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聖家節

聖家節

天主教會在聖誕節後八日中的主日慶祝聖家節,如果聖誕節恰好是主日,則在12月30日慶祝此節日。今年2023年則在12月31日

天主教會敬禮耶穌、馬利亞和約瑟聖家的歷史並不長:最早始於十九世紀的加拿大,由於教宗良十三世(Leo PP. XIII)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普世的響應,一直到1920年的天主教會彌撒禮儀出版時,才真正成為教會禮儀日曆中固定的節日。聖家節彌撒的集禱經及領聖體後經,清楚地表達出這個節日的主要目的:「勉勵基督徒家庭以納匝肋的聖家為榜樣,抗拒一切相反基督徒家庭價值觀念的外來威脅。」

新約聖經中聖家三口同時出現的場合,只有在耶穌的童年故事中。因此,聖家節主日的福音是選擇路加所記載的耶穌被奉獻於聖殿的故事(路加福音2.22-40)。


圖:希臘正教會聖像畫,金箔蛋彩畫依聖統經靈修祈禱手工繪製。S & K Byzantine Icons 認證。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1930年12月30日,巴克禮台語白話字(Pe̍h-ōe-jī)聖經完成翻譯

1930年12月30日,巴克禮台語白話字(Pe̍h-ōe-jī)聖經完成翻譯

巴克禮牧師(Rev.Thomas Barclay D.D.)1875年6月5日來台灣宣教,到1935 年逝世止,在台灣60年。他在台灣推動白話字運動(台語羅馬字拼音),教導閱讀羅馬字拼音,推廣認識聖經常識。創辦《台灣教會公報》社,1884年5月24日開始印刷工作,這是台灣最早的印刷術之開始。1876年6月27日,創辦台南神學院。最重要的是翻譯台語白話字(Pe̍h-ōe-jī)聖經。

1919年6月25日,巴克禮牧師(Rev.Thomas Barclay D.D.)因翻譯台語白話字新約聖經,而獲母校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頒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1930年12月30日,他以1873年馬雅各譯本進行白話字舊約聖經之「修譯」。

神學的最高造詣,就是翻譯聖經。巴克禮牧師把整本聖經由舊約希伯來文到新約希臘文,譯成白話字,而這三種語言都不是他的母語(英語)。他創辦台南神學院,主持院務時,就一再強調「神學教育是以聖經為主題」,並且確信「神學教育的中心,就是翻譯聖經,不但直譯,也是意譯。」因為教會是要用各時代、各地方會變遷的語言來宣揚,記載在聖經裡面永不改變的上帝話語。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1170年12月29日,聖多瑪斯.百克殉道

1170年12月29日,聖多瑪斯.百克殉道

聖多瑪斯.百克(Saint Thomas à Becket;1118年-1170年12月29日),亦稱坎特伯雷的聖多瑪斯(Saint Thomas of Canterbury)、 倫敦的托馬斯(Thomas of London),是英格蘭王國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的大法官,他是諾曼人且原本跟亨利二世有密切的關係,1162年亨利二世為了能在教會裡有盟友而舉薦聖多瑪斯.百克擔任坎特伯雷總教區總主教,但他卻與亨利二世反目。因為他反對亨利二世對教會的干涉,而請求教宗的干預,因此觸怒了亨利二世。

1170年12月29日,他因被亨利二世支持的四位男爵騎士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刺殺而殉道。教宗亞歷山大三世於1173年封他為聖人。


圖:四位男爵騎士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刺殺多瑪斯.百克總主教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12月28日,諸聖嬰殉道日,耶穌淪為難民

12月28日,諸聖嬰殉道日,耶穌淪為難民

二千年前有大希律王拒絕聖誕屠殺嬰孩,今日有習近平敵視聖誕,拆教會、迫害人權。
耶穌降生的年代,殖民統治者大希律王以殘暴統治聞名。他雖然沒能參與到耶穌的聖誕,卻用自己的方式將他的惡名留在聖經中,就是在「諸聖嬰殉道日」(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這天,因為找不到耶穌,便殺了伯利恆內外所有兩歲以下的男嬰,只是為了將統治權緊緊抓在手中,傳給他的後人,延續家族的統治。

教會傳統上把這些嬰兒視作「最早的殉道者」,因為他們是為了耶穌的緣故而遭殺害。因此,教會將聖誕節過後的12月28日定為「諸聖嬰殉道日」,以紀念無辜被屠殺的嬰孩。今天,中共的殘暴遠超過大希律王,我們懇求上帝彰顯祂的公義與審判,使被迫害禁錮在黑暗中的人看見大光,得著釋放與自由。



埃及科普特聖德米安(St. Demiana)女修道院的修女靈修手工繪製「聖家逃難聖像」。

聖德米安修道院是個殉道地。第四世紀初期,有一位叫馬可的基督徒有獨生女德米安,想要將15歲女兒德米安許配給當地的貴族,但是德米安說她已發願成為基督的新婦,欲守獨身侍奉教會,她懇求父親在郊外建造一處居所,好讓一群與她守獨身的姐妹居住,並恢復對基督的敬拜及服事弱勢者。

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 244-312年)得知德米安與四十位少女敬拜耶穌基督,派他的兒子前往勒令少女們要敬拜皇帝,否則就要處死這群少女。

德米安告訴所有少女說:「如果妳願意為耶穌而死,那麼你可以留下來,但如果妳經不起士兵的折磨,那就趕緊逃吧。」這四十位少女皆回答說:「我們會和妳一起死。」
在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統治期間,他的母親海倫娜 (Helena) 參觀了聖德米亞娜 (St. Demiana) 殉道遺址,她在少女的墳墓上建造了一座教堂,也是最早的女修道院。 這座墳墓教堂於314年5月20日(儒略曆12日),由亞歷山大教宗暨科普特教會第19任牧首(聖馬可主教)亞歷山大一世(St. Alexander I)祝聖。這位教宗在他的副主教亞他那修(Archdeacon, St. Athanasius)陪同出席了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 1st Ecumenical Council at Nicaea, 325)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537年12月27日,聖索菲亞大教堂落成禮拜

⭕537年12月27日,聖索菲亞大教堂落成禮拜


第一代建築物,建於4世紀。狄奧多西二世下令興建第二代教堂,木造教堂於415年10月10日落成,但532年1月毀於大火。


古羅馬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I)下令興建第三代教,選用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和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為建築師,但安提莫斯在不足一年內逝世。拜占庭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在《建築》一書裡描述了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狀況。皇帝將帝國各地的物料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大石都是來自遠處的採石場,包括埃及的斑岩、色薩利的綠色大理石、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的黑石及敍利亞的黃石。超過一萬人參與建造工作,這所新教堂馬上就被認為是重要的建築,展示了建築師的創造力。建築師們採用了希羅的理論,在廣大的空間之上建造巨大的圓頂。


皇帝與君士坦丁堡牧首梅納斯(St. Menas)在537年12月27日一起參與了盛大的落成禮拜。教堂內的鑲嵌畫則在查斯丁二世在位時(565-578年)才完成。鄂圖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第三代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隨即被轉換成阿亞索菲亞(Ayasofya)清真寺、博物館迄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12月26日,「節禮日」(Boxing Day)

12月26日,「節禮日」(Boxing Day)

每年12月25日是耶穌基督聖誕節,以天主教和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會把這天訂為國定假日,但在大英國協國家,聖誕節的隔天被稱為「節禮日」(Boxing Day)或「聖斯德望日」(St. Stephen's Day, 聖司提反日),這天也是國定假日。美國未把節禮日列為國定假日,但在喬治亞、北卡羅來納、奧克拉荷馬、南卡羅來納及德州等是放假日。

「聖斯德望日」(St. Stephen's Day, 聖司提反日)是紀念第一個殉道的教會執事,他主要的服事是慈善工作。因此,早期教會會設置慈善捐款箱,讓信徒投入箱子奉獻,再做為幫助貧困者。

節禮日(Boxing Day)源自「聖斯德望日」的慈善捐款箱。根據1830年代出版的《牛津英語辭典》(OED),當時的解釋為「聖誕節後一日,被當作假日,且郵差、童僕和各類傭人期待在這天收到聖誕禮物(Christmas Box)」。

英國知名日記作家皮普斯(Samuel Pepys)在1663年12月19日的日記中提到節禮日送聖誕禮物的習俗,當時的英國人會在節禮日贈送禮物或金錢,感謝商業往來者一年來的服務,而僕人在聖誕節當天仍在雇主家工作,隔天才能休假回家,雇主會送上禮盒讓僕人帶回家,因此有了在聖誕節隔天贈禮的習俗。甚至後來也演變成交換禮物的聖誕節習俗。

甚至教會會設立捐款箱,在節禮日(Boxing Day)將慈善捐款給予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有些博物館、美術館於門口處也會設置節禮箱(Boxing),讓人奉獻作為慈善捐款。但很可惜,現代的節禮日(Boxing Day)成為購物節,往往是滿足個人的購物慾望,而非為了分享的慈善日。

圖:慈善捐款箱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Happy Winter Solstice 2023

 Happy Winter Solstice 2023

⭕Tang-choeh(冬節), Winter Solstice, 冬至

冬至是依據太陽曆來判斷,每年都在12月21-22日之間。2023年冬至,在北半球臺灣時間(GMT+8)則是落在12月22日上午11:27。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

⭕臺灣冬至諺語:

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
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
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

2023年12月22日冬至是農曆11月10日算是「月中」,按照諺語來看,屬於「無雪也沒霜」。用此諺語來推測,農曆正月(2024年2月10日)將會是暖和的氣候。但在極端氣候變遷之下,此諺語是否適用於今日,可以再觀察。



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

1620年12月21日,普利茅斯岩

 ⭕1620年12月21日,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登陸北美馬薩諸塞

1620年12月21日,脫離英國國教派的迫害,清教徒登陸搭乘五月花號登陸北美馬薩諸塞州,從普利茅斯岩(Plymouth Rock)上岸。

普利茅斯岩又稱為移民石,上面刻著“1620”的字樣,據傳是新移民涉過淺灘,踏上美洲大陸的第一塊「石頭」,此石頭在普利茅斯港邊。普利茅斯岩位於普利茅斯鎮,屬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在波士頓東南部的普利茅斯海灣邊,距離波士頓55公里。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第十三修正案

1865年12月18日,隨著憲法第十三修正案的批准,美國廢除了奴隸制。 

美國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於1859年試圖在哈珀斯費里發起奴隸起義,以及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反對奴隸制的共和黨人亞伯拉罕·林肯當選成為新的總統。南方各州在林肯當選幾個月後宣布脫離聯邦,組建美利堅聯盟國,並隨即挑起了南北戰爭。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Thirteenth Amendm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簡稱「第十三修正案」(Amendment XIII),旨在廢除奴隸制和強制勞役,除非是「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懲罰」。1865年12月18日,國務卿威廉·H·西華德(William Henry Seward)正式宣布修正案通過,成為南北戰爭結束後通過的三條重建修正案的第一條。


圖:Amendment XIII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1900年12月15日,托爾斯泰寫信給沙皇

 ⭕1900年12月15日,托爾斯泰寫信給沙皇,要求他結束俄羅斯的宗教迫害。

1900年春夏,托爾斯泰(Leo Tolstoy)寫了《愛國主義與政府》、《我們時代的奴役》等兩篇文章,對沙俄反動的政治制度如社會罪惡進行猛烈抨擊,加上他的《復活》等小說對專制政權與教會作了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使沙皇政府大為震怒。同年底12月15日,托爾斯泰寫信給沙皇,要求他結束俄羅斯的宗教迫害。

蓄謀已久的反動派便開始對托爾斯泰進行報復,打擊托爾斯泰在人民中的威信。1901年2月24日,沙皇把托爾斯泰革出教門的迫害,反倒適得其反,全國各地激起了抗議的浪潮。莫斯科就有幾千名大學生和工人集會,高呼「托爾斯泰萬歲」、「向偉大致敬」等口號,並出現了無數諷刺當局的匿名詩。人們通過寫信、派代表團、發表演說、打電報、獻花等辦法,向托爾斯泰表示慰問和支持。沙俄政府原本企圖壓制托爾斯泰,縮小他在文化界的影響,不料其影響更加增大,名聲越過了國界線,傳遍全世界。

圖:俄國大文豪、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爾斯泰

2023年12月10日 星期日

世界人權日 2023

 🔥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

⭕2023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Human Rights Day)75週年

主題:人人享有尊嚴、自由和正義(Dignity, Freedom, and Justice for All )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UDHR),《世界人權宣言》由序言和 30 條條款組成,闡述了範圍廣泛的基本人權和自由,我們所有人,在世界各地,都有權享有這些權利和自由。它保障我們的權利,不分國籍、居住地、性別、民族或人種、宗教、語言或任何其他身份。

https://www.ohchr.org/en/stories/2023/12/human-rights-day-2023



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聖誕老人~聖尼古拉斯日「行善日」

 聖誕老人~聖尼古拉斯日「行善日」

聖誕老人其實不是來自芬蘭、也沒有駕著麋鹿雪橇,而是來自土耳其小鎮米拉發跡的「聖人」聖尼古拉斯樞機主教(Nicholas, bishop of Myra)。

聖尼古拉斯是希臘和拉丁教會中最受歡迎的聖人之一,他悄悄用紅布包裹禮物、金錢贈送給貧窮者,也是聖誕老人的原型。他是樞機主教,因此穿著教會紅色禮袍,也是今日聖誕老人的「標準服裝」。他345年12月6日過世(傳統日期),被尊稱為聖人,並將這一天訂為聖尼古拉斯日(St. Nicholas Day)「行善日」。

尼古拉斯來自一個富有的基督教家庭,繼承了一筆來自父母的巨大遺產。尼古拉斯便用這筆遺產來幫助城鎮裡的貧困人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貧父嫁女」的故事:

當時有一戶貧困人家,他們家有三個女兒,當女兒紛紛到了適婚年齡,做父親的緊張了,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錢準備嫁妝,三個女兒的婚事因此凍結。這對一個有女兒的家庭來說,是很羞愧又糟糕的情況。

尼古拉斯輾轉聽聞了此事,便在寒冷的夜晚裡,爬上了貧困人家不太高的屋頂,把自己帶來的金幣全部從煙囪投入這戶人家的家裡,而金幣正巧落入了掛在火爐旁邊等待烤乾的襪子裡,這也是我們現在印象中聖誕老人會爬屋頂、從煙囪送禮物,以及小孩會掛起襪子的由來。

女兒一個一個嫁了出去,做父親的滿是感激,特別想知道究竟是誰在幫助他的家庭,每天入夜後便躲在煙囪旁,直到有天終於看見送來金幣的尼古拉斯。至此之後,只要有人受到幫助,大家就會聯想到尼古拉斯。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1989年12月1日,戈巴契夫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歷史上的會晤

 ⭕1989年12月1日,戈巴契夫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歷史上的會晤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標誌著鐵幕倒塌、東歐及中歐的共產政權開始倒台。不久後,德國國內邊界開放,次年10月東德、西德統一。

柏林圍牆倒塌不到一個月,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1989年12月1日在梵蒂岡會面。兩人都認為自由不會在政治上自然發生的,而是要壓制人性的墮落面才有可能。戈巴契夫也譴責了他的國家長達70年的宗教壓迫,並表同意蘇聯需要更大的宗教自由,更新倫理和道德價值觀,以及改善天主教與東正教關係。兩人並宣布達成恢復外交關係的協議。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1554年11月30日,血腥瑪麗登基

 ⭕1554年11月30日,血腥瑪麗登基為英國女王

1554年11月30日,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都鐸(Queen Mary I, Mary Tudor)加冕為英國女王,隨即恢復英國的羅馬天主教,並對新教展開。近 300 名新教徒被「血腥瑪麗」(Bloody Mary)燒死在火刑柱上,其中包括托馬斯·克蘭默(Thomas Cranmer)、休·拉蒂默(Hugh Latimer)和尼古拉斯·里德利(Nicholas Ridley)。還有近 400 人死於監禁和飢餓。

當時,許多宗教改革者逃到日內瓦依附在加爾文門下。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9.7-1603.3.24)繼位為英國女王,她採取復和政策,強調英王是英國教會的首領,並免去宗教爭議和逼迫。原本逃到日內瓦的新教信徒,就帶著加爾文的觀念,歸回英國。他們期望英國教會將會被徹底潔淨,因此這些人就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s)。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1880年11月20日,涂為霖牧師抵臺

 ⭕1880年11月20日,涂為霖牧師抵臺

涂為霖牧師(Rev. William Thow),英國長老教會駐台宣教師,1880年11月20日到臺灣,1894 年6月24日在台南去世。

台南教士會的紀念議錄及刊在1894年10月《台灣府城教會報》第115卷的「數念涂牧師」:

(Tī 下底所記hit幾句是對傳道先生兩人ê批引起。) 

今仔日我接來這張公批,內中是講起涂牧師(涂為霖,Rev.William Thow)過往 ê 情形。人聽見這號 ê 消息真thang憂悶,因為教會有失落chi̍t支手骨。今koh較thang憂悶 ê ,是tī這世間無koh thang看見先生 ê 面。想到伊tī這二月間kap我tī chia相kap講話,教示我ê言語,kap相kap去探chhōe兄弟,chiah ê事情,甚至到流目屎,無thang koh受先生這號ê痛疼。

總是我知先生平生有出力著磨服事主,無嫌厭,才今仔日咱ê主疼伊。先接納伊去得著hit號永遠無窮盡ê福氣。這時ti7主ê身邊,tī hia享受平安快樂;m̄使ko有嘴礁、枵、siān ê艱苦。因為伊已經離世間,因為主ê道理盡力跑走,來盡伊所應該行ê路站。Gâu審判ê主tī這時自然有賞賜伊義ê報賞,親像戴冕旒,這m̄但 beh賞賜伊,也beh賞賜凡若欣慕主顯明tú現ê人。 

今我若會盡本份,學先生做盡忠ê好模樣,主tī hit時也beh賞賜我tī伊身邊相kap得著這齊備ê福氣,是我所teh向望ê。 

論到涂牧師ê過往,我有時家己teh坐,想著伊ê好交陪,bē禁tit幾若擺著流目屎,是伊ê疼我常常感動我ê心肝。有時koh提伊寄hō͘我ê批來看就koh較傷心。

詳閱: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m/Thow,Wm/death.htm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11月19日世界廁所日

 ⭕11月19日世界廁所日

11月19日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亦稱世界馬桶日)是聯合國正式的國際紀念日。聯合國希望能藉此舉辦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廁所與衛生設施的重要。一旦沒有廁所,人們就會生活在排泄污染的環境中,未經處理的排泄物直接接觸人們的飲用水和食物,便可能傳染疾病,進而造成人們死亡。聯合國指出,排泄造成污染的環境,是造成孩童腹瀉的主要因素之一,估計每年有75萬名五歲以下孩童因此身亡。在發展中國家,有80%的疾病是因為缺乏潔淨的水源和不良的公共衛生設施而引起。迄今,全球仍有36億人無法享有安全的衛生設施,健康也因此受到威脅。

另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呼籲也不只是提到廁所。永續發展目標第6項指標「乾淨水與衛生」要求的衛生設施除了日常生活與孩子們學校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水龍頭、馬桶外,水污染問題、糞便污泥管理、雨水管理、洗手等,都是能啟發思考與永續行動的議題。


圖:World Toilet Day, UN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1908年11月10日,國際基甸會在飯店房間放置聖經

 1908年11月10日,國際基甸會在飯店房間放置聖經


1899年7月1日,撒母耳·希爾(Samuel Hill) ,約翰·尼克森(John Nicholson) 和威耳‧J‧奈茲(Will J. Knights)在威斯康辛州博斯科貝爾(Boscobel) 會面,成立了國際基甸會(Gideons International) 。十年後,在美國愛阿華州Cedar Rapids第一長老教會牧師勃克合耳他博士(Dr. E. R. Burkhalter)建議說:「讓基甸會聖經得以放置在各地每一家旅館中,而經費由傳道人聯合會負責。」此動議經在場的牧師一致通過,並委派專案委員會按各地教會的財力分配其應負擔的金額。1908年11月10日,該組織將第一本《聖經》放置在蒙大拿州鐵山(Iron Mountains) 高級酒店的每個房間內。


圖:國際基甸會三位創辦人

2023年11月6日 星期一

1315年11月6日,但丁被佛羅倫斯地方法官缺席判處死刑

 ⭕1315年11月6日,但丁被佛羅倫斯地方法官缺席判處死刑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義大利中世紀詩人。他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他的史詩《神曲》留名後世。他在義大利被稱為至高詩人以及詩人,是義大利語之父。但丁是歐洲最偉大的詩人,也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1315年11月6日,但丁被佛羅倫斯地方法官缺席判處死刑。當時,佛羅倫斯被軍人掌權,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罰金、降伏軍人政府,並於頭上撒灰,頸下掛刀,遊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國。

但丁當時正在威尼斯創作他的喜劇,但丁回信說:「這種方法不是我返國的路!要是損害了我但丁的名譽,那麽我決不再踏上佛羅倫斯的土地!難道我在別處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嗎?難道我不向佛羅倫斯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觸寶貴的真理嗎?可以確定的是,我不愁沒有麵包吃!」從此,但丁再也沒有回到佛羅倫斯。

⭕圖:站在煉獄之山和弗洛倫斯城之間的但丁( Domenico di Michelino 1465年畫)

待降節蠟燭的意涵

待降節蠟燭的意涵 

黃春生牧師


一、先知的蠟燭(Prophecy Candle):盼望

待降節第一主日點燃紫色蠟燭,這蠟燭又稱為「先知的蠟燭」。特別是指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以賽亞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他在主耶穌降生之前的七百多年時就預言說:「主要親自賜給你們一個記號:有閨女要懷孕生子,並要給他取名『以馬內利(「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以賽亞書7:14)

先知以賽亞又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已經看見大光;以往住在死蔭之地的人 ,現在有光照耀他們。」(以賽亞書9:2)先知的信息為苦難的世代帶來「盼望」。因此待降節第一主日的蠟燭代表著「盼望」。

耶穌降生之前,也是以色列人被羅馬帝國殖民統治的時代,猶太人的武力反抗未果,反倒造成羅馬帝國的高壓統治。他們在苦難中也期盼上帝的拯救者——彌賽亞降臨,將羅馬帝國打敗,重新建立大衛王朝。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施洗約翰的父親祭司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就預言那將要來的彌賽亞:「又從高天光照一切生活在死亡陰影下的人,引導我們走上和平的道路。」(路加福音1:79)只是這位基督不是要建立地上的大衛王朝,而是要教導上帝國的價值,來改變人心。

二、伯利恆的蠟燭(Bethlehem Candle):信心

待降節第二主日點燃紫色蠟燭,這蠟燭又稱為「伯利恆的蠟燭」,要告訴我們約瑟和即將生產的馬利亞,正前往伯利恆要報戶口,因為那是羅馬皇帝所下的命令。上帝的天使在伯利恆郊外向夜間露宿,輪流看守羊群的牧羊人說:「你們會看見一個嬰兒,用布包著,躺在馬槽裏;那就是要給你們的記號。」(路加福音2:12)

面對這個「彌賽亞降生的記號」,你要不要信?這是「信心」的問題。伯利恆的蠟燭也在提醒我們,面對我們的苦難與困境時,我們的「信心」是否堅定。

三、牧羊人的蠟燭(Shepard’s Candle):喜樂

待降節第三主日點燃粉紅色蠟燭,這蠟燭又稱為「牧羊人的蠟燭」,因為「天使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有好消息告訴你們;這消息要帶給萬民極大的喜樂。」(路加福音2:10)因為是「喜樂」的好消息,因此這根蠟燭就代表著「喜樂」,聖經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言17:22)確實,在喜樂裡,我們就不害怕,甚至,願意將這喜樂的好消息與人分享。

四、天使的蠟燭(Angel’s Candle):和平

待降節第四主日點燃紫色蠟燭,這蠟燭又稱為「天使的蠟燭」,因為天使向我們祝福說:「願榮耀歸於至高之處的上帝!願和平歸給地上他所喜愛的人!」(路加福音2:14)因著天使的信息,這根蠟燭的意義代表著「和平」。

耶穌曾應許跟隨他的人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給你們的,跟世人所給的不同。你們心裏不要愁煩,也不要害怕。」(約翰福音14:27)

五、基督之光(Christ Candle):救贖

在聖誕夜時,我們會點燃白色的蠟燭,代表基督的純潔、無罪。正如耶穌降生之前的七百多年前,先知以賽亞預言基督所要帶來的救贖:「雖然你們的罪污朱紅,我卻要使你們像雪一樣的潔白。」(以賽亞書1:18)

耶穌降生來到世間,將上帝國的奧秘告訴我們,並使我們在他裡面得到救贖,他說:「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因為上帝差遣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藉著他來拯救世人。」(約翰福音3:16-17)

主耶穌「基督之光、世界之光」已經來到我們中間,也就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在耶穌降生的那一夜,點燃代表救贖的「基督之光」,就是要提醒我們,我們內心是否願意謙卑悔改,讓基督的真光照耀人內心的黑暗。使自己有機會離棄罪惡,走向基督、學像基督。



待降節是聖誕節前連續四個主日,隨著待降節到來,每個主日點燃不同的蠟燭。四支待降節蠟燭,及12月24日晚上平安夜的第五根蠟燭,各代表不同的意義。

待降節第一主日.紫色 
先知的蠟燭(Prophet's Candle):盼望 

待降節第二主日.紫色 
伯利恆的蠟燭(Bethlehem Candle):信心 

待降節第三主日.粉紅色 
牧羊人的蠟燭(Shepard’s Candle):喜樂  

待降節第四主日.紫色 
天使的蠟燭(Angel’s Candle):和平 

12月24日 平安夜.白色 
基督之光(Christ Candle):救贖




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1414年11月5日揚·胡斯受審

 ⭕教會的暗黑歷史,1414年11月5日揚·胡斯受審,康士坦斯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Constance)在今日德國召開。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Constance)是15世紀天主教會授權並舉辦的大公會議,於1414年11月5日起,至1418年在今德國的康士坦斯主教區舉行。大會接受了教宗額我略十二世(Gregorius PP. XII)的請辭,廢黜了兩位對立教宗並選出新的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了天主教會大分裂。

但該大會還宣布捷克的宗教改革者揚·胡斯(Jan Hus)為異端,將他處以火刑。並詛咒十四世紀的英格蘭宗教改革者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並掘墳鞭屍。

大會還在國家主權、異教徒權利和正義戰爭等問題上作出裁決,以應對立陶宛大公國、波蘭王國和條頓騎士團之間的衝突。該大會開啟了「大公會議至上」和「教宗至上」。



圖:瓦茨拉夫·布羅日克(Václav Brožík) 畫的揚·胡斯在康士坦斯大會受到宗教裁判的譴責。

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1922年11月4日,發現了通往圖坦卡門(Tutankhamun)國王陵墓的階梯

 ⭕1922年11月4日,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和他的工作者在埃及帝王谷發現了通往圖坦卡門(Tutankhamun)國王陵墓的階梯。

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於 1891 年首次抵達埃及時,大部分古埃及墓葬已經被發現,但鮮為人知的圖坦卡門國王(Tutankhamun,在位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332年—前1323年)在18歲時去世,至今下落不明。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考古學家卡特開始密集搜索「圖坦卡門之墓」,終於在國王谷附近拉美西斯六世(King Ramses VI)國王陵墓入口附近的廢墟中找到了通往墓室的台階。1922年 11月26日,卡特和其他考古學家卡納文勳爵(Lord Carnarvon)進入陵墓的內部房間,發現它們奇蹟般地完好無損。

圖:圖坦卡門的黃金面具,為埃及博物館的古埃及標誌。其髮冠上面有上埃及守護神白禿鷹、下埃及守護神眼鏡蛇之圖騰,代表法老統一上下埃及。

2023年11月2日 星期四

1533年11月2日,加爾文開始逃亡,過著難民生活

 如果沒有關心難民,就沒有加爾文及長老教會

⭕ 1533年11月2日,加爾文開始逃亡,過著難民生活

約翰·加爾文 (John Calvin) 的好友,同時也是宗教改革家尼古拉‧珂柏(Nicolas Cop)1533年10月10日就任巴黎大學校長,在11月1日萬聖節發表就職演說,演講中他發表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肯定,並敦促天主教會更新與改革,因此觸怒法國天主教會與當局,不得不亡命巴塞爾(Basel)。珂柏演說稿似乎是加爾文所攥,加爾文為躲避當局的搜捕,11月2日深夜用床單繩從窗戶跳下,偽裝成農民,肩上扛著鋤頭,逃離了巴黎。 在定居日內瓦之前,他逃亡了三年,過著難民生活。

1534年難民期間,加爾文寫了《靈魂待甦說》(Psychopannychia),主要是駁斥某些重洗派認為「人死後靈魂睡著了,要等到最後審判時才醒來」的說法。書中也呈現出他作為難民的省思,他以希伯來書11:8-12 說:
「使徒談到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在陌生人中居住在異國他鄉,不僅是流亡者,當然也是外國人,在簡陋的棚子裡幾乎沒有屋頂。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召喚,去到上帝應許要賜給他的地方。他離開本國的時候,並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他們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可是從遠處觀望,心裡歡喜,又承認他們在世上不過是異鄉人和旅客。他們信上帝會持守他的應許。他們所渴慕的是那在天上更美好的家鄉。」(Psychopannychia, Co 5.218)

1535年1月加爾文抵達瑞士的巴塞爾,1536年3月加爾文在巴塞爾出版《基督教要義》(Institutio Christianae Religionis)。1536年7月抵達日內瓦,9月1日加爾文受法惹勒(Guillaume Farel)邀請,開始在日內瓦的工作,當日並在彼得大教堂向一群牧師及信徒講道。


圖:今日美國長老教會的難民事工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10月31日宗教改革紀念日

10月31日宗教改革紀念日

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10月31日,由當時一位年僅28歲的修道院聖經神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德國威騰堡(Wittenberg)的萬聖教堂(或稱城堡教堂,All Saints' Church or Castle Church)外貼上《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引發了宗教改革。

抗議文的內容,主要是關心當時社會被剝削的一群人,特別是為農民所受的不平等待遇所做的呼籲。無論怎樣說,《九十五條論綱》並不足以引發這樣大的歷史事件,更何況後來馬丁‧路德也和他所關心的農民有了認知上的大差距,而遭到農民們的排斥。 

確切來說馬丁‧路德自己想都沒有想到他張貼在教堂門口的《九十五條論綱》,會引起眾人的注目,且引起廣泛的討論。因為《九十五條論綱》主要除了是學術研究成果外,也不外乎是在批判當時教會和教宗的信仰問題。這包括抗議當時的神職人員不准人民讀聖經,甚至他們將聖經隨意解釋,又對信徒收稅,發行「贖罪券」教導信徒以金錢換取救贖,而神職人員因此壓榨、欺騙得來的財富極多,且情況嚴重。《九十五條論綱》質疑教廷當局已經違背信仰,他指責贖罪券的錯誤,教宗無誤的謬論,以及牧職主義的腐敗等,於是掀起全歐洲的宗教改革聲浪。 

若翻開福音書來看,我們會發現耶穌是一位「激進」的改革運動者。他在改革運動中最大的著力點,就是他對聖經(舊約)相當熟悉,並且最特別的地方,是他會用很淺顯的話語或比喻來解釋天國的信息,讓一般民眾聽得懂內容和和意義。因此,無論是在會堂,或在戶外的講論、教導,都會引起民眾們很大的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滿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1:22) 

改革的基礎在於以聖經為依據,耶穌如此,中世紀的宗教改革如此,近代共產鐵幕瓦解亦是如此(參閱德國國家教會出版《蠟燭的政變》)。宗教改革時代的馬丁路德,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對聖經很熟悉,而且是有能力翻譯聖經,也因為他翻譯聖經,才促成後來改革運動蔓延整個歐洲大陸。他時常用聖經進行信仰上的反省,進而突破了當時教會最大的傳統束縛-「教皇無謬論」。他之所以能夠將當時教會的弊病提出,且向當時的教會權威當局-羅馬教廷-提出質疑,乃是因為他對聖經的研究、看法很深得人心。他把當時教會看成最為重要,且不可存有懷疑的「教皇權威」,帶回到「聖經乃是教會最高的權威」。而咱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在投入宗教改革運動的時候,就是以「教會就是建立在聖經上帝的話語基礎上」作為他推動改革的指標。在他的看法裡:一間教會存在的最大使命,就是要傳揚聖經上帝的話語。否則,它存在的意義就失去了。


圖:All Saints' Church or Castle Church in Wittenberg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298年10月30日,羅馬百夫長瑪塞洛殉道

⭕298年10月30日,羅馬百夫長瑪塞洛殉道

第三世紀,羅馬百夫長瑪塞洛(St. Marcellus the Centurion),駐紮在廷吉斯(今日丹吉爾,Tangier),他拒絕參加馬克西米安皇帝(Maximian)的誕辰慶祝活動,拒絕崇拜羅馬皇帝及眾神。因而被逮捕並被帶到一位名叫Fortunatus的法官面前審判,298年10月30日他被帶到副禁衛軍長官Aurelius Agricolanus面前審判,他告白說:「我是基督徒,我不願朝拜你們泥塑木雕的皇帝及偶像。」當場被判死刑,立即被斬首殉道。當場,法庭公證人卡西安(Cassian)拒絕寫下判決,甚至宣佈判決不正義。 因此,卡西安也被判處死刑。 瑪塞洛於10月30日被斬首,卡西安於次年12月3日被處以死刑。他們的故事流傳在西班牙、葡萄牙一帶。

※百夫長(Centurion):古羅馬帝國軍團,由100人組成的戰鬥單位首長。


圖:殉道者瑪塞洛、卡西安

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1958年10月28日,龍嘉利樞機主教當選教宗

⭕1958年10月28日,龍嘉利樞機主教當選教宗,開啟天主教會內部重要的宗教改革運動

1958年10月28日,義大利威尼斯樞機主教安傑洛·若瑟·龍嘉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 出人意料地當選教宗,取名為若望二十三世(John XXIII)。時年77歲,以此高齡當選,人們普遍認為他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的教宗,沒想到他卻帶領天主教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他於1958年10月28日至1963年6月3日出任教宗,在短短4年半的時間,成功打開改革的窗,讓現代、自由的風,吹進保守積重的教廷。

若望二十三世第一項改革,即是廢除一條15世紀教宗思道四世(Sixtus IV)對於樞機主教名額的限制。若望二十三世任內一口氣拔擢了87位樞機主教,其中不乏黑人、開發中國家等非義大利籍主教。若望二十三世接任教宗後不到3個月,便大膽提出召開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Second Vatican Council),改革教廷守舊、僵化的形象。

他過世前,1963年4月發布著名教宗通諭《和平於世》,世人因其清明而寬容的作風,敬稱他為「善良的教宗」(iI Papa buono),是歷代教宗中頗受敬重的一位。

雖然若望二十三世於1963年6月逝世,但這場會議依舊持續進行,直到繼任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任內才結束,從梵蒂岡官僚現象的檢討、認同教會儀式使用在地語言、刪除猶太人殺害主耶穌的罪名等成就。這場影響擴及全球1/6人口的改革,將自由、尊重、寬容的價值廣施在全球天主教信徒心中。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1746年10月27日,新澤西學院(今日普林斯頓大學)獲得設立特許狀

 1746年10月27日,新澤西學院(今日普林斯頓大學)獲得設立特許狀

1746年10月27日,蘇格蘭長老會牧師、神學家威廉·坦南特(Rev. William Tennent, Jr.)獲得新澤西學院(今日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設立特許狀,並擔任第一任校長。他於 1726年創辦了這所學校作為神學院,培訓他的兒子和其他人從事事工,也是北美第一所長老教會神學院。

這所學校奠基的校長包括美國獨立戰爭英雄暨副總統阿倫·伯爾(Aaron Burr)、美國大覺醒運動領導者喬納森·愛德華茲牧師(Rev. Jonathan Edwards) 和美國開國元勳《獨立宣言》起草者約翰·威瑟斯龐牧師(Rev. Ph D. John Witherspoon)。

截至2021年底,普林斯頓大學有7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6名菲爾茲獎獲得者和16名圖靈獎獲得者作為校友、教師和研究人員。此外,普林斯頓大學還擁有21位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5位阿貝爾獎獲得者、11 位國家藝術獎章獲得者、217位羅德學者和 137位馬歇爾學者。普林斯頓大學校友包括2位美國總統、12 位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眾多現任行業和媒體巨頭以及外國國家元首。普林斯頓大學畢業了許多美國國會和美國內閣成員,其中包括八位國務卿、三位國防部長和兩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圖:威廉·坦南特(Rev. Dr. William Tennant)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臺灣現代化的擘畫者~明石元二郎總督過世

臺灣現代化的擘畫者~明石元二郎總督過世 

⭕1919年(大正8年)10月26日,明石元二郎總督過世

日本時代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 (1864-1919),1918年7月就任,滿一年後因公務返回日本,遺言「余は死して台民の鎮護足らざるべからず。」(如果吾身有任何萬一之事定要葬於臺灣)1919年10月26日病逝於故鄉福岡,靈柩返臺後,繞行臺北市街道,沿途軍民伴隨哀悼,繞行市區後最終在新公園內舉辦追悼式,11月3日下葬於臺北市三板橋公墓內(今台北林森公園)。他是唯一埋骨於臺灣的總督,1999年遷葬三芝福音山基督教墓園。



明石元二郎來到臺灣,積極地建設臺灣成為一個現代化基地。我們可以由當時參與興建日月潭發電廠、嘉南大圳及海岸線鐵路的相關人員回憶中獲得印證。當時擔任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首任社長的高木友枝也曾回憶道,明石在上任後不久便曾明白表示,至少在十年之內他不願意主動離開臺灣;當時雖然屢屢謠傳明石將被派任陸軍大臣等職,他本人卻未曾絲毫動心。甚至後來還有一位文官總督露骨地說,回顧過去所有的臺灣總督來看,真正認真地幹過事的只有明石一人。因此,明石總督的棺木從九州福岡運回臺灣,臺灣各地主動發起追悼會,包括長老教會。

⭕明石總督/台語漢字譯文

(林茂生記)

大正8年11月3日是前的臺灣總督男爵明石大將埋葬的日。頂埔(上午)十點半對臺北府衙到三板橋的墓地埋葬。全島逐所在攏佇為著伊開哀悼式來表明悲傷的意思。咱台南長老教會男女各間的學校以及市內的信徒也聚集在太平境禮拜堂開哀悼式。頂埔九點起,宋牧師(Rev. Duncan Ferguson)主理。吟詩,讀聖經,祈禱了就請神學校河野先生(Rev. Kono Masaki)演說。所講大略佇下底:

「明石總督佇10月26日過身(過世)佇伊的本鄉里福岡。今運棺過來臺灣埋葬佇伊的任地。咱大家袂禁得悲傷。因為總督就任才有成年(滿週年)若定,拄拄(剛剛)快要用伊平生的抱負來利益本島,沒打算半路息去(死去);真正是國家的損害。況兼(何況)伊對本島人有真大的同情,對教會也有大體貼。咱更加未禁得受可惜。今總督雖然死,伊的墳墓久長留佇臺灣,實在有深深的意思。願上帝安慰伊一家。也盼望後任的總督會續接伊的腳步是心所願。」


※《台灣教會報》417號。1919年12月p.9 。林茂生記 「明石總督」 白話字。

⭕林茂生,1919年擔任長老教中學校(今長榮中學)教務主任並教授英文,同時在臺南師範學校兼職。192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45年擔任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1947年3月11日,於二二八事件中,被武裝人員帶走並殺害。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英國文學之父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1400年10月25日安息

 ⭕英國文學之父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1400年10月25日安息主懷。

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生於14世紀倫敦附近。如果英國在中世紀(通常指5~15世紀)的1,000年中,只能選出一位文壇泰斗的話,非喬叟莫屬。喬叟通曉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但他不像同時代的作家用拉丁語或法語寫作,而是堅持用英語寫作,這就使他無可置疑地成為中古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代表,被譽為英國文藝復興的奠基人與「英語詩歌之父」、「英國文學之父」。

喬叟以詩歌與小說寫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讓他名揚四方。《坎特伯雷故事集》開篇便說,有30名朝聖者聚在倫敦一家客店,準備去坎特伯雷大教堂。店主自願當嚮導,並提議在途中每人講兩個故事,打發時間。這30人中有騎士、僧侶、侍從、商人、匠人、醫生、地主、農夫、海員、家庭主婦等,各式各樣。他們講的故事,包括騎士探險、愛情、宗教、道德、滑稽故事、動物寓言等。本書也成為後人瞭解中世紀英國社會的唯一便文獻。

喬叟1400年10月25日安息,被埋葬在韋斯敏斯德教堂,這是平民的崇高榮譽,並成為第一個被埋葬在現在稱為詩人角的人。這裡後來也是莎士比亞、彌爾頓、狄更斯等文豪安葬的處所。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1260年10月24日,法國夏特聖母主教座堂落成

⭕1260年10月24日,哥德式建築最純粹的典範—法國夏特聖母主教座堂落成。

夏特聖母主教座堂(法語: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又譯夏特主教座堂)位於法國巴黎西南約70公里處的夏特市。主體建築於公元1194年興建,1260年10月24日落成,其建築風格被視為哥德式建築最純粹的典範。

自12世紀以來,夏特也成為歐洲重要的天主教聖母朝聖地,主教座堂是夏特的地標中心。1979年10月26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法國哥德式藝術的典範」和「傑作」。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懷伊河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

⭕以巴1998年10月23日簽署《懷伊河備忘錄》

《懷伊河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於1998年10月15日至23日在美國馬里蘭州懷伊河舉行的高峰會上談判達成的協議。該備忘錄旨在恢復1995年《西岸和加薩地帶臨時協定》(奧斯陸協定, Oslo Accords)的執行。

班傑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首次出任以色列總理,與巴勒斯坦治理當局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在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的見證下,1998年10月23日在白宮簽署懷伊河備忘錄。同一天,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第5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奧佩蒂分別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剛剛達成的「以土地換和平」的臨時協議表示祝賀。該備忘錄確定將於1998年11月2日自簽署之日起十天生效。

1998年11月17日,以色列120名成員的議會以75票對19票批准了該備忘錄。1998年12月18日,克林頓政府和歐盟宣佈對雙方執行備忘錄第一階段感到滿意。雙方將立即加速恢復永久地位談判,並將堅定地努力實現在1999年5月4日之前達成協議的共同目標。

然而,以色列只實施第一階段的重新部署(F.R.D.)從C區撤出2%,而不是承諾歸還13%的西岸土地。雙方指責對方沒有履行《懷伊河備忘錄》規定的責任,協議的進一步執行迄今仍未完成。

2000年西岸激進阿拉伯人發動第二次起義(The Second Intifada),對猶太人進行街頭炸彈攻擊,2001年以色列政府開始築起隔離牆,2007年完成長達681公里的隔離牆,限制並剝奪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行動自由,圍牆與各進出路口配置檢查哨、拒馬、監視器與武裝士兵。

隔離牆越長,巴勒斯坦人抗爭就越升高,甚至在2006年1月的巴勒斯坦議會選舉,激進的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擊敗執政的法塔赫黨。選舉後,哈馬斯黨掌控加薩,並學習伊朗加緊加薩的「伊斯蘭化」。數年間哈馬斯發動幾波火箭彈攻擊以色列,以色列也強烈回擊,雙方皆造成諸多平民傷亡。2014年8月27日,以色列和哈馬斯達成停火協議,以巴衝突暫時結束。之後,雙方仍有邊境衝突迄今,彼此仇恨造成無辜人民死傷,更是人類的大悲劇與邪惡。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1811年10月22日,鋼琴家李斯特出生

⭕1811年10月22日,鋼琴家李斯特出生

1811年10月22日,鋼琴家李斯特·費倫茨(Liszt Ferenc)出生於匈牙利雷丁(今日奧地利的雷丁),他以浪漫主義管弦樂和歌曲而聞名,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在1841年掀起了李斯特狂熱席捲整個歐洲,其所創作的鋼琴曲難度極高。從李斯特開始,歐洲音樂家的地位開始迅速提升,國王王公們都會對他脫帽致敬。

1835年李斯特和達古爾特伯爵夫人到日內瓦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為他生了三個孩子。1861年赴羅馬,為了不和王妃結婚,1865年李斯特自霍恩洛厄樞機手下接受了剪髮禮加入修道院成為天主教神職人員,之後逐漸升等到了法政。他身著神父的黑袍在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義大利各處奔走授課,並分文不取,扶助了許多年輕音樂家,如葛利格、德布西、鮑羅定等,為普及音樂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李斯特也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有60多部宗教作品,包括今天被稱為《美妙主耶穌》(Fairest Lord Jesus, 聖詩#125)的歌曲。1862年李斯特在他的鋼琴名曲:《聖伊利沙白的傳說》(The Ledend of St.Elizabeth)也選用此曲調作為「朝聖者之歌」的主題旋律。

Fairest Lord Jesus — trombone, organ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民主權利,不會憑空出現

民主權利,不會憑空出現

1945年10月21日,法國女性獲得投票權。

法國婦女的政治權利在1848年男性獲得普選權之後開始引起社會的討論。一戰後法國政府強調生育主義與婦女的傳統角色,不願提升其政治與社會地位,法國女性爭取選舉權的行動因而受到挫責。但女性選舉權主義者在兩次大戰期間仍不斷宣揚女性選舉權之重要性,並向國會與行政部門抗爭,社會輿論因此逐漸轉向支持此項權利。

二戰末期,法國政府再造,為了與第三共和切割以開創政治新局面並順應輿情,政府遂於1944 年通過並公布賦予女性選舉權之法令。直到1945年10月21日,法國女性行使第一次投票權,但前提是30歲以上且要有識字能力。1965年取消了對女性參政的限制。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751年10月20日,卡洛林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丕平登基

 751年10月20日,卡洛林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丕平登基

丕平(Pepin the Short, Pépin III)是加洛林王朝的創建者,751年,在教宗和法蘭克貴族的支持下,推翻墨洛溫王朝,10月20日教宗斯德望二世(Pope Stephen II)為丕平加冕成為法蘭克國王,即卡洛林王朝第一位國王,在位時間為751至768年。這意味著俗世政權需要來自教權的批准。這一事件為後來神權與君權的鬥爭留下了爭執的根源。

教宗斯德望二世為丕平加冕,後來教廷受到義大利北部倫巴第人威脅時,教宗請求丕平幫助。 丕平擊敗了倫巴底人,然後將其佔領的羅馬領土劃為教宗轄區,形成了一個「教宗國」,史稱「丕平獻土」。

圖:頭戴王冠、手持權杖的丕平三世

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脫北者的援救者金承恩牧師來訪

脫北者的援救者金承恩牧師來訪

韓國人權牧師金承恩前來臺灣參加第15屆奧斯陸自由論壇(Oslo Freedom Forum)。

金承恩牧師Pastor Kim (Seongmin)是著名脫北者的援救者及人權倡議者,他原本是位商人,2000年到訪北韓和中國邊境,在那目睹了讓他永生難忘的一幕,「我看到數十具瘦弱的北韓人屍體,順著圖們江流下。」那一刻他決定將一生奉獻給脫北者。

他開始省吃儉用,利用假期前往中韓邊境。2000年與中國脫北者工作時,遇見了妻子朴槿惠(Park Esther)。朴槿惠也是脫北者,她原是一名北韓是士兵,也是科學家的女兒。婚後,兩人共同協助脫北者,24年來營救上千位脫北者。

美國人權導演Madeleine Gavin拍攝紀錄片《超越烏托邦》(Beyond Utopia),使得脫北者的援救和處境受到韓國及國際關注。

根據朝鮮日報(Chosun Ilbo)報導,今年(2023)10月9日,中國從東北三省遣返六百位脫北者回到北韓。根據金牧師的說明,絕大多數的脫北者都是基督徒,他們回到北韓將面臨槍決或勞改。

韓國媒體的報導


艾琳達陪同、趙河英牧師師翻譯
還有不便露臉的脫北者

Yarabba Ssalami - God Of Peace

Yarabba Ssalami - God Of Peace
巴勒斯坦基督徒詩歌
收錄在PCT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聖詩#472 和平的主上帝

2024世界公禱日(WDPIC)
主題國家:巴勒斯坦

Yarabba Ssalami - God Of Peace

Yarabba ssalami amter alayna ssalam,
Yarabba ssalami im la’ qulubana ssalam.

Poetic translation:
God of Peace, rain peace upon us, 
fill our hearts with peace.

Singing translation:
God of peace and of justice, rain down upon us your peace.
God of peace and of justice, fill every heart with your peace.









1720年10月19日,約翰‧伍爾曼(John Woolman)出生

 ⭕1720年10月19日,約翰‧伍爾曼(John Woolman)出生

1720年10月19日,貴格會牧師約翰‧伍爾曼(John Woolman)出生於新澤西州龍科卡斯。他致力過簡單生活,倡導反對奴隸制和奴隸貿易、虐待動物、經濟不公正和壓迫以及徵兵,為窮人和美洲原住民發聲。從1755年法國和印第安戰爭爆發開始,他敦促抵制稅收,拒絕支援殖民地軍隊。 1772年,伍爾曼前往英國,在那裡他敦促貴格會支援廢除奴隸制。

伍爾曼發表了許多文章,特別是反對奴隸制的文章。 他一生都記著一本日記;這本日記在死後出版,題為《約翰·伍爾曼的日記》(1774年),影響了19 世紀的廢奴主義者,並表現出他對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關心。 

自1909年以來這本日記,它被列入《哈佛經典》第一卷,被認為是美國著名的精神作品。 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米爾、詩人威廉·埃勒裡·錢寧和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等非貴格會教徒也因其散文的力量和清晰度而受到欽佩。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感謝夥伴的推薦

感謝夥伴的推薦
Hong Kong Watch 香港監察
執行長 Benedict Rogers 羅傑斯

香港監察是一個英國非政府組織,總部位於倫敦,宗旨為監察香港人權、自由和法治狀態、促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遵守《中英聯合聲明》中的承諾、推動英國政府履行監察香港的義務責任以及協助推動英國國民取得平權。

愛是永不止息!



英國人權組織「香港監察」拜會國家人權委員會 交流臺港人權議題

摘自監察院




阿拉斯加首位牧師謝爾登·傑克遜(Rev. Sheldon Jackson)

阿拉斯加首位牧師謝爾登·傑克遜(Rev. Sheldon Jackson)

1867年10月18日,美國以720萬美元(約每英畝2美分)的價格收購了阿拉斯加,成為美國第48州。十年後,當地因為軍政無綱、道德敗壞,一位駐阿拉斯加的軍官懇求說:「派一個牧羊人,可以把大群的羊群從錯誤的道路中恢復過來,把他們聚集到真正的羊群中。」長老會傳教師謝爾登·傑克遜(Rev. Sheldon Jackson)響應這呼召,成為阿拉斯加第一位牧師,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籌集資金、建立學校和教堂,並為立下更好的法律而奮鬥。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1921年10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林獻堂籌組臺灣文化協會,在1921年10月17日於臺北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舉行成立大會

蔡培火與上與二郎

蔡培火1906年至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後來在阿公店公學校、臺南市第二公學校任教。明治維新功臣,也是日本自由民權運動家的板垣退助來台推動同化會主張人人同等,1914年(大正三年)蔡培火加入同化會;1915年,同化會遭解散,蔡培火也被迫離開教職。這段時間,他了解到台灣被日本統治後,因語言的障礙與政令的不平等,文化知識越來越落後,所以極力推展長老教會的白話字(羅馬拼音),閱讀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得知普世消息與新知。1916年4月,在林獻堂的資助下前往日本留學,並考上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二部(物理化學科)。

1917年結識植村正久牧師接觸到日本無教會主義加入查經班,並於1920年4月25日於日本東京富士見町教會受洗。富士見町教會極為開放,接納臺人在此集會與活動,植村牧師亦為臺人介紹日本重要官員、議員,更安排林獻堂、蔡培火晉見原敬總理大臣。植村正久牧師也是上與二郎牧師的恩師,因此上牧師與蔡培火也成為莫逆之交,上牧師對蔡培火的臺灣民族運動更是不惜大力的支持。

林獻堂籌組臺灣文化協會,在1921年10月17日於臺北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舉行成立大會,蔡培火加入臺灣文化協會,1923年協助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後曾因違反《治安警察法》遭逮捕,與蔣渭水一同被判刑四個月,此事是便是「治警事件」。1924年(大正13年)連續三年,臺灣文化協會在林獻堂的霧峰萊園舉辦「夏季學校」,講師以基督徒知識份子為主。上與二郎牧師講「宗教」,蔡培火講「科學概論」、「人生我觀」,林茂生講「哲學」、「西洋文明史」,渡部彌億律師講「憲法」,從事靈性與民族自決的啟蒙運動。

在植村正久牧師的推薦下,上與二郎牧師前來臺灣擔任今日濟南教會第四任牧師(1918年5月~1947年5月),是任期最長的牧師。當時,臺灣總督府許多的官員、技術者、教育家等信徒皆在此參加禮拜。如土木部次長長尾半平及府立醫專(今台大醫學院)第二任校長、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首位社長高木有枝。


圖:文化協會第一回夏季學校1924年8月10日,在霧峰萊園開學,為期一週,共有55名學員,由林獻堂(右前4)主持,講師有連橫(臺灣史,右前5)、林茂生(倫理哲學,右前6)、黃朝清(精神療法)、上與二郎、松本安藏、渡部彌億等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