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宗教改革紀念日
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10月31日,由當時一位年僅28歲的修道院聖經神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德國威騰堡(Wittenberg)的萬聖教堂(或稱城堡教堂,All Saints' Church or Castle Church)外貼上《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引發了宗教改革。
抗議文的內容,主要是關心當時社會被剝削的一群人,特別是為農民所受的不平等待遇所做的呼籲。無論怎樣說,《九十五條論綱》並不足以引發這樣大的歷史事件,更何況後來馬丁‧路德也和他所關心的農民有了認知上的大差距,而遭到農民們的排斥。
確切來說馬丁‧路德自己想都沒有想到他張貼在教堂門口的《九十五條論綱》,會引起眾人的注目,且引起廣泛的討論。因為《九十五條論綱》主要除了是學術研究成果外,也不外乎是在批判當時教會和教宗的信仰問題。這包括抗議當時的神職人員不准人民讀聖經,甚至他們將聖經隨意解釋,又對信徒收稅,發行「贖罪券」教導信徒以金錢換取救贖,而神職人員因此壓榨、欺騙得來的財富極多,且情況嚴重。《九十五條論綱》質疑教廷當局已經違背信仰,他指責贖罪券的錯誤,教宗無誤的謬論,以及牧職主義的腐敗等,於是掀起全歐洲的宗教改革聲浪。
若翻開福音書來看,我們會發現耶穌是一位「激進」的改革運動者。他在改革運動中最大的著力點,就是他對聖經(舊約)相當熟悉,並且最特別的地方,是他會用很淺顯的話語或比喻來解釋天國的信息,讓一般民眾聽得懂內容和和意義。因此,無論是在會堂,或在戶外的講論、教導,都會引起民眾們很大的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滿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1:22)
改革的基礎在於以聖經為依據,耶穌如此,中世紀的宗教改革如此,近代共產鐵幕瓦解亦是如此(參閱德國國家教會出版《蠟燭的政變》)。宗教改革時代的馬丁路德,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對聖經很熟悉,而且是有能力翻譯聖經,也因為他翻譯聖經,才促成後來改革運動蔓延整個歐洲大陸。他時常用聖經進行信仰上的反省,進而突破了當時教會最大的傳統束縛-「教皇無謬論」。他之所以能夠將當時教會的弊病提出,且向當時的教會權威當局-羅馬教廷-提出質疑,乃是因為他對聖經的研究、看法很深得人心。他把當時教會看成最為重要,且不可存有懷疑的「教皇權威」,帶回到「聖經乃是教會最高的權威」。而咱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在投入宗教改革運動的時候,就是以「教會就是建立在聖經上帝的話語基礎上」作為他推動改革的指標。在他的看法裡:一間教會存在的最大使命,就是要傳揚聖經上帝的話語。否則,它存在的意義就失去了。
圖:All Saints' Church or Castle Church in Wittenbe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