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分析中共武力侵略台灣可能時間與地點

 分析中共武力侵略台灣可能時間與地點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面對中共不斷宣示武力侵略台灣,舉行大型閱兵恫嚇台灣,透過間諜滲透、買收代理人、假訊息等影響台灣選舉並進行認知作戰,又長期培養第五縱隊企圖在關鍵時刻破壞台灣民主。

在此危急時刻,台灣政府積極推動防為韌性,而台灣各地公民也自組許多防災自訓團、民防團、仿軍事民防團等,也有壯闊台灣、黑熊學院、福摩薩學院等組織,這是台灣人對中共入侵的未雨綢繆的準備。

為何台灣需要「未雨綢繆」?

首先是,歷史經驗的教訓:

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因缺乏有效的民主防衛與人民組織,社會在突如其來的軍事與政治壓迫中付出慘痛代價。以及歷年重大災害,如921大地震(1999)、莫納克風災,這些災害突如其來,若沒有平時的民間自救與外援動員,死亡與損失會更大。這些案例都告訴我們:危機不會預先通報,能否承受在於「平時是否預備」。

其次,現實威脅的嚴峻:

中共軍事壓迫日趨緊密,近年多次「環台軍演」「聯合利劍」軍演,模擬封鎖與攻擊台灣,這都說明威脅不是抽象的,而是日常化、戰略化。就連好幾任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都發出中共武力侵略台灣的迫近。

台灣面對資訊戰與假消息,是全世界最嚴重的地方,是「受境外假訊息最嚴重的國家」,台灣連續11年排名世界首位。戰爭不只靠飛彈,也透過社群操弄、認知戰瓦解人民的信心。

況且因為地緣政治風險,台灣位於第一島鏈核心,一旦發生戰爭,不只是台灣自己的事,而是全球民主自由的命運試煉。因此,「未雨綢繆」不是杞人憂天,而是負責任的民主集體防衛。

第三,社會韌性的必須: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強調:

永續城市與社區:城市要能抵抗天災人禍、持續提供基本服務。

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民主社會要能在威脅下維持透明、法治與人民參與。

台灣若能提前強化防災、防衛與公民教育,不僅能降低戰爭或災害的破壞力,更能展示民主社會的「集體免疫力」。

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準備就會付出巨大代價;現實威脅正在加劇,不能用鴕鳥心態逃避;人民的韌性就是民主的免疫系統,唯有提前建構,才能在風暴中屹立不搖。「未雨綢繆」不是恐懼,而是盼望的表現——因為我們相信上主在歷史中掌權,而我們要忠實地把責任活出來。

也因此,我將長期閱讀及心得與大家分享「分析中共武力侵略台灣可能時間與地點」。最可能的「月份時段」、「特定日期的風險尖峰」、「起手式地點/軸線」。我會把結論分成三個情境(封鎖/奪占外島/本島登陸),並標示風險等級。最後也要呼籲人民強化台灣的社會防衛韌性,才能做到臨危不亂、持久防禦「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


一、最可能的「月份」:兩個作戰天候

3–4月與9–10月為台灣海峽較有利於兩棲/大量海空協同的「天候時段」;冬季東北季風、夏季颱風旺季都不利於大規模登陸/補給運作。學界與軍事專欄多次指出,解放軍若選擇硬登陸,會傾向這兩個季節時段,並搭配夜間、潮汐與月相。屬於中度風險

[參考:美、日研究與專業報導對「季節時段」與海況對兩棲行動的制約(含2025年分析)海軍研究所致命思維期刊、The Japan Times]

若採「長期封鎖/灰色地帶壓迫」,季節限制較小,能在全年以海警、民兵、無人系統與演訓區劃設等方式逐步升溫。屬於高度風險

[參考:日米台安全保障研究,CSISSPF]


二、特定「日期」的風險尖峰(政治軍事共振)

這些並非「預言日期」,而是從歷史行為模式與政治節點重疊時,衝突升溫的較高時段:

1. 對台政治節點後的數日到數週:

如總統就職(5/20)後、重大對外談話後,解放軍往往以「環台演訓/聯合利劍」快速反應(2024A2024B演訓即如此)。屬於高度風險

[參考:美國海軍學院新聞,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SPF]

2. 中共重大宣傳節日附近:

例如10/1中共國慶、9/3對日戰勝紀念等時段,近年常見「武力展示+宣傳戰」的放大操作。此外也須視外部事件而定,屬於中度風險

3.台灣年度漢光演習時段:

以今年20257月,中共海警、海上民兵在東沙周邊「伴演式」巡弋,節點式測試反應被多次觀測。屬於中高度風險

[參考:戰爭研究中心, ISW]


三、最可能的「地點/軸線」:由低風險升級到高風險

我們以最有可能的三個情境來看:

情境A:海空「封鎖隔離」(最可能的第一張牌)

外海封鎖線與咽喉要道:

巴士海峽/呂宋海峽(蘭嶼巴丹之間)、宮古海峽,以及台灣主要商港出入航道(高雄、基隆),都是天然扼要;解放軍可藉海警、民兵與演訓禁航區、無人機/無人艇,實施「準封鎖」。屬於高度風險

[參考:Tracking the Fourth Taiwan Strait Crisis, ChinaPower Memorandum on Reducing the Risk of U.S.-China Conflict in Maritime East Asia,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情境B:奪占外島(升級但仍可控的劇本)

東沙(Pratas, 東沙島):

距離廣東近、台灣本島遠、駐軍少、既有跑道可利用,被視為「低風險試探」的首位標。2025年夏季以來,中方海警常態巡弋、甚至被揭露近年在東沙附近臺灣EEZ內鑽探(灰色地帶行動),顯示該區被系統性經營。屬於中高度風險

[參考:Weekly Update, July 3, 2025, 戰爭研究中心, ISW]

金門/馬祖:

距陸岸極近、法律與輿論操作空間大,易成「懲罰性/示範性」占領或長時騷擾對象。屬於中度風險

[參考:How Vulnerable are Kinmen and Matsu Islands, MP-IDSA]

澎湖(澎湖列島):

一旦衝突升級,澎湖是解放軍奪取制海制空、分割台灣縱深補給的樞紐;對我方而言是必須強化的「關鍵支點」。屬於中度風險


情境C:本島登陸(風險最高、條件最苛)

紅色海灘

西部平原灘岸的「紅色海灘」:傳統上多指彰化雲林嘉義台南一線的寬廣沙岸與淺坡灘,以及台中以南若干可接通縱貫交通網的點;也常被媒體以「紅色海灘」可視化。屬於中度風險,需同時滿足天候、制空、制海、後送補給等條件。

速戰速決

若企圖「斬首+速決」,將先以網電戰/飛彈壓制/特戰滲透奪取首都圈與關鍵節點,再尋機擴大灘頭。這是西方學術研究對解放軍登島想定的共識輪廓。屬於中度風險

[參考:Crossing the Strait, 美國國防大學出版社(NDU press)]

現況觀察:

解放軍近年在福建沿岸直面台灣的機場、直升機基地、兩棲碼頭持續擴建,顯示「投送能力」的準備方向,但是否具備跨海後勤持久力仍有疑問。屬於中度風險


四、綜合判斷(2025年下半年—2026年)

最可能的手段:

「分段式封鎖+外島壓迫」,隨機製造經濟與社會壓力;若國際情勢或台美政治節點出現可乘之機,再升級到奪占東沙或其他外島。直攻本島登陸為風險最高、最不易成功的選項,通常需要更長期的動員徵兆。屬於中高度風險

[參考:Lights Out?, CSIS,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可能時間點:

若真的走向高風險劇本,3–4月/9–10月的海象窗期仍具意義;國內外政治檔期後的2–4週為行動與宣傳戰「疊加期」。屬於中度風險

[參考:The PLA’s Joint Sword 2024B Exercise: Continuing Political Warfare and Creeping Territorial Encroachment,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戰略限制因素:

解放軍雖將2027視為「作戰能力就緒」節點,但美媒與官方訊息也指出裝備、指揮體系與貪腐整肅等內部變數,讓其即便「能打」也未必「敢打」。屬於中度風險

[參考:Beneath China's display of military might, a far-reaching corruption purge., The Washington Post]


五、強化台灣社會的防衛韌性

我們無法判斷中共侵略的時間點,但我們能決定自己的準備程度。恐懼不能帶來勝算,只有準備能。我們以公民責任與彼此守望來面對中共極權威脅:把真理化成團結、把祈禱化成行動,讓台灣的民主韌性成為照亮社會之光。具體行動需要全民總動員,越多人有危機意識、防衛知識,我們就越有韌性,就能夠處變不驚、鄰危不亂。

沒有留言: