11月7日才解除金門、馬祖戒嚴令,戒嚴令長達43年。

今年(2024)在民間的努力下,行政院頒布每年5月19日是「白色恐怖記憶日」,並自2024年5月19日開始紀念。白色恐怖時期(1949-1992)長達 43年,不僅是一段無聲的受難史,更是一場對抗極權專制統治、追求民主自由的勇敢抗爭史。白色恐怖記憶日的設立,呼籲重新正視那一個個被忽略或被刻意遺忘的歷史記憶片段,重返那一段應該存在卻被遺忘、記得卻不被理解的過去。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國際博物館日設在每年的5月18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於1977年5月18日制定,並從當年起開始舉辦。設立該主題日旨在號召世界各國關注博物館和文化事業,促進世界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


圖:台灣博物館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1981年5月13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遇刺

1981年5月13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遇刺

1981年5月13日,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在進入梵蒂岡城的聖伯多祿廣場時被莫梅特·阿里·阿加(Mehmet Ali Ağca)開槍擊傷。教宗當時身中兩槍,並嚴重失血。兇手立即被捕,後來被義大利法院判處終身監禁。教宗後來原諒了阿加,應教宗的請求,時任義大利總統卡洛·阿澤利奧·錢皮(Carlo Azeglio Ciampi)赦免了阿加,並於2000年6月將他驅逐回土耳其。後來,阿加於2007年皈依了羅馬天主教。



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母親節的祈禱

💞 敬祝 母親節快樂~

著互你的父母歡喜,互生你的老母快樂。箴言23.25

Tio̍h hō͘ lí ê pē-bú hoaⁿ-hí, hō͘ siⁿ lí ê lāu-bú khoài-lo̍k.

🙏母親節的祈禱

生命之母、智慧之源的創造主,今天是母親節主日,我們特別要為母親祈禱:

為經歷生產、養育之辛苦的母親祈禱,求上主記念母親參與上主孕育生命的服事。她們為子女付出無私的愛,使我們感受如上主懷抱的溫暖。求主讓母親在關顧子女需要之餘,不忘愛惜自己,愛護自己身心靈的需要;在愛護和管教之餘,卻不致過份保護或溺愛,也不限制子女自主的學習與自立的發展。

我們特別為受家暴的母親祈禱,祈求上主張開臂膀保護她們。使活在暴力威脅下婦女,有勇氣打破沉默,向身邊的鄰居、親友、教會和政府求助。又願社會提供體貼的扶持,使她們享有安全、無暴力的生活空間。祢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昔日祢看顧被欺凌的夏甲,今日也願祢在受虐婦女身上彰顯祢慈愛,叫她們也稱祢為「看顧人的神」。又祈求祢賜牧者智慧及洞察力,了解被虐婦女的需要,叫教會以基督之愛接納她們和家庭。又為那些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祈禱,叫他們可以脫離暴力的陰影,又祈求教會藉著基督之愛,接納他們,並治癒他們心靈的創傷。

我們也為雙職母親祈求,求祢釋放她們面對照顧家庭和應付工作的雙重壓力,又賜予智慧讓她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滿有能力,又讓其丈夫願意分擔家務及照顧子女的責任。也為參與無酬勞動的家庭主婦祈禱,願她們的辛勞得到家友和社會的認同和支持,願她們同樣享有自我發展的機會。也為單親媽媽向祢祈禱,求祢教導我們實踐「看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的教導。也為了母親離世,或是母親無法照料孩子,或是家庭變故等,而身兼母職的人祈禱,願上帝保護孩子,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下一樣。

我們也為孕育我們的「母親台灣」祈禱,感謝上帝的恩典,使她乘載及養飼我們世世代代,供應我們生活所需。她堅韌挺拔矗立太平洋西南海面,是何等高貴美麗,但邪惡極權土匪覬覦她的美麗,欲入侵強暴她。求上帝幫助我們決心抵禦入侵,不容惡者侵犯「母親台灣」。

願上帝垂聽我們卑微的祈禱,倚靠耶穌基督之名祈禱,阿們。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1895年5月10日,臺灣總督府成立

 ⭕1895年5月10日,臺灣總督府成立

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間,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發生一場大型海陸聯合戰爭,大清稱之為「甲午戰爭」,國際通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First Sino-Japanese War)。

大清帝國戰敗後,4月17日與大日本帝國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馬關港(今稱下關港)簽署《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兩週後1895年5月10日,日本成立臺灣總督府,派樺山資紀為首任總督。5月29日,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在北臺灣幾乎都不戰而勝,並在6月17日開始管理臺灣的大清領地。直到日軍進軍原住民區域才面臨到激烈的抵抗,各地抗日勢力風起雲湧至1902年
底,臺灣總督府始完整治理臺灣。


圖:樺山資紀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炎黃子孫」見鬼了!

 「炎黃子孫」見鬼了!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敘述古代帝王親屬關係和事蹟。對這些「薩滿式宇宙觀」的神話,司馬遷說:「薦紳先生難言之」,意思是「老師我說不出口」,但他整理、拼湊、保留一些傳說,按語是要告訴大家在讀的時候,不能當作事實。


「炎黃子孫」一詞從晚清以來對漢族有血緣論的論述凝聚力,主要是為了「驅逐韃虜」對抗大清帝國,作為政治符號與工具。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推行愛國主義教育運動,則將炎黃二帝塑造為愛國主義的主要文化素材,修正原中國共產黨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龍的傳人」,也是民族主義的符號。《補史記·三皇本紀》中記載伏羲是「蛇首人身,有聖德」。《拾遺記》描述伏羲出生時的樣貌,就是後世傳說中龍的形象。在早期中國文獻中,龍是一種兇殘的動物。《易經》說「龍戰於野」,龍是一種驍勇好鬥的動物。佛教中有「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痕跡一直延續至今,金庸武俠小說中還有「屠龍刀」,「降龍十八掌」,相反「神龍教」是個邪教。隋朝開創了「黃袍」,緊接著唐朝把龍繡在了黃袍上變成「龍袍」,一般人民,更不敢拿「龍」來自喻。


但在封建腐敗裡,「龍」被視為「萬惡淫為首」。明朝《五雜俎》指桑罵槐(罵皇帝的荒淫):「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明朝《懷麓堂集》說的「龍生九子」,就是說龍非常濫交,和九種不同動物交配生出不同後代。


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是在晚清,當時民族主義開始勃興之際,皇帝的「黃龍旗」被拿來當國旗,這算是第一次把「龍」和「中國(大清帝國)」畫作等號。但後來被反清者拿來當成正統的話語權,而要驅逐韃虜。到了1980年代,藉著歌手侯德健創作歌曲《龍的傳人》而流行各地。基本上是中國民族主義構建的產物。


說了這麼多,主要是要我看到所謂的「天上法庭」偽神學的論述:「華人身為炎黃子,我們被誤導稱為龍的傳人...」唉!不要再鬧笑話了!「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同樣是民族主義的符號概念啊!要談基督信仰,就不要去主張血統、民族,更不要去擁護猶太民族主義、錫安主義。更不要相信那些所謂跑到「天上法庭」去告「御狀」離譜的偽神學,難道基督道成肉身、從天降臨世間的救贖還不夠嗎?


26 你們大家都藉著『信』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成為上帝的兒女。27 你們受洗跟基督合而為一,正像穿上基督,有他的生命。28 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裡,你們都成為一體了。(加拉太書3:26-28)





升天日(Ascension Day)

 ⭕ 升天日(Ascension Day)

復活節後第四十天的星期四是升天日。紀念耶穌復活後回到天父上帝的右邊,在神學上表達出救恩的完成,即道成肉身、由童女降生、被釘死在十字架、復活、升天等救贖工作。而從復活到升天之間有四十天的顯現給使徒,顯現給迫害教會的保羅,他因此悔改跟隨耶穌基督成為傳福音的使徒。耶穌復活後,更有一次五百多人聚會中顯現給門徒看,並向門徒教導,也再次驗證「主已復活,祂實實在在的復活了!」這句話。 

2024年5月9日,禮拜四。耶穌基督升天日。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1274年5月7日,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召開

 ⭕1274年5月7日,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召開

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Second Council of Lyon)是天主教會於1272年3月31日召集,1274年5月7日在阿爾勒王國(勃艮地第二王國)里昂舉行的第14次大公會議,教宗額我略十世(Gregory X)主持會議。大約300名主教、60名修道院院長和許多神職人員、神學家與會,阿拉貢國王詹姆斯和法國、德國、英國和西西里的國王皆派出代表與會。著名的「天使聖師」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前往里昂的路上去世。

此前,拜占庭帝國皇帝米海爾八世·巴列奧略戈斯(Michael VIII Palaeologus)做出保證將使東正教會與羅馬公教(天主教)重新統一。米海爾八世希望通過承認教宗至高無上的地位獲得其經濟上的支持,以繼續拜占庭的十字軍東征。

會議中,米海爾八世簽署了兩個教會的合併。但是米海爾八世做出的妥協在拜占庭遇到了巨大的反對。他不得不將許多反對合併的人關入監獄。最後,東正教會撤銷了此前決定,不承認自此會議為大公會議。會議進行期間還就教宗選舉頒佈法令,當中規定樞機選舉人應在選舉期間被鎖在一個用鑰匙上鎖的房間裡。如果他們未能選出一名新的羅馬主教,他們都不可以離開該房間。

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舉行了六次會議:5月7日和18日、6月4日或7日、7月6日、16日和17日。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1738年5月3日,喬治·懷特菲爾德首次抵達美國展開佈道

1738年5月3日,喬治·懷特菲爾德首次抵達美國展開佈道

1738年5月3日,18世紀最著名的講道者、英國傳教士喬治·懷特菲爾德 (George Whitefield) 抵達美國,這是他七次訪問中的第一次。 

長老教會牧師喬治·懷特菲爾德被認為是美國復興的創始人,催發了大覺醒運動。在他三十四年的傳道事奉中,講道約一萬五千次,聽眾計有千萬之多。在英國、愛爾蘭、威爾斯之外,他十四次去到蘇格蘭,七次橫越大西洋至美國。懷特菲爾德叫人徹底悔改重生,並注重敬虔,也提倡平信徒事奉。

在第一大覺醒(First Great Awakening)中,科學家也是美國第一任郵政局長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喬治‧懷特菲爾德牧師熱心的支持者,也是他在舊南長老教會(Old South Presbyterian Church)的信徒。有一回在賓州(Philadelphia)的佈道會,富蘭克林也出席,根據他的估算,當場約有三萬人參加。藉由富蘭克林出版喬治‧懷特菲爾德牧師的佈道講章和日誌,也間接促使日後幾波的大覺醒(Great Awakening)。

喬治‧懷特菲爾德1770年9月30日安息,安葬在波士頓舊南長老教會(Old South Presbyterian Church, Newburyport, Massachusetts)講台下方的地下室,由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主持告別禮拜及安葬。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1559年5月2日,諾克斯返回愛丁堡,拓展蘇格蘭長老教會

1559年5月2日,諾克斯返回愛丁堡,拓展蘇格蘭長老教會

約翰.諾克斯(John Knox)1540年認識蘇格蘭宗教改革家喬治.威夏特(George Wishart),威夏特到諾克斯的故鄉講道,得到信徒熱烈迴響,引發蘇格蘭天主教樞機大主教憤怒,伺機想除掉威夏特。但諾克斯情義相挺,不顧自己生命,手持長劍與五十名武士護送威夏特進教堂講道。最後,威夏特仍被逮捕,以異端之名處以絞刑後在火柱上焚燒。

在威夏特殉道後,諾克斯開始「宣講福音」。不久,教廷與法國主教聯軍攻擊城堡,諾克斯和數人被擄,在法軍有槳帆船上擔任奴隸划手達十九個月之久。後來,帶著堅定不變的信仰,他到英國的伯威克擔任牧師五年(1549-1554),也到倫敦講道,並發揮影響力。1551年,他被任命為為國王服務的六位皇家牧師之一。愛德華國王的繼任者瑪麗·都鐸執政,打壓宗教改革。諾克斯在朋友的建議下於 1554 年 1 月前往歐洲大陸,成為加爾文的跟隨者,他稱讚日內瓦為「基督完美的學校」、「人類史上最高尚的城市」。他先後於法蘭克福及日內瓦(1556-59)擔任英國難民牧師。

1559年5月2日,諾克斯返回愛丁堡,開始在蘇格蘭竭力宣揚信息。在伊利莎白女王協助下,新教勢力逐漸取得優勢,法軍被迫撤離。不久,諾克斯擔任愛丁堡上議院議長,帶領蘇格蘭以長老教會體制1560年進行宗教改革,並在8月初制定《蘇格蘭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 of Faith),宣告「唯獨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權威、教會的元首和領袖」。1560年12月20日第一屆蘇格蘭長老教會總會成立,頒布《教會法規》(Book of Common Order)。而蘇格蘭教會也成為全世界長老教會的母會。

加爾文及其於歐洲大陸的跟隨者所建立的教會稱為「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在蘇格蘭依據其「信仰與教制」精神所建立的教會則稱為「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圖:蘇格蘭長老教會創立者約翰.諾克斯(John Knox)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5月1日,勞動節(Labour Day)

5月1日,勞動節(Labour Day)、國際勞工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在5月1日勞動節前一天,國民黨立委牛煦庭提出《勞基法》第15之1條修正,規定試用期不應超過3個月,且薪水不得低於應聘工資80%。這個提議,完全是抄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這示意圖將台灣向下拉齊中國的極權法律嗎?

國民黨牛煦庭所提修法,美其名為「將試用期法制化」,其實就是凹社會新鮮人。國民黨版本通過後,在試用期,員工薪水可以壓到最低工資80%,完全合法。但不樣忘了,如果以現在最低工資27470元x80%計算,新鮮人試用期可以拿的薪水可以壓到21976元,還低於馬總統當年的22k。國民黨真的不要這樣搞爛台灣!

在5月1日勞動節,我們來認識這一段進步價值的形成歷史。

1880年代,隨著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工作條件愈趨慘淡,工人的工時與工資不成正比,工人淪為被剝削的「工奴」。1886年5月1日,美國2萬多個企業的35萬工人罷工,號召人民上街舉起人民的法槌 ,舉辦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全國各產職業工人,一齊進行總罷工,要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1886年5月3日在芝加哥,罷工的工人偷上工的「工賊」發生衝突,警察前來鎮壓,並向人群開槍,當場打死了4人,受傷者無數。各工會決議於隔日在乾草市廣場舉行群眾大會,約有超過2500餘名群眾出席。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將大家淋得濕透,會場只剩下200餘人仍在堅持鬥爭。警方派出近200名全副武裝的警察強勢驅散,一位不知名民眾向警察投擲炸彈,隨後警察開始無目標地開槍,再有4人喪命,超過100人受傷。最後,一共有8位工運活躍人士被逮捕,其中7人被判處死刑,一人被判處15年徒刑。7位死刑犯,其中2人被減為無期徒刑,1人獄中自殺,4人在1887年11月11日受到絞死。

1889年5月1日,美國勞工聯合會(AFL)發起第一屆國際勞工日,訴求「每日工時八小時」,並紀念1886年5月1日因罷工而被殺害的乾草烈士和其他工人。1890年5月1日,第二屆國際勞工日在巴黎舉行,延續「每日工時八小時」訴求,爭取工人的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工人級階都會舉行集會、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